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大学计算结构POC报告

东南大学计算结构POC报告

东南大学计算结构POC报告
东南大学计算结构POC报告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NAME

STUDENT NUMBER

COURSE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PROJECT

A Parallel Output Controller Basing On Verilog HDL

SOFTWARE PLATFORM

ISE 14.1

DATE

MAR.17.2014

1. Purpose

(1) To design and simulate a parallel output controller (POC) which acts an interface between system bus and printer.

(2) The use of ISE software for design and simulation.

2. Tasks

(1) PO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O modules, namely the parallel output controller. It plays the role of an interface between the computer system bus and the peripheral (such as a printer or other output devices).

Figure 1 Printer Connection

Figure shows the connecting of a printer to the system bus through the POC.

(2)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OC and the printer is controlled by a “handshake” protocol illustrated in Figure .

Figure 2 The handshake-timing diagram between POC and the printer The handshaking process is described as follows: When the printer is ready to receive a character, it holds RDY=1.The POC must then hold a character at PD (parallel data) port and produce a pulse at the terminal TR (transfer request). The

printer will change RDY to 0, take the character at PD and hold the RDY at 0 until the character has been printed (e.g. 5 or 10ms), then set RDY=1 again when it is ready to receive the next character. (Suppose the printer has only a one character “buffer” register, so that each character must be printed before the next character is sent).

(3) The buffer register BR is used to hold a character that has been sent via the system bus while that the character is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printer. The status register SR is used for two control functions: SR7serves as a ready flag for system bus transfers to BR (like the printer RDY signal for transfers from POC to the printer), and SR0 is used to enable or disable interrupt requests from POC. If SR0=1, then POC will interrupt when it is ready to receive a character (i.e., when SR7=1). If SR0=0, then POC will not interrupt. The other bits of SR are not used and empty.

(4) The transfer of a character to POC via the system bus proceeds as follows.

In polling mode, SR0 is always 0.

The processor selects SR by accessing the relative address, then reads SR register, if SR7=1, the processor selects BR and writes a character into BR, then processor clears SR7 to indicate that the new character has been written into BR and not printed yet. When POC detects that SR7 is set to 0, POC then proceeds to start the handshaking operations with the printer. After sending character to printer, POC sets the SR7 to 1, which indicates POC is ready to receive another character from the processor. The transfer cycle can now repeat. During the handshaking operations between POC and printer, the processor continues to fetch and execute instructions. If it happens to read SR, it will find SR7=0 and hence will not attempt to send another character to the POC.

In interrupt mode, SR0 is always 1.

After sending character to printer, POC sets the SR7 to 1, since SR0=1, the interrupt request signal (IRQ) is set to 0, which indicate an effective interrupt signal to the processor. When the processor detects the effective IRQ signal, the processor directly selects BR and writes a character into BR, and then the processor sets the SR7 to 0,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new character has been written into BR and not printed yet. When POC detects that SR7 is set to 0, POC then proceeds to start the handshaking operations with the printer. After sending character to printer, POC sets the SR7 to 1, which indicates POC is ready to receive another character from the processor. The transfer cycle can now repeat. During the handshaking operations between POC and printer, the processor does not try to access POC until it receives the interrupt request signal.

3. The overall connection expressed in the top module form

Figure 3 The overall connection expressed in the top module form In order to be easy to debug, some inside signals and registers are set as output signals. In fact, we just only need clk, clk2, reset, cs and PD to be outside signals.

Signals or registers Function

clk Clock of CPU and POC

clk2 Clock of Printer

reset Reset when reset=0

cs cs=0:polling mode; cs=1:interrupt mode

PD Data to be printed

Table 1 The explication of the outside signals

4. Design description of the simulation input waveforms

As is shown in table 1,4 simulation input signals are needed.

(1)clk Clock of CPU and POC.

(2)clk2 Clock of Printer, faster than clk.

(3)reset Reset when reset=0.

(4)cs cs=0:polling mode; cs=1:interrupt mode.

5. Simulation results

(1)In polling mode, cs=0, SR0 is always 0.

(2)In interrupt mode, cs=1, SR0 is always 1.

6.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s

POC, parallel output controller, plays a role as an interface between CPU and the printer. As is shown above, the two simulation waves reveal that this desig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In my design, all the codes are my original works. I have written the module Processor to help completing simulation, which need more codes and debugg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work of POC. Even there is already a schematic for the module Printer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I still have to do more work to finish this module because the software I use is ISE whose devices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Quartus II.

The procedure of design helps me underst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interface. In the third term of Grade 2 did we learn something about computer interface in the course Microcomputer. And the course COA has referred to it, too. Here I use what I have learned to design this program and achieve a lot.

In this program, I use the EDA software ISE and Verilog hardware language to design those three modules and Isim, which is a module of ISE, and VHDL language for simulation. As a result, I becom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use of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Appendix

------------------------------CPU------------------------------ module POC_CPU(

output RW,

output ADDR,

output [7:0] POCDin,

input reset,

input CLK,

input [7:0] POCDout,

input IRQ

);

reg ADDR;

reg [7:0] POCDin;

reg RW;

reg t1;

reg t2;

reg [7:0] n; //t为标记

always@(posedge CLK)

begin

if(reset==0)

begin

t1<=0;

t2<=0;

n<=8'b00000000;

RW<=0;

ADDR<=0;

POCDin<=8'b00000000;

end

else if(IRQ==0&&t2==0)//中断方式SR0=1,收到中断请求信号;

begin

ADDR<=1;

RW<=1;

POCDin<=8'b00000101+n;

t2<=1;

end

else if(t2==1)

begin

ADDR<=0;

RW<=1;

POCDin<=8'b00000001;

t2<=0;

n<=n+1;

end

else if(RW==1&&POCDin==8'b00000001) begin RW<=0; end else//查询方式

begin

//ADDR<=0;RW<=0;

if(RW==0&&POCDout==8'b10000000&&t1==0)

//查询方式SR0=0,SR7=1;

begin

ADDR<=1;

RW<=1;

POCDin<=8'b00000101+n;

t1<=1;

end

if(POCDout==8'b10000000&&t1==1)

//查询方式SR0=0,已完成数据传递,将把SR7置为0;

begin

ADDR<=0;

RW<=1;

POCDin<=8'b00000000;

t1<=0;n<=n+1;

end

if(RW==1&&POCDin==8'b00000000) begin RW<=0; end end

end

endmodule

------------------------------POC------------------------------ module POC_POC(

input ADDR,

input [7:0] Din,

input RW,

input CLK,

input reset,

input cs,

output IRQ,

output TR,

output [7:0] Dout,

output [7:0] PD,

output [7:0] SR,

output [7:0] BR,

input RDY

);

reg TR;

reg [7:0] Dout;

reg [7:0] PD;

reg [7:0] BR;

reg [7:0] SR;

always@(posedge CLK)

begin

if(reset==0)

begin

IRQ<=1;

TR<=0;

Dout<=8'b00000000;

PD<=8'b00000000;

BR<=8'b00000000;

SR<=8'b00000000;

end

else if(cs==0)//查询方式

begin

if(ADDR==0&&RW==0)//读SR到CPU

begin

if(SR[7]==0&&RDY==1&&TR==0)

begin

PD<=BR;

TR<=1;

Dout<=SR;

end

else if(TR==1) begin TR<=0;SR[7]<=1;Dout<=SR; end

else begin Dout<=SR; end

end

if(ADDR==0&&RW==1)//写SR BR写入新数据后SR7被置为0 begin

SR<=Din;

end

/*if(ADDR==1&&RW==0)//读BR

begin

Dout<=BR;

end*/

if(ADDR==1&&RW==1)//写BR

begin

if(SR[7]==0&&RDY==1&&TR==0)

begin

BR<=Din;

TR<=1;

Dout<=8'b00000000;

end

else if(TR==1) begin TR<=0;SR[7]<=1;BR<=Din;Dout<=8'b00000000; end else begin BR<=Din;Dout<=8'b00000000; end

end

end

else if(cs==1)//中断方式

begin

if(SR[0]==0)begin SR<=8'b00000001; end

else if(ADDR==0&&RW==0) //读SR

begin

if(SR[7]==0&&RDY==1&&TR==0)

begin

PD<=BR;

TR<=1;

IRQ<=1;

Dout<=SR;

end

else if(TR==1) begin TR<=0;IRQ<=0;SR[7]<=1;Dout<=SR; end

else begin Dout<=SR;IRQ<=1; end

end

else if(ADDR==0&&RW==1) //写SR BR写入新数据后SR7被置为0 begin

SR<=Din;

end

/*if(ADDR==1&&RW==0) //读BR

begin

Dout<=BR;

end*/

else if(ADDR==1&&RW==1) //写BR 此时SR7不可能为0

begin

if(SR[7]==0&&RDY==1&&TR==0)

begin

BR<=Din;

PD<=BR;

TR<=1;

IRQ<=1;

Dout<=8'b00000001;

end

else if(TR==1)

begin

TR<=0;

IRQ<=0;

SR[7]<=1;

BR<=Din;

Dout<=8'b00000001;

end

//else if(IRQ==0) begin IRQ<=1; end

else begin BR<=Din;IRQ<=1;Dout<=8'b00000001; end

end

end

end

endmodule

------------------------------Printer------------------------------

东南大学925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及答案剖析 汇编

2014年真题 、管路敷设技术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东南大学1996数据结构试题

东南大学1996数据结构试题 试题编号:451 试题名称:数据结构 一:回答下列问题(共46分) 1.线性表(a(1),a(2),……a(n))用顺序映射表示时,a(i)与a(i+1)(1<=i

热工实验报告剖析

目录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1) 数据处理: (1)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1) [2]关于高斯误差补函数的方程编写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2) [3]数据处理脚本 (2) [4]结果表格 (3) 曲线绘制 (3)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3)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4)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4) 理解分析 (5)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5) [2]改变导温系数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6) 空气横掠单圆管时强迫对流换热实验 (6) 数据处理 (6)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6) [2]结果表格 (7) [3]曲线拟合 (7) 总结讨论 (9) [1]实验偏差讨论 (9) [2]为什么忽略Pr (9) [3]截面小的地方流速大,测量相对误差值小。 (9)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材料的导热系数λ和导温系数a 数据处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3]数据处理脚本

[4]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出λ和a均随时间先降低后升高。因为导热初期,温差小,恒定热流,所以传热快,随着时间的增加,导热变慢。当温度增加到一定 程度,温差缩小,导热又逐渐变快。 理解分析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东南大学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上

Image Image 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人员:院(系) 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实验地点:计算机中心机房 实验一 1、 实验题目: 根据上面的题目,通过作图,观察重要极限:lim(1+1/n)n =e 2、 实验目的和意义 方法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数列的极限,可以从点图上看出数列的收敛性,以及近似地观察出数列的收敛值;通过编程可以输出数列的任意多项值,以此来得到数列的收敛性。通过此实验对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形象化、具体化。 三、计算公式 (1+1/n)n 四、程序设计 五、程序运行结果 六、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当n足够

Image Image 大时,所画出的点逐渐接近于直线,即点数越大,精确度越高。对于不同解题方法最后均能获得相同结果,因此需要择优,从众多方法中尽可能选择简单的一种。程序编写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上机调试前要仔细审查细节,对程序进行尽可能的简化、改进与完善。 实验二一、实验题目 制作函数y=sin cx的图形动画,并观察参数c对函数图形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同学熟悉数学软件Mathematica所具有的良好的作图功能,并通过函数图形来认识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形来观察和分析函数的有关性态,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三、计算公式:y=sin cx 四、程序设计五、程序运行结果 六、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c的不同导致函数的区间大小不同。 实验三 一、实验题目 观察函数f(x)=cos x的各阶泰勒展开式的图形。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利用Mathematica计算函数的各阶泰勒多项式,并通过绘制曲线图形,来进一步掌握泰勒展开与函数逼近的思想。 三、计算公式

工热热力学实验报告1

工程热力学实验报告 学院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2016年12月21日

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的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内容 通过测定空气的温度、压力流量,掌握计算热量的方法,从而求得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三、数据记录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测试数据处理 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 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t0)。 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热 器功率,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 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 τt W ?≈12 式中:W为电热器输入电功率(瓦);

Δt 为进出口温度差(℃); 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的时间(秒)。 估算过程:W=m ×Cp ×(T2-T1)=ρ×V ×Cp ×(T2-T1) =ρ×(10/1000τ) ×Cp ×Δt=1.169×(10/1000τ) ×1.004×Δt =11.7/1000×Δt/τ(kW)=11.7Δt/τ(w) 式中ρ—kg/m3; Cp—kJ/kg ·k; 4. 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空气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温度——即流量计的出口温度(t 1,℃)和出口温度(t 2℃);当时相应的大气压力(B ,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 ,毫米水柱);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 ,瓦)。 5. 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干湿图查出含湿量(d,克/公斤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622 /1622 /d d r w += 推导:对于理想气体混合物,摩尔比等于体积比,由分压力定律可知,理想气体摩尔比等于压力比,因此体积比等于压力比。根据含湿量定义d=m v /m a =n v M v /n a M a =0.622 (v v /v a )。因此:r w =v a /v=v v /(v v +v a )=1/(1+0.622/d)=d/0.622/(1+ d/0.622) 6. 根据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可算出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 3 10 1868.4?=W Q & (kcal/s )[1w=1J/s=1/1000kJ/s=1/4186.6kcal/s] 7. 干空气流量(质量流量)为: ) 15.273(2871000/103.133)6.13/)(1(00+???+-== t h B r T R V P G w g g g τ&& ) 15.273()6.13/)(1(106447.403+?+-?= -t h B t w τ (kg/s ) 8. 水蒸气流量为: ) 15.273(5.4611000/103.133)6.13/(00+???+== t h B r T R V P G w w w w τ&&

东南大学十套数据结构试题及答案

数据结构试卷(一) 三、计算题(每题 6 分,共24分) 1.在如下数组A中链接存储了一个线性表,表头指针为A [0].next,试 写出该线性表。 A 0 1 2 3 4 5 6 7 dat a nex t 2. 3.已知一个图的顶点集V和边集E分别为:V={1,2,3,4,5,6,7}; E={(1,2)3,(1,3)5,(1,4)8,(2,5)10,(2,3)6,(3,4)15, (3,5)12,(3,6)9,(4,6)4,(4,7)20,(5,6)18,(6,7)25}; 用克鲁斯卡尔算法得到最小生成树,试写出在最小生成树中依次得到 的各条边。 4.画出向小根堆中加入数据4, 2, 5, 8, 3时,每加入一个数据后堆的 变化。 四、阅读算法(每题7分,共14分) 1.LinkList mynote(LinkList L) {//L是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头指针 if(L&&L->next){ q=L;L=L->next;p=L; S1: while(p->next) p=p->next; S2: p->next=q;q->next=NULL; } return L;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语句S1的功能; (2)说明语句组S2的功能; (3)设链表表示的线性表为(a 1,a 2 , …,a n ),写出算法执行后的 返回值所表示的线性表。 2.void ABC(BTNode * BT) {

if BT { ABC (BT->left); ABC (BT->right); cout<data<<' '; } } 该算法的功能是: 五、算法填空(共8分) 二叉搜索树的查找——递归算法: bool Find(BTreeNode* BST,ElemType& item) { if (BST==NULL) return false; //查找失败 else { if (item==BST->data){ item=BST->data;//查找成功 return ___________;} else if(itemdata) return Find(______________,item); else return Find(_______________,item); }//if } 六、编写算法(共8分) 统计出单链表HL中结点的值等于给定值X的结点数。 int CountX(LNode* HL,ElemType x)

东南大学数据结构试卷

共 8 页 第1页 东 南 大 学 考 试 卷(A 卷) 课程名称 数据结构 考试学期 08-09-3 得分 适用专业 吴健雄学院电类 考试形式 半开卷 考试时间长度 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下面有关链栈的描述,对常规情况正确的是 ( ) A .在链头插入,链尾删除。 B .在链尾插入,链头删除。 C .在链尾插入,链尾删除。 D .在链头插入,链头删除。 2.对线性表进行对半搜索时,要求线性表必须( ) A .以数组方式存储 B .以数组方式存储并按关键码排序 C .以链表方式存储 D .以链表方式存储并按关键码排序 3.对包含n 个元素的散列表进行搜索,平均搜索长度为( ) A .O(log 2n) B .O(n) C .不直接依赖于n D .三者均不是 4.在同一个有向图中,所有结点的入度和与出度和之比为( ) A .1 B .2 C .1/2 D .都不对 5.在具有n 个顶点的无向图中,要连通全部顶点至少需要( )条边。 A .n B .n+1 C .n-1 D .n/2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链式存储的线性表所有存储单元的地址可连续可不连续。 ( ) 2.存储有向图的邻接矩阵是对称的,所以可以仅存矩阵上三角部分。 ( ) 3.在采用闭散列法解决冲突时,不要立刻做物理删除,否则搜索时会出错。 ( ) 4.二叉树中序遍历结果序列的最后一个结点必是前序遍历的最后一个结点。 ( ) 5.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O(n log 2 n),但需要额外存储空间。 ( ) 三、填空题(每空1分,第1空、第2空为2分,共11分) 1.中缀表达式“(a+b)*d+e/(f+a*d)+c)”所对应的后缀表达式为 (1) 2.后缀表达式“ab&&ef>!||”所对应的中缀表达式为(2) 自 觉 遵 守 考 场 纪 律 如 考 试 作 弊 此 答 卷 无 效

热工学实践实验报告

2016年热工学实践实验内容 实验3 二氧化碳气体P-V-T 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巩固课堂讲授的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饱和状态、临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CO 2的P-V-T 间关系测定方法。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及经过临界状态时的气液突变现象,测定等温线和临界状态的参数。 二、实验任务 1.测定CO 2气体基本状态参数P-V-T 之间的关系,在P —V 图上绘制出t 为20℃、31.1 ℃、40℃三条等温曲线。 2.观察饱和状态,找出t 为20℃时,饱和液体的比容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3.观察临界状态,在临界点附近出现气液分界模糊的现象,测定临界状态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画出实际气体P-V-t 的关系图。 三、实验原理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 实际气体: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容)之间的关系不再遵循理想气体方程式了。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1873年范德瓦尔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进行了修正,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RT b v v a p =-??? ? ?+2 (3-1) 式中: a / v 2 是分子力的修正项; b 是分子体积的修正项。修正方程也可写成 : 0)(23 =-++-ab av v RT bp pv (3-2) 它是V 的三次方程。随着P 和T 的不同,V 可以有三种解:三个不等的实根;三个相等的实 根;一个实根、两个虚根。 1869年安德鲁用CO 2做试验说明了这个现象,他在各种温度下定温压缩CO 2并测定p 与v ,得到了P —V 图上一些等温线,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见,当t >31.1℃时,对应每一个p ,可有一个v 值,相应于(1)方程具有一个实根、两个虚根;当t =31.1℃时,而p = p c 时,使曲线出现一个转折点C 即临界点,相应于方程解的三个相等的实根;当t <31.1℃时,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中间有一段是水平线(气体凝结过程),这段曲线与按方程式描出的曲线不能完全吻合。这表明范德瓦尔方程不够完善之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汽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2.简单可压缩系统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温度和比容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可表示为: F (P ,V ,T )= 0

高等数学下实验报告

高等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人员: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学号19013302 姓名 黄天宇 实验地点:计算机中心机房 实验七:空间曲线与曲面的绘制 一、 实验目的 1、利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 绘制三维图形来观察空间曲线和空 间曲面图形的特点,以加强几何的直观性。 2、学会用Mathematica 绘制空间立体图形。 二、实验题目 利用参数方程作图,做出由下列曲面所围成的立体图形: (1) x y x y x z =+--=2 222,1及xOy 平面; (2) 01,=-+=y x xy z 及.0=z 三、实验原理 空间曲面的绘制 作参数方程],[],,[,),(),() ,(max min max min v v v u u v u z z v u y y v u x x ∈∈? ?? ??===所确定的曲面图形的 Mathematica 命令为: ParametricPlot3D[{x[u,v],y[u,v],z[u,v]},{u,umin,umax}, {v,vmin,vmax},选项] 四、程序设计及运行 (1)

(2)

六、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1、通过参数方程的方法做出的图形,可以比较完整的显示出空 间中的曲面和立体图形。 2、可以通过mathematica 软件作出多重积分的积分区域,使积分能够较直观的被观察。 3、从(1)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所围成的立体图形是球面和圆柱面所围成的立体空间。 4、从(2)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围成的立体图形的上面曲面的方程是xy z =,下底面的方程是z=0,右边的平面是01=-+y x 。 实验八 无穷级数与函数逼近 一、 实验目的 (1) 用Mathematica 显示级数部分和的变化趋势; (2) 展示Fourier 级数对周期函数的逼近情况; (3) 学会如何利用幂级数的部分和对函数进行逼近以及函数值的近似计算。 二、实验题目 (1)、观察级数 ∑ ∞ =1 ! n n n n 的部分和序列的变化趋势,并求和。 (2)、改变例2中m 及x 0的数值来求函数的幂级数及观察其幂级数逼近函数的情况 (3)、观察函数? ? ?<≤<≤--=ππx x x x f 0,10 ,)(展成的Fourier 级数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报告 (1)

实验二 散热器性能实验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 ,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 和温差T 的关系。 二、 实验装置 1.水位指示管 2.左散热器 3. 左转子流量计 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 5. 温度压差巡检仪 6.温度控制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 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 Q=GC P (t g -t h ) [kJ/h] 式中:G ——热媒流量, kg/h ; C P ——水的比热, kJ/Kg.℃; t g 、t h ——供回水温度, ℃。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 2 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 2 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g 时的体积流量。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散热器供回水温度 t g 与t h 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 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 =L/1000=L·10-3 m3/h 式中:L——转子流量计读值; l/h; G t ——温度为t g 时水的体积流量;m3/h G=G t ·ρ t (kg/h) 式中:G——热媒流量,(kg/h); ρt——温度为t g时的水的密度,(kg/ m3)。 7、改变工况进行实验: a、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量不变。 b、改变流量,保持散热器平均温度不变。 即保持 2h g p t t t + =恒定8、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根据Q=KA(t p -t ) 其中:Q——为散热器的散热量,W K——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A ——散热器的面积,一种为0.975 m2,另一种为1 m2 t p ——供回水平均温度,℃ t ——室内温度,℃ 9、实验测定完毕: a、关闭电加热器; b、停止运行循环水泵; c、检查水、电等有无异常现象,整理测试仪器。 五、注意事项 1、测温点应加入少量机油,以保持温度稳定; 2、上水箱内的电热管应淹没在水面下时,才能打开,本实验台有自控装置;但亦应经常检查。

东南大学期末结构力学复习题及答案

结构力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梁、刚架、拱、桁架四种常见结构中,主要受弯的是 和 ,主要承受轴力的是 和 。 2、选取结构计算简图时,一般要进行杆件简化、 简化、 简化和 简化。 3、分析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常用的规律是两刚片法则、 和二元体法则。 4、建筑物中用以支承荷载的骨架部分称为 ,分为 、 和 三大类。 5、一个简单铰相当于 个约束。 6、静定多跨梁包括 部分和 部分,内力计算从 部分开始。 7、刚结点的特点是,各杆件在连接处既无相对 也无相对 ,可以传递 和 。 8、平面内一根链杆自由运动时的自由度等于 。 二、判断改错题。 1、三刚片用三个铰两两相联必成为几何不变体系。( ) 2、对静定结构,支座移动或温度改变会产生内力。( ) 3、力法的基本体系必须是静定的。( ) 4、任何三铰拱的合理拱轴都是二次抛物线。( ) 5、图乘法可以用来计算曲杆。( ) 6、静定结构的影响线全部都由直线段组成。( ) 7、多跨静定梁若附属部分受力,则只有附属部分产生内力。( ) 8、功的互等定理成立的条件是小变形和线弹性。( ) 9、力法方程中,主系数恒为正,副系数可为正、负或零。( ) 三、选择题。 1、图示结构中当改变B 点链杆方向(不能通过A 铰)时,对该梁的影响是( ) A 、全部内力没有变化 B 、弯矩有变化 C 、剪力有变化 D 、轴力有变化 2、图示桁架中的零杆为( ) A 、DC, EC, DE, DF , EF B 、DE, DF , EF C 、AF , BF , DE, DF , EF D 、DC, EC, AF , BF 3、右图所示刚架中A 支座的反力H A 、P B 、2P - C 、P -

东南大学软件基础考试大纲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软件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程序设计基础50% 数据结构50% 程序设计基础 一、C++语言基础 考试内容 基本数据类型、enum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语句 考试要求 1.理解计算机信息的存储于表示,掌握C++的基本数据类型的用法. 2.掌握运算符与表达式的基本用法. 3.理解逗号表达式与条件表达式的作用. 4.掌握enum枚举类型的定义、枚举变量声明及使用.

5.掌握和运用三种(if、if…else、switch)选择语句. 6.掌握和运用三种(while、for、do…while)循环语句. 7.掌握和运用其他(break、continue)控制语句. 二、C++程序的结构(一):函数 考试内容 函数定义、函数声明、函数调用、函数的参数传递、递归调用、函数重载、函数模板 考试要求 1.掌握函数定义的语法形式,熟练运用自定义函数来实现多函数程序设计. 2.理解函数声明的作用,掌握函数声明的用法. 3.理解函数调用的过程. 4.明确参数传递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函数调用中参数传递的三种参数传递调用:传值调用、引用调用、传地址调用. 5.掌握和运用递归函数的概念、算法和实现方法. 6.理解函数重载的概念,掌握函数重载的实现方法. 7.理解函数模板的概念,掌握函数模板的实现方法. 三、C++程序的结构(二):类 考试内容 抽象数据类型、类的定义、对象创建、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公共接口函数、工具函数 类的组合、类模板

2016热工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姜栽沙

热工过程控制工程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新能源1402班 学生姓名:姜栽沙 学号:1004140220 中南大学能源学院 2017年1月

实验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认识与MCGS应用 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几种控制系统(基于智能仪表、基于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过程特点;了解计算机与智能仪表的通讯方式。了解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特点,熟悉MCGS组态软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个过程。掌握MCGS组态软件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基本画面图素的绘制、动画连接的使用、控制程序的编写、构造实时数据库。 二、实验装置 1、计算机一台 2、MCGS组态软件一套 3、对象:SK-1-9型管状电阻炉一台;测温热电偶一支(K型)。 4、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一台。 5、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一套 6、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含电阻炉、温度控制器、测温元件、接口)一套 7、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接线图和方框图如图1-1、1-2所示。 三、实验内容 1、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流量、压力) 被控过程: 电阻炉被控变量: 电阻炉温度 操纵变量: 电阻炉的功率主要扰动:环境温度变化,电压值,电流值2、带检测控制点的流程图 3、控制系统方框图

4、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仪表名称、型号(检测仪表、控制器、执行器、显示仪表)。 检测仪表: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 控制器: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 执行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 显示仪表:计算机 5、智能仪表与计算机是怎样进行通讯?有哪几种方式? 智能仪表与计算机通讯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别为USB接口,485接口,232接口,通过这些接口进行信号传输,计算机得以对仪表进行温控。 6、什么是组态软件? 组态软件是指对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达到系统按照预定设置,自动执行特定任务,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目的的应用软件。 四、MCGS组态界面 提供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一套完整组态界面图(共6个图),包括主界面、运行界面、设备工况、存盘数据、实时曲线、历史数据。

数据结构II A卷 东北大学(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数据结构II 试卷(作业考核线上1) A 卷 院校学号:******姓名***** (共 6 页) [ A]1.抽象数据类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 A.数据对象、数据关系和基本操作 B.数据元素、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C.数据项、数据元素和数据类型 D.数据元素、数据结构和数据类型 [B ]2.要求相同逻辑结构的数据元素具有相同的特性,其含义为 A. 数据元素具有同一的特点 B. 不仅数据元素包含的数据项的个数相同,而且其对应数据项的类型要一致 C. 每个数据元素都一样 D. 仅需要数据元素包含的数据项的个数相同 [D ]3.下列各式中,按增长率由小至大的顺序正确排列的是 A.,n!,2n ,n3/2 B.n3/2,2n,n logn,2100 C.2n,log n,n logn,n3/2 D.2100,logn, 2n, n n [B ]4.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线性表应当采用链表表示为宜 A.经常需要随机地存取元素 B.经常需要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C.表中元素需要占据一片连续的存储空间 D.表中元素的个数不变 [ C]5.设指针p指向双链表的某一结点,则双链表结构的对称性是 A. p->prior->next=p->next->next; B. p->prior->prior=p->next->prior; C. p->prior->next=p-> next->prior; D. p->next->next= p->prior->prior;

[ D]6. 已知指针p和q分别指向某带头结点的单链表中第一个结点和最后一个结点。假设指针s指向另一个单链表中某个结点,则在s所指结点之后插入上述链表应执行的语句为 A. s->next=q;p->next=s->next; B. s->next=p;q->next=s->next; C. p->next=s->next;s->next=q; D. q->next=s->next;s->next=p; [A ]7. 栈和队列的共同特点是 A.只允许在端点处插入和删除元素 B.都是先进后出 C.都是先进先出 D.没有共同点 [ D]8. 对于链队列,在进行插入运算时. A. 仅修改头指针 B. 头、尾指针都要修改 C. 仅修改尾指针 D.头、尾指针可能都要修改 [B ]9.设有一个顺序栈的入栈序列是1、2、3,则3个元素都出栈的不同排列个数为 A.4 B.5 C. 6 D. 7 [D ]10.设一个栈的输入序列为A,B,C,D,则借助一个栈所得到的输出序列不可能是 A.A,B,C,D B.D,C,B,A C. A,C,D,B D. D,A,B,C [C ]11.表达式a*(b+c)-d的后缀表达式是 A.abcd*+- B.abc*+d- C.abc+*d- D.-+*abcd [B ]12.某二叉树的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正好相反,则该二叉树的特点一定是 A. 空或只有一个结点 B.高度等于其结点数 C. 任一结点无左孩子 D.任一结点无右孩子 [B ]13.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任何一棵二叉树的叶子结点在种遍历中的相对次序不变。 (2)按二叉树定义,具有三个结点的二叉树共有6种。 A.(1),(2) B.(1) C.(2) D.(1),(2)都错 [B ]14.树有先序遍历和后序遍历,树可以转化为对应的二叉树。下面的 说法正确的是 A.树的后序遍历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先序遍历相同 B.树的后序遍历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中序遍历相同 C.树的先序序遍历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中序遍历相同 D.以上都不对 [ D]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二又树按某种方式线索化后,任一结点均有前趋和后继的线索 (2)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中,任意一个结点均处于其子孙结点前 (3)二叉排序树中任一结点的值大于其左孩子的值,小于右孩子的值 A.(1)(2)(3) B.(1)(2) C.(1)(3) D.都不对 [ D]16. 二叉树的第k层的结点数最多为 A.2k-1 B.2K+1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建筑112 姓名:刘伟 学号: 01111218 指导教师:周洪涛 建筑物理实验室 2014年10月15日 小组成员:张思俣;郭祉良;李照南;刘伟;王可为;

第三篇建筑热工实验 一、实验一建筑热工参数测定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热工参数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温度、湿度、风速的测试方法,达到独立操作水平; 3、利用仪器测量建筑墙体内外表面温度场分布,检验保温设计效果; 4、测定建筑室内外地面温度场分布; 5、可通过对室外环境的观测,针对住宅小区或校园内地形、地貌、生物生活对气候 的影响,进而研究在这个区域内的建筑如何应用有力的气候因素和避免不利的气 候影响。 三、实验仪器概述 I.WNY —150 数字温度仪 ●用途:用于对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温度测量。 ●特点:采用先进的半导体材料为感温元件,体积小,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温度值 数字显示,清晰易读,测温范围:-50℃~150℃,分辨力:0.1℃。 ●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取下电池盖将6F22,9V叠层电池装入电池仓。 2.按ON键接通电源,显示屏应有数字显示。 3.插上传感器,显示屏应显示被测温度的数值。 4.显示屏左上方显示LOBAT时,应更换电池。 5.仪器长期不用时,应将电池取出,以免损坏仪表。 II.EY3-2A型电子微风仪 ●用途:本产品是集成电子化的精密仪器,适用于工厂企业通风空调,环境污染监测, 空气动力学试验,土木建筑,农林气象观测及其它科研等部门的风速测量,用途十分广泛。 ●特点: 1.测量范围宽,微风速灵敏度高,最小分度值为0.01m/s。 2.高精度,高稳定度,使用时可连续测量,不须频繁校准 3.仪器热敏感部件,最高工作温度低于200℃,使用安全可靠,在环境温度为 -10℃~40℃内可自动温度补偿。 4.电源电压适用范围宽:4.5V~10V功耗低。 ●主要技术参数: 1.测量范围:0.05~1m/s 1~30m/s(A型) 2.准确度:≤±2﹪F.S。 3.工作环境条件:温度-10℃~+40℃相对湿度≤85%RH。 4.电源:R14型(2#)电池4节 ●工作原理:本仪器根据加热物体在气流中被冷却,其工作温度为风速函数这一原理设 计。仪器由风速探头及测量指示仪表两部分组成。 ●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高等数学(下册)数学实验报告

高等数学A(下册)实验报告 院(系): 学号:姓名: 实验一 利用参数方程作图,作出由下列曲面所围成的立体: (1) 2 2 1Y X Z- - = , X Y X= +2 2 及 xOy 面 ·程序设计: -1, 1},Axe s2=ParametricPlot3D[{1/2*Cos[u]+1/2,1/2*Sin[u],v},{u,- s3=ParametricPlot3D[{u,v,0},{u,-1,1},{v,- DisplayFunction 程序运行结果: 实验二 实验名称:无穷级数与函数逼近 实验目的:观察的部分和序列的变化趋势,并求和

实验内容: (1)利用级数观察图形的敛散性 当n 从1~400时,输入语句如下: 运行后见下图,可以看出级数收敛,级数和大约为1.87985 (2先输入: 输出: 输出和输入相同,此时应该用近似值法。输入: 输出: 1.87985 结论:级数大约收敛于1.87985 实验三: 1. 改变例2中m 的值及的数值来求函数的幂级数及观察其幂级数逼近函数的情况

·程序设计: m 5; f x_:1 x^m;x0 1; g n_,x0_ :D f x, x, n .x x0; s n_,x_: Sum g k,x0/k x x0 ^k, k, 0, t Table s n, x, n, 20; p1 Plot Evaluate t ,x,1,2,3 2; p2 Plot 1 x ^m , x,1 2,3 2, PlotStyle RGBColor 0,0,1; Show p1,p2 ·程序运行结果 实验四 实验名称:最小二乘法 实验目的:测定某种刀具的磨损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内容: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和建筑声学实验] XXX XXXX XXXXXXX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建筑热工学实验 (一)温度、相对湿度 1、实验原理: 通过实验了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定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明确各项测量的目的;进一步感受和了解室外气象参数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2、实验设备:TESTO 175H1温湿度计 3、实验方法:` (1)在测定前10min左右,把湿球温度计感应端的纱布用洁净水润湿。 (2)若为手动通风干湿球温度计,用钥匙上紧上部的发条,并把它悬挂于测点。待3~4min,当温度计数值稳定后,即可分别读取干、湿球温度计的指示值。读数时,视平线应与温度计水银面平齐。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3)根据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获得测点空气温度。 (4)根据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值查表,即可得到被测点空气的相对湿度。

4、实验结论和分析 室内温湿度 仪器:TESTO 175H1 位置湿度(%)温度(℃) 暖气上方A 24.5 17.5 桌面上方B 25.6 17.0 南边靠墙柜子C 25.5 16.8 室内门口处D 25.1 16.5 5.对测量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 根据测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室内各处的温度及湿度较为平均。暖气上方的区域温度较高而导致相对湿度较低。桌子由于靠近暖气,所以温度较高。柜子由于距离暖气较远,温度相对较低,较为接近室内的平均气温。门口处由于通风较好,温度较低,湿度相对较高。

(二)室内风向、风速 1、实验原理:QDF型热球式电风速计的头部有一直径约0.8mm的玻璃球,球内绕有镍镉丝线圈和两个串联的热电偶。热电偶的两端连接在支柱上并直接暴露于气流中。当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镍镉丝线圈时,玻璃球的温度升高,其升高的程度和气流速度有关。当流速大时,玻璃球温度升高的程度小;反之,则升高的程度大。温度升高的程度反映在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经校正后用气流速度在电表上表示出来,就可用它直接来测量气流速度。 2、实验设备:TESTO 425 3、实验方法: (1)把仪器杆放直,测点朝上,滑套向下压紧,保证测头在零风速下校准仪器。 (2)把校正开关置于“满度”位置,慢慢调整“满度调节”旋钮,使电表指针在满刻度的位置。再把校正开关置于“零位”的位置,用“粗调”、“细调”两个旋钮,使电表指针在零点的位置。 (3)轻轻拉动滑套,使侧头露出相当长度,让侧头上的红点对准迎风面,待指针较稳定时,即可从电表上读出风速的大小。若指针摇摆不定,可读取中间示值。 (4)风向可采用放烟或悬挂丝的方法测定。

高等数学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年级2016级计算机类2班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指导教师张文红 学生姓名李发元 学号20160107000215 实验日期2016.12 .21 实验地点勤学楼4-24 实验成绩 教务处制 2016 年9月21 日

实验项 目名称 Matlab软件入门与求连续函数的极限 实验目的 及要求 实验目的: 1.了解Matlab软件的入门知识; 2.掌握Matlab软件计算函数极限的方法; 3.掌握Matlab软件计算函数导数的方法。 实验要求: 1.按照实验要求,在相应位置填写答案; 2.将完成的实验报告,以电子版的形式交给班长, 转交给任课教师,文件名“姓名+ 学号”。 实验内容利用Matlab完成下列内容: 1、(1) 2 2 1 lim 471 x x x x →∞ - -+ ;(2) 3 tan sin lim x x x x → - ;(3) 1 lim 1 x x x x →∞ - ?? ? + ??2、(1)x x y ln 2 =,求y';(2)ln(1) y x =+,求()n y 实验步骤1.开启MATLAB编辑窗口,键入编写的命令,运行; 2.若出现错误,修改、运行直到输出正确结果; 3.将Matlab输入输出结果,粘贴到该实验报告相应的位置。第一题 2 2 1 lim 471 x x x x →∞ - -+ 运行编码是 >> syms x >> limit((x^2-1)/(4x^2x+1),x,inf) ans =

1/4 第二题3 0tan sin lim x x x x →- >> syms x >> limit((tanx-sinx)/(x^3),x,0) ans = 1 第三题1lim 1x x x x →∞-?? ?+?? >> syms x >> limit(((x-1)^x)/(x+1),x,inf) ans = 2 第四题(1)x x y ln 2=,求y '; >> syms x >>f(x)=x^2in(x) f(x)=x^2in(x) >>diff(f(x)), ans = 2xinx+x 第五题ln(1)y x =+,求()n y >> syms x >>f(x)In(1+x) f(x)In(1+x) >>diff(f(x),n), ans =

1998-2016年东南大学925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汇编

2017版东南大学《925结构力学》全套考研资料 我们是布丁考研网东大考研团队,是在读学长。我们亲身经历过东大考研,录取后把自己当年考研时用过的资料重新整理,从本校的研招办拿到了最新的真题,同时新添加很多高参考价值的内部复习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希望能帮助大家成功考入东大。此外,我们还提供学长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服务,适合二战、在职、基础或本科不好的同学,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重点和考点。有任何考东大相关的疑问,也可以咨询我们,学长会提供免费的解答。更多信息,请关注布丁考研网。 以下为本科目的资料清单(有实物图及预览,货真价实): 2017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全套资料包含: 一、东南大学《结构力学》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 2015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 2014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2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1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0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9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8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7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6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5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4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3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2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1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0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1999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1998年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二、东南大学《结构力学》期中期末试题及答案 三、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复习笔记 1、东南大学《结构力学》复习笔记 2、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辅导讲义 3、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大纲 四、东南大学《结构力学》考研复习题 1、东南大学《结构力学》典型例题 2、东南大学《结构力学》内部习题库 3、东南大学《结构力学》(单建版)课后习题答案 以下为截图预览: 2015年真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