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整理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整理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1、面对英国鸦片的大量输入,道光帝命林则徐赴广东禁烟。

2、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当众销烟。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中考链接:

1、温家宝总理称赞:“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指:林则徐(中国禁毒第一人)

2、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并进行坚决斗争的民族英雄是:林则徐

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3、1841年1月,英军侵占香港岛。

4、1842年,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打开中国市场);(4)中英协定关税。

三、中国社会的巨变

1、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中考链接:

1、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2、因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为抗战时期30万中国军民遭日军屠杀而饮恨的城市是:南京

3、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我国政府往往在6月3日开始禁毒宣传活动。它与哪一历史事件有着直接关系:虎门销烟

三、火烧圆明园

1、1856年10月,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2006年中考题)。

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

2、1860年,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中考链接: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洋枪队协助清军攻打太平军说明了:外国侵略军和清政府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

五、沙俄趁火打劫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沙俄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

3、马克思: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去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指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第2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

3、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西北的阴谋。

4、称赞左宗棠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古有抬棺出阵的壮举,今有留书攻城的豪情:左宗棠

5、经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及清政府的军事斗争,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致远舰)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中考链接: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指:甲午中日战争。

三、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中日《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台湾回归)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3)增开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最远);(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最有利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跟以往条约不同之处) 。

3、《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中考链接:

1、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纷纷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2、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割占过中国领土的国家有:英、俄、日

3、《马关条约》中,体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条款是: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利于列强在华进行经济扩张)

4、中日《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5、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往事”指什么战争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

6、一个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你认为最早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

7、《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是大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第3课八国联军侵华

一、瓜分狂潮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八国联军侵华

1、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西逃。(外国侵入北京的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考链接:

1、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共同之处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2、八国联军侵华与以往历次侵华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出兵的目的是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如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

三、《辛丑条约》 1901年

1、内容:①赔款(赔款最多的条约);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等。

2、《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成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中考链接: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从“自强”到“求富”(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的目的)。

2、洋务派在中央以奕沂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19

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3、60—70年代(前期),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最早是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的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4、70—90年代,提出“求富”口号,增办民用工业。

5、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6、洋务运动的评价

(1)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2)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没有使中国富起来。

(3)洋务运动的意义和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最积极影响),对外国经济势力在华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中考链接:

1、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因为: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朝统治为根本目的。(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没有触动统治根本)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说明: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

3、“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2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4、中国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说明: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5、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把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使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

二、公车上书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戊戌变法运动提供了条件

2、公车上书 1895年

(1)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签订

(2)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和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上海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

二、百日维新

1、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实行变法。内容见书P35

2、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是因为:变法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也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3、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和康广仁被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

4、戊戌变法的意义: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③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

中考链接:

1、戊戌变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思想解放

3、中国近代史道路探索中,力图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维新变法运动。

4、1898年,身居京城的居民可看到的爱国壮举是:百日维新

5、促进维新变法转化为爱国救亡之政治运动的直接原因是:《马关条约》签订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

4、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006年中考题)

5、同盟会的成立,大大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二、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又叫辛亥革命),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3、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被推翻。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7)

4、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领导),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中考链接:

1、“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推翻清朝统治的是:孙中山(辛亥革命)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该是:武昌、南京

4、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因为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5、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7、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被毛泽东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第7课新文化运动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文学革命

1、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2、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争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

3、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2、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3、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索)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并高呼“外抗强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但遇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4、五四运动的中心先在北京(学生是运动的主力),后转移到上海(工人是运动的主力)。

5、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最能反映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精神: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

中考链接:

1、标志着新民主义主革命开端的是:五四运动。

2、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的依据是: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3、五四运动成为五四青年节的来源,主要是因为: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

4、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期间。

5、“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罢课,庆贺商店关门。”这首打油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力量相结合。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一大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三、革命纲领的提出

1、1922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二大,提出党的革命纲领,(内容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中考链接:

1、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他应去的城市是:上海。

2、董必武1961年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指:中共一大。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黄埔军校

1、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黄埔军校。

2、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胜利进军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北伐战争(1926年)

1、北伐的有利条件:革命运动的高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2、北伐目标:推翻北洋军伐反动统治和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1926年5月初,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进入湖南作战,揭开了北伐战争序幕。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兵分三路:西路湖南和湖北(主战场)、中路江西、东路福建。

4、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进占武昌,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2、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清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

3、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中考链接: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2、大革命给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必须:独立自主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4、“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歌诞生于:国民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第10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一、南昌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队伍

1、背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共吸取了革命失败教训,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3、南昌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井冈山会师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并决定派毛泽东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

不久,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井冈山会师: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队伍跟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5、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中考链接: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给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启示是: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毛泽东、朱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种的中心内容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4、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三、红军的长征

1、长征

(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结束:1936年10月

(2)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经过: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召开保证了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入

甘肃、陕西。

(4)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2、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1)内容: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3)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中考链接:

1、红军长征及长征的胜利说明: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2、红军长征精神遭到了哪些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国民党的围追堵截。(20 06年中考题)

3、长征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

4、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

5、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的召开。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九一八事变(1931年)

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

2、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3、结果: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按蒋介石旨意命令不许抵抗,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敌手,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挟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东北同胞受日军欺压凌辱。

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全国民众行动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同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三、西安事变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压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2、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及国民党对日侵华的不抵抗政策。

3、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4、如何评价张学良及张学良的行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1927—1937年)基本结束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

中考链接:

1、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达成合作抗日的初步共识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2、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抗日救亡

3、西安事变后应对时局的方案较多,最好的是:和平解决,共同抗日

4、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时局”是指:国共分裂对峙

抗日战争(1937.7.7—1945.8)

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

一、七七卢沟桥事变

1、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的淞沪会战,11月,上海失守。

4、19

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一、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南京沦陷,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

2、日军占领南京后,大量屠杀我无辜同胞,达30万人以上。

中考链接: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其共同点是:都实行过野蛮的屠杀政策。

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指挥:李宗仁

2、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士气。

二、百团大战

1、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起,彭德怀等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2、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3、百团大战的意义: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取得了辉煌战绩,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最重要的意义: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三、中共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延安)

1、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俗人中国。

2、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3、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七大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5、中共七大召开的意义:七大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国抗战结束

2、抗战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考链接:

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全民族抗战)

2、近代以来,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3、八年抗战结束了,回到祖国怀抱的是: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日本)

二战中哪一国际文件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开罗宣言》

4、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一、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1、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中共前往重庆谈判人员: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2005年中考题)

3、主要成果:签订《双十协定》

4、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二、转战陕北

1、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行。

2、面对敌人的进攻,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三、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中考链接:

(1)重庆谈判没有达成的协议是: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2)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共两党最高级的谈判举行地点是在:重庆

(3)1945年8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的主要目的是: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将内战责任加于共产党。

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4)美国支持蒋发动内战的原因是:企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殖民地。(或控制中国)

(5)抗战胜利初期,共产党面临的主要政治任务是:争取和平、民主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辽沈战役(1948年9月开始,歼敌41万余人)

1、军队:东北解放军指挥:林彪、罗荣恒

2、攻占锦洲、关门打狗

3、东北全境解放为华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二、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开始,歼敌55万余人)

1、千里跃进,逐鹿中原(以徐州为中心)

2、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3、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人指挥

4、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使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威慑之下。

三、平津战役(歼敌52万余人)

1、参加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2、分割包围,瓮中捉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3、国民党北平守将傅作义投降。

4、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四、渡江战役

1、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发起渡江战役(毛泽东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27年至49年)的国民党政权跨台。

3、1949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至台湾,造成了当今海岸分离的局面。

中考链接:

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及全国各阶层的努力

2、在决战中和平解放的是:北平

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4、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国民党内战政策失败

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9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状元实业家张骞的创业活动

1、《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面对外国的经济侵略,张骞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大生纱厂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工业。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碍,发展缓慢。

2、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同时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3、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中考链接:

民族工业兴起后,常受官府勒索,有的被迫关门歇业,这说明早期的民族工业:受本国封建势力压迫和束缚。

第20课大众传媒的兴盛

一、《申报》

《申报》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二、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三、无线电广播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改革社会陋习的政令,包括剪辫、禁缠足、变称谓、禁烟并改称呼、易服饰,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9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一、交通——轮船、火车、汽车

1、清朝晚期,轮船、火车、汽车等传入中国。

2、19世纪60年代,我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3、1881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二、电灯、电报、电话

1、1871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有线电报。

三、照相、电影

1、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

2、1896年,电影正式传入中国。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1904年,清政府颁布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2、民国成立后,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创办的近代新式大学,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近代新式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

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2、1909年9月,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二、侯德榜制碱法

20世纪20年代,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研制制碱方法,打破了外国对制碱的垄断,该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三、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四、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派

第23课思想与文学艺术

一、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

1、魏源是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之一,编著《海国图志》。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思想家、翻译家严复

1、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提出应向西方学习。

2、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

三、美术家徐悲鸿

以画马驰名中外,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

四、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

2、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五、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孔乙己》

中国历史第四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现代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开国大典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1949年9月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毛泽东为主席;

③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⑥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⑦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

(2)内容:①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1)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标志着新中国成立(表明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2)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5.4~1949.10.1)

中考链接:

1、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是:苏联

2、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宣告:“我们再也不是一个被侮辱的民族,我们已经站立起来了。”这表明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我们的国歌中为什么还保留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呢?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是:居安思危

二、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4月,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西藏和平解放后,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3、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第2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

1、时间:1950年10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3、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4、英雄人物:

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5、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6、抗美援朝的意义: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并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二、土地改革——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时间:1950年至1952年底

2、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③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④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考链接:

1、新中国成立初我国进行土地改革在政治上主要目的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地方是:西藏

3、“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抗美援朝的胜利

4、1952年,许多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耕种而感到非常高兴,出现这种新局面的原因是: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魏巍曾写到“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作者称赞的“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农业落后,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时间:1953--1957

3、建设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基地

4、取得成就:南昌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三条进藏公路。

5、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二、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在这之前是以《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三、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

2、改造的方式:(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赎买政策。

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考链接:

1、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础的形成是在:第一个一年计划期间

2、建国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社会主义宪法

4、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上海的一个资本家曾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私营工商业主积极申请公私全营,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采取团结和专政相结合措施

第4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1958年中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总路线的缺点:过分加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忽视了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由于中国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使“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4、为什么“大跃进”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我们应怎样吸取教训?

1)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主要教训);

2)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3)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原因:

①自然灾害;

②苏联终止对华援助;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主要原因)。

中考链接:

1、“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第五课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

一、“铁人”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

1、先进事迹: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2、铁人精神:艰苦创业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1、先进事迹: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了28年。

2、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勇于攀登

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河南兰考县委书记

1、先进事迹:带病坚持工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的好干部

2、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四、先进模范体现的精神

艰苦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民、科学求真

问: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民族脊梁的事迹出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7课伟大的转折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背景:采长期“左”的错误的影响和束缚及“两个凡是”的影响。

2、开始: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

3、意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时间:1978年底

2)主要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②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中考链接: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成乡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3、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这三次巨变指: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2、目的: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2、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①政企分开

②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③扩大企业的生产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

3、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1、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增加海南

2、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中考链接:

1、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颂的是: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3、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4、山东有个农民说:“生产责任制真神,俺社才搞了一年,农民就开始显富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那堵墙也拆掉了,真是叫人喜欢。”这位农民称赞的是:1978年以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9课民主与法制建设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大措施。

2、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2年做了修订)

第10课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

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考虑不周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4、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

(1)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3)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4)发展才是硬道理。

5、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6、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1、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杰出代表是:孔繁森

2、党和政府支援少数民族建设的政策有:

(1)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如孔繁森)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

(3)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是邓小平同志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3、意义: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条件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强大

4、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意义:

(1)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

(2)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

2、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引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互补互利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交往以及文化、教育、新闻、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推进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3、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中考链接:

1、“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主权归属

2、澳门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终于回到祖国,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主义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

3、李登辉搞“台独”身败名裂,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公投”等言论,落得民心背弃。事实证明:遵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4、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在:“汪辜会谈”

5、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会议是:开罗会议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3课国防建设

一、人民军队的为断强大

1、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

2、新中国成立后,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相继成立。

二、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

1966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

中考链接:

1、我国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点是: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

第14课外交成就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是:苏联

2、1953年,周恩来出访印度,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为指导三国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三、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建交

1、重返联合国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决议。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表明: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中美建交

(1)1972年2月,由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同年,中日建交)

(2)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外交工作的重大进展

1、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

2、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3、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考链接:

1、能够反映当今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事件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5课

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1967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4、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5、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6、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

7、2006年,“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1、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2、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863计划”

1、“863计划”的倡导者: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2、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后制定了《863计划纲要》并开始实施。

3、“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

中考链接:

1、我国制订的抢占高科技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的纲领是:《863计划纲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