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斯兰文化视野中的吐蕃人文社会_8_16世纪阿拉伯_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

伊斯兰文化视野中的吐蕃人文社会_8_16世纪阿拉伯_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

伊斯兰文化视野中的吐蕃人文社会_8_16世纪阿拉伯_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
伊斯兰文化视野中的吐蕃人文社会_8_16世纪阿拉伯_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

第29卷第4期Vol.29No.4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ibetNationalitiesInstitute(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2008年7月

July.2008

公元7世纪,伊斯兰文化与吐蕃文化几乎同时兴盛起来,13世纪伊斯兰的影响已推进到青藏高原的四缘,伊斯兰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吐蕃文化发生互动。14世纪以后,伊斯兰教首先从克什米尔传入吐蕃。

有关伊斯兰文化与吐蕃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涉及不多,即使有也侧重于近代以来的现状[1]。本文考察的是从公元8世纪开始直到16世纪,即西方传教士进入吐蕃之前,有着伊斯兰文化背景的阿拉伯、波斯文献关于吐蕃人文社会的记述,以期揭示伊斯兰文化与吐蕃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一、16世纪前阿拉伯、波斯与吐蕃的交往及文献概述

公元7世纪中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势力已经逐步控制了中亚,影响开始到达唐朝,其标志就是《通典》记载:“大食,大唐永徽中(650-655年),遣使朝贡云。其国在波斯之西。”“大食”为波斯文tazi的音译,原系一波斯部族的名称。后因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唐代史书遂称东进的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古藏文拼为tazig,或更加藏语化而写作staggzig。不过,藏语中的这个词,不是直接来自波斯语而是转译自中亚的粟特语(sogdian)[2](P2),即是吐蕃通过与中亚康国的接触而得知tazi这个词的。

公元8世纪初,“白衣大食”(哈里发王朝,660-749年)的军队在其呼罗珊总督屈底波的率领下,攻占了今楚河以南、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并有继续向东推进的势头。而这一时期,吐蕃正在经略克什米尔及帕米尔地区,以图攻夺唐朝的安西四镇。大食欲东进,吐蕃欲向西域发展,其目标是相同的,因而出现了双方联合的情况。据阿拉伯史书的记载,公元704年,白衣大食发生了穆沙(musa)叛乱,地点在今中亚的捷尔梅兹(tirmidh),吐蕃与突厥等曾前去协助镇压[3](P33)。公元715年,则发生了吐蕃与大食军队联合进攻拔汗那的事件。拔汗那在汉代称“大宛”,《魏书》称“破洛那”,《隋书》作“沛汗”,新、旧《唐书》均作拔汗那,即今中亚之费尔干纳(farghana)。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封其国为休循州,以王为刺史。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吐蕃与大食另立阿了达为拔汗那王,发兵攻其城,“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其时,正适唐监察御史张孝嵩在安西视察,遂发都府戍兵及羁縻州士兵万余人出龟兹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败阿了达于连城下,孝嵩等勒石记功而还[4]。

紧接两年后,又发生了吐蕃、大食联合谋夺四

伊斯兰文化视野中的吐蕃人文社会

——

—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

杨铭

(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元8-16世纪西方传教士进入吐蕃之前,阿拉伯、波斯文献关于吐蕃人文社会的各种记载。这一时期记载吐蕃的阿拉伯、波斯文献有十余种之多,这些文献的作者均有伊斯兰文化背景,但其中到过吐蕃的仅为少数。根据考证,这些文献关于吐蕃人文社会的描述大部分可信,但仍有部分误传或误记的地方,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吐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关键词:吐蕃;伊斯兰;文化

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08)04-0019-05

[收稿日期]2008-05-08

[作者简介]杨铭(1952-),男,重庆江津人,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历史、民族文物。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镇的事件。开元五年(717年),安西大都护汤嘉惠上奏朝廷,称“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钵换及大石城,已发三姓葛逻禄兵与阿史那献击之”[5]。突骑施原为西突厥之一部,强盛于唐武后年间,建牙帐于碎叶川,其首领为苏禄,他曾娶吐蕃公主为妻。钵换、大石城,分别为今新疆之阿克苏与乌什。此次吐蕃与大食的联合行动,由于唐朝安西大都护的迅速反击而再度失败。

其后,阿拉伯史学家雅库比写道,在奥马尔二世统治时期(717-720年),吐蕃曾派出一个使团,到大食的呼罗珊总督加拉赫处进行活动,还要求派一位穆斯林教师到吐蕃去。据说派去的这位教师名叫“沙利特”,他显然是到拉萨去处理有关伊斯兰教事务的[6](P33)。波斯文古地理书《世界境域志》也说,拉萨“有许多偶像寺(佛寺?)和一个清真寺,其中住着一些穆斯林”[7](P64)。唐代是否已经有伊斯兰教传入吐蕃,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尚不能确定,这主要是因为在藏文资料中没有相关的记载,因而早期阿拉伯地理文献的记载无法印证。但唐代吐蕃与大食有过接触与交往,这是没有疑问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的732年条记载,“大食与突骑施之使者,均前来赞普王廷致礼。”[8](P115)在今拉达克德兰茨村发现的粟特石刻铭文曰:“二百一十年,来自撒马尔罕(samarkander)的诺斯凡作为大使,致礼吐蕃可汗(khagan)。”据研究,这件铭文的年代,当在公元825年4月24日至826年4月12日之间,它反映了9世纪上半叶,吐蕃与康国交使的情况[9](P406)。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代替了前哈里发王朝,这个王朝时期(750-1055年)的阿拉伯帝国在汉文史书中被称作“黑衣大食”。天宝十载(751年),大食军队在怛逻斯击败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所率的军队,自此之后唐朝在中亚的势力开始退缩。天宝十四载(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吐蕃在此后约三十年中,相继攻占陇右、河西及西域东部南部的一些地方,遂出现了与回纥、大食争夺西域的局面。

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唐润州节度使韩滉至长安上言:“吐蕃盗有河湟,为日已久。大历以前,中国多难,所以肆其侵轶。臣闻其近岁以来,兵众寝弱,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10]《通鉴》卷二三三引李泌之言更详:“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唐朝欲招结大食以抗吐蕃,后来终无结果。但我们能从唐人所言中,见到吐蕃与大食对抗的事实。前引《新唐书?南蛮传》所载的贞元十七年(801年)西川一战,被唐军俘获的人众中,就有“黑衣大食等兵”,他们当是在吐蕃与大食的战争中,被掳掠至吐蕃东线的。

雅库比还写道,公元809年,河中发生了由拉飞?伊本?来斯(rafiibnlayth)发动的暴乱,他利用昭武九姓人对大食统治的不满,在突厥人的支持下,率领群众杀死大食官吏,完全控制了这个地区。当时,九姓乌古斯人、葛逻禄人及吐蕃人都给拉飞派来了援军[11](P35)。这个事件再一次证明,从8世纪后半叶至9世纪上半叶,吐蕃与大食是尖锐对立的。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所建著名的唐蕃会盟碑记载:“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喧赫,是故,南若门巴、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拔悉蜜等虽均可争胜于疆场,然对圣神赞普之强盛威势及公正法令,奠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忭而听命差遣也。”[12](P45)尽管有些言过其辞,但从这段碑文也能间接看出吐蕃与大食双方“争胜于疆场”的对立关系。

到9世纪30年代,波斯人建立了独立的伊斯兰王朝——

—塔赫尔王朝,取代了阿拉伯人对中亚的统治。40年代末,吐蕃内部因灭佛与护佛而发生战乱,河陇及西域等地复归于唐。自是,吐蕃与大食都脱离了中亚,双方的交往也就告一段落。此后,有关吐蕃故地与穆斯林交往的记载很少。11世纪初,吐蕃西部的古格国王意希沃带兵到阿里以北的葛逻禄活动地带去筹集黄金,以作为邀请印度高僧入藏弘法的聘金。结果被葛逻禄国王抓住,他强迫意希沃改信伊斯兰教,意希沃没有答应,结果死在狱中①。

从11世纪开始,伊斯兰教逐渐在吐蕃北面的新疆、西部的克什米尔和南面的印度传播开来,对吐蕃形成三面合围之势,但吐蕃凭借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置之身外。其间,有一些印度佛教僧人为逃避伊斯兰教的而来到吐蕃,他们将掺有伊斯兰教成分的时轮但特罗也传入了吐蕃[13]。

有明确记载的伊斯兰教首次传入吐蕃已经到了14、15世纪之交。当时,原来属于吐蕃控制的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和拉达克(Ladakh)先后被伊斯兰化,这样伊斯兰文化就不可避免的传到了吐蕃。当时,来到吐蕃的克什米尔穆斯林已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宗教社团,藏语称呼他们叫“卡契(Kache)”,这也是藏人对克什米尔的称呼。从此,穆斯林开始在吐蕃各地安家落户,到了14和15世纪之交,仅拉萨的穆斯林至少已达一万多人[13]。

由于有上述历史背景,所以从公元8世纪以来,在阿拉伯和波斯史学家、地理学家的著作中开始有了关于吐蕃的记载,而几乎无一例外,这些著作的作者均有其伊斯兰文化背景。据笔者初步的搜集和鉴别,这一时期记载吐蕃的阿拉伯、波斯文献有十数种之多,按年代顺序排列是:

[阿拉伯文]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初稿完成于846年左右;

[阿拉伯文]雅库比《阿巴斯人史》“中国诸王”,成书于875年或880年前后;

[阿拉伯文]佚名《中国印度见闻录》,写于9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

[阿拉伯文]伊本?罗斯特《珍宝志》,约成书于903年;

[阿拉伯文]伊斯塔赫《各国道路记》,约成书于930-933年;

[阿拉伯文]马苏第(?-956年)《黄金草原》;

[阿拉伯文]佚名《世界境域志》,约成书于10世纪下半叶;

[阿拉伯文]加尔迪齐著《记述的装饰》,成书于10世纪;

〔阿拉伯文〕伊本?巴伊塔尔(1197?—1248),《药草志》;

[阿拉伯文]雅库特《地名辞典》,约成书于1228年;

[波斯文]志费尼著《世界征服者史》,成书于13世纪;

[波斯文]拉施特主编《史集》,成本于14世纪;

[阿拉伯文]伊本?白图泰(1303-1377),《伊本?白图泰游记》;

[阿拉伯文]阿克伯?契达伊《中国志》,约成书于16世纪初;

[波斯文]米儿咱?海答儿《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成书于16世纪。

以上15种文献及其作者,其背景毫无疑问均属于伊斯兰文化的,但据我对这些文献的研读发现,其中真正到过吐蕃的作者不过一二人,而后者的代表就是《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的作者“米儿咱?海答儿”。

根据《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记载,当时的克什米尔征服者米儿咱?海答儿曾经率领军队进攻吐蕃,不过在距离拉萨还有数日里程的时候,他就打道回府了,具体情况如下:米儿咱?海答儿率领远征军离开列城的日期是公元1533午7月4日或前后不久,到达阿斯喀布拉克(Askabrak)的日期是10月22日;从那里退却是10月28日;到达接近瓜查岭边境的塔姆里克(Tamlik)时是1534年的1月10日。根据他的叙述来看,他从玛域(列城或其紧邻地区)出发;在进向Askabrak路上一共经过了4个地点:首先是barmang(或作Yarmang,Bartang等,此地异名很多);第二是Kradun,第三是LukLiuk(或作TukuLabuk,或LukLanuk),该湖滨城堡刚好位于列城去拉萨的中间站;第四是Ham(或

Hari),离这中间站有两天路程;最后抵达Askabrak,他估计该地距拉萨约有8天路程。在那里他停留了6天,然后经过8天时间回到了他所说的塔姆里克地方,此地距瓜查岭(Gugeh)只有不到两天的路程,而距玛峪或列城则有20日程②。但至今为止,对米儿咱?海答儿提到的他经过的这些吐蕃地名的比对,还不是很清楚,为此笔者将另撰文加以讨论。

二、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人文社会

据笔者初步的搜集和鉴别,阿拉伯、波斯文献中的吐蕃史料比较零散,但又弥足珍贵,它从伊斯兰文化的角度记载了吐蕃的情况,可补藏、汉文史料之不足。以下分类介绍8至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社会与文化。

(一)可汗

《道里邦国志》在“各地诸王的称号”一节中说,“突厥、吐蕃、可萨突厥诸国的君主均被叫做罕甘(khāqān)”[14](P17)。khāqān亦译作可汗、合罕、可寒,属突厥语音译,意为皇帝、君主。吐蕃君主在藏语中称“赞普”(btsanpo),但在与阿拉伯、波斯、突厥诸国的交往中,也被对方使臣、公文等称为可汗。如拉达克德兰茨村粟特石刻铭文,就把吐蕃赞普称为“可汗”(khagan)。这条史料它反映了9世纪上半叶吐蕃与中亚康国交使的情况,亦间接表明中亚及突厥等国是以自己国君的称号去称呼吐蕃赞普的。

关于吐蕃赞普的出身,阿拉伯、波斯文献也有记载。《世界境域志》:“其王称为吐蕃可汗,拥有大量军队和武器。……该地(n.zvan)有一部落,名叫玛域(mayul),吐蕃诸王皆出自此部。”③

而《黄金草原》对吐蕃赞普的出身与称号另有一套说法:诺亚的重孙阿穆尔的后裔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来到印度边界,“还有一支前往吐蕃定居,并从中选出了一位服从大可汗权力的国王。但是,自从这位国王停止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之日起(正如我们在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吐蕃居民便称其首领为可汗,以模仿古突厥国王,后者享有‘可汗中的可汗’之尊号。”[15](P114)“他们的国王享有‘图伯尔’的尊号,这来自也门国王图伯尔的名字。后来,时代的变迁使希姆叶尔语消失了,从而用附近民族的语言取而代之,国王获得了‘可汗’的尊号。”[15](P203-205)显然,《黄金草原》关于吐蕃赞普出生于诺亚的重孙阿穆尔的后裔,是一种受《圣经》文化影响的传说而已,不足以信。

(二)人民

《黄金草原》说:吐蕃“其居民大部分是由喜马

杨铭:伊斯兰文化视野中的吐蕃人文社会——

—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拉雅人组成的,……其中包括图伯尔(Tubba‘)人的后裔,也正如我们可以在《图伯尔史》中所指出的那样。在吐蕃人中,一部分是定居者,其余是游牧民。后者起源于突厥人,其人数之多不可胜数,其他任何突厥部族都不能与他们相媲美”。

《黄金草原》还说,“有人说‘吐蕃’(Thubbat)一名系由于他们的定居(Thabata)而来的”[15](P204-205),是一个叫“赛米尔”的人把希姆叶尔人留在了吐蕃和中国中原[15](P592)。这种说法把吐蕃王族的祖先追溯到最初的阿拉伯人那里,显然缺乏根据,我们只能理解马苏第的记载可能是当时阿拉伯世界流传的吐蕃人来源的说法之一。

至于说到吐蕃的游牧民来源于突厥,马苏第的记载也没有可信性。而在有关这一问题上,显然亲自到过吐蕃的米儿咱?海答儿在《中亚蒙兀儿史》中的记载,更为可信,其曰:“图伯特的居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玉耳巴(yulpa)──意思是‘村落居民’;另一类叫姜巴(chamba),意思是‘沙漠居民’。不过,沙漠居民只限于图伯特的一个地区,他们这种游牧民有一些很奇特的生活习惯,为其他地方所罕见:第一,肉或其他食物完全生吃,根本不知道烹调。其次,他们用肉而不用谷类喂马。他们只用羊驮运,每头大约能运载十二标准‘曼’。……姜巴──游牧民──的生活方式如下:冬季他们带着中国货盐铁、山羊毛衣料、莪术、牦牛、金子和围巾等藏货下到前述各山的西坡和南坡,也就是到达痕都斯坦并在该地进行贸易;到了春季他们又从那里带着当地出产的布匹、粮食、大米、谷类等,装在羊身上,满载而归。……乡村中的居民叫玉耳巴(yulpa),这种人散居在各地,例如退摆特的巴尔提地区就有;巴尔提本身包括若干〔较小的〕地段,如布里克、哈普拉、阿希加尔、阿斯喀尔都、〔隆克〕和拉达克等地,每一地段又都有堡垒和村落。”[16](P375-378)英译者注释道:“‘玉耳巴’可能是yulchopa的简称,导源于yulcho或yulche,意思是‘村落’。姜巴,据作者说,是位于帐篷中的人,即吐蕃的游牧民族。但沃德尔博士告诉我,‘玉耳巴’一般指‘土著’而言。”[16](P375)(三)社会与习俗

《地名辞典》:“随后我们到了吐蕃(tübāt)部落,……整个部落向巴格拉吉王交纳赋税,〔吐蕃部落〕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其国王人选。那里有一座监狱,专门用于惩处罪犯和罚款。”[17](P238)这里说的“巴格拉吉王”,很可能是指当时吐蕃西部的拉达克王“拉吉”(lhargyal)[18](P44)。至于说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其国王人选”,在藏汉史书中均不见记载,恐怕是一种误传。

《中国志》:“吐蕃人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契丹的

山区。他们出自一个崇拜偶像的牧人种族,中国古代的皇帝们把这些山区封赏给他们。”[19](P331)《世界境域志》:“(rangrong)居民住在帐篷中,其财产为绵羊。吐蕃可汗向他们征收人头税以代地税。……该地(n.zvan)有一部落,名叫玛域(mayul),吐蕃诸王皆出自此部。”[20](P64)关于“征收人头税以代地税”之说,有藏、汉文史料可作辅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称之为“大料集”,如“虎年(702年),……征孙波茹‘大料集’”;“鸡年(709年),……征调约茹牧户‘大料集’”[8](P109-110)。《新唐书?南蛮传》:“虏(吐蕃)法,每三户年出一兵,是谓大调集”,这种以户出兵的征调法,与人头税是相似的。

《道里邦国志》的作者谈到:“当一外国人到吐蕃,他会有一种愉快而幸福的感觉,直到其离开为止。”[17](P49)。马苏第的《黄金草原》对吐蕃人开朗的性格也有详细的记述:“那里居民总是笑眯眯、兴高采烈和心情欢畅的样子,我们无法一一列举该王国中水果和鲜花之不可思议的品种,更谈不尽其牧场与河湖的所有财富。”[15](P204)

(四)宗教与寺庙

《道里邦国志》在“各地人民礼拜的方向”一节中说:“吐蕃(al-tuhbat)、突厥地、中国”等地的人民,都“面对玄石(伊斯兰教徒崇拜的圣物)礼拜。”[21](P4)这种说法显然是从伊斯兰礼拜的习俗出发的,如果它描述的是上述人群中的伊斯兰信仰者,方可信任。

在阿巴斯朝哈里发?马蒙统治时期(813-833年在位),雅库比记载到:吐蕃赞普信仰了伊斯兰教,为了表示皈依,他还把用金宝座铸成的佛像送往呼罗珊。马蒙将这个偶像送往了麦加,但在一次叛乱中,叶基德总督用这座偶像打了金币。马蒙在位时期,是吐蕃赞普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的后两年和其子赤祖德赞执政(815-836年)的大部分时期,这两位赞普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说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可能是一种附会。也许赤祖德赞向黑衣大食送去一座金佛像,是弘扬佛教的一种举动。

《世界境域志》:“拉萨,是一个小镇,有许多偶像寺(佛寺?)和一个清真寺。其中住着少数的穆斯林。”[20](P64)结合此一记载,故有学者认为,佛教传入吐蕃的同时,南亚和中亚各国的其他宗教观念,也传到了吐蕃:通过突厥人(回鹘人)、粟特人传来了摩尼教,通过伊朗传来了景教,通过大食传来了伊斯兰教[22](P303-304)。

《地名辞典》:“(吐蕃)这里有一座用高大芦苇〔筑成〕的城郭,城中有一寺庙,用石建筑,上有涂油之牛皮,寺庙里有用麝香、羚角作成的偶像。城中有伊斯兰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祆教徒和印度人。……吐蕃人祈祷时面朝麦加所在的方向。”[17](P233)前

杨铭:伊斯兰文化视野中的吐蕃人文社会——

—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

文说过,这里的“吐蕃”是指今拉达克,如此,“用高大芦苇筑成的城郭”,“城中有伊斯兰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祆教徒和印度人”,就可信了。

大约在1341-1342年,穆罕默德?都忽鲁黑(1320-1414年为都忽鲁黑王朝时期),于征伐喜马拉雅山中的一些独立部落时,劫掠了佛教寺庙。在此不久以前,欧洲的旅行家鄂多立克曾说吐蕃沉睡在僧寺里面,对于上述事件,吐蕃并没有什么行动,但是中国的皇帝派使节要求允许重建被毁的寺庙,穆罕默德表示同意,但是他提出条件,依照可兰经典的法律,要付与一定的贡赋[23](P453)。

《中亚蒙兀儿史》:“西藏是全契丹和图伯特的朝向和克尔白(圣地),该地有一座巨大的偶像寺院。……他们中有学识的人(ulama)整个说来称为喇嘛。但是,喇嘛根据学识的高下而有不同的名称。”接下来,作者把他所了解到的佛教因果报应、六世轮回的教义叙述了一番,然后说:“这就是释迦牟尼教的教义。全中国都信奉这种宗教,他们称此为释教;而在图伯特则称为‘释迦土博’(shakatuba)和‘释迦牟尼’。在史书上这字写作‘释迦牟尼’。在某些史书上,释迦牟尼被认为是印度的圣者之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导师〔hakim〕。释教的教义还说,仅仅入教信神是不能进入天堂的,还要看他的业因如何。……目前,他们一切偶像,庙门口的主神像以及他们的全部传说,都和他(迦叶佛janakas-apa)有关。佛像雕的是迦叶佛。他们将我们的穆圣所具有的许多优良品德都归之于迦叶佛。”[16](P379、387)对照藏传佛教的教义、佛的名称、出家者的称号,可知米儿咱?海答儿的描述大部分是符合实情的。

综上所述,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关于吐蕃人文社会的记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特点:第一,自公元8世纪吐蕃与大食在中亚密切接触以来,直到14、15世纪之交世纪伊斯兰教正式传入吐蕃,吐蕃与伊斯兰世界的联系十分紧密,其间出现的有关人物、事件频多,层出不穷。

第二,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有关吐蕃的记载十分丰富,但我们在引用时需特别小心,要进行鉴别,因为数十作者中到过吐蕃的不过一二人,其中米儿咱?海答儿所著《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较为可信。

第三,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有关吐蕃的赞普、人民、社会、宗教、习俗等内容,基本上符合史实,与藏、汉文史籍的记载基本吻合;但仍有个别说法属于误记或误传,特别是关于吐蕃王族及人民来源的观点,只能视为一种流行于阿拉伯世界的传说而已。

第四,由于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的作者大多具有伊斯兰文化的背景,所以个别文献试图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仪轨来说明吐蕃的宗教习俗,这是需要特别加以鉴别的。

[注释]

①东噶?洛桑赤列撰.东噶藏学大词典[M]:“古格第六代国王赤扎西巴德赞有三子即:扎西则,觉卧杰布,沃巴则,长子被突厥(噶逻逯)杀死,三子被突厥囚禁致死,次子觉卧杰布继位。古格第20代国王和宗喀巴弟子古格堪钦阿旺扎巴同代,这位堪钦著有《古格王朝政教史》,有关古格20代国王的简况引自此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494-496.②Haidar,muhammad,AHistoryoftheMogholsofCentralA-sia(Tarikh-iRashidi),ed.&trans.byE.Elias&E.D.Ross,London,newimpression,1972.译文引自: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来校注.中亚蒙兀儿史——

—拉失德史[M],第二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444-446。该书的英译者注释到,根据各种资料综合来看,米儿咱?海答儿在进军拉萨的途中最远点不可能超过帕努(Palgu湖或Palu),那里的坐标大约是东经86度,距离拉萨至少还有350英里左右.

③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地域志[M],1983:64。但世界境域志[M]的作者在这里说的应该不出古格王(Gugergralpo)统治阿里古格地区的范围。据东噶藏学大词典[M]:朗达玛于铁鸡年(841年)灭佛后,全藏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木兔年(895年)贝考赞(dpalvkhorbtsan)王在江孜被奴隶起义者杀害,长子基德尼玛贡和次子赤扎西则巴分别逃到阿里和拉堆(lastod)。基德尼玛贡的长子贝吉衮即统治芒隅拉达克(maryulladwags)即拉达克王朝。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494-496.

[参考文献]

[1]周传斌.世界屋脊上的伊斯兰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2(4);房建昌.历史上穆斯林在西藏的活动[J],穆斯林通讯,2001(11);陈波.拉萨穆斯林群体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2000(1);段继业.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互动关系[J],民族研究,2001(3);索穷.佛法圣地的伊斯兰文明——

—拉萨穆斯林的历史和现状记略[J],西藏民俗(汉),2002(4).[2]劳费尔著、赵衍荪译.藏语中的借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少数民族语文研究室印,1981.

[3]ChristopherI.Beckwith,TibetanEmpireintheWest,M.ArisetAungSanSuakyi(ed.),TibetanstudiesinHonourofHughRichardson,Warminster,1980.

[4](宋)司马光撰.通鉴[M].卷221,玄宗开元三年.

[5](宋)司马光撰.通鉴[M].卷221,玄宗开元五年.

[6]ChristopherI.Beckwith,TibetanEmpireintheWest.[7]V.Minorskytranslatedandexplained,al-’"LAM:(Theregionsoftheworld)APersiangeography372A.H.-982A.D.,secondedition,London,1970.

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地域志[M].乌鲁木齐: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83.(下转37页)

李静: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活佛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

了割据军阀抢占寺院,抗日战争、国共对峙等重大国内国际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主要依靠于一个强大团结的民族国家。他把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赤忱的忧国忧民意识和爱国精神。在西藏学法,抗战初期,他在重要法会上都不断用藏语向甘南藏区民众告知国内国际形势,不断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号召广大藏族民众团结抗战。他曾经以这样一段话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以佛教救世降魔之精神,辅诩国家,做到我中华民族,皆能安乐康宁,降伏危害人类和平之侵略者,共济大同佛域,一切灾祸,皆能消除,国民昌盛,教义弘扬为志愿。”[7]

他还组织代表团,捐献购置飞机巨款,前往重庆支援抗战,用精神和物质援助,以实际行动鼓舞和激励前线军民的必胜信心和教育后方民众支援抗战。在大师的宣传和教育下,当拉卜楞寺发出筹集捐机款项的时候,民众蜂拥而至,卖羊卖牛,拿出自己应出的份额。据有关的记载,1943年,夏河县全县(包括夏河县、合作市全部及碌曲县、玛曲县部分)共有56788人。①以全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国家捐献15.85元。(按当时的物价,每只羊的市场价格约为2元上下)[8]大师的义举对稳定安多地区广大藏民、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抗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活佛身为宗教领袖,在思考宗教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点,寻求藏族文化传承新的文化载体,促进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都做出了伟大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他的宗教思想和教育理念

思想光辉仍为现代许多宗教领袖所学习和思考。“他扮演了一个民族改革家的角色,为当时的宗教领袖人物们树立了典范,也为当今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们留下了仍然值得深思的问题。”[1](P315)虽然大师英年早逝,但他在藏区尤其对安多藏区的发展史有着光辉的一笔。

[注释]

①1943年人口参见李永瑞(1942-1947年任夏河县县长).《夏河县略志》。教区人口见甘南藏族自治州档案馆藏的民国档案资料提供的概略数字。

[参考文献]

[1]陈中义,洲塔.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

[2]扎扎.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3]朱解琳.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4]李安宅.藏族宗教之实地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5]李建国.抗战时期的西北开发和民众意识近代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6]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7]黄奋生.嘉木样、黄正清小传[M].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出版。[8]林跃勇.第五世嘉木样活佛对抗日战争的贡献[J].西藏研究,1999(2).

[审稿孙林]

[校对梁成秀]

(上接23页)

[8]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9]GezaUray,TibetsconnectionswithNestorianismandManicheisminthe8th-10thcenturies,in:ErnstSTEINKE-LINERandHelmutTAVSCHER(eds.),ContributionsonTi-betanLanguage,HistoryandCulture,Wien:ArbeitskreisfürtibetischeundbuddhistischeStudien,Universit?tWien,1983.[10][宋]王钦若、杨亿撰.册府元龟?将帅部[M].

[11]ChristopherI.Beckwith,TibetanEmpireintheWest.[12]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3]Pallis,Marco,&Radhu,AbdulWahid.IslaminTibetandtheIllustratedNarrativeTibetanCaravans,IslamicTextsSoci-ety,1997;FonsVitae,1998.

[14]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宋岘译注.道里邦国志[A].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5]马苏第著、耿昇译.黄金草原[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中亚蒙兀儿史——

—拉失德史(汉译本)[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17]费瑯编、耿昇等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A].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8]群宗.拉达克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19]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

—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0]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M].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1983年铅印本.

[21]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宋岘译注.道里邦国志[M].中华书局,1991.

[22]石泰安著、耿昇译.西藏的文明[M].拉萨: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

[23]伊本?白图泰著、马金鹏译.伊本?白图泰游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审稿孙林]

[校对梁成秀]

!!!!!!!!!!!!!!!!!!!!!!!!!!!!!!!!!!!!!!!!!!!!

TibetanSocietyintheIslamicCulturalView

--TibetanChronicleinArabicandPersianDocumentsduring8thto16thcentury

YangMing

(Museum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Chengdu,Sichuan,610000)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variousrecordsaboutTibet(Tubo)inArabicandPersianDocumentsdur-ingthe8thto16thcentury,beforewhichthewesternmissionarieshadsteppedintoTibet.ThedescriptionsoftheDocumentsabouttheTibetansocietyaremorecreditablethanthataboutthereligiousculture,reflect-ingthecommunicationsandcontradictionsbetweenthetwoculturesofIslamandTibet.KeyWords:Tibet;Islam;culture

Ekvall'sContributionstoEarlyTibetanStudiesinU.S.A

SuFaxiang

(InstituteofNationalityandSociology,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

Abstract:Robert.B.EkvallisoneoftheearliestscholarsofTibetanstudiesintheUnitedStatesofAmerica.HisresearchonTibetmainlyfocusesonthreeimportantfields:anthropologicalstudyinTibetanarea,polityofSaskyaregimeunderYuandynastyandTibetanopera.Inparticular,hisanthropologicalstudyworksofA'-mdoTibetanareahavebeenindispensablereferenceforresearchersandstudentsinthisfield.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theearlyhistoryofTibetanstudiesinAmericathroughintroducingandcom-mentingofrepresentativeworksofTibetanstudiesbyMr.Robert.B.Ekvall.

KeyWords:Robert.B.Ekvall,U.S.A,Tibetanstudies,A'-mdopastoralarea,anthropologyOntheHistory,StatusQuoandDevelopingTendencyofTibetan

BuddhismLamaseriesinTianzhuCounty

HuaRuiji

(GesarInstitute,NorthwestUniversityforNaionalities,Lanzhou,Gansu,730030)

Abstract:Locatedontheimportantlineofcommunications,Tianzhuisaregionpopulatedwithmanyminorities,whereTibetanBuddhismbadbeenflourishinginthepast.BasedontheinvestigationsofhistoryandthestatusquoofTibetanBuddhismlamaseriesinTianzhuwepresentinthispaperouropinionsofthedevelopingtendencyoflamaseriesinthisarea.

KeyWords:Tianzhu;TibetanBuddhism;lamasery;history;statusquo;developingtendencyStudyonTibetanBuddhistArchitectureinHimalayanArea

ZhouJing&LiTian

(Dept.ofArchitecture,SchoolofHumanSettlement&CivilEngineering,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049)

Abstract:TibetanBuddhistarchitecture,likemonasteriesandpalacesarewidelyfoundacrosstheHi-malayanareawhereTibetanBuddhismhasprofoundinfluence,suchasinBhutan,SikkimandLadakh.ThispaperintroducesthedistributionTibetanarchitecturetypes,theimportantmonumentssuchasmonasteriesandpalaces,anddescribestheircharacteristics.

KeyWords:Himalayanarea;TibetanBuddhistarchitecture;distribution;architecturetype

吐蕃时期法律特征

试述吐蕃时期法律特征 吐蕃时期是西藏历史上文化、社会重要的奠基时期。是西藏奴隶制文明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吏制组军、经济文化、典章制度、宗教哲学、艺术歌舞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这一时期制定了维护奴隶制的法律,成为了后世只能够懂法律的基础。 吐蕃法律发展的开放性。吐蕃王朝时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时代。吐蕃具备建立统一法律制度的社会条件,是在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并制定《六类大法》,1《以万当十万之法》,2《十万金顶具鹿之法》,3《王朝准则之法》,4《扼要决断之法》,5《权威判决之总法》,6《内府之法》。这些法律的制定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藏族的土著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中原王朝也对吐蕃法律产生了一些影响,唐朝具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唐朝的一些文人又在吐蕃王朝担任相关职事;崇尚汉族文化而又急需建立法律制度的松赞干布积极借鉴了唐朝法律制度。在此后的吐蕃历史中,这样的过程一直延续着。因此说,吐蕃法律的发展与完善是在一个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中完成的。 吐蕃法律规范的宗教性。伴随着吐蕃时期佛教的传入,吐蕃的法律规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响影。再加上官方有力的引导,一系列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独特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被直接反映到法律规范当中,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和与法律规范。佛教戒律进入藏族法律,最基本的是“五戒”与“十善”。在佛教极为盛行的藏区,法律与宗教戒律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有些佛教戒律就是法律。此外,以佛教信仰为基础而形成的习惯、禁忌也融入藏族传统的法律之中,与法律规范交叉在一起。 以罚代刑的特征。以罚代刑吐蕃法律规范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经济法律责任来追究违法犯罪的责任。最典型的是盛行在青海、西藏等地的“赔血价”制度。所谓“赔血价”,就是杀人犯或其亲属只须向受害人及其亲属支付一定数量的财产(包括牲畜、枪支、金帛等),以补偿受害者家属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就不再实行血族复仇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习惯法制度。据考证,赔命价、赔血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西藏的《法律二十条》。这里的不仅反映了以罚代刑的特征,还反映了法律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对等级进行了森严的规定。 司法审判制度中的“神判”特征。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在吐蕃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神灵是最为可靠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所以神判无疑是一种看似“合理高效”的选择。对于“神判”种类及形式,在这里列举了一些在民间流传的一些“神判”方式: 1起誓。一般让双方当事人以佛法僧及各种圣物等发誓,用以证明自己的证词与事实相符,或者表明自己清白。审判人员以是否敢于发誓作为判决好恶的依据。 2抓阉。抓阉是藏区普遍采取的神判方式之一。届时由他人将两张写有无罪,有罪字样的两个纸团包在两个炒面丸之中,让双方当事人各选取一粒。拿到写有有罪字样者即为罪犯,对方则为清白。 3卜卦。在头人的主持下,活佛诵经祈祷并进行卜卦。卦示何人有罪,既使他没有犯罪,也要受到惩罚。 神判之所以在西藏流行,是有其背景原因的。首先当时吐蕃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办案条件最差,人们无法找到更为有效的办案手段。其次,在一个宗教盛行的地区,人们人为神是最为可靠、公正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第三,此种审判方法运用起来便于付诸实施。因此人们自然乐于使用此种制度。但是神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班级姓名学号 主备人:陈海云审核:汪明新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课程标准: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4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地点、教义、影响的扩大。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与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区域、首都、强盛。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 2、能力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探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起到了什么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伊斯兰教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很多人希望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形势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使学生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社会。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各地的文明成就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交流的重要作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文化的繁荣起着促进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中的作用。 (二)格物致知 Ⅰ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位置:自然条件:。 2、伊斯兰教的创立人,其教徒被称为,所信奉的经典是,这部书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年是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为何把这一年当做是伊斯兰教教历的元年。 3、穆罕默德为统一阿拉伯半岛所做的贡献:穆罕默德领导取得多次胜利,到他去世之前,基本统一了。 4、年,新型的阿拉伯国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原因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到8世纪中叶,称为地跨的大帝国。世纪以后,靠征服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逐渐衰弱下去。 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人对直接文化作出的贡献: 1、把阿拉伯的、和教带到世界各地。把东方的特产和带回阿拉伯。 2、阿拉伯人将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加以改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与保守性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与保守性 杨格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00 摘要:文化是世界人民特定价值观的集合体,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却可以采用包容性标准进行评价。某一种文化的开放程度与保守程度也决定了对于其他文化的取舍程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关于它的评价和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将从开放性和保守性两个相对视角来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展开探究。 关键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开放性;保守性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由阿拉伯人与穆斯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糅合了东西方古代优秀文化,尤其是汲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属于阿拉伯人固有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波斯、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多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的新文化。所以,可以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贯通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流媒介,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1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 1.1 开放性的形成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产生本身就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早在公元7世纪之初的阿拉伯部落林立、缺乏统一的文化思想,直至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才使得阿拉伯人成为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然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伴随着穆斯林向东西方扩张的历史,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多个国家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其中原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了交融发展,使得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同时,也使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融合古代多种优秀文明的综合性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学、游艺、美术、工艺、占星学等多种文明成果糅合在一起,涉及到波斯、古希腊、罗马、印度以及中国等各种优秀的古典文化。 1.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互影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善于汲取其它文化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长期的征服战争过程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得到了迅速传播,并且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对其他文化造成了深刻影响。然而,早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毕竟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上与其他优秀文化相比处于劣势,古代印度、埃及、罗马、叙利亚等国家的文明程度要高于阿拉伯人,所以,当阿拉伯人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在积极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各种民族文化在阿拉伯人的精神世界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进而逐渐形成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尤其是在阿拔斯朝时期所掀起的“翻译古典文明运动”高潮,使得阿拉伯人大量吸收了来自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越来越多的其他文化纷纷以阿拉伯文为载体而被保存下来。同时随着伊斯兰教向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其他民族也在积极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也成为许多民族的通用语言。可以说,阿拉伯人在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文明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桥梁作用,使得大量的东西方古代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播到世界多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正如赫伯特·格特沙尔克所说的“全世界都应感谢阿拉伯这个媒介”一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保存与传播作用,例如中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在中世纪通过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传入欧洲的。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创新者,他们在翻译其他优秀文化过程中,会融合进入更有价值的解释和评论,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如果没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那么世界文明发展的脚步无疑将会延缓。 2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保守性

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艺复兴(一)

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艺复兴(一)已完成1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科学的中心是哪里? ?A、希腊 ?B、阿拉伯 ?C、罗马 ?D、巴黎 我的答案:B 2 全球的文明发展过程都是同一个体系的。 我的答案:× 3 巴比伦神庙留下了大量观测天文的泥石板。 我的答案:√ 4 一下对灌溉技术贡献最大的是() ?A、埃及人 ?B、巴比伦人 ?C、印度人 ?D、中国人 我的答案:B 5 阿拉伯数字是什么人发明的? ?A、阿拉伯人 ?B、中国人 ?C、印度人 ?D、希腊人 我的答案:C

6 苏颂生活在那个年代? ?A、宋代 ?B、明代 ?C、元代 ?D、清代 我的答案:A 7 中世纪世界科技的中心在() ?A、德国 ?B、意大利 ?C、英国 ?D、阿拉伯世界 我的答案:D 8 文艺复兴的机械的自然观,是出于对上帝造物的信仰,而不是说它来源于一种科学精神。 我的答案:√ 9 文艺复兴促进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我的答案:√ 10 文艺复兴是在什么时候兴起的: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7世纪 我的答案:A 11

文艺复兴的中心是: ?A、德国 ?B、希腊 ?C、意大利 ?D、英国 我的答案:C 12 伊斯兰文明是哪个国家创立的: ?A、法国 ?B、希腊 ?C、德国 ?D、阿拉伯 我的答案:D 13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史是以()为中心展开的。?A、自然 ?B、科技 ?C、神学 ?D、哲学 我的答案:C 14 中世纪阿拉伯文明没有受到()影响。 ?A、阿拉伯数字 ?B、炼金术 ?C、炼丹术 ?D、航海术 我的答案:D 15 欧洲中世纪时期哪个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A、伊斯兰文明 ?B、印度文明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松江区松江二中罗炽 [教学目标] 1.知道阿拉伯国家产生、扩张、由盛转衰的基本历史进程。知道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创始人、经典和基本教义,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与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密切关系。知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果,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探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所起作用,培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产生关注,探索时事的兴趣。 3.伊斯兰教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很多人希望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形势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使学生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社会;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各地的文明成就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伊斯兰文化 难点:伊斯兰教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说明:1. 伊斯兰教是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伴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贯穿着伊斯兰教精神,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科学文化,并成为古代文明的保护者,沟通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东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通过欣赏古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优秀成果,进一步认同人类文明多元性、丰富多样性,故为本课重点。 2. 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创立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也是阿拉伯国家政教合一特点的由来;而伊斯兰教又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版图的扩张而传播到世界范围,从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具有必然性的,且与阿拉伯国家的创立有着密切关系,但由于宗教文化与学生平时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通过了解伊斯兰教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密切关系而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文明》 习题

第2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一.基础知识 1.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其教徒被称为(),所信奉的经典是()。2.阿拉伯人将民间故事汇集整理,创作了世界名著()。 3.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地点是()。 A.麦加B.麦地那C.巴格达D.巴勒斯坦 4.公元8世纪,古代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是()。 A.耶路撒冷B.麦地那C.巴格达D.麦加 5.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开始于()。 A.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B.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C.阿拉伯半岛最终完成统一D.穆罕默德逝世 二.综合能力 6.按时间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正确的是()。 ①大体统一阿拉伯半岛②创立伊斯兰教 ③出走麦地那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③②④① 7.小明的爸爸送他一本世界名著,书中主要内容有:阿拉伯国王、勇敢的苏丹王子及巴格达富丽堂皇的宫殿等。这本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应该是()。 A.伊斯兰文化发展的时代 B.希腊文化发展的时代 C.罗马文化发展的时代 D.印度佛教发展的时代 8.阿拉伯帝国已经灭亡了许久,然其民族仍然存在至今,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 A.血统B.语言C.宗教D.风俗习惯 9.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列有关阿拉伯文化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教育和知识有关。 ②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有关。 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 ④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世界上的五大文化圈

世界上的五大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后来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主要是以白种人的居住地为主,包含欧、美、纽、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议会政治(政治)、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经济)、中产阶级为社会上的主要力量(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基督教的价值观仍为主流以及重视消费与享受(文化)。 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国,以及以华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因为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扩散中心,所以中国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现在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汉字、儒家思想(例如这些地方都设有孔庙)、以中国律法为蓝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国化的佛教。 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朗、巴基斯坦等)。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诚地保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东南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等等。 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印度文化圈的特色表现在对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东欧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主要是在俄罗斯、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等地为主;而东欧文化圈所展现出的主要特色有:以东正教为其宗教信仰,使用

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苏联尚未瓦解之前,因为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倾向极权专制,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但这些现象已随著苏联的瓦解而有了改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逐渐向西方文化圈结合、靠拢。

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浅析 (2)

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浅析 【摘要】本文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并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吐蕃王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征进行宏观上的分析,从而勾勒出吐蕃对外交往的基本轮廓,以期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吐蕃王朝发展进程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项策略所发挥的作用,并试图探讨这些因素与吐蕃王朝崛起、强大和称雄中亚地区的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关键字:吐蕃王朝高原地域佛教 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的先进文化采取什么态度,是影响民族文化能否得到延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处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在其发展的重要阶段——吐蕃时期就很成功的吸取外来先进文化,为藏民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最终溶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 藏族先民们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唐代称为吐蕃,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高原地域特点是藏族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所以藏族所居住的青藏高原地域环境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以此按常理来推理,藏族似乎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民族。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藏族在其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却始终表现出了一种极为惊人的开放特征,积极向外开拓,积极的对外交往,尤其是在藏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吐蕃王朝阶段表现最为突出,这一现象是颇耐人寻味的。为此,本文将就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与藏族历史发展之内在联系作一初步的讨论,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对外交往的开放特征与藏族的历史发展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漫长时期内,藏族先民就已经与周围的民族进行着长期的不间断的交往。其土著文化系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但西藏高原的土著文化却绝不是在封闭和孤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相反,而是在不断与周边相邻地区各原始居民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或融合,不断广泛地吸取外部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可以说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藏族先民就已经有积极对外交往的历史和传统。吐蕃王朝时期是青藏高原社会大开放和大发展的时代,是青藏高原整体文化形成和奠基时期,同时也是藏民族这一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开始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这两个过程却是通过吐蕃社会的全面开放和向外开拓来完成的。因此,开放性发展可以说是吐蕃时代最为显著的时代特点。吐蕃时代的大开放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交往过程始终伴随着全面的向外扩张。吐蕃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即以向外的开拓和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并展开了持续达200年之久、强有力和全方位的向外武力扩张。吐蕃武力扩张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作为一个高原王朝乃是极为罕见的。在扩张之鼎盛时期,吐蕃势力曾东取长安,北占西域之四镇,西抵中亚各国,南达尼婆罗和印度恒河流域。此正如《旧唐书·吐蕃传》所言:"彼吐蕃者,西陵开国,积有岁年,蚕食邻善,以恢土宇。高宗朝,地方万里,与我抗衡,近代以来,莫之与盛。"不过,吐蕃扩张之最大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却是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并将青藏高原范围内众多的部落和部族纳人了其统治之下。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它标志着青藏高原各部落和部族从过去分散和多元状态开始迈向了一体化的进程,这无疑为藏族自身之形成奠定了基础。这表现于两点: (1)吐蕃王朝的扩张及由此实现的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域的统一,基本奠定了此后藏族的地域分布格局;

世界地理文化圈+中国地域文化整理

地理文化圈整理 【世界文化圈】 1.西欧文化圈包括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了(乳畜)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刀叉,不同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展示了浓郁的西方文化风情。 2.东欧文化圈,以(斯拉夫)民族为主的东欧地区,信奉(东正)教,文化深受(俄罗斯)的影响。东正教堂、俄罗斯精湛的(芭蕾舞)艺术,构成了靓丽的文化风景。 3.东亚文化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汉字)的影响。(季风)气候造就了本地区的(稻米)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筷子;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朝鲜的(高腰长裙)和(蒙古袍)组成了东亚特有的服饰文化。 4.南亚文化圈,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是古文明中心之一,受(古印度)文明影响,语言数据印欧语系,民族、语言、宗教都比较复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混杂;印度(泰姬陵)等各式宗教建筑,(纱丽)服饰等,展现了独特的南亚风情。 5.东南亚文化圈,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文化受(中国)、(印度)、及(欧美)影响,丰富多样。主要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而(菲律宾)是亚洲唯一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吴哥窟)、(婆罗浮屠)等各种宗教建筑以及多姿多彩的宗教节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6.伊斯兰文化圈:分布在(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阿拉伯)民族占主导,传统服饰是宽松的(阿拉伯)长袍,可预防日晒和风沙。(清真寺)(建筑)和朝(麦加)方向虔诚祈祷的穆斯林,是这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7.非洲文化圈,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族以(黑)色人种为主,民族、宗教复杂。多信奉(原始)宗教,原始的(图腾)崇拜。

试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与影响

试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与影响 伊斯兰文化(a1-Thaqafah al-Islamiyyah) ,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为一体,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显明的伊斯兰色彩,故又称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五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阿拉伯帝国庞大的疆域造就了伊斯兰世界的辉煌成就和文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阿拉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叹,并且我们也从中获得了不少丰富的知识并深受其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涉及科学、宗教、政治、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1.哲学方面 伊斯兰哲学主要讨论真主的独一及其与被造物的关系、宇宙的生成、真主前定与人的意志自由、理性与信仰、宗教与哲学、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古兰经》的地位等问题。伊斯兰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和宗教哲学。自然哲学以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为代表,主要有自然泛神论和双重真理论,他们主张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以自然科学的成就来解释哲学的问题。宗教哲学强调调和宗教与哲学、理性与信仰,以哲学和逻辑学论证教义,使哲学为信仰服务。 2.自然科学方面 制定了天文表和较为准确的历法,测定了太阳系已知星辰的位置,确立了各 星座及300多个星宿的名称,将几何学的正割和正切概念及计算法引入天文计算,发现月球的“二均差”和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并证明了太阳对众星辰最远点的运动值(12.04),推论出地球绕太阳运转,主张太阳中心说。此外除了十进位制的阿拉伯数字之外,阿拉伯数学家已知二次方程式有两个根,用二次曲线解三次方程式和四次方程式;他们研究了面积、体积和画出有规则的多边形,并把多边形与代数方程式联系起来,以求得未知数;他们掌握了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并在三角学中首先使用了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弦、余弦,还发现了其中的函数关系,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近似计算方面,十五世纪的阿尔卡西在他的《圆周论》中,叙述了圆周率π的计算方法,并得到精确到小 数点后16位的圆周率,从而打破祖冲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记录。此外,阿尔卡西在小数方面做过重要工作,亦是我们所知道的以「帕斯卡三角形」形式处理二项式定理的第一位阿拉伯学者。阿拉伯的数学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宗教方面 伊斯兰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在探讨基本信仰、宗教制度、立法的根 本原则问题上,逐步形成各门相对独立的宗教学科。”。伊斯兰教法学以经训及教义 学为基础,探讨教法的根源、立法的准则和方法,它规定了信仰的最高原则、宗教制度(礼仪)、民事律法、刑事法以及应恪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它被视为安拉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使信仰同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穆斯林的宗教职责,起着强化信仰、捍卫伊斯兰教的作用。伊斯兰教法其内容和形式不同于一般世俗法,它是宗教、律法、伦理道德的合而为一。

吐蕃王朝军队给养方式探蠡

吐蕃王朝军队给养方式探蠡 朱悦梅 原刊《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第149-154页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内容提要:吐蕃王朝建立之初,军队给养制度保留着部落制的特征,出兵不带军粮,依靠掳获的东西度用。随着其军事行动中战线的拉长、战场的扩大,其给养方式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应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汉、藏文文献,分析认为吐蕃的军队给养方式,针对不同战场的区域地理特点,补充新的补给方式,在西域地区出现了给养配给制;在山区农业物资相对贫乏的地区,放弃传统的给养模式,采用赎买方式维持对部队的供给;在关陇半农半牧的地理条件下,仍保留部落迁移的生活方式,以保障军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吐蕃,军事,唐代,历史地理 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青藏高原的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吐蕃王朝具有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的特征,特别是原始公社制时期军事民主制特点的遗存,使吐蕃王朝时期的军队显得既强大又稳固,堪与势力强大的唐王朝相颉颃。 吐蕃军队的作战风格以剽悍骁勇著称,一方面,军事组织兵法森严,具有较强的荣辱意识,另一方面,与吐蕃部落制度下的所谓出兵不带军粮,依靠掳获的东西度用的激励措施不无关系。这种军队出征时自带给养的方式,在吐蕃王朝建立初期的军事征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吐蕃向外发展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军事战线延长,军事部署趋于复杂,军队的给养方式就不得不根据军事地理的新要求和军事进程的新变化而有相应的调整。 吐蕃军队给养的方式、体系与变化过程,与吐蕃的社会生活方式、军队的组成、军队作战的特点、吐蕃的作战区域及其地理特征等有密切关系,随着军事进程的发展和进攻区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与特征。 一、吐蕃军队的组成 吐蕃早期与唐军的作战,军队人数动辄达10多、20万甚至40万之多。如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屯军境上,从侵掠之”。[①] 又如,大非川一役,吐蕃投入乌海战区的兵力20万、大非川战区的兵力40万。那么,吐蕃何以在一次战役中就能集结如此众多的军队以投入前线战场呢?这还得从吐蕃的军队组成说起。 从藏文文献可知,吐蕃军队中有专职的“奴”,但这种军士的配置体系并非吐蕃王朝创建之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2014-10-29 04: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 【文明史论】 作者: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铁铮 早期穆斯林天文学家的重要仪器—产自巴格达的黄铜制星盘

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大门上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装饰 古阿拉伯人对宇宙的认识 伊斯兰教是继犹太教、基督教之后世界上第三个一神教。同时,伊斯兰教又与佛教和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及其衍生的宗教文化既是构成伊斯兰文明的核心要素,也是伊斯兰文明创造力的源泉。由于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为

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其宗教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同为阿拉伯语,因此,它通常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称谓。但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非阿拉伯人所独创,而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等诸多民族的穆斯林共同创造。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多元性的宗教文化。其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即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以及包括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在内的外来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自诞生后,在辉煌与衰微的跌宕的历史演进中,绵延千余年。 伊斯兰文明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是一种蕴含人文主义倾向的宗教性文明。伊斯兰文明的创造力来自伊斯兰教,并从伊斯兰宗教文化中摄取养分。简言之,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文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原动力。 伊斯兰教的创立取决于公元7世纪中叶前的百余年间,其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条件。那时的阿拉伯人尚处在野蛮的“蒙昧状态”(阿拉伯语为“贾希里亚”时期),主要表现有:一是以血缘为纽带所组成的不同氏族和部落构成半岛游牧社会的基本细胞,氏族成员绝对效忠各自的氏族部落,并热衷血亲复仇。同时,由于生计资源的匮乏,各氏族和部落为争夺畜群、牧场和水源,始终处于绵延不绝的劫掠和旷日持久的厮杀中,致使半岛动荡不定。二是阿拉伯半岛盛行原始宗教和拜物教,其崇拜物繁杂,因人而异,成为多神教的中心。但因长期深受外来宗教,即信仰一神论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熏染,阿拉伯人的思维定式和文化传统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一神观念在朦胧中滋长,这预示着半岛多神信仰的危机。三是两大帝国拜占庭和萨珊王朝长期在西亚的角逐和争霸,导致传统商路的改变和汉志新商路的兴起,麦加逐步发展为半岛新的经济、

吐蕃王朝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收入的来源

吐蕃王朝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收入的来源 展开全文 《细读吐蕃》系列第七篇:吐蕃王朝的财政收入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开始不断兼并周边政权,并向着帝国的方向迈进。 在不断兼并邻邦的过程中,吐蕃原有的政治格局也随之不断变化和调整,一批旧权贵因此消失,新权贵不断出来。 当松赞干布登基后,他必须迅速对旧有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 一、吐蕃政治体制的调整。松赞干布时期颁布了,以“基础三十六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规划。

其中,“六大法典”的第一项“六六大计法”(又译“万当十万之法”),便是将吐蕃领土划分为具有军事和行政双重功能的“四茹”(后形成“六茹”)、六十一个“东岱”。 在四茹的划分中: 卫茹,以拉萨大召寺为中心; 约茹,以雅隆昌珠为中心; 叶茹,以香地雄巴园(现在的南木林雄雄)为中心; 茹拉,以赛地方的杜尔巴纳(萨迎赛区)为中心: 被吐蕃征服后的苏毗、象雄,分别设了苏毗茹和象雄茹。 茹一级行政体制的设立,打碎了之前小邦国的疆域,将整个吐蕃领土置于王室权利的管控之下。 从经济意义上说,“茹”的首领“茹本”由王室任命,在相应管理地区拥有财产支配权,并承担相应义务。 同时,在每“茹”下又封十六个地方官,四茹总有六十四个地方官。这些地方官具体负责辖区的经济社会事务。 针对在建立吐蕃王朝期间有功的贵族,王室还赏赐了十八个“采邑”。 从各大贵族“采邑”所处的地区上分析,没有与在“茹”下的十六个地方重合,显然采邑并没有占吐蕃大量的地盘,也不是吐蕃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茹”下还设有偏向军事功能的“东岱”(千户),总

计六十一个。 “东岱”以部落为基础来划分,每一个东岱的属地就是各自东岱的兵源区,负责为军事行动提供有组织的士兵来源。 需要注意一点,吐蕃的军事、行政结构,是纵向隶属关系和平行交叉关系的混合体。“茹”与地方官、地方官与采邑封地,为纵向隶属关系;而地方官与“东岱”,则是平行交叉的协作关系。由“茹”、“地方官”、“采邑”、“东岱”构成的混合管理体系,非常有效的削弱了部落贵族的势力,将部落和各酋长都纳入到统一的轨道中,使吐蕃王室的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巩固。 二、吐蕃财税制度的形成虽然,松赞干布生前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社会组织、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六六大计法”、“十万金顶具鹿法”、“内府家法”等)。 但他所处的时代,毕竟是吐蕃王朝草莽初创的时期(“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虽有官,不常厥职,临时统领。”《旧唐书·吐蕃传》)。松赞干布生前,吐蕃王朝的制度并没有彻底完成。禄东赞主政期间(公元650-667年) ,又对松赞干布制定的律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增订。 首先,他主持了大规模的户口清查,详细统计吐蕃国内的人口数量; 其次,在掌握了户口数量的基础上,加强了赋税的统一摊派与征收;

吐蕃王朝分裂时期

吐蕃王朝分裂时期 自朗达玛被杀,吐蕃王室内部争权,致王朝分裂,形成世俗和宗教的封建割据局面.这一时期是从唐末公元八四二年朗达玛死后起,至元初八思巴封为帝师,受供十三万户,建总制院以前,即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年为止,其分裂时期,共约三百余年。 阿里王系 尼玛贡逃于阿里建立王权。彼生三子。长子白德日巴贡据孟域;次子扎西德贡据布让;三子德祖贡据象雄。德祖贡有二子即柯热与松额。兄出家名耶协沃[注释:耶协沃:又称拉喇嘛?耶协沃。凡王族出家人名前均加“拉”字,是一种尊号。他未出家前曾娶妻生有二子,即纳嘎热咱和德瓦热咱。他后半生因阅读先祖史册,心生感慨,奋然立志欲继承祖先宏法事业,遂出家为僧。此时已无传戒经师,他只有在佛像前为自己授戒。曾建托林吉祥神殿,派遣二十余名聪慧少年赴迦湿弥罗学经,培养出了大译师有仁软桑布、小译师扎九喜饶等人,对于佛教大作饶益。耶协沃为欲迎请班智达来藏宏法,曾往印度边区觅金,不幸为边地伽尔劳王所擒,索取多金不获,遂被害(《汉藏册府》216-218页)。《青史》说耶协沃系带兵攻打伽尔劳,战败被擒,伽尔劳要他放弃信仰佛教,否则以身相等之黄金来赎则释(《青史》300页]。斯时前宏佛教趋于衰落,迎请班智达之规,亦已废弛。历经多时,始有尼婆罗一善巧译师名勒汝哲,迎请班智达?查拉仁瓦与米底二师来藏。勒汝哲忽卒于途中,二师不解藏语,遂致长时流落藏地。米底曾于道那[注释:道那:道那河的河谷地区,在日喀则的西北,南木林县的西边]作牧羊人,久之,始遇一有识之士,二师方能行至朵康,略开讲听之宏法事业。米底曾著有《语门利刃论》。盖此时藏地誉为法师之人,多于经教缺乏智眼,乃骄慢愚鲁之辈,审观此情,诚如萨迦班智达所云:“如果去到独足国,两足反不算人类”。又云:“所谓旃檀虽胜金,愚者以之作木炭”。此诚真实不虚之语也。 拉喇嘛耶协沃迎请东印度班智达达磨波罗来藏,广宏毗奈耶之讲解及实修。其随行弟子有三波罗。所传律戒则称为上路律传[注释:上路律传:藏人习惯称西北为上,东南为下,因为康藏几大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的,故甘青藏区称为朵麦,属下路,阿里称为堆,属上路。律戒是佛教的根本,朗达玛灭佛,破坏佛制,首先破坏僧相。佛教重兴,则以恢复戒律传持为其重要标志。故达摩波罗等从阿里开创的戒律传承,则称为上路律传,喇钦布、贡巴饶色等从朵康开创的戒律传承,则称为下路律传]。柯热之子拉德迎请班智达?苏布提室利辛地广译“波若”类经论。复依止大译师仁钦桑布作为顶首供境师。仁钦桑布,生于谷格之娘旺热那渚村,两岁时则能诵梵文声韵咒字,并于地上作画,示现种种奇迹。故其前生决非愚昧如羊之辈,而乃班智达之世代转世者。其受鼓动去印游学之因,先是有一化缘班智达,不解诵读梵本,桑布心生烦闷,乃就树荫假寐,梦中见一具足空行德相妇女与之言曰:“迷恋故乡入魔网,如蚕吐丝缚自身,若入欲求解脱道,当往北方迦湿弥,如水奔流印东西,教诲译藏方为安”。师经此指点,作为增上因缘,曾多历艰辛,始抵迦湿弥罗国。旋至迦拉卫日城,遇一婆罗门,相其手纹,则为之祝福赞颂。又运用“如意宝珠神行法”,至达玛拉萨里达罗城,拜谒班智达?高羯罗哇玛,听受瑜伽续及其修法教授,译成藏文。并在众多班智达前请教决疑。方拟回藏,依梦兆指点,又往访那若巴、迦玛拉古布达、阇那米扎等诸大德,听受难以数计之甚深和广大经论教授。总共依止班智达大师约七十五人,可谓已达经论教诲之彼岸,佛教后宏时期,译师之中无有能与之相颉颃者。智王?耶桑孜巴亦云:“后宏密教之鼎盛远过于前宏者,亦此译师之力也”。曾有如是之赞语。 拉德有三子:沃德,希瓦沃,绛曲沃。第三子比丘绛曲沃者,为精通内外诸法及善巧译事之人也。先是,耶协沃以王位授与其弟,自任将军,率兵远征伽尔劳,兵败被擒。伽尔劳劝其舍弃皈依三宝,否则将以身量相等之黄金相赎,二者随办其一,则可获释。如此张其巨口,使诸侄等为寻多金,致稽延时久。耶协沃遂云:吾年已迈,纵然赎出难益佛事,比金不

《中国历史各朝代版图一览》

一.五帝: <约公元前26世纪——约公元前22世纪末,或21世纪初>历经约400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没有地图! 世界承认的中国历史最早时期是商朝,因为有商代青铜鼎甲骨文出土,而神马三黄五帝和夏朝人家外国都认为只是传说而已,因为至今也没有出土过比青铜鼎更早的文物,如果有的话,中国就能排文明古国第一了,而我们一直是第四!二.夏王朝: <约公元前22世纪末——约公元前17世纪初,>历经400多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也木有详细的地图!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源于夏朝。 三.商王朝: <约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11世纪>历经约600多年,

开国君主-汤王,商朝出现甲骨文,商朝的青铜艺术中外闻名!最后一个王纣王。 四.周朝: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历经844年。周朝分为2个阶段: 1.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历经329年。 开国君主-武王,姬发。<封神榜上面有的> 最后一个王-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他。

2.东周<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历经约256年。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1.>春秋五霸:<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时间关系不再做详细说明...... <2.>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多年。 战国七雄前期版图。。。。。。。

战国七雄后期版图。。。。。。。。。。 五。秦朝<秦帝国>: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历经15年!秦始皇-嬴政。

秦帝国版图。。。。。。 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六。汉王朝: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历经426年。分为西汉和东汉。 1.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历经231年。著名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对文艺复兴的影响——读《智慧宫: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有感 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 院系:阿拉伯学院 姓名:热汗故丽·克拉木 学号:13090043 2016年6月21

【内容摘要】 在这西方主导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被灌输了“‘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的观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著作在中世纪所剩无几。好在还有乔纳森?莱昂斯这样的西方学者,尊重“他者”的文明,固执地要告诉我们真相。他让我们知道,当时愚昧无知的欧洲是如何受到阿拉伯学者的恩惠,了解他们先进的科学,诸如天文学,医学,数学,化学(炼金术),以及穆斯林学者在百年翻译运动中在“智慧宫”里翻译并进行纠正,创新的古希腊罗马著作以及阿拉伯人的原创著作。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百年翻译运动智慧宫在穆斯林世界求知的英国 人阿德拉 一、当代人所认识的文艺复兴 查阅百度百科中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发现其基本意思是“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的。在起因上,更有“绝大部分学者认为,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该说法被史学界广泛认同。”这样的说法。只字不提穆斯林对文艺复兴的贡献,反而把他们当做敌人看待,这让我很震惊。文艺复兴之后的学者,从启蒙主义时期到当代,都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不承认穆斯林的贡献,宣称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西方人对穆斯林的扭曲印象,甚至在欧洲无限受惠于伊斯兰的年代仍旧不减。 二、中世纪,阿拉伯人与欧洲人的简要状况对比 公元750年,第一个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被阿巴斯王朝所取代。公元756年,倭马亚末代哈里发的皇孙阿卜杜勒·拉赫曼成为穆斯林西班牙的君主,建立安达卢西亚王朝。穆斯林两大帝国的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直达阿富汗,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中国历史各朝代版图一览

中国历史各朝代版图一览 一.五帝: <约公元前26世纪——约公元前22世纪末,或21世纪初>历经约400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没有地图! 世界承认的中国历史最早时期是商朝,因为有商代青铜鼎甲骨文出土,而神马三黄五帝和夏朝人家外国都认为只是传说而已,因为至今也没有出土过比青铜鼎更早的文物,如果有的话,中国就能排文明古国第一了,而我们一直是第四! 二.夏王朝: <约公元前22世纪末——约公元前17世纪初,>历经400多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也木有详细的地图!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源于夏朝。 三.商王朝: <约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11世纪>历经约600多年, 开国君主-汤王,商朝出现甲骨文,商朝的青铜艺术中外闻名!最后一个王纣王。 四.周朝: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历经844年。周朝分为2个阶段: 1.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历经329年。

开国君主-武王,姬发。<封神榜上面有的> 最后一个王-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他。 2.东周<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历经约256年。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1.>春秋五霸:<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时间关系不再做详细说明...... <2.>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多年。 战国七雄前期版图。。。。。。。

战国七雄后期版图。。。。。。。。。。 五。秦朝<秦帝国>: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历经15年!秦始皇-嬴政。

秦帝国版图。。。。。。 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六。汉王朝: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历经426年。分为西汉和东汉。 1.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历经231年。著名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拓展延伸:吐蕃兴衰

吐蕃兴衰 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吐蕃的起源及建立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吐蕃的疆域 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