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② 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句意是: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⑶甲文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⑷文中赵威后认发展壮大国家,要做到“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归纳为: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故答案为:⑴① 探求;② 如果没有;③ 派,让;④ 吃,给……吃。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⑶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⑷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

⑶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准确理解句意,判断属于那种表达方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乙】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陈康肃公善射多谋善断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手不释卷

C. 惟手熟尔深思熟虑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置之不理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公亦以此自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睨之久而不去已而之细柳军

C. 而钱不湿何苦而不平

D. 以钱覆其口其业有不精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 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 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1)C

(2)D

(3)D

(4)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解析】【分析】(1)A.擅长,善于;B.放下;C.熟练/ 细致谨慎;D.放下。

(2)A.介词,凭借;连词,因此。B.代词,代指陈康肃射箭;动词,到。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代词,代指他的。

(3)ABC分析正确。D.这篇文章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十中八九:十箭中八九成。但:只。之:凑足音节,无意义,

不译。注意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故答案为:⑴ C;⑵D;⑶D;

⑷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B.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

C. 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答案】(1)C

(2)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策:鞭打。故选:C。

(2)①重点词:食:饲养;其:之千里马;翻译: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重点词:许:答应;及:及时;遽:就。翻译: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⑶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⑷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王公遂说:“我竟然不曾骑过。”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4.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注】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故君子之教喻也________

②师逸而功倍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案】(1)所以;闲适,轻松

(2)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②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故”,因此,所以。“逸”,闲适,轻松。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既:已经;之所由:之所以……的方法。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②道:引导;和:和谐,融洽;强:劝勉;开:启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句话把“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句话把“善问者”和“不善问者”进行对比,并且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因此教与学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⑴所以;闲适,轻松

⑵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②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⑶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⑷“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

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

【译文】

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

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其西南诸峰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6)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1)谨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4)(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少”这里是“稍微”的意思。

(2)A用来,来/因为;B并且/并且;C代词/代词;D的/的。

(3)这句话的意思是: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使:让;朔:月初;幼小:孩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结合语境分析,赵工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多多设置发粮点,方便乡民领粮。由此可以看出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结合赵工的作为分析,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赵工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做好准备并及时足额给受灾乡民发放救济粮。发生瘟疫时,又设立医院安置

无家可归的病人,使百姓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由此看出赵工“仁”具体内涵是与民同忧。而《醉翁亭记》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谨慎;稍微

⑵ A;

⑶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⑷(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⑸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⑹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⑹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

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微斯人________

②不以物喜________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________

④上哂之曰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

B. 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

C. 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

D. 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①【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

回答)

(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

【答案】(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2)B

(3)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5)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②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微”属于古今异义词,“以”“或”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2)A探求;要求。B快乐。C代词;结构助词。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B。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因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②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故答案为:⑴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⑵B

⑶ 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⑷①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⑸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②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7.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缞绖(cuī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③亟(jí):急迫地。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⑥彻:通“撤”,撤去。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是进亦忧________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④使毕其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

(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

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求”与“毕”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探求”和“完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微”:没有。“斯”:这种。“归”:归依。“坐客”:在座的客人。“泣”:眼泪。还有“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3)此题可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提取“以物喜,以己悲”作为答案,不同的自然景象引发出“迁客骚人”的不同感受,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原文第三段写天气昏暗阴沉,看到这种景象,使他们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悲伤。第四段写天气春和景明,看到这种景象,使他们感到心旷神怡。“古仁人”则是和作者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问,考查写这两种情的目的。作者写出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对比,是为了以古人自况,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词句可直接提取“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⑴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

⑵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⑶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

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范仲淹在邠州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城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⑤巘:山峰。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痴”行背后的“痴”心。

【答案】(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解析】【分析】(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这;拏,撑(船);毳衣,裘皮衣服。(2)“与”本义为“和”,“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结合“上下一白”可知,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分析示例,是从字形、词义和语境义三个方面赏析词语。字形:“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词义:水波荡漾的样子。语境义:结合“雨色涳蒙”“晴光”等词句可知,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材料一,“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写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材料三中,“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张岱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冬,日之余——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而普通人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另外,张岱雪夜“痴”行,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故答案为:⑴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⑵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⑶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提示的理解,结合提示,分析解读文章的内容和解读的角度,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宪宗知权文公甚真①。后权长孺知盐铁福建院②,赃污盈积,有司以具狱奏③。上曰:

“必致极法。”崔相群④救之云:“是德舆族子。”上曰:“德舆必不合有子弟犯赃,若德舆在,自犯赃,朕且不赦,况其宗从⑤也?”

(选自唐代赵璘《因话录》)【注】①宪宗:唐宪宗。知:交好。权文公:权德舆,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后人称文公。②权长孺:权德舆本家侄子。知:执掌。③具狱:用来定罪的全部案卷。④崔相群:朝廷命官。⑤宗从:同宗的下辈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

②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文段【甲】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劝勉后主的?为什么要两次用“宜”与“不宜”?

(4)文段【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段【甲】中哪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答案】(1)确实,实在;治理

(2)①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②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3)开张圣听、赏罚公平;反复陈说,恳切告诫。

(4)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的治国道理。“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诚”和“理”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②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3)结合选文关键句分析和概括,【甲】第一段诸葛亮劝刘禅要开张圣听,第二段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可以看出诸葛亮劝刘禅要赏罚公平;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这里诸葛亮从正面告诉刘禅应该怎么做,而且从方面告诉刘禅不应该怎么做,这样反复陈说,言辞恳切,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后主殷切的期望。

(4)结合【乙】文中的事件分析,选段讲的是唐宪宗不因与同权德舆交情深厚真挚就对权德舆犯法的侄子网开一面,而是按律执行的事,可以看出唐宪宗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由此可知这个选段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的治国道理,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甲】文“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不是讲的是赏罚公平的事。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确实,实在;治理

⑵ ①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②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⑶开张圣听、赏罚公平;反复陈说,恳切告诫。

⑷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的治国道理。“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赏析语言的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此处的语言赏析要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及人物的感情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以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结合人物的语言揣摩分析并概括文章所讲的道理。第一问解答后,第二问就非常简单了,只需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唐宪宗同权德舆(权文公:权德舆)交情深厚真挚,后来权德舆的本家侄子执掌福建地方的铁盐院(朝廷主管地方铁盐的机构),贪赃数额巨大,被朝廷掌管司法的机构下罪入狱并将罪行呈报皇帝。宪宗说:“一定要处以极刑(死刑)。”崔相群(朝廷命官)为权长孺求情说:“他是权德舆的本家侄子啊。”宪宗说“权德舆一定不希望他的家族子弟有贪污枉法的人,如果德舆在,他自己贪赃枉法了,我尚且也不会赦免,更何况他家同宗的下辈人?”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

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1)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神弗福也___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___

③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

④元帝异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哪种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1)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

(2)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福”“异”属于此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②具:详细。意:意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3)结合鲁庄公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从鲁庄公在尽职尽责,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这是鲁国得以取胜的重要条件;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指挥,可以看出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当战争胜利后,鲁庄公虚心向曹刿请教战术,可以可从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等,这些都说明鲁庄公不鄙。

(4)【甲】文主要是描写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乙】文主要是客、晋明帝、晋元帝的对话,因此这两篇短文都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结合晋明帝的语言进行分析,晋明帝当时只有几岁,当被大人问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这个问题时,他第一次回答说是长安远,而且理由非常充分,这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聪颖,他不仅聪明,还会随机应变,这从他第二次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看出来,两次同样的问题,答案却迥然不同,但都让人很信服。故答案为:⑴①赐福、保佑;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③为什么;④对……感到惊奇

⑵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一) 我家最富的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给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儿,让我清净清净!”我无法 A 父亲的举动。当我回家后B 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C 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分别是348和349,中彩号是348。“你能看出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其中一张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给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时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嘟哝了一声:“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国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件事。348那张是为凯特立克买的,可以看出那K字用大拇指轻轻擦过,但仍能看出淡淡的铅笔印。 对我来说,这是件简单的事。吉米·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以后,我们家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那一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话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馈赠 ..()()彩券.() ..()()咆哮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A.B.C. 3.文章题目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答: 。4.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文字叙述) 答:。5.文中的“贫”指什么?“富”又指什么? 答:。(参考答案:1.Kuì zèng páo xiào quàn 2.理解委屈安慰3.关键词是“最富”;其含义是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集锦

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集锦(二) 三十一、(兰州)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 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发闾左谪戍渔阳闾左: (2)度已失期度: (3)会天大雨会: (4)宜多应者宜: 11.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偶然性: 必然性: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纳: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4.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我家最富的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 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给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儿,让我清净清净!”我无法 A ________ 父亲的举动。当我回家后B _________ 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C ___________ 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分别是348和349,中彩号是348。“你能看出两张彩票 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其中一张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给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时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嘟哝了一声:“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 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国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件事。348那张是为凯特立克买的,可以看出那K字用大拇指轻轻擦过,但仍能看出淡淡的铅笔印。 对我来说,这是件简单的事。吉米?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以后,我们家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那一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话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馈赠()()咆哮()()彩券()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A .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答:一 4?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文字叙述) 答:一 5.文中的“贫”指什么?“富”又指什么? 答:一 (参考答案:1. Kuiz B g p ao xi OD qu m 2 .理解委屈安慰3 .关键词是“最富”;其含义是 指道德品质的富有。启示:富有不仅指物质和金钱上的富有,更重要的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富有。 4 ?主要记叙父亲买了两张彩票,其中一张中了一辆别克牌汽车,而这一张是父亲替吉米买的,奖票并注有K字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推荐浙江衢州2008 (一)(12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二、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 衡于虑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9.战国儒10.(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2.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吉林长春卷)2007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练习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练习 成长的代价(15分) 夏日的午后,天气燥热,加之近日工作、学习中的一些不顺心事时常困扰着我,心情十分地躁。合上书本,我一个人来到田间小路上散心,希望换一种心情。 走在崎岖的田间小路上,看着绿油油的茁壮成长的玉米,我心头的乌云逐渐地散去了。 远处地里一个老农正弯着腰锄地,可以看见地已经很旱了,苗子长得很矮小,而周围其它地里的苗子已经长得很高了,我心里不由得对这个老农产生了怜悯之情:是没水浇地,还是买不起化肥让苗子长得这么懒。 “你怎么不给包谷秧浇浇水?”我凑过去问。老农直起腰来笑着说:“你们读书人不懂,这叫控苗,玉米才发芽的时候,旱上一段时间,让它深扎根,以后才长得旺,才能抵御大风大雨啊。”我对老农的话半信半疑。 过了一段时间,天刚下过大雨。一个人呆在屋里很闷,于是我决定再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又到了上次去的那个地方,我见到在老农旁边的玉米地里很多人在忙着扶玉米,一看就知道,玉米是让大风刮倒了。而老农的玉米安然无恙,在地里直直的茁壮奋发着,长长的玉米叶,头发般在空中飞舞。 我很想再一次见见那位老农,可惜我去了好几次再也没有遇见过他。时间长了我就把他渐渐淡忘了,甚至他的模样也想不起来了,可他的话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年轻时苦一点,受点挫折,受点不公正的待遇没什么,挫折会把我们变得更坚强,困难能教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成长要付出代价,成长同时也给了我们积累了收获。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2、“可他的话却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中的“烙”能否改成”印”,为什么?(4分) 3、文中划线句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4、文章说:“挫折会把我们变得更坚强,困难能教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永不贬值的财富(17分)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孙权劝学》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孙权劝学》 (一)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品学兼优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4分)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2分)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1.(2分)D . 2.(2分)A 3.(4分)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2分) 4.(4分) (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2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期间穿布衣,吃糙米饭,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新)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提出以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中考说明》对阅读古诗文的相关要求如下: ①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③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④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⑤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⑥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⑧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⑨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文言文阅读 考查要点 题型一:解释、判断、选择。(4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型二:选择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考点: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题型三:翻译(一句或两句)。(4分) 考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题型四:主观问答。(2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态度,体会语言特色,分析表达技巧。 真题详解 (2017年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

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3)将.十万骑驰沙漠()(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好乘汗马击剑云归而.岩穴暝 B.此一夫之.用甚矣,汝之.不惠 C.使各言其.志其.真无马邪 D.为.将奈何吴广为.都尉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分)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解析2017年陕西中考文言文阅读采用了课外阅读,来考查考试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题考查考生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将”作为“带领,率领”之意;“贵”解释为“看重”;“善”和“被”考查学生对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提醒学生在平时备考时要关注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情况。第2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A项中的第一个“而”是转折连词,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B项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C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指他。第二个“其”是语气词,难道;D项两个“为”都是担任。第3题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翻译时,首先大意须通顺;其次重点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来理解,曹彰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若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异族,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曹彰)回答说:“穿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而面临灾难义无返顾,作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行,惩罚一定信守诺言。”太祖大笑。

部编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 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 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 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C (2)A

历年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经典题答案

历年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经典题、新题 1.野菊花(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以前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个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练习(带答案)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溪水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窝,似乎欢迎我们的身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深夜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啊!在夏夜的时候。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揪,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桠树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的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猾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亲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的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迷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 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到坝塘边,她自己的磨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水初流到石头边时,还是不经意的涎着脸皮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漏出雪白的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噼噼拍拍,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发怒了,不是儿戏。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继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这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要一两个钟头。 (1)请根据语境推断“一面还要沿途和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中“淘气”一词的含义。(2)第2自然段写溪水“如何的沉闷”,第3自然段写“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这里“沉闷”“活泼和快乐”的原因各是什么? (3)水石争执时,水对石头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4)从最后一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1)这里是“嬉戏玩耍”的意思,表达出溪水的活泼与快乐。 (2)“沉闷”的原因是溪水被重叠的浓翠囚禁;“活泼和快乐”的原因是几番秋雨之后,溪术涨了几篙。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