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

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姓名:张洪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谢柏梁

20080117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洪彩

日期:2008年01月17日

2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洪彩指导教师签名:谢柏梁

日期:2008年 01月17日日期: 2008年01 月17日

3

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

摘要

作为9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以纸质出版物为主体发表样式,飞速走红的当代女作家,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以网络为最初创作载体,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异常鲜明、独特的个性风格,甚至可以说,具有“代言一代人”的重要地位。她的作品视角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境界、个性领悟以及生命主题,而且文风奇绝。创作域和读者群的相对集中,则更添其与众不同之处。另外,在行文布局、意境构建、语言风格等方面,她也在继承传统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展现了当下文学创作中许多不同以往的新风格、新特征。因而,本文认为,该作家作品,具有不可小觑的研究价值。对安妮宝贝文学创作的分析,是一种借鉴不太多的尝试。本文的批评追求,不在于理论上的无懈可击,而在于有所创新,发出自己评判文学新人的声音。

关键词:都市,意象,内省,散文化,现代性

5

ON ANNIE BABY’S NOVEL WRITING

ABSTRACT

As a new writer of the late 1990s, Annie Baby's creation on literary, whether it is ideologically, or art, all of which have very distinct, unique personality style, it can be said with an important position called "speak generation". Her works own a deep idea, a personality life theme and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domain and readers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which makes it more distinctive. In addition, in the text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of mood, language style, she also gets a lot of innovations and breakthrough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displaying some new styles and features.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the writer and his works,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have the research value. The analysis of Anne Baby’s works is a new attempt. The pursuit of the theory is not so important, but in my own voice.

KEY WORDS: city, imago, introspection, prosaic, modernity

6

前言

安妮宝贝(以下需要时简称安妮),自由作家,本名励婕,197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从1998年8月起发表小说,因作品风格独特引起广泛关注。此后,她的所有作品均进入书店系统畅销书排行榜,24岁的女作家便开始在内地众多读者中深具影响,并在香港、台湾、日本、德国等地区和国家的诸多读者群体拥有一定影响。现居北京。从事写作、摄影采访、媒体策划、编剧等工作。①

安妮宝贝至今出版的作品有:

《告别薇安》,短篇小说集,2000年1月;

《八月未央》,短篇小说集,2001年1月;

《彼岸花》,长篇小说,2001年9月;

《蔷薇岛屿》,散文集,2002年9月;

《二三事》,长篇小说,2004年1月;

《清醒纪》,散文集,2004年10月;

《莲花》,长篇小说,2006年2月。

《素年锦时》,散文集,2007年9月。

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主要是其作品中小说部分的研究。但在以下论述中,当论及安妮宝贝整个创作的分期与演变时,会适当将其他体裁的作品做某些涉猎,以保证论述的完整性。而在对其小说创作特色做具体分析的地方,则重点着眼于她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无疑,散文的创作,也是构成安妮宝贝整个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她在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也同样明显地体现在她的散文创作当中。但是,一方面,由于笔者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小说这一体裁,作为其主要的创作的样式和载体,也是她一开始就十分青睐的文体选择。因而,小说可以说是她最具代表性、延续性和完整性的文

①此段介绍引自新浪读书频道等网站。

7

学创作形式,也是其思想内容得以完美体现的最佳载体。所以,笔者认为,聚焦于其小说的创作,就可以较好地解读她的文学创作了。

在查阅了关于安妮的一些评论后,笔者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观点、现象和问题。对某些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有失偏颇的评论,会做一些简单的说明和纠正。目前对于安妮宝贝的作品,正规的评论偏少,零杂的碎语很多,立足于创作层面的分析很少,而热衷于现象层面的意见很多。这种状况,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她的作品产生的时间尚短,仍要面对未来更广泛的人群和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就是源于她的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的独特性了。她被标榜以某种另类的偏离主流者,因而导致了舆论界一时间风起云涌的“友邦惊诧”。人们尚未从对这种新事物的惊奇和好奇中清醒过来,自然也就难有真正客观、清晰而冷静的分析与评价了。

首先,诸多评论在关于安妮宝贝作品本身的内容、风格等方面,存在着理解的误区。这大概是源于某些读者对安妮的作品阅读数量尚少,阅读程度尚浅,并没有做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就主观臆断,甚至大放厥词,将他们看到的某一语言,某一种态度,进行夸大、放大,甚至大肆渲染,极尽批驳与咒骂之能事。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就令许多从未接触过安妮宝贝作品的人,对其产生仿佛那是毒药、毒品、禁书、洪水猛兽的恶劣印象,谈虎色变。其实,有些现象本身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对与错,有的只是适合与不适合,理解与不理解。作为读者和评论者,对待写作者,首先应该具有的是对其辛勤付出的应有尊重,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或判断。而选择和判断的前提和基础应该是即使达不到充分理解,但起码应该是较充分的了解,再作出心平气和的评价,这样才不至于陷入主观臆断的境地。而在评价的态度上,更应该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带有过分主观先验的个人感情色彩。爱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甚至以一副狰狞的面孔,肮脏的喉舌示人,这就没有水准,没有品味,属于修养缺乏的泼妇骂街和人身攻击的类型。其实,这样做的人往往正体现着他们自身的一种恐惧,一种不愿示人,不敢示人的东西,被别人揭露出来之后的惧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灵魂,即使发现了,在某些现实的既定规则下,羞耻心和荣辱观会让大部分的人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他们不愿意去主动揭开自己灵魂的另一面,也更不能容忍别人去揭开。安妮作品中对现实世界

8

的冷面以对,打破了很多人引以为傲的理想,这必然让他们不够舒服。安妮的骨血里充满着不安定的因素,这自然会被那些小心翼翼地活在无知的自我满足中的人所诟病。但是,文学是圣洁的殿堂,写作者们都是勤勤恳恳的耕耘者,故而,任何评论者,在您发话前,请先竖起尊重之旗。

其次,安妮宝贝属于网络与纸质出版物两栖的作家,其作品首先亦属于网络文学界。关于网络文学,笔者在本科时就曾就此提出过一点看法。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划分,从文学的本质上来说,是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的。它充其量只是一种传播样式,和一种现象的归类而已,与传统意义上对文学种类的划分没有必然分野。因而,网络文学,可以作为一种现象,作为一个称呼或代号,但不应该成为一种与文学主体脱离的异类的东西。而网络作家或网络作品,也就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符号和称呼而已,并非文学的异类。文学就是文学,写作者就是写作者,不会因为工具的不同而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的只是个体在表达方式上的选择而已。所以,一直把安妮宝贝作为网络作家,甚至是具备代表性的、典型性的网络写手,并把这点作为某种论据来加深她的与众不同和背离传统,存有偏见,加以批驳,那是有失水准的。而安妮宝贝也从未认为自己是什么网络作家,相信她肯定也只是文字,而非网络。

其三论及畅销和炒作。很多评论者爱把安妮作品的屡上排行榜,作品得以大卖特卖等等商业上的行为和现象,拿来作为对其作品本身的定位的标准。这种态度,实在值得深究。首先,先入为主地总是认为凡是畅销的、流行的就是劣质的、低下的,这是目前传统评论界或者大众评论最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观念。这一点,其实无需过多论证就可以说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存在已久的雅俗之争,其道理与安妮作品之热销有异曲同工之比。作品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应该由它的真正受众来决定的,并最终是由时间与历史决定。甚至即使是这样判断,仍会有众多的金子或糟粕由于各种原因位置交换,始终都可能无法得到公正的判决。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公平仍只是相对的,而无绝对的。那么,诸人仅凭一个畅销与否的现象性问题,就来简单地为某一作品带上红花或拍上大粪,是不是太轻率也太草率了,实在有违学术研究的公正严谨的精神与态度呢?其次,畅销与炒作,本来就只是商家的行为,

9

与作者和作品何干?即使出版的意愿是作者授予,但行销的方式只有商人才会擅长吧。而我们同时也相信商家人是世界上最不傻的人,那么他们会费劲地去冒险和炒作根本没有价值可言的东西吗?所以,笔者甚至可以认为,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眼光和标准,而畅销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更可能是一部作品颇具实力和潜力的佐证。

最后,由于论述需要,文中会提及目前网络上或各类出版物上,各类人群对于安妮宝贝作品的一些看法。看看别人的观点,对自己是一种必须。因为适当的分析别人的观点看法,有时候不管同意与否,对自己的思维都将形成一种启发。或者解答你由于才疏学浅而致的愚钝的疑惑,或者弥补你思想辐射面的漏洞,引你走向一个从未想到过的闪光点。然而,又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你跟别人的想法也必然有不同,所以批判与评判更将是一种必然,否则就会成了偶像崇拜,或者人云亦云。我想要有自己的声音。于是,在说出对别人的不赞同的时候,也就是最能表达我自己声音的时候。

10

第一章小说创作的分期与演变

第一节分期

安妮宝贝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集和散文集,到目前为止,共已出版作品集八部。按照她在不同阶段显现出来的不同的创作特征,可以将她的小说创作,初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创作青春期,尖锐破碎期。代表作品包括两部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与《八月未央》。①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以爱情和无法摆脱与挽救的宿命为主题,故事结尾和人物的命运多是凄凉、凄惨的离别、死亡,作品充满了悲凉、挣扎、绝望等阴郁色彩。但是,这一阶段里安妮的作品,却是最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而且,一般初次接触安妮宝贝作品的人也都会从这一时期的小说读起。这就充分证明: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安妮整个创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充分确立了安妮宝贝小说的风格,极具创新性和独特性,是其成名作亦是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安妮的文字是极度直接的,充满着极端、破碎和绝望的气息。但是安妮并不是矫揉造作,刻意地或拼命地去追求什么颓废、消沉,她的写作一直只是源于内心深处一种倾诉的需要,只是试图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最真实的心理感受,用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阳光晒在地上的影子,人们似乎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灰色的阴暗,但其实它们只是在一种明了真实的光照下映射出的事物应有的样子而已。正所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如此而已。

第二个阶段,创作过渡期,沉淀思考期。代表作品包括两部长篇小说,《彼岸花》与《二三事》。当然,两部散文小说《蔷薇岛屿》与《清醒纪》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在逐渐走向成熟。在形式上也开始尝试蕴含有情

①“《告别薇安》和《八月未央》,是两本比较特殊的书。它们是转折点上的一个标记。这两本书代表着我的写作青春期的结束。”——安妮宝贝自评,引自《八月未央》自序。安妮宝贝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11

节贯穿故事始终的散文,以及结构独特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同时,在主题上的选择上,也慢慢地扩展开来,行走、游历、边缘、沉寂等都被纳入思考和表达的范围。并且,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由网络上的创作与流传转为纸质印刷品出版,因此,一些早期作品中由于网络这一特殊创作载体的独特性而引发的某些创作上的特征,如行文的极度零散、随意,只句成段,以对话体表达故事情节等,都有了相应的减少。但是,总的来说,就其作品根本的内容,精神境界,气质韵味等,则仍是决定于作者本身的选择,而非网络的选择,因而仍与前期作品保持着创作风格上的基本一致和延续。

第三个阶段,创作成熟期,冷静求索期。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莲花》、散文集《素年锦时》。安妮逐渐地为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摸索到最终归宿。她用冷静而清醒的心态,随意而淡定的笔调,勾勒出人物心灵的选择和命运的归依。《莲花》承载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哲学观,表达的东西涉及到对人性和事物理解的各个层面,需要渗透表相,感受内在肌理。《莲花》的文字,体现和保持的是“一种自决,内省,敬畏和警醒,它像一个人穿越漫长黑暗隧道追逐光点的过程”①,寻找到的是远离城市喧嚣与畸形之后的简单和真实,是人物经历过繁华以后才能够获得的路途,是从繁华热闹里蜕变而出简洁朴素,更具真味,也更为长久。安妮的思想始终是独立的、自我的,甚至是抗拒的,与外界时刻保持着距离。她的思想不是芸芸众生的,不是庸碌无为的,而是真正用头脑和灵魂深处深入的思考在进行。所以,能读懂安妮作品的,也必将是同样在思考着的人们,而非每日只在吃喝拉撒中茫然度日的人;必是有着与其具有某种共通的感触、感受的人们,而不是在思想和灵魂上都毫无对话可能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不思考就是低级或愚昧,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多作精神困苦之想,往往还意味着更多的简单与幸福,是每日思绪万千的思考者们难以艳羡得来的幸福。因为,从古至今,思想太过深邃和敏锐的人,往往更易痛苦。这种痛苦,有时候是个人,但更多时候是众生的,至少是群体的。只是那些群体自己并没有感悟到,而只是这少数的思想者在感悟,在觉醒,在表达,但最终这表达出来的东西,将被有着同样经历的群体共鸣着。安妮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一直①《安妮宝贝长篇专访——暗涌,自决,内省》,《城市画报》,2006年6月9日出版,总第161期。

12

在追求对这个世界更为理性和清醒的认识,对她眼中的世界做透彻淋漓的揭露,对被迫潜藏于世俗规则下的心灵空间做大胆而不倦地求索,充满着对自身的痛感以及对人类共有苦难的痛彻心扉的怜悯,在表达别人所不能理解的或不敢表达的大千世界。

13

第二节演变

1、结构上:由短篇到长篇

安妮宝贝在小说创作上的演变和发展,首先体现在体裁上。笔者始终认为,一个作家,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实现从短篇小说的创作到长篇小说的出炉,就已经是一种很大的提升,也是他的创作日趋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长篇小说,从文体特征上来看,相较于短篇或小篇幅的中篇,无疑需要作者更多的经验积累,以及对作品整体构架的更强的掌控能力。并且,在具有相当创作功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精力的投入,包括可能是长期的积累和酝酿,决不是轻易之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安妮宝贝,在创作的初期,选择以短篇小说作为创作体裁,创作了大量的流传于网络的,但却已颇具代表性和个性化的短篇小说,并由此一举成名。后来,这些作品被编撰成册,也立刻成为出版界的畅销宠儿。最为深入人心的作品,诸如《告别薇安》、《七月与安生》、《八月未央》、《无处告别》等,都是篇幅短小,文笔精炼,却又思想犀利,色调鲜明,韵味独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她的短篇小说创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她却并未满足于此。她一直在努力尝试改变,或者更应该说是进步。她在一步一步地逐步实现她的构筑长篇叙事模式的梦想。从《彼岸花》、《二三事》到《莲花》这三部长篇小说的面世,相信任何读者都可以轻易地看出她的努力创造出的成果。从《彼岸花》还依然带有明显的以短篇的、板块式的故事,“拼凑”成长篇的规模;到《二三事》很好地运用了故事中套故事的叙事模式;再到《莲花》,便实现了两条线索分流直下,却又紧密交融的越发紧凑完整的小说结构,安妮已经越来越老道地具备了驾驭短、中、长篇小说的能力。

其实,她一直都有尝试构架长篇叙事的蠢蠢欲动。如果我们结合她后来的几部长篇小说,再回头来看她早期的某些短篇小说作品,就可以发现很多情节设计或框

14

架构建方面的相似、放大与雷同。这些都将在下文中作详细的介绍和说明。而穿插在三部长篇小说创作间隙中的几部散文集,也有很多叙事因子的存在,其中暗暗潜藏着人物故事发展的涓涓细流。就是因为这些不间断的潜心积累的存在,才有了最终优秀而完整的长篇小说的出现。

2、主题上:由爱情到命运

在主题的选择上,安妮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侧重。总的趋势是从早期的将爱情作为作品的主要灵魂,逐渐演变为对命运、人生,以及人本、人性的的多方思考,对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行逐个层面详细而深入的探索与挖掘。

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的二十多篇小说里,她就开始零星地、破碎地讨论一些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关于爱。在《八月未央》里,爱这一主题被更深刻、更透彻地延续着。这两部短篇小说集,几乎是她对爱的全记录,充斥着她各色各样的关于爱的宣言。而爱情,在安妮小说中的表现形式,是边爱边悟的。所以,读者阅读她的小说,看到的与其说是一个个曲折动人或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在同她一起领悟这些情感故事背后的爱之真相。

随着个人成长和创作的深入,安妮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扩展、蔓延,不再止于青春期的风花雪月,爱恨情仇。在后期的作品中,安妮的创作视野出现了极大拓展。及至到了《莲花》,更是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与升华。《莲花》较其早期作品,除了作者一贯的叙述口吻和品味气质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以外,在主题的选择和思考的方式上,却已和先前大相径庭,以至于人们读过之后,会觉得它似有一种横空出世、凌升绝顶的惊艳之感。出脱、出世、命运多劫与心灵求索成了这一时期作者思想的着陆点。当然,这种变化也不是倏忽之间产生的。她在早期的作品中,就零散地表达着出世的念头和宿命论的冷风习习。于是,在经过了前期一些小说中的反复演练,以及两部散文集中不惧疲惫地反复出发、行走、游历、沉淀之后,她终于体悟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念世界。她一直试图为自己和书中的人物找寻到一种安宁的归宿,而这个心愿,可以说,在《莲花》中得到了完整而美好地实现。

15

读者读安妮的书,读到的和记住的,往往都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故事,而是一种某样的人群、某样的心绪、某样的生活、某样的追求。在安妮的每篇文章当中,每个人物身上,读者似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某种心情和某种与己相似的影子。这就已经足够说明,安妮在写的或许是她自己,但更或许是别人,千万万的那个同类的别人。而且,由于她的思想和思考总在不停地演变着,因此,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她的书,都可以从中领悟到不一样的感受,从而获益良深。

3、心态上:由激烈到沉静

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是安妮小说创作演变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早期,她的文字尖锐、破碎,思想激烈、极端,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也多以疯狂或死亡作为终结。它们就像一波一波激荡的潮水,出卖着安妮的困惑与挣扎,即使她很想表现出超然与漠然,也反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告别薇安》曾经是一个人刚出发的姿势,有很多单薄的锐利,容易被打碎,所以有疼痛。但我希望这个长篇对读者来说,不再是而是面对着夜色下一片深不可测充满寓意的大海。沉默的面对。互相安慰。”①有人爱她,奉她为知音,认为她是一位看透尘世,拯救孤独灵魂的另类天使,惊叹怎么会有这么一个,能把文字化成冷郁凄艳的花朵的奇女子。也有人恨她,弃之为阴郁的女巫,认为她的文字是毒药,描绘的是阴郁而残忍的黑暗世界,揭示的是人类心理的阴暗面,只会让人跟着抑郁、疯癫和绝望。但是,不管外界风云如何跌宕突变,安妮从来都有她自己坚定不变的创作理念。

而且,她在用自己的一点一滴的不懈努力,来静静地获得众人的认可和叹服。她早期作品中所表达的青春期的痛苦、挣扎和迷惘,并不就意味着她那时的创作是稚嫩或低劣的。稚嫩的可以是人的心灵,那是因为经历的短暂,但安妮早期的作品却是成功的。正因为她淋漓尽致、大胆而毫不隐藏的刻画,才让特征明显的一类人和他们通常存在的种种心境,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破碎与挣扎,本就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没有人可以直接跳过,除非他根本不去思考。挣扎是蜕变的惨烈过程,①《彼岸花》自序——《倾诉的完成》,安妮宝贝著,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年版。

16

如破茧成蝶。如果没有一路充满痛楚体验的求索过程,也就不会有后面日渐明晰、平和、通透的心境的获得。每个人都要在将各种酸甜苦辣尽尝之后,才能愈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从冰冷的都市、激烈的对峙、沉重的漂泊、沉溺、疯狂、伤害、谋杀等等爱恨情仇的挣扎,到越来越冷静、清醒、平和、淡定,再到隐隐的温暖、淡淡的喜悦,安妮的作品,表面风格没有什么变化,但心境却在写作的历练里,明显地成长和成熟。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她的创作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倾诉。而当一个人把心里郁积的东西倾倒出来,原本的痛楚或者压力就会得到一定的减轻。并且,在这样一种自我的言说之后,自己会对曾经的事物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同时,还可能会有一种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过往的视角和位置的变化,进行更为冷静和清醒的思考。“曾经的那些文字,已经不属于现在的我,也不代表现在的我。但无可否认,曾经是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必要,很少回头去看自己写作的旧书。我弃绝它们的速度过于迅疾,并且无情。这大概是一个作者在精神和文本之中的蜕变。也是时间蜕下来的空壳。”①但是,对于安妮宝贝来说,不管是在哪个时期,不管她想表达的是痛苦与孤独,还是平和与甜蜜,她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永远真实。因为真实,她才有诸多的读者,并且可以通过作品,与读者的心灵紧密相依。她顽强的抵抗着纷扰的外面世界,坚持围绕着一个自由、自己、自足的情感中心,塑造着一个外面的一切几乎都影响不到相对独立的领域,一个只属于她,和她的地铁上深夜里的倾听者的领域。

①《八月未央》自序,安妮宝贝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17

第二章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

第一节永恒的底色——现代都市冷硬的石头森林

1、都市色彩

安妮宝贝小说最主要的叙述背景无疑是都市。小说事件的发生地,小说人物的生活圈,小说中不厌其烦的描写、评述的细枝末节,都离不开都市。当代写手热衷于表现都市生活,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高级住宅区的衡山路,各式各样风格小店,以及滋长在都市里各个角落的网吧、咖啡馆、酒吧……这一切构成了今日小资的生活情调,频频出现在当代小资写手们的笔下,他们在此缔造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感伤、惬意、失落与孤寂。安妮宝贝的都市题材创作更是折射出她独有的都市经验,安妮总喜欢讲述一个始终脸色苍白,始终穿着洗的发白的棉布衬衣和牛仔裤的“她”①。在午夜的酒吧,在地铁的陌生人群里,她不是偶尔在一个角落里,而是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但背景永远是城市。即使有些背景没有言明,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明显的“都市模式”。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城市就是上海,北京,香港,广州,西安,成都这些繁华热闹的大城市。其中,中西交融、兼容并包的上海,更是她中意和偏爱的情感衍生地。在《彼岸花》的序言中,安妮写道,“上海,这个华丽庞大的城市,在夜色中像一艘空荡荡的船。我对这个城市的倾诉已经完成,所以要告别。”②之后,安妮去了北京。北京之于安妮而言是一个到处有着明晃晃阳光的城市,生活的色调开始变暖,安静、温情、平和。这是北京的安妮,也是安妮的北京,是归宿,亦是新生。

都市,是安妮小说中承载一切元素的土壤。城市意味着谜一样的猜测和诱惑。

①这里的“她”是安妮所有小说中唯一的女主人公。这一点也是其小说创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关于这个“她”的具体分析,参见本章第二节以及其它段落中的详细论述。

②《彼岸花》自序——《倾诉的完成》,安妮宝贝著,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年版。

18

它不加分别地吞噬掉一切试图靠近它的东西,使之在它的温暖的带有刺激性的胃液中消失。无论是神秘莫测的贵族,还是困苦中的城市打工者,无论是高级白领,还是特立独行者,全都要服从于这种聚集和趋附,任谁都难以摆脱。因此,离开了都市,安妮宝贝小说世界中的一切都将无法存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一再出现“告别与流浪”的路程感受,却始终摆脱不了都市生活。如果忽视了都市这一鲜明的背景色,也就是忽视了安妮小说特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铁、酒吧、咖啡馆,人群、霓虹、百货公司,陈旧的梧桐,潮湿的空气……这是安妮居住和热爱的城市。这个底色的确定,也确定了安妮小说的一个总色调,既圈定了她的写作范围,又明确了她所要塑造的那一类人物形象,从而也确定安妮小说将会产生和面对的读者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单一性,但也正是这种单一,造就了她的与众不同之处。

但笔者在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是心存惴惴的。因为,这就要论及另外一个问题,即这个底色的两重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两极性。除了都市之外,安妮宝贝的小说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背景,那就是跟城市生活相反的另一个极端,乡村、乡下,甚至偏远山区,高原大漠,我们可以统称为远方。这样就关乎了安妮小说最重要主题之一,行走与追寻。安妮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几乎就是千篇一律的,行走于这两个极端的环境之间,或者是游离于这两种梦想之间。这两者对他们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却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性。他们的心情、理想、追求都具有这种明显的两重性,也就注定了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很多其他东西的选择都具有两重性。他们活在一个世界,而终极追求的却是另一个世界。而这两点就是笔者将在下文中所要详细分析的。所以,在这里提及,只是为了避免造成论证的疏漏,或者对作品的误解、误读。

都市的形象在安妮的眼中,或许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毕竟,都市就是明明白白地伫立在那里的,是什么样子,任何人都一目了然。它的样子也明明白白的就是那样,不会因不同人的观看而产生任何改变。只不过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由于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观察视角不同等等,不同人群的眼中会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所以,都市作为安妮生命、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个部分,在她的心里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和意义。

19

那么,这些相同在哪里,不同又在哪里呢?

相同之处在于,都市的概念,都市的构成,这些都是固定的因素。都市是灯红酒绿的,纸醉金迷的,是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的,是商业社会,是金钱社会,是购物者的天堂,是花钱比烧钱快的地方,是摩登的,是时尚的,是上层的,是先进的……等等。这些意象,在安妮的作品中也都有体现。因为这是城市之所以为城市的地方,安妮当然不能避免。

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安妮将所有这一切看得更明晰了,也表现得更尖锐了。她将现实更现实化了。将人人皆可见,人人都在经历,但不一定人人都能清楚地明白的现实,以她特有的敏感而敏锐的神经感受了出来,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达了出来了。因此,具有了一种刮开血肉,剔骨疗救的深刻与彻底。对,正是疗救。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鲁迅的引起疗救的希望有某种相似,以清醒而尖锐的笔触,揭示常人无法揭示或不敢揭示的真相。这个过程是痛楚的,展现给众人的也是痛楚,被人接受的过程更将痛楚,但她真正的目的却是终极的追求,却是疗救。好的小说,应该是一帖良药,哪怕是一针吗啡,或者救助,或者抚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也是安妮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后文将做详细论述。

都市在安妮眼中,与其说是繁华的,是多彩的,是世界的上层,是天堂,不如说是某种程度的人类和人类情感的地狱。在安妮的笔下,城市上空多是弥漫着灰尘的雾气,街头空气污浊。路过的人匆匆忙忙。空气里有物质生硬的芳香。

“空气里到处是汽车的噪音。陌生人的衣服,头发散发出来不洁的气味。污浊和喧嚣,像潮水一样,一波波地涌动上来。”①。

“这是一个阳光充沛,人潮涌动的城市,空气常年污浊,高楼之间寂静的天空却有清澈的颜色。一到晚上,外滩就散发出颓靡的气味,物质

的颓靡的气味。时光和破碎的梦想,被埋葬在一起不停地发酵,无法停止。”

①《彼岸花》,安妮宝贝著,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079页。

②《八月未央》,选自《八月未央》,安妮宝贝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003页。

20

这是安妮宝贝笔下的现代都市,是安妮宝贝作品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情节和故事变动转折的主要载体。在表面五光十色繁华无比的表象下,城市的实质,更多的是昏暗,是混浊,是压抑,更是变异。充斥着的是人们赋予其上的浮躁的追求、焦灼的欲望和心灵的空洞。“城市是巨大的黑洞。”①“而我终于发现,这座城市原来是空的。”②是的,在安妮眼中,城市巨大而空洞,可以吞噬一切。凡间的世人在它面前,显得那样的渺小。似乎只有顺从或挣扎的余地。安妮注意到城市里声色犬马的沉迷与炫耀,但却不局囿于此。剥离出偶然的和平常的事物背后沉默的深沉的真相,才是她最终的目的。

2、都市细节

什么是城市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水泥混凝土的高楼大厦,拥挤混乱的街道,奔波忙碌的人群。当然也是安妮笔下经常触及的对象。它们是城市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都市态度最明白的体现者。但是,那只是共性,安妮的触角是深深地嵌入这个城市的,而不只是坐在直升机上似的观望。所以,她的镜头所深入到的,还有一些更细小而独特的存在。比如,地铁,酒吧,音像店,商场,办公室,公寓,等等。

地铁,是发达城市特有的交通工具,因此,安妮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地铁,既是通过这一城市标签来描绘城市,更是以它为场景推介承载其上的人群。地铁是都市里各种人群汇集的地方,既有偶然穿行而过的外来人员,又有日复一日通过它完成每日庸碌生活的都市工作者,而这两者都是安妮作品中关注的群体。它既代表了流浪,代表了短暂停留和离去;也代表了每日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都市生活。不管是哪一个,都是令人心生厌倦或心灰意冷的。所以,地铁是安妮作品中,作为场景很重要的一个意象。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通过它展开邂逅,如《告别薇安》中,林每日上班前都会在地铁站台看着他心中的薇安,Vivian;可以在地铁车厢中静坐,

①《二三事》,安妮宝贝著,海口,南海出版社,2003年版,第020页。

②《一个游戏》,选自《八月未央》,安妮宝贝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