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分期与大事记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分期与大事记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分期与大事记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分期与大事记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

第二日:香港电影的分期与大事记

百年的香港电影,既有二三十年代的艰难创业,也有七十年代邵氏嘉禾的双雄争霸,既有八十年代的三足鼎立(八十年代初是邵氏嘉禾跟新艺城,八十年代末是嘉禾新艺城与德宝),也有九十年代后期的明日黄花……可以说,浮浮沉沉,起起落落。

而在此试将百年香港电影分为初创(1909-1945年)、延续(1945-1955)、转型(1956-1967)、本土(1967-1980)、繁荣(1980-1993)、风格化(1994-2003)、大华语(2004-)等七个阶段,大致勾勒香港电影的发展变化……

1、初创时期(1909-1945年):

香港电影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即使是《偷烧鸭》、《庄子试妻》等影片的幕后支持者布拉斯基,同样存在着亚细亚影戏公司经营不善而转让的困境。而这时期又先后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香港电影断断续续的发展着,甚至在《庄子试妻》后到1924年10月的大约十年时间里,几乎成为香港电影的真空期。

这时期的香港电影业发展,可以说是在筚路蓝缕的创业之中,并受到战乱的严重影响——直至三四十年代,战乱为香港带来了不少内地电影人。

1923年7月14日,由黎海山、黎北海、黎民伟三兄弟创办的民新制造影画公司创立,成为香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开设的电影制片企业。而这时期还出现了大汉影业公司(拍摄故事短片《金钱孽》)、光亚电影公司(代表作《做贼不成》)、满天虹影画公司(代表作《艳福难消》)等。

1930年10月,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在香港、上海两地正式注册成立,为三十年代上海、香港的电影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3年9月20日,香港第一部全部有声的粤语片《傻仔洞房》公映,标志着香港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

1934年2月6日,香港第一部以抗日爱国为题材的影片《战地归来》公映,此后还出现了多部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尤其是集体创作的《最后关头》最为闻名。

1934年5月,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粤语片《白金龙》红遍南洋,而在香港成立了天一港厂,并从上海带来了一批人才。天一港厂不但进一步的促使了粤语片的发展,也为后来邵氏兄弟公司奠定了基础。1935年1月,由香港华侨教育研究会会长何严,发起了“电影清洁运动”,主要是针对上海拍摄的武侠神怪片,以及香港公司拍制的跟风式作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而不少的香港电影人为了逃避战乱南下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12月底时还举办了上海、香港文化界的联欢会,欢迎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上海电影人的到来香港。

1940年初,第二次“粤语片革新运动”发起,提出“先决问题在于根本把影片的品质提高”、“先从剧本入手,有了好剧本才能产生好影片”等观点,而提升了这时期粤语片的质量。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从此香港进入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又二十五天的漫长孤岛期。香港电影也处于基本上停滞的状态,

2、延续(1945-195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却又在不久后爆发了解放战争,这使得再次涌起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的热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对影片的输入和输出都实施了新的限制政策,尽管港英当局遣返了部分左派电影人,但依然有不少的上海电影人留在香港,包括张善琨、朱石麟等,他们在陆陆续续的成立影片公司、制作影片的过程中促使了香港电影业的发展。

这时期主要还是由内地电影人在香港大展身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复兴与延续发展。

1947年,永华影业公司成立,规模非常宏大,并引进了美国的先进的进口设备,罗致大批的南来影人,制作了《国魂》、《清宫秘史》等大型作品。

1949年,南下香港的一批上海电影人联合当时香港的粤语片制片、编剧、导演、演员等在内的164人,联名发表了《粤语电影清洁运动宣言》,承诺“团结一致,坚定立场,坚守岗位,尽一己之责,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不负社会之期望”,更希望“光荣与粤语片同在,耻辱与粤语片绝缘”。

1949年,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传》上映,拉开了此后半世纪的大约一百部黄飞鸿题材影片的序幕。

1950年,五十年代影业公司成立,由一班来自于上海的电影工作者组成。其主要是由电影业同人一起创办的,并采取了集体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业作为《火凤凰》。这种方式也影响了后来的“中联”、“新联”等知名粤语片制作公司。

1952年,“中联”和“凤凰”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前者是以吴楚帆为首的十九位香港粤语电影工作者创办,而后者是以朱石麟为首的一群国语片工作者创办,而中联的《家》、《危楼春晓》,凤凰的《中秋月》、《一年之计》等都是佳作。

1955年,由桑弧执导的越剧电影《梁祝》在香港热映,影响了后来香港电影——尤其是黄梅调电影的创作。

3、转型(1956-1967):

1956年是陆氏影业王国的转折点——从星马北上的戏院商国际与从上海南下的制片商永华正式接轨,合二为一后招揽了不少的文人才子,如由张爱玲、姚克、宋淇及孙晋三组成的剧本编审委员会,又如导演易文、陶秦,再加上翌年被陆运涛聘请的钟启文,使得这时期的香港

电影业迈上了正轨,并使得香港电影所反映的内容,逐渐的从五十年代初的家庭伦理传统叙事转型于现代化的都市爱情生活故事。

三十年代成立的天一港厂,经历了南洋影业、邵氏父子等名称的变化后,在制片业方面发展不是很明显,于是,邵逸夫在五十年代末回到香港,将邵氏父子改组为邵氏兄弟,并兴建摄影棚,招聘李翰祥等电影人才,此后随着《貂蝉》等黄梅调影片的大热而成为“一方霸主”。正当两人签订了君子约定后不久,陆运涛却遇上空难,从此,国懋尽管试图改组重振但依然难以复兴,倒是邵氏趁此蒸蒸日上,成为六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象征。

1956年,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成立,由陆运涛担任董事长,钟启文任总经理,宋淇任制片部经理,拉开了电懋在香港的制作序幕,而陆续的推出《曼波女郎》、《四千金》、《南北和》等作品。1957年,邵氏父子公司首次与韩国合作制片,拍摄了故事片《异国情鸯》,由日籍的西本正担任摄影——后来他不但为邵氏公司制作了不少影片,还介绍了井上梅次等知名日本电影人来邵氏摄制影片。1957年,邵逸夫来到香港接掌制片业务,翌年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并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而邵氏父子公司改为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至此,标志着香港电影业进入现代化时代的电懋、邵氏陆续在香港成立。

1963年,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掀起观影的狂潮,而推动了黄梅调电影的热潮。导演李翰祥则在国泰与联邦公司的支持下策反,离开邵氏兄弟公司,前往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凭借李翰祥的个人

魅力,吸引了一批香港技术及表演人才,而对台湾电影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4年6月20日,陆运涛在台湾空难过世。尽管翌年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但大势已去,再也无力回天。

1966年,好莱坞影片《圣保罗炮舰》来香港拍摄外景,为香港电影工业引进新的制作技术。

4、本土(1967-1980):

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借着天星小轮涨价的契机,香港在1967年发生了工人运动潮,但这场运动并没有得到已经生活趋于稳定的很多香港人的肯定与支持,而很快被平息;港英政府在平定了这场运动后不久,筹办了第一届香港节,无形中使得战后一代出生的香港人有了更加强烈的本土意识。再加上七十年代初麦理浩爵士担任港督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香港也由无根漂浮的“浮城”发展为一座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城”。

邵氏兄弟公司在1966年推出胡金铨的《大醉侠》后,又推出了张彻的《独臂刀》、《大刺客》等作品,掀起了一股新派武侠电影潮。但邵氏的元老之一邹文怀,在与邵逸夫意见相左又难以平衡之后,离开邵氏自创嘉禾影片公司,经过李小龙的暴红而使得嘉禾与邵氏之间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独立制片公司也在七十年代中期兴起,先后有吴思远的“思远影业公司”,麦嘉、洪金宝、刘家荣的“嘉宝电影公司”等。

1967年,由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民初武侠片《独臂刀》上映,本土票房超过100万港元,从此开创了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但值得指出的是,邵氏公司其实在六十年代初已经提出新派武侠电影的概念,并邀请了徐增宏、张彻等导演进行了尝试,但反响并不大。1970年,邹文怀离开邵氏公司,成立了嘉禾电影(香港)有限公司。嘉禾在初期的制片路线还是很明显的受到邵氏公司的制片影响,后来随着李小龙的加盟与大红大紫而发展为仅次于邵氏公司的制片公司。1971年,邵氏兄弟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取代之前的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

1971年,国泰公司停产,片厂由嘉禾公司接手。

1972年,李翰祥重返邵氏公司,首部作品《大军阀》,捧红了许冠文。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突然逝世。

1973年,楚原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叫座,使得已经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并与香港人日益增长的本土意识遥相呼应。

1974年,许冠文离开邵氏公司,自组许氏兄弟公司,与嘉禾合作,创业作《鬼马双星》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掀起了本土喜剧片潮流。1975年,吴思远创办了“思远影业公司”,创业作是《南拳北腿》,随后的《廉政风暴》成为香港时事写实性影片的代表作,七十年代还制作了成龙的《醉拳》、《蛇形刁手》,徐克的《蝶变》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1977年,香港艺术中心成立,而香港市政局主办了“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是第三十三届。

1978年,罗卡、蔡继光等创办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心”,致力于电影文化的推广和提高。

1979年,香港《电影》双周刊创刊,至2007年1月停刊时,一共出版了714期。

1979年,徐克导演的《蝶变》、许鞍华导演的《疯劫》及章国明导演的《点指兵兵》相继上映,被推崇为标志着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

5、繁荣(1980-1993):

八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进入了急剧发展的阶段。电影产量上,年产量基本上都保持在80部以上,甚至在九十年代初达到了200部以上;票房方面,尽管有大量好莱坞影片的涌入,但本土电影占有绝大部分的票房额度,期望的票房值不再是1000万港元或者是现在的500万港元,而是2000万甚至3000万;外埠市场上,台湾、韩国、日本等地都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明星方面,也让成龙、周润发、周星驰、张曼玉、林青霞等大红大紫,而导演吴宇森、徐克等也享誉一时。

至今影评界对香港电影依然有黄金十年、黄金时代等说法,而广泛一点来说,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可以称为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也即黄金时代。

1980年,麦嘉、石天、黄百鸣在“金公主”院线的支持下,成立了“新艺城电影公司”,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后,与邵氏、嘉禾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2年春节,新艺城出品、许冠杰主演的动作喜剧片《最佳拍档》上映,大举胜过了同期上映的嘉禾、邵氏的作品,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也使得贺岁片这个档期基本上确立。

1982年夏天,《电影》双周刊举办了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方育平凭借影片《父子情》获得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奖。金像奖将在今年四月中旬举办第28届。

1983年,洪金宝、岑建勋和潘迪生创办了德宝电影公司,推出了《智勇三宝》等影片,但影响力还在新艺城之后。直到1985年,德宝租赁了邵氏院线旗下的多家影院组成“德宝院线”,而替代邵氏公司与嘉禾、新艺城再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4年,徐克成立了电影工作室,创业作为《上海之夜》。

1985年,成龙创办了“威禾公司”,创业作为《警察故事》。

1986年,邵氏兄弟继将院线租给德宝公司后,将影城租给无线电视。1986年,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上映,掀起了英雄片潮流。1987年,香港影业协会成立。

1988年,香港电影检查三级制开始实行。

1989年,香港电影导演会成立,吴思远担任会长。

1990年,新艺城公司解体。

1990年,周星驰主演的《赌圣》票房超过4000万港元,形成无厘头电影的热潮。

1992年,香港电影导演会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及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于1月11日至16日举行。吴思远、陈欣健率领香港代表团,谢铁骊、谢晋等带领大陆代表团,李行、白景瑞等带领台湾代表团参加。1993年,香港电影资料馆筹划办事处成立。

1993年,香港演艺人协会成立,许冠文担任会长。

6、风格化(1994-2003):

1993年香港电影的本土票房比起上一年有了大幅度的下滑,而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也以超过6000万港元的香港票房打破了之前香港上映的影片的票房记录;再加上愈发严重的黑社会不断的参与电影制作或者捣乱事件的发生、香港人面对即将到来的回归时的茫然,香港电影开始步入了其低潮期。

但对于一部分电影人来说,这时期也成为他们进行个人化的艺术风格探索的时期,如王家卫、杜琪峰、陈果等,还有不少的香港电影人,如张婉婷、关锦鹏等,也在这个时期里继续他们的电影探索。

1994年,港产片的本土票房普遍下滑,电影界代表不断呼吁成立电影发展局。

1995年,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香港影评人协会相继在年初、年中成立,前者颁发一年一度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而后者也设立了一年一度的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1996年,东方院线结束,全港只剩下嘉禾、金声、新宝三条港产片院线,这比起鼎盛时期的五条港产片院线减少了两条,而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港产片面临着种种困境无法维持。

1996年年底,由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司徒锦源等共同创办了银河映像有限公司,并在翌年推出了《恐怖鸡》、《最后判决》、《两个只能活一个》等作品,以独特的风格成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香港电影中的一名“作者”。

1996年1月至1997年3月,由王晶、文隽、刘伟强等组成的、刚成立不久的最佳拍档影片公司,推出了四集根据漫画改编的“古惑仔”影片系列,在短时间里形成热潮,但没有维持多久。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陈果导演的《香港制造》上映,以强烈的个人风格获得当年电影评论学会奖的最佳导演,并赢得了不少影评人的佳评,为后来的《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等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9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只有89部,也是自1985年来首次跌破了100部。

1998年,成立不久的“中大”影片公司推出了《没有小鸟的天空》、《阴阳路之升棺发财》、《爱情传真》等7部中低成本的作品,成为了年度最重要的电影现象之一。

1999年,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EEG)正式成立,模仿日本的娱乐模式,集合唱片公司、经理人公司、演唱会公司三种功能于一体,积极开拓唱片市场,并在翌年与“寰亚综艺”结盟,进军电影业。

2000年8月,由张之亮、尔冬升主导的星皓影片公司成立,先后推出了《慌心假期》、《男人四十》等作品。

2003年6月,CEPA协议签订。

7、大华语(2004-):

2003年6月29日及9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附件相继签订,其中关于香港电影的重要一条便是香港电影可以以合拍片的方式,不受进口片的配额限制进入内地市场,这无疑是处于外埠市场的萎缩困境中的香港电影的福音。

CEPA的实施,一方面是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提供了明文的保障,而另一方面也是标志着经过回归后的数年“长假”后,香港电影开始了“安心上路”,向大华语片过渡。

04年元旦开始以后,更多的香港电影以“合拍片”的方式进入了内地市场,即使香港与内地演员的合作还处于磨合期的阶段,如《伤城》、《龙虎门》、《投名状》、《画皮》、《保持通话》等,为了配合合拍片的相关规定纷纷以内地女星担任女主角而削弱了影片的情感戏部分;也有一些影片为了进入内地市场而采取双版本的方式,甚至两个版本之间几乎是两部不同的影片,如《黑社会》与《龙城岁月》、《大块头有大智慧》与《大只佬》、《豪情》与《天罗地网》等之间的差异,但在2008年年底开始,同一部影片在香港或者内地上映的版本,已经趋于“同一性”,如《叶问》、《画皮》、《大搜查》等,差异不大。

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开始实施。其实在2003年年底,已经有《炮制女朋友》、《无间道3》等作品是以“合拍片”的名义进入了内地市场,而在CEPA实施后还进一步的放宽了合拍片的条件、港资在内地投资影院的条件等。

2006年3月23日,由影评人出身的叶念琛导演,新生代演员方力申、邓丽欣等俊男靓女主演的新片《独家试爱》在香港上映,赢得了年轻人的不俗口碑,叶念琛也几乎成为青年人的爱情观的代言人。此后,他又陆续推出《十分·爱》、《我的最爱》、《保持爱你》等作品。2007年年底,嘉禾易手,由内地的橙天娱乐接手。伴随着五十年代来香港的几大电影公司——电懋、邵氏、嘉禾、新艺城、德宝——的相继停滞电影制作,标志着风靡亚洲数十年的“香港电影/港产片”逐渐的为为新时代的大华语时代所替代。

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在台北市取得超过2.3亿新台币的票房,形成了“海角”热,年底该影片登陆香港电影院,以760万港元的香港票房登上了年度华语票房的排行榜(第十名)。自八十年代中期来年度票房前十名都在1000万以上的辉煌历史,在2007年时跌破了1000万,2008年又跌破了800万,而年度华语片的总票房只有大约2.4亿港元,即使不计通货膨胀或票价上涨的因素,这个数字仅是相当于1981年时的2.42亿港元的港产片总票房。

2009年2月,由香港导演陈可辛和内地导演黄建新组成的“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与内地的电影发行公司保利博纳,在北京宣布共同成立了“人人电影”公司,创业作为陈德森执导的《十月围城》。陈可辛也

宣布公司计划在三年之内,拍摄完成十五部影片,包括商业大片、中型片,并预计这些影片在三年内的中港票房,累计将超过二十亿人民币。

(全英文论文)结构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分析《等待》的悲剧 2、(英语毕业论文)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英语毕业论文)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开题报告+论文) 4、(英语毕业论文)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5、(英语毕业论文)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6、(英语毕业论文)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7、(英语毕业论文)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8、(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9、(英语毕业论文)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浪漫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1、(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2、(英语毕业论文)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13、(英语毕业论文)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14、(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5、(英语毕业论文)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 1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7、(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18、(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19、(英语毕业论文)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 20、(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

结构性隐喻论文:结构性隐喻与句法语义搭配

结构性隐喻论文:结构性隐喻与句法语义搭配 【中文摘要】结构性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一个基本类型,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结构性隐喻框架下,始源域的概念结构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呈系统性的。本文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出发,依托配价理论,在俄语、汉语内部和俄汉语两系统之间,探究结构性隐喻下的始源域与目标域间的映射在语言形式上是否也呈系统性(或一一映射)。本文将对隐喻和结构性隐喻、配价理论和句法语义搭配的理论及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考查结构性隐喻下始源概念语词和目标概念语词的搭配能力是否一致。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俄汉语间结构性隐喻在语言系统的映射方式上的差异。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概念系统的自由转换不等同于语言系统的自由转换,因而不能用语言系统的事实去证明概念系统的事实。结构性隐喻仅仅指出了语词跨越概念域搭配的可能性,说明的也只是思维属性,语言事实对此的证明能力是有限的。本文由绪论、主体四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绪论中将指出本文研究的、方法、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三章主要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结构性隐喻的来源和发展,以及结构性隐喻的典型特征作介绍。第四章分别考察俄汉语中“时间—金钱”结构性隐喻,分析俄汉语两个概念域下的语词搭配的对应关系并对俄汉语词搭配的方式进行对比,观察俄汉语的概念映射方式是否存在区别。第五章,以同样方式分别考察俄汉语中“教学—旅行”结构性隐喻。最后一部分为结语。

【英文摘要】 【关键词】结构性隐喻配价理论句法语义搭配俄汉对比 【英文关键词】 【目录】结构性隐喻与句法语义搭配摘要7-8РЕФЕРАТ8-10第一章绪论10-15一、问题的提出 10-11二、研究对象与目的11-12三、创新之处 12四、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2-13五、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13-14注释14-15第二章课题的研究现状 15-27一、隐喻理论与结构性隐喻研究15-19(一) 隐喻理论背景15(二) 隐喻理论与结构性隐喻的研究现状 15-19二、配价理论与句法语义搭配19-24(一) 配价理论背景19(二) 配价理论与句法语义搭配研究现状 19-24三、结构性隐喻与配价理论的关系24-25注释25-27第三章关于结构性隐喻的几个理论问题27-32 一、结构性隐喻的来源和发展27-29(一) 结构性隐喻的来源27(二) 结构性隐喻理论的发展27-29二、结构性隐喻在思维框架下的映射特征29-31(一) 单向性29(二) 系统性29-31注释31-32第四章ВРЕМЯ—ДЕНЬГИ/ 时间-金钱32-53一、“ВРЕМЯ—ДЕНЬГИ”概念域下的搭配研究32-46(一) 支配деньги的动词集合Vд33-36(二) Vд和время的搭配情况36-46 二、汉语中“时间—金钱”概念域下的搭配研究46-50(一) 支

建筑事件的映射关系

建筑事件的映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6-14T10:44:17.0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作者:周干杰 [导读] 探寻事件发生条件、发展依据及事件结果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普适性、可描述与可量化的建筑事件“关系”。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41 摘要:建筑事件作为事件的一种类型,在时间、空间上依照建筑法则,运用“映射”原理,探寻其发生条件、发展依据及客观实物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普适性、可描述与可量化的事件关系。 关键词:建筑事件原象映射象建筑法则关系普适性可量化 事件,于时间、空间特定条件下呈现的状态。建筑事件,作为事件的一种类型,其对于时间、空间要素的把握是完全一致的,评判一座建筑的好坏、优劣,离不开时间、空间的背景条件。屈米在“空间与事件”中指出:“就建筑学的社会性和形式创造的关联而言,建筑无法与‘发生’在其中的事件相脱离”。文丘里提出:“当内部与外部不同时,墙作为关键所在就成为一个建筑事件。”时间与空间是建筑事件的外在因素,促进与反作用与建筑的全过程,然而建筑发展的源动力还是其内在逻辑关系,该种关系,借用数学概念“映射”作以说明,探寻建筑事件复杂的内部关系,以清晰的、明确的主线贯穿建筑事件的始终。 在数学概念中,映射是指两个元素集之间,元素的相互“对应”关系。假设A、B为两个非空集合,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使得对A集合中的每个元素a,按照法则F,在B集合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b与之对应,则称F为从A到B的映射,记作F:A→B。其中,b称为元素a在映射f下的象,记作:b=f(a);a称为b关于映射f的原象。 一、原象 A 就建筑领域而言,原象(A)主要为:建筑的环境条件、功能要求、空间要求、技术指标、建筑性格、建筑法规等建筑组成的基本要求与限定条件,以及满足功能需求的、符合预期效果的建筑设想。 二、象B 象(B)主要体现为:建筑功能与形式、建筑表皮肌理、色彩、类型、形状、大小等建筑元素的最终载体,满足原象集合中各项要求的预期建筑。 三、建筑法则 F 建筑法则F,是介于建筑设想与建筑实物间的建筑行为的引导线,它是一条自由的、多拐点的曲线,是空间质点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动态轨迹。建筑法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建筑与环境、形式与功能二元属性、建筑受众与社会属性、文化要求以及建筑创作中的基本手法:主与从、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重复与再现、渗透与层次、空间与序列、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虚与实…… 映射,即建筑法则在建筑领域中“原象”到“象”的映射呈现多元性,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映射关系。建筑师旨在建筑设计的法则F 中探寻A、B集合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普适性、可描述与可量化的“关系”。由原象A到象B的建筑法则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建筑与环境 环境,可分为地域物理环境与地域人文环境,其中地域物理环境是最为直接的对于环境的思考;地域人文环境,是对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的解读,具有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建筑融于环境的升华。建筑犹如大众世界中人的个体,有其共性的属性与独特的内涵。摒弃千城一面的粗鄙复制,让建筑真正融入环境。 2. 形式与功能的二元属性 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提出表皮与结构二元对立的理论,将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结构的“结果”,表皮是假定的外在附着物,结构则是内在支撑物。结构隐喻硬朗的男子,表皮暗喻瘦弱的女子;现代主义时期,以工业社会的理念指导建筑行为,强调建筑功能的实用,提出“装饰即罪恶”。“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格罗皮乌斯提出“功能决定形式”,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建筑设计更明确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以功能为核心,形式处于次要位置;后现代主义时期,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过于单一,缺乏时代与地域特征,缺乏与环境的对话,并将“传达建筑意义”作为自己的“战斗檄文”。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既重视建筑功能空间的使用,又重新赋予建筑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与地域环境的内涵;信息化时代,介于对个性化、差异化、地域化的追求,形式与功能、结构的对应关系若即若离,在不同展示媒介中,建筑形式先于建筑功能进入视线,对于建筑形式的追求过于片面、偏激,乃至出现脱离功能或与功能不吻合的形式。 3. 建筑的受众 建筑的服务对象,简分为面向儿童与面向成人的,如幼儿园与成人学校;面向大众与面向小众、特殊群体的,如演艺厅与专业体操训练室;面向当代与面向历史的,如现代科技馆与历史博物馆;面向个体与公共的,如私人住宅与公共会所……;以上是基于不同的建筑受众与其社会属性而言,在建筑事件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应以其受众为主角,匹配相应的社会属性。 4. 社会参与度 信息化时代,不同人群、不同思维、不同设计导向涌入设计的过程中来,建筑法则的动态轨迹不断出现拐点,突变、偏离、纠正、折返等状况屡屡出现,延伸与拓展了建筑的维度。广泛地参与性,尤其使用者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来,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建筑的初衷,让建筑真正适用于适用者。设计层面的不断深入、专项化、专业化的分工,如幕墙、景观、室内、机电及专业性技术条件的导入,建筑师参与设计的面域更广、参与度更深,由单体设计延伸为群体设计,需协调、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此境况下,建筑法则适时出现,利于掌控建筑事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5. 建筑元素的内在关系 就建筑自身而言,建筑是美的,内部构成是稳定、协调的,是可以正常运转的“机器”,具备一定功能,而非零散拼装在一起的零件。建筑自身要素间的关系有:对比、统一、均衡、稳定、比例、尺度、韵律、序列、规则、不规则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元素间的基本关系。 6. 建筑表皮 建筑表皮不是简单的附属物,已然超脱于维护结构的范畴,从其浅层次的物理热工要求到建筑性格的体现、建筑艺术的表达、建筑信息的展示,表皮具有更多的外在属性。表皮遵循众多的建筑法则,并与之在不同维度上发生映射关系。建筑是凝固的史书,表皮最直接地

“士绅”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 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摘要]晚清民初的士绅在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内涵,一直缺乏认真研究。士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实际担负着隐喻传统文化“规训”力量、文化控制的意义。同时,作为“他者”,士绅在鲁迅小说中起着形成“平民”形象内涵的对照物、结构小说模式的独特功能。从对士绅形象的研究,我们将发现鲁迅作为“平民文学”的主创者之一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度。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小说士绅形象 [中图分类号] [文章表示码] [文章编号] 中华帝国的士绅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他们具有人们公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权,并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士绅们高居“蚁民”之上,支配着中国民间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他们是由儒学教义确定的纲常伦纪的卫道士、推行者和代表人,这些儒学教义规定了中国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准则。士绅大都在本县承担其职责,他的地位的上升往往与移居更重要的市镇有关[1]。其主要职责有充当政府与老百姓的中介,主持地方福利事务,作为仲裁人调解纠纷,执行“圣谕”宣讲制度、编纂地方志、兴办书院、水利等。把这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曾经起着重大历史作用的社会集团留在文学中的首先也是最多的作家是鲁迅。对照士绅的这一社会形象,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士绅形象与此具有很大的不同:一、小说中的士绅远没有这样重要,而且具有如此积极的社会作用。二、小说中的士绅基本上被我们评价为“反面形象”,甚至被认为是主人公悲剧的“罪魁祸首”,比如鲁四老爷之于祥林嫂。三、士绅形象在小说中着墨最少,以至于研究者很少把他们作为一种“形象”来单独分析。这样以来,对这个形象在鲁迅乡土小说中的“面目”的确认就显得格外有意思了。 在市镇社会结构中,士绅是市镇的“头面人物”,是人际关系中的上层,是

《十日谈》读后感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9010016227.html,)/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十日谈》读后感,欢迎阅读! 《十日谈》读后感(一) 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 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了一百个关于兽性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这一百个故事中,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不免是对残暴的人的批判,对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写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 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在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切伯雷诺达普拉托的人,他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一生做尽了坏事,他在为穆夏托

做事时来到了佛罗伦萨但却病倒了,但他得了不治之症,已病入膏肓。他请来了一为纯洁得修士,他害怕自己的罪行得不到赦免,所以用一大串谎言蒙骗了他,最后,他在临死前受了圣礼和涂油礼,那位纯洁的修士八他所忏悔的谎言信以为真,将他的圣行告诉了人们,他的圣洁也越穿越远。切伯雷诺达普拉托就是这样活着,这样死去,这样成了圣徒。他虽然一生作恶多端,但在临死的一刻良心发现,真心悔罪,获得天主得宽恕,把他收进了天国。从这个故事可见作者薄伽丘对弃恶向善的人也怀有崇尚之心。 但书中不免也体现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坏人的区别。 《十日谈》读后感(二) 最近,我有幸接触了十日谈这本书,在我接触到这本书后,我就在两天之内看完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如此努力的看书。 十日谈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了一百个关于兽性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这一百个故事中,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不免是对残暴的人的批判,对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写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

薄伽丘《十日谈》读后感2000字

薄伽丘《十日谈》读后感2000字 文艺复兴星期与14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先占其风,率先吹起了文兴复兴的号角。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产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家:比如薄伽丘(1313年-1375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文艺复兴前期,薄伽丘写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谈》(约1350年-1353年)。 当时正是14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正是在这资本主义才只透露曙光的时期。因此,《十日谈》与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些作品相比,具有非常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十日谈》的开端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 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薄伽丘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十日谈》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所以说,但丁是旧时代的结束者,薄伽丘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二 《十日谈》最开始的几个故事就很具有批判性,对中世纪天主教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之后几日的故事,通过爱情的描写,有宣扬了人性的光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故事来探讨《十日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杨诺劝教”(第一天故事第二):巴黎丝绸商杨诺苦劝一名犹太商人抛弃犹太教,改信基督教。犹太商人表示,他要到罗马考察一番再决定是否改教。然而他在教皇的宫廷又看到什么呢?“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连一点点顾忌、羞耻之心都不存了……教皇、红衣主教,这些人本该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无恶不作……”。这段故事总结性地提出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黑暗与腐败,作为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全书打下基础,之后的故事也都是围绕批判的思想详细论述的。 “瘸子求医”(第二天故事第一):故事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全城的人都在忙着各种各样残疾的人找出来,涌向教堂;原来据说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存心让人上当。众人愤怒了,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这个故事批判了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将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话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的眼前来。 “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有人在酒店里喝醉了酒,随口说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这话传到异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其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这神父打听到说那句戏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银。这样好的机会岂能放过,就下一道紧急命令,以严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他污蔑基督是一个大酒徒,这还了得,足够构成把他送到火刑柱上活活烧死的罪名了。后来那人托人疏通,还“献上一大块‘脂膏’,让神父涂在

论中西方爱情中的结构隐喻

Contents Abstract (2) Ⅰ. Introduction (3) Ⅱ. Literature Review (3) A.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 (3) B. Conception of structural metaphor (4) Ⅲ.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4) A. Love is a journey (4) B. Love is war (5) C.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5) D. Love is fluid (5) E. Love is plant (5) Ⅳ. Heterogen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6) A.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ecomomic structure (6) B.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6) C.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a different way (7) Ⅴ. Conclusion (7) Notes (8) Bibliography (9) Acknowledgements (10)

Abstract: Love, one of human's deepest and strongest passions, is expressed in hundreds of ways in human civilization.The abstract concept of love can not be fully elucidated without metaphors. Structural metaphor is a mapping from one conceptual structure to another.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share a similar central conceptual system because of the cognitive similarity. However,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cultures mak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and meanwhile it expatiat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m through compar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ies. Key words: love; structural metaphor; cognition; culture 摘要: 在人类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爱情是人类最厚重久远的感情之一。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由于人类认知的相似性,中英文惯用的爱情结构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中英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导致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的差异性。本文分析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趋同性; 同时通过对中英文化背景异的比较, 阐述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异质性。 关键词: 爱情; 结构隐喻; 认知; 文化

十日谈读书笔记900字范文

十日谈读书笔记900字范文 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同时也有小部分作品赞扬商人、手工业者的才干、智慧和进取精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十日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日谈读后感1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写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符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以前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现在看来,真是错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

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弃,这是一样的道理。 《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色。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圣职、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堕落。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一个犹太教徒,在教廷驻地罗马暗中察访,耳闻目睹,了解到从教皇、主教直到教士,个个都是酒囊饭袋,寡廉鲜耻,贪恋女色,

薄伽丘个人资料

薄伽丘个人资料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 文主义者,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诗人,以故事集《十 日谈》留名后世。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 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薄伽 丘才华洋溢,是一位多产作家,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篇故 事集等。 薄伽丘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的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关于他的诞生地,缺少确切的资料予以论断。据说他生于佛罗伦萨 附近的契塔尔多,一说生于巴黎。幼年时生母去世,随父亲来到佛 罗伦萨。不久,父亲再婚,他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童年。 后来,他被父亲送到那波利,在父亲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愿地学习经商,毫无收获。父亲又让他改学法律和宗教法规,但无论是商 业还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他自幼喜爱文学,便开始自学诗学,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这段生活使他亲身体验到市民和商人的 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后写成的《十日谈》中。 在那波利生活期间,薄伽丘有机会出入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的宫廷。在这里,他被压抑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充分地施展。他同许多人 文主义诗人、学者、神学家、法学家广泛交游,并接触到贵族骑士 的生活。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扩大了文化艺术视野,进一步焕 发了他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宫廷里又认识了罗伯特的私 生女玛丽娅,对她产生了爱情。这一段富于浪漫情调的经历,也在 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 些女性形象,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 1340年冬,薄伽丘父亲的商业活动受到挫折,经济状况恶化, 一蹶不振。薄伽丘无法维持原先悠闲自在的生活,便回到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共和政府一

从隐喻看文化

从隐喻看文化:英汉俗语修辞审美观对比 张令千*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2) 摘要:英汉俗语的隐喻修辞对比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本文试图从无生物、有生物、爱情观和宇宙观的角度进行英汉隐喻修辞的对比,以求由一斑而窥全豹的修辞审美效果。 关键词:隐喻;俗语;修辞;审美观 A Culture Appreciation from the Angle of Metaphor: An Aesthetic Contrac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oquialisms Zhang Ling-q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ingbo University, Zhejiang, Ningbo 315212) Abstract:There are numerous ways and angles to contract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nt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s from the angle of nonliving matters, living matters, view of love and view of the world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metaphors. Key Words:metaphor; colloquialisms; rhetoric;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n),意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汉语修辞学中它又被称作暗喻。陈望道先生(2010)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过:“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其实迄今为止所讨论的“隐喻”,“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徐鹏,2007)。传统修辞学主要将修辞看作是词汇的转用,故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主要指词汇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相互作用理论”则是在句子层面上讨论本体与喻体之间在词义上的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认知隐喻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将隐喻放置在文化层面上予以探讨,试图说明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独到的隐喻性的认知方式。“语法隐喻理论”似乎同样关注隐喻文化属性,但与认知隐喻理论不同的是,语法隐喻理论更多的是从语 *作者简介:张令千,男,湖南武冈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与心理学。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十日谈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十日谈 《十日谈》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作家卜伽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写于1384年,成书于1353年。小说文笔精练,语言生动。作品开端叙述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住在佛罗伦萨乡间的一个别墅里,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在10天中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它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广阔现实社会,反对禁欲主义,歌颂男女爱情,反对等级特权,宣扬人类平等,揭露贵族的腐朽和愚昧,抨击僧侣的虚伪和荒谬。故事大都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在形式上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讲故事的方式,企图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对后来欧洲小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热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多产作。著有长篇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菲洛特拉托》,牧歌《亚梅托》,长诗《爱情的幻影》、《菲索塔诺的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观点及早期人文主义的特点,如提倡复古文化,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人有享受

现世幸福的权利,歌颂人间的爱情和欢乐等,同时,也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狭隘性,把个人幸福、个人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这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方面带来的最初的成果。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影片《十日谈》根据意大利作家卜伽丘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 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内战纷繁,人人自危。说书人博卡西奥为了心爱的女人菲梅塔不顾危险闯入城中。可是,菲梅塔对他的追求无动于衷,还编出故事奚落博卡西奥。博卡西奥并不气馁,运用自己的口才,向菲梅塔诉说自己的衷情,终于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博卡西奥凭着自己机智的头脑、动人的故事和执着的精神终于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商务报刊英语中“战争”概念隐喻探析

商务报刊英语中“战争”概念隐喻探析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对自选语料进行例证分析,解读“战争”概念隐喻在商务报刊英语语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结果表明,商务报刊英语中的概念隐喻主要以名词、动词和介词等方式出现,用来映射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现象,不但为人们认知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商务报刊英语文章变得通俗易懂,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有利于学生培养隐喻思维意识、提高商务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签:商务报刊英语“战争”概念隐喻商务英语阅读能力 一、引言 商务报刊英语中含有大量的概念隐喻表达方式,加之报刊英语所特有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使得商务报刊英语阅读的难度系数加大。因此,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报刊英语阅读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意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对自选语料的例证分析,解读“战争”概念隐喻在商务报刊英语语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培养隐喻思维意识,从而提高其商务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语篇中的隐喻研究 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隐喻学研究大多局限于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范畴,真正具有颠覆性革命意义的研究却是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的隐喻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我们的许多经验和活动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数都是由隐喻建构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即人们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中的词汇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隐喻概念与概念隐喻表达方式不同。隐喻概念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机制,而概念隐喻表达方式是隐喻概念的具体表现方式,是隐喻概念在语篇中的具体实例2。对概念隐喻的正确解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对已知概念或已知事物的认知,即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源域的概念的充分理解; 2.寻找新概念或新事物与已知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似性; 3.选择源域中的一个或多个语义要素,将其映射到目标域中某个语义范畴的某个词语上。 三、商务报刊英语中的“战争” 概念隐喻探析 “战争”概念隐喻由来已久,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常规隐喻。大量的经济新闻语篇的隐喻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国家的人们谈论经济和贸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贸易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战争这个历史概念范畴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认知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对战争这种有形的、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和体验无形的、陌生的和抽象的商务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

薄伽丘与《十日谈》(一)

薄伽丘与《十日谈》(一) 1348年,一场可怕的瘟疫肆虐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人口锐减。当时的欧洲人把这瘟疫称为“黑死病”,一时间人心惶惶,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教会借机要人们忏悔、祷告,用禁欲主义的说教攻击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要求,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次逆流。恰在此时,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了,它以对现实幸福的大胆追求,给禁欲主义神学以迎头痛击,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乔万尼·薄伽丘和彼特拉克一样同属于意大利最初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商人,母亲是法国人。童年时期,薄伽丘就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性格,是个爱惹事生非的“孩子王”。成年后他拒绝父亲要他涉足商界的殷切希望,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文学创作情有独钟。薄伽丘的学习过程也与别人不同,他不愿意完全按照刻板的师徒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掌握知识,而是按兴趣和需要大量阅读、钻研古代典籍,自学成才。他是意大利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对拉丁文和当时流行的俗语也掌握得炉火纯青。在商贾云集、世风开放的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地,青年薄伽丘也曾一度放荡不羁,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生活,直到父亲的商行破产,不久老父又撒手人寰,薄伽丘才如梦初醒,浪子回头,节衣缩食地赡养家人。后来的薄伽丘回忆早年的荒唐经历,常有

不堪回首之感,但当我们看到《十日谈》中那一幅幅五光十色的风俗画,读到一则则散发着浓郁市民生活气息的故事时,却不能不感慨生活对作家的厚赐。才华过人的薄伽丘用俗语和拉丁语写了不少作品,又对古典文化颇有研究,这使他声望日增。1373年,他受聘在圣斯德望修院主持面向公众的但丁讲座,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薄伽丘初登文坛时曾立志做个优秀的诗人,这是当时文学界的传统:轻散文重韵文。他曾在自传中说,自己独自研究赋诗法,尽力领悟诗歌艺术的真谛。他也确曾创作过不少爱情题材的抒情诗和叙事长诗,这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诗《菲洛斯特拉托》和《菲爱索莱的仙女》。但比起他的挚友、诗人彼特拉克那清新、流丽的诗歌,薄伽丘自愧弗如,于是专心致力于散文体的小说创作。要说讲故事,薄伽丘的确是个行家里手,青年时期写成的中篇小说《菲亚美达》,就把自己对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女儿玛丽娅的爱情演绎得委婉动人,甚得时人好评。 薄伽丘最重要的作品,是写于1349—1351年间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部文艺复兴早期产生的名著,为作家赢得了“欧洲短篇小说之父”的不朽声名。小说的时间背景就是欧洲大瘟疫时期,佛罗伦萨十室九空,丧钟乱鸣,一派恐怖景象。七位男青年和三位姑娘为避难躲到效外的一座别墅中。此外宛如世外桃园,但见春光明媚,流水淙淙,花团锦

必备冲刺名解19 拟态环境、媒介依存症、传播仪式观、媒介事件

必备冲刺名解19 | 拟态环境、媒介依存症、传播仪式观、媒介事件 01拟态环境 提出+定义及特点+解释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提出) 拟态环境即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 ?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定义及特点)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 ?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解释) 02 媒介依存症 提出+定义+解释 媒介依存症又称媒介依赖症。媒介依赖理论最初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提出) 媒介依存症是指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的行为,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传播的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人们也加重了对信息的依赖,对于媒体介质的过分依赖,失去了与某媒体介质的接触后便出现心理或生理问题产生生活障碍的症候,这就是媒介依存症的一部分体现。媒介依存症是伴随着媒介技术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作业3 12外汉1班陈倩倩12043020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1.结构性隐喻 1.1“爱”的结构性隐喻,爱可以被视为高山,山有高度,有气势,爱是崇高的,也可能是沉重的爱。所以爱有了一下的一些特征。例如: 父母是孩子的爱是以中国崇高的爱。 她的爱我高不可攀。 爱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爱同样也可以是大海,把大海的特征赋予给了爱,于是就有了: 心死了,爱也枯竭了。 幸福的人儿沐浴在爱河里。 他的爱深不可测。 1.2“学习”的结构性隐喻,我们可以将学习知识认为是烹饪食物,学习犹如烹饪食物慢慢从冷到温热最终被煮熟,例如: 学完后再温习一遍会记得更清楚。 2.方向性隐喻 2.1“爱”的方位性隐喻,在形容爱情时,我们认为爱情时美好的,必须努力追求才可得的,因此经常有这样的语句: 他的爱高高在上。 我深深地爱着你。 2.2“情绪”的方位性隐喻,在描写人的情绪是,一般高兴、喜悦、兴奋等积极的情绪我们一般用表示向上方位的词,而悲伤等消极的情绪的方位是向下的。这事引起了我的兴致。 他垂头丧气的,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3.本体性隐喻 3.1无形——有形 3.1.1“爱”的本体性隐喻,爱本来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抽象概念,而人们利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实体或物质来隐喻它,赋予它实实在在具体有形的概念。例如: 我不能接受你的爱。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3.2无界——有界 3.2.1“爱”的本体性隐喻,我们可以将爱看成容器,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他陷在爱中不可自拔。 3.2.2“心”的本体性隐喻,我们也可以把心看成一个容器,里面有喜怒哀乐。例如: 喜悦之情犹如泉水涌入她的心里。 她满心欢喜。 总结:事实上,这三种隐喻方式有各自独立的成分,但也相处交叉的部分,彼此之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截然分开的。比如“时光流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把时间当作流水一样的结构性隐喻,也可以认为是用流水来形容时间的本体性隐喻。

十日谈

[编辑本段] 《十日谈》 "The Decameron" [3](1350) by Giovanni Boccaccio (1313 –1375) 翻译:―十日谈‖ (1350年)由乔万尼薄伽丘创作(1313至1375年) 薄伽丘[1]最优秀的作品是《十日谈》。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本书所指的瘟疫是14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这个名词就来源于此)。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历时5年,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这部小说为什么称为《十日谈》呢?原来,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这10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逼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据薄伽丘讲,《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薄伽丘是在佛罗伦萨长大的,他从小向往民主自由,对教会的黑暗统治表示不满,长大后,多次参加政治活动,反对封建专制。《十日谈》就是他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十日谈》写完后,薄伽丘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时常被教会派来的人咒骂和威胁。他有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 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 部分。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第一节概念隐喻及 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 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 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

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的模式”。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人类根据某些“内在先天的预期”隐喻地映射现实,并通过试误筛选(trial-and-error elimination)获取外界知识。利科提出分裂指涉“悬搁”论,强调隐喻是“指谓”与“命名”相争的产物,认为与“情感”、“想像”结下不解之缘的隐喻同时具有间接指涉现实、“内化”(interiorize)思想和重新描述世界的功能,隐喻的意义即在于否认“意义”(sense)与“表达”(representation)之间的固有划分而突破旧有范畴、建立新的逻辑联系。奎因指出“隐喻的要义即通过类比方式创造性地向外扩展”。对隐喻认知机制与原理成系统的有效的研究是由两个美国人共同完成的。1980年,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标志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合作著成的《我们赖以生存了隐喻》。在书中,他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一面世,就引起了世人强烈关注,也在隐喻研究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