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_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_题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_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_题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_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_题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_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_题库

1、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1)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3、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其主要观点是: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特点。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著名论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4、试论述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它主要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家提出的,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大多同意此类说法。其主要观点是:①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而产生的。②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件的。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5、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如下:

(1)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8、试论述“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教育先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水平。教育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不意味着教育消极地等待经济条件,而应当在现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经济条件,使教育的发展先走一步,从而为经济发展做好人才的准备。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推进,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育必须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其次,教育先行是当代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使科学知识与人结合,同时实现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在科技知识广泛运用于生产过程的现阶段,教育对于生产、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再次,教育是为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教育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必须先于经济的发展。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发展教育,而是要使教育的发展在适当程度上优先于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为经济的发展准备好适当的人才。

11、在被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的初中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12、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应该做到循序渐进,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做好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工作要及时施教,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面对全体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13、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4、试论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的,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17、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18、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1)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人身权受到特别的保护.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联系实际谈谈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丁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0、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这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

21、简述师生在教学上的关系。

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首先,从教育内

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第三,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2、试论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程任务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基础型课程的要求最基本,适应范围大,并可以作为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拓展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基础型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例如,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教育与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注重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环境保护等课程,都属于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而从一定程度来说.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各类型、各科目的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从课程目标来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能够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正是三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了整体,因此才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9、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在内容型策略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2)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3)方法型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

(4)综合型策略。综合型策略不是以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31、教师课外辅导的内容有哪些?应注意哪些问题?

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

课外辅导的内容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包括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学生补习,指导其学习方法。此外,还可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等。

教师课外辅导学生需要注意:

(1)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的独立钻研,也不应该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加重学生负担。

(2)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确定辅导的内容、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

应的措施,因材施教,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缺陷。

(3)对学习差的学生的辅导,除以教师为主进行帮助外,也可以适当让学习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以达到互相促进并形成良好互助品质的目的,但不要占用学习好的学生过多的时间。

40、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入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实现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44、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班级管理有如下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包括: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②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①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②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③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①制定集体奋斗目标。②选拔和培养班干部。③创设良好的同学交往环境。④形成良好的班风。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①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调节各学科教育负责人,妥善做出全面的安排。②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协助团队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帮助团队组织落实计划;帮助团队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③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情况;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争取校外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45、试论述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它主要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家提出的,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大多同意此类说法。其主要观点是:①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而产生的。②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件的。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55、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拨、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57、当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哪几方面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1)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教育关系,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能力。同时,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首先,教师应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应牢固树立民主思想,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地处理问题,用更为宽容的态度去接纳学生的独特个性行为表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身体状况等,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感化、移情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既做学生的教师,又做学生的朋友。

58、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①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及结构进行规划;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59、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能简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地继承发展

(2)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它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65、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这一要素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72、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意义。

(1)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意义: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133、论述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持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维持者,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

136、简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课时计划差异的表现。

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更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只突出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正式计划之外,而新教师要在临上课之前针对课时计划做演练。在两个平行班教同样的课时,新教师往往利用课间来修改课时计划。

一般来说,专家型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决定的,而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不能够把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联系起来。

另外,专家型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课时计划具有灵活性;而新教师仅仅是按照课时计划去做,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

同时,在备课时,专家型教师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而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

简述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简述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首先,小学教师应具备学科知识素养,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其次,小学教师应具有广泛的文化素养,要多才多艺,“一专多能”。

第三,小学教师应具备教育专业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3)掌握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在小学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主要有哪些内容?

(1)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增强集体观念

(2)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自己的言行

(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班主任如何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做好教育工作。

(1)一般地说后进生的主要特点是: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2)班主任应根据后进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抓住时机,持之以恒。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遗传决定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遗传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宿命论观点。

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即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的意义。

班级: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要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要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如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评价教师授课质量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广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正确答案:“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结合学科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没计训练:头脑风暴圳练。(联系学科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处分时,主要应注意哪些要求?

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做到当奖则奖,当罚则罚,奖励与处分一定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不主观片面. 不讲情面。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奖惩由少数人决定,难免主观武断,出现差错,得不到群众支持。只有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使奖惩公平合理。富有教育意义。

(3)注重宣传与教育。进行奖励与处分,都是为了教育和提高学生,不只是教育被奖惩者,也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所以要有一定形式与声势,在一定范围内宣布,并通过墙报、广播、橱窗等加以宣传,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中学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其基本要求有哪些?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我国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也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结合这一实际谈谈目前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必须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由“单一学科型教师”向“跨学科型”教师转变;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情感人格特点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激励作用越大。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现实绩效。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由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成为平等的、民主的、伙伴的关系。

(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乃至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关系教育和课程改革成败。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一个完善合理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高尚优良的人格,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能力结构。

(3)教师的能力发展。新课程背景下不但要求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呼唤教师的新能力,如: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培养课程整合能力;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

(4)教师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对确保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迫切需要做到的:建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将教师人际关系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加强交流与沟通,倡导团队精神,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氛围;帮助教师扫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为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不是绝对的。其次,在教育活动中,尽管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都是人的因素,都处于主体地位。就两者关系来讲,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他们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影响。由于教育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对象。从学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从事学习的条件和客体之一。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客体,互为条件。

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在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教育事业;②关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的行为方式。

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教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2)学习规范,树立常规,建立良好的开端。

(3)善于发觉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学生。

(4)及时解决班级问题。

(5)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

方式。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5)写出课时计划。

如何充分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1)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情况。

(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转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

(3)争取校外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二人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是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目前应如何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1)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2)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可。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普通中学智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我国,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它包

括以下四个要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这是成为我国教师的先决条件,凡符合规定条件的中国公民均可取得教师资格。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一个标志,是人们从事一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试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个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就是个人智力、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目标,使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把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淘汰教育、选拔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教育。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实现上述功能,学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臵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答: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

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

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

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

第五层次:政府规章。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

(6)学位制度;

(7)教育督导制度;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

(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

(5)教育的改革与协调发展的原则;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原则。

6、简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以下四条原则:

(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7、简述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

答: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有以下五种: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

(3)辐合论的儿童发展观;

(4)建构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5)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简述教师的社会作用。

答: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简述德育的主要功能。

答:德育的主要有三大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3)德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德育的“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二是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

14、简述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

答:中小学德育有四大主要任务:

(1)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基础;

(2)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任务。

答:中小学体育有三大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简述作业布臵与批改的基本要求

(1)目的要明确;

(2)内容要精选;

(3)分量要适当;

(4)难易要适度;

(5)检查要及时;

(6)批改要认真

简述教育测验的功能。

答:教育测验的功能:

(1)激励功能;

(2)诊断功能;

(3)区分和选拔功能;

(4)评定功能。

28、简述教育测验的种类。

答:教育测验的种类:

(1)按测验目的分:①安臵性测验②形成性测验③诊断性测验④总结性测验。

(2)按测验内容分:①成就测验;②学能测验。

(3)按规范程度分:①标准化测验;②教师自编测验。

(4)按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①常模参照测验;②标准参照测验

1.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

又要研究相邻学科。这既是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密切相关,又是由于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迫切地希望教师能在多方面知识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越广博,越能做到知识讲解的透彻生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密切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懂得并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和理论,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效率。

3.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有哪些要求与挑战?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

(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

(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

(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

4、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与基本观点

对于儿童而言,存在着一个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过别人的帮助之后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被称作最近发展区,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为它是一个人的最大潜力。最近发展区是只有给予帮助才可能完成从实际发展水平到最近发展区的提高,只靠儿童自己是无法**完成的。找出其最近发展区,就可以通过**帮助使儿童

的认知能力得以最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开发青少年的最近发展区,除了带领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知识之外,更应该在面对新知识时有新的认知思维方式,从而启发学生的智力。教学最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会产生。例如,人们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就是既要给学生一定的施展空间,又不能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最近发展区概念只能是原则而不是方法。在最近发展区内辅导学生,是把辅导学生学习看成是必要条件。如果只是将学生臵于最近发展区内让他独自学习,则会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困难时退缩不前。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学前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试论述蒙泰梭利教育理论的要点。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贝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她的教育理论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她视教育委促进幼儿内在力量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幼儿的自由活动,反对成人中心的教育,反对成人中心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统一,允许幼儿个别的学习。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她认为,幼儿的发展离开适宜的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育就是给幼儿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要具有以下特点:a、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b、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儿童能在那里安静而有规律的生活。c、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幼儿在那里充满生气、欢乐、和可爱,毫不疲倦的生活,精神饱满的自由活动。d、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都是为儿童设置的,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3)教师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为幼儿精神设计环境和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发展手段,保证幼儿能展开自由的学习。教师通过“全神贯注的观察”去发现幼儿巨大的个别差异,对幼儿的不同需要做出恰当的反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给予幼儿自由和教师对作业的组织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说,理想的作业组织给予了幼儿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给予幼儿发泄能量的机会,才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满足。没有作业组织的自由将是毫无效益的。没有作业手段、被放任自流的幼儿将一事无成。因此她认为,教师在为幼儿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当然也要设置必要的纪律。 (5)重视感觉教育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觉教育是重要内容。她认为3-6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她设计了一套教具。

……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阶段内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测量的方法,故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观察这些研究对象 双生子设计:通过比较双生子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其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来研究先天和环境教育发生作用的阶段和影响因素 本我:基本机能,寻求机体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的执行者,遵循现实原则,寻找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的需要 超我:人格的法官,人格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服从于道德原则 心理生物性紊乱: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心理生物性紊乱的情况 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载体,其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能表现生理功能的序列,一个基因就代表一个遗传信息,它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格式: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同化:格式对外部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使其能够被纳入到现有格式中 顺应:为了更好的加工外在刺激,个体对格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自传式记忆: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 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 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当然这也要求您能对基本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这也是与你同行在我的学习经验中一再强调的观点,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书面或互访的形式,加强相互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论述题中,常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此格言表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展开论述,就抓住了本质。与这一个类似的还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等说法的辨析等。 3、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这一点对于在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大,但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一个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好,能掌握好知识点,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更何况,我们都过了10几年的学校生活,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交流中度过的,这也给你们对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一些联系实际的素材,要注意多挖掘一些。与你同行提示您,必要时的一些理想化的实例(甚至是虚构的,有说服力的)都可以写出来,增强自己在论述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当然,所有这些也必须符合现实,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作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还是离不了与你同行提醒您的,任何论述题都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做基础的。 (三)、实例分析 论述题,有的试题给出一个实例,要求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类题也是同学们感到最难以作答的。答这类题一定要把握住某理论的几个要点,有针对性地对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前不久,我在xx学校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分析这一实例,题中已明确提示,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考虑这位教师

(完整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 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 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4.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5.教育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D ) A.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文化教育; B.社区教育、校园教育、家乡教育 C.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D.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6.教育的目的是谁来决定的?( B ) A.父母亲;B.教师;C.教育部官员;D.执政党 7.现代教育最显著特征是:( D ) A.教育的法治化 B.教育的均衡发展 C.教育的公益性增强 D.教育的普及化 8.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可以说教育具有:( D )A.时代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9.学校教育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 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1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B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12.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 B.孔子亚里斯多德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020年整理).doc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横线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B__。 A.卢梭B.杜威C.斯宾塞D.陶行知E.蔡元培 2.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__ABD_。 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C.教师中心D.儿童中心E.书本中心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_ AE_。 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E.教育规律 4.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C__。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E.《教育漫话》 5.与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包括__ABCDE__等。 A.终身教育观B.教育主体观C.教育民主观D.效益效率观E.整体优化观 6.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__E__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7.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__AE__。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E.多因素决定论 8.教育的目的主要受__D__因素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 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所反映的是__BCDE__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决定论D.活动决定论E.多因素决定论 10.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B__。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互补性E.不均衡性 1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_D___进行教育。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 (书本课后复习思考题、湘潭教育学院练习册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答: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教育观包含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大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3.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应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6.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7.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略) 8.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答:研究法:首先要获取有关凭证,也就是尽全面地搜索有关个案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诊断,即对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最后提出治疗方案和改进意见。运用个案研究法切忌将个案研究结果作一般推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3、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4、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5、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 基本特点。 8、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9、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 数量。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 20、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2、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3、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4、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5、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6、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7、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8、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29、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30、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完整版)心理学题库第三章思维

思维-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思维、2、间接思维、3、概括性、4、想象、5、直接思维、6、灵 感、7、定势、8、分析、9、综合、10、比较、11、抽象、12、创造想象、13、幻想、14、理想、15、创造思维、16、再造想象 二、填空 1.思维是()对客观现实()反映。 2.思维的心智操作主要包括(),(),()和()。 3.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和()。 4.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和()。 5.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思维可以把分为()和()。 6.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和()。 7.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 8.根据目的性划分,想象可以分为()和()。 9.根据想象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可以分为()和()。 10.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活动可分成(),(),() 和()。 11.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和()。 12.创造思维的基本阶段(),(),()和()。 1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和()。 14.语言是思维的(),没有脱离()的思维,也没有脱离()的语言。 15.梦是()想象。

16.思维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17.每一种概念都有其()和()。()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 性,()是属于这一概念的一切事物。 三、判断与改正 1.思维的概括反映是指反映一切事物的各种属性。() 2.默不作声,低头沉思说明思维与语言没有直接联系。() 3.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因此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没有什么联系。() 4.知识经验都是有用的,故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形成起积极作用。() 5.思维从解决问题开始,因此越是困难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思维。() 6.定势对解决问题有消极作用。() 7.想象表象是超越现实表象,因此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幻想是空想,因而只有消极意义。() 四、判断题 1.灵感是创造的源泉。() 2.幻想不是理想,因为幻想是一种消极的想象。() 3.思维是衡量一个人智慧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4.灵感是天生的。() 5.做梦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 6.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去推断学生表情所意味的内心状态,这是思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