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良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成熟调控方法

改良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成熟调控方法

改良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成熟调控方法
改良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成熟调控方法

试述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WORD 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 球, 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 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 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 卫 (先天性免 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 胞残 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 ,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 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是一种具多用途多功能的细胞。作为体内 的 “清道夫”,它们会去除体 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他废料。它们是众多个细胞中首个 “呈递”抗原的,所以它其 中 一个重要的功能启动一个免疫反 应。 另外,作为一个分泌细胞, 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对于免 疫反应的调整和炎症的发展尤为必 需。 这是因为它们会大量地产生出一系列强劲的化学物质 (单核因子),其中包括酶、补体蛋白和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1。 树突状细胞( DC )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 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 DC 能有效激活初始型 T 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人体内大部 分 DC 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 增 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 DC 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 原 (包括体外加工)或 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 DC ,而成熟的DC 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 DC 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 与T 细胞接触并激发 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 式, 可摄 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 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 如 fcR 、CR 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 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 的 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 T 细胞。 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 受 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 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 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 是, 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 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 13~25 个氨基酸的肽段,与 MHC-II 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 CD4+T 细胞。

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与前体细胞的选择

DC在机体免疫监视机制中起着哨兵作用,它能对肿瘤抗原进行识别、处理和提呈,从而启动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目前制备的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就是利用DC这一特性,因此有效地在体外扩增培养DC是制备DC肿瘤疫苗的重要前提。以下我们将就DC前体细胞选择以及DC培养所需细胞因子进行介绍。 一、DC前体细胞的选择 1.直接分离骨髓、脐带血或外周血中DC: DC在组织中含量甚微,在血液中仅占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5%~1.0%,难以分离、纯化,且呈高度分化状,体外不易长期培养,更难建系。因此该分离方法目前仅用于DC免疫活性,表面标志及DC亚型功能差异的研究; 2.从人骨髓或脐带血的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DC: 我们通常所指的DC均为髓系DC,其来源于人CD34+造血干细胞。CD34+造血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大量增生能力的细胞,其可从人骨髓或脐带血中分离,在体外通过联合GM—CSF、SCF、IL—6、IL—3等多种细胞因子培养,诱导扩增生成大量的DC,但其缺点在于取材不方便,不利于广泛使用; 3.分离外周血中CDl4+单核细胞: 此方法为目前最常选用的分离获取DC前体细胞的途径。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出CDl4+单核细胞,采用GM—CSF与IL—4(或IL—13,其与IL—4具有相似性质)联合培养体系,经7~10天即可诱导出大量的典型的DC; 4.由高度纯化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诱导DC: 利用高度纯化乳铁蛋白阳性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6MCSF,IL—4和TNF—d,可得到DC样形态及具有DC相关表面分子的细胞。从功能上比较,这些中性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它具有强大的T细胞激活能力,并能活化初始型T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成熟、刺激Th细胞及NK细胞活性。能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它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的抗肿瘤效应。因此,利用树突状细胞制备肿瘤疫苗可望提供一种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中树突状细胞疫苗予以综述。[关键词]树突细胞;肿瘤;免疫疗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起源于骨髓,正常组织里面含量极微,高度表达MHC-I和MHC-II,共刺激分子,因而可以高效提成抗原,并且能有效的刺激静息的T淋巴细胞诱发的初次免疫应答,因其胞膜向外伸出许多星状突起类似于神经细胞的树突,因而得名。DC首先由Steinman和Cohn【1】于1973年从小鼠脾脏中分离出,是与巨噬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白细胞形态、功能相异的重要免疫辅佐细胞。DC是免疫应答中重要的免疫细胞,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cells,APC),也是体内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对于维持正常机体免疫系统的自身稳态起着重要作用【2】同时,作为机体免疫的始动者,DC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免疫缺陷方面,激活T细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9]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DC已成为生物医学界研究抗肿瘤免疫的热点之一。目前。DC疫苗已成为极具潜力的癌症及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已有多项疫苗进入I、Ⅱ期临床研究阶段。但由于缺少客观的临床疗效的证据,使DC疫苗还不能进入Ⅲ期临床实验[3] 但是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DC对肿瘤细胞抗原处理、提呈以及识别的分子基础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1 DC的生物学概括 目前研究认为,按来源可将DC分为髓性树突状细胞(marrow dendritic ceil,MDC)和淋巴细胞性树突状细胞(1ym—phocyte dendritic ceil,LDC),其中,MDC来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浅谈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是一种具多用途多功能的细胞。为体内的“清道夫”,它们会去除体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他废料。它们是众多个细胞中首个“呈递”抗原的,所以它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启动一个免疫反应。另外,作为一个分泌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对于免疫反应的调整和炎症的发展尤为必需。这是因为它们会大量地产生出一系列强劲的化学物质(单核因子),其中包括酶、补体蛋白和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

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 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 个氨基酸的肽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CD4+ T 细胞。

树突状细胞培养与鉴定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磁珠分离方法获取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使之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的方法,并对培养的细胞从形态,表型,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鉴定,从而探索出一套较成熟的dcs的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取白细胞悬液中的白膜层,然后通过磁珠分离的方法,收集高纯度的单核细胞。在细胞因子gm-csf和il-4的刺激下,将细胞培养至7天左右,收集细胞进行流式分析,并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鉴定细胞是否为树突状细胞。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培养第7天,大部分细胞呈单个悬浮,并有明显的毛刺样突起。流式分析发现细胞高表达dc表面特异性抗原 cd80,cd86,hla-dr,并且不再表达单核细胞表面抗原cd14,细胞纯度约为93.12%。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显示dcs可明显刺激初始型淋巴细胞增殖。结论通过磁珠分离的方法获得单核细胞并利用 gm-csf和il-4细胞因子诱导可成功培养出纯度高的树突状细胞。【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磁珠;流式 molecular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dritic cells differentiated from highly purified blood monocytes. 【abstract】 objectives:to develop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generate human dendritic cells (dcs) from highly purified cd14 + monocyte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ethods:monocytes were purified by negatively sorting

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 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是一种具多用途多功能的细胞。作为体内的“清道夫”,它们会去除体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他废料。它们是众多个细胞中首个“呈递”抗原的,所以它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启动一个免疫反应。另外,作为一个分泌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对于免疫反应的调整和炎症的发展尤为必需。这是因为它们会大量地产生出一系列强劲的化学物质(单核因子),其中包括酶、补体蛋白和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

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 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 个氨基酸的肽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CD4+ T 细胞。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带参考文献)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APC),1973年Steiman和Cohn首次从脾脏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白细胞,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突状突起,故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C膜表面高度表达MHC的I类和MHCⅡ类分子以及其他多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因子,DC能有效摄取、加工、提呈抗原,并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并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DC的免疫应答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结构功能免疫激活免疫耐受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人们认识到树突状细胞是机体抗原提呈细胞中最主要的和最有效的成分,在调控机体细胞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开启免疫反应的始动细胞,也是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DC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DC的生物学特征 1.1 DC的来源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DC的来源主要起源于两种途径:1)骨髓来源的DC,大多数DC 来源于骨髓,由骨髓CD34+细胞分化而来,数量较少仅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以下。骨髓CD34+具有双潜能,由M-CSF可诱生为巨噬细胞,而由Ⅵ-CSF/TNF-α可诱生为DC。骨髓来源的DC 分布广泛,外周血中存在有骨髓来源的DC前体细胞,DC前体细胞进入外周血后进一步分化成熟。2)淋巴组织来源的DC,是胸腺中分离的前体细胞发育而来,表达低水平的CD34,无其他T细胞标志,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T细胞居留区,这类细胞可能与自身及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有关。 1.2 DC的形态特征及表面标志 不同发育阶段的DC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谢遵江等在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观察研究中,在无菌条件下提取小鼠骨髓细胞进行分化增殖,在光镜下观察。培养7天后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周边刺突十分明显,突起较粗大,分支较明显,细胞形态似星形或梭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聚集生长。培养14天后,大多数细胞出现悬浮生长,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培养的树突状细胞比淋巴细胞大,直径在10 ~ 20μm之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形似“海星”。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表面突起增多,细长,分支较多,呈蔓状分布于细胞表面,形似树枝状。 1.3 DC的亚群 DC的亚群的分化过程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根据分化途径的不同可分为髓系DC(MDC) 和淋巴系DC(LDC) 髓系DC的分化发育分为3个阶段:前体阶段、未成熟期、成熟期。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体内DC(主要位于非淋巴组织)处于非成熟状态,未成熟的DC表达低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不能激活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但具有极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在外源性抗原、炎症刺激因素等共同影响下,它们能从非淋巴组织进入次级淋巴组织并逐渐成熟。DC的成熟过程和迁移过程是同时发生的。进人次级淋巴组织后,在适当的刺激因素下,DC 逐渐成熟。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MHC-I、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粘附分子等,并能分泌IL-12、IL-l、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对激活T细胞并使其增殖分化是必不可少的,而成熟的DC几乎不再有吞噬能力。总之,DC在迁移成熟的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摄取抗原能力逐渐下降,而呈递抗原能力逐渐增强。淋巴系DC与T、B 细胞具有共同的前体细胞,主要存在于胸腺及T 细胞丰富的淋巴结区。CD40L 刺激LDC后可促使CD8+ T 细胞分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耐受 1973年 Steiman和Cohn[1]首次从脾脏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都不同的白细胞,因其细胞膜向外伸出,形成与神经细胞轴突相似的膜性树状突起,故而命名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此后的研究发现DCs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抗原提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公认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 presenting cell,APC)。它能激活静息型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T细胞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和活化外周T、B淋巴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及肿瘤治疗关系密切。 1 DCs的生物学特性 DCs是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I类和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刺激静息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且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 1.1 DCs的来源与分布 DCs起源于骨髓CD34+细胞,数量极少, 仅占人外周血的1%以下,

占小鼠脾细胞的0.2%~ 0.5%[2]。DCs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根椐其移行部位不同而命名不同: (1)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其树突能有效地捕捉复合形式的抗原,并将抗原长期保留在其表面,以维持二级滤泡的记忆功能,也与B记忆细胞的产生有关; (2)并指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s,IDC):定位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是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的重要APC,其表面缺乏Ig受体和C3受体,但富含MHCI类和Ⅱ类抗原;(3)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位于皮肤和胃肠上皮层,是这些部位的重要 APC,其表面有丰富的MHC I类和Ⅱ类抗原,胞浆内有birbeck颗粒,为LC的重要特征; (4)隐蔽细胞(veiled cells):分布于输入淋巴管。 1.2 DCs的分化发育 一般认为成熟DCs是已知最强的专职APC,在机体内可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但随着对DCs发育、分化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DCs的来源、表型及其功能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根据DCs 的来源、功能和分布可将DCs分为髓系DCs 和淋巴系DCs[3],前者与单核细胞、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而后者与T细胞、B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近年在人胎肝、脐血、骨髓、脾脏、人外周血以及小鼠的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出髓系前体,在体外合适的培养条件及刺激因素下获得了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及功能的DCs。目前淋巴系 DCs的分化发育过程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IL-3能刺激淋巴系前体获得淋巴系 DCs[4]。髓系DCs的分化发育分为 4个阶段:前体阶段、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分析CD123+(抗IL-3受体α链)和CD11c+树突状细胞亚群 概述 树突状细胞(DC)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抗原,进行加工,并向T淋巴细胞呈递。其它抗原呈递细胞也有此功能,如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但是,与其它细胞不同的是,DC细胞具有诱导初发免疫反应的独特功能,例如,可以活化处女T细胞(Naive T cell)。DC细胞存在于外周淋巴组织中,已在血液和非淋巴器官中发现了不同类型的DC细胞,并被认为是淋巴组织中细胞的前体。 由于血液和组织中DC细胞含量少,且缺乏特异的DC标记物,所以DC细胞的研究非常困难。因此,关于DC细胞的了解主要来自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和/或阴性选择富集后的DC细胞的研究。这些过程利用了DC细胞的密度和黏附特征,和在一定细胞因子条件下的选择性生长,或缺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系列标记物的表达。但是,这些方法中DC细胞的产率和纯度较低,且费时费力。而且,这些操作可以影响细胞的功能,并且无法做DC细胞含量的定量分析。 最近的报告发现在活化DC细胞和血液或淋巴细胞分离培养的DC细胞表面CD83和CMRF-44高表达。CD83和CMRF-44可以作为DC细胞的活化标志物,但在体内或未处理的细胞上没有特征性表达,或表达水平很低。在对新鲜分离的DC细胞的研究中,发现IL-3Rα在淋巴器官的DC细胞上有特异表达。从人类外周淋巴组织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主要是此类DC细胞。IL-3Rα(CD123)抗体可以用来进行免疫磁珠分选,从外周淋巴组织制备的单个核细胞样本中,将CD123+ DC细胞进行200倍富集。CD123抗体还可以用来做免疫组化分析,特异识别滤泡外T细胞富集区的CD123+ DC。在外周血中也有CD123+ DC细胞,与以前所说的CD11c- DC细胞和CD33dimCD14-CD16- DC细胞是同一类细胞。 由于缺乏DC特异性标记物,目前仍然不清楚DC是否是自成一系的一类细胞。DC细胞既可以由成熟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生成,也可以由未分离的CD34+干祖细胞经GM-CSF和TNF-α培养得到。使用CD123抗体,发现有一群CD34+ DC 样幼稚细胞。这群细胞与CD34+干祖细胞的区别是可以发育成Langerhan细胞样DC。因此,根据CD123强染,可以识别出一类人类DC细胞,它是不同组织间DC细胞的连接桥梁。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 王淑华△(综述),黄一虹※(审校) (徐州医学院移植免疫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2) 中图分类号:R3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10)1021459203 摘要: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可以双向调节免疫反应。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是 树突状细胞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一个群体,在维持免疫平衡,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 用。近年来,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感染、移植耐受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中 的作用成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诱导免疫 耐受的机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关键词: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T细胞 Regul a tory D endr iti c Cells and I mm unolog i ca l Tolerance WAN G Shu2hua,HUANG Yi2hong. (L aboratory of Transplant I mm unology,Xuzhou M edical College,X uzhou221002,China) Abstract:Dendritic cells are s pecific antigen2p resenting cells,p laying a double r ole in i m mune res ponse and i m mune t olerance.Regulat ory dendritic cells are a gr oup of dendritic cells i m portant for maintaining the i m mune balance and the initiati on of p ri m ary i m mune res ponses of i m munol ogical t olerances.I n recent years,the investigati on int o the r oles of regulat ory dendritic cells in tumor, infecti on,i m mune regulati on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i m mune dis orders ar ouses more attenti on.This article revie ws regulat ory dendritic cells in its bi ol ogical feature,culture,mechanis m of i m munol ogi2 cal t olerance inducti 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Regulat ory dendritic cells;I m munol ogical t olerance;T cells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体内功能最 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是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其 异质性主要表现在细胞的不同起源、不同的成熟状 态和功能特性。DCs介导双向免疫调节,既可以递 呈抗原、激活T细胞,亦可以介导免疫耐受、负向调 节免疫反应。具体取决于DCs的成熟状态、组织分 布等。已知未成熟DCs及半成熟DCs可以介导免疫 耐受,但研究发现,有些表达成熟标记的DCs在特定 的环境中也具有负向调节免疫反应的功能[1]。因 此,近年来提出了调节性DCs的概念,即一类具有免 疫调节功能的DCs,这类细胞具有负向调节免疫反应 的功能,在体内外诱导T细胞低反应性及耐受性。 1 调节性DC s的免疫表型及组织分布 1.1 调节性DCs的免疫表型 调节性DCs是一群 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其表面标志具有多变性。已知 未成熟DCs高表达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 on) CD32、CD14和某些Toll样受体及吞噬有关的受体,如 Fc受体、补体受体、甘露糖受体等,低表达CD54、 CD40、CD80、CD86等协同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加工、 处理抗原的能力较强,而递呈抗原的能力较弱。Sat o 等[2]报道小鼠的调节性DCs高表达DCs的特异性标 记CD 11 c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 or hist oco m2 patibility co mp lex,MHC)分子,低表达共刺激分子 CD40、CD80、CD86。脾内皮细胞及肝脏基质细胞诱导 的活化肝星状细胞分化来的调节性DCs高表达C D 11 b, 低表达Ⅰa和MHC2Ⅱ类分子,CD 80、CD 86 、CD 40 平稳 的低水平表达,这些CD 11 bhiⅠ al owDCs被看成是成熟DCs[3]。 Akbari等[4]研究表明,呼吸道接触 抗原后可以在支气管淋巴结中发 现一群分泌I L210的调节性DCs, 这些细胞中等程度的表达MHC2Ⅱ 类分子及高表达CD 80 、CD 86 。尚有 报道调节性DCs表达低水平的 CD11c和高水平的CD45RB,这些调 节性CD 11 cl owCD45RBhi D Cs在疟 原虫感染后上调CD 11 c的表达,阻 止T细胞反应[5]。 1.2 局部微环境及组织分布对调节性DCs的影响  DCs不及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1%,既往认为分布 于除脑之外的所有器官,最近有报道在实验性自身 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大脑中分离到了大量的 CD11b+CD11c+DCs,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抑 制免疫应答[6]。这一研究说明中枢神经系统DCs可 能在控制免疫反应、维持局部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DCs分布的广泛性及外周微环境的复杂性为其发育 成不同的亚型及具有不同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了基 础。脾脏微环境不但可以诱导造血前体细胞分化发 育成调节性DCs,而且可以使既往认为处于终末分化 阶段的成熟DCs再发育为调节性DCs[3]。胃肠道和 肺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外界抗原,因此免疫耐受的 形成尤为重要。从胃肠道和肺脏分离出来的调节性 DCs不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 L)12,体外实验 中能分泌I L210及促使Treg生成[7]。有研究表明, 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人CD 34 +造血祖细胞发育成调节 性DCs,这些调节性DCs高表达I L210,低表达I L212 mRNA,诱导Treg产生[8]。 2 调节性DC s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 2.1 诱导Treg生成 Treg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在 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稳态方面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表达低水平MHC分子及共刺激分子的 调节性DCs亚群,能为Treg提供适宜的刺激信号。 Mose man等[9]报道寡聚脱氧核苷酸CpG基序通过 T oll样受体9信号识别通路可有效激活pDCs,刺激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是一种具多用途多功能的细胞。作为体内的“清道夫”,它们会去除体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他废料。它们是众多个细胞中首个“呈递”抗原的,所以它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启动一个免疫反应。另外,作为一个分泌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对于免疫反应的调整和炎症的发展尤为必需。这是因为它们会大量地产生出一系列强劲的化学物质(单核因子),其中包括酶、补体蛋白和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 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包括体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 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 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 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 个氨基酸的肽段,与MHC-II 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CD4+ T 细胞。

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自从Stciman首次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以来, 人们对DC的认识随着它的分离与纯化技术的改进而逐步深入, 认识的深入又进一步促进了DC分离与纯化技术的提高。现已能够从大多数组织中得到高纯度的、各具特异性的DC。DC的纯化方法包括两大类: (1) 物理方法: ①根据细胞的黏附性进行分离, 有黏附分离法、尼龙毛分离法、羰基碳分离法, 各种淋巴细胞的黏附能力依次为巨噬细胞> DC = 抗体产生细胞> B细胞> T细胞; ②根据细胞的大小比重进行分离, 包括聚蔗糖2泛影葡胺( Ficoll2 Paque) 密度梯度离心、Percoll非连续性/ 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E花环沉淀分离; (2) 免疫分选: 包括淘洗法( Pan2 ning) 、流式细胞术(fluid cytometry ,FCM) 、磁性细胞分离术 (MACS) 。以下就不同组织DC的分离作一综述。 1 从外周血直接分离DC 首先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常用方法有: (1) Fi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 将人外周抗凝血稀释置于 Ficoll2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 速度(170 g~1 000 g)和时间(20~45 min) 因各个实验室而异, 分离液与血浆之间的界面层细胞即是PBMC; (2) Percoll连续/ 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 方法基本与密度梯度离心相同, 可在Fi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的基础上进一步纯化DC。玫瑰花沉淀法大体上可将PBMC 分为ER+ 和ER 2细胞,其中ER+ 主要是T细胞。Nijman采用磁珠阴性选择法, 即用与抗CD14、CD15、CD16、CD19、CD56单抗相连的磁珠分别去除ER2细胞中的单核细胞、B 细胞、NK细胞和粒细胞, 所得的“新鲜DC”(f2DC) 纯度经流式细胞术(FACS) 检测达到85 %~90 %。如果将ER2细胞培养36 h再加2次各40 min贴壁培养去除黏附细胞, 将未黏附细胞置于1415 %甲泛葡胺上离心去除B细胞、NK细胞, 可得到90 %~95 %纯度的“培养DC” (c2DC) 。f2DC和c2DC分别具有未成熟 DC和成熟DC的典型特征。 Young的一种方法是用Percoll分离液先分离PBMC中的单核细胞, 或玫瑰花法得到的经短暂培养去除黏附细胞的ER2细胞; 另一种方法是先用玫瑰花节法分离出ER2细胞, 培养36 h去除单核细胞和黏附细胞, 两种方法最后将所得细胞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 高密度部分富含B细胞, 低密度部分DC纯度为40 %~80 %Thomas则用L亮胺酰2L亮胺酸2甲基酯(LLME) 处理ER2细胞以杀死去除单核细胞和有细胞毒作用的细胞, 再经14-15 %

树突状细胞

DC目前尚无特异性细胞表面分子标志,严格地说,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其他共刺激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并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值活化的细胞才能称之为DC。 人DC的相对特异性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DC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目前已知的DC亚群包括存在于淋巴组织、血液和非淋巴组织的经典DC(cDC),以及分泌I型干扰素的浆细胞样DC(pDC),分别具有不同的表型及功能。其中,cDC的主要功能是诱导针对入侵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并维持自身耐受,而pDC的主要功能则是针对微生物,特别是病毒感染产生大量的I型干扰素并激发相应的T 细胞。 所有的DC都起源于骨髓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以往的研究表明,骨髓的髓系前体可以在GM-CSF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巨噬细胞、粒细胞和DC,而另外一些位于淋巴组织内的DC,如胸腺内的DC、小鼠脾脏和淋巴结内的某些DC亚群表达与淋巴细胞相关的表面标志如CD8a、CD4、CD2等,从而将DC分为髓样DC(myeloid DC)和淋巴样DC(lymphoid DC)。 DC亚群: IDC是成熟的DC,有LC移行至淋巴结,分布于淋巴组织T细胞区。IDC高表达MHCI 类分子和MHCII类分子,但缺乏FcR及补体受体。IDC是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APC,它们的突起与T细胞紧密接触,能有效地提成抗原信息。 FDC是一类存在于外周淋巴器官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的特殊DC,它不表达MHCII类分子,也不摄取抗原。但FDC高表达FcR和补体受体。FDC是激发免疫应答以及产生和维持免疫记忆的重要细胞。 LC是位于表皮和胃肠道上皮部位的未成熟DC,高表达FcγR、补体受体、甘露糖受体、Toll受体等。LC具有较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但其激活T细胞的能力较弱。 pDC主要来源于一级淋巴组织的造血干细胞前体,如胎肝、胸腺和骨髓等。pDC可以来源于淋巴系祖细胞,也可以来源于髓系组细胞。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骨髓中的pDC前体进入血液循环,再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到二级淋巴组织。外周血中pDC以前体形式存在,在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约为0.2~0.8%。外周血pDC前体表达高水平的IL-3受体和TLR7,、TLR9,但MHCII、CD40、CD80、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较低。 调节性DC是根据DC的功能特点进行命名的一个DC亚群。最初对于DC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激发正向免疫应答、清除病原微生物方面,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C在负向免疫调控、免疫应答以及维持免疫耐受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有很多的DC亚群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功能。 DC在体内分布广泛,但含量很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一下。 DC提成抗原能力随着发育成熟逐步增强,而摄取抗原能力则逐渐减弱。正常情况下,体内绝大多数DC是未成熟DC,它们表达低水平的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在体外激发MLR能力较弱;但表达较多FcR和病原体受体,因而具有极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刺激(主要是炎性信号如LPS、IL-1β、TNF-α)后,未成熟DC即开始分化成熟。成熟DC表达大量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但不表达FcR和病原体受体,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大大降低。DC在成熟过程中同时发生迁移,由获取抗原信号的外周组织通过淋巴管和血液循环进入外周淋巴器官,并在外周淋巴器官提呈抗原,激发T细胞应答。 摄取、加工处理并提呈抗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是DC最重要的功能。DC可经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巨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摄取抗原,并在细胞内处理抗原。该功能不但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