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基于道路拥挤的城市交通产权配置研究

王卫华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加上私人汽车的日益普及,导致对城市交通的需求规模迅速膨胀,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发展却明显滞后,因此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交通问题。在城市所面临的各种交通问题中,交通堵塞和拥挤是最为突出也是最为普遍的问题。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等超大城市,交通堵塞现象己日趋白热化,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北京市区交通繁忙时间每小时机动车流量超过4000辆以上的路口有98个[1],超过1万辆以上的路口有52个,市区主要干道负荷度己达到90%。自80年代以来,中国特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时速已由过去的20公里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2公里左右。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区,机动车平均时速已下降到每小时8公里-10公里。全国31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城市的中心区域交通流量负荷接近饱和,道路拥挤造成的社会成本难以估量。

由于以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等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区域利用率已经很高,因此短期内通过修建新的交通网络以缓解交通拥挤有很大的困难。在短期内不能增加有效交通供给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产权(主要表现为使用权)做出符合帕累托改进的有效界定,那么对于调整交通需求结构、缓解道路拥挤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以北京交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公共交通定价(包括拥挤收费)两方面来探讨城市交通产权配置问题。但是由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网络特性及其服务的准公共性,对任何一种交通模式需求的改变必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群体以对其它出行方式的波动影响。因此,公共交通定价不是孤立的问题,在实施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和理论研究。

二、论文研究问题的界定

本文从需求、供给、制度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需求因素,对交通的需求方面不仅总量在变,而且需求结构也在变。需求结构的各个要素对城市交通的利用效率不同,这就使得调整需求结构从而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成为可能,这也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次是供给因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并非完全由私人部门提供。加上其投资数额巨大,各大城市拥挤严重的市中心地区地上利用率几乎饱和,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做到依靠提高交通的有效供给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从产期来看,由于受到当斯定律的约束,完全依靠增加供给来彻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也不可行。因此并不能依靠供给因素来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问题。最后是对制度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因为城市交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的变化都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发生,因此制度的变化对于调节需求和供给都有重要作用。依靠公共交通定价来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产权调整不仅影响直接的利益群体,而且对间接相关群体也会产生影响,继而这些方面又会影响到拥挤收费和公共交通定价本身(本文将这种互相影响的方式称为“波动影响”)。本文将建立公共交通定价与城市交通的波动模型,进而以该模型为依据设计符合向帕累托改进原则[1] 孙富敬, 城市交通拥挤的经济学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复旦大学, 2004

的拥挤收费制度。

三、论文的理论基础

交通拥挤(Traffic Congestion)是众多城市拥挤现象之一,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大中城市都很常见。长期和严重的交通拥挤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阿诺特和斯莫(Arnott and Small, 1994)预测美国39个大城市每年拥挤地区的驾驶成本大约为人均640美元合计480亿美元;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的计算结果表明曼谷由于拥挤造成的损失达到了其潜在产出的三分之一;1995年,75%的旧金山、66.5%的洛杉矶、63.8%的圣伯地诺县及河边县(San Bernardino and Riverside)以及60%的圣何塞(San Jose)的高峰时间都是在拥堵的状态[1]。

关于交通拥挤的概念,陆化普(2001)指出,交通拥挤是指交通需求超过道路的交通容量时,超过部分的交通量滞留在道路上的交通现象。对于城市交通拥挤,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日本确定道路拥挤长度1公里以上或拥挤时间10分钟以上为交通拥挤;美国将车速为22公里/小时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挤车流。我国公安部则对拥挤路口和拥挤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的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米,或车辆在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3次绿灯显示时间内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挤路口;拥挤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公里的状态[2]。维克瑞(Vickrey, 1969)按照拥挤的起因将其分为简单干扰型(Simple Interaction)、复合干扰型(Multiple Interaction)、瓶颈型(Bottleneck)、瓶颈引致型(Trigger Neck)、网络和控制型(Network and Control)以及密集型(General Density)[3]。

交通拥挤的产生从需求——供给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需求大于供给,那么据此是否可以认为增加交通服务的供给就能缓解交通拥挤呢?当斯(Downs, 1962)指出,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4]。当斯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汽车驾驶者原来走别的路,现在都挤到改善地段;二是汽车驾驶者本来在其他时间行车,现在集中在同一时间行车;三是汽车驾驶者本来乘坐公共交通,现在驾车通过这一改善地区。这三种情况将导致新的交通量的产生,一些学者称之为诱发交通(Induced Traffic)。这个结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验证,因此被称为当斯定律(Downs Law)。既然片面地改善交通以增加有效交通供给不能从根本上长期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于是不少学者把目光转向对需求的管理方面,这就涉及到了交通运输的外部性问题。

关于运输的外部性问题,琼斯李(Jones-Lee, 1995)、乔纳森(Johansson,1995,1997)以及亨歇尔(Hensher, 1997)等从交通事故、健康、时间价值等方面阐述了交通的外部性及其度量[5]。外部性会造成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最优的位置。海弗曼(Haveman, 1973)在其文章中就分析了不加限制的使用会造

[1] Yildirim Mehmet Bayram, Hearn Donald W., A first best toll pricing framework for variable demand traffic assignment problem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39, 659–678, 2005.

[2] 杜胜品,孔建益,城市交通拥挤与系统分担交通理论的应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o.1, Vol.27, 47-50, 2004.

[3] Vickrey William S., Congestion theory and transport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 251-60, 1969.

[4] Downs A., The law of peak-hour expressway congestion[J], Traffic Quarterly 16, 393-409, 1962.

[5] Calthrop Edward, Proost Stef, Road transport externalitie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1(3–4): 335–348, 1998.

成对公共设施的过度使用进而导致市场失灵[1]。海弗曼用图1来分析了对公共资源过度使用的情况。

为了分析公共设施的过度使用,假设有一固定设施,可以是道路,也可以是一家博物馆。对这一设施的使用不加限制。图1中,TWP 曲线代表使用者的总意愿支付(Total Willingness of Users to Pay )曲线,TC 曲线代表使用者为了使用该公共设施而承担的总成本。这样,在没有拥挤的情况下,最优的经济福利(TWP -TC )在X*实现。

图1. 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但实际上该公共设施受到容量的限制,假设在Xc 达到了拥挤点。拥挤的出现给新增的以及新增前的用户带来了拥挤成本,于是原总成本加上拥挤成本就得到了新的总成本曲线,在图中表示为TC ′。考虑到拥挤成本以后,社会福利在X**实现最大化。然而,在使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使用量将超过X**的水平。由于并没有对谁有优先使用该设施的权利进行界定,拥挤的产生也不是单单由新增的用户带来的,而是由所有用户共同带来的,因此超过拥挤点之后产生的拥挤成本并不会由新增的用户承担,而是由所有使用该设施的用户共同承担。这样拥挤成本将不再体现在TC ′上,而是体现在每个特定使用量水平上新的TWP 曲线上。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受限制的使用所实现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在X***实现(

X

TC X TWP ??=??***),这时社会福利小于X**时的水平。

由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灵并进一步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是很多学者认为交通应该由政府管制的主要原因。但是事实上却是虽然外部性总是存在,但政府管制却并不总是存在。以环境污染为例,现代汽车运输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100多年,但是就汽车环境污染进行管制只是到20世纪中后期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最终得以实施(例如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征收燃油税等)。

从产权的角度解释上述问题或许更清晰一些。关于道路的产权,巴泽尔(Barzel, 1989)[2]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产权问题,指出城市交通体系即不能算作私人财产(因为没有办法确定谁是它的受益者谁是它的受害者,因此也没有相应的剩余索取者),也不能算作公共财产(如果它是公共财产那么放任自

[1] Haveman Robert H., Common property, conges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 2, Vol. 87, 278-287, 1973.

[2]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B],上海人们出版社,上海,1997.

流要比改善其运转能力省力的多)。但是仅就城市道路的使用权来说,其更加具有公共产权的性质。

这种公共产权从一开始就被政府界定为免费行驶(或者行走)的权利。如果只考虑拥挤成本,在对道路的使用达到拥挤点之前,使用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1]。达到拥挤点之后,新增道路使用者不仅自己的时间成本增加,同时还导致其他道路使用者时间成本增加。由此可见,不加限制的道路使用会把所有道路的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从使用交通设施获得收益的权利置于公共领域,随着拥挤程度的增加,这种权利将被越来越多的新增使用者侵蚀,直到这种权利的可预期收入减少为0。

不加限制的道路使用类似于用排队(Rationing by Waiting)来配置有限的资源。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冻结了国内取暖用油、原油及燃料油的价格,结果导致实际价格低于市场出清的价格,于是出现了大街小巷排队购买汽油的情况。巴泽尔(1989)分析了当时的情况指出,短缺本身并不是产生排队的根本原因,管制当局也从未正式用排队作为分配汽油的方法,但是在当时各种限制环境下排队却是唯一可取的办法。排队是需要花费成本的,于是当排队成为汽油价格的一部分,时间机会成本低的那个人的出价就总能超过另一人的出价。最终,汽油将被时间机会成本低的用户获得。

对比交通拥挤和排队购买汽油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惊人的相似点:政府冻结价格,只不过在道路使用中这个价格为0;人们为了获得该产品必须花费时间等待;最终产品的获得者都是时间机会成本低的用户。不同点之一就是交通存在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从理论上说人们可以避开拥挤的高峰期而选择其他时间使用道路,但是比计划时间(如上班)提前或者推迟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这被称为计划延误成本(Schedule Delay Cost)。但是相对于早到来说,迟到的时间机会成本往往更大,因此人们往往倾向于提前出行,但是提前出行的结果并不一定会产生更好的结果,莱文森(Levinson, 2004)用博弈论证明了囚徒困境也是其可能的结果之一。

巴泽尔(1989)指出,除非产权得到完全界定——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这是永远做不到的——部分有价值的产权将总是处在公共领域中。这个结果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界定产权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而监督和约束产权关系也需要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是因为获得与产权相关信息的成本太高,对于属于公共设施的城市道路来说,要完全清晰地界定谁更有使用道路的优先权利必须获得使用者或潜在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因此即使是部分地界定了道路使用的产权并实施了控制拥挤的收费措施也依然会使一部分产权处于公共领域。但是不对产权进行界定产生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市场失灵,当市场失灵的成本高到大于界定和监督产权的成本时,对使用道路的权利进行界定并监督其使用就存在了经济意义。

对契约的研究是产权研究的核心。无论契约采取何种形式,它都是在签约双方之间进行权利的再分配(巴泽尔, 1989)。契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些确定的约束产权转让者行为的条件。这些条件界定了产权转让过程中人们之间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交易成本理论在解释企业组织形式时强调,产权的明确界定有助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样,当市场交易成本较大时,企业组织的替代作用或它本身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组织虽然替代了市场交易,但也有交易成本或签约成本,但问题在于这些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的交易成本或签约成本是否都是可观察的,若都可观察,这些成本在签约时就会纳人合同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签约成本或交易成本,只要这些成本完全可以纳人契约中,合同就是完备的。若合同是完备的,意味着事前就可以规定出契约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契约双方只是按照契约条款进行自己的活动,各种契约行为都能得到相应补偿。若成本中有些不可观察,

[1] 欧国立,王卫华,公路收费模型及其福和效应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No.6, 1-7, 2004.

不可描述,甚至不可预知,则双方所签合同就是不完备合同,而在合同是不完备的情况下,产权配置才是重要的。由此可见,交易费用理论在解释企业组织和产权配置问题时,主要强调了交易成本的存在,但未说明或重点探讨契约不完备性与产权配置关系问题。在80年代后期,格罗斯曼(Grossman)-哈特(Hart)-穆尔(Moore)(简称GHM)提出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是对交易成本理论的重大突破,他们以契约的不完全性为出发点,从提高企业组织效率的角度来研究产权配置问题。

从契约的角度来看,城市政府作为道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与道路的使用者之间并不存在完整的契约,而这种契约在道路的使用者内部之间也不存在。但是某种程度的契约在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比如相关的道路安全法规、城市设施使用准则等一般意义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存在的契约。这些契约主要从安全的角度界定了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更具体的道路使用权(比如谁有优先权、谁有排他权)却没有详细的定义。这种不完全契约的缺陷在道路的使用超过拥挤点之后便显得明显。对于契约未规定的上述剩余权利,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剩余索取权”而言,政府在这方面的权利应该被理解为“剩余配置权”,即对契约中未明确规定的权利进行分配。但是由于政府寻租行为的存在,这种剩余权力的重新分配必然在政府和道路使用者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间进行,而拥挤收费则是政府行使其剩余配置权的一种方式。

交通拥挤收费是一个缓解城市交通堵塞较为有效的经济手段,最初是由庇古(Pigou,1920)和奈特(Knight,1924)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1][2],之后几乎没有任何进展。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私人机动车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普及导致严重的交通拥挤急需利用经济学的理论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沃尔特(Walters,1961)、斯密德(Smeed,1964)和夏普(Sharp,1966)等在庇古和奈特的基础上对该理论进一步扩展,拥挤收费理论逐渐成为交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由于拥挤收费是从道路拥挤这一现象引发出来,所以多数情况下拥挤定价、拥挤收费、道路定价和道路收费具有相同的含义。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道路的使用者征收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s)和边际私人成本(Marginal Private Costs)之差的税,能够抵消交通拥挤产生的外部性,此过程称为外部性的内部化(Internalization)或者称为征收庇古税(Pigouvian Taxation)[3]。可见,拥挤收费的经济原理是对拥挤时段内的拥挤路段的出行者进行收费,因此拥挤费可视为一种针对不同出行者边际成本和社会平均成本的用户费。拥挤定价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变出行者行为减轻交通拥挤,例如鼓励人们在非拥挤时段出行,使用非拥挤路段,改变交通方式等。

拥挤定价理论经过近40年的发展,根据马丁(Martin,2000)的划分,其应用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初的单模式模型(Single-mode Models),以斯密德(1964)对伦敦中心区的道路定价为代表,但该模型不能解释公共交通在道路定价中的影响,2)20世纪60年代末的初步多模式模型(the First Multi-mode Models),以韦伯斯特(Webster,1968)等为代表将地铁和公共汽车出行时间作为常数引入交通规划中;3)20世纪70年代对道路定价的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为STEM模型(Strategic Transport Evaluation Model, Fairhurst and Smith,1976),能够用于分析拥挤收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该政策对具有较高时间价值的人有利,即对穷人不利;4)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最大化净社会效益(Maximizing Net Social Benefit),布勒萨(Blasé,1980)在STEM的基础上提出了GLTS (Greater London Transportation Study)模型,认为边际成本均衡仅满足用户最优而不是系统最优,因而应将净社会效益作为优化目标;5)20世纪90年代构造模型分

[1] 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acmillan, 1920: 5-10

[2] Knight F. H.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24,38 (August):582-606

[3] Richard H. M. Information and pricing in road transportation. Springer,1998: 35-69

析交通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MEP提出的LASER(the London and South-east Region)模型最有代表性,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改变出行成本对一个区域居民的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都有影响,从而影响该区域的土地利用[1]。

在国际交通工程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我国香港学者杨海对拥挤定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有或者无高载客率(HOV, High-occupancy-vehicle)专用道情况下的多路线高速公路合乘行为和最优拥挤费政策配合的分析,发现在无HOV专用道时为实现社会最优应当对所有车辆征收统一拥挤费,在存在HOV专用道时,应对其征收不同于其它车道的费率[2];2)在既定的O-D对(Origin-destination Pair)弹性需求函数和D点延迟成本方案下,通过时空扩展网络(STEN, the Space Time Expanded Network)法发展了传统的高峰时段拥挤瓶颈模型,用于分析通勤者的出发时刻、路线选择和不同的瓶颈路段优化拥挤收费[3];3)在考虑用户差别的情况下,研究不同路网容量和拥挤费混和策略下从私人收费道路所获得福利的不同概率,研究不同时间价值分布对交通流和私人收费道路收益的影响,克服了用户均一假设(Assumption of Homogeneous Users)可能产生的高估交通流和道路收益问题,从理论上能够避免收费道路的过度投资[4]。

在该领域我国其他学者多是介绍拥挤定价理论或者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城市实行该政策的可行性,仅存在少量的定量研究成果,例如黄海军将拥挤定价理论中的瓶颈模型引入公共与个体竞争交通系统定价的探索[5]。晏克非等认为传统拥挤定价理论的缺陷来源于交通需求管理技术的局限性,而智能交通系统(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的发展尤其是车辆动态导航技术的发展为拥挤定价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车辆动态导航系统提供有关路径行驶时间的数据后,根据临界时间价值和某条路经的拥挤费便可推算其余各条路经的拥挤收费[6]。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知尚未有专门论述拥挤收费经济问题的文献,在以下几方面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1)基于不完全契约的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制度及出行行为分析;2)拥挤收费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波动影响;3)基于上述两点建立拥挤收费的制度安排。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对拥挤收费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两个层面:一是以巴泽尔、沃尔特、斯密德、和夏普等为代表的学者从产权和外部性的角度为拥挤收费进行经济解释,可称其为制度学派;另一层面是以史密斯(Smith)、布勒萨、以及我国香港学者杨海等为代表的学者从技术角度对拥挤收费的收取地域及方式进行的研究,可称其为技术学派。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或侧重于对拥挤收费进行经济解释,或侧重于对拥挤收费的具体技术问题,或把城市交通的某一方面(例如大容量公共交通)作为外部变量引入拥挤收费进行研究,尚未见有对于拥挤收费和城市交通各个方面之间波动关系的系统研究。

[1] Jacob B. Polak, Arnold Heergje. Analytical transport economics.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UK.2000:299--326

[2] Hai Yang, Hai-Jun Huang. Car pooling and congestion pricing in a multilane high way with high-occupancy-vehicle lan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1999,33:139-155

[3] Hai Yang, Qiang Meng. Departure time, route choice and congestion toll in a queuing network with elastic dem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1998,32:247-260

[4] Hai Yang, Wilson H. Tang, Wing Man Cheung, Qiang Meng. Profitability and welfare gain of private toll roads in a network with heterogeneous user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02,36 :537--554

[5] 黄海军,Michael G. H. Bell,杨海. 公共与个体竞争交通系统的定价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1998,1(2):17-23

[6] 晏克非,张国强,覃煜. 基于车辆动态导航的拥挤定价.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1,1(3):74-76

五、本文的前期研究基础

拥挤收费作为公共交通定价的一个方面,对于缓解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挤问题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本人在公开发表的以前发表的文献中对拥挤收费的成本以及拥挤收费对公共交通的影响进行过深入研究。

拥挤收费就其理论基础来说可以分为第一最优拥挤收费(First-best Congestion Pricing )和第二最优拥挤收费(Second-best Congestion Pricing )两大类[1]。第一最优拥挤收费源于边际成本定价(因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定价原理而得名),它假定路网中存在完善的收费体制,通过对路网中每一路段上的用户课以值为边际成本通行费MCT (Marginal Cost Toll )的拥挤道路使用收费,使用户均衡转化为系统最优均衡状态,它是一种不考虑信息成本产权能够得到完全界定的理想化的收费模式;第二最优拥挤收费考虑的是在一个路网存在约束(如资金预算约束,通行能力约束,仅对部分路段或路径收费等)的条件下的拥挤道路使用收费问题[2]。目前针对这两种方法的优化研究较多,但是信息成本、管制成本、可能出现了寻租行为以及收入的分配问题研究尚不充分。

对拥挤收费政策的评估除了要考虑到政策的实施成本以及能够为交费驾驶者节约多少时间成本以外,还必须考虑放弃驾驶而使用其他交通方式(如地铁)的用户所造成的福利损失,而这些用户反过来又会影响原先就使用该交通方式的用户的福利。假定放弃使用拥挤道路的用户数量是拥挤收费的增函数,表示为()t V 1,0)(1>'

t V ,其中t 为拥挤收费;继续使用道路设施的用户数量是拥挤收费的减函数,表示为()t V 2,0)(2<'t V ;原先使用其他交通方式的既有用户数量为a ,它不受t 的影响而变化。

为了理解拥挤收费给各种交通方式使用者福利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分析拥挤收费的福利效应3。假定每个人在收费前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为:

in U ,其中2,1,0=i ; ,3,2,1=n (1)

in u ,其中2,1,0=i ; ,3,2,1=n (2)

n U 0和n u 0表示原先使用其他交通方式的第n 个用户收费前后的效用水平,n U 1和n u 1表示放弃使用收费路段的用户转而使用其他运输方式的第n 个用户收费前后的效用水平,n U 2和n u 2表示交费使用收费路段的第n 个用户收费前后的效用水平。其中in U 为常量,n u 0和n u 1为t 的减函数,n u 2为t 的增函数。

由于拥挤收费使得一部分边际收益低于收费标准的用户选择次优的交通方式,因此,n n U u 11<,这些放弃使用收费道路的用户又会反过来影响原来就使用其他交通方式的用户,甚至造成新的拥挤,因此原有用户的效用水平也是下降的,即n n U u 00<,n u 1和n u 0都可以看作是t 的减函数。假设拥挤收费不会影响收费路段的使用成本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使用成本,那么首先可以得到不使用收费道路用户的福利损失

[1] Yan Hai, Lam William H. K, Optimal road tolls under conditions of queuing and congestion[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30A, 319-332, 1996.

[2] 史峰,李志纯,拥挤道路使用收费的理论构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No.2, Vol. 2, 78-82, 2002.

3 本文并不是要定量确定福利的变化,而是要比较收费前后福利水平的增减,因此采用更为符合实际情况的序数效用论分析方法。

为:

[][]∑∑==-+-=+)

(111100101)()(t V n n n a n n n t u U t u U W W (3)

对t 求导数可以得到:

()0)(10>'+t W W (4)

即不使用收费道路的用户福利损失为收费数量的增函数。

对于收费道路的使用者来说,在可考虑的拥挤收费范围内,其效用水平应该是增加的,即

n n U t t u 22)(>- (5)

所有使用收费道路的用户的总福利增加值为

[]∑=--=)

(12222)(t V n n n U t t u W (6)

对(6)式进行一阶求导不难发现,W2并不是关于t 的单调递增或者递减函数,对其求最大值也不应该是拥挤收费的目的。因为拥挤收费使得一部分人放弃了使用原有道路的产权,如果不对这些原道路使用者进行补偿,那么就会导致另一种市场失灵。这种为了解决市场失灵而导致新的市场失灵的反帕累托最优措施即不能得到理论界的支持同时也不会被管制机构认同,本文认为实施拥挤收费的目标应该是实现拥挤收费扣除管制成本后最大限度地补偿非收费道路使用者的福利。假定管制成本为常数c 的话,那么上述目标可以表示为:

()[]102)(W W c t V t Max +--? (7)

可行的补偿方法应该是把收取到的拥挤收费主要用于其他交通方式使用环境的改善方面,这样和拥挤收费的缓解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环境的目标才能保持一致。

六、论文的创新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公共交通定价进行经济解释,二是基于对公共交通定价和城市交通各个方面之间波动关系的系统研究建立向帕累托方向改进的拥挤收费制度。

七、所用经济学理论

本文对基于道路拥挤的城市交通产权配置研究依托的主要经济理论包括不完全契约理论、最优化理论以及网络经济理论,如下图所示。

八、研究技术路线

九、主要内容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关于公共交通定价的研究现状

1.3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城市道路拥挤的成因分析

2.1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属性

2.2我国城市道路拥挤现状——以北京为例

2.3城市规划对道路拥挤的影响

2.4交通需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两难困境

2.5目前普遍采用的缓解城市道路拥挤的主要措施

3.城市公共交通定价的经济解释

3.1不完全契约理论综述

3.2基于不完全契约的公共交通定价的经济分析

4.拥挤收费和轨道交通定价与城市交通之间的波动影响

4.1道路拥挤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4.2拥挤收费对城市交通的潜在影响

4.3轨道交通定价对城市交通的潜在影响

4.4基于产权观的拥挤收费对出行决策的影响

4.5拥挤收费与城市交通波动模型的建立

5.城市交通产权配置的制度设计——以北京为例

5.1北京城市交通的现状分析

5.2北京依靠拥挤收费和轨道交通定价改善交通的必要性

5.3基于公共交通定价的城市交通政策建议

6.结论

十、参考文献

1.赵曙明. 交通资源管理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M]. 上海人们出版社,1997

3.查尔斯?沃尔夫. 市场或政府[M].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4.荣朝和. 西方运输经济学[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谢守红. 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M]. 科学出版社,2004

6.科斯. 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 上海三联书店,1994

7.17.科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 上海三联书店,1991

8.18.汪丁丁. 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19.杨小凯. 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趟边际分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20.张五常. 经济解释[M]. 商务印书馆,2000年

11.Yildirim Mehmet Bayram, Hearn Donald W., A first best toll pricing framework for variable demand

traffic assignment problem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39, 659–678, 2005.

12.杜胜品,孔建益. 城市交通拥挤与系统分担交通理论的应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o.1, V ol.27, 47-50, 2004.

13.Vickrey William S., Congestion theory and transport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

251-60, 1969.

14.Downs A., The law of peak-hour expressway congestion[J], Traffic Quarterly 16, 393-409, 1962.

15.Calthrop Edward, Proost Stef, Road transport externalitie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1(3–4): 335–348, 1998.

16.Haveman Robert H., Common property, conges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 2, V ol. 87, 278-287, 1973.

17.施昌奎. 共有产权与城市拥挤现象[J]. 城市问题,No.2, 34-36, 1997.

18.欧国立,王卫华. 公路收费模型及其福和效应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No.6, 1-7, 2004.

19.Arnott Richard, Alleviating traffic congestion: alternatives to road pricing[J], working paper No.28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Boston College, 1994.

20.Lindsey C. Robin, Verhoef Erik T., Traffic congestion and congestion pricing[J], Handbooks in Transport

3, 77-105, 2001.

21.Yan Hai, Lam William H. K, Optimal road tolls under conditions of queuing and congestion[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30A, 319-332, 1996.

22.史峰,李志纯. 拥挤道路使用收费的理论构架[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No.2, V ol. 2, 78-82, 2002.

23.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acmillan, 1920: 5-10

24.Knight F. H.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24,38

(August):582-606

25.Richard H. M. Information and pricing in road transportation. Springer,1998: 35-69

26.Jacob B. Polak, Arnold Heergje. Analytical transport economics.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UK.2000

299—326

27.Hai Yang, Hai-Jun Huang. Car pooling and congestion pricing in a multilane high way with high-

occupancy-vehicle lan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1999,33:139-155

28.Hai Yang, Qiang Meng. Departure time, route choice and congestion toll in a queuing network with

elastic dem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1998,32:247-260

29.Hai Yang, Wilson H. Tang, Wing Man Cheung, Qiang Meng. Profitability and welfare gain of private toll

roads in a network with heterogeneous user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02,36 :537--554

30.黄海军,Michael G. H. Bell,杨海. 公共与个体竞争交通系统的定价研究. 管理科学学

报.1998,1(2):17-23

31.晏克非,张国强,覃煜. 基于车辆动态导航的拥挤定价.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1,1(3):74-76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 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运算能力研究及教学策略分析 ——以圆锥曲线为例 研究生姓名 学号 类别在职教育硕士 导师姓名 系所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研究方向 入学时间 2015.7 开题时间 2017.7 毕业时间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 数学运算能力,作为六个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高考中考察方式非常广泛,所以数学运算能力也是影响高中生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因此,关于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也必然是高中生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学生方面,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普遍不高,运能能力的发展也体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对运算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同学没有良好的运算习惯,缺乏运算技巧,运算心理素质薄弱等等;在教师的方面,关于运算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单纯侧重追求运算速度与运算技巧,或者是通过一些程式化的低水平的重复性训练,来是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它遍布于高中数学的各个模块当中,尤其圆锥曲线这一部分的学习对运算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部分,因此,我希望通过圆锥曲线这一部分的教学来研究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找到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低下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明确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运算能力,章建跃先生解释为这样五个方面:能概括化记忆运算的基本知识;能弄清数学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对问题的类型、核心以及解法有一个最初的定向;会简缩运算过程,优化运算的环节;能灵活运用运算方法等。 简洪全老师指出,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挖掘题目中信息的能力;运用定义、公式、法则和定理的能力;选择运算方法的能力;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郑君文,张恩华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数学能力由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等五种子成分组成。 吴宪芳,郭熙汉等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培养学习在数学活动中的能力(即学习、研究、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数学能力指的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空间想象能力。 综上,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 张雄在《数学教学概论》中指出,中学数学运算包括数的计算式的恒等变形、方程和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初等函数的运算和求值、各种几何量的测量与计算、求数列和函数的极限以及微分、积分、概率、统计的初步计算等。 林崇德等指出,中学生的运算能力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水平为了解与理解水平,及学生对运算的含义有感性、初步的认识,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并对运算的法则、公式、运算律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知道它与其他运算之间的关系,有何用途;第二级水平为掌握应用水平,即学生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会用运算去解决一些基本的常规问题;第三级水平为综合评价水平,即能够运用多种运算,并达到灵活变换的程度,可以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运算方案,并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最合理、最简捷的运算途径。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是: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理解算理;能够根据问题的情景,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近几年,围绕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展开的研究有很多。杨艳丽老师在论文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并且也为中小学教育开发了广大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进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可以上,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进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怎么有效地利用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具迫切研究的咨询题,而开展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算是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所以,开展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究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办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经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络教学的设计研究要紧是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能够说,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时期,还有不少咨询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究。例如,在络环境下怎么利用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索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制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但是,与传统教学相比,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别够完善、健全。怎么保证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具行之有效的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络教学研究的一具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怎么保证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但是,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怎么组织评价、怎么猎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怎么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络教学的进展,提高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络教学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上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所以是教学改革进展的方向。经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具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别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咨询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络教学的质量。 2、寻觅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进展教学设计理论 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别仅是教学环境的别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经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解决络环境下,教学怎么进行教学设计,怎么调控教学过程,怎么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

开题报告范文模板(共10篇)

篇一: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模板(最全面,最实用) 1.开题报告方法介绍: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2.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 一、开题报告封面: 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目的要明确,充分阐明该课题的重要性): 1.论文的背景; 2.理论意义; 3.现实意义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应结合毕业设计题目,与参考文献相联系,是参考文献的概括):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内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四、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思想明确、清晰,方法正确、到位,应结合所要研究内容,有针对性)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六、预期的结果 七、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论文提纲)八、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内容要丰富,不要写得太简单,要充实,按每周填写,可2-3周,但至少很5个 时间段,任务要具体,能充分反映研究内容) 九、参考文献 下面是开题报告模板: *****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所在学院:专业名称: ****大学 年月日 祝福大家!谢谢大家!!结束!!! 篇二: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指导教师院(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日期 教务处印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 三、研究进度 篇三: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版 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及任务书 篇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研究探讨的比较多,不过由于我国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意见,直到今天,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以及理论本身,都没有居绝对优势地位的学说。虽然对于期待可能性刑法理论上尚争论不休,但其合理意义早已存在于刑事司法实践中,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着重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研究,先简要介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形成发展等基础法律问题,再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和适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在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借鉴的一些浅见,希望对立法和理论研究能有所启发。 (2)研究意义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考虑行为人本身的实际情况,不强人所难,能达到事实上的合理性和实质正义,不给被告人附加多余义务。因此,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可以给刑事责任的认定提供人性的标尺,使刑事责任认定更加合乎情理、充满人性,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并且在刑事司法方面也可以发

英语教育硕士开题报告.doc

英语教育硕士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高中艺术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社会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此类院校,中学艺术生的扩大,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大量需求艺术人才,以及国家素质教育推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结果。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艺术院校也加入扩招大军。由于高等艺术院校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普遍要求较低,很多考生认为这是一条通关捷径,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纷纷选择艺术专业。所以高中艺术生是高中学生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差,厌学思想严重,重专业轻学习,但同时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热情澎湃, 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作为一名高中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师,研究掌握并重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2. 问题的提出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艺术学生的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发现艺术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目前艺术类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的考生不同,除了要参加高考外,还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该类考生必须是专业考试合格且高考成绩达到该院校录取分数

线才能被录取,且肩负着文化与专业学习的双重重担。笔者根据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艺术部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受文化课底子弱的影响,文化课学习积极性不强,不善于思考,学习主动性差,虽然他们也知道不止专业要好,同时文化课在高考时也很关键,但由于大多数的艺术生在中学时就是文化课的失败者,类院校在高考中。这些想法使笔者深入思考。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仅仅如此吗?怎样提高它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地接受各种信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将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英语教学应以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为基础,培养目标仍然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任务,以具有良好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培养出在艺术设计、艺术教育及艺术研究方面有所发展的专门人才。此外,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推动力,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维持和效果。对艺术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真诚情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质量意义深远。 3.文献综述 3.1学习动机的定义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习需要的驱动力。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河南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手机戏、移动音乐、手机支 付、位置服务等 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 HTML5是下一代 Web 语言,它不再只是一种标记语言,它为下一代 Web 提供了全新的 框架和平台,包括提供免插件的音视频、图 像动画、本体存储以及更多酷炫而且重要的 功能,并使这些应用标准化,从而使 网目前正处于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而 HTML5是近十年来 Web 标准最巨大的飞 跃。和以前的版本不同 来表示Web 内容,它的使命是将 Web 带入一个成熟的应用平台 频、图像、动画以及同电脑的交互都被标准化。一般广义而言的 HTML 、CSS 和 JavaScript 三个部分,不单单只是 HTML 部分而已, 许多的创新,让整个网页程序功能更加缤纷。尽管 HTML5的实现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但 HTML5正在改变 Web 。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HTML5对于移动端的开发有着独特的优势,相比传统的 app , HTML5采用网络通用语言,不用考虑终端设备或者操作系统的不同,对于音频视频 自由嵌入,多媒体 形式更为灵活。 HTML5像传统的 Flash, Flex , Silverlight , Objective-C 那样,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 系统。对 于年轻一代开发者,HTML5应当是他们首选技能,HTML5会形成很大的市场。 一切正如正益无线总裁王国春所说: “ HTML5代表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总有一天它 将成为主流技术。” 本次设计的内容,作为移动端的游戏,主要是为了验证 HTML5在移动端开发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可另附页) HTML 5从根本上改变了开发商开发 Web 应用的方式,从桌面浏览器到移动应用言和 标准都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各种操作平台 匚门。前端开发虽然起步时间晚,但是发展 势头迅猛,在各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动下,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开始重视 Web 产品的前 端重构与开发,如淘宝、腾讯、新浪、百度、搜狐等都对自己的网站进行了重构并同时 使用了 HTML5中的 新特性。现在开发的 Web 新产品的页面交互也越来越丰富,视觉效果 也越来越绚丽。互联网公司除了重视前端开发之外,还在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001?2012年,腾讯、百度及奇虎 360公司先后加入了万维网联盟( W3C ),共同参与互 联网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促进了国内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课题名称 基于HTML5的移动端打地鼠游戏的设计 课题来源 其他 职称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Web 能够轻松实现类似桌面的应用体验。移动互联 HTML5在其中很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HTML5并非仅仅用 ,在这个 平台上,视频、音 HTML5则包含了 CSS3和 JavaScript 也有 HTML5的优势与特性,确定 指导教师 学号

毕设开题报告范文

副教授 所在院(系) 部: 武魂学院 专业名称: 工业工程 2013年03月20日 学生姓名 唐山 学号 1 专业 控制系魂师 称: 名: 师: 数控机床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唐山 周漪 学号:1 副教授 帆羽

数控机床的人因工程学设计 指导教师 副教授 所在院 (系) 斯莱克学院 课题来源 自拟课题 课题类型 工程技术研究 毕业设计的 内容和意义 课题背景: 数控机床是现代高科技机电产品的一种重要设备 ,正在被广泛地 应用于加工制造业的各个领域,而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 展,现代数控机床的应用领域也日益扩大,相应地对提高数控机床效率 的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数控机床的工作质量不但取决于机器本身的性能和质量 ,还取决 于操作者,也就是取决于该系统中人机系统的功能质量,只有当操作者 与机器的节奏相协调时才能发挥出最高的效率。然而目前在设计数控 机床的时候由于很少从人机工程方面进行考虑 ,对人机系统缺乏必要 的实验和研究,造成机器生产出来投入使用时,才发现由于人机系统不 合理,操作人员不能舒适得使用机床,使得机器的效率不能很好发挥出 来,甚至危及操作者人身安全。最后不得不付出很高的代价 ,拖延大量 【1】 时间对机器进行改造,这种修补又难以使人机关系得到彻底改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人机工程的角度对机床外观造型进行设计改善。 课题内容: 1.提出:在整个人机系统中机床要由人操作使用来实现其功能, 机床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使用的好坏,而人机交互的过程 影响着操作者使用机床的状态,因此使用人机工程系统分析对机床造 型进行改善,让机床以易懂、安全、舒适、亲切的方式呈现给使用者, 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在对机床造型进行改善设计时, 根据数控机床的工作功能与操作特点,对其进行人机工程学的系统研 究,分别从数控机床外观造型人机分析、数控机床控制面板人机界面 研究、机床色彩人性化设计研究、机床标牌人性化研究等方面进行研 究,使机床设计在其功能性、操作性的基础上加入人的因素,将人作 为设计的主题,做到以人为本。 课题名称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格式规范(2)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格式规范 篇一:开题报告标准格式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 XX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文档标准格式打印或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标注规范格式(1) 参考文献标注规范格式 文中无论是参考了他人的文献资料而给出自己的表述,

还是直接引用他人文献资料(加引号),都应一一给出其出处,即:在正文参考或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依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定的文献序号,在文末的参考文献表中给出详细的信息;“参考文献:”顶格,占两行。参考文献表依次列出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为: a.书籍[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页码范围号用半角的“-”). b.译著[序号]著者;译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c.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d.报纸[序号]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e.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f.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g.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A].主编.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h.电子文献[序号]作者.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 引用日期. i 档案[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原件日期[B].收藏地:收藏单位(收藏编号):起止页码.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精选)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8f6292560.html,)/总结报告/开题报告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精选) 论文题目初中生厌学思想品德课的成因与对策 专业(方向)教育管理 论文工作计划简述(开题报告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的教育提出要培养“世界的领袖、地球村的村长”,日本提出“做有能力参与国际事务的人”,香港提出“乐雨靴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作为中国现代人,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人、文化人、经济人,必须是具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可见,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教育中的统帅学科。新世纪之初,第八次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作为学科统帅的思想政治课一直走在课改前列。近几年来,不断更新教材,修订《课程标准》,特别是开卷考试的推行,使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新课程改革存在很多优点,比如,知识体系依然是以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国情教育为知识主线,教材的内在联系加强了,也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交往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实现学生主体的回归。新课程改革一改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的方式,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和获得生命情感价值体验的主体,它真正地体现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发展型的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自身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新课程解读对政治学科作了这样的定位----“初中思想政治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从这一定位我们明白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性,为新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感到欣喜和自豪。 但是,新课改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根本原因是我省政治学科高考方案的变化,造成一线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上感到迷茫和彷徨,不少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不敢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改革。师生的思想仍未摆脱中、高考指挥棒的束缚,课堂仍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同时课堂又

毕设开题报告

毕设开题报告 毕设开题报告、遗传算法以及多智能体系统等。 XX年1月,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正式运行,可以查询到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个人征信系统纳入信贷管理流程。根据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在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时能够甄别出高风险客户群体,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目前,个人信用报告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信用报告上的信息量大,审批人员做决策时需要一定的时间综合考虑各类信息,同时审批工作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为此,有必要根据个人信用报告开发征信局信用评分,为商业银行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其有效防范风险。 在美国,征信局信用评分主要由三大个人征信公司提供,分别是益百利(experian)、艾可飞(equifax)和美国环联公司(trans union)。他们从各个银行和信用卡公司获取消费者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汇总,按照规定的格式向外界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报告中有一项是个人信用评分,同时还提供信用等级并给出比例。这三家公司的评分都由评分科技公司fair isaac提供,称作fico系列信用评分。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全国性的征信局信用评分,只

有地方性资信公司的信用评分。比如上海资信公司推出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设立了7个评分等级,从-600分到1700分将个人信用状况详细量化,从而评出g~a 7个等级。深圳鹏元也于XX年推出了个人综合信用风险评分——鹏元800。该信用评分体系共设6个等级,从320xx年来在我国被重视。提出了一种基于整个系统环境的预测响应及能量运行来改变暖通空调系统控制,设定点的系统方法,并用遗传算法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同时优化多个设定点来改善系统响应和降低系统能耗,后来他又采用自适应性控制理论对某海水冷却。空调系统进行了优化控制研究,采用带指数遗忘的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方法和基因遗传优化算法,对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单元进行了优化控制研究。罗启军等人提出了一项动态的优化技术在一个指定期间内,能得到使目标函数(运行成本或者峰值能耗)最小的房间温度曲线,该算法还给出了暖通空调设备的最佳开/关时间等人提出用遗传算法对风冷制冷机的冷凝温度设定点进行优化控制以提高制冷机的效率。此外,有许多研究者用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暖通空调系统中各个设备的非线性特性,用于实现对整个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目前,研究者们将更多先进的建模方法和智能优化方法引入到了暖通空调的优化控制中,更加注重变工况点的在线优化控制。何厚建等人对已建的暖通空调各关键设备的静态模型采用用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建立了水系统

开题报告的标准格式

内蒙古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务处 二○○年月日

说明 一、开题报告前的准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确定后,学生应尽快征求导师意见,讨论题意与整个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并编写研究提纲,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研究(或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应说明此项研究(或设计)在生产实践上或对某些技术进行改革带来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有的课题过去曾进行过,但缺乏研究,现在可以在理论上做些探讨,说明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2、国内外同类研究(或同类设计)的概况综述。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后,对该类课题研究(或设计)已取得的成就与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只对本人所承担的课题或设计部分的已有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条理地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课题研究(或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写出将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重点突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是物所能及、力所能及、能按时完成的,并要考虑与其它同学的互助、合作。 4、研究(或设计)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或切合实际的具有新意的设计方法,是获得高质量研究成果或高水平设计成就的关键。因此,在开始实践前,学生必须熟悉研究(或设计)方法,以避免蛮干造成返工,或得不到成果,甚至于写不出毕业论文或完不成设计任务。 5、实施计划。要在研究提纲中按研究(或设计)内容落实具体时间与地点,有计划地进行工作。 二、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可在导师所在院、教研室范围内举行,须适当请有关专家参加,导师必须参加。报告最迟在毕业(生产)实习前完成。 2、本表(页面:A4)在开题报告通过论证后填写,一式三份,本人、导师、所在院部(要原件)各一份。 三、注意事项 1、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意味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学生已对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了周密的思考,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关键的环节。在开题报告的编写中指导教师只可提示,不可包办代替。 2、无开题报告者不准申请答辩。 3、本表(原件)用钢笔填写,字迹务必清楚。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模板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育硕士开题报告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信息革命”浪潮的兴起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以前所未 有的广度和速度传播。人们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传播科学知识和最新信息的呢?首先是写作,尤其是英语写作。专家、学者、教授、新闻记者,一般都是事先写成讲稿、新闻稿,然后才借助传媒进行传播。可见,现代视听工具的普遍使用,不仅没有降低写作的地位,而是对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写作己成为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英语学习成功的标准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词组和句型,知道多少条语法规则,而在于他们能否用所学的语言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能认知,而且能内他们所学到的语言,对所学语言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同化、分析、综合、判断、重建和再创造。(刘上扶,199&20)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稿)》(以下简称《标准》)对写作技能的教学过程提出了以下建议: (1)教学目的: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 养规范的写作习惯。

(2)基本技能: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 小写。 (3)写作技能的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写前活动,写时活动,写后活动。 (4)材料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目的明确;有趣味性和真实性。 (5)教师角色:指导、启发、示范、商讨、鼓励、讲评。 建议中的教学思路与“过程体裁法”(ProcessGenreApproach)所倡导的改变单纯的写技巧的训练过程,将写作的各个要素调动在一起(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段)的做法基本一致。“过程体裁法”强调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方面的知识,各种学习策略的运用,积极情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涉及交际能力要求的文化沟通。过程体裁法中强调交际的目的决定体裁的存在,强调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社会交际工具。因此,“过程体裁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在写作教学中。但这一教学法是否能被有效地运用呢?有效教学(efficientteaching)中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吕文谦,20XX) 教学有没有效果,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材中的内容或者是在教的过程中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那么,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后学生想写,能写,写作能力得

本科毕设开题报告范本

xxxxxxxxx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题目直升机制造协调系统准确度计算模块开发学生姓名xxxxx 学号xxxxxxxx 毕设地点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职称教授 2008年 3 月15 日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 文献综述: 飞机制造工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生产工艺准备工作和生产中要解决大量的互换协调问题,即飞机的制造准确度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及其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互换协调问题是直升机制造工艺的主要特点之一,协调准确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保证成套工艺装备的制造准确度和协调准确度是保证产品制造准确度、装配协调和产品互换性的物质基础。该问题涉及到诸如协调路线制定、尺寸传递中各环节容差分配、协调准确度预测等诸多环节,以成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开发计算机辅助直升机制造容差分配决策系统,是直升机设计、制造高水平高效率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次毕业设计旨在开发该系统中的协调准确度计算模块,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已知容差分配下的协调准确度进行量化的评价,减少实际直升机生产中的不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直升机采用厂所设计、制造分开的研制体系,由直升机设计所完成产品数模、设计图纸的设计,除少量有特殊要求的零件外,产品设计图纸通常只以自由公差的形式标明零件的通用公差要求。再由直升机制造企业完成协调方案制定、装配单元划分、工装设计制造、零件制造及产品装配,企业需根据以上条件对涉及工艺分离面上部件对接的大量零件、工装进行容差分配,以满足装配的互换协调要求。过去工艺人员采用等公差法、等精度法进行容差预分配,该方法能保证尺寸链封闭环协调要求,但未充分考虑各组成环的尺寸大小、加工难易程度等结构工艺特点,简单地为各组成环规定了严格的公差容限,即要求较高制造准确度以保证设计要求,上述预分配方案还需要根据工艺能力进行调整。由于每个环节的容差调整都将影响尺寸链封闭环的最终累积误差,过去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协调准确度计算和容差优化调整的体系,多凭经验处理,存在随意性较大、失误较多、一次性装配成功率较低等突出问题。随着对直升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结构及制造工艺也不断发展,制造协调准确度的要求日益严格,企业迫切需要专用的软件系统辅助直升机制造工艺容差设计。 自从1978年c.Flillyard提出采用计算机辅助方式来设计零件的尺寸和形位公差以来,国内外在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领域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几何公差表示、公差分析和综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开发了大量的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原型系统,这些成果为实现CAD/CAM集成起到了桥梁作用。

开题报告的封面范文

开题报告的封面范文 怎么制作开题报告的封面才更为规范,让考核的老师看着顺眼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范文吧! 长江大学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撰写内容及要求 一、题目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六、完成毕业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 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八、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注1:格式要求: (1)题目名称:要求与毕业设计题目名称一致,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2)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单位署名:学生、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院系或工作单位)在题目下隔一行,居中,格式:学生:×××,×××学院(系),另起一行居中,格式:指导教师:×××,工作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3)开题报告正文,撰写格式按毕业论文(设计)的排版格式规范要求。 附:毕业论文(设计)的排版格式规范 1.原则上毕业论文(设计)均按以下要求排版、打印。 2.版面尺寸:A4(21.0×29.7厘米);版芯位置(正文位置):上边界 3.5厘米、下边界3.0厘米、左边界3.0厘米、右边界2.5厘米、装订线位置定义为0厘米。 3.页眉与页码:页眉从第1页开始设置,距边界2.8厘米,采用五号宋体居中,奇数页页眉为论文的一级标题文字,偶数页页眉为论文的题目;页码采用页脚方式设定,采用五号宋体、用“第×页(共×页)”的格式,处于页面下方、居中、距下边界2.2厘米的位置。 4.目录:“目录”用小二号黑体,居中;一级标题顶格,小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缩进2个汉字符,小四号宋体;标题文字与页码之间用点线,页码居右对齐。在目录中先依次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开题报告】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相信,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回顾教育的过去,对话教学是存在的,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理念。这样看来,我们提出“对话教学”,是对当代社会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学习”即“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传递信息,而是激励思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胆表现自我,学会对话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别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世纪初,“探究交往合作观”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研究性学习” 作为一门课程被列入中学课程计划,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说明我国已在课程教育改革中对学生资源价值进行重新确认和开发。不少有识之士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活动。其中,在吸取融合主体性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是西方解释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话理论”,已成为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引进的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该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二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我认为对话理论必将在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前,对如何用该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案例还较少,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可供借鉴的案例。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1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现实)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选题的目的是开发以工作流为核心、B/S架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带宽越来越大,网络的普及也越来越平民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办公

流程,基于这些流程我们井然有序的完成各种工作,同时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中正致力于高层次的网络办公自动化,基于这些系统将为他们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节省大量的办公费用,大幅度提高办公效率,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别的系统整合在一起比如ERP等,这样将非常方便的整合整个企业的资源,已科学的方式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使企业能在当今激烈的环境中信息化建设处于前列。 2)国内外研究概况 办公自动化是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我国办公自动化软件从80年代发展至今,从最初的提供面向单位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可提供面向企业级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软件。第一代办公自动化只是以数据为处理中心,提供面向单位的辅助办公产品,虽然完成了办公办公信息载体从原始介质方式向比特方式的飞跃,但信息仍然是高度独立的,发展到第二代,它以工作流为中心,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到随后的群件技术的发使得办公自动化发生了质的飞跃,分布式组件技术、三层计算模式、Internet技术、多媒体技术、基于工作流的分布式应用、Lotus Notes、Microsoft

Exchange等群件平台出现使得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非结构化文档的处理、全文检索、工作流管理这些重要的OA功能,并且使软件的柔性构造功能将不断加强,工作流是这种办公自动化的最重要的表现。这种方式以E-mail、文档数据库管理、复制、目录服务、群组协同工作等技术作支撑,让群体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实现了对人事、文档、会议等的自动化管理。大体分来,办公自动化系统可分为事务型、管理型和分析决策型三种不同的层次。 1. 事务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一个机构内各办公室的基本事务活动,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存储和查询,如文字处理、文档管理、电子报表、电子邮件、电子日程管理、文档的整理、分类归档、检索等。 2. 管理型的办公系统包含业务管理的那部分功能,是事务型办公系统和支持职能管理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 3. 决策型办公系统包括决策支持功能,是在管理型办公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决策支持系统而构成,除具备前述的功能外,还具备对业务数据的进行分析、评测等决策支持的功能。

开题报告的标准范例

开题报告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已知的配置资源的最优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也是我国优化资源配置,参与国际竞争,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竟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没有实际提高?综合国力是提高了,但代价是环境,资源,后续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同时比对当前的数据,我们会发现,我国在国际竟争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长此下去,我们会完全被西方国际旧秩序束缚,依赖它们的市场,技术,人才。本文力图证明,国际贸易保护理论还是有道理的,我们不能完全依据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经济,技术、管理、知识不会也不可能通过交换得来,我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家复兴,还得依靠自己,发展的动力在国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不会过时。 发展市场经济,我国处于先天的劣势,起步晚,缺技术,缺管理,缺资金,缺人才,另外还缺竞争的机制,所以我们要对外开放,利用供求机制配置我们所缺乏的资源——这是对外开放的初衷。但是实践证明,我们最稀缺的资源不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来的,技术、管理、资金都不是通过贸易和交换实现的,最关健的技术和人才还是要,用毛主席的话说,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本文试从对外贸易依存度,技术引进情况,自主创新现状等角度用实证的方法说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动态均衡中处于劣势。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 ,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是有利 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是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当专门生产最为有利的商品,后者应当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够生产的更为多的产品 ,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所以一国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即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 ,进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