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目次

壹、绪论 4 贰、实验研究法的意义 4 参、实验研究法的特征 5

一、随机化 5

二、控制变项 5

三、周详的观察7

四、精确数量的记载7

五、反复实验7 肆、实验研究法理论基础7

一、实验心理学7

二、逻辑经验论9

三、方法统一论10 伍、提升实验研究设计具有内外在效度11

一、具有内在效度11

二、精确性15

三、具有外在效度25 陆、实验研究法进行程序29 柒、实验误差控制30

一、实验控制的因素30

二、实验控制的方法31 捌、实验设计类型33

一、前实验设计33

二、真实验设计34

三、多因子实验设计36

四、准实验设计37 玖、实验研究法适用的统计工具41

一、各量尺适用之统计工具41

二、实验研究法常用的统计42 拾、实验研究伦理问题45

一、研究伦理的原理原则45

二、遇到限制时,因应之道46 拾壹、实验研究法在教育研究应用的限制46

一、优点与限制46

二、使用实验研究法应注意事项48 拾贰、论文评析49

一、论文搜寻来源49

二、课程与教学领域中运用实验研究法之论文49

三、实验研究法近期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趋势59

四、论文评析60 拾参、参考书目69

表目次

表1 统计检定的可能结果24 表2 独立样本多因子设计模式范例36 表3 非独立样本多因子设计模式范例37 表4 各种前、真实验设计的内外在效度39 表5 各类型准实验研究设计的内外在效度40 表6 各量尺适用之统计工具41

图目次

图1 三个自由度不同的t分配18 图2 图2:当μ=68、σX =2时之95%及99%推估信赖区间 (19)

图3 假设检定的信赖水平与拒斥区22

壹、绪论

实验研究法是唯一能真正考验有关因果关系之假设的方法,也

是解决教育上理论与实际的问题及推动教育成为一门科学的最有效途径。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至少操纵一个自变项,控制其它有关变项,以及观察一个或多个变项的结果。

实验研究法最早运用在物理界的研究观察,十九世纪引入生物科学,十九世纪末将之应用于实验心理学,1890年代将之应用于教育情境问题的研究,尔后便大量运用于教育领域中(王文科,1999)。

贰、实验研究法的意义

实验研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是用以找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从事实验研究时,实验者对某一个或几个变项加以操弄,以观察或测量其它变项因此而发生的影响或改变。

实验研究法中所谓变项(variable),乃是指一种可变的情况或因素,在实验中所操作的变项,称为自变项(independent variable)或实验变项,用以指任何实验处理,所观测之其它变项称为依变项(dependent variable),由此可知,实验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在小心操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下,探求自变项与依变项的关系。

实验研究非常强调「操作」,即对实验情况,自变项及控制组之控制,其主要目的有三,其一为自变项以外的其它因素不致影响依变项,其二为确定自变项所产生之影响大小,其三为以数值表示变项之程度(郭生玉,1999)。

此外A. C. Porter(1997)对实验研究法有更明确定义,其为确定自变项「直接」受研究者掌控,实验结果是计划中的改变,而非自然改变,而实验对象的选择是随机的。

参、实验研究法的特征

学者大致上有以下的看法(郭生玉,1999;陈龙安、庄明贞,

2000)

一、随机化(randomization)

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由于研究情境相当复杂,且不同组别的受试者具有许多特质的差别,故欲完全控制这些因素,事实上是无法达到的目标。因此,研究者往往采用随机化原则排除那些无法直接适当控制的因素之影响。所谓

「随机化」,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个界定的研究群体(population)中,每一个分子均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取做为研究的对象。一般而言,最常用在实验研究中的随机化步骤有两个:一个是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另一个是随机分派(random assignment)。理论上,抽取的样本人数愈多,在理论上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各方面特征将会接近完全相等或相似。

二、控制变项(control variable)

控制变项的主要目的,是经由适当的实验设计,以控制三种变异量,即实验变异量、无关变异量和误差变异量。以下分别说明控制这三种变异量的意义。

(一)增加实验变异量到最大

实验研究者在从事实验时,其重要任务之一是操纵实验变项,使由这个实验处理所造成的实验变异量(experimental variance)增加到最大的程度。易言之,实验者必须尽可能使几个实验处理间彼此有很大的不同。

(二)排除无关变异量

无关变异量(extraneous variance)是由一些实验者没有控制好的变项所造成。这些无关变异量常因此混淆实验的效果,而使实验结果的解释产生困难。因此研究者必须设法控制实验变项以外的所有无关变项,使它们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减至最低的程度,以免无法正确解释实验结果。

(三)减低误差变异量到最小

任何实验研究总难免会有误差存在,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因为这些误差将会影响实验效果的显著性,因此,研究者必须设法减低到最小的限度。在实验过程中,造成误差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无法认定和控制的个别差异因素,另一是测量误差。为了减低误差变异量到最小,研究者应从两方面努力:第一,妥善控制实验情境。第二,提高测量的信度。

三、周详的观察

实验者对于环境的一切事物必须时时抱持着怀疑的态度,以犀利之眼光、客观的态度、科学之方法,观察问题之所在,然后实验工作才能着手。

四、精确数量的记载

科学研究的特征之一,是所得到的具体数据,都可以用实际的数量来比较,用统计的方法来处理。因此,实验的结果必须用精确

的数量记载,以表示其确切性。

五、反复实验

科学的实验,贵在充分的客观性,可验证性,例如某项实验研究完成后,其它人依此实验的方法及条件,重复实验,其结果亦为一致,这种禁得起考验的特点,也是科学方法最大特征。

肆、实验研究法理论基础

一、实验心理学

(一)欧陆的实验心理学:传统欧陆在研究心理现象,多以实验方法加

以操弄以探求人类心理运作,此一研究方式影响教育领域甚深,其主张如下

1、心理实验

心理的实验其目的多在藉控制方法,测量等将人类心理现象化约为简单元素,以使其数量化,冯德(W. Wundt)首先将实验室的技术应用在心理作用的研究上(张肖松,1982:137)。

2、实验的研究方法

继之德国雷依(https://www.doczj.com/doc/8f6317414.html,y)和谬曼(E. Meumann)受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主张以实验的研究方法,即实验统计以及细心的或系统的观察来解决教学或教育问题,以获致最好的结果(陈龙安、庄明贞,2000)。

3、普遍性的科学方法

前述实验教育学与心理技术的探讨均植基于自然科学研究之理论-技术-模式中,企图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科学方法,将教育学研究转移至事实的科学与技术模型中(陈龙安、庄明贞,2000),故可知教育中的实验研究受实验心理学影响之深。

(二)美国的实验主义:美国实验主义主张以实验的研究态度来研究经

验,为实验研究的渊源之一

1、实验主义方法

杜威(J. Dewey)在基本(Fundamentals)一文中,曾提到实验主义的方法:即从研究观察,实验和工作假设构成与遵从等各种方法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础。

2、暂时性的假设

Childs L. John尝言实验主义认为关于我们所住的世界之意义与性质的某种信念,只是暂时的当作假设来把握,这种信念全要进一步的知识来修正(引自陈龙安、庄明贞,2000:77)。

3、实验的研究态度

实验主义认为所谓哲学的,就是用批评的、实验的研究态度

来处理经验(陈龙安,庄明贞,2000),由此可知,实验主义的实验精神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逻辑经验论:逻辑经验论主张知识之可检证原则,为实验研究

提供了充分的立论基础,以下为其主张

(一)维也纳学园(Vienna Circle)

逻辑经验论此一名称来自维也纳学园所倡导的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tivism),逻辑经验论者认为使用科学方法才能获致普遍性,可靠性的知识。

(二)可检证原则

逻辑经验论提出意义的判准-可检证原则,依据可检证原则,任何有意义的语句,不是分析命题,便是可为经验所检证的综合命题,卡纳普(R.Carnap)要求每一理论语词皆化约为可观察语句,才有意义(引自陈龙安、庄明贞,2000:78)。

(三)教育命题系统

对教育现象之绵密的因果解释系统,理论之于教育实际之运用,也严谨的以技术逻辑(Logik der Technologie)来控制教育过程的绩效,以此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教育学落入目的论-因果分析的研究典范,也使教育命题系统排除任何规范性的叙述(陈龙安、庄明贞,2000)。

三、方法统一论

(一)理论在科学地位的判准

波柏(Karl Popper)认为一个理论在科学地位的判准是理论的可否证性(falsifiability)、可反驳性(refutability)或可验证性(testability)(洪庸皖,1985)。(二)方法统一论

波柏主张所有理论性或概括性的理论,不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应使用同样方法,以达成科学方法上的统一,他提出两种原则

1.不论对前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知识而言,唯有零碎实验是所有社会知

识的基本。

2.实验的意义不是指结果不能确定的行动,而应是借着比较所获得的结果

与预期的结果而获取知识。

(三)科学方法的说明

科学方法的说明,至少必须符合下列两项系统的要求:

1.相干性:即事物之间因果与关系,在逻辑上的关联与经验上的相关性。

2.可验证性:即解释或说明可由检验而加以实证或否证(陈龙安,庄明贞,

2000)。

伍、提升实验研究设计具有内外在效度

一、具有内在效度: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项对依变项所造成的

影响的真正程度,亦即实验处理是否确实造成有意义的差异。实验内在效度的高低,是研究者对无关变项控制情形而定,控制愈好,实验的差异愈能解释为由实验处理所造成。反之,控制愈差,实验结果愈无法解释,究竟其结果是由实验处理所产生,或由其它无关因素所导致。在1963年时,Campbell and Stanley 认为(引自王文科,1999:564-569;郭生玉,1999:314-318;Porter,1997:533-534)影响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项主要有八个,研究者必须设法控制,以使研究结果可做正确的解释。

(一)同时事件(contemporary history)

在实验期间,受试者往往会从实验情境内外,经历到一些实验处理以外的其它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会影响依变项而干扰实验结果。一般而言,实验期间愈长,实验处理以外的其它事件的影响,可能性就愈大。控制同时事件影响的方法,通常为设一组控制组,以资比较。

(二)成熟(maturation)

受试者在实验期间,不论生理或心理均会产生变化。例如:变为更成熟、健壮、疲劳、饥饿、分心或没有兴趣等,这些改变会影响实验结果。为避免成熟的影响,最好也是设一组比较的控制组,以假定两组都有相同的成熟和发展的经验。

(三)测验(testing)

在许多心理与教育实验中,往往在实验处理之前进行前测(pretest)的工作,以做为观察实验效果的依据。前测的经验,会使受试者更熟练做测验的技巧和熟悉测验的内容,有助于后测分数的提高,尤其是前后测的题目相同时。测验本身须具有信度,信度是指相同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以相同的测验测量,或以复本测验(相等的试题)测量,或在不同的情境下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consistency)(引自郭生玉,1988:44)。

(四)测量的工具(instrumentation)

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工具(测验或仪器)、观察者和主试者的不同,可能改变实验的结果。例如:后测的测验,不但不同于前测的测验,且比较容易,则实验结果的改变,可能是测量工具不同的结果,而非实验处理的效果。(五)统计回归(statistical regression)

当实验者根据某项心理特质的极端分数而选择研究对象时,统计回归的问题就易于产生,尤以在有前后测的实验设计中为然。统计回归现象,是指受试者的测量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有向团体平均数回归(趋近)的倾向。

易言之,高分组的受试者在第二次测量时,其分数由于向平均数回归而有降低的趋势,但低分组的受试者,其分数却有升高的趋势。因此,避免此种因素混淆实验效果的方法,是尽可能不以极端分数的受试者做为研究对象。(六)差异的选择(differential selection)

在采用两组或多组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考虑不同组别受试者在各项特质上是否一样。如果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许多方面的特质原来就不相等,所得实验效果就不得归因于纯由实验处理所造成,因为选择的偏差可能混淆实验的处理效果。欲使研究不同组别的各方面特质达到相等,以减少选择的偏差,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随机分派的方式,决定那些人为实验组,那些人为控制组。

(七)受试者的流失(experimental mortality)

研究样本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迁徙、退学、死亡等,是影响两组或多组实验内在效度的重要因素。

(八)因素的交互作用(interactive combinations of factors)

上述七项因素的彼此交互作用,将是构成影响内在效度的另一个因素。例如:样本的「选择」与「成熟」间的交互作用。

(九)强亨利效应(the John Herry effect)

是指实验组采用新法或步骤取代控制组的的方法或步骤时,控制组的受试者为了不甘示弱,力图与实验组一较长短,则控制组的表现,常在一般的平均水平之上。因此,在实验处理上,如果发现实验组与控制组间有差异或没有差异时,须注意是否由于控制组成员的不平常动机,而非由处理导致的效应。

(十)实验的处理扩散(experimental treatment diffusion)

若实验的条件与控制的条件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则控制组的成员可能寻求接触处理条件的机会;或若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受试者彼此很亲近,实验的处理扩散,尤其容易发生。为了避免发生这个问题,研究者安排条件时,宜设法避免让实验组与控制组接触。

(十一)实验者偏见(experimenter bias)

或称为混淆(contamination),是指实验者精心设计或无意处理,而对受试者产生的影响。当实验执行者知道实验组与控制组之分时,除实验处理外,对「实验组」有意或无意的特别待遇,受试者的行为无意中会受到实验者若干特征或行为的影响。实验者本身的期待,也会使实验处理的实施,与对受试者的行为观察造成偏差。为了避免发生这个问题,应由第三者予以进

行实验处理,而实验者本人也不知那一组是实验组,那一组是控制组。

(十二)统计的结论(statistical conclusion)

在多数研究中,常以统计作为对预定结果与关系作为结论的基础。但是统计的使用若违背其原理,则据以获得的结果,欲作推论则有问题,甚至如误用统计考验,则无法获得有效的结果。

二、精确性:实验者藉由操纵实验变项,而须精确的观察出此变项的变化对依变项所产生的影响效果。理论上随机法是控制所有无关变项的唯一理想方法。如果实验过程中,受试者的抽取和实验处理的分派,都能完全随机化,在统计上,实验各组的受试者在各方面的特质应可视为相等。不过这并不能保证完全相等,因为仍然有随机抽样的误差存在。所谓的精确性,是要让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确由自变项所造成,而非抽样机误的结果,其概念可由以下几点得之:(一)抽样分配(sampling distribution)与标准误(standard error)如果我们能在一个母群体中,以相同的样本人数,多次随机取样,形成多个样本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样本的统计数自然形成一个分配,有平均数,也有标准差。这个分配就称为「抽样分配」。抽样分配不是原始分数的分配,而是样本统计数的分配。样本平均数分配的平均数以μX表示,标准差以σX

表示。但是为别于一般原始分数的标准差,故抽样分配的标准差改称为「标准误」。平均数的标准误必须由母群体的标准差及样本人数来估算。其式子如公式1:

(公式1)

然而,在实验研究中,大都不知道母群体的标准差,在此情形下,只好以样本的标准差作为母群体标准差的估计数,因此如公式2所示:

(公式2)

上述公式中的S X是样本的标准差,n是样本人数。但是应用此一公式时,必须注意,由于S X是用来代替σX的,故其计算公式须以n-1为分母,即:

(公式3)

而以样本标准差计算所得的标准误,就以S X作为符号,代替原来的σX。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平均数的标准误之大小,决定于母群体或样本标准差之大小,以及样本人数的多寡。因此可知,若其它条件不变,当母群体或样

本的标准差愈大时,标准误愈大;当样本人数愈多时,标准误愈小。这就是为什么取样时要尽量加大样本人数的道理。

平均数的抽样分配具有一项基本特征,那就是:当样本人数(n)逐渐增多时,平均数的抽样分配逐渐成为「常态分配」,这个现象称为「中央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换言之,当样本人数够大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常态分配的Z值来解释抽样分配之标准误的位置及其对应的面积,故也称为Z分配(Z-distribution);但当样本人数少的时候,其分配情形却与常态分配不尽相同,故小样本的抽样分配称为t分配(t- distribution)。

就形状来看,t分配也是钟形、对称的分配,但峰度比常态分配低,且两端离横轴的距离较大。但因抽样分配是随样本人数而改变,故t分配的形状亦因样本人数亦因样本人数之不同而异,当样本人数超过120时,t分配就接近常态分配,而可视同常态分配。t分配的形状虽与样本人数有关,但实际决定t

分配形状的却是「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简写为df)。所谓自由度,系指样本的实际观察次数(即人数)中,能自由变动的次数。图1显示三个自由度的t分配形状,其中,当自由度无限大时(df=无限大),即为常态分配(吴明清,2002):

图1:三个自由度不同的t分配

资料来源:教育研究:页452,吴明清,2002,台北:五南。

(二)区间推估与信赖水平

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母体的母数有两大类做法:一类是点估计(point estimation),另一类是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所谓点推估,是指估量的结果只提示一个特定的值(a single-value),这个值就称为「估值」(estimate)。如果估值确能适当显示母群体的特征,就称为「不偏估值」(unbiased estimate);如果估值可能高估或低估母群体的母数,则称为「偏差估值」(biased estimate)。

所谓区间推估,是指估量的结果提示一定范围的值(a range of value),这个范围就称为估量区间(estimate interval)。通常,作区间推估时,都涉及一

个可以信赖的比率,称为「信赖水平」(confidence level)。譬如:某一国小全六年级月考成绩平均数之推估,当我们估量母群体的平均数在75-85之间时,我们认为母群体的平均数有95%的机率会落在75-85之间。换言之,当我们作此推估时,我们有95%的信心,这个推估是正确的;反言之,估量错误的可能性只有5%。在此种情况下,95%(或.95)就是信赖水平,而75-85分就是信赖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写成CI95。因此CI95=(75,85)的意思就是:在95%的信赖水平时之信赖区间为75-85。信赖水平愈大,则信赖区间也愈大,故其结果错误可能性较小,但正确结果之精确性较低;反之,信赖水平愈小,则信赖区间也愈小,故其错误可能性较大,但正确结果之精确性较高。我们以图2来看:

图2:当μ=68、σX =2时之95%及99%推估信赖区间。

资料来源:教育研究(页457),吴明清,2002,台北:五南。

图2包含(A)(B)两图,(A)图是95%的信赖区间,曲线下空白的部分,就是信赖区间(64.08,71.92)所占的面积,斜线部分,右端占2.5%,左端占2.5%,合为5%。这5%也就是作上述估量时可能的错误机率,也称为α值。换言之,当μ=68、σX =2时,样本的平均数也可能大于71.92,或小于64.08,这种情形出现的机率只有5%。采用相同的方式,可以解释(B)图的空白面积和斜线部分。由于(B)图中样本平均数大于75.36及小于64.08的机率各为0.5%,故作上述估量(CI=62.84,73.56)的错误机率只有1%(亦即α=.01)。由此可以看出,信赖水平愈高,信赖区间愈大,但愈粗略(吴明清,2002;李沛良,1988;Porter:1997)。

(三)统计检定的程序与方法

统计检定(statistical test)是一种统计的程序,藉以确定基于样本数据对母群体特征的估量之真实程度。由于母群体特征之估量常以假设的形式表示,故统计检定也称为「假设检定」(hypothesis testing)。譬如,从五年级学生(母群体)中随机抽取50人(样本),量其身高,平均数是145公分,如果我

们假设五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50公分,那么这个假设,那么这个假设(即μ=150)是不是可以接受?可靠的程度有多大?我们必须用统计的程序来确定,才能厘清抽样机误与真正的差别。这个统计程序就是统计检定。

统计检定有其逻辑的顺序,兹以母群体平均数之检定为例,提示统计检定的基本步骤,并说明每一步骤中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吴明清,2002)。

1.确定研究问题并据以提出统计假设

教育研究应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并分析研究资料,其目的是要回答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因此,在进行统计检定时,要明确列出研究问题,然后根据研究问题形成统计假设。统计假设(statistical hypothesis)有两种形式,一称为「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一称为「对立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分别反映问题的两个可能答案。统计检定时,研究者都需要先提出虚无假设,接着提出对立假设,通常,研究者都期望拒绝虚无假设而接受对立假设。

2.决定显著水平并找到临界值

样本平均数之所以异于母群体平均数的理由有二:其一是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也就是机误(random error);其二是真正差异。统计检定的主要功用,就是在区分样本平均数与母群体平均数的差异,究竟是抽样误差形成的、抑或是真正差异。通常,统计检定都以95%或99%的信赖水平为接受抽样误差的范围,凡在95%或99%的机率范围内出现的样本平均数,即视为抽样误差的结果,故与母群体平均数没有差异,此时要接受虚无假设;若超过此机率范围的样本平均数,即视为真正差异,此时要拒绝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图3显示此种关系:

图3:假设检定的信赖水平与拒斥区

资料来源:教育研究(页466),吴明清,2002,台北:五南。

图3包括(A)(B)两图,(A)是单尾检定,(B)是双尾检定。设信赖水平定于95%,则(A)(B)两图空白的面积即为95%。若样本平均数落在这个范围内,就要接受虚无假设,故空白部分称为「接受区」

(region of acceptance);若样本平均数落在这个范围外,就要拒绝虚无假设,故斜线部分称为「拒绝区」(region of rejection)。但以图(A)及图

(B)来看,若母群体平均数为μ,样本平均数将有5%的机会会落在拒绝区内,这5%就是我们拒绝虚无假设时错误的可能性,统计学上称这种「拒绝虚无假设时的错误机率」为「显著水平」(level of signficance),也称为「α水平」(alpha level)。常用的显著水平是.05或.01。换言之,若信赖水平是95%,则显著水平为.05;若信赖水平是99%,则显著水平为.01。

所谓临界值,是指上图中,拒绝区与接受区交接点上的数值,通常以标准分数作为临界值。如果是Z分配,就称为「临界Z值」(critical value of Z),如果是t分配,则称为「临界t值」(critical value of t)。临界Z 值或临界t值都要根据附录的表来查索。查阅Z值表时,要考虑单尾或双尾检定、以及显著水平;查阅t值表时,要考虑自由度、单尾或双尾检定、以及显著水平。

3.计算检定统计数

在抽样分配中,以标准误为单位、显示样本分数离母群体平均数之距离的数值,称为「检定统计数」(test statistic)。如在Z分配中,Z值就是检定统计数;而在t分配中,t值就是统计检定数。

4.比较检定统计数与临界值:

在第2步骤中依据显著水平查表所得之临界Z值或临界t值,提示了拒绝或接受虚无假设的标准。因此,在第3步骤中计算的检定统计数(Z 值或t值),须与临界值比较,若等与或大于临界值,则可拒绝虚无假设;若检定统计数小于临界值,则需要接受虚无假设。

5.做决定并解释结果:

依据前一步骤比较检定统计数与临界值之大小,即可决定拒绝或接受虚无假设。在应用统计检定处理数据时,要特别注意检定结果的错误类型及其机率。盖统计检定的结果不外两种决定:一是拒绝虚无假设;一是接受虚无假设。无论是拒绝或接受,都有错误的可能性。表1是一个2×2的双向表,横列表示两种决定,直行则代表虚无假设的真假。

表1:统计检定的可能结果

拒绝H O

接受H O

资料来源:教育研究(页474),吴明清,2002,台北:五南。

我们通常犯的错误有两种。第一种错误是:如果虚无假设是真的,我们却拒绝它,那就犯了「第一类错误」(type I error),用α(alpha)表示,所以也称为α错误。第二种错误是:如果虚无假设是假的,但我们却接受它,那就犯了「第二类错误」(typeΠerror),用β(beta)表示,所以也称为β错误。

三、具有外在效度

实验设计一开始的两个目标是内在效度和精确性,而实验设计的第三个目标可以做有效的归纳称之为外在效度(Porter,1997)。外在效度是指结果的可概括性,即指被操纵因素(自变项)与结果(依变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普遍应用于其它不属于此一实验情境的程度。亦指实验能够推论到其它受试者或其它情境的程度,所以是指实验的可推性。实验可推论性越大,代表可适用性越高,外在效度也越高(王文科,1999)。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G. Bracht & G. V. Glass提出两类威胁外在效度的情形,即处理概括母群体与处理实验的情境(引自Porter,1997:538)。

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来概括他人的程度,称之为母群体外在效度,所要问的问题为:期待受试者的母群体表现的方式,与样本实验受试者相似?生态的外在效度涉及实验的效果概括于其它类似环境的条件程度,所要问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即情境、处理、实验、依变项等)可期待得到相同的结果。以下将分别叙述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王文科,1999;Porter,1997):

(一)母群体效度

研究者希望得自实验组受试者的研究发现,可概括为接受研究的较大母群体。即指实验推论至母群体的程度,影响母群体效度的因素如下:

1.样本的代表性(sample typicality)

研究的样本是否足以代表母群体,可藉由随机选择的方式。

(1)随机选择

在理想的实验,先建立一致性与列一个清单,这个清单是依据实验假设去描述母群体,实验参与者从清单中被选择,每一个人被选择

的机会相等,这个程序称为随机选择。

(2)随机选择与随机分配

随机选择与随机分配提供两个明显不同的效用。随机选择藉由外在效度提供动机;随机分配藉由内在效度提供动机。随机分配是实验

的基本成分,但因为费用和研究领域的关系,随机选择几乎不是实验

设计的部分。

2.实验的可接近母群体(experimentally accessible population)与标的母群

体(target population)

实验的可接近母群体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可运用的受试者母群体。

标的母群体是研究者想将自发现的结论,所要应用的全部受试者母群体。

3.心理学变项(psychological variables)与处理效应的交互

如两组实验的可接近母群体,无法代表相同的标的母群体,即使是类似的研究也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亦即在处理其中一组特征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不会发生在另一不同特征的组。

(二)生态的效度

研究者希望在其它实验的条件之下,仍可获得相同的发现。研究设计须能确定实验的效应,不受实验环境的约制。即指实验推论至生活情境的程度(或其它类似的情境),影响生态效度的因素如下:

1.完整描述研究的运作与实验情境

唯有如此,读者才可以判断研究结果可以概括其它情境的程度。情境的代表性是影响研究发现能被概括的因素。

2.多重处理的干扰

在相同的或不同的研究中,对相同研究者,连续实施两种(含)以上的处理,欲确定实验结果的原因,或仅把结果概括在一种处理的情境,不但有困难,有时也不可能。

3.霍桑效应

受试者获知参与实验或受到特别照顾,而易于改进表现的效果,谓之霍桑效应。教育上的研究为了避免霍桑效应,当在比较传统的教材与新式计划时,实验组与控制组材料均被标记为「实验材料」。

4.新奇性与破坏效应

实验的结果部分是由于处理具有新颖性,如有别于传统的旧教学法,令受试者好奇引发过度的热中造成,或实验处理异于常规,受试者无从了解而造成破坏。

5.实验者效应

受试者的行为,无意中受到实验者若干特征或行为的影响。

6.前测的敏感性

如实施前测,部分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处理内容的影响。因

而获得的实验结果,可能无法应用于未接受前测的群体。

7.后测的敏感性

处理效应可能有潜伏性或有残余性,而在以后实施的实验测验中出现。

8.临时事故与处理效应的交互作用

由于在实验期间发生的「无关的」事件,可能产生独特性的结果。

9.依变项的测量

结果的概括与对依变项的确认以及测量这些变项选用的工具有关。

10.测量时间与处理效应的交互作用

在两种不同的时间,测量依变项,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实施处理之后立即观察得到的处理效应,与在稍后一段时间观察所得的不同,反之亦然。

陆、实验研究法进行程序

任何一项完整的实验研究,都包含下列基本的步骤(陈龙安、庄明贞,2000):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陈述研究假设。

三、设计实验进程。

四、确定研究对象。

五、选择研究工具。

六、进行实验观察。

七、整理分析资料。

八、撰写研究报告。

柒、实验误差控制

一、实验控制的因素

实验研究时,研究者除了操纵某(些)变项,以了解另一(些)变项的变化外,尚须进行控制的观察,其所要控制的因素,除了无关变项的控制之外,主要的有(王文科,1999):

(一)对自变项的控制。

(二)对依变项的控制。

(三)对实验者的控制。

(四)对受试者的控制。

(五)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控制。

(六)对前测与后测的控制。

(七)对母群体的控制。

(八)对样本的控制。

二、实验控制的方法

实验控制的方法根据学者的论点综合分述如下(引自王文科,1999:567)(一)物理的控制(physical manipulation)

物理控制的方式有器具的、手术的、药物的等方式。如将实验室隔音、利用单面透视玻璃、改变药品剂量等。

(二)选择的控制

为了控制无关变项的干扰,以避免影响实验的结果,研究者设法使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无关变项上,维持恒定的条件。例如实验者采相同程序、秉持相同态度、运用相同设备进行,根据选择的控制亦有以下的方法:

1.随机化(Randomization)

又称随机分派,亦即利用随机的步骤把受试者分派到不同的组别去接

受不同的处理,这些受试者在未被分派之前,每一个人均有同等的机率被分派到任何一组。随机化为消除传统偏见及减弱无关变项之影响力的最有效因素,其目的在提升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2.研究者自身控制

让同一群受试者每人均参加所有的不同实验处理,也可以控制因受试

间差异造成的偏误;利用受试者自身控制的实验设计,有时称为单一组法或受试者内在设计或重复量数设计,其为提高实验研究之内在效度的有效方法,但其易产生所谓的「累进误差」。

3.受试者配对(Matching Case)

选择可能影响依变项的外在干扰变项为根据,将受试者加以配对,然后再使用随机的步骤将同一配对组内的各受试者随机分派到不同的组

别,如果配对得当,则实验结果较少受到无关变项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配对变项一定要和依变项有相当高相关。

4.采用平衡对抗法

将一半受试者采用ABBA顺序,另一半受试者采用BAAB顺序处理,此种步骤不但可以控制累进误差的混淆,亦可抵消环境变项所引起的系统误差,有助于提高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四)统计的控制

采用共变量分析的统计控制,将实验组与控制组间的数个变项,使用统计方法将它们最初的差异予以排除,亦即采用共变量分

析进行统计控制,其可以控制受试者间的差异,提高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1 .排除变项法

即把干扰变项当作控制变项,如只选择男生为研究对象。如此只出现一种性别,那在本研究中性别就不是一种变数,而是常数。但是研究结果也只能推论到男生。

2.(多)因子设计法

受试者的个体变项会影响实验结果时,可将其纳入实验设计中,其目

的在排除个别差异变项对实验处理的混淆效果,换言之,由单因子实验

设计改为多因子实验设计。除了收控制之效,也可了解变项间交互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1989;陈龙安、庄明贞,2000)

捌、实验设计类型

一、前实验设计(preexperimental design),又称限度控制的实验设计

此实验设计,主要特征是使用单一实验组(缺少控制组),或使用不相等的实验组做实验,其内在效度很低(郭生玉,1999),它经常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但是比较无法确立因果关系(Christine Marlow,1996/2001),种类如下

(以下设计模式之「X」为实验处理,「Xo」为控制处理,「O」测量,「R」为随机分派)

(一)单组后测设计:选择一些受试者,并给予实验处理,其缺点为缺乏对照组(郭生玉,1999),本设计另一缺点为没有前测,即没有其它的处理可供比较,充其量仅能视为暂时作成的因果结论,如没有前测也难以下结论说行为已完全改变(王文科,1999),设计模式如下

设计模式:X O

(二)单组前后测设计:本实验设计缺乏控制组做比较,且有前测经验影响,故产生许多影响因素混淆实验结果(郭生玉,1999),影响本设计最严重的因素是临时变故,因为缺乏控制组或比较组,研究者无法确定在前测与后测之间是否有其它事件介入,影响了实验结果(王文科,1999),设计模式如下

设计模式: O1X O2

(三)静态组比较设计:其为多增设一组以兹比较,但两组受试者在各方面特质并不相等,意即未使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受试者,也未随机分派至两组,设计模式如下

设计模式: X O1

O2

二、真实验设计(true experimental design),又称适当控制实验设计

此种设计几乎控制所有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设计特征其一为除实验组外,另设一组供比较的控制组,其二为经随机抽样及随机分派受试者,种类胪列如下

(一)等组前后测设计:其为单组前后测设计的延伸,一是增加控制组,二是受试者随机分派于每一组,此实验设计内在效度高,但外在效度较低,设计模式如下

设计模式: R O1X O2 (实验组)

R O3 X O4 (控制组)

(二)等组后测设计:此实验设计除无须施予前测外,与前一等组前后测设计无异,此设计可避免因前测经验所产生的测验的反作用效果,设计模式如下

设计模式: R X O1

O2

(三)四个等组设计:可视为等组后测及等组前后测设计的综合,系由所罗门首先创用,故又称为所罗门四组设计,其为最严谨的实验设计,但四组实验工程浩大,恐浪费资源,设计模式如下

设计模式: R O1 X O2(实验组)

R O3 O4(控制组)

R X O5(实验组)

R O6(控制组)

三、多因子实验设计

其可以在一次研究设计中同时控制两个或以上实验变项对依变项之影响的设计,可提供自变项对依变项单独的主要影响效果,而且亦可提供这些自变项对依变项的交互作用效果(in-teraction effects),其可同时考验数个假设,种类如下

(一)独立样本多因子设计:此种设计实际上是前述的等组后测设计的推广应用,只要在设计中多增加一个或以上的实验变项,即为此设计教学方法,以表2为一范例

表2 :独立样本多因子设计模式范例

学习情境高焦虑

低焦虑

资料来源:心理与教育研究法(页338),郭生玉,1999,台北:精华。

(二)非独立样本多因子设计:在此设计中,几个自变项中有一个是属于重复量数(repeated measures),意即同一个受试者在这个自变项上须重复接受几种不同的实验处理,以表3为一范例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及答案

1、假设是由什么构成的?()√此题回答正确 1. A. 概念 2. B. 命题 3. C. 指标 4. D. 关系 2、研究对象外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是指()√此题回答正确 1. A. 意向特征 2. B. 行为特征 3. C. 状态特征 4. D. 年龄特征 3、重点访谈法所指的重点是()√此题回答正确 1. A. 访问对象的重点 2. B. 访问对象的代表性 3. C. 访问所侧重的内容 4. D. 访问内容在总体中的比重 4、社会调查研究中,当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因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这种相关关系是()√此题回答正确 1. A. 正相关 2. B. 负相关 3. C. 直线相关 4. D. 曲线相关

5、使用两种以上的测量手段度量同一客体,以便相互验证,这种方式也称为()√此题回答正确 1. A. 比较测量 2. B. 复本测量 3. C. 三角测量 4. D. 准则测量 6、文字资料可靠性审核是指()√此题回答正确 1. A. 信度审核 2. B. 效度审核 3. C. 资料校正 4. D. 资料分类 7、不属于思维加工的主要任务的是()√此题回答正确 1. A. 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 B. 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3. C. 提出对实际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4. D. 做出理性判断或结论 8、访问调查法的优点不包括()√此题回答正确 1. A. 随机应变的能力强 2. B. 收集的资料客观公正 3. C. 适用调查对象范围广 4. D. 能深入探究各类社会问题 9、下列选项不符合实验调查原则的是()√此题回答正确 1. A. 自愿原则

ch05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作业答案

第五章 X 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一、教材习题 5-2 “一束X 射线照射一个原子列(一维晶体),只有镜面反射方向上才有可能 产生衍射”,此种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根据劳埃一维方程,一个原子列形成的衍射线构成一系列共顶同轴的衍射圆锥,不仅镜面反射方向上才有可能产生衍射。) 5-3 辨析概念:X 射线散射、衍射与反射。 答:X 射线散射:X 射线与物质作用(主要是电子)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X 射线衍射:晶体中某方向散射X 射线干涉一致加强的结果,即衍射。 X 射线反射:晶体中各原子面产生的反射方向上的相干散射。与可见光的反射不同,是“选择反射”。 在材料的衍射分析工作中,“反射”与“衍射”通常作为同义词使用。 5-4 某斜方晶体晶胞含有两个同类原子,坐标位置分别为:(43,43,1)和(4 1,41,2 1),该晶体属何种布拉菲点阵?写出该晶体(100)、(110)、(211)、(221)等晶面反射线的F 2值。 答:根据题意,可画出二个同类原子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如果将原子(1/4,1/4,1/2)移动到原点(0,0,0),则另一原子(3/4,3/4,1)的坐标变为(1/2,1/2,1/2),因此该晶体属布拉菲点阵中的斜方体心点阵。 对于体心点阵: ])1(1[)()2/2/2/(2)0(2L K H L K H i i f fe fe F ++++-+=+=ππ

∴ ???=++=++=奇数时 ,当偶数时;当L K H 0,2L K H f F ???=++=++=奇数时,当偶数时;当L K H L K H f 0,4F 22 或直接用两个原子的坐标计算: ()()()()()()()3 31112()2()4444211111122()222442 1112()442 1(2)211111111i h k l i h k l i h k l i h k l i h k l h k l i h k l h k l h k l F f e e f e e f e f e f ππππππ++++??++++ ???++++++++++??=+ ??? ??=+?????? ??=+-????=+-????=+-±?? 所以 F 2=f 2[1+(-1)(h +k +l )]2 因此,(100)和(221),h +k +l =奇数,|F |2=0;(110)、(211),h +k +l =偶数,|F |2=4f 2。 5-7 金刚石晶体属面心立方点阵,每个晶胞含8个原子,坐标为:(0,0,0)、( 21,21,0)、(21,0,21)、(0,21,21)、(41,41,41)、(43,43,4 1)、(43,41,43)、(41,43,4 3),原子散射因子为f a ,求其系统消光规律(F 2最简表达式),并据此说明结构消光的概念。 答:金刚石晶体属面心立方点阵,每个晶胞含8个原子,坐标为:(0,0,0)、(1/2,1/2,0)、(1/2,0,1/2)、(0,1/2,1/2)、(1/4,1/4,1/4)、(3/4,3/4,1/4)、(3/4,1/4,3/4)、(1/4,3/4,3/4),可以看成一个面心立方点阵和沿体对角线平移(1/4,1/4,1/4)的另一个面心立方点阵叠加而成的。

汽车试验学测试作业及答案

1-2求周期性三角波的均值和均方根值。周期性三角波的数学表达式为 202 ()202A T A t t T x t A T A t t T ?+- <

1-3求双边指数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双边指数函数的波形如下图所示,其数学表达式为: 0()(0)0at at e t x t a e t -?-∞<?<<∞ ?? 解: ()()()()()()() 000000 2 2 221d 211d d 2211d d 221122*********j t at j t at j t a j t a j t a j t a j t X x t e t e e t e e t e t e t e e a j a j a j a j a a a a ωωωωωωωωπ πππππωπωπωπωπωπω∞--∞∞----∞∞--+-∞--+∞-∞==?+?=+=?-? -+=?+? -+=?+= +????? 1-6设()x t 与()y t 为互不相关的两信号,且()()()f t x t y t =+,()x t 、()y t 的自相关函数分别为()x R τ和()y R τ,求证()()()f x y R R R τττ=+。 证 :

试验设计方法

对试验设计方法的一些探究 试验设计概述: 试验研究可分为试验设计、试验的实施、收集整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等步骤。而实验设计是影响研究成功与否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提高试验质量的重要基础。试验设计是在试验开始之前,根据某项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制定试验研究进程计划和具体的试验实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安排试验、取得数据,然后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达到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目的。如果试验安排得合理,就能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试验目的;反之,试验次数既多,其结果还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试验次数过多,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时还会由于时间拖得太长,使试验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试验失败。因此,如何合理安排试验方案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已建立起许多试验设计方法。如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常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的有黄金分割法、分数法、交替法、等比法、对分法和随机法等,这些方法为多因素试验水平范围的选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在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均匀实验设计、稳健试验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等。下面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究。 一、单因素试验设计 在其他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只研究某一个因素效应的试验,就叫单因素试验。常用的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有黄金分割法、分数法、交替法、等比法、对分法和随机法等。单因素试验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对被试验因素作深入研究,是研究某个因素具体规律时常用而有效的手段。同时还可结合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布置试验,求得迅速解决。单因素试验由于没有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单因素试验只研究一个因素的效应,制定试验方案时,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及试验条件,把要研究的因素分成若干水平,每个水平就是一个处理,再加上对照(有时就是该因素的零水平)就可以了。 例如硫酸铵加量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硫酸铵的用量分、、、四个水平。 在设计单因素试验方案时,应注意数量水平的级差不能过细。过细,试验因素不同水平的效应差异不明显,甚至会被试验误差所掩盖,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业及答案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业及答案 1.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有主题的,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的记录法是:(A ) A.轶事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连续记录法 D.间接记录法 2.一项研究能够稳定反映实际水平的程度称为(B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3.了解不同性别4岁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抽样方法是(A ) A.随机抽样 B.多级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体抽样 4.我国目前通用的类分图书的方法是(A ) A.中图法

B.科图法 C.人大法 D.国会法 5.某研究者计划从1000人中抽取200人作为样本,他按抽样比率为K=1000/200=5,随机选出一个少于5的数,每隔5人选一个,直到选够200人为止,这种抽样方法是(B ) A.类型取样 B.分层随机取样 C.简单随机取样 D.系统随机取样 6.一般把性别、学校规模、家庭教养方式等变量规划为(B ) A.连续变量 B.自变量 C.间断变量 D.定量变量 7.由右图测量的结果,可知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是:(A ) A.信度高,但效度不高 B.信度高,效度也高 C.信度不高,效度高 D.信度、效度都不高

8.属于三次文献的是(D ) A.论文 B.档案材料 C.书目 D.动态综述 9.某研究者欲研究有“口吃”现象的幼儿的个性特征,他应该选择的抽样方法是:(B ) A.分层随机取样 B.定额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多级抽样 10.德国学者(C )1903年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A.杜威 B.梅伊曼 C.拉伊 D.普莱尔 11.定性观察最基本的记录方式是(A ) A.田野笔记 B.日记描述

软件测试作业与答案

第一章 1.选择题 (1)软件本身的特点和目前软件开发模式使隐蔽在软件部的质量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在下列关于导致软件质量缺陷的原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 A.软件需求模糊以及需求的变更,从根本上影响着软件产品的质量 B.目前广为采用的手工开发方式难以避免出现差错 C.程序员编码水平低下是导致软件缺陷的最主要原因 D.软件测试技术具有缺陷 (2)缺陷产生的原因是(D) A.交流不充分及沟通不畅、软件需求的变更、软件开发工具的缺陷 B.软件的复杂性、软件项目的时间压力 C.程序开发人员的错误、软件项目文档的缺乏 D.以上都是 2.判断题 (1)缺乏有力的方法学指导和有效的开发工具的支持,往往是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之一。(√) (2)目前的绝大多数软件都不适和于快速原型技术。(√) (3)在程序运行之前没法评估其质量。(×) (4)下列哪些活动是项目 探索火星生命迹象(√) 向部门经理进行月工作汇报(×) 开发新版本的操作系统。(√) 每天的卫生保洁。(×) 组织超级女声决赛。(√) 一次集体婚礼。(√) 3.简答题 (1)什么是软件?软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软件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一般来讲软件北划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介于着两者之间的中间件。其中系统软件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而应用软件则恰好相反,不同的应用软件更根据用户和所服务的领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是软件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程序设计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是程序系统阶段。 第三阶段称为软件工程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于微处理器的出现,分布式系统广泛应用,以软件的产品化,系列化,工程化和标准化为特征的软件产业发展起来,软件开发有了可以遵循的软件工程化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标准。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客户端/度武器(C/S)体系结构,特别是Web技术和网络分布式对象技术法飞速发展,导致软件体系结构向更加灵

《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测验作业(一)答案

沈阳铁路局学习中心

说明: ①阶段测试作业必须由学生书写完成,打印复印不计成绩。 ②学生应按有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在规定的交纳日期前交纳作业。 ③任课教师评定考试成绩后,将成绩与评语反馈给学生本人。 ④每一次阶段测试作业成绩记为本学期课程总成绩的20%。 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2.数字化企业的概念源于欧美,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 3.人们将研究、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想、程序和基本原则称为(方法论)。 4.(信息传输)是从一端将命令或状态信息经信道传送到另一端,并被对方所接收的过程。 5.(信息加工)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 6.(信息存储)是指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存储在特定的载体中的一种信息活动。 7.信息存储介质是指(存储数据)的载体。 8.(信息维护)是指保持信息处于合用的状态 9.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关于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 10.现行系统中信息的流动关系是以(组织结构)为背景的。 11.业务流程分析可以用(业务流程图)来描述。 12.数据存储表示数据(保存)的地方。 13.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绘制数据流程图的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由外向里、逐层分解)。 14.数据字典的使用有两种方式:(人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 15.(结构化语言)是一种介于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语言。 16.新系统逻辑模型是在(现行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7.(综合计划)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18.(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工作的全面总结,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 二、单选题 1.信息系统一般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接收器和( C )组成。 A.信息开发者 B.信息所有者 C.信息管理者 D.信息维护者 2.信息的收集工作是为决策提供依据的(B )。 A.设计工作 B. 初始工作 C.调查工作 D.总结工作 3.管理信息的特征有( A ) A.管理有效性、决策有用性、系统共享性、需求等级性 B.管理有效性、决策有用性、系统独立性、需求共享性 C.管理扩散性、信息传输性、系统独立性、需求等级性 D. 管理扩散性、信息传输性、系统共享性、需求共享性 4.系统的特性有( D ) A.约束性、等级性、增值性 B.扩散性、层次性、开放性

试验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概述 1.试述工艺试验研究按规模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与联系? 答:试验研究按试验的规模分为三类:实验室试验、半工业性试验、工业性试验。 2.研究性试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研究性试验包括那几个步骤? 答:通过实际试验,了解特定过程的影响因素和结果。 研究性试验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实际试验,了解特定过程的影响因素和结果。 研究性试验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1)探索性试验研究是在广泛的范围内,通过试验,了解有哪些因素会对过程产生实际的影响,以及相关参数的大致范围。 (2)优化试验研究是在探索性试验或经验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试验,寻找各参数(影响因素)的最佳值或其影响作用的显著性。 (3)结果验证试验研究是在理论分析和优化试验基础上,通过试验来验证理论分析与优化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和重现性。 例,重介质分选过程影响因素研究;煤泥浮选药剂优化试验研究等。 第一章试验设计 1. 试验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哪几种? 答:可控因素、标示因素、区组因素、误差因素。 2. 试述分割试验设计的特点。 答:(1)突出主要因素,提高试验精度。(2)方便试验,节省试验费用。 (3)数据不独立。 注:下面四个题的举例说明,书上例题内容过多或者不好总结,故没有写。自己可以看书小结一下,带来不便,请见谅~ 3.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多因素逐项试验设计? 答:多因素逐项试验设计有很多叫法,如一次一因素法、多次单因素法。具体表述为:在多因素试验中,先将多因素中的其他因素设定于特定水平上,然后就某一因素进行不同水平的条件试验,并找出该因素的最优水平;这样,再依次找出其他每个因素的最优水平。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在一起就是最优试验条件。 4.什么是黄金分割试验设计?举例说明。 答:黄金分割试验设计就是在预定试验范围内采用0.618黄金分割原理安排新试验点,直到找到最佳试验结果为止,因而又称0.618试验设计。黄金分割就是在特定范围内寻求黄金分割点(k)及其对称点(1-k)。在0-1的试验范围内,黄金分割点(k)为0.618,其对称点(1-k)为0.38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及答案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B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D ) A.基础研究 B.描述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D ) A.历史感与正义感 B.历史感与责任感 C.责任感与现实感 D.历史感与现实感 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B )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C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D ) A.访谈调查 B.测量调查 C.表格调查 D.问卷调查 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A )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 ) A.内在效度 B.外在效度 C.总体效度 D.生态效度 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 )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线型图 D.直方图 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D )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 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 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 1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B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B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D ) A.基础研究 B.描述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D ) A.历史感与正义感 B.历史感与责任感 C.责任感与现实感 D.历史感与现实感 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B )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C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D ) A.访谈调查 B.测量调查

C.表格调查 D.问卷调查 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A )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 ) A.内在效度 B.外在效度 C.总体效度 D.生态效度 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 )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线型图 D.直方图 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A )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 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 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 1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B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2.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人是( A )。 A.培根 B.梅伊曼 C.拉伊 D.冯特 13.教育定义的规则要符合( A )关于定义的基本规则。 A.逻辑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美学 14.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指的是( A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5.假设检验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不属于参数检验的有( D )。 A.Z检验 B.T检验 C.F检验 D.X2检验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研究方法作业

2014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姓名学号专业分数 一、描述统计(10分) 表1是10名学生四门课程期末考试的成绩,这其中标准差最大的体育,该标准差等于 3.6993 。英语成绩的中位数等于78 。 表1 学生四门课成绩表 学号性别高等数学英语大学物理体育 1 女78 80 75 86 2 男90 64 67 85 3 女87 78 77 58 4 女6 5 90 70 87 5 男89 88 95 80 6 男70 56 90 90 7 女89 90 90 87 8 女86 70 54 83 9 男90 75 87 88 10 男80 78 71 81 二、差异检验(每题15分,共45分) 1.从某学校初一(1)班和初一(2)抽取男生和女生各5名参加语数外三门课程竞赛,成绩如下表2,请画出差异检验表分析各科成绩有无班级差异和性别差异? 表2 初一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表

班级检验: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标准误差语文 假设方差相等.140 .713 4.149 18 .001 10.600 2. 假设方差不相等 4.149 17.306 .001 10.600 2. 数学假设方差相等.057 .814 4.229 18 .001 13.100 3.假设方差不相等 4.229 17.976 .001 13.100 3. 外语 假设方差相等.010 .922 .759 18 .457 2.800 3. 假设方差不相等.759 17.816 .458 2.800 3.语文成绩:t=4.149 , p=0.001 有班级差异,1班比2班好 数学成绩:t =4.229 , p= 0.001 有班级差异,1班比2班好 外语成绩:t =0.759 , p= 0.457 无班级差异 性别检验: 语文成绩:t = -2.636 , p= 0.017 ,有性别差异,女比男好 数学成绩:t =0.767 , p= 0.453 ,无性别差异 外语成绩:t = -3.672 , p= 0.002 ,有性别差异,女比男好

测试技术作业答案

习题 1-2 求正弦信号t x t x ωsin )(0=的绝对均值x u 和均方根值rms x 。 解:dt t x T u T x ?=2 0sin ||2/1 ω 200|)cos (||2T t T x ωω-= )cos 0(cos 2||20ππ -=x π | |20x = ?=T rms dt t x T x 0 20)sin (1ω = ? -T dt t T x 0 2 02 2cos 1ω = 2 2 0T T x ?=2 2 0x

1-3 求指数函数)0,0()(≥>=-t a Ae t x at 的频谱 解:指数函数为非周期函数,用傅立叶变换求其频谱。 ?+∞ ∞---=dt e Ae f X ft j at π2)( ? +∞ +-= )2(dt Ae t f j a π ∞ ++-+-= 0)2(|2t f j a e f j a A ππ f j a A π2+= 幅频谱表示式:22)(ω ω+=a A A 相频谱表示式:a arctg ω ω?-=)( 2-2 用一个时间常数为0.35s 的一阶装置去测量

周期分别为1s、2s和5s的正弦信号,问幅值误差将是多少?

解:1)一阶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为: 1 1)(+= τωωj H 幅频表示式:1 )(1 )(2 += τωωA 2)设正弦信号的幅值为x A ,用一阶装置测量 正弦信号,测量幅值(即一阶装置对正弦信号的输出)为)(ωA A x 幅值相对误差为: )(1) (ωωA A A A A x x x -=- 3)因为T 1 =ω T=1s 、2s 、5s ,则ω=2π、π、2π/5(rad) 则A(ω)分别为:=+?1)235.0(1 2 π0.414 673.01 )35.0(12 =+?π 915.01 )5 235.0(1 2 =+?π

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试验研究及方法

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试验研究及方法 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及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是电子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电子产品尽管其技术性能指标很高,但 如果它的可靠性不高,它的质量就不能算是好的。 1、引言 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及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是电子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电子产品尽管其技术性能指标很高,但 如果它的可靠性不高,它的质量就不能算是好的。产品的可靠性不高将会给生产带来 很大损失,随着控制系统的大型化,一个系统所用的电子元件越来越多,只要其中一 个元件发生故障,一般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发生故障,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将远远超过 一个元件本身的价值,所以元件的可靠性越来越重要。电子产品是否适应预定的环境 和满足可靠性指标,必须通过可靠性试验进行鉴定或考核;有时还需通过试验来暴露 产品在设计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故障分析确定主要的故障模式和发生的原因, 进而采取改进措施。所以可靠性试验不仅是可靠性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 产品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2、电子产品可靠性特点 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变化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其特征曲线如图1所示,由于其形状象浴盆,通常称之为“浴盆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在产品试验和设计初期,由 于设计制造中的错误、软件不完善以及元器件筛选不够等原因而造成早期失效率高, 通过修正设计、改进工艺、老化元器件、以及整机试验等,使产品进入稳定的偶然失 效期;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器件耗损、整机老化以及维护等原因,产品进入了耗损 失效期。这就是可靠性特征曲线呈“浴盆曲线”型的原因。 通常我们定义,在多次实验中,某随机事件出现的次数叫做该事件的频数。如在M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频数是M,则事件A出现的相对频数是M / N。在状态不变的条件下,在多实践中,事件A出现的相对频数就反映了该事件A出现的可能性。它 是事件A出现的一个大概的百分率,称为事件A概率,记为P(A)。 P(A)=M / N (N很大)(1)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第一次作业习题答案解析

习题答案 1.设用三种方法测定某溶液时,得到三组数据,其平均值如下: 试求它们的加权平均值。 解:根据数据的绝对误差计算权重: , , 因为 所以 2.试解释为什么不宜用量程较大的仪表来测量数值较小的物理量。 答:因为用量程较大的仪表来测量数值较小的物理量时,所产生的相对误差较大。如3.测得某种奶制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为 ,试求其相对误差。 解: 4.在测定菠萝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试中,测得每100g菠萝中含有18.2mg维生素C,已知测量的相对误差为0.1%,试求每100g菠萝中含有维生素C的质量范围。 解: ,所以 所以m的范围为 或依据公式 5.今欲测量大约8kPa(表压)的空气压力,试验仪表用1)1.5级,量程0.2MPa 的弹簧管式压力表;2)标尺分度为1mm的U型管水银柱压差计;3)标尺分度为1mm的U形管水柱压差计。 求最大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1)压力表的精度为1.5级,量程为0.2MPa, 则 2)1mm汞柱代表的大气压为0.133KPa,

所以 3)1mm水柱代表的大气压: ,其中 ,通常取 则 6.在用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过程中,对产酸率(%)作6次评定。样本测定值为3.48,3.37,3.47,3.38,3.40,3.43,求该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标准差s、标准差、样本方差、总体方差、算术平均误差和极差 。 解: 7.A与B两人用同一种分析方法测定金属钠中的铁,测得铁含量( )分别为: 分析人员A:8.0,8.0,10.0,10.0,6.0,6.0,4.0,6.0,6.0,8.0 分析人员B:7.5,7.5,4.5,4.0,5.5,8.0,7.5,7.5,5.5,8.0 试问A与B两人测定铁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 解:依题意,检验A与B两人测定铁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采用F双侧检验。根据试验值计算出两种方法的方差以及F值: ,

软件测试课后作业—答案.doc

作业1: 某程序实现如下功能:输入三个整数A、B、C,输出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面积(1

作业3: 需求分析题,设计测试用例: 银行系统:有两个普通窗口A,B和一个VIP窗口,每个窗口只能发放10个号。 A.没有持有VIP的客户只能在普通窗口A,B办理业务。 B.VIP客户优先安排在VIP窗口办理业务,如果VIP窗口不能再发放号码,则 到普通窗口A办理。 C.对公业务只能在普通窗口A办理(办理业务的时间是星期一到星期六)。 D.其他业务在普通窗口A,B办理。 E.在分配时优先考虑人数最少的窗口

作业4: 编写163邮箱注册模块的测试用例(假设没有重复的用户名),条件如图所示。 测试用例如下: 用例编 写 测试步骤输入数据预期结果 1 输入用户名,密码 和确认密码 用户名:a09.-_z 密码:123456 确认密码:123456 注册成功 2 输入用户名,密码 和确认密码 用户名:aaO0 密码:123456 确认密码:123456 注册成功 3 输入用户名,密码 和确认密码 用户名:0Oaa 密码:123456 确认密码:123456 注册成功 4 输入用户名,密码 和确认密码 用户名:aaaa 密码:123456 确认密码:123456 注册成功 5 输入用户名,密码 和确认密码 用户 名:aaaaaaaaaaaaaaaaaa(18 个) 密码:123456 确认密码:123456 注册成功 6 输入用户名,密码 和确认密码 用户名:bbbb 密码:az09.@ 确认密码:az09.@ 注册成功 7 输入用户名,密码 和确认密码 用户名:bbbb 密码:abcedf0123456789 确认密码:abcedf0123456789 注册成功

测试方法作业答案

测试方法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 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以得到哪些物理信息? 答:可以获得以下七种信息: (1)透射电子(2)二次电子(3)背散射电子(4)特征X射线(5)阴极荧光(6)俄歇电子(7)吸收电子 2 何为二次电子扫描电镜中二次电子像的衬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二次电子是指在入射电子作用下被轰击出来并离开样品表面的原子的核外电子,二次电子的衬度与两个因素有关: (1)入射束的能量,在入射电子能量在2-3KW时,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达到最大,衬度明显 (2)入射电子束在试样表面的倾斜角度,因为δ(θ)=δ0/cosθ,δ0为θ=0o时的二次电子系数,当倾斜角度增加时,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增大,衬度也明显,二次电子像也最适宜观察试样的表面形貌。 3何为背散射电子扫描电镜中背散射电子衬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背散射电子是指电子射入试样后,受到原子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有一部分电子的总散射角大于90°,重新从试样表面逸出的电子。 背散射电子衬度与两个因素有关: (1)原子序数。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背散射电子的发射系数增加。 (2)试样表面倾角。试样表面倾角增加时,作用体积改变,将显著增加背散射电子发射系数。 4 了解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主要由光学成像系统、真空系统和电气系统组成。 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照明部分、透镜成像放大系统和图像观察记录部分。 照明部分包括电子枪和聚光镜。 成像放大系统包括物镜、中间镜、投影镜、试样台组成。 图像记录部分有荧光屏、照相盒和望远镜。 电气系统包括灯丝电源、高压电源和使电子枪产生稳定的高能照明电子束。 5什么是散射衬度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散射衬度也称为质厚衬度,它是指穿过样品且散射角度小的那些电子即弹性散射所形成的衬度,散射衬度与样品的密度、原子序数、厚度等因素有关, 6 什么是电子衍射它满足什么方程 电子衍射是指当一定能量的电子束落到晶体上时,被晶体中原子散射,各散射电子波之间产生互相干涉现象。 它满足劳厄方程或布拉格方程,并满足电子衍射的基本公式Lλ=Rd 7 什么是电子衍射衬度的明场像和暗场像? 用物镜光阑挡去衍射束,只让透射束通过形成的电子图像,有衍射的为暗象,无衍射的为明象,这样形成的为明场象(BF); 暗场像指用物镜光阑挡去透射束及其余衍射束,让一束强衍射束通过形成的电子图像,无衍射的为暗像,有衍射的为明像,这样形成的为暗场像 8扫描电镜二次电子像和背散射电子像各反映的是试样的何种信息谁的分辨率更高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评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研究是探讨未知的过程,这是科学研究的B特点。 A 客观性 B 创造性 C 继承性 D 控制性 2、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或教育规律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是C A纵向研究 B横向研究 C 个案研究 D成组研究 3、核查资料是否符合逻辑关系属于B A 计量审核 B 逻辑审核 C 资料审核 D 资料评定 4、从被试多种多样的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的情境中等待所要观察的行为出现,记录这一行为的全貌是B A 时间取样观察 B事件取样观察 C 轶事记录法 D 系列记录法 5、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是D A 真实验 B 前实验 C 确认性实验 D 准实验 6、在问卷中A是对研究课题的高度、简洁概括的反映。 A 标题 B 前言 C 指导语 D 结束语 7、从一个或若干个概念入手,找出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明确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表现是问卷理论建构的B A 因素分析方式 B 理论推导方式 C 实证标准方式 D 逻辑分析方式 8、下列哪种问卷回答方式适合于问卷的定性分析B A 量表式 B 填空式 C 选择式 D 排序式 9、把阅读文献所得的信息资料抄下来是积累文献中的A方法。 A 抄录式 B 提要式 C 札记式 D 标记式 10、A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 A 外审 B 内审 C 互证 D 核查 11、在行动研究中,研究的动力来自实际工作者,他们自己提出并选择研究的问题,自己决定行动方案属于B A 合作模式 B 支持模式 C 独立模式 D 内隐模式 12、三角分析属于行动研究中的 D方法。 A 观察陈述法 B 自我报告技术 C 情境分析法 D 批判反省法 1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很难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一般都是进行现场实验。这是因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具有B 特点。 A 多因素 B 实践性 C持久性 D 控制性 14、将同一研究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这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D 趋势。 A综合化 B 生态化 C 现场化 D 跨文化

体育测量与评价作业资料答案

《体育测量与评价》作业答案01 绪论 1、体育测量与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现象(身体综合能力)及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2、运动人体测量的发展经历了人类学测量时期、肌力测量时期、循环机能测量时期、运动能力综合性测量时期和标准化测量时期五个阶段。 第01章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 1、测量:指用一定的法则给事物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P15)。 2、测验:指为某种测量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测量构成的系统(P15)。 3、测量包括待测属性或特征、法测和数字符号三要素。 4、测量量表:指测量所获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P16)。 5、测量量表实数列具有顺序、距离、原点三种特性。 6、测量量表分名称量表、有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四类。其中名称量表和有序量表为低级量表,其余为高级量表。 7、以下为两名运动员鹤立试验数据,试比较其平衡素质的稳定性。 列表计算如下: 8、误差可分随机误差、系统误差、过失误差、抽样误差四类。 9、根据测量过程的分解,谈谈误差的主要来源及控制方法? 测量可分三过程: (1)测量第一过程误差即观测值与现象真值间的误差,此误差主要来源于测试者。控制测量第一过程误差的方法有:①提高测试者水平。包括熟练掌握测量技巧,端正工作态度等。②提高测验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规范化要求过程合理,如要求随机抽样,样本大小合适等;标准化要求过程统一,包括统一测试方法、仪器、指标、顺序、间隔时间、测试的练习次数、测试时间、测试细则、仪器的使用方法等。 ③尽量选择可以客观定量测量的指标。④提高测量尺度的测量精度。包括明确评分标准及实施细则等,以尽可能减少因测试者把握测量尺度不统一而导致的误差。⑤适当增加测试者人数,并以均值为最终成绩,以减少测试者的随机误差。 (2)测量第二过程误差即现象真值与指标真值间的误差,此误差主要来源于受试者。控制测量第二过程误差的方法有:①提高受试者能力水平。受试者训练水平越高,运动成绩与技术水平也越稳定;样本的个体间差异越大,样本整体的可靠性水平越大。②选择适宜的重复测量间隔时间。重复测量的间隔时间应视具体的指标特点而定。例如,短跑的重复测量间歇时间可短些,长跑则要长些。③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易

《实验设计方法》教案

教师教案( 2005 —2006 学年第 1 学期 ) 课程名称:试验设计方法 授课学时:32 授课班级:23034010-11 任课教师:何为 教师职称:教授 教师所在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绪论 1学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 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2.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试验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验设计方法的起源。 ●我国试验设计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使用试验设计方法的目的、内容和应用。 ●试验设计方法是当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 ●教学内容:正交试验法、优选法基础、回归分析法、均匀设计法、单 纯形优化法 参考资料 ?项可风.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年 ?陈宝林.最优化理论及算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 ?邓正龙.化工中的优化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 ?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 (日)田口玄一.实验设计法.魏锡,王世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 Phadke, M.S. "Quality Engineering Using Robust Design"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 NJ. November 1989 ? Taguchi, Genichi. "System of Experimental Design" Edited by Don Clausing. New York: UNIPUB/Kras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Volume 1 & 2, 1987 ? Montgomery, D. 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 New York: Wiley.1997 ?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一章正交试验基本方法 5学时 授课时数: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多因素试验问题、正交试验、正交表符号的意义。 ●因素、水平、自由度、试验指标、交互作用。均衡分散性、整齐可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