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析刑法修正案_八_新增_修改的罪名

析刑法修正案_八_新增_修改的罪名

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

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并决定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次修改,除主要调整死刑与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刑罚结构外,为适应同新的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进一步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对民生的保护,《刑法修正案(八)》还增设了若干新的犯罪,修改了一些犯罪的原有罪名。这是广大司法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修改的罪名做一理论上的探讨,并求教于同仁。

一、增设的新罪名

罪名是指法律规定的犯罪的名称。我国刑法分则条文都是由罪状和法定刑两部分组成。有具体的罪状和具体的法定刑,是确定罪名的最一般原则。依此原则,《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修正案)增设了以下9个新罪名。

(一)危险驾驶罪(修正案第22条、刑法第133条之一)这是指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竟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危险驾驶是本罪的本质特征。犯罪对象为机动车。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这种行为不要求造成致人死伤或者物质受损的严重后果,在犯罪形态上属行为犯而非结果犯,也非危险犯,从而划清了危险驾驶犯罪与一般酒驾行为、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过去对飙车、醉驾等行为历来由行政管理或者民事手段来调整。由于这两种行为严重危及他人生命安全,广大群众形象地称之为马路上的“两大杀手”,反映十分强烈,因而修正案改为由刑法手段来调整。但“飙车”必须是“情节恶劣的”才构成本罪,醉驾则没有情节上的限制,只要经过检验、测试,构成醉驾就入罪。人们担心这样规定会扩大打击面。立法机关认为,醉酒有明确的客观的标准,与一般酒后驾车的区分界限清晰。按照我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测》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 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 100ml,属于醉酒驾车。这一标准已执行多年,司法实践中认定醉驾比较好掌握。危险驾驶入罪将起到警示和预防的作用,并进一步完善酒驾的行政处罚与醉驾的刑事处罚的法律衔接。

修正案第2款还规定,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构成其他罪的,如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的,则应当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从一重处断)。

(二)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修正案第29条第2款、刑法第164条)

这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的行为。

本罪之所以是修正案增设的一个新罪名,理由有三:第一,与第1款“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相比较,行贿的对象不同。前者为我国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后者为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我国政府于2003年签署、尔后,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联合国反腐败国际公约》(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条“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中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采取必要的立法措施,将下述故意实施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直接或者间接向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际给予该公职人员本人或者其他人员或实体不正当好处,以使该公职人员或该官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者不作为,以便获得或者保留与进行国际商务有关的商业或者其他不正当好处。显然,这是我国为履行该国际公约在立法上采取的重要措施。第二,主观方面虽然都出于故意,但内容不完全相同;前者为自己(本单位)或者其他人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后者谋取的则是“不正当商业利益”。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有关单位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范围比“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要广。应当强调指出,“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是构成本罪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第三,犯本罪,是“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而不是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析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修改的罪名

周道鸾2

〔1〕也可以考虑直接表述为“虚开其他发票罪”。但遵循确定罪名必须“明确”的原则,将“其他发票”表述为“普通发票”更为准确、适宜;法工委在首次审议修正案时也表述为“增加规定虚开普通发票和持有伪造的发票的犯罪”(“说明”第8页);参照我院对刑法第209条第4款“非法出售第3款(指非法出售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以外的其他发票”所作的解释,也将本款确定为“非法出售发票罪”而不是“非法出售其他发票罪”。

〔2〕理由同前注。

〔3〕媒体报导多称“恶意欠薪”,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但不宜以此确定罪名,而应按本条罪状的表述概括罪名。

(三)虚开普通发票罪〔1〕(修正案第33条、刑法第205条之一)

这是指除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以外的其他发票,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虚开“其他发票”,如消费税、营业税、印花税、内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等所使用的发票,但不包括刑法第205条第4款规定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在内,这是特指除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普通发票中,具有同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同功能的、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如征课消费税的产品出口所开具的发票,农林牧水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品收购发票、运输发票等。虚开是指开具与其营业收入不符的其他发票的行为。《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构经营业务,虚开发票。

这是针对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虚开普通发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出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公民个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单位犯罪的,实行“双罚制”。虚开普通发票情节是否严重,是区分本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何谓“情节严重”,将由司法解释作出规定。

(四)持有伪造的发票罪〔2〕(修正案第35条、刑法第210条之一)

这是指明知是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其他发票而持有,数量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伪造的发票。“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但这里讲的发票不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内,因为刑法第206条对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了专门规定。这是针对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非法持有伪造的其他发票的行为作出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持有”是指对伪造的发票实际占有、携有、藏有或者其他方法持有伪造的发票的行为。“伪造”是指非法印刷、制作、变造发票的行为。公民个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单位犯罪的,实行“双罚制”。司法实践中认定本罪要注意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一是主观上必须是“明知”,包括明知必然和明知可能;行为人不明知所持有的发票是伪造的,不构成犯罪。二是所持有的伪造发票的数量必须达到较大;达不到较大的,也不构成犯罪。何谓“数量较大”,将由司法解释作出规定。

(五)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修正案第37条、刑法第

234条之一)

这是指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

随着医学领域高科技的运用和器官移植手术的迅速发展,器官受体与供体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器官买卖黑市的存在。这种行为原来由行政管理手段来调整。由于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社会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因而改由刑法手段来调整,以加大对组织出卖人体器官行为的惩罚力度。

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人体器官。犯罪主体为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组织者,这是目前打击的重点;个人出卖人体器官的,不构成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组织”是指领导、策划、招募、雇佣、控制出卖人体器官。对“出卖”一词不宜作广义理解,按照立法精神,只包括出卖,不包括收买的行为。这是考虑到,由于器官受体与供体数量相差巨大,而受体又急需某一人体器官的移植,否则危及健康甚至生命,因而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包括在黑市购买人体器官,以获得供体。如果将“出卖”作扩大解释,包括“收买”行为在内,势必扩大打击面。

至于修正案第37条第2款关于“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和第3款关于“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规定,是否分别构成单一罪名的问题,笔者认为均不构成。因为第2款和第3款明确规定,第2款的行为依照刑法第234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第3款的行为依照刑法第302条规定的盗窃、侮辱尸体罪“定罪处罚”。

(六)协助强迫劳动罪(修正案第38条第2款、刑法第

244条)

这是指明知行为人实施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而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

构成本罪的,依照刑法第244条强迫劳动罪的规定处罚。

(七)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3〕(修正案第41条、刑法第

276条之一)

这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

〔4〕修正案第49条第2款规定:“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对于此款是否构成单一罪名(即食品安全监管徇私舞弊罪),法学界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本款不构成单一罪名,而是从重处罚的规定。过去由于看法不一,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将刑法第397条第2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确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为此“两高”经过协商,取得了共识,第3款只是加重处罚情节,不是单一罪名,因而在2002年3月15日“两高”公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中取消了这一罪名。参见《刑法罪名精释》第3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852页。

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本罪历来由民事法律关系来调整。由于一些企业(特别是建筑业)对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工)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加大保护力度,改由刑事法律关系调整。公民个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单位犯本罪的,实行“双罚制”。同时,考虑到劳动法第91条、劳动合同法第85条、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26条均对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规定了由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支付的措施,为了使刑事处罚与行政监管措施相衔接,因而设置了“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前置程序,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法律同时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行为人支付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八)食品安全监管滥用职权罪(修正案第49条第1款、刑法第408条之一)

这是指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国人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三聚氰胺奶粉、植物奶油、毒豇豆、硫磺葁等在市场上不断出现,必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增设本罪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刑事立法上加强对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人员渎职行为的监督,《食品安全法》也设专章(第八章)对“监督管理”作了规定,以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主观方面一般由过失构成,但也不排除间接故意。犯罪形态为结果犯。本罪之所以一般由过失构成,是考虑到:第一,根据我国刑法第44条、第45条的规定,判断故意还是过失,应当以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为标准,而不是以行为人对行为本身(违反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为标准。第二,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中,结果犯一般都是过失犯(不排除有的故意犯罪也是结果犯)。按照修正案第49条的规定,不论行为人是滥

用职权还是玩忽职守,均以“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为构成本罪的要件。第三,滥用职权型和玩忽职守型,两者基本构成和加重构成的处刑,均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九)食品安全监管玩忽职守罪(修正案第49条第1款、刑法第408条之一)〔4〕

这是指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观方面由过失构成。犯罪形态为结果犯。

二、修改的罪名

修改的罪名不属于创制新的法律规范,但修正案对刑法分则某一条文基本构成做了修改,因而,原有罪名也应作相应修改的有三个。

首先,将刑法第143条原规定的“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修改为“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修正案第24条)。建议取消“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罪名。

修改这一罪名的背景是:近年来食品安全方面的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公民的身体健康,刑法有关规定应及时作出调整;2009年2月

28日,第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为了使刑法的修改与《食品安全法》相衔接,罪名也应作相应的修改。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安全是指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食品安全法专门制定了食品安全标准,内容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数量;专供婴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食品检验方法与规范;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强调“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

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分别由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应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在本企业内部适用。

其次,将刑法第244条原规定的“强迫职工劳动罪”,修改为“强迫劳动罪”(修正案第38条第1款)。建议取消“强迫职工劳动罪”罪名。

本罪主要是修改了强迫劳动的对象:由“职工”改为“他人”,范围更广,体现了对所有劳动者劳动权利的保护,因而罪名也应作相应的修改。

此外,修正案第38条第1款还增加了“以暴力、威胁”作为强迫劳动的手段之一;删除了“情节严重”是构成本罪的条件,降低了入罪门槛;量刑由一个档次增加为两个档次,法定最高刑由3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0年有期徒刑;单位犯罪由“单罚制”改为“双罚制”,因而删除了第1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规定。

最后,将刑法第338条原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修正案第46条)。建议取消“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罪名。

本罪主要是:1.调整了犯罪构成要件,降低了入罪的门槛,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2.将“其他危险废物”修改为“其他有害物质”;3.删除了“向土地、水体、大地”排放、倾倒…….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扩大了污染的范围,以应对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

三、不需要修改的罪名

《修正案(八)》对罪状的某一个方面虽作了补充、修改,或者法定刑做了调整,但基本构成未作修改,因而原有罪名可不作修改的有26个。这些不需要修改的罪名,可概括为以下6种情况:1.降低了入罪门槛;2.将刑法立法解释纳入刑法;3.将危害后果的表述分别改为“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将具体数额改为“数量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这与《刑法修正案(七)》的修改是一致的;4.补充了犯罪手段(或者方法);5.取消了13个非暴力性经济犯罪罪名的死刑(取消的是“死刑刑罚”而不是“死刑罪名”);6.调整了法定刑,增加规定了财产刑。

依修正案的排列顺序,不需要修改的罪名及其理由简述于下。

(一)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修正案第20条、刑法第107条)。仅删除了资助的对象,即“境内组织或者个人”,但资助“实施本章第102条、第103条、第104条、第105条规定之罪的”未作修改,法定刑也未作修改。

(二)叛逃罪(修正案第21条、刑法第109条)。本条罪名的实际含义没有变动,只是在第1款“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之后,删除了“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表述。这是考虑到,叛逃罪是刑法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中的一个罪名,当然具有危害国家安全的性质。其次,在第2款将“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修改为“……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使文字含义更加明确,纯属文字上的修改。

(三)生产、销售假药罪(修正案第23条、刑法第141条第1款)。只是删除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表述,降低了入罪的门槛。

(四)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修正案第25条、刑法第144条)。只是对危害后果的表述作了修改,即将“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改为“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改为“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五)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修正案第26条第1款、刑法第151条第1款)。主要删除了刑法第151条第4款走私上述物品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的规定,并相应地将量刑档次由原来的两个改为三个。

(六)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罪(修正案第26条第2款、刑法第151条第2款)。主要删除了刑法第151条第4款犯以上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的规定,并相应地将量刑档次由原来的两个改为三个。

(七)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修正案第27条、刑法第153条第1款)。主要是:1.修改了犯罪构成要件,将新出现的“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蚂蚁搬家”式的走私行为,补充规定为犯罪。2.将偷逃应缴税款由原来的具体数额(如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分别改为偷逃应缴税额较大、应缴税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缴税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这与《刑法修正案(7)》第3条第1款首次将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分别改为偷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是一致的,表明犯罪数额标准日益趋向统一,这在立法技术上是一种进步。〔5〕同时,删除了刑法第153条第1款第1项“情节特别严重的,依照本法第151条第4款的规定处罚”,即处死刑的规定。

(八)武装掩护走私罪(修正案第28条、刑法第157条第1款)。删除了犯本罪依照刑法第151条第4款从重处罚的规定,即“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的规定。

〔5〕周道鸾:“从《刑法修正案(七)》看立法导向”,载《法制日报》2009年4月1日。

(九)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修正案第30条、刑法第199条)。删除了“犯本节第194条、第195条规定之罪,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的规定”,即取消了处死刑的规定。

(十)金融诈骗罪(修正案第31条、刑法第200条)。只是在单位犯本节之罪(指金融诈骗罪),对单位判处罚金之后,增加了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财产刑的规定,在三个量刑档次中,分别规定“可以并处罚金”、“并处罚金”。

(十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修正案第32条、刑法第205条第2款)。删除了刑法第205条第2款“有前款行为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的规定,即取消了处死刑的规定。

(十二)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修正案第34条、刑法第206条第2款)。删除了刑法第206条第2款“伪造并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严重破坏经济秩序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的规定,即取消了处死刑的规定。

(十三)强迫交易罪(修正案第36条、刑法第260条)。以暴力或者暴力威胁等手段非法攫取经济利益,是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一种重要犯罪形式,严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因而从立法上加大了处罚力度。1.在原有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接受服务的基础上,补充了三种新的犯罪形式,将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具体列举增加规定为犯罪。2.增加了一个量刑档次,法定最高刑由3年有期徒刑提高到7年有期徒刑。

(十四)盗窃罪(修正案第39条、刑法第264条)。主要是:1.鉴于入户盗窃、扒窃等行为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而补充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三种严重的盗窃手段,并与盗窃“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并列,只要实施了其中一种行为,就构成本罪。2.删除了刑法第264条关于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处死刑的规定。

(十五)敲诈勒索罪(修正案第40条、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经常采用的犯罪形式。为加大处罚力度:1.调整了入罪门槛,补充“多次敲诈勒索”,并与“数额较大”并列,作为构成本罪的要件。2.增加财产刑,根据情节,分别规定并处罚金。3.量刑档次由两个增加到三个,法定最高刑由10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5年有期徒刑。

(十六)寻衅滋事罪(修正案第42条、刑法第293条)。在审议《草案》过程中,若干地方提出,一些犯罪分子时常纠集他人横行乡里,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扰乱群众的正常生活。由于这类滋扰群众的个案难以构成重罪,即使被追究刑事责任也关不了多长时间,往往是抓了放,放了抓,社会不得安宁,群众没有安全感。为完善寻衅滋事罪的规定,从严惩处首要分子,增加了第2款:“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从而将本罪由一个量刑档次增加到两个量刑档次,法定最高刑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0年有期徒刑;属于第2款行为的,还增加“可以并处罚金“的规定。

(十七)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修正案第43条第1款、刑法第294条第1款)。主要是:1.明确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将2002年9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必须同时具备的四个特征的立法解释纳入刑法,为惩处黑社会性质组织提供法了律依据。2.增加规定财产刑。对这类犯罪除处以自由刑外,还可以并处罚金。3.由于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组织、领导者、积极参加者和一般参加者在犯罪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部门和单位建议分别规定处罚,并适当提高组织、领导者的刑罚。因此,《修正案》将组织、领导者、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分别规定处罚,量刑档次也相应由两个增加为三个,法定最高刑由10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5年有期徒刑。

(十八)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修正案第43条第3款、刑法第294条第3款)。只是修改了法定刑,加大了“保护伞“的处罚力度,法定最高刑由10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5年有期徒刑。

(十九)传授犯罪方法罪(修正案第44条、刑法第295条)。只是取消了处死刑的规定。

(二十)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修正案第45条、刑法第328条第1款)。只是取消了处死刑的规定。

(二十一)非法采矿罪(修正案第47条、刑法第343条第1款)。主要是:修改了本罪的构成要件,将“责令停业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严重资源破坏的”,修改为“情节严重的”;将加重构成,由“造成矿场资源严重破坏的”,修改为“情节特别严重的”,以进一步加大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

(二十二)协助组织卖淫罪(修正案第48条、刑法第358条第3款)。只是补充了“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这种协助组织他人卖淫的新的犯罪形式。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学术上的见解,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出台后,以“两高”的解释为准。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