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规划学名词解释

城乡规划学名词解释

城乡规划学名词解释
城乡规划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1. 可靠性:可靠性又称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 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 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3.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 负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5. 收入: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 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6. 费用: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 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7. 复式记账法:指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 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8. 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各项货币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 其实存数的账户。这类账户反映企业的主要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账户。 9. 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按一定格式 编制的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书面证明。 10.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证明文件,记载 着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内容、金额、经办人等信息,与记账凭证相比,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很重要的凭证。 11.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 务的性质和应用的会计科目加以归类整理,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直接据以登账的会计凭证。 12. 会计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并由具有一定格式且相互 联系的若干账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系统、序时、分类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13. 序时账簿: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根据原始凭证或记账凭 证,对某类经济业务或全部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

《基础会计学》在线作业

《基础会计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50 分。) 1. 在利润表上,利润总额扣除()后,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 .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 增值税 . 营业外收支净额 . 所得税费用 正确答案: 2. 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是按照()进行排列的。 . 变现能力 . 盈利能力 . 清偿债务的先后顺序 . 变动性 正确答案: 3. 对库存现金进行清查时,一般采取()。 . 账面清查 . 实地盘点 . 账账核对 . 账证核对 正确答案: 4. 为了使总分类账与其所属的明细账之间能起到统驭、控制与辅助、补充的作用,便于账户核对,确保核算资料的正确、完整,必须采取的方法是()。 . 补充登记 . 平行登记 . 定期登记 . 红字登记 正确答案: 5. 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费时,应借记()账户,贷记“累计折旧”账户。 . “制造费用” . “管理费用” . “销售费用” . “待摊费用” 正确答案: 6.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 反映和核算 . 预测和核算

. 监督和分析 . 反映和监督 正确答案: 7. 制造企业的“限额领料单”一般是一种()。. 外来原始凭证 . 自制累计原始凭证 . 自制一次原始凭证 . 自制汇总原始凭证 正确答案: 8. 以下不属于会计档案的有()。 . 会计报表 . 会计凭证和账簿 . 财务计划和预算 . 其他会计资料 正确答案: 9. 技术推算法通常适用于()的盘点。 . 固定资产 . 流动资产 . 银行存款 . 大量成堆,难以逐一清点的物资 正确答案: 10. “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 利润总额 . 亏损总额 . 收益额 . 费用额 正确答案: 11. 科目汇总表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出()。. 借方发生额 . 贷方发生额 . 借方和贷方发生额 . 科目对应关系 正确答案: 12.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分为()。.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 自制凭证和外来凭证 . 一次凭证和累计凭证 . 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 正确答案: 13. 现金日记账应采用的格式是()。 . 订本式 . 三栏式 . 多栏式 . 分类式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西工大16秋《基础会计学》在线作业

奥鹏17春西工大16秋《基础会计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50 分。) 1. 下列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的经济业务是()。 A. 用银行存款购买电脑一台 B. 以现金支付前欠贷款 C. 收回应收账款存入银行 D. 购买材料一批,贷款尚未支付 正确答案: 2. 现金日记账应采用的格式是()。 A. 订本式 B. 三栏式 C. 多栏式 D. 分类式 正确答案: 3. 对库存现金进行清查时,一般采取()。 A. 账面清查 B. 实地盘点 C. 账账核对 D. 账证核对 正确答案: 4. 科目汇总表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出()。 A. 借方发生额 B. 贷方发生额 C. 借方和贷方发生额 D. 科目对应关系 正确答案: 5. 技术推算法通常适用于()的盘点。 A. 固定资产 B. 流动资产 C. 银行存款 D. 大量成堆,难以逐一清点的物资 正确答案: 6. 为了使总分类账与其所属的明细账之间能起到统驭、控制与辅助、补充的作用,便于账户核对,确保核算资料的正确、完整,必须采取的方法是()。 A. 补充登记 B. 平行登记 C. 定期登记

D. 红字登记 正确答案: 7. “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 A. 利润总额 B. 亏损总额 C. 收益额 D. 费用额 正确答案: 8. 会计假设包含会计主体、()、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的内容。 A. 实际成本 B. 配比原则 C. 持续经营 D. 会计准则 正确答案: 9. 企业在不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的情况下,可用()账户代替。 A. 应收账款 B. 预收账款 C. 应付账款 D. 应收票据 正确答案: 10. 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是按照()进行排列的。 A. 变现能力 B. 盈利能力 C. 清偿债务的先后顺序 D. 变动性 正确答案: 11. 会计的职能不具有()。 A. 连续性 B. 主观性 C. 系统性 D. 全面性 正确答案: 12. “管理费用”属于()账户。 A. 资产类 B. 负债类 C. 所有者权益类 D. 损益类 正确答案: 13. 当前,我国会计法规制度体系的第一层是()。 A. 会计法 B. 企业会计准则 C. 企业财务通则 D. 各大行业会计制度 正确答案: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

基础会计学第一次作业

首页 > 课程作业 作业名 称 基础会计学第1次作业出卷人SA 作业总 分100 通过分 数 60 起止时 间 2018-10-13 14:34:13至2018-10-13 14:53:14 学员姓 名学员成 绩 100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 得分 100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所体现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E、形式原则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下列明细分类账中,一般不宜采用三栏式账页格式的是()。 ?A、应收账款明细账 ?B、应付账款明细账 ?C、实收资本明细账 ?D、原材料明细账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借贷记账法余额试算平衡法的依据是( )。

?A、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 ?B、借贷记账法账户结构 ?C、会计恒等式 ?D、利润确定的基本等式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工业企业领用材料制造产品,应计入( )账户。 ?A、制造费用 ?B、生产成本销售费用 ?C、管理费用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 ?A、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B、由出具单位更正并且加盖公章 ?C、由经办人更正 ?D、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6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为了保证总账与其所属明细账的记录相符,总账应根据所属明细账记录逐笔或汇总登记。 ( ) ?1、错 ?2、对 学员答案:1 说明: 本题得分:3 题号:7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在借贷记账法下,全部总分类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等于全部明细分类账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 ( ) ?1、错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会计学基础》考试试题与答案

《会计学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要收好了哦2011.12.22阅读(16) | ? ? ? ?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 A、控制职能 B、监督职能 C、核算职能 D、计算职能 2.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A、核查 B、核算 C、计 算 D、控制 3.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 A、所有者权益 B、实收资 本 C、未分配利润 D、盈余公 积 4.会计任务的提出取决于会计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特点的制约。 A、会计方法 B、 会计程序 C、会计主体 D、 会计对象 5.收付实现制基础是以收到或支付()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A、权 利 B、责任 C、现 金 D、成本 6.会计的基本环节是() A、会计决策 B、

C、会计分析 D、会计核算 7.亏损就其本质而言是() A、负债的减少 B、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C、收入的减少 D、成本的减少 8.在会计期末,收入减费用计算出的利润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以后,其留归企业部分为 () A、资产的增加 B、营业利润的增加 C、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D、未分配利润的增加 9.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库存各种商品实际成本的增减变支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是() A、制造费用账户 B、生产成本账户 C、库存商品账户 D、半成品账户 10.产品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是() A、产品消费费用 B、管理费用计算 C、制造费用计算 D、产品成本计算 11.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资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是() A、集合分配账户 B、计算账户 C、盘存账户 D、结算账户 12.债权结算账户亦称() A、现金结算账户 B、权益结算账户 C、负债结算账户 D、资产结算账户 13.原始凭证应该具备的共同的基本内容通称为() A、凭证名称 B、凭证要素 C、经济要素 D、凭证因素 14.典型的累计凭证是企业的() A、制造费用分配表 B、领料单 C、限额领料单 D、收料单 15.属于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是() A、产品生产成本表 B、制造费用明细表 C、利润分配表 D、利润表 16.反映企业期末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和应付未付给投资者的利润的账户是() A、应付账款 B、应付股利 C、利润分配 D、应付税费 17.反映企业已实现而尚未分配的利润数额的账户是() A、利润分配 B、

16秋学期《基础会计学》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所得税费用”账户属于()。 A. 资产类账户 B. 负债类账户 C. 费用类账户 D. 收入类账户 满分:2 分 2. 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上的会计科目用错,应采用的更正方法是()。 A. 划线更正法 B. 红字更正法 C. 补充登记法 D. 作废原凭证重填 满分:2 分 3. 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簿()。 A. 只反映价值量 B. 只反映实物量 C. 既反映价值量,又反映实物量 D. 既不反映价值量,也不反映实物量 满分:2 分 4.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 A. 根据各种汇总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明细分类账

B. 根据各种汇总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分类账 C. 根据各种汇总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日记账 D. 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分类账 满分:2 分 5. 下列费用中,被称为间接费用的是()。 A. 直接人工 B. 管理费用 C. 制造费用 D. 销售费用 满分:2 分 6. 一般说来,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 A. 资金分配 B. 资金筹集 C. 资金运动 D. 生产关系 满分:2 分 7. 下列各种方法中,定期总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专门方法是()。 A. 财产清查 B. 登记账簿 C. 编制财务报告 D.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满分:2 分 8. 在以下各项中,被称为利得的是()。 A. 主营业务收入 B. 其他业务收入 C. 营业外收入

D. 投资收益 满分:2 分 9. 企业对发出材料进行汇总并计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的主要依据是()。 A. 材料的名称 B. 材料的数量 C. 材料的用途 D. 材料的种类 满分:2 分 10. 一般认为,会计产生至今已有()。 A. 一千余年 B. 两千余年 C. 三千余年 D. 四千余年 满分:2 分 11. 在以下各项内容中,不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是()。 A. 实收资本 B. 资本公积 C. 盈余公积 D. 库存现金 E. 未分配利润 满分:2 分 12.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会计的题词是()。 A.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账 B. 诚信为本,遵守准则,操守为重,不做假账 C.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原则,不做假账 D. 诚信为本,信用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账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 18、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19、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 20、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审慎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21、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2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23、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4、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5、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6、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7、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是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8、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29、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只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 30、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1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3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