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中心中学:张家奎

内容摘要:

1、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以学生的潜能发掘为本。

2、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的力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3、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体现以人为本

4、在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以人为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解放相信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浅谈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对策》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光

《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语文教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以人为本》张如军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要探索人的发展规律,成为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教育行家;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产生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方式都要做到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教师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教师若要站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掌握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做到了这些,我们便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多元,在语文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协作。

我们教师的自身的提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变“教书匠”为“教育家”的过程,也就是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以学生的潜能发掘为本。

a、解放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我,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是美的,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的自我展示,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的个性张扬。

b、解放学生的手脚,我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走动,在他们合作探究时,允许学生下

位请教别人,在作业互评的时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信任的同学来评价自己的作文、作业、作品。在他们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下位寻找合作伙伴,在他们背诵古诗文的时候,可坐、可立、可走动,以有益于记忆。

c、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尽情的表演课本剧

d、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尽情的看:让他们看电教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有关的图片、电影片段,让学生们看到、看懂、

e、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尽情的说、尽情的常唱,让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演讲,敢于唱出心声。

f、解放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尽情的听,让他们听得到、听得明白。

g、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尽情的操作、尽情的书写、尽情的研究、尽情的创造。

学生们在身心都得到解放的氛围中,他们便会展示出非凡的创造力。

2、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的力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稚嫩的小手,听到的是学生甜甜的童音,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很需要呵护与关爱。他们放学走路回家我们担心他们的安全;他们写字,我们担心他们的笔顺,他们读书,我们担心他们的语气语调;他们阅读理解,我们担心他们的知识储备,他们作文,我们担心他们缺少素材,课代表做学科工作,我们担心他的方法和能力…...

我们作为教师的这些担心是合乎情理的,毕竟我们的学生年龄还小,但是,我们除了担心之外,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预见:预见学生未来的才能、遇见学生未来的潜力。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之后提供给他们发掘潜力的平台,营造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的力量,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体现以人为本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通过电脑播放了一段约两分钟的录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请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我在播放之前反复强调,录像只放一次,而且写作文的时间只有7、8分钟。结果时间到了后,学生们有的禁不住发出“啊,怎么结束了”、“我还没看明白”等唏嘘声。学生交流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写得并不好,显然是仓促的即就之篇。

我的本意是想锻炼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却与目标相去甚远。事后我寻求原因,才明白学生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想做到眼、耳、手、脑同时运用,并且很有质量,恐怕有些勉为其难。即使是成年人稍不留神,也会觉得稍纵即逝,小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件事情使我明白: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做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准备,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应追求课堂的整齐划一。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似乎并不少见。在一些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师生进行某一教学活动,比如同学间相互讨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正是全员参与、气氛热烈的时候,忽然听得教师几声击掌,教室里活动戛然而止,老师似乎非常歉意,对同学们说:“对不起,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这个活动就只能到此为止了”等等。我以为,以“时间关系”为由,将正在有效进行的活动人为地叫停,实属不当之举。

所以,我们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本——因为时间是属

于学生的!

4、在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以人为本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学定教,首先根据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确定学法,再根据学法确定教法。以教学中的读书教学为例,我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课堂教学好象比较流行一种做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可从实践上来看,常常是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就拿着课本,默不作声地看书,似乎他们所喜欢的就是一种方式——默读。为什么学生都“选择了默读”呢?我想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反思。

a、学生读书的时间。以前,一大早走进校园,一般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可惜,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受到严格控制,学校不得不砍去早读,早上那点时间打扫卫生、收缴作业有时还来不及,能有一点时间读书已经是奢望了。上课时,常常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特别是学习一篇比较长的课文,老师的讲解分析还嫌时间不够,何来时间给学生读书?因此,长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口齿不清,舌头不灵活,声音发不出来,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给予学生充足读书时间已经很必要!

b,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指导。虽然老师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也许老师知道什么诸如“朗读、默读、精读、默读、略读、浏览”等术语的要求,学生却不一定熟悉,许多学生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读书方式,平时都是在老师的一贯支配下,叫朗读则朗读,叫默读则默读。学生又有什么自己喜欢不喜欢之说呢。我猜想在长期的熏陶中,学生没有了老师的指挥已经不会读书,甚至不会自己选择读书的方式了。所以,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时,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c,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的必要。有的文章由于其文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特有的阅读方式。一般地,演讲稿宜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地高声诵读;诗歌则应充满感情,读出节奏,浅唱低吟或高亢嘹亮因诗意而异;小说则应略读;说明文则应浏览。因此,选择文章适合的方式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更重要。当然,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在

老师指导下的读书必然会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进行读书教学时,既要做到因人而异,又要做到因文本而异,还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愿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氛围和谐,学生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孩子们的发展充足而健康!

初中语文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时候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学是低效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无奈与痛苦, 虽然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干劲,可大多时候换来的是无奈的高耗低能!有时甚至后悔自己选择了教师职业,更后悔自己选择了当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发现了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于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对语文的有效教学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备好课。 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还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过去,我们老师备课一向离不开教参,但是许多教参已经不适应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许多标榜“新课标教学设计”的教学参考书,其出发点仍然是“教教材”,仍然是侧重教学的结果,而新课标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需要的是“用教材教”。另外要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保证教学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丰富、多层而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分清轻重,向课堂要效率,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快教学节奏,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做到精讲精练,点到为止。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管什么课都设计成“整体感知——选点读析——拓展迁移——评价运用”,千篇一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严重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我认为组织课堂教学,要以所授“知识点”为线索,密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温故”到“知新”,自然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以采用单元的整体教学,也可以是比较教学,做到课堂的丰富多样。 新授课是学生由旧及新,接受新知识的载体,所以我们要以授“点”为主,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复习课更应该是以复习和巩固“点”为主,可以说是课堂效率的一个杀手锏。我尝试了这样的环节:考点解读——知识归纳——巩固反馈。在教师解读完考点之后,要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制作出知识点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9-05-23T10:03:45.96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作者:蔡伦秀[导读] 摘要:以人为本一直是一个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蔡伦秀 摘要:以人为本一直是一个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这和以人为本其实是有所冲突的,所以具体课程教学中,为了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指导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创新;探索思考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出现了分化。具体课程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要求和变化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课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挖掘自己的潜能。除此以外,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逻辑能力的提升,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具体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可以尝试用这样一些方式助手。 1、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意学生随时吸收知识。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失误时,应及时提出教师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其对未来数学学习的影响。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和态度,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应对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 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更加的客观和公正,要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评价的时候,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具有评价的权利。在综合考量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观察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更加需要去思考,学生是否用尽了全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这些都是教师要观察的内容,考核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全面成长就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前提下,更好的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2、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时候要科学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此以外,还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分化,所以教学应该更加的有针对性,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等更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比如说在教学百分比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对百分比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以后就会基本掌握,甚至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个时候我就会要求学生进行思考,银行对个人存款所得利息加收20%的所得税,这个时候我会去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将存款利息下调20%,加收20%的所得税和直接将利息下调20%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如果你是储户的话,你愿意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呢?这样的问题更加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得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就更加能主动进行探索分析。 3、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我们还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因为生活化的方式将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整合在了一起,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成了课堂的延伸,同时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候更加的自由,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学好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比如说统计不同时间段内某一个商场的人流总量,其中尤其要重点分析老年人的数量、年轻人的数量,同时还需要去分析女性数量和男性数量,这样的分析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能够更加,好的去促进学生的素养的提升。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感受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有效建设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选择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生都应从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入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从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文爱莲.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67 [2]黄春恒.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研版),2015(6):65-6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既实又活

麦档网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8f13200316.html,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既实又活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就是所谓教得实在,学得实在,其结果势必培养出一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书呆子;另一方面就是搞了许多花样,结果未取得明显成效。我想,导致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教学中的“实”与“活”二者的关系。 首先,要能做到以灵活的形式完成务实的教学内容,达成既定的目标。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采用朗读、表演、给孔乙己写对联、联系现实的教育方法讨论、写感想、观看同主题影像等种种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开拓其思维有很大的好处。但语文教学毕竟不是表演教学,不是欣赏教学,每一节课都有既定的目标要求,每一课都要落实到对文章的全面阅读与理解的能力考查上,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语言能力培养上。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搞了一些好的形式就以为学生主动性起来了,就有了成效了,其实不然。教师在灵活采取各种形式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小说的思路,体会《孔乙己》一文精巧含蓄的布局;另外,指导学生能从制度和社会环境上去挖掘孔乙己的可笑性格及悲剧命运的根源。对于鲁迅小说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也都需要学生反复耐心的咀嚼体味的。当然文中的一些字词注音解释、字形辨析等基础知识更不是单靠灵活生动的形式就能完全让学生掌握的。 其次,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能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专业素质要强,更要综合素质强。前者能保证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后者决定了教师教学思路的开阔性,也是课堂手段多样化的能力基础,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教师应成为“杂家型的专家”。国家曾要求教师能做到“三字”“三话(画)”,其实要想做到教学既实且活,做到这些还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教师内在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才是最为重要的。 当然,教学气氛的浓厚和教学环境的宽松、教学硬件的配备是使教师能做到既实且活的外在保证。 1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数学课堂引趣

数学课堂引趣“十法” ——观山小学刘承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推动力。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十种方法: 一、分组竞赛法 儿童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间开展口算、速算、分析等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教师的一次高分,一句赞美之词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力量,有时甚至影响终生。对于后进生,更应注意给予鼓励,奖其所长,让他们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二、质疑法 实践证明,教师每一个高质量的质疑,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得知识的状态。一般来说,可在点明课题处、知识的内在联系处、知识的关键处、揭示知识本质处设问质疑。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出示长为5里米、宽为4厘米和长为10厘米、宽为2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提问:“谁的面积大、大多少?你怎样得出结论的?”由于学生都是凭直觉进行观察,所以分歧较大。为此,教师进一步指出,只有通过科学的计算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那么,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需要大家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无疑对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三、操作法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再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深刻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及余数的实际含义。 四、比较法 教学中,为让学生区别异同,克服思维定势,使学生对事物概念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入,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比较的训练。如:1、山坡上有羊50只,牛比羊的3倍还多20只,牛有多少只?2、山坡上有羊50只,比牛的3倍还多20只,牛有多少只?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这两道题都是告诉几倍多几,但前者求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中心中学:张家奎 内容摘要: 1、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以学生的潜能发掘为本。 2、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的力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3、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体现以人为本 4、在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以人为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解放相信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浅谈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对策》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光 《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语文教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以人为本》张如军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要探索人的发展规律,成为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教育行家;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产生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方式都要做到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教师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教师若要站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掌握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做到了这些,我们便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多元,在语文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协作。 我们教师的自身的提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变“教书匠”为“教育家”的过程,也就是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以学生的潜能发掘为本。 a、解放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我,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是美的,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的自我展示,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的个性张扬。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小学数学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淡化教师权威。通过数学学习,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数学;观念创新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很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教学观念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文化反哺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有能力也有胆量怀疑教师和教材上的东西。学生不再是虔诚聆听,而是确信、理解、质疑,然后反思。学生“质疑”和“反思”,数学课堂从“物化”变成“人化”。 现有的数学教师关注数学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

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数学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是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学生的自由,强调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的培养。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仅要重视人类认知结构,而且要关注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因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从全面发展的视角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1、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2、教学模式的衔接。 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4、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考试结果出来后做好质量分析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心理上的衔接。 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助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f13200316.html,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作者:米卿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从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语文写作训练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模范作用,最终达到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语文教学是高校思想整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自古至今,我国就有文以载道的优秀文化传统,文道合一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也是因为语文课程对高校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其思想政治道德的培养,这样导致大学生的人文政治修养相对较低,鉴于这种形势,本文简单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期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从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出语文教材内容中含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并适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促使学生学会全方位思考,从不同角度欣赏一篇美文,并理解其中的社会意义,达到共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影响下,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熏陶[1]。 其次,突破语文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仔细推敲揣摩,在理解语文整篇文章的意思之后,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意义。一篇文章通常包括几个重要的段落、关键词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进而触摸到语文的核心内容。可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以一个现场见证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文章所描绘的具体事件中去,和文章中描绘的角色化为一体,思其所思,进而产生有效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每个事件,所以只能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情境,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情境,接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的感染[2]。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2009-04-22 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原则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原则 发表时间:2011-05-06T14:22:32.1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陶小莉[导读] 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陶小莉 (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五里岗学校河南郑州 451466)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要真正体现“课标”这一宗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应坚决从学生的特性出发,不以自己的包办来承载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发扬民主,体验;坚决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并穿梭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学生质疑中点拨,在学生自悟中诱导,在学生思考中指引,在学生自答中评价,让整个教学过程呈现“放而不野,收而不僵;活而不乱,静而不闷”的和谐局面。 (二)培养学生形成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文本题眼本身的特点,巧妙地抓住了这一契机,让学生间体质疑,形成阅读的期待,并在期待中阅读释疑,形成个性阅读,其效果是直入式的开篇是不能比的。 二、体现轻重有别 (一)重过程,轻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倡导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具体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体验了“自问→自悟→自答→再问→再悟→再答”的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丰富而完整的循环上升的学习过程,而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精确性,为后续学习留有余地,同时也扎下扎实基础。 (二)重感悟,轻分析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几乎来源于学生的内心,体验具有深刻性;语文中的分析往往来自于老师的提问,理解浮于表面。而若能以学生的感悟代替老师不必要的分析,我们以为,那是教学的高境界而当前许多老师恰恰反其道行之,把一篇篇佳作刨解的“体无完肤”,还“不辞劳苦”地进行繁琐分析,搞得学生“谈语色变”。教学中,必须还语文课其本来面目,重在学生的自感自悟,并通过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营造氛围,奠定自主学习的基础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降低学生的畏师心理,以参与者、服务者的身份去鼓励、诱导,去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走近学生,说学生想说的话题,玩学生想玩的游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营造出和谐氛围。 (二)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在校,应不论资质,不论功过,一视同仁,享受平等待遇。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才能充分展露个性,发展自我,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四、注重平时,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全面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必须从平时抓起,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机会。 (一)力抓“自探”学习 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问题。作为教师不应马上全盘托出给于答案,而应抓住机遇,诱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探索,自己学习,自己解决。 (二)常抓“引导”学习 日常教学中,我们注重每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以优质的、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获取知识中得到主动发展。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耕耘所总结出来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回眸曾经搏击的潮水,面对接连不断向我涌来的新浪潮,我知道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我必须信心百倍,昂首阔步,去迎接新的挑战,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大胆创新,敢于改革。

“以人为本”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人为本”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13T18:18:29.9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作者:李胜平[导读]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笔者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全面备课;问题情境;发展评价 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产生数学思维的起始阶段,但目前教师常常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一言堂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视角观察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与心理特征,并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以保障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充分全面备课、设置问题情境、发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充分全面备课,有效掌握学情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时,常常产生思维的偏差,教师常常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以钻研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工作,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发展情况,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充分全面的备课,并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方面展开备课工作,从而为一节好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笔者在进行“1-5的认识”备课中,考虑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将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普遍喜爱小动物的特点,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活动,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并预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所喜欢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使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产生高涨的情绪,写完后小组内的学生相互评价,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了1-5这几个数字就在我们身边,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而是要设置问题情境,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整合已有知识,并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5以内的加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并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首先以复习旧知的方式作为教学导入,设置问题情境,提出:“4可以分成2和();1和2可以合成()”,由于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转移到课堂活动中,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解答问题后,以谈话的方式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多媒体屏幕上的这幅图,这些同学们正在干什么?”学生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情况下,提出问题:“怎样将3名植树的学生和2名浇水的学生合起来成为5个人?”学生们虽然对合起来这个词汇具有初步的认知,但不能运用数学符号将其表示,伴随着学生的好奇心,引出“3+2=5”这一算式,因此,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活动中,还能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发展评价体系,树立学生自信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为附属内驱力,而附属内驱力大多来自教师的评价,但教师常常以数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造成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并建立发展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的学习过程,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在进行“分一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标准将物体进行分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运用课前准备好的“红、黄、蓝”不同颜色的小棒和图片展开分类操作,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走到讲台将小组分类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们都踊跃的举起手,这时,给每组学生上台分享的机会,并对演示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和掌声,对演示有偏差的学生及时引导,缓解学生的自我尴尬,从而使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有效教学成为学科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充分全面备课,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需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被问题所吸引,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在评价中,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每个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内在情感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红.以人为本,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J].好家长,2019(13). [2]刘晓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7(5).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0-04-13T05:57:10.83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总第337期作者:李秀亮 [导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学效益并不是取决于教师传授的量,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地位,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山东省阳信县劳店镇中学251802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学效益并不是取决于教师传授的量,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地位,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践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浅谈几点体会: 一、融入创新教育,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需要有一定的魅力和胆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意愿,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按自己的意识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开辟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当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被动地陷入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积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千万不能放弃“首席”的权利和责任,还要注意在学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作用,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创设开放性课堂学习环境,关注在生长、成长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要忘记提醒学生:“你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你喜欢说什么就什么。”“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对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更不要强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或教师的答案去说、去做。还要注意将个体学习推向群体学习。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指挥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发现”入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意愿都能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在学生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这种创新愿望,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 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1.开发读写活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要目标的读写专题活动,通过设置读写课、制定读写计划、开展读写竞赛、举办读写展览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爱读爱写的浓厚氛围,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夯实语文学习基础。2.开发兴趣小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抽出时间给予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开发网络载体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借助网络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将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与学生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网络的资源作用。 四、拓展创新空间,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要转变观念,全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本来就有不同的答案,一篇文章也同一个多面体,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要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 四年级余倩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为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注意目标的规范表述。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特别是在制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时,应避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诸如用“培养”“教育”之类的词语),因为这是教师要去做的,只是做了“培养”的工作,未必就达到了目的。因此,应该从情感态度、培养结果的层面来描述目标,可采用《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词汇,如:“喜爱、热爱、赞赏、憎恨、获得……的体验”等等。这样描述教学目标,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时会更加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调控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的导向作用。 用学习目标置换和修订教学目标,这种置换和修订活动能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备课的“预设”性质,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操作时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

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教学目标的表述规范明确,才有利于课堂落实,课后检测;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才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给课堂带来随意性,给学习和检测带来盲目性。 二、用完整的句式去描述,要有可操作性。 表述教学目标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结束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就是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能够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行为对象)手法。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具体行为目标陈述的内容。许多教参中的目标陈述通常表现为“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的范式,其实这种陈述方式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并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的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