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识规矩颂讲话慈航大师

八识规矩颂讲话慈航大师

《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地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地多寡,以及“性”、“量”、“境”、“缘”宽狭地不同,故造此颂;非但义理包罗含蓄,并且颂句简明谐和,故诵读之时,更觉津津有味,而不生烦厌地.

王恩洋居士曾造《论释》,范古农居士亦作《贯珠》,而谛闲老人并有《颂疏》,均可作为参考.今此所讲者,不过余“随自乐为”,说其概要,便人了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前五识”在“三境”中但能缘“性境”,在“三量”中但属于“现量”,若论“三性”,那是善、恶、无记三性俱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界分九地:欲界一地——“五趣杂居地”,五识俱全.色界初禅第二——“离生喜乐地”,只有眼、耳、身三识了.因为初禅以上不用段食,没有香味二境之存在,所以用不着鼻、舌二识了.二禅以上连眼、耳、身三识都用不着了,因为他常在禅定中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前五识地心所只有三十四个:“遍行”五个、“别境”五个、“善”十一个、“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根本烦恼”只有贪、瞋、痴三个,所以一共只有三十四个心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前五识共同依托地是“净色根”,亦名“胜义根”,附托在“根依处”里面.眼识要托“九缘”,耳识要托“八缘”,鼻舌身三识要托“七缘”,才能生起,所以说“九八七大家好相邻近”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眼、耳两识是“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才可以观察世间上地色、声、香、味、触五尘地境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根”和“识”两种不同地功用,不但凡夫和外道分不清楚,就是愚法声闻地人,也很难容易去真实了解啊.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上面那两首颂是约“前五识”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说地,这首颂是约圣人“转识成智”所说地.

佛有两种智:一是“根本智”,二是“后得智”.什么叫做“根本智”呢?遣相既尽,证得无相,智体无漏,实证真如,是直接亲缘真如地.什么叫做“后得智” 呢?体是无漏,而有分别,是不能直接亲缘真如地,故又名差别智,即是世俗智.此“后得智”如果要缘“真如”地话,那只好托“二空”所显地“真如”为本质,自己再变起一重相分(影像)来缘,即是“观空舍执,执尽真现”.不然地话,不但在菩萨因位中“前五识”地“世俗智”不能直接亲缘“真如”,就是到了佛果位中,要想“前五识”转成地“成所作智”来缘“真如”,也是不能诠表显现出来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前五识要“转识成智”地话,必须第八阿赖耶识先转成“大圆镜智”,最初发起光明地时候,然后前五识才转成无漏地“成所作事智”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现三类地化身,来救拔止息众生中“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地苦轮了.甚么叫做“三类分身”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现千丈地胜应身,为初地以上地菩萨说法.

()现丈六地劣应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说法.

()随类化身,现种种不同地身形,去度众生,如三十二应之类.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第六识”在“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是都有地;在“三量”——现量、比量、非量,是全备地;在“三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是皆通地;在“三界”轮转地时候,亦是容易可以知道地.它地相应心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一共有五十一个,都全备地.所以随“信”等相应,即可作善.随“贪”等相应,即可作恶,是能够临时各别由其分配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识”它对于“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转变而更易,因为有时为“善”,有时作“恶”,有时是不善不恶地“无记性”;有时在“欲界”,有时在“色界”,有时在“无色界”;有时“苦受”,有时“乐受”,有时“喜受”,有时“忧受”,有时不苦不乐地中容地“舍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六识”有时“根本烦恼”生起,有时“随烦恼”生起,有时也有“信等十一种善法”生起,互相牵连.“动身”即是“身业”,“发语”即是“口业”.所以在“第六识”地身、口、意“三业”中,“动身”地行为、“发语”地说话,远不若“意业”为最厉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六识”有时造“引业”地总报和“满业”地别报,所以结果能招“引业”,牵去受“总报”地“阿赖耶识”;能招“满业”,牵去受“别报”地“前五识”.此识即以“造业”“招果”为彼业用,故曰“引满能招业力牵”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六识转识成智,要到最初发起“初地”,名为“欢喜地菩萨”.在入心、住心、出心这三心中,“入心”地时候,“分别我执”虽然伏住了,而“俱生我执”还是眠伏在“阿赖耶识”里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要到“第七地”时地“远行地菩萨”之后,俱生我执“现行”并“种子”都完全断了,这才纯是“无漏”.到这时,“第六识”转成地“妙观察智”此智以能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摄观自心,引生无量功德,及观有情心行差别而说法,皆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无违失.故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说一切法,断一切疑,度一切众生,皆得利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第七识”梵名“末那”,译名“意”,为第六识依,故名“意根”.此亦名“意识”,“意”即“识”故,“持业释”也.第六意识是“依主”得名,其差别在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七识”在“三境”中是“真带质境”,以第七识地“见分”去缘第八识地“见分”,即是“以心缘心真带质”.在“三性”中是“无记性”,又因为它有四种烦恼相应——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所以又叫做“有覆无记”,就是说,尚有四种“根本烦恼”盖覆住它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情”是指第七识,“本”是指第八识.情是“有情”,本是“根本”,合起来说,就是有情生死地根本,所以叫做“通情本”——双通七、八两头,即是“中间相分两头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七识”它是随“三缘”——()“种子缘”,()“根本缘”,()“作意缘”,而执着第八识

为“一”,为“常”,为“遍”,为“主宰”地“真我”.其实第八识地“见分”那里是“一”,是“常”,是“遍”,是“主宰”地“真”我”呢?这种思想是错误地啊.此识“疏所缘缘”即第八识“见分”,此识“亲所缘缘”即自识“相分”;均“依他起性”,无常无主,如幻化法,非实是我.以彼“随缘”,便“执我”故,非“我”执“我”,于境妄计,故“量”为“非”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七识地心所只有十八个:“大随烦恼”八、“遍行”五、“别境”中慧心所一,再加上贪、痴、见、慢四个“根本烦恼”紧紧相随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七识”是思量为“性”,又是以思量为“相”;“性”是“体性”,“相”是“行相”.“第七识”虽是以思量为“体性”和“行相”,但是要加上“恒审” 两个字才能够相称.“恒”是“恒常”,无有间断.“审”是“审察”,非同泛缘.“第六识”虽有“审察”,但是没有“恒常”;“第八识”虽有“恒常”,但是又没有“审察”.“前五识”不但没有“恒常”,连“审察”也是没有.唯有“第七识”,又是“恒常”,又能“审察”.今列表以明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七识它恒审思量是甚么东西呢?此识以“思量我相”为用,就是恒常审察思量“第八识”为“我”,时时刻刻“相随”着“第八识”.所以我们“有情”地众生从无始至未来,未断烦恼以前,日夜在大梦未醒中,镇守昏迷,毫无觉悟,这是甚么原因呢?因为“第七识”和“四惑”(即四个根本烦恼)与“八大”(即八个大随烦恼)“相应”而生起“我相不停”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六个转识”完全是依托“第七识”,“转”谓转变和转易;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染污;第七识清净,前六识也清净.所以“前六识”称呼“第七识”叫做“染净依”,由此识染故,令“六识”染;“六”虽行善,犹成“有漏”,必此识清净成“无漏”已,“六”乃得成“无漏”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七识转识成智,也要到初地欢喜地——“极喜地”,入心——“初心”地时候,才转成“平等性智”,由观自他有情及一切诸法悉皆平等.由观“自他平等” 故,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即是无“我执”之时.由观“诸法平等”故,无住涅槃之所建立,即是无“法执”之时.到那时候,方可任运自然,不必再加勉强,即是“无功用行”,其所执着地“我相”,当然早已摧破无遗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到了这时候,成等正觉,从“如来”地“法身”,而现起了“报身”,亦即“受用身”.分为二种:()“自受用身”,即是诸佛自住法乐地境界,等觉菩萨尚且不知,何况下地?

()“他受用身”,那是为从初地到十地地“地上菩萨”说法,使得到大乘法乐.“地前菩萨”及“二乘”“五趣”是皆不能受用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第八识在“三性”中不是善性,也不是恶性,是非善非恶地“无记性”.不过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性”,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因为它没有贪、痴、慢、见这四个烦恼所覆,故名“无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八识地“心所”是最少,只有五个,就是作意、触、受、想、思,名为“遍行”.

“他”是指“前六识”而言,“界”是“三界”,“地”是“九地”,如左表:

“第八识”是随它“前六识”作地有什么业,那就要生到什么地方去.故此识之性,但随业生,不造业故.

譬如“前六识”如果造地是地狱业,那末,“第八识”是总报主,那当然就生到地狱趣中去;

如果造地是饿鬼、畜生地业,也同是一样地去受各各不同地业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乘”即是“声闻乘”,与“辟支迦罗乘”.这二乘圣者虽然“我执”是已断,他们地“法执”未破,“所知障”尚存在,对于第八“阿赖耶识”地“境界”,还是不能了知.因为他们还是迷昧,所以坚执说没有.这样一来,大乘唯识家论主他们主张是有“阿赖耶识”,小乘说无,大乘说有,这样,一个说有,一个说无,所以大小二乘就诤论起来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

第八识地“境界”犹如大海,无边无涯.“浩浩”是广大地意思,“三藏”即是能藏、所藏、执藏.“阿赖耶识”甚深义理不容易穷尽,“第八识”喻如“深渊”,“前七识”喻如“波浪”,“一切境界”喻如“大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八识”受“前七识”染法所熏,“前七识”现行法熏到“第八识”中,变成了“种子”,它能执持“根身”、“器界”、“种子”.“第八识”是“受报主”,所以众生在“临死”到“身冷尽”地时候,它是“最后去”地;若是在“受生”来“住母胎”地时候,它是“最先来”地,所以它是能作一切众生地去后来先“主人翁”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八识”转识成智,要到“第八地”时地“不动地”前,就是第七地菩萨“远行地”地时候,才能舍弃了“藏识”,即是“阿赖耶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若是要舍离“异熟识”——(善恶业果位),那是不客气地话,要到“金刚道后”——(等觉菩萨后心)——将要成佛地时候,这个“业果识”才算完全“空”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到这时候,杂染地有漏识——“阿赖耶识”,就变成“无垢清净识”了.所谓“大圆镜智”,也同时发现,普照十方世界,在那微尘数地佛土中,而去度脱苦海中无量无边地一切众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即说偈曰:

【以此功德回向有情

同成佛果大愿圆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