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人口》教案 新人教版

《中国的人口》教案 新人教版

《中国的人口》教案 新人教版
《中国的人口》教案 新人教版

《中国的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学生能说出我国现有人口的大致总数。并且清楚我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地位和比例,了解中国人口与世界一些其他国家人口的差别情况,了解我国各省人口的情况。

2. 教师指导学生会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了解人口增长趋势产生的原因。 3.通过本堂课的内容,学生具有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学生能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并能分析其原因。

4. 了解我国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学生学会分析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我国是一个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国家,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资料,同学们能进行归纳、分析。并总结答案。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在涉及人口增长的环节时,学生能明白并且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另外,视情况要求学生绘

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领悟现实中人类面临的几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等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感危机感等。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规律。

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密度规律,总结其成因。我国的人口特点。

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教学媒体

“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课本插图、有关图表。课时安排二课时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基数大、数量世界第一二、人口增长速度快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1

教学过程

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陆地面积拥有960万平方千米,毗邻14个国家的泱泱大国。拥有34

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3各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国下,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呢?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中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老师:人口的定义:人口是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重庆市北碚区:65-66万重庆市:3100多万

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人口有多少吗?

根据20XX年我们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为亿,世界总人口约亿,约占世界人口的总数的%,有五分之一多一点。也就是在世界上的人口中,我们每五个人就有我们一个中国人。究竟中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接触一组数据,大家读1-7图:饼状图上分块的大小表示不同国家的人口比例。同学们你能说出世界上人口大国的顺序吗?

我们在初一知道在世界上一共有230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当中,前六位的人口大国就占据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还多。尤其是我们中国比例最高。有五分之一之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拿美国来比较吧,因为他的国土面积与我们国家相差不多。而我们的人口却是他的多少倍呢?大家可以动笔算一算。

另外总数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呢?我们做一个比较形象、直观的比较。如果全国的人手拉手连成一列队伍,两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米,那么,这列亿人的队伍能环绕地球赤道55圈。如果两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米的话也可绕地球赤道49圈。我国人口相当于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美两大地区的人口总数还多。

此,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人口密度 2中国 135 印度 333 美国印尼 128 巴西俄罗斯同学们知道我们是怎样计算我们国家的人口总数的吗?比如说,你现在是我们的人口统计员,你觉得我们该如何高效的统计出来呢?

原来呀,我们我们每个地方上都有一级一级的统计机构,专门负责统计人口数据。比如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我们北碚也有我们自己的统计局。这样,我们全国的人口就可以根据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统计部门数据求和就能得到。好了,对于我们国家各个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数据已经在我们书上图1—8上了。同学们仔细看一下,然后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在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总数柱状图中。我们国家哪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多呀?还记得河南省在什么地方吗?

河南省是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带的核心部分,地势平坦。

一直以来是各个政权兵家必争之地。并且从古代开始就很适合农业发展,所以历史上一直人口就多,到了近现代,全中国人口都增长,河南也增长,基数大,以至今天发展成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我们国家哪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少呢?

澳门人口少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

其实呀,除了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大人口大省外,跟河南省人口接近的省级行政单位还有很多,同学们从图上找一找,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

第一是河南省、第二是山东省、第三是广东省、第四是四川省、第五是江苏省、第六是河北省、第七是湖南省、第八是湖北省、第九是安徽省。一共九个。而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只有20个左右。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人口数量之多。下面呢?我们一起来找找这些人口大省在我们国家的地理分布。请大家翻开填充图册第五页,我们对照着一起找。

四川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

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东省分布在珠江下游地区。增长速度较快

同学们对我们的国家的人口总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个总量会不会变呢?比如说,20XX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人口

总数为亿,可是在9年后的今天我们人口总数还会是亿吗?对了,当然不是。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网最新的数据;我国人口经到了亿。又新增加了将近5000万的人口。对这种人口的增加,我们用人口增长速度来描述。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其实,我国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实现实质的飞跃还是最近的一百年间,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先秦时期,我国仅有1000多万到20XX多万的人口,过了两千年的发展,直到康乾时期才增加到3亿。而在近现代,从 1954到20XX近半个世纪却实现了从5亿到13亿的飞跃。

同学们请看到11页中间的部分。右边土黄色的框里的就是建国以来到20XX年半个世纪间一些年份的人口的数据。同学们能看到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吗?。因此单看这些数据是不能反映人口增长速度的。我们需要把这数据转化到右边的图上,好了,请同学们拿出铅笔,按照左边方框里的数据在右边表格里描出相应的点。方法就如同你们数学课上在直角坐标系里作图一样。

最后我们得到的是这样一条曲线;即一条一直上升的曲线,可以看到有的地方陡,有的地方比较缓。这种变化我们就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直线越陡的地方,这段时间内人口增长速度快,相反,直线越平缓的地方,人口增长越缓慢。好了,同学们通过自己所做的图,或者没有完成的同学可以

看着老师所画的的曲线,比较一下,1949年到1969 年这一时间段和1964年到1974年这一时间段谁的人口增长速度快。然后再比较1964年到1974年这一时间段和1982年到20XX年时间段谁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3

好了,我们来做一做计算题来验证上面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怎么做呢?同学们都学过等比例计算吧.那么好现在跟我一起来计算上面三个时间段,每增加一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比如:年份 1949--1964 1964--1974 1982--20XX 时间 15 10 23 增加的人口增加一亿的时间 5 方法:1949—1964这个年段。增加的年是15,增加的人口是亿增加的年是x,增加的人口是 1 亿

成比例的话有(15/17)=(x/1).从而解得x=

我们通过上述计算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的确在1964年到1974间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而这一辈人可能就包括在座各位的父母,他们可能对此感受颇深。我们同样也深有体会。比如:我们可能又很多姑妈、姨妈。或者舅舅、伯伯。关于其原因,我们待会儿再说。

另外,根据这条曲线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如果把这条曲线稍微延长,他表示什么????对了,因为这条曲线还可以反映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我们于是还可以根据这种趋势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人口的作出科学

的预测。同学们你们能预测出我国20XX年,2020年的人口吗?好了,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预测误差。在这里,我采取了一种预测结果,大概是这样的。

关于人口增长速度,通过人口增长曲线虽然形象、直观。但是不好描述。因为我们只有通过画图的方法来呈现。所以我们打算引用一种利于书面描述的衡量方式,那就是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4

公式: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一定时期的死亡人口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公式: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举例:比如,重庆20XX年平均人口算3000万。当年出生人口30万。年死亡人口15万。请你们计算当年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30/3000= 人口死亡率:15/3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我希望这三个概念同学们能够理解。他是我们在以后的人文地理中经常要用到重要的人口术语。

我们分析了现象以后,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国近50年间人口能增长这么快呢?。为什么中间的1964年到1974

年人口增长优势如此之快呢?

对了,一方面是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导致了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是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合理的人口政策。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的作用,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于已形成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全年净增人口仍有1500万多,比欧洲荷兰、葡萄牙、匈牙利等一个国家人口总数还要多。分布疏密不均

虽然中国有13亿人口,虽然全国的人口增长率持续增长。但是在我们周围还是有这样的情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青藏高原面上却人烟寥寥。甚至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人影到没有。而人口却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了各个地方的人口密集程度不一样。在这里,我们用人口密度来反映这种人口密集程度。具体指标把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即人口全国 960 129500 江苏 10 7438 湖南 21 6440 西藏 120 262 人口密度好了,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分布并不均匀。我们国家的人口密度情况如何呢?大家就可以把目光集中在图1—9中国人口密度分层设色图。我们看图先看图例,图例在哪里呢?。图中黄色这一块人口密度魏每平方千米在

一人一下,也就是说在一平方公里内,居住着却不到一个人。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我国的哪些地方才会出现这种人迹罕至的现象呢?

另外我们看到红色的这一块,它代表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有400人以上。的区域。与前面相比较起来。足足有400之多。那么这些地方有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呢?。介于红色与换色之间的区域我们又划分了3级。1到10、10到100、。重庆就介于100到400.与400以上两个等级。因此,我们国家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下面我们来做活动题同学们结合填充图册,在图1-9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找出江苏、广西、青海、西藏四个省区。并用笔在图上把这四个省区勾画出来。

5

好了,同学们在刚才的基础上按照颜色越红人口密度越大的原则。把这四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排队。此我还是可以得出我们国家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请同学们再在图1-9上找到黑河和腾冲。找到的同学用一条直线把这两个地方连接起来,观察一下,这条直线两侧人口密度的情况。这条直线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最早提出。也被叫做“胡焕庸”线。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一条直线呢?或者我换个问法,如果你们毕业参加工作了,你们是愿意留在上海呢?还是愿意

留在西藏呢?

我们了解了人口分布以后,就可以很清楚的理解我国的的地理分布特点了: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其中的,农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是我国的人口国情之一。原因在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经济为主的国家,农村人口比重特别大。但是值得骄傲的是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农村国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别迅速。到20XX年我国城镇人接口约为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与1990年相比。全国城镇人口增加叻亿。目前,我国人有亿农村人口。但是随着经济的推动。我国城镇人口将持续增加。我国的人口政策

同学们知道我国现在的人口政策是什么吗?可能不说不知道,一说大家都听过。那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去过乡下的同学可能都见过这样的一幕情景:当你们走出家门的时候,时不时的在墙上或山壁上看到这样的标语:

1.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 珍惜我们的家园

2. 为了国

家富强, 家庭幸福, 请您计划生育 3. 计划生育搞得好,小康生活来得早 4. 实行计划生育,提高妇女地位 5. 勤劳致富带头,计划生育争先 6. 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7. 人口素质要提高,优生优育很重要 8. 近亲结婚忧患多,少生优生负担少 9. 计生服务常到家,户户盛开幸福花

10. 优生优育靠你靠我靠他,优质服务为你为我为他

11. 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12.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3. 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顺其自然 14. 少生优生是现代家庭的选择 15. 幸福之家从少生优生开始 16. 优生优育幸福生活新概念 17. 优生优育把握幸福品味人生 18.人口过多仍是我国的首要问题!

19.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呢?

6

我们前面知道,如果按照1974到20XX年这种人口增长速度计算,我国到20XX年人口总数约为亿。到2020年约为16亿。权威人士预测:16亿将是中国人口承载的极限。而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却是7亿。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迫在眉睫。因为,过多人口不仅使国内矛盾重重,而且还会影响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经济

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庞大的人口数量使我们人均经济量却落后与很多发展中国家。我们知道我们有很多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但是于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我们的人均占有量却排在了倒数几位。更可怕的是,人口过多伴随着这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失业率上升、犯罪率上升等问题。此,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势在必行。实行计划生育有什么措施呢

计划生育是我国最早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具体要求就是: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年轻人如果20岁结婚生子,100年内有几代人?25岁结婚呢?对了,如果从20晚婚到25岁。100年内就可以少生一代人。就可以为社会节约不少的社会抚养费。据推算:最近30年间我国少生4亿人口。为社会节约开支约6万亿元。计划生育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面领着巨大的挑战。同学们知道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这意味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人口增长并不能立即停下来。再加上我国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计划生育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因此,大力普及教育、做好人口工作宣传显得以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人口问题才有可能最终得到解决。

好了,今天我们就打算上到这里。回顾一下。我们今天从三个方面认识了中国的人口,第一是我们国家人口的总量,第二是我们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第三是我们国家人口的分布。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我们国家的人口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认识了我们国家人口存在的问题。并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政策。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完成本节的作业。我们下节课讲学习我国的民族。请同学们提前预习一下。下课。

7

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学生能说出我国现有人口的大致总数。并且清楚我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地位和比例,了解中国人口与世界一些其他国家人口的差别情况,了解我国各省人口的情况。

2. 教师指导学生会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了解人口增长趋势产生的原因。 3.通过本堂课的内容,学生具有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学生能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并能分析其原因。

4. 了解我国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学生学会分析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我国是一个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国家,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资料,同学们能进行归纳、分析。并总结答案。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在涉及人口增长的环节时,学生能明白并且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另外,视情况要求学生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领悟现实中人类面临的几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等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感危机感等。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规律。

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密度规律,总结其成因。我国的人口特点。

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教学媒体

“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课本插图、有关图表。课时安排二课时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基数大、数量世界第一二、人口增长速度快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1

教学过程

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陆地面积拥有960万平方千米,毗邻14个国家的泱泱大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3各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国下,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呢?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中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老师:人口的定义:人口是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重庆市北碚区:65-66万重庆市:3100多万

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人口有多少吗?

根据20XX年我们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为亿,世界总人口约亿,约占世界人口的总数的%,有五分之一多一点。也就是在世界上的人口中,我们每五个人就有我们一个中国人。究竟中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接触一组数据,大家读1-7图:饼状图上分块的大小表示不同国家的人口比例。同学们你能说出世界上人口大国的顺序吗?

我们在初一知道在世界上一共有230个国家和地区。在

这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当中,前六位的人口大国就占据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还多。尤其是我们中国比例最高。有五分之一之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拿美国来比较吧,因为他的国土面积与我们国家相差不多。而我们的人口却是他的多少倍呢?大家可以动笔算一算。

另外总数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做一个比较形象、直观的比较。如果全国的人手拉手连成一列队伍,两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米,那么,这列亿人的队伍能环绕地球赤道55圈。如果两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米的话也可绕地球赤道49圈。我国人口相当于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美两大地区的人口总数还多。

此,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人口密度 2中国 135 印度 333 美国印尼 128 巴西俄罗斯同学们知道我们是怎样计算我们国家的人口总数的吗?比如说,你现在是我们的人口统计员,你觉得我们该如何高效的统计出来呢?

原来呀,我们我们每个地方上都有一级一级的统计机构,专门负责统计人口数据。比如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我们北碚也有我们自己的统计局。这样,我们全国的人口就可以根据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统计部门数据求和就能得到。好了,对于我们国家各个各个省级行政

单位的人口数据已经在我们书上图1—8上了。同学们仔细看一下,然后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在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总数柱状图中。我们国家哪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多呀?还记得河南省在什么地方吗?

河南省是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带的核心部分,地势平坦。一直以来是各个政权兵家必争之地。并且从古代开始就很适合农业发展,所以历史上一直人口就多,到了近现代,全中国人口都增长,河南也增长,基数大,以至今天发展成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我们国家哪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最少呢?

澳门人口少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

其实呀,除了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大人口大省外,跟河南省人口接近的省级行政单位还有很多,同学们从图上找一找,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

第一是河南省、第二是山东省、第三是广东省、第四是四川省、第五是江苏省、第六是河北省、第七是湖南省、第八是湖北省、第九是安徽省。一共九个。而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只有20个左右。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人口数量之多。下面呢?我们一起来找找这些人口大省在我们国家的地理分布。请大家翻开填充图册第五页,我们对照着一起找。

四川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

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东省分布在珠江下游地区。增长速度较快

同学们对我们的国家的人口总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个总量会不会变呢?比如说,20XX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人口总数为亿,可是在9年后的今天我们人口总数还会是亿吗?对了,当然不是。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网最新的数据;我国人口经到了亿。又新增加了将近5000万的人口。对这种人口的增加,我们用人口增长速度来描述。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其实,我国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实现实质的飞跃还是最近的一百年间,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先秦时期,我国仅有1000多万到20XX多万的人口,过了两千年的发展,直到康乾时期才增加到3亿。而在近现代,从 1954到20XX近半个世纪却实现了从5亿到13亿的飞跃。

同学们请看到11页中间的部分。右边土黄色的框里的就是建国以来到20XX年半个世纪间一些年份的人口的数据。同学们能看到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吗?。因此单看这些数据是不能反映人口增长速度的。我们需要把这数据转化到右边的图上,好了,请同学们拿出铅笔,按照左边方框里的数据在右边表格里描出相应的点。方法就如同你们数学课上在

直角坐标系里作图一样。

最后我们得到的是这样一条曲线;即一条一直上升的曲线,可以看到有的地方陡,有的地方比较缓。这种变化我们就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直线越陡的地方,这段时间内人口增长速度快,相反,直线越平缓的地方,人口增长越缓慢。好了,同学们通过自己所做的图,或者没有完成的同学可以看着老师所画的的曲线,比较一下,1949年到1969 年这一时间段和1964年到1974年这一时间段谁的人口增长速度快。然后再比较1964年到1974年这一时间段和1982年到20XX年时间段谁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3

好了,我们来做一做计算题来验证上面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怎么做呢?同学们都学过等比例计算吧.那么好现在跟我一起来计算上面三个时间段,每增加一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比如:年份 1949--1964 1964--1974 1982--20XX 时间 15 10 23 增加的人口增加一亿的时间 5 方法:1949—1964这个年段。增加的年是15,增加的人口是亿增加的年是x,增加的人口是 1 亿

成比例的话有(15/17)=(x/1).从而解得x=

我们通过上述计算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的确在1964年到1974间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而这一辈人可能就包括在座各位的父母,他们可能对此感受颇深。我们同样也深有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 ,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课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明水小学 王晓囡

课题:秒的认识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秒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让学生知道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 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设计思路:结合对教材,学生的分析,简要写我执教此内容的思路。 (1)唤起生活经验,激发兴趣,进入新课: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春节晚会场景,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在探究,观察,合作中认识秒,理解新知:通过观察,摆弄钟表,在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有关“秒”的知识,从“1”秒到“1分=60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建立“秒”的概念,水到渠成。 (3)在体验中收获智慧:时间看不见,摸不着,通过听声音,拍手“1分钟任务”等方式,体验1秒,1分钟的长短,体验时间的感受。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备课本 学校: 学科: 年级: 姓名: 时间: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从在一定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与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教材紧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引导学生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和教学。在练习中设计了形式多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和计算练习,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设计了让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doc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数学是研究数量、构、化、空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学 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小整理的数学教案供参考! 教学目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掌握正数 和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数; 3体数学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的需要激学生学数学的 趣 教学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知 重点:两种相反意的量 教学程:(生活)理念置情境 引入上开始教通具体的例子要明在前两个学段我已学 的数并由此学生思考:生 活中有些“以前学的数” 用了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今天我已是七年的学生了我是你的数学老.下 面我先向你做一下自我介我的名字是XX身高 1.73 米体重 58.5 千克今年 40 .我的班是七 (13) 班有 60 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 22 个占全班人数的37%? 1:老才的介中出了几个数分你能将些数按以前学的 数的分方法行分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 AB 的长为 xm,先取 x 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 3.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 . 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 有限定范围吗 ? 3 .我们发现,当 AB 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 是 x 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 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 AB 的长,填出相应的 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 的长为5cm,BC 的长为 10m 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50m2。 对于 2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 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 0

秒的认识教案

秒的认识教案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让学生知道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程度。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情境激趣(播放课件):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画面,(新年钟声的倒计时)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呢,学生举例,师课件演示:(马路上的红绿灯、比赛等)。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谁来介绍一下时钟朋友(又短又粗的那根针是时针,长的那根针是分针)。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钟面上的这位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呢,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特征。(秒针又细又长,跑得最快)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播放课件)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1秒。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仔细听一听,钟表发出“嘀嗒”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点一下头) (3)你感受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 初二教案全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集(362页) 【初一初二教案|全套】 七年级上册教案目录 七年级上册教案目录 .......................................................................................................................................... I I 1.1 正数和负数(1) (1) 1.1 正数和负数(2) (2) 1.2.1 有理数 (4) 1.2.2 数轴 (6) 1.2.3 相反数 (7) 1.2.4 绝对值 (8)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0)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10) 1.3.1 有理数的加法(2) (11) 1.3.1 有理数的加法(3) (13)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15)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16) 1.4.1 有理数的乘法(3) (18)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19) 2.1 从算式到方程 (23)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26)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27)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3) (29)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二) (31)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三) (33)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四) (34)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36)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 (38) 七年级下教案目录 (42) 5.1相交线 (44) 5.2.1 平行线 (48) 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 (49)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51) 5.3平行线的性质(一) (55) 5.3平行线性质(二) (57) II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秒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中国最传统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 生:春节 师:对,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新年的钟声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孩子们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们一起倒数的10、9、8、7表示什么呢? 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为什么不用时或则分来做时间单位呢? 生:因为时表示的时间很长。 师:说的太好了,时往往表示的时间很长,而我们刚才倒数的时间很短。所以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通常用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秒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 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 扩大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0.7×4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练习一 4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5.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索邻补角与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通过“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

如图所示,AB⊥CD于点O,直线∠AOE=65°,求∠DOF的度数。

达标测评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 、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 、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二.填空: 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已知∠AOC+∠BOD=90°,则∠BOC= 。 3.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 三.解答题 4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 写出∠AOC, ∠BOE 的邻补角。 (2) 写出∠DOA, ∠BOF 的对顶角。 (3) 如果∠AOE=30°,求∠BOF ,∠AOF 的度数。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 的度数 附达标测评题答案: 1.D 2.135° 3.180° 4.(1)∠AOD、∠COB;∠AOE、∠BOF (2)∠BOC、∠AOE (3)30°、150° 5.62°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垂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5-时、分、秒》秒的认识 参赛教学设计

《5-时、分、秒》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1页,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 (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及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反馈。 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完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六年级上册移来“位置” 单元,“观察物体”移到五年级下册。2.“可能性”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 3.“数学广角”的内容进行调整。 4.“简易方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及其他单元内容的变化。 5.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由原三上移来。 三、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

2017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第二单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段的《确定位置》是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确定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是从以下几点来设计的:凸显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激起思维的火花;强化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抽象和简约化的思维品质;在一定的场景中相机介入数学历史,使学生经历知识的逻辑重演,让课堂浸染文化的意蕴;与本课内容相呼应和衔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作有机的渗透和延伸,为学生奠定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符号美、简洁美。 3、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体会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五、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并使学生体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3、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物体。 教学难点;对物体位置的正确描述。 教学准备:小动物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初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里是第几组(小组)第几个。 一、快乐启航: 1、给小动物排队,提供比较材料。 师:春天的早晨小动物准备排队做操,小朋友,请你们帮它们排排队,行吗? (学生拿出教师发的8张动画卡片及垫板,开始排队,这里教师有一个精心设计卡片排得紧一点刚好排一排,稍留一些空隙排一排就排不下,这样自然引发思维灵活学生排几排)师:谁愿意上来,把你排的队形介绍给大家!学生同桌合作排队——展示队形。 二、快乐体验: 1、完成一维到二维的空间观念的飞跃,通过实物投影观察比较各种队形。 学生有可能出现:竖排1排(2排)或横排1排(2排)。。。。。。 师:大家觉得这些队形中,哪几种是不一样的哪几种是一样的(学生自由说) 师:我们数的时候可以横横地数也可以竖竖地数。大家再看这些小动物(手指着排两排(列)的队形)用你的火眼金睛观察一下,它们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排一排的看成一条线)。 师:(指着排两排的队形)这些都是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指着排一排(列)的队形)这些都排成了线。 2、从一维到二维描述“小猴”的位置。 师:谁能说说队形1(排一排)中小猴站在哪里?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第*个)。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从左数起第*个)。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教程文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2.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二次函数培训资料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类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难点:寻找、发现实际生活中二次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1.设用篱笆围成的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2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