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谱作假分析

家谱作假分析

家谱作假分析
家谱作假分析

家谱“攀附”、杜撰“现象探析与辨伪

【摘要】家谱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对世系的处理上。一些宗族组织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与“敬宗收族”的现实目的,往往讳其所出,或以先祖托名远古帝王、攀附显贵,或编造世系、杜撰官爵,附会出显赫的家族世系背景,致使家谱世系人物真伪杂羼,甚或背离史实而失其真。本文通过对植根于中国宗法社会的家谱历史追溯,揭示了家谱中常见的“攀附”、“杜撰”现象以及产生该弊端的根源。所见稿本《柔桥王氏宗谱》出于清代学者王棻之手,因其对本族旧谱中的世系,不但未沿袭陈说,而是在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史家遣法的同时,详加考辨,可供谱学研究利用者借鉴。

【关键词】家谱攀附杜撰研究辨伪

笔者在相继参与《中国家谱总目》、《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的编目过程中,对那些曾经秘不示人且散藏在民间的家谱得睹真容。毋庸讳言,一些家谱中攀附、杜撰的现象较为突出,因而被指称为“天下最不可信之文藉” ,为后世研究者所诟病。一般而言,各宗族修谱的原始动因虽有差异,但是由于家谱功能取向的一致性,兼寓激劝教化之义,家谱纂修通常“称美不称恶”。如一些家谱中的始祖与始迁祖多为帝王列侯或名贤显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都是家族选择的结果;而“攀附”与“杜撰”现象,既是家谱体例服从其“尊祖敬宗收族”功能的畸形产物,也是植根于中国宗法社会的迎合家族光宗耀祖和风化宣教的心理使然,皆有其历史根源。民间家谱中也不乏治谱严谨者,清代王棻续修的《柔桥王氏宗谱》即是一例。因其博览群书,讲明谱学,古能自成体例。更为可贵的是对本族老谱世系人物的考辨,能“详其居址,核其自出”而正其舛误,克服了家谱中常见的“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系无所承,即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人” 的弊端,亦为谱学研究提供了“辨伪”范例。

一、家谱纂修的特点与历史回顾

1.民间家谱纂修将始祖追溯至黄帝的发轫

司马迁《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和《三代世表》等篇目,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在司马迁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记载夏、商、周三代世系是以当时的“谱牒旧闻”为依据的。从《史记》中世系追溯的最早人物来看,《五帝本纪》起自

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符,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

不能否认,家谱除了具备对血缘关系的认定这一最基本的功能以外,另一个意义还在于家谱具有沟通个人及家族与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历史的功能,有利于增加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这种系谱的追溯,使自己及其族群的存在,认同于传说时代就已经起步的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家谱中所记录的得姓祖,或者说对系谱的终极追溯往往直指黄帝或远古时代先贤的发轫。如吴姓家谱大多奉太伯或季札为始祖。有季札可前溯到太伯,而太伯是周文王长子,姬姓,与黄帝同姓,由太伯可前溯到黄帝。至明代,凌迪知认为“五帝三王,无非出自黄帝之后”,应该是“万千一本,万派一脉”,于是就编了一本《古今万姓通谱》。在他看来,天下万姓都是黄帝一人所分,天下万姓皆出于黄帝一人之身。家谱对系谱的这种终极追溯,使得家谱成为个体作为中国人,作为华夏民族成员的正统性的依据。

家谱在姓氏探源上,不少家族将姓源上溯到黄帝轩辕氏或炎帝神农氏。且不说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两个历史人物,即使存在的话,这种溯源也是姓氏探源上的误区。所谓“人文初祖”或“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只是一种文化认同,而并非存在血缘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个家族在不断地迁徙繁衍,分化集合,再加上民族的融合,姓氏上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要想从血缘关系上找到近现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之间的联系则是不可能的。

2.周代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等级制度

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订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务事务。

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谥发篇》等十五篇,记载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等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已佚),其中“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等级制度,我们至今还可以从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清代玉牒中看出这种遗存。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

的等级尊卑观念与封建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如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分别用黄、红绫包裹皮藏。除了记载帝系及皇族繁衍脉络外,更是体现出皇室不同等级所享有的权力。

3.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的形成与消亡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郑樵《通志·氏族略》称:“自隋唐以上,官为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在社会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他们掌修的谱牒有二种,一种是属谱,这是皇帝的家谱;另一种是诸王世谱,收录的是同姓诸侯的世系谱籍。谱局对百官族姓呈送的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如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所说:“六朝最重门第,百家之谱,皆上于史部。”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自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本应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演变为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的流弊,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门阀士族凭借自己的出身门第,逐渐成为拥有强大的政治权力并享有经济和文化优越地位的特权阶层。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庶族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或用权势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为了维护门第,士庶族之间是绝对不允许通婚的。凡是谈婚论嫁,须查看家谱,只有阀阅相当,才能通婚。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世系、冒充士族。

郑樵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唐代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失去,但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并不讳言“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 的意图,经修订后的《氏族志》,将李姓皇族列为第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使原列为第一等的山东崔氏屈居第三。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

编撰《姓氏录》,新修的《姓氏录》将原为庶族的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使得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也受到了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且嘲笑其为“勋格”。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谱牒也遭到焚毁,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也随之而消亡。

4.宋代以来的家谱向“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转变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苏洵称“盖自唐衰,谱学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 即为当时写照。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世系易造成“失忆”或“断层”,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加之魏晋时期“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官员的选拔也无需再查看谱牒。因此自宋以降,家谱逐渐从官府、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家谱的编纂亦由过去的社会政治功能向“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转变。即如欧阳修所称:“族谱之作,所以推其本,联其文,而尊尊亲亲之道存焉。”宋朝统治者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和繁荣。欧阳修、苏洵分别编修了《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总结前人修谱章法,创立了较完整的修谱体例,成为影响后世修谱的最基本的体例格局。

明清时代,盛行私家修谱,很多家谱仿正史、方志的体例进行编修,家谱的体例更趋于完整。从“欧苏谱例”所包括的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扩展为得姓源流、迁徙情况、世系图录、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传记艺文等类目。明清家谱,不少采用“大宗之法”,出现了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的统谱。随着修谱的普及与人口的增加,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家谱纂修中编造世系、攀附远祖、冒认历代同姓名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清代乾隆时期的“谱禁” 与《四库全书总目》删并谱牒类目,应该说与防止宗族通过远引祖先而通谱联宗以危害社会稳定的动因有关。

以上通过对家谱发展历史的扼要追溯,可以看出植根于中国宗法社会的家谱中“攀附”与“杜撰”弊端产生的一些端倪。

二、家谱世系人物中“攀附”与“杜撰”现象探析

《礼记·祭统》云:“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也。唯贤者能之。”可见,隐恶扬善的写法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反映在修谱上,即是“行贱名恶有玷家声者不书”的规则。家谱凡例中都规定了“不书”的标准,诸如不道、乱伦、

乱宗、绝义、辱先等等,其结果是使得家谱中只见正人君子而没有奸邪小人。许多家谱为了炫耀家族的声望以提升家族的地位,甚或不惜杜撰世系、攀附显贵而“自诬其祖”,以致在谱序上经常可以看到口诛笔伐的现象。如宋汪逵《玉山汪氏族谱序》:“或者妄引名族,自表于世者,诬祖之罪大矣!”元洪模《洪氏大宗谱序》:“尝叹近世故家大族,不知追崇本始,谱牒不修,至宗族贫贱者弃之而不顾,附会门第,以他人为己祖,夸耀于世。”明周尚文《周氏宗谱例》:“近世作谱者,好高门第,妄援古之闻望为族。殊不知作谱本以尊祖敬宗,却援他人之祖宗为祖宗… …。”清孙锵鸣《鲤岙重修陈氏宗谱序》:“然以余所见今日之谱,无法殆甚。不考源流,弃是其祖,一也;滥引华膴,冒非其祖,二也;多张官阀,不应古制,三也;虚列传赞,半归赝作,四也。”

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得姓、迁徙、分布、派别、世系、人物、事迹、艺文等家族发展史的综合记录。家谱中攀附与杜撰现象通常围绕世系人物展开,如恩荣录、世系图等,而伪托名人序跋亦为常见。

1.伪托名人序跋

谱序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缘起、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修谱人员构成、历次修谱概况等内容。在谱序中,常可见到名流硕彦撰写的序文,如欧阳修、苏洵、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序文在各姓家谱之中最为常见。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数量其实并非出于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朱熹的序文,署“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几乎同样的序文又分别出现在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和泉州《刘氏宗谱》之中。与《义门陈氏大同宗谱》相比,《周氏合修宗谱》和《刘氏宗谱》的所谓序文在最后加了一句:“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周(刘)氏多矣。”此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序文中提及的姓氏的不同和落款时间的差异了。这些伪托的名人谱序,往往会在年代、官职、称谓等处显现出假托的痕迹。

2.杜撰“恩荣录”

恩荣录又称告身、诰敕、赐谕等,内容主要是历代皇帝对家族成员的褒奖或封赠文字,如敕书、诏命、赐诗、御制匾联、谥文等,此外还包括地方官员的赠谕文字。编辑恩荣录的目的,是通过炫耀朝廷对家族及家族成员的表彰和奖励,显示家族的地位和身份。因此,修谱过程中,各家族都尽力搜罗相关内容。对帝王、显贵文字的过度追逐,亦使得“恩荣录”出现了造假现象。如民国《潘山头洪氏宗谱》首例“宋驸马显宗公遗像”。所附“驸马洪显宗敕命一道”,题为“大宋咸淳乙丑年十月十五日诏下之宝”云:“洪显宗才貌无双,朕以娇娥宫主赐

配,招为驸马之职。”并将其列入外纪始祖。按“咸淳乙丑”,即咸淳元年(1265),为宋度宗年号。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日,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度宗。次年改元,赵禥年仅26岁。史载宋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仅留下三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又何来“娇娥宫主赐配”?《潘山头洪氏宗谱》将“公主”改作“宫主”,称谓不明,于史无据;所指“才貌无双”的驸马“洪显宗”,更是子虚乌有。

3.世系中攀附名人

世系是家谱的主体,分为图、录两部分。图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等,是以图表形式记录家庭成员的世系并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中的攀附、冒认历史名人为祖先的现象在家谱中最为常见。不少家族尊奉的“外纪始祖”,远者追溯三皇五帝,甚至奉盘古、雷震子等神话人物为始祖;列为“始迁祖”者,亦多为忠臣显贵,或是在社会上有良好声誉的名士,平民百姓则很少见载。历史上的大奸大恶之人如秦桧之流,家谱中根本没有他们的名字。如朱姓皆以朱熹为先,包氏皆拜包拯为祖;凡王氏者所称始祖,不曰派出琅琊,即曰支分太原,并溯源于周灵王太子晋。有的家谱甚至将前代的同姓名人一概网罗,都纳入本家族的世系之中。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中,张良、张飞、张九龄、张载等历代名人都纳入世系之中,如此之多的簪笏蝉联的体面先祖,牵强附会,常令后人难以置信。

三、晚清学者王棻的谱学理念及世系人物辨伪示例

杭州图书馆馆藏稿本《柔桥王氏宗谱》,为清咸丰九年(1859)王棻纂修。王棻,字子庄。号柔桥,浙江黄岩人。其为清代晚期知名学者,著述颇丰。王棻治谱严谨,不但遵循了“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这一史则,尤其是对本族世系人物的“辨伪”,更为中国传统宗族社会修谱活动所鲜见。

1.“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史则在家谱纂修中的应用

第一,“无考者略之,疑者阙之”,“必据实直书,使后人有所考” 概言之,即对记载家族世系、先祖迁徙行迹的文献史料,务必鉴别真伪信疑。凡证之凿凿、据实可信者,方可确认为家族信史传之后世,此谓“信以传信”;若文献不足征信,传闻颇多疑问,则当阙如存疑。王棻在《柔桥王氏家谱》卷末中的“辨误、存疑”,正是为历来史家所称道的“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遗法在家谱中的应用。

第二,“本族世系递传,不纪远祖,不附名门”。不少姓氏家族的始祖追溯到汉晋甚至夏商,以后子孙繁衍、支分派别形成蔚为壮观的姓氏家族,这也是造成远祖牵引,附会失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王棻在纂修《柔桥王氏宗谱》时,“五世以上旁迁者,略不备载。五世以后,始据实详书”。实际上采用的是“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避免了

家谱中常见的“徒矜阀阅,自紊其宗,自诬其祖”的弊病。

第三,“不以地望为高,不以声华为贵,不以寒微为耻,不以攀附为荣”。王棻在《谱序》中批评了民间宗谱“失其本系,辄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系无所承,即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人,以实之传、赞、志、铭、诔之属,必假当世之名人以荣之,用相夸耀于流俗”之风;对自己本族《萧奥王氏族谱》“远附三槐之胄,兼夸贰室之荣”的现象,指出其“叙述不明,未可依据”。王棻的《柔桥王氏宗谱》,即是在这种谱学理念下完成的。

2.王棻对本族老谱世系人物辨伪示例

王棻在确定本系始祖时,没有简单地沿袭旧谱陈说,而是对旧谱的世系人物进行了质疑与辨伪。他在《柔桥王氏宗谱》卷末“辨误、存疑”的“始迁考”中,对纂修于乾隆十三年、道光十五年的《萧奥王氏族谱》提出了“四疑五误”的严密考证。

《萧奥王氏族谱》将“王右岳”列为第一世时曰:“右岳,字彦灵,号寄安。兵部侍郎晋国公祐之侄,宦游于台之南,卜居萧奥。生于晋天福丙申二月三十日午时。娶三坑盛提学公女。合葬圣水山。”王棻的考证是建立在史籍基础上的。按《宋史·王旦传》曰:“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曾祖言,黎阳令。祖彻,左拾遗。父祐,尚书兵部侍郎。”王棻综核史文上下七世一十五人,并无王右岳其人,此为疑点之一;王右岳既为晋国公王祐之侄,则必系唐左拾遗王彻之孙,但老谱不称其祖而称其叔,此为疑点之二;老谱中的花信风《谱序》又以王右岳为晋国公之从侄,此为疑点之三;既云宦游必有名爵,而老谱未录其官,此为疑点之四。继而王棻又进一步考核其年代,通过检阅《通鉴纲目》得知“天福丙申”系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史载“天福丙申,仅有十一、十二两月”,而老谱称王右岳“生于晋天福丙申二月”,其误一;老谱称王右岳“娶三坑盛提学公女”,王棻通过查考《黄岩县志》及《太平县志》,得知所谓“三坑盛提学公”,即“盛象翁,字景则,号圣泉,三坑人。延佑间荐为平阳学正”,而“延佑”则为元代元仁宗年号,以致“今以宋初之人而娶元人之女,亦可笑甚矣!”其误二。此后,他又对第八世王成子的驸马身份提出质疑。旧谱载:“成子,字廷玉,号金峰。宋宁宗时,恭圣仁烈韩皇后之公主敕为慧明恭顺驸马。”合葬圣水山。”王棻曰:“案《宋史》高、孝、光、宁四朝女皆早亡,惟理宗一女周汉国公主嫁杨太后侄孙镇。宁宗既无公主,成子安得为驸马哉!此尤可笑之甚者也。”

限于篇幅,王棻“四疑五误”的考据不能一一列举。

四、结语

清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巨鹿姚氏族谱序》称:“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跨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家

谱本以传信,反以传疑,这正是根源于中国宗法社会的封建糟粕。谱牒研究者把始祖、始迁祖视作一个独立的血缘集团的起始,从而便于考察宗族本身的起源、迁徙、分支以及繁衍发展的过程。而一些家谱中所载录的宗族世系人物资料,往往通过攀附显贵、杜撰世系来显示家族的出类拔萃,演绎其迁徙源流,充斥着装饰门第的色彩。究其原因,除了限于谱匠学识的,还有一部分错误则是沿袭老谱而来,而因上述所举攀附与杜撰现象,属修谱者有意为之者,则更使得家谱的史料真实性大为降低。

随着《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与问世一度沉睡的家谱将进入公众视野,在为海内外人华人提供寻根问祖信息的同时,谱牒研究与利用也随之升温。谱牒研究,既要充分肯定家谱的史料价值,确定它在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家谱“凿凿精实,白无二三” 。王棻续修的《柔桥王氏宗谱》,对本族老谱所载的世系人物不盲从,而是从世系人物的虚实、关系、称谓、名爵、姻亲、年号等,利用存世文献进行一番爬罗剔抉、去伪存真的考证,这有助于后世谱学研究者避免武断,正确认识家谱世系人物中史料的真伪问题。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xx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xx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 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重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

徽州古建筑概述考试提纲

?第一章 徽州建筑历史成因与沿革 ?徽州建筑的界定 ? 1 、地理学界定又称“新安”行政区域:歙县、黟县、 祁门、休宁、绩溪、婺源一府:徽州府 ? ?2、文化学概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 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建 筑。 第一节自然成因 一、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1、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a)地域中的山: 北有黄山山脉 ?中有齐云山脉,古称“白岳” 属丹霞地貌 ?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延至歙县、休宁的 白际山脉。 ?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 为浙庐两水发源地。 b)地域中的水: 徽州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主要河流多属新安的水系。 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生长,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3、地貌及气候对徽州建筑的孕育作用。 ? a 吸引士族迁徒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村落园林化。 ? b 审美观的形成,性格的铸就的影响又潜在地影响了建筑 风貌。 ? c 万山环顾所形成的屏蔽,有效减少了兵火的侵扰,有利 于保护早期建筑的特征与古韵 二、生态和资源因素 ?地形、地貌、气候造成了资源特征: 山多田少、林木繁茂、雨水充沛、景色宜人、色调素雅 资源影响 a 促使了徽商队伍的形成,而徽商是徽州建筑的“艺术赞助人”,也是使用者,因而其特征也影响了建筑风格及型制。 b 充裕价廉的材料资源,促使了木结构的形成。 c 耕地少、人口多、土地紧,刺激了楼居建筑的流行,也是徽州园林小型化的诱因。 第二节人文因素 徽州建筑萌生于宋元时期,成型于明清 时期,孕育于宋以前。 商周:从发掘的随葬物品来看,文化的发达程度已与中原相近,兵器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 一、家谱的概念家谱也称宗谱、族谱、家乘、祖谱、房谱等,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或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家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二、家谱的起源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三、家谱的功能和作用1、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

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相继恢复和长久存在,就是要提醒、培养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2、寻根留本,承前启后。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近百年,如果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是有负先人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人一生最喜欢听到的、看到的是什么?自己的名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而要了解自己的祖先,看到自己的名字,并且希望你自己的后代记住你的名字或者事迹,也只有家谱能做得到。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也不希望让后代知道自己是谁,人和普通动物也就没有区别。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3、敦亲睦族,凝聚血亲。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

安徽第一卷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三)语文试题(整理精校版)

安徽第一卷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三)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0217 16:17 :: 安徽第一卷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徐彬 ①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②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左右,很多都是古籍善本。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③二是家谱种类繁多。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④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徼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⑤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比如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

修编家谱的作用

修编家谱的作用 一、绪论:家谱的源流 在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家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由此延伸的姓氏学,是一门科学,是鲜活的社会发展史。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世谱、家史等;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脉源流、世系人物等多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其内容主要有历代祖宗像、谱序、族渊来历、发展历史、优良传统、迁徒情况、字派、世系图录、人物事迹、艺文华章……等。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其中书本家谱(即书写抄录、打印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现代印刷家谱。)又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形式,数量在五万种左右。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从夏代到今天编修家谱绵亘数千年,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过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帝至春秋时期诸候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汉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此时已出现谱牒之名。尤其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士族,列为三等,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宋代:转折时期。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功能,变为“尊祖,敬宗,睦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徽学研究? 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翟屯建 (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安徽 黄山 245000) 摘 要:祠堂、族谱、族田是近世家族制度的三项标志。明中叶,近世家族制度形成以后,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纂修族谱的主要形式,但也还存在个人撰写家谱的现象。设立谱局修谱为公修族谱,个人撰写家谱为私撰家谱。本文主要从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体例与内容,记载内容的真实性三个方面,对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宗族;修谱形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6)06-0076-03 The difference betw een privately-w 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 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 uizhou prefecture ZH AI Tun-jian (Huangshan Local Chronicles O ffice,Huangshan245000,China) Abstract:Ancestral hall,clan pedigree and clan field are three marks of m odern family system.S ince the m odern family sys2 tem was formed in M id M ing Dynasty,the pedigee bureau established by clan writes pedigree has been the main form of writing clan pedigree.But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s still exist.The pedigree written by the pedigree bureau is calle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and the pedigree written by individual is called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Mainly from their contents,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s,scale,space and how they were handed down,this article makes com 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2 vately-w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uizhou prefecture. K ey w ords:clan;form of writing pedigree;difference 宋代以来,随着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的近世家族制度的形成,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宗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宗族社会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徽州设立谱局修谱约始于明嘉靖前后,是中国近世家族制度形成较早、宗族统治较为严格的地区①。我们把设立谱局修谱称之为公修族谱,因为设立谱局要集聚全族精英,动用族中公产,获得全族之认同。在宗族设立谱局修谱的同时,也有个人独立纂修家谱的,以个人力量纂修的家谱,不必动用公产,无须获得族众的认同,我们称其为私撰家谱。私撰家谱和公修族谱同为宗谱,但两者有相当的差异。 一、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 公修族谱动用全族的人力和财力,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婺源大畈汪氏修统宗谱,设立谱局,确定汪湘、汪隆、汪钅吾、汪道真、汪伦、汪长卿、汪同文、汪元吉8人专职修谱事宜。汪湘为主修,负责审定全书,兼管经 费;汪隆、汪钅吾负责来人接待和刊印工作,同时负责出纳;汪道真、汪伦负责各支派世系图和文稿的监督和催办;汪长卿、汪同文、汪元吉负责各支派世系图和文稿的考辨,然后交主修裁正。明万历五年(1577)刊印的《新安大阜吕氏宗谱》集中了36人的力量,设有总裁、编修、催督、考订、誊书、刊谱等多个职责岗位,各司其责。正因为如此,族谱的规模宏富,篇幅一般都比较大。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印的《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8卷,每卷长51厘米,宽31.5厘米,共重15公斤。民国六年(1917)婺源《清华胡氏宗谱》24卷首1卷末1卷,26册,装在一只高约1米的木匣子内,一个人轻易不能搬动。 私撰家谱由于是以个人力量撰写,谱的规模、篇幅 67①参见翟屯建:《族谱的纂修与管理》,载上海图书馆 编:《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修家谱的意义

新时代,修家谱的前景在哪里?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历史。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家族传承,血脉相连。自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后,一直到新中国后,中国人见于文献记载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为什么中国大地有这么多的姓氏呢?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啊。 而姓氏的传承记载主要靠的就是家谱。家谱记录了本姓氏的源远流长,以及祖先的各种善行善德,光辉事迹等。有人把家谱比喻成一个家族的活化石。有些家族可能遭遇了天灾人祸,失去了钱财物,但是一般会竭尽全力把家谱给保留下来。年代久远的家谱,传承了上千年,极具历史文献价值。 新时代,修家谱的前景在哪里? 那么,现在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翻天覆地,是否还有必要修家谱呢?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如下: 1.在中国,修家谱是每一个姓氏都会做的事情,因为时代变化,家族人口兴替更迭,必须要实时更新,才能保证传承不会中断。按照中国传统的惯例,20年为一代人,那么修家谱基本上也会选择20年一修,因为在这20年中,老的故去,新的出生,都要在家谱中登记清楚。这样才不会把次序搞乱。如果时间太久远,人的记忆出现失误,那问题就大了。 2.现在时代环境不同了,人们解决了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因为不差钱,所以总会想着找点更有意义的精神层面的事情来做一做。而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族的传承,很强调精神熏陶,为了传承文化,人们会想着先把家谱给修好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所以,一个家族中只要每户出点钱,很容易就会把家谱修好。 新时代,修家谱的前景在哪里? 3.现在国家层面已经在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大力提倡当中。家谱是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的记载,也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是大力支持的。尤其是现代的人普遍浮躁,会想着学习古人的智慧,来指引未来的人生。而家谱当中其实也包含了相当多的祖先的智慧。修一次家谱等于学习了一次祖先的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4.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优秀的家谱就相当于无形的教科书,能够教育子孙后代健康、优秀地成长。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风”这个词语,用于教育后代成人成才的。家风好的家族,必定也是比较兴旺繁盛的。毕竟文化基因在那里。 新时代,修家谱的前景在哪里? 修家谱这工作看起来难,其实很简单,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各房各支的传承脉络,千万要仔细核对不能搞错了。 二是这个家族的家风条规等,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三是这个家族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可能是举人、进士,哪个朝代的官员,这些都要罗

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

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 ——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 宋长琨 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197名“大宗”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 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宗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

浅析续家谱的意义

浅析续家谱的意义 笔者受父辈几兄弟之重托:接受张家家谱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块上百年的餐桌布。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作为张家后人深感责任重大并认识到此辈我与丈夫有义务、有责任,保管、续修、承前启后夫家家谱。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笔者利用假期花时十多天。仔细阅读、推敲理顺了张氏五百多年的血缘关系,也对家谱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寻根究祖,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一、追本溯源寻根究祖 树有根。水有源。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都能一目了然。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在这次续谱中我了解到我们张氏先祖是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崇学乡,鼎秀里,南溪团,桀溪坊,屋室桥。十二都,五图,三甲,已知江西二十九世祖世华公,三十世祖国仪公(生于天启丙辰年十月三十日亥时公元1556年),从三十一世祖衡发公起(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由江西迁到湖南省醴陵县阳三石成为醴陵第一世祖,醴陵六世祖若洲公建祠堂于醴陵县东乡冷水社石霞村,称“张氏若洲公祠”。 所以说修谱、续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如果你的祖先没有留下家谱,或由于某种原因家谱断线了,那么从你开始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辈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梳理血缘以供备查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

试论徽州家谱文献的独特性精品

【关键字】历史、地理、政治、方法、质量、地方、问题、大力、整体、民主、富强、加大、统一、发展、发现、研究、特点、稳定、格局、思想、地位、精神、氛围、权威、资源、制度、特色、规模、水平、反映、关系、弘扬、形成、丰富、保护、服务、教育、解决、创新、影响力、中心 试论徽州家谱文献的独特性 徽州位于安徽南部,古称新安。自宋宣和三年(1121)形成一俯(徽州)辖六县(绩溪、歙县、休宁、县、祁门和婺源)的格局,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基本未变。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详细资料:百姓通谱wang 徽州地方文献,是徽州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记载,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据学者们的估计,总数在7000种以上,目前存世者尚圾4000余种。清代学者马步蟾称赞为“新安为人文渊薮,自文公倡明正学,代有通人,撰述之多,无虑千万卷,择而录之,一代文献在是矣。”可见,徽州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数量十分丰富,为研究徽学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地方文献是徽州区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徽州闻名的一大标志。 一、徽州文献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徽州历史上留下大量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多的是文集、族谱、家乘、方志、契约文书、笔记、理学、戏曲等,另外,还具有总结性、集成性的文献,便是文献中的最大特色。因此,徽学能成为与久负盛名的敦煌学、藏学并称的中国三大以地域命名的学科,并引起国内外学人瞩目和潜心研究,徽州地方文献功不可没。 徽州是一个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献之邦,其文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闻名于世。除了文集、笔记、历代著作和丛书之外,徽州地方文献的独特性有以下几点。 (一)特色的徽州地方志 徽州今存历代各类志书64种,以时代计算,宋代1种、明代11种、清代41种、民国11种。以类型计,府志11种,县志48种、乡镇志5种,不仅为全省之冠,而且在全国也堪称发达地区。徽州的“方志之书,纵横古今,分门既多,搜检难周于通志之外复有专志,专志所以补通志之不足,与通志相辅也”。值得称道的是,罗愿所编著的《新安志》是现存三十三种宋志之一,也是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志书之一。是现存徽州乃至安徽省惟一的一部宋代志书,历史价值很高。此外,还有乡镇志,这也是方志一大特色。清朝安徽乡镇志大部分出自徽州,全省共有乡镇志8部,徽州就占5部,他们是:《孚潭志》《岩镇志草》《沙溪集略》《橙阳散志》《善和乡志》。乡镇志的出现,说明徽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出繁荣富强,也是研究徽州地区经济文化的第一手重要资料。 (二)独特的徽州契约文书 徽州契约文书在20世纪50年代在徽州屯溪大规模面世,从宋代到民国的文书档案,它们包括:交易文契、合同文书、承继文书、私家账簿、官府册籍、政令公文、诉讼文案、会簿会书、乡规民约、信函书札等。现在看来,我们对徽州以外的收藏很难搞清,对徽州属县民间的收藏也探不到底,不知还有多少徽州文书不为外人所知。所以,难于对现存徽州契约文书数量作出有根据的估计。现在徽州文书仍在不断发现,其总量当在30万件以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具体,可以作为历史的凭证。 (三)庞大而独特的徽州家谱 徽州家谱主要内容有家谱、族谱、房谱、世谱、统谱、支谱、宗谱、徙谱之类,为了方便叙述,我们统称家谱。明人程尚宽的《新安名族志》记载,从汉至宋以来,从中原地区相

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语文试卷(三)及答案(整理精校版)

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语文试卷(三)及答案 高考模拟试卷 1221 09:26 :: 安徽第一卷·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省高三高考信息交流卷 (三)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选选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徐彬 ①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②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左右,很多都是古籍善本。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③二是家谱种类繁多。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④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徼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⑤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比如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江湖间,各就所志。?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 ⑥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还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为徽商立传,体现了不轻视商人的文化理念。 ⑦家谱还是商业活动中的交际手段,有独特的文化交流功能。作为宗族而言,有共同而稳定的居住区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徽州地区却是?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州人因商业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与分散性,与宗族要求聚族而居的特点相矛盾,为了弥合这种矛盾,编修家谱就显得尤其重要。并且在经营活动中徽商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利用家谱的?收族?功能,能有效地将各地流动经商的族人凝聚起来,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可以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 ⑧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家谱为徽州宗族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也为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形成发挥了导向的作用。它和徽商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地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选自《光明日报》2015届高考模拟6月22日,略有删减)1.下列关于“徽州家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徽州家谱种类繁多,内容有所侧重,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体现着徽州人民的血缘与地缘关系。 B.徽州家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由世系关系记录、村居情况记述等内容组成,展现出了宗族生活的各个层面。 C.徽州家谱在徽州商人的商业活动中有效地起到了凝聚族人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

“家谱”的功能及作用

“家谱”的功能及作用 一、“家谱”的功能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家族记载的家谱,曾在宗法制度、官僚铨选、婚姻制度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这使家谱脱离了其原始意义,而成为一种影响甚广、意义甚大的身份证明。 一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总记录,就是该家族的发展史,家族人物的风云变幻、宦海沉浮,家族的兴盛衰落、流转迁徙,通过一册家族尽收其中。一个家族可能发展到枝繁叶茂、树大根深,也可能散处四方、星罗棋布,但是有了家谱详细完备的记录,纵然天涯海角,纵然代远宗长,同宗同族的血亲是隔不断的,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即追根溯源,凝聚血亲的功能。“信仰是人生的根基;思想是人类的光明;道德是人心的圣火”。中国家谱就其发展时间而言,从周代开始,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经三千多年;就其性质而言,有唐以前的官修家谱,有宋以后的私修家谱,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具特色的性质不同的家谱,有其不同的功能,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家谱的功能尽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但其追根溯源、凝聚血亲的基本意义是一贯的。 2.家谱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家规、家训、家风一脉相传,幸福和谐家庭油然而生。 二、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五常八德、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规范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为今后满足海内外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寻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制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家谱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民族家谱网家谱e时代,日益走向成熟。 三、“家谱”的作用 (一)寻根、留本 古人云:“谱为身之本也。”意思是家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的先辈

我的生涯家谱-最新文档资料

我的生涯家谱 生涯家谱(career genogram)是用来搜集家族成员三代之间的经纬结构以及互动关系的一种分析工具,透过家谱,可以从当事人的位置透视其个人行为或问题与原生家族之间的深度关联,分析家族职业与个人职业生涯的相互影响。 课前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生涯的选择上受父母职业及价值观的影响,有些会沿袭父母的职业和价值观,而有一些会在职业选择上与父母有冲突。而许多研究也表明:在个人生涯外在环境影响的众多因子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影响概居首要,例如原生家庭的性格特点、教养方式、职业类别、职业价值观等都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本教学案例通过引导学生搜集、绘制和探讨生涯家谱,了解家族的职业及职业价值观,感受原生家庭对其生涯选择或生涯发展的影响,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二、案例的主要目标与定位 本教学案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高一学生了解自己家族的职业以及这些职业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在生涯家谱的绘制中体验与感悟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方向。 三、案例的主要做法 1.课前调查,心中有数 在上课前,教师自制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

查。该问卷包括以下问题: (1)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亲兄弟姐妹、母亲兄弟姐妹以及自己这一代兄弟姐妹的工作类别和职称是什么? (2)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及高考想报考的专业是什么? (3)自己的理想职业是否有受到家族某个成员职业的影响?如果有,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生涯的选择上受父母职业及价值观的影响,有些会沿袭父母的职业和价值观,而有一些会在职业选择上与父母有冲突。比如: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化学教师,受父亲影响,他以后想读化学专业从事化学相关的工作;而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教师,父母都希望她以后从事类似的较稳定的工作,但是她坚持要学艺术类专业,与父母有较大的冲突。 2.游戏热身,引出课题 在约定了课堂规则“积极参与,用心体验;心灵感悟,真诚分享;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之后,教师通过游戏“我爱记歌词”进行了团体热身。在游戏当中,教师出示《听妈妈的话》的歌词,请学生们抢答填词。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 (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 别人在玩游戏

修谱程序及意义

修谱程序及意义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中国人百善孝当先,寻根是人的天性,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 一部完整的家谱具有哪些体例要素? 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字辈排行、家法、世系、传记、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领谱字号等。 修家谱的准备条件有哪些? 修谱组织及经费、相关家族资料书籍及文稿、入谱人员登记表。如何成立修谱委员会? 1.家族内部召开筹备会议,统一思想,选举负责人; 2.由家族成员中有影响力,威望,各支联络人及热心宗族事业的人员组成修谱委员会班底。 修谱委员会负责的工作有哪些? 1.确定以主编为首的编辑班子;

2.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 3.组织协调普查工作; 4.确定家谱格式; 5.汇总文字、图片资料; 6.组织审查族谱草稿; 7.联系修谱—制谱服务商; 8.圆满庆祝发谱活动。 如何收集资料? 1.发布族人修谱倡议书; 2.填写家族成员信息登记表; 3.利用旧谱资料; 4.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他书籍、文献中抄录资料;5.利用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 6.通过互联网络收集、补充资料; 7.辑录族族人所撰诗文及其他文稿;

8.辑录与族人有关的其他材料; 9.辑录族人墓表、墓志、墓铭等材料。 10.参阅户口登记及普查旧档案。 如何筹集修谱经费? 修谱的经费一般是来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款项,其中还有一些族内有钱的成员的捐助。 如何选择修谱公司? 在家谱资料收集完毕后,如有必要,可决定是否与修谱专业者合作。家谱资料交给修谱公司后,会与修谱公司经常沟通联络,校对稿件,当排版完成后,修谱公司可以代为用户寻找印刷厂或与合作印刷厂来制作家谱,包括出片,校对、印刷、装订、运输。这期间修谱公司会与印刷厂沟通、校对和跟进印刷制作的过程,而节省了用户的时间。 修谱公司具有该领域的权威性;丰富的修谱、制谱经验;优秀的印刷合作伙伴,这样在查询资料、校对资料、制作排版、印刷装订过程中避免出现问题。 所以用户在选择修谱公司最好能够一条龙服务下来,这样省去了双方不少精力和时间。

国家对家谱的政策及家谱的意义

国家对家谱的政策及家谱的意义 2009-6-4 21:23:51来源: 原创作者:站长录入:yangxiujun点击:135 次 温馨提示: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曾说过:“收集宗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以记述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世系之书,虽然带有封建性的消极因素,但是,谱牒所载的家族史,...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是家族的民间档案资料,族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的历史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族谱是我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它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丛”,籍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曾说过:“收集宗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以记述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世系之书,虽然带有封建性的消极因素,但是,谱牒所载的家族史,包含了诸如姓氏来源、家族兴替、人口升降、民族迁徙、风俗习惯、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卷帙浩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族谱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跨时代的社会文化功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得到开拓,族谱的重要性再次为人们所认识。早在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办社图函[2001]29号),对于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修谱立志不仅有着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当然,族谱也有弊端,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宗谱因为始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如,封建专制思想、封建迷信、重男轻女、重农轻商、三从四德等等。对这些不合时宜的、有害的应予以摒弃。但旧宗谱许多族规家训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课子求学,爱国守法,以德为首,修身齐家,艰苦创业,勤俭为本,怜贫济困,戒止奢侈,禁止赌博等等。这些人伦思想、做人的规范、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今日仍可汲取并加以发扬。 总之,族谱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可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促进各方面交流,促进团结,主流是应当肯定的。今日修谱,要用现代的精神,正确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扬其之精华,弃其之糟粕,既要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优良之内涵,古为今用,又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本文来自赣鄂皖王氏网,原文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8f1598340.html,

家谱起源与发展教学文稿

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修编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