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 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是日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约定;舍弃;这;难道

(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中午。期:约定。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③句意:这天。是:这。④句意: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岂:难道。

(2)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句意为: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②重点词语:雨:动词,下雨。焉之: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之:动词,至。焉:疑问代词,哪里。句意为: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约定;舍弃;这;难道

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⑶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3.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课文《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①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②,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③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④,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⑤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②尊盛位高势盛。③畏同“威”,威严。④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⑤由奉行,

遵从。(1)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亡其身者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去相同的一项是()

A.①成王封伯禽于鲁/②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B.①守之以恭者/②子无以鲁国骄士

C.①犹恐失天下之士/②守之以浅者

D.①亡其身者/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对(甲)(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全面告诫子孙的文章,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B.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C.(甲)(乙)两文在殷殷教每中都蕴含着父辈对子孙的深切期望。

D.周公告城儿子伯禽贵为郡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甲、乙两文告诫孩子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答案】(1)振奋;修养;死亡,使…死亡。

(2)D

(3)A

(4)甲:立德修身,珍惜时光。乙: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5)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解析】【分析】(1)①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是一词多义:振奋;劝勉。②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冶”是一词多义:修养;冶炼;艳丽。③亡其身者:自己身亡的人。“亡”本义是死亡,这里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死亡。

(2)A.①在/②对于。B.①用/②因为。C.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D.①代词/②代词。故选D。

(3)(甲)文中,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乙)文,结合“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可知是从全面告诫子孙。故A错误,选A。

(4)①甲文。结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诉后辈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要淡泊,要宁静。②乙文。结合“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知,六种德行中重点突出的是“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周公告诫后辈的中心是: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非,不。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②德行宽裕,品德高尚的人。守,守护。以,用。荣,享受荣耀。

故答案为:⑴① 振奋;② 修养;③

⑵ D

⑶ A

⑷甲:立德修身,珍惜时光。乙: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⑸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有书室为狐所据________

②然公爱民________

③辄自往驱之________

④公休矣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⑴① 被;② 然而;③ 就;④ 停止。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

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冶性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B.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文章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D.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答案】(1)告诫、劝勉;懈怠;轻薄

(2)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

【解析】【分析】(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诫”,告诫、劝勉;“慢”,懈怠。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明”,明确;“致”,达到;“去”,消失。

(3)D项错误。应改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故答案为:⑴① 告诫、劝勉;② 懈怠;③ 轻薄

⑵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

目标。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故选A。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故选B。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

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7.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孔子哭之恸②,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③。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①蚤:通“早”。②恸(tòng):极度的哀伤。③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④亡:通“无”,没有。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发尽白________

(2)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甲文相关内容,你觉得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全部,全都

(2)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孔子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

(3)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解析】【分析】(1)句意:头发全白了。尽:全部,全都。(2)根据“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理解作答即可。(3)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作答此题,围绕“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全部,全都;

⑵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孔子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

⑶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⑶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附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寓言四则》)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①其仆市②履于肆

③,仆私其直④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⑤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⑥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使:命令,派。②市:买。③肆:店铺。④直:同“值”,价值。⑤踵:到,走到。⑥缪:同“谬”,错误,荒谬。

(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适使其仆市履于肆适:恰逢

B.他日,友人来过过:拜访

C.逾年而事暴暴:暴露

D.而悔谢曰谢:感谢

(2)用“/”给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答案】(1)D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解析】【分析】(1)D项,谢:道歉。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①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句意: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固:本来;窃:偷;履:鞋。句意: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综合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⑶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附参考译文】

(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二)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①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①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螳螂方欲食蝉/饭疏食,饮水

B.欲啄而食之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不知前有深坑/狼不敢前

D.而不顾后害者也/元方入门不顾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请找出文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B

(2)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解析】【分析】(1)A吃;食物。B将要。C前面;向前。D留意;回头看。

(2)这句话的大意是:蝉将要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认真阅读这个短文,可以看出从开头“园中有榆”一直到“后有掘株也”都是叙述,只有最后一句“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属于议论,表达作者对这件事的观点和看法。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蝉只顾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想要吃自己;螳螂只想着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想吃掉它;黄雀只想着吃吃螳螂却不知道后面有弹弓瞄准了它;童子只想着打黄雀却不注意前面有深坑,后有挖了树根的坑,他们都是只顾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这其实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故答案为:⑴ B

⑵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⑶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方式及作品给人启示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而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题则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偷本非礼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②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③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因:于是;就。②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③会:钟会。钟毓、钟会是兄弟。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陈太丘与友期行

B.白雪纷纷何所似既而问毓何以拜

C.撒盐空中差可拟可以为师矣

D.且托寐以观之不义而富且贵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4)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起偷服药酒,钟毓、钟会两兄弟的表现却有所不同,说明他们的性格特点亦有异。你更喜欢哪个呢,为什么?

【答案】(1)钟毓兄弟小时 /值父昼寝/ 因共偷服药酒。

(2)D

(3)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父亲)又问钟会为什么不拜,钟会说:“偷窃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4)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礼守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

酒喝。故停顿是: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2)A.两个“与”:同、和。B.两个“何”:什么。C.两个“可”:可以。D.第一个“且”:暂且;第二个“且”:与。故选D。

(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欣然,高兴的样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何以,为什么;本,本来。

(4)题干“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答题思路。乙文在塑造钟毓、钟会两兄弟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从钟毓的回答“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可以看出他比较拘礼守节,即使是做坏事也没忘记礼节;从钟会的回答“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来看,他更加机灵,随机应变。

故答案为:⑴钟毓兄弟小时 /值父昼寝/ 因共偷服药酒。

⑵D

⑶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礼守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⑷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礼守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比较。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文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刚巧醒来,暂且故意装睡,想看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父亲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行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11.文言文阅读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一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填上省略的成分。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试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那天回家,也会像曾子一样反省自己的言行。你觉得友人会反思些什么呢?用现代汉语回答。

【答案】(1)同“否”;舍弃;每天

(2)元方;家君;君;家君

(3)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不”属于通假字,“委”属于古今异义词。

(2)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句意补充省略的内容。根据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元方回答说:我的父亲等待您很久您还没有到,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据此答题即可。注意此题应补充文言词语。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有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守信,是否有礼貌,是否真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答题时句式尽量要和论语中曾子的句式一致。

故答案为:⑴同“否”;舍弃;每天

⑵元方;家君;君;家君

⑶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不写出合适的文言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然后再据此答题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分两处)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目似瞑________

②盖以诱敌________

③将啮其喉________

④信不诬哉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

B.一狼径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C.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

D.亦毙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对狼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1)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

(3)C

(4)①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②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

(5)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稍长(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主人))/亦颇驯(还是很驯服)/竟忘其为狼(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2)①目似瞑: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暝”是一词多义:闭上眼睛;黄昏;幽暗;天黑,日落。②盖以诱敌: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盖”是一词多义:原来是;原因是;大概;发语词。③将啮其喉:要咬他的喉咙。“啮”是一词多义:咬;侵蚀。④信不诬哉: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信”是一词多义:确实;信任;信用。

(3)A. 回头看/回头看。B. 离开/离开。C. 用/来。D. 代词/代词。故选C。

(4)本题注意:①意,打算。隧,从隧道。以,来。②阳,表面。为,是。而,但是。

阴,暗地里。

(5)结合“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看出狼的阴险、奸诈、狡猾。【甲】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是持嘲笑、讥讽的态度。【乙】结合“狼子野心,信不诬哉!”可知,作者通过揭露狼的奸诈、狡猾的本质,对狼持谴责的态度。

故答案为:⑴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⑵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

⑶C

⑷①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

②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

⑸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和词义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注意对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

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词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差可拟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答案】(1)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2)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俄而”“拟”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欣赏: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起:漫天飞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ABD理解正确。C 公大笑中的笑意不是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而是对谢道韫的赞赏。

故答案为:⑴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⑵ 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⑶ 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及答案(部编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 ___ ___ 。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________ ___ ___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 _。 1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 ___、_____ __、___ 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 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句式

一、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儿女:古义: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禽兽之变诈几何(《狼》) 几何:古义:多少,文中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6.止增笑耳(《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7.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晓:古义:告知,开到今义:天刚亮的时候 8.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9.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 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约定 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狼》)攻击 4.狼不敢前(《狼》)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世说新语》)在家里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每天 5.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似的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从通道 (三)动词做名词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止增笑耳(《狼》)笑料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以……为枕 (五)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以……为快乐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文言句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逐字句翻译

8课《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的义理 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落下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去后乃至——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陈元方那年七岁 门外戏——在家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客人问他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陈元方回答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 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客人便发怒说道 非人哉——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和人家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陈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不至——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则是无信——就是没有信用 对子骂父——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客人很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1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课外现代文 《毽子里的铜钱》 ①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②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③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就进家里了。 ④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⑤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⑥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⑦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递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⑧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⑨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⑩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做小贩的,是非常辛苦的。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慈祥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1)通读会文,梳理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老人送“我”小山薯—①________——②________——老人再送“我”小山薯—③________(2)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处划线词“愣愣地”的不同含义,及体现的人物心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 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唯有垂杨管别离》,完成下面小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小学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如果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因为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毕竟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 到了最后,连小病号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苦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带他转院,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doc

2018 年 , 部 , 编 , 七年级 , 上册 , 古 , 诗文 , 理解 , 性 ,4 .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 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班级:姓名: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诫子书》 一、填空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四、阅读《诫子书》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狼》 1 3 4 6 8 10 11 12 14 16 18 1 2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__②盖以诱敌敌:_____ 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前:___②狼不敢前前:_____ 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__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④复投之之:_____ 6、以①投以骨以:__②以刀劈狼首以:__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课外)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世人皆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河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说一下“影入平芜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及穿搭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 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 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 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 (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 【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不同。故选B。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