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科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医学科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医学科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医学科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1—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录

一、形势与需求 (6)

二、指导思想 (10)

三、基本原则 (10)

四、战略目标 (12)

五、重点任务 (13)

(一)发展前沿技术,引领医学发展 (13)

(二)重视基础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15)

(三)加强预防研究,降低患病风险 (17)

(四)突出临床转化,提高诊疗水平 (19)

(五)强化保健康复,服务全民健康 (20)

(六)关注公共卫生,构筑安全屏障 (21)

(七)推动健康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22)

—2—

(八)完善条件平台,支撑医学发展 (24)

六、保障措施 (25)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医学科技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改善民生服务,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加快医学科技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特制定《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3—

(一)疾病防控挑战艰巨。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并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结核、艾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未富先老的老龄化问题也接踵而来,老龄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出生缺陷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心理精神疾患日益增多,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频发,呼吸、消化等常见病、多发病仍然困扰着广大公众的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危害对健康的影响加重,职业病和地方病高发,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不断出现,亚健康状态人群扩大,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较低,进一步加剧了疾病防控的严峻形势。面对诸多挑战,现有医学认识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许多重大疾病及常见多发病仍然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控办法和诊治手段,疾病防治的科技—4—

支撑能力亟待提高。

(二)健康需求快速增长。

健康是人类自身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健康需求的主要特点是起点低、总量大,居民整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随着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等各要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公众健康需求快速释放,人们越来越重视防病治病,拉动了医疗服务业以及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我国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伴随着广大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家庭医疗、康复保健、个人健康等产品逐步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在个人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现代健康服务业快速增长。医学科技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解除病痛,更要满足人们健康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等多层次需求,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三)科技创新高度活跃。

认识生命现象和解决健康问题带来的内生动力以及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促进医学研究的深度和

—5—

广度不断拓展。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整体等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推动医学向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等新的方向加速发展;医学影像、分子诊断、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微创手术、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靶向药物治疗、无创检测、实时监测、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技术不断发展,疾病防治手段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进步;传统医药的健康观念、医疗实践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日趋紧密,中西医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突出特色;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日益广泛,医学逐步成为促进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集成融合应用的重要引擎,医学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四)医学模式加速转变。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已经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问题,而是包含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科学问题,医学科技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研究的整体医学的时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渗—6—

透融合和紧密协同的大兵团作战。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求,加强医学研究资源的共享集成,推动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紧密衔接,加快建立整体协同的研究模式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五)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为龙头的健康产业,是支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是世界各国争夺最激烈、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在技术驱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影响下,全球健康产业持续增长和快速发展,美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日本已确定“生物产业立国”的战略目标,我国也将生物医药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我国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还以仿制药为主,大中型、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中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标准等诸多挑战。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是当前我国支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降低公众医疗负担的紧迫需要,

—7—

也是面向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需求。

(六)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医疗与健康关系着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各国政府均着力发展医学科技,以解决重要疾病防治难题,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健康水平的提升成为衡量和评价各国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众多国家已经启动健康战略并正在实施,医学科研投入经费比重日益加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经费约占美国非国防领域科研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2010年达到312亿美元,并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无论是投入经费总量还是科技经费的比例,我国医学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大医学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的引领—8—

作用和中医药的原创优势,突出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着力实施自主创新、重点前移、重心下移、加强转化和系统整合五项战略,重点解决我国医学科技领域的重大瓶颈问题,切实加强医学科技发展组织模式的优化,大幅提高医学科技的创新能力,为构建普惠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人口安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基本原则

(一)自主创新。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是医学研究的“资源”大国但并不是“创新”大国,解决疾病和健康领域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医学科技的创新突破。要充分利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临床医学资源丰富以及中医药理论方法的原创优势,将自主创新作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整体布局,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研究衔接部署,加快建立更为完善、更具效率的

—9—

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医学科技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点前移。

立足预防,增进健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疾病防控整体形势不利的局面。要重点发展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识别技术,实现疾病的早期干预,大幅度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疾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为预防为主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要大力发展健康状态辨识技术、健康管理及亚健康状态干预技术,重视公众健康知识普及,从“治已病”为主前移到“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从“被动医疗”转向“主动健康”。

(三)重心下移。

以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医学科技研究不仅要发展适于大城市、大医院需要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更要关注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新型整合医疗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10—

(四)加强转化。

医学科技的根本落脚点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当前,基础医学、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有效解决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等问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时间,尽快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方法、方案或指南并应用到临床实践,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医学科技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

(五)系统整合。

医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有效的系统整合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研究模式,严重制约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要加强医学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促进全社会医学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要注重学科领域整合,以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要重视研究力量整合,促进医、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动临

—11—

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要重视研究资源整合,加快临床研究协同网络平台及相关资源库、信息库的建设;要重视医疗服务整合,加快推进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技术发展,优化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协同医疗、整合服务的新模式,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系统高效利用。

四、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针对公众健康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统筹部署,凝聚优势力量,优化组织模式,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初步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具有开放联合、机制创新、集成攻关等特征的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攻克一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一批综合防控及规范化、个体化诊疗的新方案,推广一批适宜社区、农村基层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有效提升疾病的防诊治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防控能力,为有效降低疾病危害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12—

“十二五”时期医学科技发展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医学发展向健康促进转变;二是组织模式向协同研究转变;三是医疗服务向整合集成转变;四是产业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

(二)技术目标。

着力突破20-30项前沿、关键技术并转化应用,在若干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和自主创新优势;重点开发30-50项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和新型诊疗技术,在若干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早诊率和治愈率,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研发50-80项适宜农村、社区基层的疾病诊疗技术、健康促进技术及创新产品,并进行规模化示范应用。

(三)能力目标。

建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患、呼吸系统疾病、出生缺陷等30-50个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构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8-10个专科/专病协同研究网络;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和协同攻关的

—13—

新机制,医学科技的发展模式、资助策略和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初步转变,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五、重点任务

(一)发展前沿技术,引领医学发展。

把握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纳米等前沿技术发展为先导,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力推进前沿技术向医学应用的转化,努力在国际医学科技前沿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引领医学科技发展。

发展重点:

1.“组学”技术。发展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遗传组、结构基因组等各类组学技术,加快新一代测序技术、高通量样品分析技术、微量样品提取和放大技术、海量数

据分析技术等发展,促进组学技术在疾病防控和临床诊治中的

应用。

2.系统生物学技术。发展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

生物学技术,研发高通量生物医学数据分析与文本挖掘技术,—14—

建设支持基因组结构变异与疾病致病相关性分析、表观基因组和重大疾病分子分型等研究的大型生物医学数据融合分析平台。

3.纳米医学技术。研究纳米医学材料、药物靶向传递的纳米载体、纳米生物器件、纳米诊断试剂等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展纳米医学产品的生物效应机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4.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研究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等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技术,以及分离鉴定、扩增、识别、植入人体、免疫排斥等干细胞治疗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工程医疗产品构建及保存等再生医学关键技术。

5.医学工程技术。发展新型电磁功能检测分析技术、高分辨率医学成像技术、分子生物医学诊断技术、医用植入/介入体技术,基于多模态融合影像介导的个体化手术规划、导航、定位技术等,以及将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的中医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

(二)重视基础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以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研究和

—15—

阐明生命过程本质,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深入揭示传统医学对生命和疾病认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力争在生命活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其防治的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发展重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神经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防、诊、治的基础研究,阐明病因和病情转归规律,研究发病过程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等。

2.传染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研究传染病流行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基础科学问题,发展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策略。

3.个体发育的基础研究。研究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调控机制,个体发育和再生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分裂、迁移、凋亡等生命现象的机制,发育的时程性调控机制,利用模式生物和动物模型重演与验证个体遗传发育机制,婴幼儿智力发育和体

—16—

质生理机能发展的分子机制等。

4.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研究衰老的控制机理及分子调控机制;衰老与代谢异常和生物节律的关系;生殖衰老与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的基础研究;衰老与心脏病、肿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的关系。

5.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基础研究。研究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脑信息表达与脑式信息处理系统,人脑与计算机对话等。

6.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研究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有害因素对人类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明确相关因素的早期生物效应和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等,发展环境相关疾病的预警体系。

7.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研究生殖及其调控规律;避孕药、导向药物、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系统、抗早早孕药和止孕药等基础研究;免疫避孕的基础研究;出生缺陷的基

—17—

础研究等。

8.灾害医学的基础研究。针对地震、台风、洪灾等自然灾

害和交通事故、放射性污染和武装冲突等人为伤害,开展创伤

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以及机体对外伤的病理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

研究;灾害引起的精神应激机制及防治基础研究;急救医学技

能和设备的基础研究等。

9.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开展藏象、气血、津液、气化等中

医基础理论研究;开展中药道地性和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研究;开展方剂组成、组分、成分、配伍及配比的深化研究,揭示方

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结合临床深化传统经方的基础研究;

开展经络基础理论、经络功能相关理论及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开展中医病证与理法方药的基础研究。

10.其他。新药创制相关基础研究;营养、肥胖、生活方

式等所致疾病的机理和防治研究;医药健康相关新方法、新技术、新概念的基础研究等。

(三)加强预防研究,降低患病风险。

落实“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综合分析生物、环境、心理、—18—

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点发展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筛查、预测预警及综合干预技术,加快推进健康测量和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使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窗口前移,实现由“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与发生率。

发展重点:

1.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神经疾病等重点疾病大型队列和基于社区人群的大型队列,系统监测我国重点疾病发生率和疾病谱的变化情况,探索疾病的病因及流行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2.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研究。重点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健康危害监控和现场检测技术;空气和水污染评价技术;气候变化对健康危害的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现场检测和高通量检测方法;粉尘、放射性物质、毒物、物理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技术;地方高发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等。

3.疾病筛查与预测预警研究。重点加强慢病监测预警及管理,遗传易感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鉴定等研究,加快发展高通量、快速、灵敏、特异、经济的疾病筛查与预测预警技术,提高重大疾病的早

—19—

期发现能力。

4.疾病早期干预技术研究。加强营养、环境、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高危因素综合干预和新的防治措施研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和优化重点疾病三级预防方案,促进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不同区域的推广和应用。

5.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研究,综合开展孕前、孕产期和婴幼儿期的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以及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优化完善适合中国人群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整体技术方案;加强安全、高效、易用的避孕节育新技术、不孕不育防治新技术等研究,建立计划生育技术评价平台,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6. 健康测量及健康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健康数据采集、个体健康评估、急重和慢性病人监测等技术,开展中国人群健康指标和常用检验指标、整体多维度健康测评、低负荷/动态连续人体参数测量及健康状态辨识与调控技术等研究;加快构建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民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和个人健康服务平台。

7. 亚健康评价与干预研究。开展我国亚健康人群综合评价指标体—20—

医学工程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医学工程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讨论稿) 第一部分医学工程工作制度 目录 一、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二、医学工程部(处、科、室)工作制度 三、计划、购置审批制度 四、采购招标管理制度 五、安装验收制度 六、使用保管制度 七、质量控制制度 八、维修与预防性维护管理制度 九、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十、调剂调拨制度 十一、报损报废制度 十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制度 十三、一次性卫生材料管理制度 十四、植入性材料管理制度 十五、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十六、损坏遺失处理制度 十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十八、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十九、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二十、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制度

【概述】当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医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以产品形式向临床提供高科技诊断治疗方法与技术,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与水平,拓展了临床疾病诊治的深度和广度,其高新技术产品既是资产又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主要技术资源;所获得的数据、图形、图像是医院临床诊断治疗的主要信息来源,已成为医院数字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临床)医学工程是应用工程理论、技术、医工结合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医院中有关仪器设备、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技术管理与使用、工程技术支持、安全与质量保证、与临床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医学工程已经与医疗、护理、临床药学并列为现代医院的四大支柱,是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率的必要技术保障。因此,医学工程部门的建立和发展是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是医院管理和临床医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医学工程工作制度 第一节 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 由医院主管领导、职能部门、相关业务科室、医学工程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组成医院医疗(含教学、科研)设备管理委员会。设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医学工程部(处、科),委员会的职责是: 1. 对医疗设备引进的咨询、审议、决策及工程项目协调等管理工作,包括设备的规划、计 划、论证、技术问题进行评价或咨询 2. 负责确定并建立本院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工作制度细则,对其进行审核和评价, 监督纠正措施的执行。 3. 负责建立本院的计量管理体系,组成医院三级计量管理网络,督促开展对医院设备的定 期计量监测工作 4. 负责确定并建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的监控体系,组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和追 踪。 5. 建立相关的管理工作奖励、处罚制度,并组织执行医疗设备使用效能分析评估。 第二节 医学工程部(处、科、室)工作制度 1. 医学工程部(处、科、室)是在院长领导下,依据相关法规行使管理职能、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程技术部门。 2. 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3. 凡属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仪器设备和相关软件,均由医学工程处(科、室)统一负责制定购置计划和工程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如:论证、采购、供应、调配、处置等资产和物流管理;仪器设备安装、集成、调试、临床验收、维修、计量、预防性维护等工程管理与技术支持。 4. 应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制订出科学可行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落实执行。 5. 根据医院制定的发展规划、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组织 法规 职能 职责 实施 目标 学科 资质

科技进步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要发挥科技进步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避免和克服 其负面影响,需要寻求有效途径以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有利的方面 (一)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基础医学发生根本性变革。人类基因组作图 与测序计划的完成,为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全部基因组成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基因 信息,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为 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1、基因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开创了制药工业的新纪元,解决了过去不 能生产或者不能经济生产的药物问题。现在,人类已经可以按照需要,通过基 因工程生产出大量廉价优质的新药物和诊断试剂,诸如人生长激素、人的胰岛素、尿激酶、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皮 生长因子等。 2、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为人类抵御病毒侵袭提供了用武之地。基因工程 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应用于 临床,提高了人类对各种病毒病的抵御能力。比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问世,使我国新生儿不再遭遇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也降低了人群肝癌的发病率。就 单克隆细胞而言,单克隆细胞在肿癌的诊断检测、显示定位、监测病变、监测 疗效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人类还通过基因工程生产抵御各种病菌、血吸虫、 虐原虫等疫苗,提高人体对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力。脱氧核糖核酸或者基因疫苗 的问世,变革了机体的免疫方式。如今,人们翘首关注困扰人类的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的早日问世。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为克服单克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临床医疗仪器设备的应用质量和维护水平。为加强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目的: 提高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业务水平、临床医疗仪器设备应用及维护管理水平。 二、培训原则 1、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加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重思想品德的修养,遵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 2、在职学习、脱产进修与职称考评相结合:在本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外出进修学习和实习参观。 3、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普遍提高的目标是要求各级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并向高一级职务发展;

重点培养出一批在技术上有更高水平和创新能力、有突出成绩的核心力量。 4、中、高级技术人员、老职工的指导作用和集体互助作用: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自身的独立钻研、奋进进取的基础上,发挥中、高级技术人员和老职工以学术讲座、课题研究、技术交流等方式,互助互学,提高维修维护和实验技术能力。 三、培训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老职工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设备科统筹安排。 2、医学工程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制定5年切实可行的自学提高计划。计划到人,有督促、有检查,通过5年的自学及老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下,基本了解和掌握与医学工程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3、组织担任医学工程技术培训的工程师随班听课,建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听课制度,并邀请临床与护理人员参加。 4、发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定期组织他们讲授医学设备仪器的正确使用、保养、一般故障的维修及实验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使他们每个人均能正确、熟练掌握实验技术,提高业务水平。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

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广东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共和。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主张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

精准医学时代下的肿瘤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创新探索与研究

精准医学时代下的肿瘤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创新探索与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医学高校肿瘤学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與存在问题,面对精准医学的机遇和挑战,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进,最终实现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oncology graduate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recision medicine,use innovative education as a foundation,and us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vehicle to promote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whole.Ultimately,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nd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s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Precision medicine;Postgraduate;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精准医学计划的提出对肿瘤学研究生来说如何更好的抓住机遇,进行医学创新,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法;探索建立肿瘤学研究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加强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管理,以培养肿瘤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模式改革为切入点[1],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提升研究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达到创新创业型高端应用人才。 1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及现阶段发展的概况 简单来说,“精准医学”就是指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人特征量体裁衣式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它是由“个性化医疗”联合最新的遗传检测技术发展而来。随着美国“精准医学计划”提出,引发了全球医学学术界及产业界的热切关注,英国、澳大利亚、法国、韩国、荷兰等国都启动了大型人群的队列研究。2015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当月27日,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2016年3月,精准医疗正式被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随后,政策层面规范与大力支持并举,技术层面前端诊断测序技术、基因芯片、细胞治疗、液体活检、抗体药物研发、大数据、生物样本库等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精准医疗在中国步入发展快轨。随着精准医疗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精准医疗在中国有望发展成为万亿级市场。目前,精准医疗产业内的公司还相对年轻,多处于创业期。而A股上市公司多通过参股、并购以及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涉足精准医疗[2]。从世界范围看,“小公司研发+大公司并购”或将成为精准医疗主流商业模式。基因产业的发展还将经历爬坡向上的过程,资本的泡沫也会被挤压而有所回落。从行业发展来看,确实处于非常早期,行业还处于教育市场的阶段,决策者、投资者、公司从业人员、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医学工程部规章制度

医学工程部规章制度

————————————————————————————————作者:————————————————————————————————日期:

目录 医学工程部主任职责 (2) 采购人员职责 (3) 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职责 (4) 计量管理人员职责 (5) 库房管理员职责 (6) 维修人员值备班制度 (7) 医疗设备维修人员职责 (9) 医疗医学工程部工作制度 (10) 医疗设备和物资采购招标制度 (11) 医疗设备与物资采购评(议)标工作纪律 (13) 医疗医学工程部库房工作制度 (14) 医疗设备与物资采购管理规定 (15) 急诊室、手术室专用设备巡检制度 (16) 医疗设备安全使用措施 (17) 收废换新管理规定 (19)

医学工程部主任职责 第一条认真学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及医院的规定,不得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索贿受贿。在院长领导下,负责领导本科各项工作。 第二条负责组织全院医疗仪器设备、器械的采购、供应、管理、维修工作,保证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审查各科室提出的医疗仪器,器械的请购计划,组织有关人员汇编,制定采购计划,报请院长审批后实施。 第四条了解、检查各科室对医疗器械的需要和使用,管理情况,做好合理供应和调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五条组织有关人员对购入、调入的国内外贵重仪器设备进行验收,鉴定工作,组织建立贵重仪器管理和使用制度,督促使用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发挥仪器的应有效能。 第六条负责本科业务训练,掌握本科人员的工作、思想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并向院长提出晋升,奖惩意见。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第七条负责全院医疗设备、器械的计量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南京市卫生局

南京市卫生局 宁卫科教便字[2014]第7号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度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 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课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做好2014年度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课题)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与要求: 1、2014年度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申报工作,按照《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宁卫科字[2009]19号)的有关要求进行,请各单位根据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人才培养、优势技术发展的需要抓住重点,明确方向,科学论证,精心组织。 2、2014年继续设立“杰出青年人才项目”,申报范围如下: (1)35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职称不限; (2)以第一负责人承担过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者。 3、2014年所有申请者如已经以相同或相近主要研究内容同时申报其他市级以上科研项目,请在申报时注明。如获其他经费项目资助,我局将不再重复资助,如未获资助则根据评审情况酌情给予优先资助。 二、申报材料: 1、2014年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申报时间另行通知。《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申请书》电子版可在南京医疗卫

生信息网下载(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8f10619418.html,/科教处相关下载)。 2、附件材料:(1)涉及动物实验内容的,须提供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医学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医学实验动物技术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2)有协作单位的,须提供合作协议书;(3)涉及药物临床试验的,必须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提供相关证明(如院内制剂相关证明等);(4)凡涉及临床试验的,需提供本单位医学伦理学批件;(5)如涉及二、三类医疗技术的,需提供医政部门的准入批件;(6)凡涉及人类遗传资源(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制备物、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构建体等及其产生的信息资料)的,有境外合作内容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7)其他需提供的资料。以上附件以PDF格式上传至申报系统。 三、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课题)包括“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医学科技发展一般性课题”和“杰出青年人才项目”。本次申报工作实行限额申报,具体要求见附件。其中重点项目资助额度15-20万元,一般性课题资助额度6-8万元,杰出青年人才项目资助额度50万元。2014年度拟安排重点项目30项,一般性课题100项,杰出青年项目10项。 四、注意事项: 1、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资助以转化医学研究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以解决重大疾病防治中的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提高诊治水平和预防手段为研究目标,研究结果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除杰出青年项目外原则上不支持纯基础研究,鼓励多中心合作研究。 2、除《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申报人条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1)

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 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世纪即将到来。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诸多学科相汇合的医学科学如何走向?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制定战略,迎接医学科技大发展的新时代?这里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一)科学重点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转移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对卫生保健、身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5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把科学研究重点转移到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方面来,如美国1982年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992年达到15%,到2000年时将达到19%,超过任何其他领域。 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关于生命现象和本质、生物结构和机能及其各种特性认识的一系列突破,促成了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人类从生产中被奴役的被动地位逐渐转变成驾驭生产的主宰地位,从而使人类有可能并且需要来研究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存、发展、特别是享受的基本需要,须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过程;人类在“征服”和“控制”自然方

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后果,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水土流失、酸雨频繁、臭氧空洞等等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使人类更加重视自身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了解和调控生命过程、认识和控制疾病,保证和维护身体健康、创造和谐利于健康的生存环境、调整人和自然关系、解决农业、环境、资源、医药问题、调节和优化生育、开发人工智能等等紧迫的巨大的社会需要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许多国家不惜付出巨额资金和巨大代价,集中大批优秀人才,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广泛开展研究,使生命科学发展成为研究和应用范围2最为广泛、分支学科最多的科学领域,逐渐成为本世纪末及下个世纪的带头学科。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确立了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偏振型基础科学战略布局。科学重点的这一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赋予医学科技领域新的历史重任。 (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1.转变的背景 (1)疾病构成变化(疾病谱、死因谱变化) 过去严重威胁人类的单纯生物病原因素明显的急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结核病等已被控制甚至消灭,社会心理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免疫病、遗传病及外伤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万人死于这些疾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从而使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染病和普通病转变为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

2 医学工程部(设备科)---岗位职责台账

目录 1.医学工程部主任主要职责 (1) 2.医学工程部维修人员主要职责 (3) 3.医学工程部库房管理人员主要职责 (4) 4.医学工程部计量人员主要职责 (6) 5.医学工程部档案管理人员主要职责 (7) 6.医学工程部帐务管理人员主要职责 (8)

1.医学工程部主任主要职责 1、在院长和主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器械科全面工作,制定器械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定期组织汇报。 2、拟定全院医学装备、器械、耗材、卫材采购供应计划,经院物质采购委员会立会后组织实施。 3、组织领导设备、器械、卫材、调剂、供应、发放工作,对医学装备实行“定使用部门、定专人、定责任”的责任制管理。保证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4、负责全院医学装备的管理、维护、维修工作,指导有关人员或亲自参加比较复杂的设备维修、统计、保证调剂的设备质量合格,正常运转。 5、督促检查设备、器械、卫材的使用、管理以及设备检验、鉴定工作,领导所属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6、经常深入科室,了解需要,征求意见,主动供应,当得知有危重病人抢救时,组织维修,供应人员积极参加,主动配合,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7、督促检查各科室大型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 8、领导本科人员进行专业学习,组织维修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1

2

2.医学工程部维修人员主要职责 1、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在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服从工作安排,完成日常性工作和临时安排的各项工作。 2、配合采购中心做好设备验收,配合厂商进行新购设备的安装。协助使用人员工作,做好日常仪器设备维修、保养,不能出现工作推诿、使用科室叫而不理睬的情况发生。 3、坚守岗位,工作尽职尽责,必须做到科室随叫随到,不能及时到达的必须向科室解释清楚不能到达的原因,告知科室何时能到达处理。 4、科室送修的仪器设备必须及时解决,不能及时维修的,应向科室说明原因,解释清楚。 5、热情为临床服务,了解仪器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维修记录。 6、如需更换价格较高的零部件,应逐级审批。 7、态度和蔼,工作细致,不得与所服务对象发生纠纷,如被投诉,经查情况属实,将按医院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8、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保证全院医学装备正常运行。 3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 《文化发展历程·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创新说课设计 泉州培元中学陈跃【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8课的内容,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承接上看,它客观地展现了作为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华民族科技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民族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事业取得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节课是通过对民族科技成就的介绍、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以及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感受民族科技力量的伟大。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选材上,更注重代表性,并且收录了我国民族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教学重点:1、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2、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依据:一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既能让学生领略我国民族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又能树立学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2、建国以来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 (依据:一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掌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本部分的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如何依据提供材料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还是较有难度的) (三)教材处理 1、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课有个完整的知识认知结构,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拟就本课设立三个探究课题:一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怎样的成就?二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是我国民族科技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2016年,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生命组学研究”、“大型队列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和“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这4个重点任务,共立项61项。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将一方面重点支持为本专项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支撑、需长期持续开展的大平台、大队列和大数据等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优先启动

平台类项目中急需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并在部分优势领域继续开展“从大数据获取到临床诊疗应用”的精准医学全过程研究,为中国精准医学计划长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拟启动31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 的研发 1.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能用于临床的基因组DNA序列分析技术及临床用测序仪。研制第二代与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与测序技术配套的相关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 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测序仪样机1-2种,具备可批量化生产的能力,研制配套的国产化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在序列读长、测序通量和数据质量等方面具有与进口设备竞争的实力。搭建第三代测序仪实验室原理机1种并完成测试,达到生产样机的设计指标。研制出配套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申请发明专利10-20件,软件著作权10-20个。本项目研发的成果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进行技术推广。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与企业合作,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

最新临床医学工程技术-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2题×5分/题=10分) 1.生物医学工程学; 2.人工器官; 3.强电击和微电击; 4.血液透析; 5.半透膜;7.预防性维修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第二部分: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40题×1分/题=40分)

第三部分:简答题(3题×10分/题=30分) 1.试列举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目前包括哪些主要的研究领域 2.试列举医疗仪器装备计划的项目论证和技术论证包括哪些方面 3.试列举一份完整的医疗器械购置合同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条款 4.试列举医疗器械满足报废的条件 5.简述防止电击的措施. 6.如何论证医学仪器设备装备计划的科学性. 7.如何选择医学仪器的购置途径. 8.简述医疗仪器故障排查的方法. 9.医疗仪器设备维修人员应具备的技能. 要点及参考简述: ①懂得模拟电路知识。医疗仪器设备中存在很多模拟电路,比如电源开关电路等等。

②懂得数字电路知识。医疗仪器存在很多数字电路,比如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和触发器、数模转换电路等等。 ③懂得微处理器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知识。很多医疗仪器采用CPU控制的单片机或微型机,或配备独立的计算 机。 ④懂得传感器,跟踪新器件、新电路。医疗仪器设备中的医疗信号,大多数是采用传感器来采集转换的;还 要跟踪最新发明的新器件,新元件,新电路,新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 ⑤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和操作方式有时也会影响到仪器使用结果的正确性,需 要懂得仪器在临床上的使用的情况,哪些环节可能会影响到诊断结果。 ⑥掌握识图技能技巧。厂商一般会对仪器设备提供很多复杂的电路图、原理图、逻辑图、控制图等等,图上 有很多符号和线路。 ⑦注重应急能力训练。有时,在医疗仪器在抢救过程中,或者在做手术的过程中,或者对危重病人的监护治 疗中,或者是外出会诊过程中,出了故障,这个时候,要么身边没有维修工具和配件,要么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仪器设备的功能,更糟糕的是,仪器出问题时的时间,地点以及设备的种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可意料,所以你也无法事先做好准备。因此,这个时候就只能凭借你的经验,现在有的条件,以及你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⑧应掌握英语。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对进口的仪器设备,其有关的图纸、说明书、手册等资料大多是英文的; 有的采用计算机控制,控制软件可能也是英文的。 10.医疗器械预防性维修的工作内容. 第四部分:实践题(1题×20分/题=20分) 1.一个医学仪器专业的学生想设计一款有源医用器械去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由于医用有源器械在电气安全上的要 求非常严格,为了尽可能避免设计缺陷,请您基于本课程所学并从提高电气安全保护角度出发谈谈您如何给其做科学合理的设计指导. 参考要点及参考阐述: 从电气安全角度上考虑,设计有源医疗器械时,基于本课程所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电气设计上安全性。 ①基础绝缘。这是任何一种电气设备必须强制性采用绝缘方式,可以采用绝缘材料或者绝缘油漆等对电气裸露部位进行覆盖以绝缘,防止短路或者漏电。 ②双重保护(使用低压电源,串联大电阻,并联小电阻,断开电源地线)。为了提高电气的安全性,防止单一的基础绝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科技部公布了《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以重大新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中高端医疗产品的国产化能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竞争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产业支撑。以下是该规划全文。 目录 一、形势与求 (6) 二、指导思想 (10) 三、基本原则 (10) 四、战略目标 (12) 五、重点任务 (13) (一)发展前沿技术,引领医学发展 (14) (二)重视基础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15) (三)加强预防研究,降低患病风险 (17) (四)突出临床转化,提高诊疗水平 (19) (五)强化保健康复,服务全民健康 (20) (六)关注公共卫生,构筑安全屏障 (21) (七)推动健康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22) (八)完善条件平台,支撑医学发展 (24) 六、保障措施 (25)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医学科技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改善民生服务,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加快医学科技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特制定《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疾病防控挑战艰巨。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并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结核、艾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未富先老的老龄化问题也接踵而来,老龄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出生缺陷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心理精神疾患日益增多,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频发,呼吸、消化等常见病、多发病仍然困扰着广大公众的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危害对健康的影响加重,职业病和地方病高发,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不断出现,亚健康状态人群扩大,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较低,进一步加剧了疾病防控的严峻形势。面对诸多挑战,现有医学认识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许多重大疾病包括常见多发病仍然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控办法和诊治手段,疾病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高。 (二)健康需求快速增长。 健康是人类自身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健康需求的主要特点是起点低、总量大,居民整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随着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等各要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公众健康需求快速释放,人们越来越重视防病治病,拉动了医疗服务业以及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我国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伴随着广大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家庭医疗、康复保健、个人健康等产品逐步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在个人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现代健康服务业快速增长。医学科技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解除病痛,更要满足人们健康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等多层次需求,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三)科技创新高度活跃。 认识生命现象和解决健康问题带来的内生动力以及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促进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整体等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推动医学向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等新的方向加速发展;医学影像、分子诊断、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微创手术、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靶向药物治疗、无创检测、实时监测、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技术不断发展,疾病防治手段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进步;传统医药的健康观念、医疗实践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日趋紧密,中西医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突出特色;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日益广泛,医学逐步成为促进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集成融合应用的重要引擎,医学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四)医学模式加速转变。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已经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问题,而是包含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科学问题,医学科技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研究的整体医学的时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渗透融合和紧密协同的大兵团作战。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求,加强医学研究资源的共享集成,推动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紧密衔接,加快建立整体协同的研究模式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五)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