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病人的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观察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

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3、观察病人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

统的症状。

【护理措施】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置于空调室或通风处,室温

20~2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冰块、冰帽、冰毯、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的冰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2小时.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慢而均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

<10.7kPa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对老年及重症者禁忌快速推注降

温药,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肺水肿. 服用解暑中药)。

2、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

尿量变化,每10~30分钟测量肛温一次,肛温下降至38℃左右暂停降温,如患者进入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低于80mmHg),停止降温。

3、防止冻伤:降温时要注意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觉凉爽舒适为度

心前区及胸部勿置冰袋,骨突出要防止冻伤。

4、合理按摩::对中暑病人的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

痛加重。

5、用药护理对于昏迷患者者,可遵医嘱给予纳络酮等药物,

以降低应激反应,起到促醒作用。对抽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6、饮食与休息清醒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昏迷病人留置

胃管,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7、口腔和皮肤的护理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

的清洁,防止溃疡的产生。定时给昏迷患者翻身,保持患者

皮肤的清洁,尤其是灌肠后的病人,防止皮肤破损的发生。

8、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

合治疗护理工作。

【健康指导】

1、嘱患者避免高温下长时间工作,保持室内通风。

2、大量出汗时,要大量服用淡盐水,避免因高热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热痉挛、热衰竭的出现。

急诊科护理操作常规(科室上报)

急诊科护理操作常规

目录 急性酒精中毒护理常规 (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常规 (2) 急性食物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3) 过敏性休克护理常规 (4) 呼吸机的操作流程 (5) 心电监护 (6) 吸痰法 (7) 电动洗胃机洗胃法 (8) 除颤法 (9) 中暑抢救护理常规 (10) 心肺复苏 (11)

急性酒精中毒护理常规 按急性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了解中毒者饮入酒精的时间、量及浓度、 2、评估患者的呼吸及意识状态。 3、评估患者呕吐的次数,观察呕吐物的性状、有无胃出血。 护理措施 1、对于中毒症状较轻的患者,嘱其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保暖。 2、对于中毒较重者,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静脉注射解毒剂和利尿剂,如纳洛酮、呋塞米等,加速乙醇排除。 3、保护胃粘膜。遵医嘱给予法莫替丁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同时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 5、做好安全护理,躁动者防坠床或颅脑损伤 6、对于呼吸抑制者,立即通知医师行气管插管,做好辅助呼吸准备。 7、纠正休克,防脑水肿、低血糖发生。 健康指导 1,给予心理疏导。 2、交待患者切勿空腹饮酒和饮酒过量。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常规 按消化专科及急性中毒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发生中毒的时间、经过、毒物吸收的途径、各类。 2、观察患者中毒后的生命体征、瞳孔及流涎等症状 3、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皮肤湿度、心率、瞳孔大小等变化,观察有无 阿托品中毒 4、观察有无休克、呼吸衰竭、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5、评估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有无焦虑、抑郁等 护理措施 1、迅速排除毒物。立即撤离有毒环境,脱去染毒衣服,用肥皂水或 1%-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皮肤、黏膜和头发。 2、对口服中毒者,及时反复彻底有效洗胃,尽早排除未吸收的毒物 用清水、2%的碳酸氢钠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美曲膦酸脂 中毒时不能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对硫磷、1059等中毒时,禁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直至清洗至无药味为止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啊使用解毒剂。 4、保持呼吸通畅,及时有效吸痰。呼吸微弱或停止者,予以吸氧工 人工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5、持续进行心电监测,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即刻通知医师 予以对症处理

121系统精讲-损伤中毒-第九节 中暑病人的护理【优质】

1.患者男性,29岁,在高温下外出办事跑路过久,喝了很多水,流的汗水把衬衣浸透,病人感到乏力后突然腹痛不能走路,病人出现了哪种情况 A.中暑先兆 B.热射病 C.热痉挛 D.热衰竭 E.急腹症 【答案】:C 【解析】:考察热痉挛的表现。该患者在高温环境下大量流汗,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2.某农民在夏收劳动中突然头晕、耳鸣、口渴、恶心、四肢无力,体温37.5℃,首要的处理是 A.头部、腋下放冰袋 B.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 C.给予氧气吸入 D.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E.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 【答案】:B 【解析】:考察中暑病人的急救措施。应该首先帮助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再进行后续的急救。 3.对热射病的治疗方式不包括 A.对症治疗 B.吸入高压氧 C.物理降温 D.药物降温 E.预防感染 【答案】:B

【解析】:考察热射病的治疗措施。对于热射病患者应采取各种方式降温,对症治疗,但无需吸入高压氧。 4.患者女性。20岁,盛夏在田间采茶,大量出汗。出现头晕,P120次/次。血压下降。以中暑入院,请问关于中暑的治疗措施中不妥的是 A.治疗首选原则为迅速降温,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防治脑 水肿 B.热射病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并用 C.热痉挛静脉补充葡萄糖液 D.注意纠正酸中毒 E.可用10%的水合氯醛控制抽搐 【答案】:C 【解析】:考察重度中暑的治疗措施。治疗首选原则为迅速降温,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防治脑水肿。热衰竭: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热痉挛: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反复发作,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热射病:迅速采取各种降温措施:①物理降温:用冷水或酒精擦浴②药物降温:常用药物为氯丙嗪③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5.患者男性,45岁。在高温环境下作业较长时间,患者突然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昏厥,考虑患者出现热衰竭,首选的措施是 A.升压药的应用 B.呼吸中枢兴奋剂 C.抗生素预防感染 D.皮肤、肢体保暖 E.纠正血容量不足 【答案】:E 【解析】:考察热衰竭的首要治疗措施。热衰竭其发生原因是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血容量不足,因此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经过治疗其数小时恢复。 患者男性,28岁,民工,夏日在工地作业,出现高热、头痛、剧烈呕吐,随即出现昏迷。诊断为热射病,请问此病人物理降温时应暂停降温的

最新急诊护理常规试题

急诊护理常规 一、单选题 1、鼻腔后部及鼻咽部出血处理()A A.后鼻孔填塞 B.切开引流行鼻孔填塞 C. 切开引流不行鼻孔填塞 D.前鼻孔填塞 E. 前后鼻孔填塞 2、处理鼻出血的方法,错误的()C A.轻微出血可以采用局部止血法 B.找不出出血点可采用鼻孔填塞 C.凡有鼻孔出血都采用后 鼻孔填塞 D.明确出血可用冷冻、电灼 E. 药物止血 3、遇到大量鼻出血的急诊患者首先应做的是()A A.迅速判断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出血程度,观察有无休克征象 B.详细询问病史 C.仔细检查鼻腔 D.鼻腔纱条填塞 E.输血 4、与有机磷中毒无关的症状是()D A.肌肉颤动 B.多汗 C. 瞳孔缩小 D. 呕吐物有酸酵味 E 唾液多 5、病人突然昏迷、抽搐、瞳孔缩小、皮肤湿冷、多汗、呼吸困难,应考虑下列哪种疾病可能性大() D A.CO中毒 B.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C.中暑 D.阿托品中毒 E 有机磷农药中毒 6、有机磷农药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导致人体中毒的主要途径是( ) B A.消化道 B.皮肤 C.粘膜 D.呼吸道 E.消化道和粘膜 7、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 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为中暑哪一类()D A. 中暑高热 B. 中暑痉挛 C. 中暑衰竭 D.日射病 E热射病 8、电击伤主要损害()A A.心脏 B.肝 C.呼吸 D.脑 E.肾 9、溺水患者救助首要措施()C A.观察意识状态 B.建立静脉通路 C.保持呼吸通畅 D.了解是淡水还是海水淹溺 E.触摸大动 脉 10、休克早期动脉血压变化的特点是()C A.升高 B.降低 C.正常或略降 D.先降后升 E.先升后降 11、休克早期血流量基本不变的器官是()A A.心脏 B.肝 C.肾 D.肺 E.脾 12、休克时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必然导致()B A.高碳酸血症 B.乳酸堆积 C.酮体堆积 D.呼碱 E.代碱 13.休克时易发生的酸碱失衡类型是()c A.代碱 B.呼酸 C.代酸 D.呼碱 E.以上都不是 14.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升高不是下列哪型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c A.心源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15、休克病人治疗过程中中心静脉压为3cmH2O,血压90/60mmHg,处理原则为:()E A.适当补液 B.收缩血管 C.舒张血管 D.补液实验 E.充分补液 16、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伴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用利多卡因无效,应优选下列哪种药物治疗? ()C A.普鲁卡因酰胺 B.普罗帕酮 C.胺碘酮 D.氨酰心安 E.维拉帕米 17、下列对多发伤描述错误的()E A.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

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病人的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观察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 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3、观察病人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 统的症状。 【护理措施】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置于空调室或通风处,室温 20~2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冰块、冰帽、冰毯、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的冰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2小时.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慢而均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 <10.7kPa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对老年及重症者禁忌快速推注降 温药,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肺水肿. 服用解暑中药)。 2、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 尿量变化,每10~30分钟测量肛温一次,肛温下降至38℃左右暂停降温,如患者进入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低于80mmHg),停止降温。 3、防止冻伤:降温时要注意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觉凉爽舒适为度 心前区及胸部勿置冰袋,骨突出要防止冻伤。 4、合理按摩::对中暑病人的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 痛加重。 5、用药护理对于昏迷患者者,可遵医嘱给予纳络酮等药物, 以降低应激反应,起到促醒作用。对抽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6、饮食与休息清醒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昏迷病人留置 胃管,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中暑病人的护理32838

模块三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 任务九中暑病人的护理 【复习提问】 1.酒精中毒兴奋期乙醇浓度达到多少? 答:11mmol/L 2.共济失调的表现? 答:肌肉运动不协调,行动笨拙,眼球震颤 【新课导入】 【案例】(图片) 李先生, 54岁,建筑工人,在高温闷热的夏天室外工作,全身乏力,继而体温升高T:40.5℃并伴皮肤干热,无汗、谵妄和抽搐,脉速,血压下降,呼吸浅快等表现,急诊就诊。 临床诊断为:热射病(中暑高热)伴休克 思考: 1. 为该患者降温首选的方法是? 2. 请说出停止降温的指征?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 专业职业能力:具备为不同类型中暑患者选取适宜物理降温方法的能力;具备正确使用氯丙嗪为患者进行药物降温的能力。 2. 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并能区分不同中暑类型的典型临床表现以及相应治疗原则并掌握主要护理措施。 3. 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新课讲解】 一、定义(图片) 中暑是指高温或烈日曝晒等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或脑组织细胞受损而致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图片) (一)病因 1. 环境因素在高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或环境温度虽未达高温,但空气中湿度大且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

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机体产热增加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以及汗腺功能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搬痕形成等使出汗减少散热受阻;对热的适应能力下降,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三、临床表现(图片) (一)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8℃)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二)轻度中暑除上述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三)重度中暑 1. 热衰竭(中暑衰竭)为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 2. 热痉挛(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多见于健康青壮年。 3.日射病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脑组织温度可达到40~42℃,但体温不一定升高。在烈日下劳动时间过长,但又没有防护措施者易发生。 4.热射病(中暑高热)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早期表现头疼、头昏、全身乏力、多汗,不久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谵妄、昏迷,可伴抽搐,,严重者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本型特点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为严重类型。多见于老年人。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中暑概念: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环境因素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体温调节障碍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 (一)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二)轻度中暑除上述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三)重度中暑 1、热衰竭(中暑衰竭)为最常见的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 2、热痉挛(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3、日射病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体温多不升高。

中暑病人的护理-3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中暑概念: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环境因素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 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 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 体温在37℃左右。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体温调节障碍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 (一)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二)轻度中暑除上述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 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三)重度中暑 1、热衰竭(中暑衰竭)为最常见的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

2020年护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第九节 中暑病人的护理

2020年第九节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A1 1、高温环境劳动的工人,为预防其中暑宜饮 A、矿泉水 B、含盐饮料 C、含咖啡饮料 D、含糖饮料 E、含酒精饮料 2、中暑高热使用氯丙嗪出现哪项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A、肛温39℃ B、心率100次/分 C、呼吸25次/分 D、持续吸氧 E、血压80/50mmHg 3、热衰竭的发生机制是 A、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B、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 C、散热不足致体内热蓄积 D、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E、大量出汗后饮水过多而盐补充不足 4、中暑热衰竭患者的表现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A、体温升至40℃以上 B、周围循环障碍 C、心律失常 D、急性肝衰竭 E、肺水肿 5、为高热患者解释补充营养和水分的原因,应除外 A、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使胃肠蠕动减弱 B、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使胃肠蠕动减弱 C、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消化液分泌减少 D、分解代谢增加,需营养物质增多 E、高热时患者食欲下降 6、下列不属于先兆中暑临床表现的是 A、大汗 B、口渴 C、脉搏减慢 D、体温正常 E、面色潮红 二、A2

1、患者男,60岁。烈日下从事田间劳动约1小时后,感觉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四肢无力,紧急送往医院治疗。查体温37.8℃,脉搏100次/分,未发现其它异常,休息约半小时后症状消失。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首先考虑的原因是 A、过度劳累 B、睡眠不足 C、高温环境 D、身体虚弱 E、饮食过饱 2、患者男性,48岁。炎热夏天,在外高空作业3h,出现头痛、头晕、口渴、皮肤苍白、出冷汗,体温37.2℃,脉搏110次/分,血压90/50mmHg,最可能的诊断是 A、热衰竭 B、轻度中暑 C、热痉挛 D、日射病 E、热射病 3、患者男性,38岁,炎热夏天,在外连续工作6小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体温不高。考虑为 A、热衰竭 B、热痉挛 C、日射病 D、热射病 E、中暑 4、患者男性,45岁。特殊工种,炎热夏天在高温下工作数日,近日出现全身乏力、多汗,继而体温升高,有时可达40℃以上,并出现皮肤于热兀汗、谵妄和抽搐,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浅速等表现,考虑可能是热射病(中暑高热)。采取物理降温时应暂停降温的肛温是 A、36℃ B、36.5℃ C、37℃ D、37.5℃ E、38℃ 5、患者男性,56岁,建筑工人,在高温闷热的夏天进行室外工作,近日出现全身乏力,继而体温升高,有时可达40℃以上,并出现皮肤干热,无汗、谵妄和抽搐,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浅速等表现,来急诊室就诊,考虑可能是热射病(中暑高热),首要治疗措施是 A、降温 B、吸氧 C、抗休克 D、治疗脑水肿 E、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6、患者,男性,35岁。高温工作4小时。因出汗较多,口渴,饮水3大杯。30分钟后自感乏力、腿痛,不能走路,并有腹痛。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中暑先兆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中暑概念: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1、环境因素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二)发病机制: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体温调节障碍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3、心脏负担加重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4、水、盐代谢紊乱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一)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二)轻度中暑除上述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三)重度中暑1、热衰竭(中暑衰竭)为最常见的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2、热痉挛(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3、日射病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体温多不升高。4、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早期表现头疼、头昏、全身乏力、多汗,不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谵妄、昏迷,可伴抽搐,,严重者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本型特点为高热、无汗和昏迷,为严重类型。四、辅助检查热射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常规可见蛋白及管型,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等增高。热痉挛血清钠、氯降

中暑病人健康教育

中暑病人健康教育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治疗以改善病人环境,迅速降温,支持和对症为主。 【疾病特点】‘ 1 、先兆中署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感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大汗、肢体发麻、体温正常或低热。 2 、轻症中署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多在38 ℃以上,有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神志不清、皮肤湿冷、脉搏弱、血压偏低、心率快。 3 、重症中署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晕厥、昏迷、高热、痉挛等,则为重症中暑。重症中暑依其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为:①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典型表现为高热(> 41 ℃)、无汗和意识障碍。先兆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出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发绀。脉搏快,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潮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

后期扩大,对光发射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衰竭、肾衰竭、DIC 。②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常有昏厥。③热痉挛:症状多发生在大量出汗之后,由于水、盐丧失过多而致肌肉痉挛。热衰竭、热痉挛病人经治疗后30min 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健康教育要点】 1 、住院健康教育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护理指导:告诉家属将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含盐清凉饮料,降温以病人感到凉爽舒适为度。疑有循环衰竭倾向,静脉给予适量糖盐水,可较快恢复。 (2)降温指导:告知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热射病患者,降温的迟早快慢决定预后,通常应在1h 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8.5℃以内。降温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说明物理降温有四种方法:①头部置冰袋或冰帽,大血管区置冰袋,用空调控制室温在18 - 20 ℃;②将身体(头部除外)置于4 ℃水中降温,老年、体弱和有心血管疾病者禁用;③危重者可采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擦浴;④静脉输入液体可于降温4 ℃左右后输人,也可用20 ℃或9 ℃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还可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告知家属物理

中暑预防及处理措施

中暑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中暑应急处理措施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颈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严重中暑后,最好卧床休息数日。 ★患者速离高温现场到阴凉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尽快散热。 ★在病人头上经常更换凉水毛巾,以及冷水淋浴或酒精搽身。 ★轻度中暑病人可喝一些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解暑。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拨打120电话,以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 二、预防中暑的方法 ★1、避开烈日。2、多喝水。3、避免酒精。4、勿抽烟。5、慢慢适应气温的转变。6、从事户外活动应放慢速度。7、过於炎热时可以冷水冲淋头部及颈部,当水分蒸散时可帮助散热。8、中暑可能在连续几天内逐渐地虚脱,如有体重在数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9、戴帽子可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特别是秃头或逐渐秃头的人。10、勿打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通风的汗衫反而有消暑的作用。11、选择浅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为透气。12、一旦中暑,请为患者泼水,将患者移到有冷气的地方,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则给予补充水分,再以冷毛巾湿敷患者。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龙虎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多喝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饮食 夏天多吃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其次,不能避免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饮料。 ★保持充足睡眠: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怎样预防中暑?中暑了怎么办? 中暑是高温影响下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常因烈日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所致。

急诊科专科护理常规

急诊科护理常规

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 - 急性左心衰护理常规………………………………………………- - 过敏性休克护理常规………………………………………………- - 急性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 急性食物中毒护理常规……………………………………………-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常规……………………………………- - 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 急性酒精中毒护理常规……………………………………………- - 急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护理常规…………………………………- -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护理常规………………………………………- - 急性鱼胆中毒护理常规……………………………………………- - 中暑抢救护理常规…………………………………………………- - 电击伤抢救护理常规………………………………………………- - 溺水抢救护理常规…………………………………………………- - 高血压病护理………………………………………………………- -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护理…………………………………………- -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 - 严重复合伤病人的急救护理………………………………………- - 腹部外伤性多脏器损伤护理常规…………………………………- - (血)气胸护理常规………………………………………………- -

中暑患者的急诊护理

中暑患者的急诊护理 发表时间:2011-08-31T11:01:56.2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孙艳敏林佰艳赵艳华李振玲[导读]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和(或)散热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引起中暑,分气象因素与非气象因素。 孙艳敏林佰艳赵艳华李振玲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384-02 【摘要】目的讨论中暑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一般护理、体温监护及降温、病情观察、导尿管护理、输液护理。结论中暑患者的急诊护理目标是控制体温,补充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观察。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做好患者心理辅导,积极治疗。【关键词】中暑急诊护理 一概念 中暑是指高温或烈日曝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重症中暑依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三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和(或)散热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引起中暑,分气象因素与非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包括高气温、高湿度、高辐射强度、低气压、低风速。非气象因素包括:①劳动强度越大,劳动时间越长,代谢热越多,又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②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脱水、失盐者;③穿不透风或紧身衣裤伴发热者;④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甲亢、先天性汗腺缺乏,或广泛皮肤烧伤或损伤者;⑤服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影响汗腺分泌者,均可成为中暑的基础因素或诱因。 正常体温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下列原因可引起体温升高:①体内产热过多,当体内体温调节不当时,体温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使代谢增强,导致产热量增加;②散热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③散热时大汗后引起水代谢失调;④出汗时盐的丢失致电解质紊乱。 三临床特点 1.热痉挛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肌痉挛以四肢肌、咀嚼肌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痉挛呈对称性,时发时愈,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疼痛急剧,体温多正常。 2.热衰竭常发生在老年人及对高热不适应者。 3.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体温可升高至41℃以上。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和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出现发绀。脉搏加快,脉压增宽,休克时血压下降,可有心律失常。出现嗜睡、谵妄和昏迷。呼吸快而浅,后期呈潮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伴随症状 (1)伴头晕、胸闷、口渴、大汗见于先兆中暑。 (2)伴发热(38℃以上)、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见于轻症中暑。 (3)伴高热(40℃以上)、皮肤干燥、无汗、抽搐见于重症中暑。 (4)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昏迷见于热射病。 (5)伴肌肉疼痛、腹绞痛、呃逆见于热痉挛。 四护理问题 1.高热。 2.体液不足。 3.潜在并发症休克。 4.潜在并发症昏迷。 5.潜在并发症出血。 6.恐惧。 7.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控制体温,补充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观察。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做好患者心理辅导,积极治疗。 六急救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卧床休息,保持环境通风凉爽,保持呼吸道通畅。 2.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律、血压、尿量、神志;重症进行心电监护,注意防止DIC,此为中暑最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在第2~3日出现,表现为高热、休克、出血;密切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注射部位流血不止、尿血、便血、咯血、呕血以及内脏出血。 3.体温监护及降温 (1)冰生理盐水(4℃):静脉滴注时,开始宜慢,30~40滴/min缓慢滴注5~10分钟,以逐步适应低温,再稍加快,以防产生较大温差而诱发心律失常。 (2)连续监测体温:最好用肛表测量直肠温度,当肛温降至38~38.5℃时,可考虑暂停降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有再度上升趋势,继续采取降温措施。 4.导尿管护理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尿相对密度和性质,以监测肾功能,防止肾衰竭。如治疗时间超过4小时,血压升至正常水平但尿少,应用甘露醇或呋塞米(速尿)。

急诊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急诊科常见疾病护理常 规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急诊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危重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1.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送至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生。2.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首先要进行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抢救。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室有关制度及环境。 3.保持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并根据病例性质,调节温湿度。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建立急诊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2次,连续3次,体温在37.5℃以上者,每天测3次,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1次。 5.密切观察神志、瞳孔、面色、脉象、舌象、皮肤、汗出、四肢活动、二便、治疗效果、副反应等情况,做好记录,发现病情突变时,立即给予应急对症处理,同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6.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做好输液、给药、输血及相应准备。 7. 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操作按正规要求执行,做好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8. 随时检查各种导管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色、味和性质,做好记录。 9.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的卧位。对烦躁不安者宜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固定,防止发生意外。 10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各类相应标本(呕吐物、尿液等)送检。

11. 对诊断不明的服痛患者禁用止痛剂。 12. 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和传染病报告。 13. 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4.手术患者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做好记录,通知手术室。 15.凡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应做好护送及交班工作。 16.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整洁、舒适。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 17.出院患者应予以出院指导,床单做好终末处理。 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2、心理社会状况。 3、辩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危重患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中暑病人健康教育知识讲解

中暑病人健康教育

中暑病人健康教育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治疗以改善病人环境,迅速降温,支持和对症为主。 【疾病特点】‘ 1 、先兆中署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感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大汗、肢体发麻、体温正常或低热。 2 、轻症中署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多在38 ℃以上,有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神志不清、皮肤湿冷、脉搏弱、血压偏低、心率快。 3 、重症中署除上述症状外,如出现晕厥、昏迷、高热、痉挛等,则为重症中暑。重症中暑依其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为:①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典型表现为高热(> 41 ℃)、无汗和意识障碍。先兆症状有全

身软弱、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出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发绀。脉搏快,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潮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发射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衰竭、肾衰竭、DIC 。②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常有昏厥。③热痉挛:症状多发生在大量出汗之后,由于水、盐丧失过多而致肌肉痉挛。热衰竭、热痉挛病人经治疗后30min 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健康教育要点】 1 、住院健康教育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护理指导:告诉家属将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含盐清凉饮料,降温以病人感到凉爽舒适为度。疑有循环衰竭倾向,静脉给予适量糖盐水,可较快恢复。 (2)降温指导:告知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热射病患者,降温的迟早快慢决定预后,通常应在1h 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8.5℃以内。降温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说明物理降温有四种方法:①头部置冰袋或冰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 急诊室环境 (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 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 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