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特点

分布

正常的颈部淋巴结通常可在颌下、腮腺区、颈上区、颈后三角区发现。转移性的颈部淋巴结是位置特异性的。在已知原发瘤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有助于鉴别转移类型及帮助肿瘤分期。然而,如果原发瘤未知,已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可为我们确定原发瘤提供线索。淋巴瘤和结核性的淋巴结肿大也有特定的分布。

大小

恶性淋巴结通常较大。但是,炎性的淋巴结也可和恶性淋巴结一样大。而且,转移性的淋巴结也可表现为较小的状态。因此,淋巴结的大小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当原发瘤明确的患者,当动态连续观察淋巴结呈持续性增大时,强烈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而且,恶性淋巴结大小的连续变化在监测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方面用处较大。

外形

恶性和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通常呈圆形,短轴/长轴的比率大于或等于0.5,反应性的肿大淋巴结和正常的淋巴结通常较长或呈卵圆形。然而,有报道称正常的颌下淋巴结和腮腺区淋巴结在外形上也趋向于呈圆形。而且,恶性淋巴结在早期累及时会在外形上呈卵圆形。因此,淋巴结的形态应在诊断中被当作是单独的诊断标准。但是,淋巴结外周皮质异常增生表明淋巴结内部有局灶性的肿瘤浸润,是鉴别恶性淋巴结的一个有用的征象。

淋巴结边界

转移性和淋巴瘤的淋巴结有锐利的边缘,然而反应性和正常淋巴结的边界不甚锐利。恶性淋巴结中的锐利边缘被认为是由于肿瘤浸润及淋巴结周围脂肪沉积的减少,这增加了淋巴结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声阻差。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边缘不甚锐利清晰,这是淋巴结周边软组织水肿和发炎所致。根据我们的经验,边界清晰锐利在鉴别诊断中意义不大。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若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结出现边界不清的情况,则提示有被膜外浸润,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所帮助。

淋巴结门回声

淋巴结门回声是大多数颈部淋巴结(86%)正常的声学特征,通常见于较大的淋巴结。在超声上,淋巴结门回声表现为与相邻软组织相延续。尽管转移性、淋巴瘤、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没有淋巴结门回声,但它们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还是可以看到淋巴结门回声的。这主要是因为髓质淋巴窦并没有被充分破坏。因此,淋巴结门回声的存在与否不能成为诊断的单独标准。

回声

正常的、反应性的、淋巴瘤的和结核性的淋巴结与临近肌肉组织相比,其主要呈低回声。除了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表现为高回声外,转移性的淋巴结通常呈低回声。

因此,淋巴结的高回声是鉴别是否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有用征象。超声医生应当扫查甲状腺,看是否能找到原发瘤以确定诊断。

淋巴瘤的淋巴结以前曾报道称有假囊样表现,比如,低回声伴有后方回声增强。随着更先进探头的应用,淋巴瘤的淋巴结不再具有假囊样表现,而呈现出微结节的表现。

钙化

结内钙化在颈部淋巴结病中很少见。然而,大约50-69%的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可见结内有钙化灶,应用高频探头扫查可表现为突出显示、呈周边分布,并且可伴有声影。因此,淋巴结内出现特征性的钙化是鉴别淋巴结转移癌是否来自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重要的征象。

结内钙化也可见于淋巴瘤及治疗后的结核性淋巴结,但钙化通常较致密及声影明显。

淋巴结内坏死

淋巴结伴有结内坏死被认为是病理性的。结内坏死可被分为凝固性坏死和囊性坏死,囊性坏死更为常见。凝固性坏死表现为淋巴结内部局部回声增强,囊性坏死表现为淋巴结内部出现回声透亮区。囊性坏死常见于结核性淋巴结及转移自鳞癌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

辅助特征

有助于评价颈部淋巴结病的伴随特征是临近软组织水肿及淋巴结融合成团。在超声上,软组织水肿表现为弥漫性的低回声区及筋膜层次的消失。而淋巴结融合成团是指多个异常的淋巴结浸及周围软组织而融合在一起的团块。临近软组织水肿和淋巴结融合成团是结核性淋巴结的常见特征,这些征象在转移性及淋巴瘤的淋巴结中相对较为少见。结核性淋巴结的软组织水肿及淋巴结的融合的高发生率被认为是由于淋巴结周围的炎性反应。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在先前颈部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其淋巴结也可出现这种特征。

血流信号

正常的和反应性的淋巴结表现出门样血流或乏血流状态,但是转移性淋巴结通常表现为周边血流或者混杂血流信号,淋巴瘤样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混杂血流信号。由于周边血流不出现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淋巴结,则它一旦出现,应高度怀疑为恶性。

在超声上,结核性淋巴结有多种血流状态,类似良性及恶性的表现。尽管存在多种血流状态,移位血流或者明显的乏血流状态在结核性淋巴结中很常见,这在结核性淋巴结囊性坏死中有很高的发生率。

血流阻力

在评价颈部淋巴结的血流阻力(RI和PI)时,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均有所报道。然而,我们发现,当应用均值时,测量有较高的重复性。

RI和PI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所起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据报道,恶性淋巴结的RI和PI值比反应性淋巴结高。然而,另一项研究发现RI和PI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时并无显著差异。我们的研究发现转移性淋巴结的RI和PI要比反应性淋巴结高,这其中有一个例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癌其RI和PI值与反应性淋巴结类似。然而,我们发现,将淋巴结灰阶超声特点和血流模式相结合在鉴别转移性淋巴结和反应性淋巴结有着很高的准确率。综上,测量淋巴结的血流阻力在临床实践中可能不会变为常规。

结论

超声在检查颈部淋巴结时是一项有用的影像方法。淋巴结的分布、灰阶和能量多普勒超声特点在确定颈部淋巴结病的原因上大有用处。有价值的灰阶超声特征包括大小、形态、淋巴结门回声、微结节表现、结内坏死及钙化。临近软组织水肿和淋巴结融合呈团在鉴定结核时很有价值。有价值的能量多普勒特征包括血流显示特征及血流分布的状态。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特点 分布 正常的颈部淋巴结通常可在颌下、腮腺区、颈上区、颈后三角区发现。转移性的颈部淋巴结是位置特异性的。在已知原发瘤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有助于鉴别转移类型及帮助肿瘤分期。然而,如果原发瘤未知,已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可为我们确定原发瘤提供线索。淋巴瘤和结核性的淋巴结肿大也有特定的分布。 大小 恶性淋巴结通常较大。但是,炎性的淋巴结也可和恶性淋巴结一样大。而且,转移性的淋巴结也可表现为较小的状态。因此,淋巴结的大小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当原发瘤明确的患者,当动态连续观察淋巴结呈持续性增大时,强烈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而且,恶性淋巴结大小的连续变化在监测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方面用处较大。 外形 恶性和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通常呈圆形,短轴/长轴的比率大于或等于0.5,反应性的肿大淋巴结和正常的淋巴结通常较长或呈卵圆形。然而,有报道称正常的颌下淋巴结和腮腺区淋巴结在外形上也趋向于呈圆形。而且,恶性淋巴结在早期累及时会在外形上呈卵圆形。因此,淋巴结的形态应在诊断中被当作是单独的诊断标准。但是,淋巴结外周皮质异常增生表明淋巴结内部有局灶性的肿瘤浸润,是鉴别恶性淋巴结的一个有用的征象。

淋巴结边界 转移性和淋巴瘤的淋巴结有锐利的边缘,然而反应性和正常淋巴结的边界不甚锐利。恶性淋巴结中的锐利边缘被认为是由于肿瘤浸润及淋巴结周围脂肪沉积的减少,这增加了淋巴结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声阻差。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边缘不甚锐利清晰,这是淋巴结周边软组织水肿和发炎所致。根据我们的经验,边界清晰锐利在鉴别诊断中意义不大。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若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结出现边界不清的情况,则提示有被膜外浸润,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所帮助。 淋巴结门回声 淋巴结门回声是大多数颈部淋巴结(86%)正常的声学特征,通常见于较大的淋巴结。在超声上,淋巴结门回声表现为与相邻软组织相延续。尽管转移性、淋巴瘤、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没有淋巴结门回声,但它们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还是可以看到淋巴结门回声的。这主要是因为髓质淋巴窦并没有被充分破坏。因此,淋巴结门回声的存在与否不能成为诊断的单独标准。 回声 正常的、反应性的、淋巴瘤的和结核性的淋巴结与临近肌肉组织相比,其主要呈低回声。除了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表现为高回声外,转移性的淋巴结通常呈低回声。因此,淋巴结的高回声是鉴别是否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有用征象。超声医生应当扫查甲状腺,看是否能找到原发瘤以确定诊断。

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得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与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得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得A区与后上得B区。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得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得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得A区(颈后三角区)与下方得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与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得上纵隔区。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 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就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就是鼻咽癌得转移处。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ⅤA:脊副神经淋巴结 ⅤB:锁骨上淋巴结。 一般临床处理可以混合ⅤA与ⅤB,但深入讨论锁骨上淋巴结问题,应该分开。 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区.该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窝。Ⅶ区:上纵隔淋巴结。咽喉癌、食管癌及甲状腺癌可以转移至此,故有人建议将上纵隔淋巴结列为Ⅶ区。

淋巴结超声诊断

淋巴结形似肾,由皮质髓质组成。 淋巴结的构造可因生理和病理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与年龄、部位,有无病变等有 关

解剖区域 淋巴结大小 纵横比(L/T) 淋巴结边界 淋巴门 淋巴结皮质 淋巴结内部回声 辅助特征 与邻近血管关系 彩色血流显像及多谱勒

②淋巴结大小 ?在同一切面图上测量最大纵径L与横径T,横径比纵径更有价值。(图4-4-1) ?正常淋巴结横径上限为5-8mm,若以5mm为限,则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下降;若以8mm 为限,则敏感性下降而特异性增高。 ?下颌下、上颈部淋巴结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淋巴结要大,这可能与口腔经常发炎有关。 ?二腹肌区域淋巴结横径>8mm、或颈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横径>7mm,都应考虑恶性淋巴结,特别要怀疑鼻咽喉部肿瘤。 ?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是纵横径均匀性增大。 ?转移性淋巴结一般都很大,然而感染性淋巴结可以和转移性淋巴结一般大小,也有较小的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灶。 ?对已知原发肿瘤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相关部位淋巴结肿大,则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 ③纵横比(L/T) ?又称淋巴结圆形指数,在同一切图上纵径L除以横径T,是诊断淋巴结肿大的主要指标。?良性淋巴结:多趋向于棱形、长椭圆形、长卵圆形,L/T≥2。(图4-4-2)但正常情况下,下颌下、腮腺淋巴趋向于圆形,95%的下颌下淋巴结,59%的腮腺淋巴结L/T≤2。 ?恶性淋巴结:形态趋向于圆形,(图4-4-3)但恶性淋巴结早期可能呈卵圆形。 ?L/T为1.5时,超声区分正常反应性淋巴结与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65%;L/T为2时,敏感性提高到81-95%,特异性提高到67-96%。 ④淋巴结边界

颈部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淋巴结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不仅可以接受抗原刺用。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质软,直径多在0.5cm 以内,表面光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而且还具有过滤、增殖以及免疫作滑,与周围组织无黏连,也没有压痛。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症之近年来,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逐年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的普及应用,对诊断颈部淋巴结肿大性质的认识也逐渐有了明显的提高。探头频率5~12MHz。调整仪器最佳状态,嘱患者取平卧位,颈下垫枕,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健侧,沿颌下角、锁骨上角、枕后角及胸锁乳突肌前缘顺序,先行扇扫,在将探头直接放于病变处,进行全方位扫查,找到淋巴结后,常规检查并记录淋巴结部位、数目、大小、形态、淋巴门的类型、皮质的类型、内部结构、内部回声与周围有无浸润,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使仪器探测到最多的血流,观察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分类】可将病变的淋巴结血流分布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中央型:经过多切面扫查均显示,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中央,不汇入淋巴门部。 (2)边缘型:血流信号不来源于淋巴结门部,而是位于淋巴结边缘。 (3)淋巴门型:血流信号从淋巴门血管主干呈放射状分出或者血流信号沿淋巴门的高回声分布,则考虑为淋巴门型血管。 (4)混合型:通过彩超检查可明显发现,具有上述三种血流类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如果淋巴结内彩色信号仅瞬间

出现,不能在扫查时持续出现,或者淋巴结内没有血流信号显示,则可判定该淋巴结无血流信号 【病因】 ①炎症:患者出现红、痛、热的特点,发病快,局部有压痛感或慢性者无压痛,常位于下颌下区。 ②结核: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由于病程较长,其肿大的淋巴结呈串状,无压痛,可活动,可互相粘连成团,呈干酪样坏死。 ③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质硬,活动度差,呈进行性增大,而霍奇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伴有发热,以及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等症状。 ④转移性恶性肿瘤:对于转移性恶性肿瘤来讲,其原发灶多位于头颈部,肿块逐渐增大,没有明显压痛感,质硬,活动度差,常为一侧性,严重者可伴有双侧受累。从临床表现上来看,淋巴结转移癌无性别差异,病程相对较长,淋巴结较大。淋巴结核以女性较为多见,病程也相对较长。淋巴结炎患者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也比较短。恶性淋巴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常伴有发热反应。 【鉴别诊断】 【良性】肿大淋巴结形态大多呈长椭圆形,边界光滑、走行规则,以中央型为主,向边缘逐渐变细,无扭曲表现,淋巴结内部回声多呈髓质增宽、增强,皮质相对变窄,回声尚均匀,呈低回声,内部无液性改变。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f1723843.html,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作者:文明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作分析。方法:研究中纳入经临床病理学 证实的颈部淋巴结患者120例为对象,将其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结横径增加与内部回声不均匀时提示颈淋巴结转移,淋巴门存在血流信号时提示非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结论:颈淋巴结是否转移判断时的超声指标为淋巴结横径增大、内部回声不均、有无淋巴门血流。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颈部淋巴结为出现在颏下三角中的淋巴,通常纳入颏部及口底、舌尖等部位,注下颌下淋巴结与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等。临床上均见颈部淋巴结组织由鼻、鼻窦或者咽、喉以及口腔、面部等部位的淋巴回流,其恶性肿瘤转移情况的诊断尤为关键,与临床治疗时的方案选择密切相关。故本次研究旨在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情况作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20例纳为对象:男性为87例、女性33例;年龄为18-65岁,均值为(38.15±5.93)岁;经临床病理学证 实为:转移淋巴结患者92例:原发肿瘤肺癌40例、甲状腺癌21例、鼻咽癌8例、喉癌3 例、淋巴瘤20例。非转移淋巴结患者28例:反应性增生10例、颈淋巴结炎18例。纳入患者病情均经临床病理学证实,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中内容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以及语言/听力/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选飞利浦IU 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将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7.5MHz;扫查最佳肿大淋巴结二维超声及彩色血流成像后作分布图,并将淋巴结扫查过程中的各方面数据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经超声扫查得出:淋巴结转移患者横径大于非转移患者,其中32例34.8%呈内部回声均匀状、60例65.2%为不均匀状,7例7.6%例存在淋巴门血流、85例92.2%无淋巴门血流,上述情况与非转移淋巴结患者比较存在差异,P

颈部淋巴结分区

颈部淋巴结分区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 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1.喉癌—颈淋巴结转移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在声门上型极高,声门型和声门下型转移不多,II、III、IV区多见 2.喉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下咽癌是颈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的肿瘤,转移多发生在II、III、IV区3.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是颈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的肿瘤,有报道近90%,常有双侧转移发生 4鼻腔、鼻窦—颈淋巴结转移 鼻腔、鼻窦癌早期转移不多,晚期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与病理类型有关,如恶黑近20%,常在I区 5甲状腺—颈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是一种淋巴转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IV区和气管周围好发6涏腺—颈淋巴结转移 7其他—颈淋巴结转移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探讨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探讨 目的运用超声诊断仪对颈部淋巴结疾病病灶进行检查,共同探讨超声诊断对颈部淋巴结疾病的定性诊断。方法运用普通高频二维超声成像(B-US)、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PDI)、超声弹性成像(UE)等技术检查已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病灶,评估不同超声检查方法对不同颈部淋巴结病灶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等数据。结果B-US及PDI的敏感度及准确度较高,而UE检查的特异性则高于B-US 及PDI检查。结论通过多种超声检查途径综合分析颈部淋巴结病灶,能准确的对病灶进行定性诊断。 标签: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定性诊断颈部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颈部淋巴结疾病(CLN)的定性对临床治疗诊断的意义重大。现今对颈部淋巴结疾病(CLN)的性质判定有多种检查手段,但超声检查则是其中最简单便捷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本研究中对本院经病理确诊的100列颈部淋巴结疾病(CLN)患者采用多种途径的超声检查,将不同超声检查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来探讨不同超声检查途径对颈部淋巴结疾病(CLN)的定性诊断的意义。 1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发现颈部淋巴结病(CLN)的患者100例,共254个病灶。经手术切除病检、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活检或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炎性淋巴结110枚、转移性淋巴结46枚、淋巴瘤58枚、结核性淋巴结40枚,将炎性淋巴结与结核性淋巴结归类为良性组,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归类为恶性组。 1.2方法运用Philips IE33彩超仪分别对所取100例患者的254个病灶进行普通高频二维超声成像(B-US)、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PDI)、超声弹性成像(UE)等技术检查,将所得结果与已知病理结果相对照,并相互对比。 B-US的检测指标为淋巴结门的结构变化及淋巴结纵径与横径的比值(L/S)。一般标准[1]认为淋巴结门结构正常存在的,L/S>2的淋巴结为良性淋巴结;淋巴结门结构异常(无淋巴门结构或皮质偏心的淋巴门)的,L/S0.05)。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超声诊断是一种便捷准确的对CLN定性的检查手段。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不仅能早期发现CLN病灶,明确CLN病灶的大小及分布,还能依据CLN病灶形态、内部结构、血流分布、软硬度等超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为CLN病灶的定性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为临床CLN的诊治提供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史国红,王学梅.颈部淋巴结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检查的对照研究[J].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精选文档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特点 分布 正常的颈部淋巴结通常可在颌下、腮腺区、颈上区、颈后三角区发现。转移性的颈部淋巴结是位置特异性的。在已知原发瘤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有助于鉴别转移类型及帮助肿瘤分期。然而,如果原发瘤未知,已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可为我们确定原发瘤提供线索。淋巴瘤和结核性的淋巴结肿大也有特定的分布。 疾病种类通常累及的淋巴结 原发于口咽、喉咽、喉的淋巴结转移 颈内淋巴结群 癌 原发于口腔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癌颌下区颈上区 原发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癌颈上区颈后三角 原发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癌颈内淋巴结群 原发于非头颈部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癌锁骨上窝颈后三角 淋巴瘤颌下区颈上区颈后三角 结核锁骨上窝颈后三角 大小 恶性淋巴结通常较大。但是,炎性的淋巴结也可和恶性淋巴结一样大。而且,转移性的淋巴结也可表现为较小的状态。因此,淋巴结的大小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当原发瘤明确的患者,当动态连续观察淋巴结呈持续性增大时,强烈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而且,恶性淋巴结大小的连续变化在监测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方面用处较大。 外形 恶性和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通常呈圆形,短轴/长轴的比率大于或等于,反应性的肿大淋巴结和正常的淋巴结通常较长或呈卵圆形。然而,有报道称正常的颌下淋巴结和腮腺区淋巴结在外形上也趋向于呈圆形。而且,恶性淋巴结在早期累及时会在外形上呈卵圆形。因此,淋巴结的形态应在诊断中被当作是单独的诊断标准。但是,淋巴结外周皮质异常增生表明淋巴结内部有局灶性的肿瘤浸润,是鉴别恶性淋巴结的一个有用的征象。

最新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54342

Ⅰ区(Level Ⅰ):包括颏下及下颌下区的淋巴结群,又分为A(颏下)和B(下颌下)两区。 Ⅱ区(Level Ⅱ):前界为茎突舌骨肌,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上界颅底,下界平舌骨下缘。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上组。以在该区中前上行向后下的副神经为界分为前下的A区和后上的B区。Ⅲ区(Level Ⅲ):前界为胸骨舌骨肌外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1/3,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平面(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上接Ⅱ区,下接Ⅳ区。主要包括肩胛舌骨肌上腹以上的颈深淋巴结群中组。 Ⅳ区(Level Ⅳ):为Ⅲ区向下的延续,下界为锁骨上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段。主要包括颈深淋巴结群下组。 Ⅴ区(Level Ⅴ):即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区。前界邻接Ⅱ、Ⅲ、Ⅳ区后界,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以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Ⅲ、Ⅳ区分界)分为上方的A区(颈后三角区)和下方的B区(锁骨上区)。包括颈深淋巴结副神经链和锁骨上淋巴结群。 Ⅵ区(Level Ⅵ):带状肌覆盖区域,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颈总动脉为两边界,包括内脏旁淋巴结群。 VII区(Level VII):为胸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上纵隔区。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 ⅠA: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 ⅠB:颌下区,为口腔肿瘤转移所在。 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ⅡA:颈内静脉淋巴结,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是第1站前哨淋巴结。 ⅡB:位置在后上,被胸锁乳突肌覆盖,这部分淋巴结常常是鼻咽癌的转移处。外科颈清扫术后复发也常在此处。 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同。 Ⅳ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 ⅤA:脊副神经淋巴结 ⅤB:锁骨上淋巴结。 一般临床处理可以混合ⅤA和ⅤB,但深入讨论锁骨上淋巴结问题,应该分开。 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区。该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下界为胸骨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