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期末重点

社会学期末重点

社会学期末重点
社会学期末重点

一、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孔德和斯宾塞

时间:19世纪上半叶

特点:(1)与哲学关系密切;(2)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3)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二)形成阶段

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和韦伯

特点:(1)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终于形成了独立的学科;(2)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与其他学科的区分越来越明显;(3)维护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确。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社会的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重要的

是找出社会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这是社会学研究的真正关键所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主张应

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形成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这样,一方面要从基础中探索出各种思想观念及其行动,另一方面要探索出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产生的。

●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事物。在研究具体社会现象时,要把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心理的种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是社会学思维方式主要特点之一。

●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

(四)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理论传统

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

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主要观点: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的每个部

门,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有机体的生存而存在。认为社会的每一部

分都对社会的整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社会的平衡。

2、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这一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功能冲突论者科塞和德国的辩证冲突论者达伦多夫。

3、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主观社会学,其核心观点是: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以解释和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因此,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公共场所与性别不平等:

4、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它依据心理学的行为主

义和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

5、社会批判理论

●社会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兴起20世纪六七

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

(五)主要理论观点比较:

(一)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两大派别

这两大派别争论的问题实质是:社会是否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社会这个概念是否是对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的反映,或仅仅是为了方便对某些采取共同行动的独立的个人的一种总称。

1、社会唯名论:

●社会仅仅是为了方便对某些采取共同行动的独立的个人的一种总

称。

●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英国的霍布斯、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

韦伯等人。

2、社会唯实论:

●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

在的实体。

●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德国的齐美尔、美

国的斯莫尔等人。

●上述两种理论,从局部看都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它们都看到

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特别是社会唯实论肯定了社会的真实存在性。

●但从整体上看,它们都是错误的,社会唯实论只看到了社会的独

立性,而否认了个人的主体性,把社会看成是先于个人或“超个人”的存在,结果不能把握社会的实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真实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这实际上是被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迷惑了。

他们不知道,社会联系和关系正是由这些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个体的各种活动形成的,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处在这种联系和关系之外,而是始终处于这种联系和关系之中,并由这种联系和关系所制约和规定。

●因此,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实际上,社会的本质

既不是在整体之中,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

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是劳动。

●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我国人口问题

●人口素质问题(人口逆淘汰?)

●人口流动迅猛(2010年户口与居住地分离的达到1亿多)

●人口分布失衡(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

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

8.22%。)

●人口老龄化加快(2008年8.3%)

●人口性别失衡(婚姻挤压)

●少子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

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

(二)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

●空气质量下降

●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土壤状况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

●植被令人担忧

●自然灾害严重

四、文化

(一)含义:

广义:人类有意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是指精神文化

(二)文化的特征

●创造性

●习得性

●共享性

●变迁性

●文化堕距理论(美-奥格本)

●累积性

●特殊性和共性

(三)文化的功能

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积累成果;

3、反功能:

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一是文化滞后现象发生时,精神文化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是发生在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亚文化群体中。

(四)、评价文化的态度:

1、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

(1)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由于各个社会的环境不同,各社会产生的文化就会有所不同。人们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文化才是好的,才是高人一等的。这种心理通常被认为是文化中心主义,也翻译为种族中心主义。(2)文化相对性(cultural relativism )

●与文化中心主义持相反论调的则是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性是文

化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指的是每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其自身的标准来判断。

●这一原则的理论前提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合

理性,也就是说,相对于它所产生的环境来说,它都是最好的和最优的行为标准体系。

●因此,持文化相对性观点的学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的

价值,没有什么高低好坏之分;文化的模式不同,只是其所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而已;不应以外人的眼光及标准对其他文化加以批评。

2、文化自觉

(1)内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文化自觉的内容:

a)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b)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c)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

五、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基本社会化

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成为基本社会化。

(三)继续社会化

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活到老,学到老”

(四)再社会化

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主动再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

(五)社会化过程的理论解释

1、弗洛依德的观点

(1)按照弗洛依德的观点,人格就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的,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由它们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本能性的冲动......

其所支配地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甚至是潜意识的。

●自我——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现实世界的接触中,从而在适

应现实环境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

(2)自我的功能:

●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的要求;

●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3)超我——是个体社会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即人们常说的“良心”、“理性”。

●本我追求享乐,自我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超我则具有评价是非、

善恶的功能。

(4)超我的具体功能:

●管制社会不容许的原始冲动;

●诱导自我使其能够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5)孩子成长的性心理阶段:

●口腔阶段

●肛门阶段

●生殖器阶段

●潜伏阶段

●生殖阶段

2.埃里克森的观点

修正了弗洛依德的观点,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出生~1岁);

●自主、怀疑与羞怯(2~3岁);

●首创性与内疚感(4~5岁);

●勤奋与自卑(6~11岁);

●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12~18岁);

●亲近与孤立(青壮年期);

●创造力感与停滞感(壮年期);

●自我完善与悲观失望感(老年期)。

3、生命历程理论

●基本的分析范式:将个人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多个生命事件构

成的序列。

●研究的主题:事件的先后次序及事件的过渡关系。

六、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与社会地位密切联系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角色行为的前提。

●角色认知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相比较等方式来认识自己的权利、义

务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2、角色互动

角色互动指角色伴侣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作用及其过程,它是角色扮演的基本形式。

3、扮演过程中的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普遍存在。

(三)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引起社

会角色在角色扮演中的内外矛盾和冲突,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

●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

2、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

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是主因。

3、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

现象。

●由于人们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作好

准备,或两规范冲突。

4、角色失败

第一,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第二,角色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

第三,虽还处于某角色的位臵,但其表现已经证明失败了。

七、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概念

所谓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归为这样的解释原理:

●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物,这些符号都是能够有意义地代

表另一事物的,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

●我们在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对当时情境意义的了解、然后决定如何行动。

2、拟剧论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常人方法学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加芬克尔认为:人们无论是否事先认识,在他们开始互动的时候,他们都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只是因为这些规则太习以为常了,所以平时人们并不注意到实际上这些规则是在我们的互动中发挥作用的。但是一旦这些规则被破坏的时候,大家就能够感觉到了。

八、社会群体

(一)定义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个人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初级社会群体

1、定义:

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又被称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成员有限

●直接互动

●角色多重

●感情色彩浓厚

●成员难以代替

●整合程度高

●非正式控制

●功能多样

3、初级群体发生的变化:

●从获取资格来看:自由度增加

●从发展趋势来看:日益衰落

●初级群体原有的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4、变化带来的影响:

(1)正面功能:

●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可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2)负面功能:

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三)家庭

1、家庭的涵义

所谓家庭,是指以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共同生活的初级群体。

2、家庭的社会功能

(1)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2)生物功能

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殖两个方面。

(3)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抚育是对子女生活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4)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社会地位的安臵功能

3、中国家庭发展的主要趋势:

●婚姻从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逐渐向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自主的婚

姻发展。

●关系由家长制、男尊女卑向自由民主、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

●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家庭的某些功能进一步社会化。(物质生产、娱乐、儿童社会化、

赡养等)

4、中国的家庭关系可能出现如下变化

一、家庭关系将从亲子本位逐步转向夫妻本位。夫妻将从两性结合

的经济合作共同体向感情伦理实体转变,爱情在调解夫妻关系

中的作用将加大。

二、平等自主意识将成为处理夫妻关系的主导思想,主从型夫妻和

依附型夫妻逐渐减少。

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将彻底打破。

四、子女在维系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减弱;丁克家庭将在大城市逐渐

增多。

五、夫妻间的责任义务意识将经历淡化-重构一再强化的过程。

六、离婚率在继续上升一段时期后逐渐走向正常。

九、社会分层和流动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社会分层:根据一定的社会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1、社会分层影响因素

(1)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原有职业结构不断改变

●新兴职业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

●中间阶层的出现

●职业体系日趋开放

(2)经济体制转轨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政府主导,市场发育的不完全性,混合体制。2.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说明当今的社会已进入现代社会的雏形阶段。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橄榄型,内地现在还是一个洋葱型,该大的还没有大起来,该小的还没有变小,该富的还没有富起来。通过这一划分,确认了哪一类人群是社会主导阶层;哪一类人群是弱势群体;

哪一类是上升群体,从而可以制定相关政策,调整社会结构,扩大弱势群体的上升渠道,最大化地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涵义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2、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机会平等原则。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社会流动的机会,而非仅仅

有部分成员有机会流动,有的成员没有机会流动。

●普遍性原则。针对“特殊主义原则”,是用来衡量社会地位开放性

质是否合理的标准。一是社会地位开放范围的普遍性;二是筛选标准的普遍适用性;三是实现标准的普遍可能性。

●自致性原则。是用来衡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是否合理的标

准。首先,应该缩小或排除个人的社会先赋条件对其流动的影响。

其次,不承认个人分层归属的固定性与僵化性。再次,强调个人通过后天努力提高社会地位。

3、合理社会流动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性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事实不平

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社会地位

的机会(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

第三节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臵,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第四节有助于拓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接触面,增进各个阶层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加强社会

整合性。

第五节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增强社会活力,推进社会进步。

十、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具体的说,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一定的地域界限。

●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社区文化。

●社区意识。

●社区管理体系。

(三)社区建设的含义

社区建设是指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四)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1.农村社区的特征

●地域特征:地域比广阔,人口密度低

●经济特征:以农业为主,经济活动简单

●其简单性表现在:经济活动内容简单、经济活动方式简单、经济

活动的组织简单、经济活动水平比较低。

●社会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庭作用重要的,社会结构简单

●文化特征:区域性、封闭性、经验性

●心理特征:乡土观念浓厚,祖先崇拜心理

2.城市社区的特征

●人口特征: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

●社会关系特征:人际关系松散,较少情感色彩

●社会组织特征:组织的数量多,结构复杂

●生活方式特征:生活方式多样化

●经济特征:以工商服务业为主

●文化特征:理性化、世俗化、匿名性、非个人性

●家庭特征:家庭规模和职能缩小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社会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躯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的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5.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6.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成。 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8.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0.人文区位学:又称人文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文明时期,他称该时期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社会学期末试卷

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 B.家庭 C.阶级 D.同辈群体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是()。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军人 4.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 A.自由流动 B.结构性流动 C.垂直流动 D.水平流动 5.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普那路亚家庭 6.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社区首要的特点是()。 A.成员彼此交往 B.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 C.成员有共同目标 D.有共同价值观念 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 A.法律控制 B.道德控制 C.习俗控制 D.宗教控制 8.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 价值标准 B.规范体系 C.物质设备 D.组织 9.非政府组织又称为()。 A.公共部门 B.第三部门 C.私人部门 D.私有部门 10.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11.我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核心社会问题是()。 A.人口与就业 B.资源与环境 C. 改革与开放 D.民族与统一 12.在社会调查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方法是()。 A.普遍调查 B.典型调查 C.个案调查 D. 抽样调查 1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 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 14.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 )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D.半圆形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社会学期末考试归纳概念

概念: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包括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 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分层; 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懂得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制度:根据一定的俄社会价值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结构和设施。 社区: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领域。 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社会问题:(狭义)专指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动员 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保障: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体衰、意外死亡,失业、多子女负担重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最基本的 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辨析: 1、继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相同:都是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不同:前者是指完成初级后进行的过程。分期有: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后者是指未完成基本社会化或走上社会道路的人必须重新进行的社会化进程。其特点是强制实施和需要有专门机构。 2、竞争和冲突 相同:都是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 不同:前者专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同意目标的争夺。其特点有:目标同一、目标稀缺、目的在争夺目标而不在打击对手。 后者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过程。 3、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相同:都是对社会运行的分析 不同:前者是对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连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 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一般特征: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 规范、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后者是对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狭义:专指相对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组织形式,也称正式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 将其行为彼此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其特点有: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内部有周 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醋在一个或数个权力中心、组织成员经常变更。

河南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及答案1

试卷代号:8884/6318 座位号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 试题(开卷) 2008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从功能上来说,社会群体是能够满足人们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和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的集合体。 2.古典科学组织理论主要侧重对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重视组织经济效率的协调,认为组织是由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机械性系统。 3.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制度的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5.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概念。 6.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等。 7.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这些国家的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_。 8.对越轨的分析,生物学的观点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学则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学概论期末

【一、冰山理论】一个人的自我像一座冰山,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冰山共分7个层次:行为(可见)、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二、“本我、自我、超我”理论】(1)本我:人生而具有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婴幼儿(2)自我:自身理性部分,他教给人们学会抑制对快乐的追求和欲望的急切满足(3)超我:看做人的良心的等同物,是社会道德在人的内心的体现,通过自豪感与羞耻心发生作用,来影响自我的决定。*社会化就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两者间总是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中。 【三、家庭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始于家庭,家庭是承担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对个人的人格成长(2)生育功能:家庭是目前社会所认可的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合法的社会基本制度(3)感情功能:主要表现在宣泄、调节、娱乐等方面,在家庭中可以向家人倾诉一些在正式组织中不可交流的信息和情感(4)性爱功能:起着控制性行为的作用,即社会将人们的性生活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有利于性需要的普遍满足,以及避免由于满足性需要而引起的社会混乱(5)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赖、大大减少监督和管理费用、家庭是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单位。【四:中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1)经济依赖的减低:女性有独心性和自信心(2)离婚的社会成本降低:社会上道德、政治、文化与法律对婚姻影响力降低(3)希望过高(4)社会流动速度加快。

【五、“镜中之我”理论】: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包含表现、辨认、主观解释3中过程(1)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别人面前—表现(2)辨认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出现—辨认(3)为自我形象解释这些判断—主观解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研究人的个性形成,并不完全把儿童看做按照他人要求而逐步成型的适应者,而更多地把这一过程看做她们自己如何根据对世界的认识、能动地安排和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智力只通过对外界感知与实际接触表现出来(2)前运算阶段{2-7岁}:还不能进行简单的脑力运算(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活动仍和具体的外部世界不能分开(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发展出运用规则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六、社区与行政关系】(1)行政区是人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或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而人为划定的,因而其边界或范围很清楚;社区则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2)社区由于其主要的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因而只能是单一的形态,行政则可以是多形态的(3)从社区研究的历史上看,对一个社区的分析一般都限定在范围并不是很大的社会区域内【七、什么是城市化?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把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1)改革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实现人

2014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4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单选题: 1.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A.孔德B.涂尔干C.韦伯D.马克思 2.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A.涂尔干B.孔德C.韦伯D.马克思 3.帕森斯是()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4.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章太炎 5.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 6.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7.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 8.()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 9.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 A.费孝通B.科尔曼C.林南D.格兰诺维特 10.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C.关系建立的基础D.关系的协调程度

11.()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B.社会资本C.经济资本D.人力资本 12.()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理论D.拟剧理论 13.()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B.公司C.邻里D.教会 14.根据()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结构特征B.互动关系C.归属感D.从属关系 15.()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次级群体D.初级群体 16.家庭中的传统功能()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A.抚育功能B.生产功能C.赡养功能D.消费功能 17.社会学家()提出了中层理论。 A.帕森斯B.默顿C.韦伯D.福柯 18.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19.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 A.社会结构B.社会制度C.社会机制D.因果关系 20.“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A.吉登斯B.滕尼C.恩格斯D.哈贝马斯 21.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22.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理论。

考试必过之社会学基础期末复习总结

1.社会角色: 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期望和个体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统一。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2)角色是一种社会的客官期待; 3)角色是一种个人的主管表演。 2.继续社会化: 一个人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是一种成年期的社会化。 3.群体领袖: 社会群体中提供了这样一种职位,使某部分人能对另一部分人实施权利,称这部分人为群体领袖。 4.家庭暴力: 指家庭成员之间,以压制对方或发泄敌对情绪为目的,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接触,包括推揉拉扯殴打残害等方式,分为理性暴力和非理性暴力两重性。 5.角色丛: 围绕主要社会地位而存在的诸多社会角色的集合。为了说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的多样性,社会学家用角色丛这个词来描绘与行动者的各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6.再社会化: 有意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重新学习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1)强制性(监狱,劳动改造等)2)非强制性(改革开放后,新兵入伍,移民国外) 7.差序格局: 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整个社会就是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费孝通成此为差序格局。 8.同辈群体: 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类似的人组成的,非正式初级群体。不一定是亲密的朋友。 9.角色失调: 人们扮演角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出现矛盾,障碍,甚至失败。 1)角色冲突2)角色紧张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 10.社会互动: 社会成员,针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 11.社会群体: 社会成员之间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彼此有共同行为模式的共同体。 12.社会行动: 行动者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手段,并对客观情境条件加以控制和利用,并遵循一定规范的行动。 13.群体凝聚力: 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是具有凝聚力的群体。群体凝聚力不仅反应在群体的团结,还可能出现对其他群体的排斥倾向。 意义:是维系群体存在的基础;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统一性;控制群体成员,使其有自信心和安全感。 14.趣缘群体: 与地缘,血缘群体一样,是群体的一种类型。形成的原因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群

10年1月《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社会学概论》试题 2009 年11月填空题 1、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2、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3、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4、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5、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的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6、根据人口与地域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7、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8、本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会发展工作实践。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9、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2、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互动。 3、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 4、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新里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社会分层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层。 简答题 1、简述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才能正常运转。 (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 (3)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任务,形成工作关系。 (4)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 (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2、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社会工作首先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 (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社会工作注重调动受助对象的内在潜能,促进其发展,社会工作尤其注重预防和发展,其中包括个人能力、群体力量的发展。

社会学期末考试试卷B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卷(B) 一、选择题(共30题、三十分)。 1、(B )深刻地概括了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 A、伦理规范 B、差序格局 C、奖惩机制 D、资源配置 2、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势是(D )。 A、组织目标 B、组织理念 C、组织文化 D、组织结构 3、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指(C )。 A、正式群体 B、一般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4、以功能和目标为基础,对组织进行分类的代表人物是(A )。 A、帕森斯 B、彼德布劳 C、艾提佐尼 D、甘斯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群体的主要特征为(C )。 A、规模小 B、存在时间长 C、人际关系密切 D、综合性功能强 6、(D )的实质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 A、强权主义 B、大国沙文主义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崇洋媚外 7、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A ) A、自由流动 B、结构性流动 C、垂直流动 D、水平流动 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由(B )提出的。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升 D、沃勒斯坦 9、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B )。

A、迪尔凯姆 B、滕尼斯 C、齐美尔 D、韦伯 10、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1、依据社区历史,社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下列不属于的是(A )。 A、虚拟社区 B、传统社区 C、发展中社区 D、发达社区 12、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A )。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13、“后工业社会”是由(B )提出的。 A、弗兰克 B、贝尔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14、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C )。 A、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B、计划变迁和自发变迁 C、社会进化和社会倒退 D、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15、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D )。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库利 D、韦伯 16、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优化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7、原本的社会制度包括(B )和婚姻家庭制度。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法律制度 D、文化制度 18、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C )。 A、个别访谈 B、座谈会 C、深度访谈 D、集体访谈 19、对贫困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百度文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社会工作是一种务实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是人道主义。 城市社区通常按人口数量或功能进行分类。 亚文化群体是指一些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掠夺关系。 失业实际上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劳动力资源的可再生产性则决定了这种闲置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民主决策模式。 在个人层次上,社会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

正式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的约束下组织自己的生活。 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权力。 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属于本原的社会制度。 内在控制对人的行为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他本身。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在次级社会群体中,成员以共同的利益为目标,通常各自行使着特定的职能。 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享受、发展。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救援措施。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