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愚公移山

21愚公移山

21愚公移山
21愚公移山

菱角中学九年级上册语文师生共用讲学稿

教学内容:21、愚公移山课型:新授主笔人:尹柳青审核:周学军一、教学目标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 )

杂然相许(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且焉置土石(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何苦而不平( )

如太行、王屋何( )

其如土石何(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7、疏通课文

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何苦而不平()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2)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

5.翻译。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21.《愚公移山》(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⑷无陇断.焉断: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古义:今义:

②聚室.而谋曰

古义:今义:

③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今义: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

二、综合园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

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

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