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高中地理答题套路和技巧讲义整理

(完整word)高中地理答题套路和技巧讲义整理

(完整word)高中地理答题套路和技巧讲义整理
(完整word)高中地理答题套路和技巧讲义整理

题型一特征描述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此类题目按对象可分为对地理事物特点的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描述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描述。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地区植物“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或是聚落“分

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

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答题套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简洁、准确描述(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高频考点】

一、自然地理要素

1、地形类型(较大的区域一般描述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地形类型,而较小的区域则应细至山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形(如欧洲多冰川地貌)

2、地势地表的起伏状况(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

3、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气温包括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和

日较差等,降水包括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导致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原因;

此外还要考虑光照情况、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如季风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4、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汛期(长短、次数)、是否会出现凌汛、结冰期(有无、

长短)、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水系特征:源地、流向与所注入的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

水系形状等。

5、资源:种类多少、储量大小、开采条件的好坏。

二、人文地理要素

1、人口的密度、地区分布、增长、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

2、城市沿交通线、河流、海岸等分布,多分布在平原、河谷等地区和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

3、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

化水平、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等)、生产经营方式。

4、工业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主要的工业中心等。

三、区域地理要素: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业、

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

题型二地理事象判断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此类题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判断某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是什么,判断人类生产活动怎么样,是否合理。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

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常见的判断型设问形式有: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

【答题套路】判断型试题主要有以下两类:

(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

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

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区域的天气状况;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气候类型,地形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据影响风的形成因素判断风向,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海洋等温线与洋流流向相同等等。

(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也是依据

三个方面,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还要从自然

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考虑。自然条件要结合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

要素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和人们衣食住行的联系角度来考虑,从是否节

约了建设成本等角度分析。总之,不管是哪种判断型试题,解答的关键都是寻

找依据。

1、地形地势:河流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河流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

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

河流流量变化:湖泊(水库)上游河流流量变化大;湖泊(水库)下游河流流量变化小

2、光照图判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经线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极昼、极夜出现的半球。

气候方面:气团活动;锋面活动;特殊天气现象的产生;气压中心的变化;季风(东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方向的变化;干湿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气压带的断裂等。河流方面:河流汛期;河流补给类型;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凌汛的出现;

季风洋流等。

生物方面:草木枯荣,开花结果,动物迁徙、繁殖等。

农业方面:作物播种、生长、成熟;鱼汛;山地牧场的放牧;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

特征;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事活动等。

其他方面: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海岸晒盐

3、地形类型:等高线分布特征: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多为

山地;海拔1 000米以上,表面平坦,边缘陡峻,为高原;四周高,中间低,为盆地;海拔200~500米之间,多为丘陵;海拔200米以下,为平原。

板块位置:板块为消亡边界多高大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河流水系特征:向心状水系为盆地,山脉则往往为分水岭

4、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数据、图表资料;某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指示作用;典型动物的指示作用。

5、国家、地形区、山脉、河流或城市:经纬网定位;主要经纬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海陆位置定位法;区域轮廓定位;地理景观定位;文字资料定位;图例、注记定位。

6、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高空中的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成一夹角);风玫瑰图。

7、影响工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指向):环境因素(污染类工业区位是否合理);工业区

和生活区距离是否适当;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否设置卫生防护带;占用农田情况。

8、农业区位是否合理:地价和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特征(需水量,对运输需求的

迫切性);地势起伏状况。

9、交通区位是否合理:连接两地的必要性,和整个交通运输网的关系;能否促进沿

线城镇经济发展;对沿线环境的影响等。

10、港口区位是否合理

自然因素:陆域条件,地形平坦;水域条件,港阔水深

社会因素:以城市为依托

经济因素:腹地是否广阔

11、商业中心区位是否合理:交通最优原则和市场最优原则

题型三原因分析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地理事物成因分析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

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答题套路】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板块运动等方面来

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高频考点】气候

考点一:太阳辐射

考虑因素:纬度(同一纬度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天气和气候状况;地势高低和坡向(阴坡、阳坡)

例: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于海南岛的原因:西北地区降水少,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

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海南岛降水多,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

弱作用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

考点二:等温线走向

考虑因素:①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②与海岸线平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者洋流影响。③等温线闭合:若数值中间高四周低,

则为盆地;反之,则为山地或高原。

例:我国1月份0 ℃等温线东部呈东西走向,西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原因:前

者主要是受纬度因素影响,后者主要是受地形因素影响。

考点三:气温年变化

考虑因素:纬度(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下垫面(地形、洋流和海

陆分布)、大气环流(风向) 。

例:我国西北内陆气温年较差大的原因:西北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太阳高度大,云量少,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陆地升温快;冬季陆地降温快,且离冬季风源

地近,加剧严寒。

考点四:气温日变化

考虑因素: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受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少;地处内陆,

热容量小,变温快等。

例:我国西北内陆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西北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保温作用差,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温度低。

考点五:降水

考虑因素:海陆位置(内陆干旱少雨)、大气环流(受低气压带、夏季风控制,降水较多)、天气系统(锋面、气旋控制多雨,反气旋控制为晴天)、地形(迎风坡降水多)、洋流(暖

流增温增湿)、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人类活动(城市雨岛效应) 。

例:台湾东北部降水较多的原因: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受地形阻挡,形成地

形雨。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及成因:东侧受沿岸暖流影响且为东南信风的

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题型四对比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比较地理事物之间异同点,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对比型综合题往往给出大量的材料,把两片区域或两种事物、现象等进行对比,分析其共同和不同

的特点。高考题中对比型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与类型的差异等。

【答题套路】解答对比型试题的秘诀所在

第一步确定比较对象。第二步确定比较要求,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

点都找。第三步确定比较考点。第四步确定比较角度和方向。

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对比型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

题型五对策措施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

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

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答题套路】在解答措施型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 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但是要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

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

作性。

考点一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的人口所占比重过大。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考点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事例一:德国鲁尔区资源开发:传统产业衰落;环境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治理

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事例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措施: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改善环境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事例三: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开发:黑土流失、森林破坏、湿地减少

措施:

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②合理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③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湿地;围垦的湿地逐年退田;采取工程措施,

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事例四: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措施:

①优化产业结构,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

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②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考点三环境问题

事例一: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种植

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状况,实行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综

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浙闽山区农村生活能源短

缺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建小水电站;营造薪炭林;推广使用沼气。

事例二:制约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措施:盐碱地的治理: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间作套种等。

防治风沙措施:营造防护林;种草治沙。

事例三:水污染严重

措施: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兴建污水处理厂;农业污染防治;充分利用环境的

自净能力;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污水达标排放。

考点四地质灾害

事例一:我国是地震多发区,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且危害大。

措施:加强监测预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

事例二:川、滇山地滑坡、泥石流频发

措施:建立灾情的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法律体系;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水库。

考点五气象灾害

事例一:旱灾带来的不利影响,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甚至绝产;造成森林火灾;措施:加强旱灾的监测,以便指导抗旱;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变当地的地理环境,使降

水变率减小;修建水库等储水设施缓解旱情;修建引水工程;人工增雨作业;节约用水;改变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类型,增强抗旱能力

事例二:2015年入汛以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江南、华南、西南和江

淮等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措施:利用水库调蓄洪水,削减洪峰;修建防护堤,修建分洪、排水工程,整治河道;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加强公众减灾教育,制定应急预案等。

考点六咸潮:受其影响,珠江三角洲等地沿海城市供水频频告急,在咸潮频发的季节,中山、珠海等城市甚至有近20天不能正常抽取淡水。

措施:加强监测,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对咸潮的研究、监测与预报;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考点七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量比2005年下降40%~45% 。

措施: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

能源利用率。

考点八石油安全问题:我国能源供应紧张,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措施:拓展石油供应渠道;保障石油运输安全;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建立石油储

备基地;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

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强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宣传,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利用乙醇

汽油

考点九粮食安全问题: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粮食短缺问题

措施: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防止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利用

政策充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的耕种面积。

题型六辨析评价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

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答题套路】评价型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对此类设问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

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

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

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而“从××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一:回答评价这一类问题:

水利工程(水库) 利弊评价

利: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不利: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

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

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

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考点二:回答河流航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落差大,则航运不便;径流量大,水位深,则通航能力强;结冰期长

的河流航运价值较低。

人文条件:河流流经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均可以通过影响河流航运的货

源和客源流量而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配套设施完善的水运网络有利于提高河流航运

的价值。

考点三:关于城市的影响

正面影响: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便于城

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负面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

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考点四:区域发展条件

有利: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旅游业;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三大产业。

不利:自然灾害会影响农业发展;劳动力素质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交通不便

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考点五:生态与退耕

有利影响:有利于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水土流

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利于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和河

流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有利于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不利影响:导致耕地减少

考点六:珠三角地区产业的二次转移

有利影响:珠三角的低端制造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资源的开

发利用和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对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考点七: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

有利影响:改善了人口迁入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提高了人口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迁入地区与人口迁出地区的经济、社

会交流。

不利影响:迁入区:造成交通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迁出区:部分人才流失。

考点八: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有利影响: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开矿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地下水资源,部分地区出现地面

下陷;煤炭发电会导致大气污染。

题型七意义作用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有利作用三者划等号。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

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答题套路】

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

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

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

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在回答意义类试题时,关键是熟知各种地理事物意义的完整表述。

考点1:我国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

答:有利于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江河在地势阶梯交界处产生巨大的水能。

考点2: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答: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区(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的分界线;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冬季河流结

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考点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答: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

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交换。

考点4: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答: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解决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

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脱贫步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有

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考点5: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答: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减轻洞庭湖泥沙淤积;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航运(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增加下游枯水期流量,河口淤积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供水和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减轻大气污染;调节局部气候;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

考点6: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

答:①对西部地区: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改

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②对东

部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

2019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高考地理在答题时,应该有一定的程序,并养成习惯。以下是2019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供参考!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微博)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

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

高中地理资料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介绍

高中地理资料: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介绍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你知道是什么吗?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一、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按土地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大致分为农业用地、工业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类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泽、海涂、沙漠等)。地球上各类土地资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异,各国各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二、水资源 自然界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泽)、地下水和大气水3种类型。地球上的水资源共约1386×107亿立方米。其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水,陆地水约占3.3%。

其中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600米以内的含水层,便于人类利用,其余的分布在极地和山岳冰川、永久雪盖、永久冻土中。 由于陆地淡水资源在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工业、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世界陆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现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现象,并出现了水资源被污染的问题。海水淡化和极地冰川利用问题,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从一国一地区来说,查清水资源情况,防止水污染,制订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确定工业、城市发展规模、保护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来源之一。由于矿产资源的储量、产量和质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区域性,对于经济区划的制定和生产布局的规模、投资、时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矿产资源往往被视为资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按其特点和用途又可分为铁、锰、铬、钨等黑色金属,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铝、镁等轻金属,金、银、铂等贵金属,铀、镭等放射性元素和锂、铍、铌、钽等稀有、稀土金属。非金属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原料,磷、盐、硫等化工原料,金刚石、石棉、云母等工业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筑材料。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对各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包括:矿床的工业类型、储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后者又包括矿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的地域组成、运输条件、工农业生产水平、城镇人口劳动力状况等。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总结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 B、交通便利 C、知识技术 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 B、寒流 C、冷锋活动 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例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南半球,向南移动 C、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高中地理答题套路和技巧讲义整理

题型一特征描述型综合题 【题型解读】此类题目按对象可分为对地理事物特点的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描述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描述。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地区植物“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或是聚落“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答题套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高频考点】 一、自然地理要素 1、地形类型(较大的区域一般描述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地形类型,而较小的区域则应细至山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形(如欧洲多冰川地貌) 2、地势地表的起伏状况(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3、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气温包括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等,降水包括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导致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原因;此外还要考虑光照情况、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如季风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4、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汛期(长短、次数)、是否会出现凌汛、结冰期(有无、长短)、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水系特征:源地、流向与所注入的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水系形状等。 5、资源:种类多少、储量大小、开采条件的好坏。 二、人文地理要素 1、人口的密度、地区分布、增长、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 2、城市沿交通线、河流、海岸等分布,多分布在平原、河谷等地区和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

高中地理答题思路及技巧总结

一、答题总的原则: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都要往两个大的方面去想:自然原因(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 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土地、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等)和人为原因(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2.作答地理综合题: (1)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2)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二、需熟记的地图 ①各大洲和各主要国家和各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图。 ②世界地形图。注意各主要经纬线经过地形区的地形剖面图。 ③世界气候分布图。④世界海陆轮廓图,包括主要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⑤世界洋流分布图。⑥世界自然带分布图。⑦板块构造图。⑧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⑨世界主要工业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图。⑩中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⑿中国地形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⒀各种光照地球图的判读方法。⒁各种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高线等) 三、自然地理答题思路 (一)地形(背熟世界及中国各地地形分布及成因。背熟世界板块分布、名称及边界类型。) 1、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地形组成:主要有什么地形、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 地势特点:海拔高度、哪里高、哪里低,向哪个方向降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表状况:起伏大小、平坦或崎岖;是否有流水、风力、冰川地貌发育 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名称、分布方位、伸展方向 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2、分析地形成因 ①板块作用形成的地形:板块碰撞、板块张裂 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地壳运动抬升(隆起)、凹陷;褶皱、断层(宏观地貌) ③外力作用形成地形: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的侵蚀、堆积作用(微观地貌)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三角洲形成的条件:①河流流量及流速、含沙量大小②入海口附近地形条件③海岸地形及沿岸海水运动 (3)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4)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5)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6)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7)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芬兰的湖泊)

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

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 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 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完整版)

地理答题技巧 ( 完整版 )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3.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 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6.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海洋资源小专题 1.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2.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1.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5.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1.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元江 ---------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 --------- 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 布拉马普特拉河 2.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3.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4.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5.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 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6.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③有利于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 第二章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复习讲义练习附答案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程内容] 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运动的基 本特征。 2.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思维导图] 1.读下图,回忆下列知识。 (1)方向:A、B、C三幅图中自转方向为A自西向东、B逆时针、C顺时针。 (2)速度:图中甲、乙、丙三点,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丁处数值为837。 (3)周期:甲地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乙地连续两次看到北极上空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日。 综合思维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影响关系 纬度(同一海拔)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 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 2.读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昼夜半球:甲位于夜半球,乙位于昼半球。其形成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晨昏线:图中弧AOB为晨线(填“晨”或“昏”)。 (3)昼夜交替的原因在于地球自转,其周期为1个太阳日。 方法技巧 晨昏线上的点随地球自转下一刻进入白昼的线为晨线,进入黑夜的线为昏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请用虚线箭头在图中分别画出其运动过程中的偏转方向。 答案画图略。(分别画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南、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原因是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结合图示信息,总结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 答案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拓展延伸 北极星的高度(仰角)等于观测点的地理纬度数;南半球观测不到北极星。

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大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一)2004.4.28 说明:《会考说明》P2的四、考试内容是复习提纲,请注意参照提纲内容认真读课本内容。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1)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7、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资料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 一、根据气候特征图判断 气候特征图很多,最常见的有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点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气候资料图表等,对于这类图的判断,首先要准确掌握十种气候的特征,然后对这些图所反映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得出气候特征,从而确定气候类型。分析的突破点是: 首先,根据最冷(热)月份出现的时间判断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气温的数值特征来判断热量带;最后,分析降水量的多少及年内季节分配状况来确定气候类型。 现汇总如下: 二、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一个地区的气候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是造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各地的热量状况、所属的热量带;其次,要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及其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例如: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哪些气候类型?在季风影响下形成哪些气候类型?在风带、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又有哪些气候类型?海陆位置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等来判断气候类型——大陆性气候还是海洋性气候。现归纳如下:

三、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首先要根据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将气候分布模式图变成脑中地图。在对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掌握的基础上,其分析判断的方法是: 首先,从纬度位置判断该地所属半球、所属热量带;其次,从海陆位置上确定位于大陆的东岸还是西岸;最后,根据已知条件将该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通过上面模式图还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 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赤道上为热带雨林气候,然后向南、北分别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他们的成因与风带、气压带及其季节性移动有关; 2. 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与季风活动有关; 3. 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差,为极地气候; 4. 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为大陆性气候; 5. 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地区,为高山气候。 四、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 地方时和区时 一、经线和中央经线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统一的时区划分和区时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因此,要弄懂地方时和区时,首先得弄懂经线和中央经线的关系和转化。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数倍,而该时区就是以这个整数来命名的,如60°E是东4区的中央经线,0°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而那些不是15°整数倍的经线,到底位于哪个时区,就得由其经度除以15的余数来决定:大于7.5就进,小于7.5则舍。如99°W,除以15得6余9,表示99°W位于西7区;172°E除以15得11余7,表示172°E位于东11区。同样道理,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其所在经度116°E的时刻,北京时间是指其所在时区东8区的区时,即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二、0点和12点经线 0点和12点分别是夜半球和昼半球中间这条经线的地方时,因此有关昼夜长短的题型中,要巧妙地用好这两个时间及所在经线。如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味着以正午12点为界,上下午各为7小时,就可推知该地该天是5点钟日出,19点钟日落。同样道理,假如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利用12点和0点分别是昼夜时间的中间性,可推知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如已知3点日出,则可推知21点时日落,昼长为18小时,夜长为6小时等。另外诸如以下题目也可迎刃而解。右图为局部地区的晨昏线位置图(a—b为晨线),请说出此时的北京时间是多少? 。 解题思路:在图中,因为a—b为晨线,因此它的左侧至昏线之间是夜半球,而95°E是夜半球的中间经线,可得知其地方时为0点。这样关键的一步已解决,就可根据这已知条件,计算出北京时间。只要注意一下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因此先得把95°E转化成为东6区,就可正确计算出北京时间是2时。 三、晨线和昏线

高中地理重要的十四个图综合题答题技巧

一、快期中了,这14组图你还不知道吗? 地理中的图示认识很有必要,因为每次考试都有图示,马上就要期中了,你这14组图还不知道吗?如果让你在图中分析已知内容,你会吗?下面这几张图是有对比性的,还有对应的考点,快来学一学!

7天气系统

11、地质构造

14.农业地域类型

二、综合题答题方法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 阐述 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分析 语言格式: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1、因为..所以(导致)..2.. 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以A比B... 意义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影响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2)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板) (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5)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二.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地形地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 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4.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5.经济和军事位置;6.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3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 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4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高中地理讲义(必修三)

高中地理讲义目录(必修三)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讲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三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四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雨林为例 第五讲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六讲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七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八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九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十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三、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高中地理重要的十四个图及综合题答题技巧

一、快期中了,这14组图您还不知道吗? 地理中得图示认识很有必要,因为每次考试都有图示,马上就要期中了,您这14组图还不知道吗?如果让您在图中分析已知内容,您会吗?下面这几张图就是有对比性得,还有对应得考点,快来学一学!

7天气系统

11、地质构造

14、农业地域类型 二、综合题答题方法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与“修饰词”、“限定词” 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与理由 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与理由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就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与理由“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与观点; 阐述 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得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5)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得(语言不绕弯子)”。 二.综合题得常见答题模板 地形地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 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4、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5、经济与军事位置;6、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2描述某地得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3描述某地得地势特点:

高中地理高考总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总复习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人文地理答题技巧

人文地理答题技巧 43、人口再增长模式的秒杀技巧——四看法 (1)看经济发展模式2)看数字 (3)看形状(4)看生产力发展水平 44、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去评估绝对人数最多时,秒杀技巧是由正变负时,反之,绝对人数最少时,秒杀技巧是由负变正 45、人口迁移分析两模式——迁入地和迁出地,必须注意审题,划出关键词 (1)迁入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2)迁出地: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6、两大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模式——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47、城市区位=气候+地形+地质+水文+资源+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旅游 48、城市功能分区的秒杀技巧 (1)看面积(2)看有钱 (3)看隔离带(4)看“高大上” 49、城市化三大标志秒杀技巧——人口比重 50、城市化病的表现及卫星城的对应理论 51、农业大区位分析模板:光热水土地,劳市交政科+X 52、农业小区位分析四要素=地价+单产+需水量+交通+市场 54、农作物区位秒杀,优先考虑“市场”,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以题目要素为主,如果涉及主观大题,自然要素搭配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收获期 55、世界六大农业地域类型和中国五大农业地域类型判断强调三看——生产对象、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 5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题秒杀之策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57、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观大题的模板运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8、工业区位分析模板:原动水土地,劳市交政科+X 59、工业传导效应类题型坚持一个原则“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60、工业集聚=共用设施,降低成本+信息交流与协作+规模效应 61、产业转移原因=劳动力+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其他因素 6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就业+市场+环境 63、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64、“3S技术”运用的秒杀方法——“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65、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高中地理复习讲义——自然地理

学业水平测试自然地理重点知识 一、地球运动 (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1.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 ①从 看,自西向东(图甲); ②从 看,逆时针(图 ); ③从 看,顺时针(图 )。 (2)速度(右图): ①角速度:除 之外,处处相同,约为 /时。 ②线速度:由 向 递减。 (3)周期:太阳日>恒星日 2.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右图) ①A 是 半球;B 是 半球;一般来说,昼夜交替的 周期是 小时。 ②C 是晨昏线中的 线,其移动方向是 。 (2)产生时差 ①地方时: 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 时,将两个连续正午12时之间等分 为 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 。 特点:a.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 ;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 。 b.一般来说,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时间越 ,时间数值越 。 ②区时(下图): 甲 乙 丙

概念: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占个经度。以该时区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又称标准时。 特点:a.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小时,东(多)西(少)。 b.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时刻,日期相差。 ③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向西每跨1个时区减个小时或向西每跨1°减分钟)。 ④日界线:人为界线:经线(实际有转折);自然界线:时所在经线。 (3)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转 ①规律: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偏。 ②图示:右图中的虚线表示原来方向,用实线把偏转运动方 向画出来 示范例题 例1. 2008年8月8日20时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中国留学生在伦敦观看现场直播,此时墙上悬挂的时钟是 A B C D 例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月日时。6月7日8时 例3.北京时间2012 年12 月21 日19 时18 分,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2 年12 月22 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 B.1/3 C.1/2 D.2/3 【解】A。北京时间为21 日20 时时,全球各地均为21 日。而由题知此时北京时间为21 日19 时18分,尚有1/80 的地区未进入21 日,根本不存在进入22 日区域范围。 例4.右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 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A.①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⑥D.②④⑥ 例5.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右图),河 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岸沉积作用强烈②南岸受冲刷严重 ③沙坝将与南岸相连④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