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古代-现代特征比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古典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对比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审美追求。
古典与现代建筑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本文将对古典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异同之处。
一、古典建筑设计古典建筑设计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强调对称、比例和规则性。
古典建筑的特点在于其庄重、稳重的气息以及对人文精神的讴歌。
古典建筑通常以大理石、石材等耐久性强的材料建造,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古典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希腊神殿和罗马竞技场。
希腊神殿以其高大的柱式建筑、独特的三角形山形结构和精美的壁画而闻名。
而罗马竞技场以其巨大的圆形结构和完美的建筑比例令人叹为观止。
古典建筑设计注重对称和纵深感的营造,通常采用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立面设计。
二、现代建筑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兴起,主张以功能性为设计出发点,注重创新、多样性和实用性。
现代建筑追求简洁、几何化的设计风格,尊重材料的本质特性。
现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包括勒·柯布西耶的巴黎草地别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吉根普兰特大厦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而引人注目。
现代建筑设计注重创造性的立面设计和流线型的空间布局,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1. 设计理念古典建筑设计强调对称、比例和规则性,追求庄重、稳重,重视人文精神。
而现代建筑设计则以功能性为导向,追求简洁、实用和多样性。
2. 建筑风格古典建筑设计追求和谐统一的形象,注重装饰性和纪念性。
现代建筑设计则更注重独特的外观和结构创新,突出建筑本身的特点。
3. 建筑材料古典建筑通常采用大理石、石材等耐久性强的材料,以保证建筑的坚固耐用。
而现代建筑则更多采用钢结构和玻璃等现代材料,以实现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4. 建筑技术古典建筑设计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如石雕、壁画等。
而现代建筑设计则依托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如电梯、屋顶花园等。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西方建筑的古代\现代特征比较分析摘要:中西方古代建筑取材的不同透射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宗教观,同时也映射出了他们在社会功用上的不同。
中西方古代建筑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宗教和伦理关系的日渐衰弱,中西方现代建筑体现出明显的趋同性的特点。
比较、分析和反思中西方建筑古代和现代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关键字:中西方;建筑;古代;现代Abstract: in the western ancient architecture based on different transmission from their different religious views, and they also reflect their social function of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different styles, but since the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eligious and ethical relation is declining, in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reflects the obvious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western buildings in ancient and modern features, may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uilding which contains the value concept.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ancient;一、中西方建筑的古代特征比较中西方传统建筑的首要差异就是建筑材料:西方建筑以石头为材料;中方建筑以木材为材料。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艺术理念。
中西建筑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们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文化价值观和建筑材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是建筑风格。
中西建筑风格存在明显的区别。
西方建筑注重个体性,强调规则与不规则的结合,注重对称和对比,以及立面和空间的层次感;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整体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西方建筑强调科学性和功能性,追求技术上的突破和新颖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气势恢弘、宏伟壮观,讲究比例和谐。
西方建筑几乎没有特定的装饰风格,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细节雕刻和色彩的运用。
其次是建筑文化价值观。
西方建筑文化体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的价值观,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发展。
西方建筑强调个体的表达和个体的权利,强调私有财产,这也反映在建筑风格上,如西方人喜欢住在独立的小别墅和公寓中。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反映了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的价值观,强调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传承家族的传统和尊重祖先。
中国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责任,喜欢住在多人合住的传统大院中。
最后是建筑材料。
西方建筑多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材料,追求结构的简洁和空间的开放,注重效率和功能性。
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泥土和石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中国建筑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往往受到地域、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使用砖木结构,而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使用木结构。
中西建筑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个体性和实用性,强调科技和现代化;而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整体性和与自然的融合,重视传统价值观和家族观念。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中西建筑文化正在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这也体现了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学号:1004122216姓名:张鹏经过在中国旅游文化选修课上的学习,我对中西方古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文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理念,价值观念,历史变化等方面对中西方古建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对比分析:1、建筑材料: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2、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而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3、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古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对比与鉴赏建筑是人类文明与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古代与现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通过对比与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差异与共同点。
一、古代建筑风格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建筑风格各有差异,但总体上都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契合。
古代建筑注重传统文化积淀与宗教信仰,建筑形式多样且丰富。
1. 古代建筑的特点古代建筑注重对称与均衡,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构思建筑设计。
古代建筑通常采用独特的材料,例如木结构、石材和砖瓦,并运用传统的工艺技巧来创造华丽而精细的建筑细节。
古代建筑往往与宗教、祭祀和宫殿等功能紧密结合,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尊崇。
2. 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等古代建筑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建筑不仅代表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承载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二、现代建筑风格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艺而备受瞩目。
现代建筑追求功能性和实用性,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前卫。
1. 现代建筑的特点现代建筑注重功能与效率,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适应。
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更加开放和自由,建筑师更多地运用新材料和技术创造出具有独特形态和结构的建筑,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2. 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世界上许多现代建筑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文化符号。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迪拜的哈利法塔和中国的上海中心大厦。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设计引人注目,是现代建筑风格的典范。
三、1. 风格差异古代建筑风格注重传统与文化传承,更加强调与自然的联系和宗教信仰。
而现代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2. 文化表达古代建筑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和代表,通过建筑形态、装饰和细节表达传统价值观和信仰。
现代建筑则更多地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思潮和审美观念,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
中西建筑风格的异同比较中西建筑风格是世界建筑迷人的两大分支,自然而然也是研究最多的两大领域。
本文将中西建筑风格的异同进行简单比较,论述其历史渊源与折射出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背景中式建筑,也称中国传统建筑,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它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
中式建筑沿袭了华夏文化的底蕴,讲究结构、形制、色彩、格调、气度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将自然景观与建筑完美结合,打造出更为和谐、自然的景观,传达出了传统中国人对自然、人文的独特关爱和理解。
西方建筑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但真正的建筑艺术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最初的教堂、城堡、宫殿、庄园等建筑,形式多样,呈现出特别的艺术魅力。
在欧洲,中国传统建筑更被认为是异域风情飨宴,有许多艺术大师受到中式建筑的启发。
历经几个世纪,西方建筑逐渐发展到现代主义风格,它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二、建筑风格中式建筑具有明显的特点,例如,它的建筑风格贵在“质”的精髓,强调建筑物的方位,讲究整体平衡和协调。
硬质材料的运用是中式建筑承载结构的灵魂,榫卯工艺可谓是中式建筑品质的缩影,各种手工彩画的运用是中式建筑艺术品的代表之一。
中式建筑整体具有的庄重典雅和古朴典雅感也十分明显。
西方建筑多种多样,流派繁多,有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近代主义等等。
它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体量和视觉效果也比中国传统建筑更为宏伟、明快和奔放。
设施计划和公用空间也体现西方文化的衍生特点,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画廊等等皆是西方文化的体现。
三、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桥梁。
中式建筑风格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并肩与天时,交错与地势”的理念。
中式建筑是建筑、人文、景观一体的视觉艺术整体,能让观者体验到中式建筑精髓所在的精神内涵。
西方建筑风格则体现出西方文化的时代意识和建筑艺术的创新精神。
中西方建筑的外观形体差异
1、材料差异。
中国建筑通常果用的是木料、斗拱式。
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了中国人愿托乔本的文化情结。
面西方以欧洲为代表的建筑体系则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故以石构为基础的建筑质地坚硬,作为纪念物保存性能优越。
中西古代建筑材料一木一石、一柔一刚,各具特色。
2、外观差异。
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
建筑布局与形象特征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来表达与自然相协调的意念,有虚有实。
西方建筑则体现与自然的对抗态度,在外廓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量,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并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与自然山水的柔曲形成对比与反衬。
3、装饰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
一些装饰色彩还因附着社会政治内容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而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追求装饰色彩,标新立异。
4、布局方式差异。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崇尚“封闭型空间”。
如庭院布局,以内向性封闭空间为主,强调紧凑、聚气。
西方古代建筑则崇尚“开放空间”,如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就是证明。
中西方建筑的古代\现代特征比较分析
摘要:中西方古代建筑取材的不同透射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宗教观,同时也映射出了他们在社会功用上的不同。
中西方古代建筑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宗教和伦理关系的日渐衰弱,中西方现代建筑体现出明显的趋同性的特点。
比较、分析和反思中西方建筑古代和现代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关键字:中西方;建筑;古代;现代
Abstract: in the western ancient architecture based on different transmission from their different religious views, and they also reflect their social function of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different styles, but since the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eligious and ethical relation is declining, in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reflects the obvious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western buildings in ancient and modern features, may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uilding which contains the value concept.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ancient;
一、中西方建筑的古代特征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首要差异就是建筑材料:西方建筑以石头为材料;中方建筑以木材为材料。
这使得中西方在建筑艺术上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石头密度高、使用寿命长、能承载巨大的压力,易于纵向发展,缺点是不易施工。
因此,西方早期的教堂建筑通常建筑周期会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可能上百年。
如巴黎圣母院历时长达182年,但直至今日,它依然完好地屹立于塞纳河畔。
古代西方由于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占着统治地位,政权的更迭也不会影响宗教的改变,因此,西方人逐渐地养成了对古老建筑的崇敬之情,悠久的古建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信仰的延续。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材的特点,相比于西方在施工周期明显要缩短许多,如北京的紫禁城规模如此浩瀚巨大,却只有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然而木材的易燃性、易腐蚀性的特点,使我国的古建筑的保存非常困难,如秦朝的阿房宫,便是由于一把火而成为了废墟,使得人们现在只能通过杜牧的《阿房宫赋》来想象它那气势磅礴的气势。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都会要求建立新的皇宫,这种破旧立新的建筑理念也深深影响了世人对待住房的理念。
因此,中国人对待建筑的态度也养成了,以新为贵的特点。
为什么中西方会在建筑选材上有如此大的区别,是地理资源造成的吗?还是其他一些什么原因呢?其实,中西方的石头和木材地理资源上其实相差不多,主要的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所起到的社会功能不同。
西方的石制建筑和宗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石制建筑由于一般都建的都比较高,所以不利于采光,这正好契合西方宗教神秘的特点。
另一方面,石制建筑虽然建筑周期长,但一旦建成,可以长时间保存,这点也正好契合于西方宗教追求永恒的理念。
深受宗教的影响,西方世俗君主的宫殿建筑也是石制的,和宗教的教堂一样,这些建筑并不是为了现世的享乐,而是为了一代一代的永久相传。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是以皇宫为主要代表的。
尽管中国也有很多的寺庙,带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是源于印度,但融入中国社会以后,寺庙建筑的选材也逐步向转向木材了。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这是由我国的儒家文化所决定的,这对我国古代建筑选材的影响很多。
因为,一方面,木制建筑适于采光,迎合了世俗人对居家宽敞、明亮的要求。
另一方面,木制建筑不利于保存,也迎合了古人对建筑的态度以新为贵、不求永恒的要求。
因为,世人都知人终将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享受现世的荣华富贵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座建筑工期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房屋。
西方的建筑一般是向纵向发展,意指接近上帝。
因此,尽管西方的建筑流派很多,但其核心还是宗教问题,即人与神的关系。
西方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古希腊的和谐到中世纪的对立再回复到文艺复兴的和谐。
教堂作为人与神关系背后的媒介,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不尽相同的美。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古代建筑更多地是体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能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建筑就是“四合院”了。
在这种居家式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住在院里的人与人的等级关系,长辈有序。
这种建筑的设计与我国儒家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中国园林理念的集中体现。
中国园林设计追求自然、自由的境界,与我国的老庄法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使人身在其中能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二、中西方建筑的现代特征比较
中西方的古代建筑都是建立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之下,两者各有所长。
当今社会中西方的建筑在传统文化日益衰弱,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的共同追求应是回归人性,并在吸收中西方古代建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建筑事业。
进入现代社会,不论是西方还是中方的建筑取材都已采用钢筋混凝土,而石头和木材都已退居次席。
可以看出,钢筋混凝土的使用结合了石头和木材的共同优点,不仅能承受巨大的压力,采光度也很好,建筑可以向横向和纵向双向发展,同时施工周期也非常短。
现代人的理念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木材和石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理念。
因此,在取材上,中西方建筑的材料趋同,使得建筑造型的差异性也越来越不显著。
其次是中西方现代建筑的社会功用。
正如上文所述,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宗法文化”已日益衰弱,因此他们的主要社会公用也发生了转向,不再是体现宗教和人与人的关系。
建筑的目的转变成了单纯的为人们提供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现代建筑理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如怎样节约建筑材料,怎样最大限度地开发使用空间,怎样最好地采光等等,已成为中西方建筑同行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从这点上看,中西方现代建筑的社会功用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的共同发展方向是以科学性、人文性为指向的,从这点上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不幸的是,由于中西方建筑的日益趋同,他们所代表的各自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美学特征也在逐步消亡。
标准化的建筑模式使得现代建筑所能代表的固有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减少,似乎这已是一个不可逆的现象。
当宗教和伦理观已不能主导人们的世俗生活时,中西方建筑的风格界限被打破了。
现代的建筑家们曾试图尝试用钢筋混凝土去仿造那些古典建筑的造型,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社会中,试图保留古代建筑特征的努力是徒劳的。
是否在现代的建筑中融入更多地古代建筑特征的理念值得引起我们深思,这或许是一个悖论。
但我们深信,只有建立在对中西方古代和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建筑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 齐康.地域的现代的文化的新建筑[J].艺术百家,2009(04).
[2] 刘丹.世界建筑艺术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