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青龙汤原文解读之我见及临床应用经验

小青龙汤原文解读之我见及临床应用经验

小青龙汤原文解读之我见及临床应用经验
小青龙汤原文解读之我见及临床应用经验

小青龙汤原文解读之我见及临床应用经验

摘要:《伤害论》原文:伤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龙天贵名老中医在临

床上总结前人经验,熟读经典,对小青龙汤常有应用,屡建奇功。学生随诊病案

多例,对小青龙汤方证解读及应用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小青龙汤;解读;应用;经验

1.小青龙汤的经典方证是有表证的,如“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仲景虽未明言表证的症状,但可推断可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证。临证之

时表证可有可无,然饮证为必具。若表症明显,加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等

疏风解表药。

2.小青龙汤证痰颜色为白,临床多见泡沬状,甚至落地成水,或如凉粉状。“心下有水气”,水散为气,气可复凝为水;心下不曰停水,而曰有水气,虽似水

而有黏滞之性,又与外感相互胶漆(1)。水气者,可上可下也,黏滞于胃口,

则干呕;水气变为寒饮,迫心肺之阳外越,则发热;水气阻滞气机,津液不能上潮,而渴,凝滞于下焦则小便不利、少腹满;水气留于大肠则利;水气梗阻咽喉

则噎,水气弥漫于肺,则肺失宣降,而为喘。少量水气留于肺中,而为咳。临床

多见泡沫痰,可见病邪为饮与气相互夹杂而成。通过分析,此病理基础为水气;

病位主在中焦也。

3.小青龙汤组成: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

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麻黄宣肺解表,使水气从表而出;桂枝助阳化气兼解表,干姜、细辛辛温化饮,因水为阴邪,以阳化之;然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

用辛温,恐辛散耗气,温燥伤津,故伍酸甘之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2);病位主在中焦,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炙甘草益气和中。综观全方,辛温和胃益气、宣肺解表、养血敛阴,则水气消,气机畅。

4.在了解病性、主要病位、组方之后,逢临症加减,多根据临床症状在原方

用药量上作调整或加用药物,若患者素体阳虚为甚,则减五味子、白芍之量;素

体阴虚,则减细辛、干姜、麻黄之量;喘咳明显,则加用苦杏仁、紫苏子;若烦躁、口渴明显,则加生石膏、葛根;若四肢冰凉、感痰冰凉者,去半夏,加用附片;不思饮食、口中甜腻者,加用木香、佩兰;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者,加用茯苓、泽泻;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者,加用人参、白术。

病例:柴某,男,53岁。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服中西药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咳吐稀白泡沫痰,每到夜晚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较多,背部恶寒,四肢冰凉,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

脉弦,寸有滑象。

处方:麻黄9g 桂枝15g 干姜15g 五味子9g 细辛6g 半夏15g 白芍10g 炙甘草10g,附片10g。服7剂咳喘大减。本案痰色清稀,背部恶寒,面色黧黑,舌苔水滑,为寒饮射肺之咳喘,每到夜晚加重、四肢冰凉均为阳虚所致,故投小青龙汤

加附子显效。

王某某,男,36岁,2018年1月4日初诊。3月来经常在饭后1—2小时发

生上腹部隐痛不适,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消

瘦乏力,头晕心悸,喜食热饮。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行胃镜检查:慢

性浅表性胃炎。C14呼气试验:HP感染(-)。病机为寒邪客胃,水气内结,宜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船讲座,《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大家好:本人崇尚经方,喜欢正统中医,由于传统伤寒经方的精神已渐渐在温病及西医药化下失传。为了挖掘欲绝的正统中医,让更多对传统中医经方有兴趣的先进学友们一同认识经方,体会中医经方之美。我将把对经方的认识和各位老师学友交流,请指教. 下面我将要说:“不支持中医的不要看,不学伤寒不要看,温病派时方派的不要看。”因为你们不重视经方文化,看不懂经方的书,只有真正支持中医经方的才可领会的彻底。下面我将谈谈为什么会有小青龙汤证?(参考曹氏《伤寒发微》、倪海厦癌症论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讲解太阳病的总纲,所以说脉浮,而不说兼脉。不管是受到何种外邪,开始一定病在肌肤,都会有脉浮出现,不只是太阳病而已。外来的邪气被约束在肌表之间,内部的阳气不能正常外达,则郁而上冲,就会有头疼,脖子疼的症出现。人体的皮肤毛孔肌肉之间,都具有正常外泄流出的汗液,是从淋巴管中输泄而出的,这就是中医说的“太阳寒水”(注意:这就是一部伤寒的真机)当外邪侵犯肌表,必定会阻碍此水的外出,这水停在肌肤里头就会怕令。不管是伤寒、中风、温病,开始都怕冷 .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与寒相比较应该是动能算是阳邪,当皮肤毛孔打开排出汗水的时候,会向内窜入毛孔,停在肌肉,肌肉上的纹理就不会打开,纹理都是小血管密布的区域,是营气所主宰的。曹颖甫说“人之一身血热而水寒”。一语道破阴阳之千古之谜。血管中的血是热度最高的,与外来的风邪相抵抗则容易发热,所以中风一开始便发热,因为毛孔内热气很盛,热胀冷缩,所以毛孔无法关闭,才流汗,流汗时,外面的风邪有趁着毛孔关不起来的时候进入到肌肉里头,而身体会感到寒冷,所以病人会有怕风的现象出现,蒸汽从里头泄出到外面,外面毛孔又不闭起来,所以没有两者相抵抗的力量,此时脉摸起来是和缓的。因为脾脏是统理血的臓器,也是管理肌肉的臓器,风邪侵犯肌肉,则五脏中脾受病,所以解肌肉的桂枝汤用甘草、生姜、大枣去帮助脾脏的动能。桂枝加强心脏的力量,宣通阳气,芍药疏导因风寒凝滞不进的血管,使通则不痛,务必让脾脏的功能运作恢复起来,将肌表间郁闷不动的现象解除。血中像是凝结的太阳寒水,可以因为桂枝的加热而成为汗水,通透外达至毛孔外面了,身体里头的热既可以随着加热而成的蒸汽通透外达至毛孔外面,热既然一出,毛孔自然也就不因为有热张于内不能关闭而自然关闭复故,恢复到原来的营卫调和状态,而流汗的现象,也能够停止下来了,所以吃桂枝汤后小口小口的喝着热粥,也是因为可以帮助脾脏动能的恢复。 这两条是帮助理解小青龙证的原因的。 伤寒表不解,(注意)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盖痰饮之生成,始于水气,水气之病则起于伤寒,使寒气闭塞皮毛,太阳寒水内停,如果早服麻黄汤,一汗之后,哪还有什么水气。当今,颈椎病、肩周炎、腰椎增生、脊椎炎都与此水有直接关系。唯独伤寒失治,或用西医的办法,虽然病状没了,但寒水没有被排出体外,失时不治,寒水凝结不出,因与脾脏之湿合并而成水饮。 水气变功不居,而现以上诸证,故小青龙汤不但治咳,水气病都治,故小青龙仲景也用治痰饮。至于当今外感咳嗽,有的打吊瓶,用抗菌素不效,有的西医确实没办法,但他们不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小建中汤综述

方剂学大作业 之 小建中汤 班级:09中药本 姓名:钱婧 学号:

目录 一、方剂介绍 ........................................... - 2 - 二、方解 ................................................... - 3 - 三、附方 ................................................... - 3 - 【比较】 ............................................... - 4 - 1.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 - 4 - 2.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比 较........................................................ - 4 - 3.与桂枝汤比较................................. - 4 - 四、临床应用(现代运用) ................... - 4 - 【内科应用(病例)】 ......................... - 5 - 【妇科应用(病例)】 ......................... - 6 - 【消渴症应用(病例)】 ..................... - 6 - 五、附注 ................................................... - 7 - 六、相关文献 ........................................... - 7 - 七、参考文献 ........................................... - 8 - 八、个人感想 ........................................... - 8 -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阳脉证并治全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此方是为少阳证合并阳明腑实证而设,其病机由于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或阳明本燥与少阳之热相合,内外之热太盛,故形成胃实与少阳兼病。立大柴胡即是表里双解之方。 方药: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以泻阳明腑实,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白芍、大枣缓急止痛,全方合用表解里和,诸证自愈。 临证中凡有少阳阳明合并证的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侯,俱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疗效满意,举案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 白某某,女,20 住华西大西园宿舍

1975年8月23日,初诊:其母伴随,耳语告知: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二次,医药从未间断,并患有肝炎,目前肝区痛,胃脘胀,大便秘结。常服番泻叶,胃酸呃逆欲呕,烦燥、失眠、停经五月,有颜面痤疮,有慢性咽炎、痰多、恶热、汗多。脉弦滑偏数,苔黄腻。 证属:少阳阳明 治宜:双解二阳 方义:银翘马勃散加味 方二: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1975年9月2日,二诊,服药后每日泻三、四次,矢气多,汗仍多,但减少些恶热,思凉饮,睡眠好转,但仍服安眠药,小便灼热,脉弦滑偏数,苔黄减,原方加桃仁10g、红花10g、滑石20g,三付 1975年9月8日,三诊,最近大便一直通利,溲已不灼热,颜面痤疮愈,肝区仍痛,腹胀痰多不爽,烦燥,汗仍多,苔白微腻,脉弦滑偏数,原方去滑石,加瓜蒌15g,三付。

痹病论治朱良春

痹病论治 朱良春 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66载。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任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研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医教材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家确认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竭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先后应邀赴日本、

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做学术演讲。 1痹证之概念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外邪袭人,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畴,如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狼疮、增生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 2.痹证之分类和名称 痹证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有关此类病证的名称在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依照不同的命名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以病邪性质命名类: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热痹、湿热痹、燥痹等。 (2)以病状特征命名类:行痹、痛痹、着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尪痹等。 (3)以发病部位命名类:皮痹、肌痹、筋痹、脉痹、血痹、骨痹、肩痹、历节、周痹等。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陈舒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害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其中方药组成言简意赅的概述为:“解表宣肺药有麻黄、桂枝、细辛,降肺药有半夏,收敛肺气药有五味子,益营补血药有芍药,益气药有甘草,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兼益气血”。方中宣肺药、降肺药同用,敛肺药、益肺药兼有,从而达到既祛邪又益正的目的,这为临床活用小青龙汤开拓研究思路与应用方法。 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既是主治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肺寒证相兼的重要代表方,又是主治寒饮郁肺证的重要基础方,更是主治溢饮寒证的常用变化方。此汤方病位主要在肺、心、肾、胃四大方面,常运用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疾病之水肿等肺病证在病变过程中而出现溢饮寒证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之水肿等肾病证及内分泌失调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溢饮寒证者;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肺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肌梗塞等心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符合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根据小青龙汤方药组成如干姜、桂枝、半夏均能温胃化饮,无论是水气在肺,还是肺气不降,影响胃气不能气化水津,以此而演变的胃脘水气证,只要病变证机是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张仲景设小青龙汤,既论方药基本组成,又论随证加减用药。此外,小青龙汤加减变化用药仅仅是举例而言,临证治病用药并非仅限于此。假如夹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以补益中气;若血虚者,可加当归、阿胶,以补血养血;若咳嗽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以降逆止咳;若气喘甚者,可加葶苈子、蛤蚧,以降气纳气定喘;若夹有郁热者,可酌情加入石膏,以解肌除热;若寒饮上逆者,可与射干麻黄汤合方应用;若痰阻气逆者,可与皂荚丸合方应用;若夹虚寒者,可与理中丸合方应用;若肾阳虚甚者,可与真武汤合方应用等等。 张仲景设小青龙汤中细辛用量为三两,结合多年临床中用细辛治疗肺寒证体会,我们正常认为治病单用细辛则不能超过一两即3g,而在小青龙汤复方中用细辛量为三两即9g ,既能增强干姜温肺化饮作用,又能制约芍药、五味子益阴补血而不恋邪气,所以用小青龙汤治疗肺寒证选择细辛最佳用量为三两即9g。该方在临床应用中不论肺寒饮证有无表证,均可应用麻黄、桂枝、细辛,若病有表证,它们发挥解表散寒作用;若无表证,它们发挥宣肺温肺散寒作用,即麻黄、桂枝、细辛因病证表现不同而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张仲景设小青龙汤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先煎麻黄10分钟,再纳入其余药煎煮25分钟,然后去滓,每日分3服。我们临床应用小青龙汤辨治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证时,可每剂药煎2次,每日分3次温服,以续药力,则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本来在临床工作中将小青龙汤进一步加减,治疗不同类型咳喘病,取得很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1风寒引动老年哮喘 张某,男,70岁。于2008年4月20日来就诊。反复哮喘,咳嗽,痰多30余年。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恶寒、胸闷、气憋、伴咳嗽,痰少咯吐不爽等症状。平日短气、疲乏、轻度哮喘、痰多,夜间口干苦等。体胖,面色晦暗。听诊,呼吸急28次/分,双肺弥漫性哮鸣音。心率100次/分,血压120/70mmHg,体温37℃。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白厚根苔干,脉浮紧。证属风寒客表,痰饮内停,兼阴虚内热。治以解表蠲饮,化痰平喘,兼以清热养阴。处方:炙麻黄、桔梗、前胡、法半夏、枳壳各9g,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6g,杏仁、全瓜蒌、花粉、大力子各12g,芦根、葶苈子各15g。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 【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禁忌】斟酌。【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

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煌教授,江苏省江阴市人,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荣誉院长,学术上硕果累累,有《黄煌经方沙龙系列》、《经方一百首》、《经方的魅力》、《张仲景50 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等十多部著作,其中多部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他多次应邀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讲学,深受世界各国中医爱好者欢迎。他倡导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是现代经方派之典范。 1 小建中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 小建中汤出于《伤寒杂病论》,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黄老师认为小建中汤是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经典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注: 《金匮要略》本方中甘草为三两。经方用量: 桂枝15g ( 桂枝10g,肉桂5g) ,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50g。黄老师认为经方的用途,有对症

状、对证候、针对体质的不同层次。小建中汤就是体质性用药,是改善虚弱体质的名方。这一点从本方治疗虚劳病也可得到佐证。《金匮要略》载本为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虚衰,属慢性衰竭疾患,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现代医学中慢性肝炎、肝腹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结核病、肿瘤晚期等疾病等见有体质消耗,体力衰竭者,均可以虚劳论治。 1. 1 本方指征虚劳,虚为消瘦,劳为乏力,患者往往缺乏耐力或四肢酸痛等。腹中痛: 腹中多指脐腹,本方所主之疼痛为阵发性的痉挛性绞痛,即所谓“急痛”,同时腹痛经常发作,但程度不剧烈,疼痛部位不定; 心中悸而烦,肚脐那边有波动感,气上冲,多表现为心悸,甚至脐腹部动悸,往往伴有易汗,睡眠多梦,易紧张,易激惹,易烦躁,心神不安等。或然证,如衄、梦交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衄多见肌衄,女子多性梦,男子多遗精;手足烦热为自觉的热感,也有周身热感; 咽干口燥,指缺乏唾液,在饥饿或疲劳时更为明显。 1. 2 适用体质白瘦,体型消瘦,胸廓扁平,肌肉不发达或萎缩; 皮肤无光泽,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

名医周琦经验方

周琦老师常用方剂总结唐世球周琦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首批跨世纪人才“268”计划导师,安徽省师带徒导师,在皖北地区享有崇高声誉。现将其常用方剂总结如下。 1.加味一阴煎 功效:滋阴润燥,清热利咽 主治:咽炎,喉源性咳嗽 方药:生熟地各20g 麦冬15g 白芍15g 丹参30g 怀牛膝12g 合欢皮20g 郁金12g 香附12g 按:朱丹溪云“阴虚火旺之人,津液生痰不生血”,阴虚火旺则咽干咽痛,生痰则咳嗽咳痰,痰凝气滞血瘀则咽喉如有物梗,咽喉后壁则生结(滤泡增生),累累如串珠。本方以生熟地、麦冬、白芍滋阴祛病之源,丹参、牛膝活血,香附、郁金、合欢皮理气解郁。全方起滋阴清热、理气化瘀、活血散血作用。对咽炎、喉源性咳嗽证属阴虚火旺、痰瘀阻滞者颇具效果。若咽喉后壁滤泡较多者加玄参、浙贝母、生牡蛎;咽痛加青果10g,桔梗12g,甘草10g;声音嘶哑加诃子10g,胖大海5g,木蝴蝶8g。 2.五号方 功效:健脾化湿,清热排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方药:黄芪30g 黄柏12g 制大黄9g 贯众30g 垂盆草30g 叶下珠30g 虎杖15g 蚕沙15g 按:本方为周师自拟方,为治疗乙肝常用方。周师认为: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对乙肝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的中药有:大黄、黄柏、贯众、蚕沙、虎杖、叶下珠等,其中大黄作用最强。以上药物临床疗效较佳。,但需辨证加减。 ①转氨酶升高加败酱草30g,金钱草30g,五味子10g,湿象不显去蚕沙,因其性偏燥; 垂盆子、五味子有反跳现象,应适当延长治疗期。 ②球蛋白、谷酰胺转肽酶升高表明病情向慢性转变,活血化瘀药物有治疗作用,常用当 归10个,丹参30g,桃仁15g,大黄9g,土鳖虫6g等。 ③白蛋白降低、白球比倒置表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可加四君子汤,重用人参 10g,焦白术25g,配适量广陈皮可补而不滞。 ④高胆红素血症、皮肤黄染、瘙痒表明肝细胞炎症水肿、变性坏死,导致胆红素合成、 排泄障碍,,可重用赤芍30-40g,皮肤黄染加茵陈蒿汤,皮肤瘙痒加生地、丹皮、赤芍、大蓟、白鲜皮、蝉蜕等。 ⑤肝脾肿大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桃仁、大黄、土鳖虫(下瘀血汤)和鳖甲煎丸交替服用, 转氨酶、胆红素均高时可口服五味子糖浆。 3.降压汤 功效:清热平肝,散瘀降压 主治:高血压症 方药:决明子30g 夏枯草30g 钩藤18g后下丹皮10g 按:凡血压升高的病人,或服降压药而血压控制不理想的病人,可用此方加减治疗,对肝阳亢、肝火旺者,临床有较好疗效。伴水肿可加汉防己,伴肢麻、半身不遂可加臭梧桐20g,伴头疼、耳鸣、颈项强痛可加葛根30g,伴腰膝酸痛加桑寄生30g,伴失眠加莲子芯5g。 4.祛斑汤 功效:养血活血,祛斑排毒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 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

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大柴胡湯的臨床運用 作者:李 常度 大柴胡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篇中均有所論述,原文節錄為:"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主治證候:胃脘痞滿且痛,胸脅脹痛,寒熱往來,鬱鬱微煩,嘔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乾結或下痢,小便色深,苔黃少津,脈弦數。常見兼證:發熱,多汗或潮熱,或口苦咽乾,目眩,或發黃證。 證候分析:"按之心下滿痛",其"心下"者,胃之部位也。臨證辨證,此之心下既涉及胸脅,胃脘,又可旁及兩脅,亦延及少腹,故本方證病位高,範圍廣。再從六經辨證分析,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鬱迫陽明之府也,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府鬱塞,故心下滿痛,此為實也。據此,本方證為少陽之經和陽明之腑同病,乃裡有實邪,法 當攻下。 大柴胡湯臨證參考劑量:柴胡6-9克,黃芩6-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9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6克(後下)。臨床用藥不必拘泥上述劑量,大黃用量可達30克,但非後下,則取其消炎、解毒作用,而瀉下不峻。柴胡用量24-30克,則消炎、清熱、解毒作用明顯。白芍用量20-30克,柔肝解痙,緩急止痛,有西藥阿托品之功效。 功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 方解: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加減復合而成,方中用黃芩、柴胡以和解少陽;大黃、枳實瀉下熱結以行滯;半夏、生薑和胃止嘔,以降胃氣;白芍、大棗緩急止痛,以解心下痞滿。諸味合之,則表裡雙解,證自可癒。 應用範圍:本方既可疏利肝膽之氣滯,又可蕩滌腸胃之實熱,既治氣分,又治血分,凡屬肝膽胃腸不和,氣血凝結中下焦之病證,均可加減用之,以達和解少陽,通下腑實,疏肝理脾之功。臨床可用於外感或內傷發熱,急腹症,急性肝膽胃腸疾患,及神經,呼吸、泌尿系統疾患,證見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者。 病列介紹: 持續發熱: 劉某,女,32歲。一週前感冒,發熱畏寒,後高熱39-400C持續不退。證見:高熱無汗,午後潮熱尤甚,口苦咽乾,心煩欲嘔,腹滿脹痛,不思飲食,大便四日未解。舌紅苔黃膩而燥,脈弦實有力。辨證: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處方:柴胡18克,黃芩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6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12克(先下),大黃6克(後下)。服藥當日 即便通熱退,諸證緩解。

浅谈小青龙汤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

浅谈小青龙汤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2006级硕士研究生(210029)刘利民 摘要: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相关机理及临床应用。 关键字:小青龙汤,变应性鼻炎 小青龙汤是治疗风寒客表、水饮内停的重要方剂,其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已涉及到多系统多病种。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亦有很好的疗效,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临床医生加入到应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中来。 1.概述: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如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痰饮咳嗽”与“咳嗽,上气病”证候典型者用小青龙汤的记载。小青龙汤组成为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药物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蠲饮、止咳平喘的目的。八味相配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苏,宣降有权,诸证自平[1]。 2.临床药理学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在很多方面,诸如平喘、止咳、抗过敏、抗炎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而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则主要从具有抗过敏的特性来研究。 小青龙汤的抗过敏机制是国外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其中单味药中抗过敏的有麻黄、细辛、五味子,能增强免疫机能,甘草能降低免疫机能。竹内良夫、曾根秀子[2][3]等人均证实了小青龙汤有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组胺血清素和乙酰胆碱及和光凝胶与卵蛋白多种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唐有为[2]在日本汉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中介绍:小青龙汤是汉方治疗本病的代表方,可用于以虚实中间证为主的各种“证”的治疗。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具有如下药理作用: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抑制组胺游离;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PAF;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抑制组胺、5-HT、Ach 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殖;在IL-5存在的条件下;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生存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通过抑制Ca2+应答而抑制鼻腺腺泡细胞的分泌等。上述药理作用主要来自于小青龙汤成分之一,麻黄中的麻黄碱。而且小青龙汤由于不影响中枢组胺受体和毒蕈碱样胆碱能神经,故不易产生困倦。 3. 中医治疗机制: 变应性鼻炎亦称为过敏性鼻炎、鼻鼽、鼽嚏、鼽水,是指因变态反应原因所致的鼻粘膜炎症。临床以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特征。病证常伴畏风寒,舌淡红,苔白或白滑,易感寒而发。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多呈苍白水肿。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由风寒异气之邪侵袭,治疗大多以脏腑辨证为主,病位多位于肺、脾、肾三脏。各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本病进行了阐述研究。干祖望教授[5]认为,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仅仅是过敏性疾病作用于鼻部而已,治疗应该站在过敏性疾病角度上治疗鼻病,而并非站在鼻病的角度上来治疗过敏性疾病。辨证上本病既与肺虚感寒、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型相关,又有肺经伏热证型。熊大经[6]认为肺气虚寒,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寒之邪,风寒侵入,肺气不宣,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发为鼻鼽。邪气遏肺、肺失清肃、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鼻塞不通、发为鼻鼽,故认为鼻鼽之病主要病机为肺气虚寒。王德鉴[7]认为本病发生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因,尤以肺气虚为主,因肺主人身之表,开窍于鼻,故肺气虚则卫表不固,外邪乘虚而人,肺气不得通调,鼻窍不利而为病。此外,肾脏虚寒也是本病常见病因之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肺气,脾虚则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水湿停聚鼻部而为病。 变应性鼻炎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通过辨证分别予以益肺、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 编者按: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病的诊治用药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本版从今起将其运用黄芪、水蛭、牛膝、三棱、鹿衔草、山楂、三七、益母草、黑木耳、豨莶草的经验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黄芪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味补气中药,几千年来被广泛地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而且其作用不断有新的发现,所治病证也越来越多。 补气升阳用广效良 关于黄芪之甘温补气升阳,《神农本草经》即有类似记载。药理研究发现,其有类性激素作用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应用很广,也确有很好的疗效。张学文应用黄芪几十年,体会到此药的补气作用和升阳作用非常显著,如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往往可以收到理想效果。 补气疗虚主治久病元气虚损,身体羸弱之少气懒言,语言低弱,四肢疲乏,精神不振等。此时常与人参等配伍。古人认为,黄芪善补肌表气虚,人参善补五脏之气,两药合用,则内外表里气虚皆补,适用于元气虚损较重者。如保元汤、十全大补汤等均是参、芪并用,补力强劲。 补气健脾黄芪补气,尤长于补中益气。脾胃气虚,疲乏无力,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泄泻者,炙黄芪配伍白术、茯苓、党参、山药等,有很好的益气健脾作用。如古之名方补中益气汤、黄芪健中汤等。 补气生血黄芪补气为主,而气血同源,故可用于气虚兼血虚之证,通过补气而生血。适用于劳倦内伤之肌热面赤,脉洪大而虚或血虚头昏头晕者。常配伍当归,如当归补血汤,也可配伍桂圆肉、鹿角胶、鸡血藤、阿胶等补血药。 补气摄血用于气虚不摄之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等。常配伍人参、白术、桂圆肉、当归等,如归脾汤。 补气助阳气虚日久,常兼阳虚。黄芪甘温,如配伍附子、肉桂等,可用于气阳两虚之证。如再造散即益气助阳兼解表证之方,黄芪在方中可补元气,固肌表,助药势,有助于驱邪外出。 补气升阳黄芪补气,味薄而主升清,本身就有一定升提清阳作用,如配伍人参、白术、柴胡、升麻之品,则可升发脾胃清阳,主治中气下陷之久泄、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清阳下陷之证,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 补气生津对气阴两伤、气化不行之消渴,亦可用黄芪之补气作用,敷布津液而治消渴,如玉液汤。

浅谈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浅谈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1-09-14T10:07:27.9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贾永新 [导读] 卡他性中耳炎属饮聚耳窍,见眩晕、耳痛耳胀、舌滑脉弦,重用半夏,加石菖蒲、制地龙。 贾永新 (甘肃省赤金镇中心卫生院 735000)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2-090-03 【摘要】小青龙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全方共8味药,药味轻灵简洁,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散,水饮解,宣降平。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临床应用广泛,只要详辨舌,脉,色,痰及兼证等,就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疾病。 【关键词】小青龙汤临床应用 小青龙汤乃仲景所制之方,由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组成,其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原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和《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论》。原文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以渴者,此寒欲去也,小青龙汤主之”。可见,小青龙汤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方剂。 1 《伤寒论》小青龙汤组方精义 小青龙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其中指出:“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水,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本方药味轻灵简洁,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散,水饮解,宣降平[1]。 2 小青龙汤的制方要义和效用特点 本方所主为表寒里饮证,系患者素体阳弱,津液不能布化,寒水内停在先,复感风寒,肺郁表闭,寒饮内动,即所谓的“外寒引动内饮”。因风寒闭表,外见寒热无汗、头身疼痛;里饮内动见喘咳,痰多而清稀、舌苔白滑;如饮邪外溢经脉肌肤则可见身痛肢重、头面浮肿等。本证治疗当表散风寒,温化里饮,即表里同治。由于患者寒饮在内,素体阳弱津乏,故解表化饮中又当顾护气津。方中主用麻黄、桂枝相伍,发散风寒,宣通肺气;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通阳,化饮祛痰;佐以芍药益阴敛营,五味子温敛肺气,兼制君臣药之辛散温燥;更用甘草甘缓益气,调和于辛散与酸收、解表与温里之间。 本方是治疗外寒里饮证的要方,其在立法上散寒化饮,表里兼治;配伍上采用辛散温通,佐用酸收、甘缓,即寓助卫护营于温通发散之中,具有温散而不伤气津的特点。全方以“温通布散”为作用特点,有温肺化饮止咳喘、解表散邪退寒热、振奋心阳除胸痹、通阳行水消肿满等效用。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细辛通启少阴(肾)之阳气,善散深伏的水寒之邪;干姜温肺暖脾,尤能温化寒饮;五味子酸收,既防姜、辛之燥散耗伤气津,又能敛肺而止咳喘。此三味相配,温化痰饮、止咳平喘,不伤气津,即所谓的“姜辛五味”药法,为治疗寒饮咳喘的常用药对。 3 小青龙汤的加减划裁 3.1根据原方证的病机变化增减:如表闭甚,里饮郁而化热,可在小青龙汤中加入适量石膏清热以兼顾,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如外无表证,但痰饮郁结而见咳逆上气,咯痰不利,喉中有水鸡音,则于方中去桂枝,甘草易为大枣,加射干、紫菀、冬花开结化痰、温肺下气,变解表化饮为宣肺祛痰,下气止咳,此为“射干麻黄汤”。 3.2根据病证加减: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炎等属素有停饮,复感风寒,见寒热无汗,咳喘痰多,可选加紫菀、款冬花,或杏仁、苏子[2];肺郁化热见热甚、苔黄脉数,加生石膏、射干。支气管哮喘属于寒痰阻肺见咳喘胸满,加橘红、炒枳壳、炒莱菔子。老年性肺气肿兼下元不足,见咳喘短气,腰膝酸软,加人参、补骨脂、当归。小儿百日咳属于风痰稽肺,见喉痒咳甚,咯白色泡沫痰,加百部、制僵蚕、蝉衣。②肺源性心脏病及急性心衰肺水肿属心肾阳虚、寒饮凌心犯肺,见胸闷心悸,减麻黄量,增桂枝、甘草用量,或加黄芪、丹参;见尿少身肿,加车前子、炒葶苈子、大枣。③过敏性鼻炎属肺脾虚寒,偶感风寒即见喷嚏频作,清涕不断,伴鼻塞声重,可加辛夷、防风、制苍耳子。卡他性中耳炎属饮聚耳窍,见眩晕、耳痛耳胀、舌滑脉弦,重用半夏,加石菖蒲、制地龙。 4 病案举隅 4.1 支气管哮喘 刘××,女,56岁。2008年11月14日因患“哮喘”5年。常发作,入冬尤甚,受凉即发;胸闷气急,身寒肢冷,日轻暮重。以“支气管哮喘继发感染”给予抗菌、平喘等中西药治疗一月之久,哮喘未能缓解。端坐呼吸,张口抬肩,痰多而稀,舌紫暗、苔白腻,脉细数。中医辨证属外寒里饮证。治则:温肺化痰,解表通阳,佐以平喘。方用:炙麻黄15g,桂枝9g、五味子9g、干姜9g,制半夏30g、白芍30g、细辛6g、甘草15g,因寒痰粘稠加旋覆花(包煎)10g。水煎2次,合药液,睡前顿服。药后30分钟,喘渐平,自觉身热,平卧入睡。停用一切西药,继服l剂巩固疗效。后用益肾纳气,固本培元善后。 体会: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阻遏阳气,肺气失宣。治宜温肺化痰,解表通阳,佐以平喘。本方重用麻黄意在加强宣肺平喘作用,又恐过汗而改炙用;重用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重用半夏意在加强止咳化痰;细辛之用量,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配以等量甘草入煎,虽用至9g并无此弊。 4.2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李某,女,68岁。自汗3年,不分寒暑,汗出即湿衣,且于活动及进餐时尤甚。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迭经益气固表、温阳补气之剂罔效。余察患者汗出清冷如珠,自觉背部畏寒,似有一桶冷水浇着,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辨证其为饮邪阻肺、宣发失常、营卫失调、汗孔开合失司,当以散寒宣肺、调和营卫为治。药取小青龙汤化裁:麻黄5g,细辛3g,五味子9g,桂枝6g,干

中药方剂学

名词解释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的方法。 平肝潜阳:用具有平肝潜阳重镇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阳上亢证、肝阳暴亢证的治法。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 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 辛:能散、能行。散:发散表邪。行: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补益。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和:和中焦’调和诸药。 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作用。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通泄、降泄、降泄肺气。燥:燥湿。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三、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五、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两部中药书籍 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二、《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中药的配伍 一、相须,即性能功效方面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二、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同,淡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中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三、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四、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五、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六、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