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诚 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艾诚 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以朝阳区第一个流动儿童之家光明小学为例

2004级新闻学艾诚张常勇

2007年 03月19日

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以朝阳区第一个流动儿童之家光明小学为例

目录

一、研究背景 (4)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第4-5页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问卷调查…………………………………………第6-13页

1、学习心理

2、自我意识

3、交往心理

4、社会适应能力

(二)深度访谈…………………………………………………第13-16页

1、学习心理

2、自我意识

3、交往心理

4、社会适应能力

(三)个案跟踪…………………………………………………第16-18页个案一个案二个案三个案四

(四)结论小结 (18)

四、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19)

(二)建议………………………………………………………第20-21页

五、结束语 (22)

六、附件……………………………………………………第23-27页

1、附件一-抽样样本资料统计表

2、附件二-作文题《心里话》

3、附件三-三十六份调查问卷

4、附件四-三十六篇作文《心里话》

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北京海淀区行知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平实的表演,深深打动了人们。一首《心里话》让世人将目光聚焦在这个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儿童群体。

“要问我是谁,过去我总不愿回答。

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

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

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

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

但是,我们作业工整,我们成绩不差。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

因为,是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

因为,是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

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

老师把她谱成了歌,同学把她画成了画。

作文课上,我们写下了这样的话: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对于这些民工子女,有关部门是相当重视的,从违规搭建的打工子弟学校,到合法规范的打工子弟学校,再到就近进入本地学校,为了让民工子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今,多数民工子女已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那么,他们的心理,是否和城里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近日,笔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第一个流动儿童之家——光明小学,对部分来京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做了一番调查。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批民工涌入

城市。在这个民工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到大城市的。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我国现有的流动人口总数超过了1亿1千万,21.5%的外来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涉及民工子女达数百万,并且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朝阳区第一个流动儿童之家“光明小学”的六年级(1)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光明小学是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在软硬件上处于一般水平的学校,占地3亩,有8间教室和1间办公室,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七个年级,在校学生320人,11名教职工。创办六年间,据初步统计,共有五百多名适龄儿童在这里就读,就读学生全部为民工子女。这里位于北京东郊的建设繁忙地带,外来人口特别多,很多民工家长将孩子就近送往这所民工小学。

我们选取了六年级(1)班的36人作为本课题的调查对象1,其中男生18人,女生18人。之所以选取六年级同学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是因为我们认为六年级的学生在光明小学生活了比较长的时间,心理机制也发育的较为完全,通过他们的心理状态更能反映出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另外,我们选择7名同学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一方面因为笔者对这几位同学了解较多(曾经在这个班做过支教活动并以他们为主角拍摄了一个纪录片《光明之行》) ,更重要的则在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生活经历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对我们的研究来说, 意义更大。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1参见附件一《调查总体情况统计表》

本研究从2006年3月7日开始至2006 年3月19 日结束2, 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观察主要是开放式观察,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走访了学校、学生居住的地区以及学生的家, 对其周围的环境及生活条件、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都作了较为仔细的观察和记录。我们还通过一次命题作文《心里话》考察学生的心理。

问卷调查则是通过设计光明小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表、自我意识调查表、学习心理调查表和交往心理调查表来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访谈则包括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和开放式访谈, 重点在于结构访谈。其中, 在学校, 我们访谈了学校的校长、两位任课教师, 对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们对该校学生的了解, 选取了7名较为典型的学生作为深度访谈对象。在选取了研究对象后, 我们首先对学生本人进行了访谈,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走访了他们的同学,然后针对其中的两人我们进行了再度访谈, 再采访了他们的老师和父母, 因此,对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22005年4月我们已开始以该班为对象拍摄纪录片《光明之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问卷调查

1、学习心理问卷调查

从表1所显示的数据来看,民工子女在学习心理总体上是积极上进和坚韧的。有86%的学生表示喜欢学习读书,同样有81%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愿意继续奋斗。

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多数民工子女对自己所在的民工小学还是认可的,高达92%的学生喜欢这里的学校,喜欢在这里学习。

同时他们的学习目的明确。40%希望长大后找到好的工作、挣钱,37%希望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23%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民工子女读书、学习是为了以后能找到好的工作、挣钱,动机处于低层次需求。

另外,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学习上民工子女还存在着焦虑、畏难的矛盾情绪。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太好,64%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跟不上其他同学,83%的学生会感到着急,作业做错,67%的孩子会感到紧张。

表1: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学习心理调查统计表

注:第2题有一人未做出选择。

2、自我意识问卷调查

在表2中,我们惊奇的发现统计数据的跳跃式变化,绝对的“是”或绝对的“否”。总体来说同学们的自我意识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面对同是民工子弟的伙伴和任教于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有较大的认同感,然而在面对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群时(尤其是城市人群),明显表现出自卑、敏感的弱势心理。

首先来看在本地范围内,92%的同学认为学校里的老师喜欢自己,还有83%认为自己和班级同学相处融洽,97%的同学从未觉得学校的同学看不起自己。然而在强烈

认可的同时又存在着自卑不安、行为拘谨的矛盾心态和行为。81%的民工子女认为自己不是出色的孩子,也不是聪明的孩子,86%的民工子女没有主动跟老师聊过天,73%的孩子害怕在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其次,我们再来看孩子们对本地范围以外的群体(这里主要考察是对城市人群)的意识表现。从表2中我们不难发现,民工子女有着特别敏感的自尊。92%的孩子感觉到自己比不上城市小朋友,还有89%感觉城市的小朋友看不起自己。

另外,当问及“回到老家时,你会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自豪地告诉家乡的小朋友吗?”回答肯定的比例高达84%,并表示自己来了北京大开眼界。当问及“你觉得自己比家乡的小朋友优秀吗?”回答是否的比例各占一半,他们在后面还标注了:家里的小朋友也很优秀。

表2: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自我意识调查统计表

注:第12题有2人未做出选择。

3、交往心理问卷调查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的交往心理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民工子女明显存在孤僻、压抑、敌对等弱势心理。或许是初来乍到,或许是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方式,或许是听不懂这里的方言,更由于本身的胆小、自卑、敏感,民工子女往往独来独往,闷不做声,不愿与人来往,不愿与他人交流,生活于自我的小天地里。

从下面这几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就可以明显地得出以上结论。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时,63%的同学,不会告诉别人,而自己一人承担;当问及“你会把不高兴的事情跟父母讲”时,69%的孩子表示不会;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占89%。面对这些比例,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民工子女是坚强的,他们处处忍让迁就,心理承受着许许多多的悲哀和无奈,却依然坚强地忍受着,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他们担忧,一个年幼的身躯究竟能承受多少呢?压抑的太多,却没有宣泄的出口,使我们不禁为他们的心理状态担心。

同时,对于本校师生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只有在民工学校里,才能随心所欲的

交朋友,同时也迫切的想找同学和老师交流,但又由于本身内心的孤僻、压抑、敌对等弱势心理,他们又不敢大胆去做这些事情。

问卷调查中,只有14%的孩子认为很难交到朋友,而86%的孩子在民工学校内部都交上了一些朋友,但是尽管他们交到了朋友,还是有75%同学,因自己本身内心的弱势心理,而不喜欢同别人交谈;同学交谈时,也还是有50%不想加入;

受自身弱势的限制,民工子女在人际交往上往往是孤独、苦闷、压抑又不合群,对来自周围的评价、特别敏感和在意,认为周围的人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的。97%的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朋友,75%的孩子希望能和老师多说说话,92%的孩子希望能经常和父母在一起。

表3: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交往心理调查统计表

注:第7题,有1人未做出选择。

4、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调查

民工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相对弱势的一面,存在着失望、不安和孤立感,但又比同龄的城市孩子要懂事独立很多。

我们发现有80%的民工子女对现在住的地方感到不满意,还有83%的民工子女觉得自己现在生活不幸福,69%的孩子表示不喜欢现在生活的地方。令他们感到失望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安。67%的孩子感到有人在背后嘲笑他,64%的孩子在老师找他时,会感到紧张,还有69%的孩子则经常会感到苦恼不安。

另外,我们发现在本地小学和民工小学中,孩子们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异的适应能力。民工子女在本地小学中往往会被他人孤立起来。86%的孩子表示本地小学的同学老师不喜欢自己,与此相反的是89%的孩子在光明小学他们可以找到玩伴。在本

地小学遭到的孤立和排斥使得83%的孩子有从本地小学转到民工小学的经历。

同时,很多孩子过早地承担了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责任,所以格外懂事。民工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强,72%的孩子表示经常做家务,86%的孩子表示父母不在身边时,会自己照顾自己。

表4: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统计表

(二)深度访谈

1、[学习心理]

根据我们的访谈和观察, 我们发现总体而言, 民工子女在学习心理上是积极上进和坚韧的。

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随着父母到处流动,对他们来说学习是弥足珍贵的机会。因此,他们一方面承载着父母所有的希望,认为学习是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又常常责备自己因玩性耽误学习,产生深深内疚。

下面就是我们在访谈过程中获得的几个较为典型的个案:

A:我爸爸现在攒钱给我读书很不容易,爸爸让我好好学习,多学一点知识以后打工比较轻松。等我找了一个好工作,我要好好报答我爸爸妈妈。

B:小时候,我在老家四川上学,没见过高楼大厦、汽车、电脑。如今我从老家到了北京,尽管学校不大,但我想比老家的条件好多了。我要好好学习,不要浪费着良好的学习条件。

C:你千万不要告诉我的爸爸妈妈,因为我已经厌倦了写作业。我现在很烦,因为我没有在家乡时那么认真,那么刻苦,看到爸爸妈妈那么辛苦,有时候我都很恨我自己。

D:我现在懂事了,明白了爸妈的很多无奈。爸爸说只要我和弟弟好好学,就是砸锅卖铁向别人借钱也供我们读完书。可以我先在非常担心,因为我偏科,数学成绩不理想,不过我已经给自己定了一套学习方案,我想如果我认真执行,我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提高的。

E:我一定要在这个学校拼命读书,考上一个好中学,我要让本地人看看我

们外地人也很厉害!

2、[自我意识]

访谈中,我们感受到民工子弟的自我意识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面对同是民工子弟的伙伴和任教老师时抱有较大认同感,二是当面对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群时(尤其是本地的城市人群),明显表现出自卑、敏感的弱势心理。同时,他们在面对家乡的伙伴时,认为他们同样优秀,表现出思念和友好。

下面就是我们在访谈过程中获得的几个较为典型的个案:

A:我是刚从一个小学转过来的,在那里我每天被人欺负,被别人说是外地人、穷光蛋。自从来到光明小学,虽然是个很小的学校,没有正式的学校那么大,那么亮,但我决定到这里我就觉得温暖觉得亲切,没有人再欺负我也没有人与我比父母,我再也不是孤身一人了,我再也不是没有老师关心的学生了。

B:我原来在本地小学就读,一次春游,我在吃妈妈辛辛苦苦给我做的吃的,一个很有钱的同学看见了就笑话我,说我吃的还不如他们家狗吃的好呢。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天,因为城里的孩子轻视了我,所以我一定要争气,不要让他们看不起。

C:我在一个北京人的学校读了几天书后来转过来了,他们说:你不配做我们的同学,跟你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是我的耻辱,还说我是乡下来的土包子。将来我们长大了当个博士,看谁还会说我们是乡巴佬!

D:光明小学的同学非常亲切,好像这里的人都很熟悉,老师对我们也挺好。刚来这里我的字写得很差,老师不是让我重写而是让我用心写。还有我路不熟,好多同学还给我指路。

E:人们常说山里的孩子家见识少,不如城里的孩子聪明,可有谁知道农村小孩跟城市小孩一样聪明,我就是一直佩服我们家乡的小朋友,他们独立坚强,遇到苦难自己解决。我觉得我们村一定会成为社会上的知识村,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

3、[交往心理]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的交往心理也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压抑、忍让,另一方面又特别的渴望交流。

下面就是我们在访谈过程中获得的几个较为典型的个案:

A:有些本地小孩问我是哪里人,父母是干什么的,但我总不愿意回答,因为我害怕他们会笑话我。我一般也不敢出门,我怕那些本地小孩说闲话。

B:我不喜欢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别人听,因为我是一个很害羞的人,但是我很想和别人交朋友,也想和大学生交朋友,可是我不敢。

C:我很胆小,我胆小到不敢说出我朋友还有爸爸妈妈的名字,我也不敢说我喜欢什么东西还有我的爱好。我现在知道胆小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不能实现我的理想和愿望。

D:我知道有的同学在背地里说的坏话,但是我都忍着,我不想和他们说,在学校里我就一个人看书;在家里我也忍着,甚至忍到了极限,我要做饭、扫地、洗锅、洗碗、拖地、换媒等……,有时候苦只能往心里说。

4、[社会适应能力]

民工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是存在两种情况:在本地小学中存在失望、不安和孤立感,但在民工子弟学校他们又找回了归属感,同时坎坷的经历让他们比同龄的本地孩子要懂事独立很多。

下面就是我们在访谈过程中获得的几个较为典型的个案:

A:爸爸一开始让我去本地的小学读书,到了学校,我和别人说话他们都不理我,我就不敢说话了,怕他们笑话。过了两个星期,我转到了光明小学读书,我还以为他们也不那么好相处,看来我想多了,他们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后来才知道这所学校全部都是外地人,老师也是。这个班上我有好多老乡,我跟他们说我再以前那个学校的事情,他们很同情我,说以前他们也是那样所以才转到光明小学来的。

B:我很喜欢现在的这个学校,上次老师说到他送走了上一届的六年级时还哭了。老师生日的时候,我很想送老师一份礼物因为没有钱我就写了一封信送给老师;还有我每天早上要走了很多的路要送弟弟和妹妹上学,爸妈工作很辛苦,我要照顾

他们。

C:有一次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去实验小学(那个学校比光明小学好)教书了,我们很难过,便用纸条和老师谈话。我很伤心,但我很快就相通了,我应该替老师高兴,实验小学比这里好,听说冬天还有暖气。我只是想,如果老师哪天要走了一定要告诉我、龚婉玲、刘雪艳,我想她们也一定会同意老师去那。(最后语文老师感动于孩子的懂事,决定留在光明小学陪这些孩子一起成长。)

D:我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我和奶奶住在一起。我每天都要买菜做饭洗衣,我可以照顾自己还有奶奶。

(三)个案跟踪

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行为认知、情意世界都呈现出一种有别

于本地学生的表现方式。对此,本课题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访谈、座谈和平

时的观察,对个别学生展开了个案跟踪,记录如下:

个案一:

学生吴某,女,12岁,四川宜宾人。一二年级都是在老家就读,2003年跟

随父母来到北京。先后去过两所本地小学,辍学一次,后转入光明小学就读。

在本地小学就读期间,每天几乎都是哭着回家。在本地小学经常受欺负,被

孤立,曾一度自闭自卑,不愿和别人接触。但她自己暗自努力,说一定要超过本

地生。

后因家庭经济原因辍学。但杨某非常渴望上学,用绝食的办法向家人表示自

己读书的愿望。据家长反映,杨某在家期间饭也吃不下,晚上也不睡觉,一直闹

着要上学。父母被迫将她就近送进学费较低的光明小学。

一到新的学习环境,杨某感到新学校的温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向父母多

次表示自己一定会拼命学习并让父母安心打工,自己照顾自己。

但是杨某也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比如说她经常着急怕自己作业做不完,还有

她很担心父母是否会让她继续读初中。

个案二:

学生杨某,男,13岁,河北人,曾在桐高村小学就读,两年前转入光明小学。

在转入光明小学前,因父母的频繁更换工作和工作地点,上过很多学校,既上过本地的本地学校,也上过农民工子弟学校。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环境,小小的他,读出了很多,他说每次别人对他的穿着指指点点时,他越是挺起胸脯,大步走过去。

他告诉笔者一件他在本地小学读书时,让他永远难忘的事情。有一次,学校组织爬山。他不想去,一是觉得和城里的孩子在一起不习惯,二是很想留下来帮妈妈干点活。

在妈妈的鼓励下,他还是去参加了爬山。中午吃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们都从包里拿出鸡腿和蛋糕等好吃的东西,他黯然地走到角落去吃妈妈特意做的蛋炒饭,这时一个很有钱的同学笑话他,还说了句“你吃的还不如我家狗吃的好呢”。回家后,他把饭盒“摔”给妈妈,很多天没有和妈妈说话。

他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天,因为城里的孩子轻视了我,我要给外地的孩子争一口气,不叫本地的看不起我们外地的,我们外地的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是中国娃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个案三:

学生宋某,女,14岁,河南人。小时候爸妈就出去打工,她长期和奶奶住在老家。上学比一般孩子晚,才上六年级的她,已经14岁了。一年前父母把她接到北京,到光明小学上六年级,爸妈希望她能考入当地的中学。

因为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现在爸妈总有一种陌生感。很多事情,他都不敢跟爸妈讲,总是一个忍着,最多采用写日记的方式。

尽管小宋和父母的沟通很少,但她的父母告诉笔者,小宋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因爸妈晚上要加班,每天放学后,她都去菜市场买菜。精打细算的她,总能把价还到恰到好处。然后她在家里从奶奶那里学来的做饭的本领,就有了用武之地。有时如果爸妈加班很晚的话,她就会自己先盛出一些饭菜来吃,然后做作业,

一个人上床睡觉。她说他总是梦到她的奶奶,想快点回家看奶奶。

但是有一次,她说她特别的伤心。有一天,她和一辆汽车擦面而过,碰到了车的后视镜,当时车上的人就下来,骂了她,说她是“有爹娘生,没爹娘养”的孩子。她说她再也不敢和开车的人说话了。

个案四:

学生杨某,男,12岁,黑龙江人。除了学前班,从一年级开始,他一直在光明小学学习。

没有生下杨某前,他爸妈已经出外打工了。1995年,他在北京出生了。虽然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是小杨每年年底跟爸妈回家一次。每次他回家,家乡的小伙伴就纠缠着他讲北京的故事。他曾经对笔者说,有时候他很苦闷,一方面他对老家的亲人没有感情,另一方面又感觉到,北京好像也不是他的家。

除了上学,大部分时间他都一个人玩。因为本地的小孩不愿意跟他玩,连和爸爸妈妈一起工作的叔叔阿姨的孩子也是这样。有一次,他看见有人玩一种用绳子拴着的圆环,往外一抛,圆环就出去,绳子就变长,然后圆环自己又回来;他想一块玩,但那人不让他玩,他就把挂在脖子上钥匙拿下来,转着玩。

但一旦回到光明小学,他的秉性就又回来了。他对笔者说,他有时候都想把学校当作家,不愿意回自己的家。在这里他主动和老师聊天,也经常和同学们打闹。他有什么为难的事和伤心的事时,他会用把自己的日记给班主任闫老师看,还让老师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上评语。

(四)结论小结

总结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民工子弟小学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自卑敏感与自尊自强并存。

在这些孩子的心中形成了太多矛盾冲突的心理。我们担心伴有这样的心理的会阻碍这些孩子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让人担心的是不良心理因素的积淀会让这些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总归一天会决堤迸发,甚至给社会带来隐患。一朵朵祖国未来的花儿,我们期待他们的茁壮健康成长!

四、思考和建议

农民工子女因为其生存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中一些人会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如果不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影响心理正常发育。此外,由于一直处于漂泊中,家长往往不能帮助他们树立长期的奋斗目标,因此很容易浮躁。但另一方面,艰苦的生活会培养他们的承受力,激发他们的责任感。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思考

思考之一:民工子弟有心理健康的需求

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深深感知民工子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边缘化的社会中,生活流动性较大,家庭处境不佳,因此出现了一些敏感、自卑等弱势心理。与本地小孩相比,他们感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和困惑,经常出现因社会对他们的不良态度而产生心理失衡,也经常因生活条件悬殊而产生心理反差,这些都表明他们有着强烈的心理健康需求。

思考之二:民工子弟需要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农民工对北京的城市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事繁重的甚至本地人不愿干的工作,但收入低廉,他们的子女理应与城里的孩子那样享有完全等同的义务教育权利。

从一个人的命运浮沉来看,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即使是相对贫穷的人们,只要还有通过受教育向上发展的希望,哪怕忍饥挨冻也不会失去梦想,他们会以自己的勤勉进去去赢得自尊和成功。

教育的公平,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公平,一位来自安徽的打工者说“我们是多么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孩子。”另一位来自湖北的打工者说“为了孩子,早出晚归,再苦再累都不怕,唯一的愿望是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