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学科前沿问题

历史学科前沿问题

历史学科前沿问题
历史学科前沿问题

甘肃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地处西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本文根据庆阳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甘肃庆阳农村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

甘肃省地处西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2个行政村,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耕地978万亩,总人口2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5万人,农村劳动力116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型城市。新时期以来,庆阳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很

多启示。同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以庆阳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1.庆阳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1庆阳市农村文化建设机构及设施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庆阳市基本形成了市陇剧团、秦剧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中老年活动中心、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事业单位为龙头,以46个县剧团、文化馆、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为枢纽,109个乡(镇)文化站、270个村文化室、330个农家书屋为基础,现有存书85812册,95个社区文艺宣传队、130个新农村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城乡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网络体系,体系的重头放在乡(镇)、村两级,为有效地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提供基本保障。

为丰富农村文化建设需要,镇原县已争取到流动舞台车一辆,现已送戏下乡近50场(次)。农村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发展的需求,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以节庆为契机,发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艺活动

庆阳市围绕“文化春节”和“节节有演出、处处有亮点,全年有创新”的工作思路,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举办各种演出活动。每年的春节,村村都有社火队,乡乡都有演出队,群众积极参与,人数多、规模宏大、节目丰富。这些节目以积极向上的内容,民间随和的演出

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农村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与地方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环县的皮影艺术节、庆城县的赤城苹果节、宁县的九龙金枣节、镇原的潜夫文化节,各具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市的节庆文化、社区文化、庭院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3各种品类的文艺创作齐头并进,质量双双提高

改革开放30年,庆阳市文化创演成绩斐然:在戏剧创作方面,共新创作各类剧(节)目160多部,获市级以上奖励的100多部,占创作剧目的80%。50多部剧节目在全国和全省获200多个奖项。

2.庆阳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庆阳市的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其它公共服务建设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为农村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2.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

(1)总量较少,质量不高。庆阳市60.3%的乡镇文化站属于国家规定的空白点,乡镇文化站内配设施流失严重,大部分站是没有内配

设施的空壳站。庆阳市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庆城县17个乡镇及办事处,仅有马岭、卅铺、赤城3个乡镇文化站,由于布局设置等原因,仅仅扮演了政府机关职工活动室的角色,加之投资体制不畅,设施简陋,连基本的“三室两场”都没达到,图书及活动器材缺乏。其他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无活动用房和场地;行政村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2)挤占挪用严重,拆除缓建或未建情况普遍。“九五”以来新建的文化站,当时有活动室、娱乐室、图书室等,站舍面积大多在200m2左右,但因管理体制不顺,缺乏连续性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挤占挪用现象十分严重,有的被划拨、被出租,甚至被拍卖。一部分乡镇文化站在小城镇改造中被拆除,而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消减,致使乡镇文化阵地流失。

2.2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大多数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严重匮乏,县级文化馆业务经费非常有限,乡镇文化站常年没有活动经费,严重制约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县乡财政大多采取“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改革”的措施,来维持辖区内的运转和社会稳定,因而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十分有限,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如镇原县图书馆不但没有购书经费,甚至连基本的办公经费都没有。论文格式。部分文化馆、图书馆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把比较好的馆舍出租充当商铺,压缩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影响了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与作用的发

挥。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等其他站(所)合并,文化站职能被削弱,文化站阵地被乡计生服务站等机构挤占挪用,一些乡镇甚至有出租或变卖文化场所和设施的现象。

2.3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发展缓慢

乡镇文化站大多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配备文化站专干,担任乡镇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培训等职责,这些人待遇不高、专干不专。乡镇文化站专干大多都是身兼一职或数职。此外,还有部分站专干年龄偏大,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和专业知识老化,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如:网络信息技术等)的掌握尤其比较欠缺。还有部分站,乡镇给提供房屋场所,不给工资和经费,工资和经费靠自己去挣。这就存在着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4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

(1)基层常设文化活动偏少。县级文化馆大多无常设文化活动,面向特殊群体举办的文艺辅导、展览较少。县级图书馆存在着政治类书多、教辅多、新书少的问题,如正宁县图书馆藏书只有几千册,图书馆的吸引力在明显下降。

(2)农民看书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论文格式。在农村,大部分乡镇都没有图书馆,即使有规模也很小,新书购进和藏书量普遍都非常有限。多数县级图书馆还没有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工作之中,无法提供电子网络信息服务。

(3)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通常是以社火、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观众群体则以老年人、妇女儿

童和学校学生为主。文化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

(4)文化活动存在官方包办、形式主义。春节和各种节会,放焰火、罩彩车,不惜资金,时效太短,作用有限。

(5)健康文体活动少,封建迷信势力猖獗。庆阳市农村大多数农民除能收看几套卫星电视节目之外,很少有机会接触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庆城、环县、华池偏远山区封建迷信活动愈演愈烈,穷村富村,竞相修建庙宇,雕塑神像。

2.5特色文化挖掘不够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具有丰富内涵、深厚底蕴和鲜明个性的文化,才能富有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论文格式。庆阳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环江翼龙”化石出土地,是国医初祖岐伯的桑梓,各县都有一批文物古迹,历史上也不乏像文学家李梦阳、思想家王符等文化名人。但在文化内涵挖掘、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未能很好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项目、文化资本、文化产业优势,存在缺乏旅游主题吸引物、名人文化挖掘不够、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文化艺术资源没有充分整合等现象,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没有发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偏差。部分县区、乡镇领导重经济,轻文化,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推进文化发展的意识不强。个别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

方发展规划,挤不入财政预算“盘子”,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严重瘫痪。乡政府对文化站的掌控能力已经显得很薄弱,面临一种“自生自灭”的现状。

二是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投入不合理是影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根本因素。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这种财政体制也直接刺激县区政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地区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增加上,间接弱化了在公共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县财政投入经费有限,乡级财政只保吃饭,无力搞建设,文化活动经费短缺造成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三是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庆阳市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GDP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文化事业经费总量虽在逐年增加,但用于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公共文化事业正常经费开支、社会文化活动经费等都少得可怜,造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扶持文化产业的经费多一点,公共文化建设经费则少一些,城市文化建设经费多一点,而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相对不足。

四是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体制不顺。乡镇文化站人、财、物的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市、县文化部门对文化站只能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工作上推诿扯皮,配合不力。部分乡镇在文化工作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更缺乏完善的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

五是机制不活,无法可依。资源配置、资金保障和评估等机制都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县(区)、乡镇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有所提高,但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旱涝不保。在现有文化立法中,文化管理方面的立法数量居多,而公共文化事务和规范文化行为方面的立法还很欠缺,宪法确定的公民的文化权利、义务缺少具体化的法律规范加以保障。

3.庆阳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建立起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还要改变传统的干部考核体制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动力机制,同时从根本上改革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

3.1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建立各级政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动力机制

政府作为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主体,要坚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政府公共财政资源有效服务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确保各乡镇建有资源丰富、功能多样的综合文化站,提高乡镇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服务能力。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或是没有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工作的重要

议程中去,或是虽制定了各项发展规划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缺乏最起码的投入,以致很多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破败,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转行从事“中心工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被虚化。从短期来看,必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在各级政府干部考核中的权重,推行公共服务考核的民主测评制度,建立公众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从长远来看,要改革“管制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起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

3.2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建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投入结构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总体来说就是建立“城乡和地区均衡一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均衡一一不同种类社会性公共服务均衡”三个层次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良好的财政基础。

3.3强化队伍,培养人才,建立稳定的文化人才队伍

要探索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选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要坚持加强文化人才管理,制定文化专干培训规划,创新文化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努力打造一支稳定的社会文化辅导员队伍。通过“三支一扶”等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文化岗位服务。

农民自办文化应该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补充。要在农民中挖掘各种文化人才,调动农民文化活动的积

极性。

3.4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文化传统资源

庆阳有着悠久的农业文化传统,受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庆阳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陇东文化传统,特别是被誉为庆阳“五绝”的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在近年非物质文化的整理和申报热潮中,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庆阳香包刺绣、剪纸、窑洞营造技艺等5项民间艺术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和革命文化传统,都为庆阳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和精神动力,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理应被挖掘整理,使其在庆阳农村文化建设中对地方文化核心精神的形成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工业崛起的带动下,庆阳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机遇,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必将为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农民群众也对文化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庆阳市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所面临的问题在全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希望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探讨,可以为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帮助。

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红旗出版社,2006,1.

4.农村改革发展新起点.红旗出版社,2008,11.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点繁杂、内容烦琐的人文学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也会发现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察,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人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创造未来。 1核心素养品质特征 历史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学科素养应该具有求真、求证、求智的品质特征。 求真 获得信息和储存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演绎、发展。学习历史,首先应该精准地解读史实概念,正确地把握历史脉络,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历史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切忌随意性,尤其对各种戏说野史要注意鉴别。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尽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体现历史专业性。 求证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层出不穷,史实多如牛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找出历史规律,总结出科学结论,就需要有“求证”的素养。历史教学不是把历史事件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 求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历史虽然不可能重复,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 2提高核心素养的策略 ①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授课时,教师通过历史教学让学 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教育,可以借助视频、音频等,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 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 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②追溯历史脉络,提高学生的文明认识与感知:历史是对以往实际发生的事物、事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怎样学才能学好高中历史课程呢?别着急,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高中历史学科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高中历史学科一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 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斯大林有一句:“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 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 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 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 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 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 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 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 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的达成策略 1997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1]。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 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 背景下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2],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

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那么,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历史后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这应该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必须明确的。 2、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今天,我们应确立什么的价值观念,这涉及高中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价值取向问题。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方九中学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建设方案

方九中学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建设方案 方九中学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建设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面提高我市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的研究为重点,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市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工作措施(一)加强团队建设建立核心团队:初步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团队运行机制。 注重校际联合:基地将联合株洲各学校,取其所长,补已所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确立个人专业成长目标,培育学科骨干:多读书以增知;坚持常写长智。 在此基础上争取—年内在基地培养出一名特级老师,以更好引领学科基地建设。 (二)完善运行机制基于树立课程观的课程建设研究制度:加强对必修与选修模块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研究,同时把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系统化整合化。 基于建构高效课堂的系列教学研究制度:以任务驱动为宗旨学案导学为策略自主学习为形式,以集体备课作为研究的形式,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促进教师业务素养提升的学习培训研究制度:加强基地成员

的专业成长学习培训制度。 同时承担株洲地区校本培训的课堂示范专题讲座和教学指导任务。 鼓励基地培养对象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和展示。 指导培训学员参加各项教学大比武活动。 聘请省内外名师来我基地进行教学展示和指导,不定期讲学。 采取项目分工制,结合本基地团队成员专长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确定四个研究项目,即有效课堂研究高考学考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网站建设等四个项目。 (三)构建良好平台聚焦课堂,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与专题讲座。 专家讲学,比武交流,理论研究,科研任务的分工与合作,推动株洲市历史课堂改革。 提供教研平台。 举办-次市级学科研讨活动,力争承办省级及以上学术交流活动;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组建株洲市历史青年教师协会,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沙龙教学竞赛,推出若干未来名师。 建立全市历史学习型研究型组织。 成立学考高考研究人型核心组织,聘请-名全省着名教育专家教授加盟,使株洲市历史教学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力。 完成历史学科基地网建设。 拟分为教师备课冲刺高考学考专线名师风采论文之窗读书交流校

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学科建设规划

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学科建设规划(2016-2019) 一、教学进度与内容 1、进度: (1)5个学段完成必修1—3的教学,即高一年级和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 (2)3个学段完成历史一轮复习教学,即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高二下学期和8月份;(3)1个学段完成选修1的教学,即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前; (4)3个学段进行高三二轮、三轮的复习备考。 2、教学内容:课标规定历史有3个必修模块,共25个学习专题,有6个选修模块,共41个专题。 必修课: 必修1政治史:共9个专题,用2个学段学完; 必修2经济史:共8个专题,用1.5个学段学完; 必修3文化史:共8个专题,用1.5个学段学完; 选修课: 课标要求文科学生选修3个模块,结合自治区、市的文件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所有的文科生选修模块准备开设1个模块。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9个专题,用1个学段学完; 3、目标: (1)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结构)达到考试说明要求: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通过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考试说明要求: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二、课堂教学:导案自学五环节 1、几个环节 (1)明确目标:根据课标和教材设计好教学目标,上课一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目标设计要有可操作性,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时间完成。 (2)学案导学,让学生先学,通过这一环节确定哪些知识学生自学就可以解决,那些知识需要探究解决,哪些知识需要老师的点拨。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梳理、问题探究、拓展训练等(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要有与现实相联系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设计) (3)、合作探究,对设计的问题和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探究,课堂上探究的问题要有探究性,不要进行一问一答的无效探究。探究在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老师对学生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也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点拨。 (4)、课堂检测,通过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这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开始明确目标,这节课是否有效,还要看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5)、课堂小结,在每堂课结束前要进行课堂总结,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也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2、注重史料教学:历史高考题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征,史料铺满整张试卷,从第1个题到最后一个题,提高阅读、提取信息、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要注重史料教学,每节课都应有相应的史料,提倡整个一节课用史料完成教学(不宜过多)。即符合课标的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也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3、注重培养学生的看书能力:自己把书看懂是最有价值的能力,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导语: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制定一个好的教学计划是很关键的。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以供大家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

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1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 ——评2011 年高考历史山东卷 2011 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11 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 、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的第11 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第29 题第( 2 )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 2 、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选择题的第12 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再如第15 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第27 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

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 一、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二、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时空观念”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与特定时间、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古人“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读史方法,大致就是对早期时空观念的理解。 1、培养时空观念的必要性 目前,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以更好地帮助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浙江省嘉善中学历史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浙江省嘉善中学历史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加深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一、历史学科特点与现状分析 (一)历史学科课程定位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历史课的内容是古今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社会功能是“鉴往知今,资政育人”,“启迪心智、智慧人生”。主要特点如下: 1.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史料,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2.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认知结构的多样性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发展性。 (1)整体性。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2)因果性。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3)发展性。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总是在前一个过程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从认识论上看,人们的认识处于发展与深化之

2020年高中历史组工作计划

2020年高中历史组工作计划 高中历史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

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方式和思想取向。对新课程改革和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5、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历史学科高考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