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学史期末考试试卷和参考答案

中国美学史期末考试试卷和参考答案

中国美学史期末考试试卷和参考答案
中国美学史期末考试试卷和参考答案

中国美学史期末考试试卷和答案一.问答题(每题20分,共3道题)

一、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参考答案

1、美学观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是

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

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

一、自然之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二庄子的相对主义美观

庄子从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的“道”出发,提倡“无为”境界,顺应自然,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他以一种沉着有序的生命意识来欣赏美、把握美。庄子否定形式化、世俗的、功用化的艺术,肯定超越使用目的、超越政治事功和理智判断的纯粹的审美意识。庄子的“大美不言”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庄子的“有为与无为”

庄子讲求主体从既定的生命模式和思维定势之中解脱出来,崇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去权力、去繁冗理性的美学追寻。他效法自然无为的天道:“动而天行”,“循天之理”(《庄子·刻意》),即返朴归真,达到素朴无为。无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有为,借助于此,庄子方可游世而不同世,简而言之: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庄子论“人格之美”

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十五》),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在庄子看来,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二、庄子的相对主义美丑观

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又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

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

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的完全自由。庄子要求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2、特征

首先,《庄子》“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鱼之乐”的最高部分,是对人生意义在精神尽处的觉解。<庄子>的美学思想,发于私有制,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强调个人本位道德和均衡社会秩序的作用。

3、对后世的影响

三、庄子美学思想的地位

庄子在《知北游》篇中表明:“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

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由此可见,美之

所以在庄子哲理中具有核心之地位,是因为庄子认为圣人要能原天

地之美,始能达至万物之理。庄子的人格美思想是庄子自然美学观

的反映,而美学观则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的“美”,循

其本,则是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庄子在美学的原初意义上

自觉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始终从人的问题出发,

以是否符合人性作为衡量一切关系的标准,他以“道”观物,反对

世俗的知识和道德观,还原它们的本真美,把人与世界实用、功利

的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把人的现实生存世界转变为审美生存境界,

其生存思想的实质是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意把握。

庄子的“大美”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美学智慧

和艺术精神,它表现了古人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宽广博大的情怀,对大自然灵性的深刻领悟以及对自身品格升华的追求。庄子自由

恣肆的思想,纵横捭阖的文风,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成为中国古代

浪漫主义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风格。后世文

人骚客常常以疯、癫、狂、怪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艺术风格,借以

寄托其真性情,向政治权威、正统观念、世俗潮流等表示反抗,很

大程度上是受到庄子美学的影响。不仅如此,以真为美的思想更成

为各种艺术的审美准则。后世众多的作家、文学批评家,把对真诚

不二的人格美的崇尚,与作为艺术审美趣味之“真”联系起来,以

真作为衡量一切艺术好坏的最基本尺度。庄子的文章虽然“汪洋态肆”,但以其丰富的暗示性与诱人玄思的空白之美,给予中国传统

美学以深刻的启示,从而使中国古典艺术重气韵而不重形貌,重虚

拟而不重写实,重一种生气灌注的空白之美,重一种玄远的幽思而

较少以一种通真的攀写来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心灵上的展撼力。

庄子美学所体现出来的包容天地、涵盖万有的宇宙情怀,人与自然高

度谐和、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正是现代人格美学和生态美学孜孜寻求、努力召唤的理想境界。因此,庄子的“大美”思想对于当代理想

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美学和文艺学的建设都具有极

为重要的意义。

二、明后期美学思想-----李贽美学思想

■童心说

李贽(泉州人)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天下最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出自“童心”。“童心”即“真心”,指人的真实的自然本性;“童心”反

对“虚假”,是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率真流露;“童心”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面对童心泯灭的现实,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守持自己的“童心”,敢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摆脱“道理闻见”的浸蚀。

三、韩愈“不平则鸣”说

韩愈“不平则鸣”说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文论之一,历来就受到研

究者的重视,但评论不一,分歧甚大。本文从“因何而鸣”与“怎么鸣”两个角度来阐释“不平则鸣”说的具体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略论

不平则鸣说的内在矛盾。文章疏漏之处,祈请方家不吝指正。关于“因

何而鸣”,本文确立“情”和“辞”两个层面探讨,认为只是不平愤

懑愁苦之情,并不包含欢愉欣喜之情。韩愈论文中关于“辞”的论述,

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意义。关于“怎么鸣”,本文认为是“浩然之气”

内蕴“不平之气”。韩愈的文学创作正是鲜明的体现。浩然之气与不

平之气融合的纽带,正是他所提倡的“气盛言宜”说。文气是文学作

品的灵魂,始终贯穿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文气的酝酿、提炼、爆发是一个前后相继的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文气从最初的浩然

之气,历经蕴涵的不平之气,最终又达到了浩然之气的境界。一、因

何而鸣:不平愤懑愁苦之情关于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中“不平”

指的是什么,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不平”既包括“自鸣其不幸”的愤懑愁苦之情,也包括“应鸣国家之盛”的欢愉欣喜之情;其二,认为“不平”不等于内心的“不平静”,实质上就是一种愤懑愁

苦之情。

2、论述题, 40分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美学的重大转折点,请结合美学中的某一具体的美学命题或观念论述。

参考答案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原先的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时汇合为儒道合一的玄学美学;另一方面,诗文美学伴随着诗文书画的繁荣摆脱了先前的依附状态而走向独立,呈现出一片辉煌。

先秦两汉创立发展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被融合儒道的玄学所取代。玄学继承了道家“适性”“逍遥”的美学主张,后来又改造了道家“无情无欲”的“人性”观,给“人性”注入了有情有欲的现实内容,于是“适性”一变而为“人性以从欲为欢”,变成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情”从心灵的理性约束中挣脱出来,形式从道德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以“情”为美的情感美学和以“文”为美的形式美学潮流一下子突涌出来,覆盖了人格美和艺术美,一直延展到南朝。在人格美方面,形成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④、放浪形骸、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在艺术美方面,诞生了“缘情”而“绮靡”的山水诗、宫体诗、格律诗及其相应的理论形态。在情感美学和形式美学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中国美学

在诗文美学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一篇独立的文学理论论文。他以一代开国君主之尊肯定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彻底摆脱了孔门儒家道本艺末、文章为雕虫小技的传统价值成见,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文本同而末异”的体裁和“文以气为主”的风格,批评了“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文学批评态度,竭力倡导一种客观公允的审美态度。其“诗赋欲丽”是对诗赋体裁形式美特征的最早揭示。晋代陆机《文赋》是分析中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过程及其审美特点的最早专文。文学创作的发生、构思、灵感、创作方法、文体特征等等,较之曹丕,《文赋》都有更为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他论述文学创作过程紧扣情感与物象,触及艺术思维的两大特征。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奠定了诗歌作为美文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特点。挚虞肯定诗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批评“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揭示了中国美文学的心灵表现特色。南齐沈约明确以“情”为文之“质”,要求“以情纬文”,在文学形式方面,发明“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声律美规律。刘勰在南齐末完成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文之枢纽、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作家论方面论及“德”、“气”、“才”、“学”,发生论方面论及客观生活的触发和具有丰富感受

的主体,艺术构思论紧扣“象”与“情”的互动,创作方法论方面深入剖析了“比兴”、“用事”、“夸饰”、“声律”等,文体论方面本着解释概念、说明要理、列举作品、历史观照的方法花二十一篇分别论述了三十多类文体,风格论方面“数穷八体”,通变论方面兼顾“通则不乏,变则其久”,批评论方面建构了完整的“知音”说,并用“原始表末”的历史主义方法品评历代文体作品。通观全书,贯穿着“以雕缛成体”的形式美和“辩丽本于情性”的情感美观念。梁代钟嵘的《诗品》结合当时诗歌创作现实亦破亦立,重申“吟咏情性”的诗学纲领,建立了“滋味”说为核心的诗学系统。萧绎、萧统、萧纲兄弟以皇帝、王子之尊,编选历代美文,创作宫体诗,倡导“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具有文采美与情感美的美文。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美文自觉的时代,尤其是诗文的辞采声律美与情感风流美澎湃勃发的时代。参考答案二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汉帝国的崩溃,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地主经济的产生,各有其经济力量和政治军事力量的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汉以来日趋僵化、烦琐的儒学其影响的不断削弱,这一切使得统治阶级士大夫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活动天地,文化日益成为上层社会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只是朝廷进行伦理教化的工具了。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重善轻美的传统,这时变为重美轻善。

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象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美学问题的探讨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大体上依次和三个方面相联系,即人物的品藻、玄学的探讨和各门文艺理论批评的建立。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这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刘劭的《人物志》便是这种品评的系统的理论著作。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从《世说新语》一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品评不只是政治伦理的,而且更是审美的,后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到各门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的内在的个性、气质、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例如曹丕(187~226)的《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它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与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关系,这和以前孟子、扬雄主要

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很不相同。钟嵘(?~约518)的《诗品》虽然和汉代的《毛诗序》一样认为诗是情感的表现,但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各种“摇荡性情”的多样的心理感受的表达,而不是诗与政治得失、王道废兴的关系。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约346~约407)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见《古画品录》)等原则的提出以及南齐王僧虔(426~485)在书法理论方面主张“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等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受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影响。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这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它较之先秦两汉的美学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地方。

魏晋玄学的兴起给当时的美学思想以深刻影响。玄学的产生,同汉末儒家思想危机的出现,同社会动乱引起的文人对人生的感伤有密切关系。其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玄学中关于“名教”与“自然”是否相符,以及“言”与“象”能否“尽意”的两大争论,虽然不是直接针对美学问题而发,但与美学有密切联系。前者涉及伦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后者涉及审美、艺术同理论认识的区别问题。此外,在玄学的影响之下,出现了过去所未曾有的、具有严格的理论思辨的专门性美学论文,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期,同印度传入的佛学发生联系,这对东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

影响。如关于灵魂与肉体即“神"与“形”的关系的辩论,直接影响当时的绘画理论;

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理论系统性的著作,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等等。中国古代各门文学艺术的具体理论,基本上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起来的。这些理论通过对创作、欣赏、技巧、技法等艺术现象的经验性解释和总结,提出了不少重要的美学原则,深化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美学。

结合具体的美学命题

李渔和《闲情偶寄》

李渔和《闲情偶寄》历来毁誉参半与李渔选择的为一般士人所不齿的生活道路和《闲情偶寄》的内容有关。李渔一生游走于达官显贵之间寻求庇荫,卖文为生,开办芥子园书社,设家庭戏班,并始终醉心于艺术创作,后人褒贬各有。《闲情偶寄》堪称其一生生活、艺术的感受、经验、观念的结晶,奠定了李渔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因为其中内容多为具体生活琐事,也是评价不一。然《闲情偶寄》的价值在于它是李渔在最本真的状态下完成的,对李渔来说,《闲情偶寄》是生命的舒怀与记录;而《闲情偶寄》中凸现的李渔的才情,真情,至性,精神,人格,也同样成就了不朽的李渔。

影响李渔的声名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不倦地寻求达官贵人的庇荫。李渔的这种作风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重。“他大胆地用一些家姬登台,招致非议。”⑤“另一个因素当是在那以文学作为业余爱好的社会中,他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并且又亲自粉墨登场的不三不四的社会地位,在题材和语言上都把粗鄙与纯洁高尚混淆不分”。⑥李渔“对女人、美食、华屋的迷恋与追求”,也特别为后世人所诟病。而能给李渔带来大把银子的机会,是李渔靠帮达官显贵渔色赚来的。李渔曾长时间地与女优呆在一起,沿袭晚明以来的一种社会风气,常年以山人墨客的身份结交达官贵人,充清客,获厚赠,携声曲,打秋风。这种生活状态当然很为刚直清贫的文人所不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