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后继学习的前提。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形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学习圆锥体积做好充分准备的一节课。本节课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教材中共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活动:活动一,认识圆柱的体积;活动二,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活动三,应用圆柱的体积。教材遵循了认识—探索—应用这一基本原则。在圆柱体积的认识中,出示的长方体、正方体为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转化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回顾其体积的统一公式:体积=底面积×高。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中教材形象地展示了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转化过程及思考方法。在圆柱体积的计算中,教材安排了一个知道底面积和高计算圆柱体木材的体积又安排了一个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计算杯子的容积。这样在练习的层次上递进的编排,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生活中对圆柱体积的应用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学的是有用的数学。

二、说学情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习圆柱的体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

等知识,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思维形式也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发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要求,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学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方面。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体验转化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二)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由于本节课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同时圆柱体积的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我把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和运用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我认为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

为了使这堂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我准备了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

让学生各自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把尺子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1.直观演示法

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

2.巧设疑问法

教师通过设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使学生在探究的心理下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推理法

运用知识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圆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猜想、推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二)说学法

在学法的选择上,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转化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我比较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景展示,导入新课。(二)演示操作,突破难点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动手测量,课外拓展。

下面我就各个环节说一说;

(一)情景展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老师展示两个体积大小差不多的茶叶筒,这是两筒同质量、同价格的茶叶,你认为买哪一筒比较合算?(哪个体积大,就比较合算)有的学生可能说:第一个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也有的学生可能说:第二个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这时我相机提问:有什么办法能准确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小组讨论。

也许学生的办法是这样的:准备半水槽水,将第一具圆柱浸没水中,作好标志,再把第二个圆柱浸没水中,作个标志,哪个水面上升的高一些,哪个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大。

“是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圆柱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就好了。

老师出示板书:圆柱体的体积

(从生活情景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演示操作,突破难点。

板书后让学生充分发挥相像,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把圆转换成了长方形,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能不能转换成我们以前学过别的立体图形呢?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圆柱体比圆加了厚度,因此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就是用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演示操作,观察推理。

有了猜想就要验证,老师设计了请同学们睁大眼瞧仔细环节。我拿出演示教具进行演示:在演示前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

(1)拼成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接着我开始演示等分16等份的圆柱,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对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从而引导学生推理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最后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

这样设置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

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学生推导出了计算公式还不算真正掌握知识,因此我安排了练习,以对公式进行巩固。

教材中的“做一做”(学生自己完成)

出示例六: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之后,安排例题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附加练习)

求下面圆柱的体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12厘米。

③底面周长314毫米,高20毫米。

(设计意图:这是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

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动手测量做好了铺垫。)

(四)动手测量,课外拓展。

1.动手测量: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并计算出它的体积,让学生交流讨论,他是怎样测量并计算的,并共同总结计算自带圆柱的体积我们必须知道圆柱的什么条件?以得出V=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拓展性理解,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我的板书设计,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用箭头展示了演示推理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总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快乐!

最新苏教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课时P17~18页例4,P2页练一练,练习一1~3。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二、动手实验,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⑴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⑵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积木、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⑴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⑵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⑶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圆锥的体积评课

《圆锥的体积》评课 今天,我们校内教研课中,听了郭晓青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 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课堂上,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并凭借着教者干净利落的语言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光彩。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3、在让学生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导学案运用得当。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但总体来讲,猜想、估计有余,而验证讨论归纳做得不够。其实在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进行验证时,只要多给学生时间,特别是合作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而且根据已的知识经验还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在这里刘老师没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仍有牵着学生走的意向。 2、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一组是等底等高,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二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坡头小学程爱芬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郭晓青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坡头小学荆文钧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

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 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

圆柱体和圆锥体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 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 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015新版圆柱的体积(公开课用)

《圆柱的体积》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观察、实物感知等活动,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类比”,经过“猜想与验证”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 的数学思想方法。 3、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等分模型量杯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问题一: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毫升水呢?有什么办法知道? 学生:倒入量杯量一量 学生:倒入正方体或者长方体中。 2、问题二:这么粗的柱子,需要多少木材呢?还能量吗? (制造冲突,体会探究如何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二、探究活动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出示等底不等高圆柱,等高不等底圆柱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猜想? 3、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方法一:通过叠硬币计算圆柱的体积。 (2)、方法二: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 (3)、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4)、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巩固发展 3、水杯的底面直径是6cm,高是16cm,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四、本课小结

圆柱的体积教案-说课稿评课稿2008-2009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案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案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

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最新资料推荐------------------------------------------------------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 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 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例题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对方法进行了巩固,并有所变化,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体积,完善认知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目标 1 / 8

要求和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的认识,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 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综合,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体会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本节课需要把圆柱体切割转化成长方体,我们却找不到某种材料做的圆柱体适合切割拼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热点和分化点。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和学具为: 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课件,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用具。 二、说教法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运用迁移,类比猜想、实践演示、自主推导,

圆柱体积的说课稿

圆柱体积的说课稿 圆柱体积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 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评课稿,欢迎阅读。 星期二听了郭辉煌老师的公开教学课——圆柱的体积。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题4,并完成“做 一做”的第一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2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 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学。听完这 节课后,让我收获很多,我觉得郭老师气质佳、形象美,课上得实 实在在。下面我就以以下两方面对这节课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一方面:成功之处 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后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 教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 体进行推导,但郭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 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 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 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 1、课堂教学环节如能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立体图形的体 积计算公式,再出示课题进而传授新知识,整堂课的结构应该会更 完整一些。 2、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 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 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 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 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 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 一堂成功的课,也希望年轻的郭老师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 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柱的体积》一课,深有感触。这节课真正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的一开始,刘老师复习以前学习 过的一些图形的计算公式,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abh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ah,统一成一个计算公式v=sh。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出示圆柱体温泉池 师:阮老师有一个儿子,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用现在的科学型的育人方式,要让宝宝每星期都能游泳一次。但每次游泳的费用很高,做会员卡也不划算。所以我想了一个方法,自己网上买了个游泳池,在家游泳。老师不禁在想:这样一个圆柱体的游泳池,每次都需要向里面灌多少立方分米的水呢?大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要求向里面灌多少立方分米的水,只要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就行了。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课题) 3、定义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呢? 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板) 二、猜想推理 1、回顾旧知 师:在这之前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还记得吗?(ppt出示) 学生回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并总结:V=Sh 2、猜想 师:下面我们来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板:猜想)出示图1:两个等高不等底的圆柱 出示图2:将一个圆柱截成不相等的两段(即等底不等高的两个圆柱) 小组讨论: (1)甲乙两个圆柱哪个体积大? (2)它们的什么条件是相同的? (3)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反馈: 生: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因为高相等时,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底面积相等时,越高体积就越大。 3、再猜想 师: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能是底面积乘高。 三、图形转化,验证猜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柱的体积》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

小学数学_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五年级下册)》50~5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究与创造,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圆柱的体积,能够找到圆柱体和长方体各部分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圆柱体学具。学具:火腿切成的圆柱体,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两位好朋友,想知道吗?猜猜他们是谁? 生:(笑着齐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师:有一天早上,小头爸爸为家人买来了早餐,当小头儿子看到袋子中的豆浆时,他突发奇想:袋子里的豆浆有多少毫升呢?请同学们帮帮大头儿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 预设1:可以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把豆浆倒入长方体的容 器里测量,量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豆浆的高,求体积。 预设2:可以导入正方体的容器里测量,求正方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可是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拿来一个圆形的杯子,这个时候豆浆变成圆柱体了,你们还会求它的体积吗?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回顾旧知,铺垫引领 师:利用以前研究问题的知识,思考一下,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师: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公式的?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草图,帮助回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近似长方形,找出它们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见图1) 图1 图1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教案 沈阳市浑南新区营盘小学郝艳宏 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圆柱的体积》一课。 二、说教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把圆柱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并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由于圆柱体积的计算应用广泛,又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在具体计算时,教材安排了一些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说教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实验操作法”等。 为了突出本课重点,让学生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自主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这些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四、说学法 本课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 圆柱的体积课型讲授课 课时 总数 1 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 授课 日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认识了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积方面丰富学生对圆柱的认识。 教 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 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法制教育 渗透知识 点 教学用具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模型 教法、学法观察探究、操作归纳。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8f8068960.html, 课时序数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2、揭示课题。1、复习旧知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应用公式 3、教学例6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2)教具演示。 (3)通过观察,讨论。 (4)引导归纳。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应用公式 尝试完成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习题。 3、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 么?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集体订正。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s://www.doczj.com/doc/8f8068960.html,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3题.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翟老师的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一.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 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 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 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 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 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 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她让学生 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 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几点建议: 一: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 二: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 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

新人教版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是小学几何知识的重头戏。如何教好这节课?下面整理了一份比较好 的新人教版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 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 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课始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说说怎样求它们的体积,接着师往正方体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 象发生?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刚才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是能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有一个通用的公式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 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 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4) 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