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中英双语)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中英双语)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中英双语)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中英双语)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中国驻英大使傅莹

4月6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伦敦段的传递将会怎样?

大约八个小时以后,当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中长跑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祥云火炬,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了圣火盆时,场内4000多名观众一片欢腾。

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中国是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英国则是迎接火炬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看法。她们一整天都在车辆间来回穿梭,照应火炬手,鼻子冻红了,双手冰凉,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的觉,有些人刚刚吃上午餐留下来的三明治。更糟糕的是,她们一路上还要反复经受暴力冲抢火炬的行径。

而我很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有机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

夜幕降临,看着奥运包机慢慢滑动到跑道上,我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最近,在中国两亿网民中最流行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进行所谓"镇压",也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之间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西藏的信息也很充足。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观光旅游,过去五年,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了83、3%。2006年,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英格兰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在宗教卷入政治这一复杂的问题上,分裂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

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青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伙伴。

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

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注:此文4月13日已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刊发)

Chinese Ambassador to UK: If the West could listen

attentively to China

In the morning of April 6th, looking at the snow flakes falling outside the window, I could not but wonder:what the torch relay would be like?

About 8 hours later, when the torch finally struggled through the route, Olympic gold medalist Dame Kelly Holmes ran up to light the Olympic cauldron at O2 Dome, 4,000 spectators cheered.

This day will be remembered as Beijing met London with splashes and sparkles. It was an encounter between China, the first developing country to host the Olympics, and Britain, the first western country to greet the torch.

On the bus to the airport, I was with some young girls from the Beijing team, including an Olympic Gold Medalist Miss Qiao. They were convinced that the people here were against them. One girl remarked she couldn't believe this land nourished Shakespeare and Dickens.

I can't blame them. I fully understood how they felt. They were running between vehicles for the whole day, nose red and hands cold, trying to service the torch bearers. They had only about three hours of sleep the previous night and some were having lunch sandwiches just now. Worse still, they had to endure repeated violent attacks on the torch throughout the relay. I was fortunate to sit at the rear bus and saw smiling faces of Londoners who came out in the tens of thousands, old people waving and young performers dancing, braving the cold weather.

In the darkness of London night, waving the chartered plane good-bye, I had a feeling the plane was heavier than when it landed. The torch will carry on and the journey will educate the over a billion Chinese peopl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about China.

A young friend in China wrote me after watching the event on BBC: "I felt so many things all at once--sadness, anger and confusion". It must have dawned on many like him that simply a sincere heart was not enough to ensure China's smooth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The wall that stands in China's way to the world is thick and heavy.

In China what's hot at this moment on the Internet, for which China has 200 million users, is not only the attempts to snatch the torch but also some moving images of Jin Jing, a slim young girl, a Paralympic athlete in a wheelchair helped by a blind athlete. She held a torch with both arms to her chest as violent "protesters" tried repeatedly to grab it from her during the Paris relay. There is especially infuriated criticism of some of the mis-reporting of China in recent weeks like crafting photos or even using photos from other countries to prove a "crackdow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the story is different. I am concerned that mutual percep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the West are quickly drif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I cannot help asking, why when it comes to China, the generalized accusations can easily be accepted without people questioning what exactly and specifically they mean. Why any story or figures can stay on the news for days without factual support.

Of those who protested loudly, many probably have not seen Tibet.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ibet is a loved land and information about it is ample. 4 million tourists visit Tibet every year. The past 5 years saw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creasing by 83.3%. In 2006 there were more than 1,000 schools with 500,000 students. In this Autonomous region where 92% of the population is Tibetans, there are 1780 temples, or one for every 1,600 people, more than in England, where there is one church for every 3,125 people. On the complicated question of religion mixing up with politics, separation is unacceptable. But people are well-fed, well-clothed and well-housed. That has been the main objective of China for centuries. Tibet may not grow into an industrial place like the eastern cities in China, but it will move on like other parts of China.

I personally experienced China's transition to opening up, from small steps to bigger strides. I remain a consistent and firm supporter of opening up.

The latest events have le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born after the 80s, who grew up in a more prosperous and better educated China, to begin a collective rethinking about the West. My daughter, who loves western culture, must have used the word "why" dozens of times in our long online chat. Her frustration could be felt between the lines. Many who had romantic views about the West are very disappointed at the media's attempt to demonize China. We all know demonization feeds a counter reaction.

Many complain about China not allowing enough access to the media. In China, the view is that the Western media needs to make an effort to earn respect. It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credibility of the Western media if the issues they care and write about are of today's China, not of things that do not exist or of the long gone past.

In my one year in the UK, I have realized there is a lot more media coverage about China than when I was a student here in the mid-80s and most are quite close to the real life in China. China is also in an era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I am sure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West will be able to cross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rriers and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real China.

The world has waited for China to join it, now China has to have the patience to wait for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China.

(By Fu Ying, Chinese Ambassador to Britain Note: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Sunday Telegraph of April 13, 2008)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奥运会与中国龙

奥运会与中国龙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穿龙服参加比赛 庞进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举世瞩目的伦敦奥运会正式开赛的第一天,中国射击运动 员易思玲在女子十米气步枪决赛中一举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首枚金牌。喜极而 泣的易思玲登上领奖台,面向亿万观众挥手致意。人们注意到,易思玲所穿的领奖服的左 肩部,有一个大大的、金黄色的、鲜亮的“龙”字。这个“龙”字,取形于晋代大书法家 王羲之的草书“龙”,却有所拓展——那潇洒的最后一笔,一直延伸到肘弯处,可谓韵味 悠长。不仅如此,领奖服胸前的拉链部位,还有一处“龙”的印记;而在领奖服背部,英 文CHINA字体中也融入龙元素,那个“C”,既是英文字母,又是一条跃跃欲腾的中国龙。 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六月二十六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居庸关长城举行奥运领奖服命 名仪式,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晓敏,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出席,奥运冠军许海峰、郭晶晶等 人助阵。于是,我们知道了,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奖服叫“冠军龙服”,其主 旨是“彰显中华文明”。中国代表团将在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领奖等重要场合穿着这款 服装。发言人称,“冠军龙服”在创意和设计及工艺科技方面均有不少亮点。二〇一二年 是中国农历龙年,将“龙”融入到2019年伦敦奥运会领奖服中,希望“龙”的精神可以 激励中国奥运健儿在伦敦奥运赛场上再创辉煌。 其实,“龙”出现在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奖服上已不是第一次了。在二〇〇〇 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奖服上就有“龙”。那款服装以红白黄三色为主, 胸前在白底中凸显一条以红黄颜色构成的中国龙。当中国选手穿上这套领奖服一次次登上 领奖台时,不光运动员激动,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因为那一年刚好是中国的龙年。 媒体报道也有《中国巨龙震惊悉尼》之说。 在二〇〇八年北京奥运上,中国代表团的领奖服名为“龙腾祥云”。祥云与龙,有着 很密切的关系:云是龙的取材对象,龙则常以云的形状呈现。故史籍中有“云从龙” (《周易·乾》)“龙举而景云属”(《淮南子·天文训》)“龙举而云兴”(《春秋元 命苞》)等说法。中国人相信祥云能“福生”,即给人间带来好处,所谓“云行雨 施”“云布雨润”等等,而“福生”正是龙的精髓之一。领奖服之外,中国乒乓球队的比 赛服上也有龙,那是一幅正面的“龙首”图。有外国运动员说,他们之所以输球,是因为 被那“龙首”耀花了眼睛。这当然是玩笑之言。不过,那“龙首”图看上去,的确威风八面,气势凛然。 北京奥运会与龙的结缘还见于奖牌上和开幕式的表演中。北京奥运奖牌,其正面采用 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图案,背面镶嵌的玉璧则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的造型,挂钩由中国传 统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北京奥组委的发言人称,这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 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而在开幕式表演中,三十二根龙柱擎天竖立,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我国让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数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弥纶天地之大道的易文化;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文化;有内圣外王的儒文化;有不占屈人之兵的兵文化;有涅盘境界的佛文化;有天雨栗,鬼夜哭的汉字文化;有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还有入乎神,通乎道的武术文化和人生三宝精神气的养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合体,构成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文化已由传统文化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毫无关联,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大家都特别注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儒家,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即

证明了这一点;极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的,其扞卫的中心也是儒学;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其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儒家。这种习惯,近来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如有人认为,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思想就是多元构成的,而不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单一的传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的真实心态不在思想家的言论着作中,而体现在诸如谚语一类的东西中。我认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现代文化,我觉得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一些儒家方面的思想,在现在,也被运用到了很多方面。如在教育方面,我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而不倦”等等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在外交方面,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为人处事和与人交往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观点,现在也广为任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总而言之,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也有自身的特点。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英文演讲稿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好,十分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文化的交融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下面就以下影响作出说明: 1:节日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过“洋节”了,相对于中国的七夕节,西方的情人节更显得浪漫,当我们感叹于春节越来越索然无味时,圣诞节也悄悄开始受到国人的追捧。还有我们能准确的说出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的日期,但我们有些人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2:食品 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美食,中国的年轻人们往往更喜欢在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餐厅里消费,以至于在中国每一个大大小小大的城市里都会闪现这些店的身影,而且生意也异常火爆。 3:电影 面对日益火爆的中国电影产业,相对而言,国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好莱坞大片,惊险的的动作,富有悬念的情节,利用高科技的手段,都能满足国人的胃口,而国产电影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原因: 1: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势在必行 2: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也逐渐被国人接受和模仿 3: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思想大开放大的结果 我们应该怎样做? 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在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发扬和弘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The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Hello, Everybody !today I am very pleased to be here with you together and discuss something about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we know that ou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world into a global village, all kinds of culture mak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 series of changes,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tre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following influence explanation: 1 festival: We all know that Chines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the section ", "the relative Chinese qixi, western valentine's day, when we are more romantic sportsperso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and vapid quietly started compatriots. And we can say the dates of Thanksgiving, April fool's day, but our Halloween, some people forgot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chung yeung festival which day is. 2: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relative to the Chinese young people tend to prefer KFC, McDonald's, hut in

东西方文学中龙形象的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龙形象的比较 华夏民族,龙的传人。提起龙,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然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龙是一个荒诞不真实的形象组合体,但它真实地存在于东西方的文学中。在文学和艺术的世界里,它有着各种截然对立的性格形象,在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学范畴里,充满着传奇,却又相互关联。本文将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历史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东西方文学中的龙形象及其差异,从而更好地揭示其产生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一、中国文学中的龙形象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的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在上下数千年中,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在中华大地上继承传播之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因此,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龙成为华夏民族的代表,中国的象征。那么他是怎么产生的呢?又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呢?它的本质内涵又是什么? 1、龙的起源 关于龙的起源,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他的形象及其名字的来历。在早期,古人面对大自然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亦对自然反应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就寄托于外物,在虚幻的想象中,龙,这一综合各种动物特点的形象便产生了,成为了原始社会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在古书的记载中,它的形象丰富。从早期的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到《荀子·劝学》里的蛇没有脚而能飞,再到有鳞者称蛟(jiāo)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qiu),无角的叫螭(chī)等的分类,再到《论衡》“龙之像,马首蛇尾。”到后来的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到《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可见龙的形象逐渐复杂,不断丰富。在闻一多先生的名篇《伏羲考》中认为: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这便是龙的形象演变史,这也是在社会发展的情形下的人们想象性的创造。 关于其名字的来历,有一个极其形象的说法:“大旱之望云霓”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久旱逢甘霖”更是被中国人列为四大喜事之一。风雨来临,往往先自传来的便是轰隆隆的雷鸣之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的先民们,站在久旱的农田里,百无一计。当突然听到天际传来隆隆雷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狂舞,便欣喜若狂,知道甘霖即将到来,便对隆隆之声刻骨铭心,充满了无限崇拜。这便是中国先民们抽象出的一个有形有声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的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文字出现以后,先民们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 2、龙形象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农牧业社会形成之后,人们把龙奉为神,这样作为最开始的图腾元素在社会中失去作用,龙逐渐的被神化了。特别是在宗教产生之后,龙和佛道结合形成了龙成为了佛道里面的神异之兽。中国的龙王信仰可以说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在于佛道结合后,龙成为了主宰雨水的雷神,风雨神等,受到各地民族普遍崇拜。据史书记载公元前约26世纪,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战,传说中,黄帝派出了"应龙"介入对战,应龙是一种可以掌管风雨,长有翅膀的巨龙.只惋惜这条应龙班师有利,被蚩尤一方的风伯、雨生杀得节节溃退,黄帝的部队也被风伯、雨师召来的暴雨给淹了.后来,黄帝请来天女"旱魃",引来大旱,才将狂风骤雨支住,获得成功。他们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够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亦乘龙往来。在道教中,龙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神灵的乘骑工具。在屈原的《离骚》中写讲"为缺驾飞龙兮,纯瑶象认为车,何合心之可用兮,吾将遥适以自亲."以龙为立骑,仿佛是不少文人的忧事,这是由于在现代,建炼降仙的思维非常风行,文人们在不容于世后,往去愿望籍此离别现真世界的尔虞我诈.而超凡是脱俗的龙,便承当起交流得任务,成为大文豪们上天的交通工具.同时他还是玉皇大帝的部下,《西游记》中有四大龙王,在玉皇大帝的统领之下,广降甘霖。同时许多用品也用龙作为装饰。在商代,龙往往被刻于青铜器上,用于祭祀.出于神的威风的需要,龙的形象庄宽浑朴、充斥震慑感.到了奴隶社会晚期,人们不再将龙的形象局限于礼器,龙开始在日用品如镜子、丝帛上现身,为了与生活更揭近,龙的形象徐徐变得平和,隐得愈加疏民.在儒教的影响下,他又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古代帝王们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因而在《三国演义》第十回中,刘备和曹操已经就龙的问题进行过一番议论,曹操还作了不少评价"龙能大能小,能降能现;大则吞云吐雾,小则现介躲形".外表上说龙的变幻,实践上语带单关,但扔开政治不讲,这一段龙的刻画的确出色.熟习《三国演义》的人都知讲,诸葛明人称"坐龙",庞统人称"凤雏",这两个称谓颇值得玩味.古往古来,人们分是用龙、凤喻人中英雄,被称为龙的人,若无缘生在帝王之家,就往往既才干纵溢又品性刚刚曲,有一正点脱颖而出又有一点顾影自怜. 这一时期龙的形象被帝王们垄断,用于王室修建的装潢,当龙在屋檐梁柱上耀武扬威的时候,它们变得高高在上,骄纵无道.到了当代,恐怕不会再有什么人会信任龙就是神之类的鬼话,龙的图案也可以马马虎虎的应用了,于是龙的形象也变得愈加随便,可塑性更强.如龙变成卡通片里那种愚乎乎的心爱形象. 3、龙的文化内涵 在上文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本质内涵。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在中国,龙为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志。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第一层,龙的观念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而且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二、西方文学中的龙形象 在西方的语境中,龙被写成Dragons和seraphim两个含义。在西方文明中各个方面、本质、含义、特征都最接近中国本土的龙的概念就是Seraphim,Seraphim在西方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与中国本土的龙在中国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最吻合。一些希伯莱神话的历史资料间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远远比Dragons更接近中国本土的龙,有四肢与六个由火焰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国早期神话中的应龙,是正义力量化身的龙。它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标志,北欧的战士把他们的船头刻成龙头形,中世纪英国曾以龙为皇家的徽记。在远东,龙被认为是行善的生物,无翅膀,但被认作是空中之神。现在西方龙一般指Dragons,通常被想像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翼、身披鳞片,有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万方数据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作者:王嫣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江苏·南京,210017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05 2.郑师渠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1990 3.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陈云琴.CHEN Yun-qin"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文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书写工具,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会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们总是同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涯相关联.文人士大夫赋予了"文房四宝"深沉含蓄的魅力,"文房四宝"则成就了文人士大夫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两者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也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 2.学位论文刘晨昊中国书法艺术中哲学思想及人格精神的体现2008 传统文化在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之后,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面临当代文化的严峻考验以及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必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两面夹攻;而在传统书法和现代艺术的两极又尤显迷茫;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的实用性丧失殆尽,以致在中国文化转向近现代形态的剧变时期,也不曾做出任何响应,因此,中国书法始终缺少一种能与其他近现代文化相适应的形态,或者说形式,这种缺失使书法渐渐远离了它原来所处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的书法,似乎被遗忘在现代喧嚣嘈杂的角落里充当看客。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过程中,书法的现代化进程尤为举步维艰。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且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期刊论文谢海涛.XIE Hai-tao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 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上,通过包装的造型、色彩、形式、图形与文字,充溢着传统文化的语汇,传达出地域、民族及时空的信息,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内涵与意境,在包装设计发展历史上,既展现出民族艺术传统的风格,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期刊论文刘伟从文房四宝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世纪桥2009,""(12) "文房四宝"堪称国粹,其间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毛泽东深受中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文房四宝有着特殊的感情.私塾启蒙时,文房四宝伴随他诵读四书丘经;在一师求学的峥嵘岁月,文房四宝见证了他游学的历程;战争年代,文房四宝与戎马生涯相随;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在他视察祖国大江南北的旅途中,"文房四宝"仍然占据着显眼的位置. 5.期刊论文朱崇昌.ZHU Chong-chang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6.学位论文赵岩智者乐水——水墨画中“水”之魅力2009 水虽不被列入“文房四宝”之中,却是中国画一个重要工具材料,它有自己的特性,而这种特殊属性又是别的材料所替代不了的,因而应尽可能地把它发挥到新的高度。 本文通过分析历代画论对水的忽视及“水”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从而梳理出“水”在水墨画中的运用和发展历史,显现了“水”在水墨画中应有的地位。“水”在这里已不再是普通的绘画工具材料,从而,进一步地探讨“水”的艺术表现力。从古代与近现代画家的水墨画中总结归纳,提取出水墨画创作中的用“水”之道,联系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现代水墨画中对“水”的表现手法。文章从水的本性,即柔弱而浸淫通达、万物出入于水而必鲜洁、灵活流动等等,转嫁到视觉形式语言上来,进而升华到精神领域寻找水对画面境界营造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对待“水”这一材料时,要把它与技法的认识和对待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认识相结合起来,打破自设的狭隘观念,以“建设性”的眼光去看待“水”在水墨画中的痕迹,以完善和拓展“水”表现力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着力通过对画家作品的分析与解读,拓宽水的用法,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水墨画中,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联系,进而来研究探讨在画面境界、气韵追求背后,水独特的文化内涵,使画家重视水在水墨画中的位置,也来构建我心目中的魅力之“水”。 7.期刊论文王峡.易忠.WANG Xia.YI Zhong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的徽文化解读-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 鲜明而独特的徽州文化流光溢彩,它推进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文房四宝民间工艺产品向前发展.通过对徽州文化的内涵、本质等内容的分析,论述了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整体设计中的体现,让徽州文化借助文房四宝民间工艺产品及其包装这一载体,传播于世,发扬光大,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出

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其纯粹性和融合西方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下面由我做这次的总结陈词。 纵观整场辩论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细细看来对方辩友存在不少漏洞。 1、我们今天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泛指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即是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 2、我方所讲融合西方文化并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中国文化趋于西化,当然我方也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其纯粹性,只是保持到一个什么程度还是有异议。 下面就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个相斥的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其中一个中重要的因素。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都经历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变迁,然而依旧保持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未收到改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封建体制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乎缺了一段)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时代在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相协调。 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与沟通之频繁与密切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需要经过不断的“扬弃”“审视”来保持其纯粹性,但是融合西方文化,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发挥创造的力量才能与时俱进。 最后,不管今天我们辩论双方站在何种立场,但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关系这一问题。 我方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取舍有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中国龙与西方龙的含义差异的英语论文

Abstract “龙” is the counterpart of the word “dragon” in Chinese. But most of the time, they are not quite the same. They even have opposite meanings. Therefore, this essay will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龙” and “dragon” in many aspects. Key words:“龙”“dragon”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摘要 “龙”和“dragon”是英汉中相对应的两个词,但是很多时候它们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是意义相反的。因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龙”和“dragon”的相似点与差别。 关键词:“龙”“dragon”相似差别

“龙”与“dragon”的对比研究 1 绪论 中华儿女一直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那就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可见一斑,“龙”一词在汉语中应用广泛,意义繁多。在英语中,与“龙”一词相对应的是“dragon”。在翻译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理所当然地把“龙”译为“dragon”或者把“dragon”译成“龙”,这在很多时候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因为二者之间既有相似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1 2 所指具体形象的比较 中国“龙”与英语中的“dragon”的所指具体形象在起源、外形特征和所具备的特异功能方面既存在相似点也存在差别。 2.1 起源 2.1.1 中国龙的起源 据文献记载,龙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但那时的龙是可供人食用或者饲养的动物,因此其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龙是不同的。 提到汉语中的龙,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图腾崇拜。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保护和庇佑自己。而龙就是中国古老图腾崇拜的产物之一。据记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至少8000年。先民们无法用科学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等,因此他们认为存在一种控制一切的“神力”,龙就是被先民赋予这种“神力”的事物之一。 在中国,关于龙的记载不胜枚举。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龙旗十乘”、“龙旗阳阳”的记载。我们熟知的《荀子. 劝学篇》记载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中国民间和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也数不胜数。叶公好龙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可以说,龙在中国无处不在。 2.1.2 英语中“dragon”的起源 关于西方龙的起源,众说纷纭,因为西方龙的形象在北欧、希腊、巴比伦、中古欧洲的神话传说中都出现过。其起源的时间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龙与汉语中的龙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是人类祖先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 西方关于“dragon”的记载也是相当多的。《圣经》是西方的典籍的代表,仅《圣经》就提到“dragon”二十几次,其中《圣经.新新约》中的《启示录》说:“一条七头红龙,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长长的尾巴把天上三分之一的星星打落在地。红龙守在孕妇旁边,打算吃掉她即将生出的婴儿。一个小男孩生下来后,立即被接到上帝宝座中,因为他是未来管辖万国的首领。他的母亲逃到旷野,在上帝给她准备好的地方住了一千二百六十天。”于是有了后来的天使米迦勒屠龙的故事。其他关于龙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守护金苹果的龙、圣乔治与龙的故事等等,这里不做详细的阐释。 2.2 外形特征和特异功能 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的形象在外形特征和具备的特异功能 方面既有相似,又有差别。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 “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

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思想强调刚健,圣人们也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实际行动来阐释了这一观点。在如战国时期慌乱的年代里,孔孟始终坚守“仁爱”的政治主张,并都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儒家以外,还存在其他很多派别。虽然各个派别之间存在很多差

(整理)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 2011221112230021

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性思考,做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对话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建。 较之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是有其自身缺憾的,中国文化是先在一个广大规模上逐步充实其内容,而西方文化则常由一较狭小的中心点向外伸扩;更深层次的讲,中国人的上帝是情感的,可谓接近于经验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观中强调意境的运用,抒发个人情感,这在中国传统文人画有深刻的体现;而西方人的上帝是逻辑的,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绘画比较强调法则的运用,如黄金分割、焦点透视在画面中的运用。 正如钱穆所讲“因中国人观念中不重分析,因此也没有理论上的说明,一切发现遂只变成像是技术般的在社会传布,缺乏了学理的解释与再探讨。如此则像是使后起的人仅能够心领神会,不易继续模仿前进,这亦是造成了中国科学界一极大地缺憾”。在中国,“天帝”不具有万物起源、唯一、第一推动者、神意目的论这些含义。一方面,天命对于人具有决定性的主宰效应,因而人必须服从;另一方面,人在必须遵循天命的同时,又可以对于天命产生反馈性的影响,或是积极实现天命,或是导致天命变更。而在希腊宗教中,命运则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制约,超绝于一切之上,其地位亦如造物主或上帝,其义不可知,其命不可改,因此此时期的命运是一种决定论。” 传统文化既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与现代化不相通应的消极因素。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结合本国国情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及海外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包容性最大、富有民族特色、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