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L 60—94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0—94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0—94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0—94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0—94

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管理司

批准部门: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关于发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0—94)的通知

水科教[1994」392号

由水利部水利管理司委托水利部大坝安全监测中心主编的《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经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共同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其名称和编号为《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现予颁发。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各单位在施行中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函告主编单位。本规范由水利部水利管理司和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负责解释。

本规范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目次

1 总则

2 巡视检查

3 变形监测

4 渗流监测

5 压力(应力)监测

6 水文、气象监测

7 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

附录A 总则

附录B 巡视检查

附录C 变形监测

附录D 渗流监测

附录E 压力(应力)监测

附录F 地震反应监测

附录G 泄水建筑物水力学观测

附录H 波浪及异重流观测

附录Ⅰ监测组织与仪器设备管理附加说明

1 总则

1.0.1 为加强我国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工作,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 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中的Ⅰ、Ⅱ、Ⅲ级碾压式土石坝。Ⅳ、Ⅴ级碾压式土石坝以及其它类型的土石坝可参照执行。

1.0. 3 本规范的监测范围,包括土石坝的坝体、坝基、坝端和与坝的安全有直接关系的输、泄水建筑物和设备,以及对土石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安全监测方法包括巡视检查和用仪器设备进行观测。1.0. 4 土石坝的安全监测,必须根据工程等级、规模、结构型式、及其地形、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设置必要的监测项目及其相应设施,定期进行系统的观测。各类监测项目及其设置,详见附录A表A1及其有关说明。其中有关地震反应监测和泄水建筑物水力学观测的内容和要求,详见附录F和附录G。

1.0. 5 土石坝的安全监测工作应遵循如下原则:

1.0.5.1 各监测仪器、设施的布置,应密切结合工程具体条件,既能较全面地反映工程的运行状态;又宜突出重点和少而精。相关项目应统筹安排,配合布置。

1.0. 5.2 各监测仪器、设施的选择,要在可靠、耐久、经济、实用的前提下,力求先进和便于实现自动化观测。

1.0. 5.3 各监测仪器、设施的安装和埋设,必须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安装和埋设完毕,应绘制竣工图、填写考证表;存档备查。1.0. 5.4 应保证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然能进行必要项目的观测。必要时可设专门的观测站(房)和观测廊道。

1.0. 6 各阶段的监测工作应符合如下要求:

1. 0. 6. 1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提出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观测项目及其所需仪器设备的数量和投资估算(约占主体建筑物总投资的1%~3%)。

1. 0. 6. 2 初步设计阶段:应优化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测点布置、观测设备及仪器的数量和投资概算。

1.0. 6. 3 招标设计阶段:应提出观测仪器设备的清单、各主要观测项目及测次;各观测设施、仪器安装技术要求及投资预算。

1. 0. 6. 4 施工阶段:应根据监测系统设计和技术要求,提出施工详图。承建施工单位应做好仪器设备的埋设、安装、调试和保护;固定专人进行观测工作,并应保证观测设施完好及观测数据连续、准确、完整。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将观测设施和竣工图、埋设记录和施工期观测记录,以及整理、分析等全部资料汇编成正式文件,移交管理单位。

1. 0. 6. 5 初期蓄水阶段:应制定监测工作计划和主要的监控技术指标,在大坝开始蓄水时就做好安全监测工作,取得连续性的初始值,并

对土石坝工作状态作出初步评估。

1. 0. 6.6 运计阶段:应进行经常的及特殊情况下的巡视检查和观测工作,并负责监测系统和全部观测设施的检查、维护、校正、更新、补充、完善,监测资料的整编,监测报告的编写以及监测技术档案的建立。

在本阶段,土石坝的管理单位还应根据巡视检查和观测资料,定期对土石坝的工作状态提出分析和评估(工作状态可分为正常、异常和险情三类),为大坝的安全鉴定提供依据。

有关监测组织与仪器设备管理的要求详见附录Ⅰ。

及其有关说明。相1. 0. 7 各监测项目的阶段和测次,详见附录A表A

2

互有关的监测项目,应力求同一时间进行观测。

各项观测应使用标准记录表格,认真记录、填写,严禁涂改、损坏和遗失。观测数据应随时整理和计算,如有异常,应立即复测。当影响工程安全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和采取对策,并上报主管部门。

1. 0. 8 当发生有感地震、大洪水,以及大坝工作状态出现异常等特殊情况时,应加强巡视检查,并对重点部位的有关项目加强观测。1.0.9 已建坝监测设施不全或损坏、失效的,应根据情况予以补设或更新改造。

当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扩建、改建或监测系统更新改造时,应根据本规范有关规定做出监测系统更新设计。精心实施,并保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

1. 0. 10 在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仪器、设备要稳定可靠。观测数据要连续、准确、完整。系统功能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分析等。

1.0.11 本规范与其他规范的关系:土石坝的级别划分应按《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SDJ12-78)及其补充规定执行。涉及土石坝安全管理工作时应符合《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涉及混凝土建筑物的有关监测可参照《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土石坝设计和施工中的安全监测技术工作,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2 巡视检查

2.1 一般规定

2.1.1 对土石坝,从施工开始,都应自始至终地进行本章规定的巡视检查。

2. 1. 2 土石坝的巡视检查分为日常巡视检查、年度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三类。

2.1.2.1 日常巡视检查。应根据土石坝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巡视检查制度,具体规定巡视检查的时间、部位、内容和要求,

并确定日常的巡回检查路线和检查顺序,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

日常巡视检查的次数:在施工期宜每周两次,但每月不得少于四次;在初蓄期或水位上升期间,宜每天或每两天一次,但每周不少于两次,具体次数视水位上升或下降速度而定;在运行期,一般宜每周一次,或每月不少于两次,但汛期高水位时应增加次数,特别是出现大洪水时,每天应至少一次。

2.1.2.2 年度巡视检查。在每年的汛前汛后、用水期前后、冰冻较严重的地区的冰冻期和融冰期、有蚁害地区的白蚁活动显著期等,应按规定的检查项目,由管理单位负责人组织领导,对土石坝进行比较全面或专门的巡视检查。检查次数,视地区不同而异,一般每年不少于二至三次。

2.1.2.3 特别巡视检查。当土石坝遇到严重影响安全运用的情况(如发生暴雨、大洪水、有感地震、强热带风暴,以及库水位骤升骤降或持续高水位等)、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现象或出现其他危险迹象时,应由主管单位负责组织特别检查,必要时应组织专人对可能出现险情的部位进行连续监视。

当水库放空时亦应进行全面巡视检查。

2.2 检查项目和内容

2.2.1 坝体的检查项目和内容如下:

2.2.1.1 坝顶:有无裂缝、异常变形、积水或植物滋生等现象;防浪墙有无开裂、挤碎、架空、错断、倾斜等情况。

2.2.1.2 迎水坡:护面或护坡是否损坏;有无裂缝、剥落、滑动、隆起、塌坑、冲刷、或植物滋生等现象;近坝水面有无冒泡、变浑或漩涡等异常现象。

2.2.1.3 背水坡及坝趾:有无裂缝、剥落、滑动、隆起、塌坑、雨淋沟、散浸、积雪不均匀融化、冒水、渗水坑或流土、管涌等现象;排水系统是否通畅;草皮护坡植被是否完好;有无兽洞、蚁穴等隐患;滤水坝趾、减压井(或沟)等导渗降压设施有无异常或破坏现象。2.2.2 坝基和坝区的检查内容如下:

2.2.2.1 坝基:基础排水设施的工况是否正常;渗漏水的水量、颜色、气味及浑浊度、酸碱度、温度有无变化;基础廊道是否有裂缝、渗水等现象。

2.2.2.2 坝端:坝体与岸坡连续处有无裂缝、错动、渗水等现象;两岸坝端区有无裂缝、滑动、崩塌、溶蚀、隆起、塌坑、异常渗水和蚁穴、兽洞等。

2. 2. 2. 3 坝趾近区:有无阴湿、渗水、管涌、流土或隆起等现象;排水设施是否完好。

2.2.2.4 坝端岸坡:绕坝渗水是否异常;有无裂缝、滑动迹象;护

坡有无隆起、塌陷或其他损坏现象。

2.2.2.5 有条件时尚应检查上游铺盖有无裂缝、塌坑。

2.2.3 输、泄水洞(管)的检查内容如下:

2.2.3. 1 引水段:有无堵塞、淤积、崩塌。

2. 2.

3. 2 进水塔(或竖井)有无裂缝、渗水、空蚀等损坏现象。2.2.3.3 洞(管)身:洞壁有无裂缝、空蚀、渗水等损坏现象;洞身伸缩缝、排水孔是否正常。

2.2.3.4 出口:放水期水流形态、流量是否正常;停水期是否有水渗漏。

2.2.3.5 消能工:有无冲刷或砂石、杂物堆积等现象。

2.2.3.6 工作桥: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断裂等现象。2.2.4 溢洪道的检查内容为:

2.2.4. 1 进水段(引渠):有无坍塌、崩岸、淤堵或其他阻水现象;流态是否正常。

2. 2. 4. 2 堰顶或闸室、闸墩、胸墙、边墙、溢流面、底板:有无裂缝、渗水、剥落、冲刷、磨损、空蚀等现象;伸缩缝、排水孔是否完好。

2. 2. 4. 3 消能功及工作桥(或交通桥):参照2.2.3.5及2.2.3.6进行。

2.2.5 闸门及启闭机的检查要求如下:

2.2.5.1 闸门及其开度指示器、门槽、止水等能否正常工作,有无不安全因素。

2.2.5. 2 启闭机能否正常工作;备用电源及手动启闭是否可靠。2.2.6 观测及通讯设施是否完好、畅通;照明及交通设施有无损坏及障碍。

2.3 检查方法和要求

2.3.1 检查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2.3.1.1 常规方法:用眼看、耳听、手摸、鼻嗅、脚踩等直观方法,或辅以锤、钎、钢卷尺、放大镜、石蕊试纸等简单工具对工程表面和异常现象进行检查。

2.3.1.2 特殊方法:采用开挖探坑(或槽)、探井、钻孔取样或孔内电视、向孔内注水试验、投放化学试剂、潜水员探摸或水下电视、水下摄影或录像等方法,对工程内部、水下部位或坝基进行检查。

2.3.2 检查工作要求如下:

2.3.2. 1 巡视检查必须是熟悉土石坝情况的管理人员参加。2.3.2.2 日常巡视检查人员应相对稳定,检查时应带好必要的辅助工具和记录笔、簿。

2.3.2.3 年度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均须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并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安排好水库调度,为检查输水、泄水建筑物或进行水下检查创造条件。

(2)做好电力安排,为检查工作提必要的动力和照明。

(3)排干检查部位的积水,清除检查部位的堆积物。

(4)安装好临时交通设施,便于检查人员行动。

(5)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工程、设备及人身安全。

(6)准备好工具、设备、车辆或船只,以及量测、记录、绘草图、照相、录像等器具。

2.4 检查记录和报告

2.4.1 记录和整理工作要求如下:

2.4.1.1 每次巡视检查均应按附录B的表B1作出记录。如发现异常情况,除应详细记述时间、部位、险情和绘出草图外,必要时应测图、摄影或录像。

2.4.1.2 现场记录必须及时整理,还应将本次巡视检查结果与以往巡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有问题或异常现象,应立即进行复查,以保证记录的准确性。

2.4. 2 报告和存档工作要求如下:

2.4. 2.1 日常巡视检查中发现异常现象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上报主管部门。

2.4. 2.2 年度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结束后,应提出简要报告,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然后根据设计、施工、运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写出详细报告,并立即报告主管部门。

2.4. 2.3 各种巡视检查的记录、图件和报告等均应整理归档。

3 变形监测

3.1 一般规定

3.1.1 变形监测项目,主要有坝的表面变形、内部变形、裂缝及接缝、混凝土面板变形及岸坡位移等观测。

3. 1. 2 变形监测用的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诸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致。有条件的工程应与国家网建立联系。3.1.3 变形观测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3.1.3.1 表面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观测,一般应共用一个测点。深层竖向及水平位移观测应尽量结合布置;竖向及水平位移观测应配合进行。

3.1.3.2 观测基点应设在稳定区域内;测点应与坝体或岸坡牢固结合。基点及测点应有可靠的保护装置,并受国家法律保护。

3.1.3.3 变形观测的正负号规定:

(1)水平位移:向下游为正,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

(2)竖向位移: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3)裂缝和接缝三向位移:对开合,张开为正,闭合为负;对沉陷,规定同(2);对滑移,向坡下为正,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

3.1.3.4 观测测次见附录A表A

2

3.2 表面变形

3.2.1 表面变形观测包括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水平位移中包括垂直坝轴线的横向水平位移和平行坝轴线的纵向水平位移。

3.2.2 观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3.2.2.1 断面选择和测点布置:

(1)观测横断面通常选在最大坝高或原河床处、合龙段、地形突变处、地质条件复杂处,坝内埋管及运行有异常反应处,一般不少于3个。

(2)观测纵断面一般不少于4个,通常在坝顶的上、下游两侧布设l~2个;在上游坝坡正常蓄水位以上一个,正常蓄水位以下可视需要设临时测点;下游坝坡半坝高以上1~3个,半坝高以下1~2个(含坡脚一个)。对软基上的土石坝,还应在下游坝趾外侧增设1~2个。

(3)对“ V”形河谷中的高坝和两坝端以及坝基地形变化陡峻坝段,坝顶测点应适当加密,并宜加测纵向水平位移。

(4)测点的间距,一般坝长小于300m时,宜取20~50m;坝长大于3O0m时,宜取50~100m。

(5)视准线应旁离障碍物1.0m以下。

3.2.2.2 各种基点均应布设在两岸岩石或坚实土基上,起(引)测方便,避免自然及人为影响。

(1)起测基点可在每一纵排测点两端的岸坡上各布设一个,其高程宜与测点高程相近。

(2)采用视准线法进行横向水平位移观测的工作基点,应在两岸每一纵排测点的延长线上各布设一个。当坝轴线为折线或坝长超过5OOm时,可在坝身每一纵排测点中增设工作基点(可用测点代替),工作基点的距离保持在250m左右。当坝长超过1000m时,一般可用三角网法观测增设工作基点的水平位移,有条件的,宜用测边网或测进测角网法或倒垂线法。

(3)水准基点一般在土石坝下游1~ 3km处布设2~ 3个。

(4)采用视准线法观测的校核基点,应在两岸同排工作基点连线的延长线上各设1~2个。

3.2.3 观测设施及其安装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3.2.3.1 观测设施的要求为:

(1)测点和基点的结构必需坚固可靠,且不易变形;并力求美观大方、协调实用。

(2)测点可采用柱式或墩式。同时兼作竖向和横向水平位移观测的测点,其立柱应高出坝面0.6~1.0m,立柱顶部应设有强制对中底盘,其对中误差均应小于0.2mm。

(3)在土基上的起测基点,可采用墩式混凝土结构。在岩基上的起测基点,可凿坑就地浇注混凝土。在坚硬基岩埋深大干5~20m情况下,可采用深埋双金属管柱作为起测基点。

(4)工作基点一般宜采用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立柱高度以司镜者操作方便为准,但应大于1.2m。立柱顶部强制对中底盘的对中误差应小于0.1mm。

(5)校核基点的结构及埋设要求与工作基点相同。

(6)水准基点结构与埋设可参照国家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和GB12898-91)的有关规定执行。

(7)水平位移观测的觇标,可采用觇标杆、觇牌或电光灯标。其尺寸与图案,应根据观测条件选定。

3.2.3.2 观测设施的安装的要求有:

(1)测点和土基上基点的底座埋入土层的深度不小于O.5m;冰冻区应深入冰冻线以下。并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护坡块石挤压和人为碰撞。

(2)埋设时,应保持立柱铅直,仪器基座水平。并使各测点强制对中底盘中心位于视准线上,其偏差不得大于10mm,底盘调整水平,倾斜度不得大于4′。

3.2.4 观测方法和要求如下:

3.2.4. 1 竖向位移。表面竖向位移,一般用水准法测量,也可用连通管法测量。

(2)用连通管观测表面竖向位移时,可采用移动式或固定式。观测应在气温最为稳定的时间讲行,观测时应注意保持水面稳定,应平行测读两次,两次读数差不得大于2mm。

3.2.4. 2 水平位移。横向水平位移,一般用视准线法测量。必要且有条件时,也可设置倒垂线或引张线装置观测水平位移。倒垂线和引张线装置的设计、安装与观测,应结合土石坝变形特点参照《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执行。

(1)用视准线法观测横向水平位移时,可采用经纬仪或视准线仪。当视准线长度大于500m时,应采用J1级经纬仪。

(2)视准线的观测方法,可据实际情况选用活动标法或小角度法。观测时宜在视准线两端各设固定测站,用各测站的仪器观测其靠近的位

移测点的偏离值。

(3)用活动标法校测工作基点、观测增设的工作基点时,允许误差应不大于2mm(取两倍中误差)。观测位移测点时,每测回的允许误差应小于4mm(取两倍中误差)。所需测回数不得少于两个测回。

(4)用小角度法观测横向水平位移时,一般应采用J1级经纬仪。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不应超过0.4″;一个测回中,正倒镜的小角值较差,不应超过3″;同一测点,各测回小角值较差不应超过2″。

(5)用三角网前方交会法观测增设工作基点(或测点)的横向水平位移时,应用J1级经纬仪和全圆测回法,且不少于4个测回。各项限差要求为:半测回归零差±6″;二倍视难差之互差±8″;各测回的测回差±5″。

(6)有条件时,可采用大气激光准直法观测横向水平位移。设施的设计、安设及观测,应按照《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执行。

(7)表面纵向水平位移观测,一般用因钢尺测量,或用普通钢尺加改正系数,其中误差不大于O.2mm。有条件时可用光电测距仪测量。

3.3 内部变形

3.3.1 内部变形观测包括分层竖向位移、分层水平位移、界面位移及深层应变观测等。

3.3.2 观测布置的要求如下:

3.3.2.1 观测断面应布置在最大横断面及其他特征断面(原河床、合龙段、地质及地形复杂段、结构及施工薄弱段等)上,一般可设1~3个断面。

每个观测断面上可布设1~3条观测垂线,其中一条宜布设在坝轴线附近。观测垂线的布置应尽量形成纵向观测断面。

观测垂线上测点的间距,应根据坝高、结构形式、坝料特性及施工方法与质量等而定,一般2~10m。一条观测垂线上的测点,一般宜3~ 15个。最下一个测点应置于坝基表面,以兼测坝基的沉降量。

水管式沉降仪的测点,一般沿坝高横向水平布置三排,分别在1/3、1/2及2/3坝高处。对软基及深厚覆盖层的坝基表面,还应布设一排测点。一般每排设测点2~5个,测点的分布应尽量形成观测垂线。3.3.2.2 分层水平位移的观测布置与分层竖向位移观测相同。观测断面可布置在最大断面及两坝端受拉区,一般可设1~3个断面。观测垂线一般布设在坝轴线或坝肩附近,或其他需要测定的部位。

测点的间距,对于活动式测斜仪为0.5m或1.0m;对于固定式测斜仪,可参考分层竖向位移观测点间距,并宜结合布设。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的理设,可参考水管式沉降计,并应结合布置。3.3.2.3 界面位移测点,通常布设在坝体与岸坡连接处、组合坝型

不同坝斜交界及土坝与混凝土建筑物连接处,测定界面上两种介质相对的法向及切向位移。

深层应变观测测点,通常布设在两坝端受拉区,上、下游坝肩受拉区以及斜墙、心墙的受拉区和最大横断面上。

3.3.3 观测仪器和设施及其安装的技术要求。

3.3.3.1 分层竖向位移观测要求为:

(1)分层竖向位移观测宜采用电磁式沉降仪、干簧管式沉降仪及水管式沉降仪,也可采用横臂式沉降仪或深式测点组。沉降管的刚度应尽量与周围介质的相当。

(2)沉降管的埋设,一般应随坝体填筑埋设(见附录C1)。对于软基及已建水坠坝,可采用带叉簧片的沉降环,用钻孔法埋设。

(3)水管式沉降仪必须随坝体填筑埋设。通常采用挖沟槽法埋设(见附录 C2)。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不挖沟槽的方法,但须有效地防止施工机械及人为的损坏。

(4)横臂式沉降仪适于随施工埋设,并应采用坑式埋设法。

(5)对于坝高不超过2Om,且坝基沉降量不大的均质土坝及塑性心墙坝,也可采用深式测点组。

深式测点组一般随坝体填筑埋设,可采用坑式或非坑式埋设(见附录 C1)。也可在土坝竣工后埋设(见附录C3)。

3.3.3.2 分层水平位移观测的要求为:

(1)分层水平位移观测宜采用测斜仪及引线式位移计。必要且有条件时,也可采用正、倒垂线。

(2)测斜仪的测量方式,一般应采用活动式的。固定式的仅在实现活动式观测有困难或进行在线自动采集时采用。

测斜仪管道选材与沉降管相同。当同一条观测铅直线上同时布有分层水平位移及分层竖向位移观测时,应尽量合用同一根管道。

测斜管道的埋设,应尽量随坝体填筑埋设;对已建坝和坝基,可采用钻孔埋设。固定式测头埋设方式同活动式的,但勿需管道。

随坝体填筑埋设,可参照沉降管道的埋设方法执行。

测斜管道埋设的主要技术要求见附录C4。

(3)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的埋设方法与水管式沉降仪相同,并且宜与水管式沉降仪组合埋设,有困难时可分开埋设。分开埋设或单独(该测点不布设沉降计)埋设时,钢丝均应与水平线上倾预估沉降量的一半。埋设施工的其他主要技术要求应按3.3.3.1规定执行。

3.3.3.3 界面位移及深层应变观测:

(l)界面位移及深层应变观测,可采用振弦式位移计及电位器式位移计。在量程与精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优先用振弦式位移计。

(2)位移计的埋设,对于测定坝体的位移或应变,宜用坑式埋设法,对于测定坝体与岸坡交界面切向位移,宜用表面埋设法。根据需要,可

单支埋设也可串联埋设,埋设的方法可参见附录C5。

3. 3. 4 观测方法和要求。

3.3.4.1 分层竖向位移的观测:

(1)电磁式沉降仪观测,用电磁式测头自下而上测定。每测点应平行测定两次,读数差不得大于2mm。

(2)干簧管式沉降仪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与电磁式相同。

(3)水管式沉降仪观测,应先排尽测量管路内的水和气。用测量板上带刻度的玻璃管测定。应平行测读两次,读数差不得大于2mm。

(4)横臂式沉降仪用测沉器或测沉棒观测。应平行测读两次,读数差不得大于2mm。

(5)深式测点观测,用水准仪测定,其精度要求与表面竖向位移观测相同。

3. 3.

4. 2 深层水平位移的观测:

(1)伺服加速度计测斜仪测头用四位半数字显示测读仪接收;电阻应变片式测斜仪测头用电阻应变仪接收。

观测时,用测斜仪测头从测斜管底自下向上,每隔50cm(或100cm)一个测点,逐次测定。应平行测读两次,两次读数差,伺服加速度计式测斜仪不得大于0.OO02V:电阻应变片式测斜仪不得大于3με。

随坝体填筑每接长一节管,必须进行一次观测。

(2)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的观测,应平行测定两次,其读数差不得大于2mm。

3.3.4. 3 界面位移及深层应变的观测:

(l)振弦式位仪计用相应的频率接收仪测定。每测次平行测定两次,其测读数差不大于1Hz。

(2)电位器式位移计用三位半数字显示繁用表测定。每测次应平行测定两次,其读数差不大于0.0002V。

(3)深层应变观测可采用振弦式位移计或电位器式位移计。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同界面位移观测。将测定位移量除以锚固板的间距便获得应变值。

3.4 裂缝及接缝

3.4. 1 观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3.4. 1.1 对已建坝的表面裂缝(非干缩、冰冻缝),凡缝宽大于5mm 的,缝长大于5m的,缝深大于2m的纵、横向缝,都必须进行监测。

3. 4. 1.2 对在建坝,可在土体与混凝土建筑物及岸坡岩石接合处易产生裂缝的部位,以及窄心墙及窄河谷坝拱效应突出的部位埋设测缝计。3.4.1.3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观测布置:

(1)观测点一般应布设在正常高水位以下。

(2)周边缝的测点布置,一般在最大坝高处布1~2个点;在两岸

坡大约1/3、l/2及2/3坝高处各布置2~3点;在岸坡较陡、坡度突变及地质条件差的部位应酌情增加。

(3)受拉面板的接缝也应布设测缝计,高程分布与周边缝相同,且宜与周边缝测点组成纵横观测线。

(4)接缝位移观测点的布置,还应与坝体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及面板中的应力应变观测结合布置,便于综合分析和相互验证。

3.4.2 观测仪器和设施及其安装的技术要求。

3.4. 2.1 土石坝裂缝观测的要求:

(1)对土石坝表面裂缝,一般可采用皮尺、钢尺及简易测点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对2m以内的浅缝,可用坑槽探法检查裂缝深度、宽度及产状等。

(2)对深层裂缝,当缝深不超过20~25m时,宜采用探坑或竖井检查,必要时埋设测缝计(位移计)进行观测。

(3)位移计的埋设方法,对在建坝,与界面位移及深层应变观测相同(见3.3.3.3);对已建坝,在探坑或竖井中埋设,可采用将锚固板插入裂缝两边土体内的埋设方法。

3.4.2.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观测的要求:

(l)可采用旋转电位器式测缝计、由电位器式位移计组装的电位器式测缝计及振弦式测缝计进行观测。

接缝位移包括垂直于面板的挠曲、垂直于接缝的开合及平行于接缝的滑移三向位移。一般最大断面处的周边缝可观测其挠曲和开合度。两岸坡周边缝应选用三向测缝计;面板接缝,有条件的亦应选用三向测缝计。

(2)视情况需要,也可采用单支位移计,分别测定各向位移。

(3)测缝计的安装见附录C6。

3.4.3 观测方法及要求。

3.4. 3.1 土石坝裂缝的观测:

(l)表面裂缝的长度和可见深度的测量,应精确到1cm。

(2)裂缝宽度,可用钢尺在缝口测量。对表面裂缝宽度的变化,宜采用在缝两边设简易测点,测量测点的距离来确定。裂缝宽度应精确到0.2mm。

(3)对于深层裂缝,除按上述要求测量裂缝深度和宽度外,还应测定裂缝走向,精确到0.5度。其开合度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见3.3.4。3.4.3.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的观测。

(l)旋转电位器式测缝计,用专用检测仪按仪器操作说明分别测定各传感器钢丝测读数,两次平行测读差不得大于0.0002V。

(2)电位器式测缝计和振弦式测缝计,其单支位移计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见3.3.4。

3.5 混凝土面板变形

3.5.1 混凝土面板变形观测包括面板的表面位移、挠度、应变及接缝位移观测。

应变观测见5.5;接缝位移观测见3.4。

3.5.2 观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3.5.2.1 表面位移观测的布置,观测断面的选择同3.2.2.l。在横断面上可沿高程布设3~5排,一般在正常高水位以上设1~2排,以及在1/3、1/2和2/3坝高上各布设一排。

3.5.2.2 挠度观测的布置,一般可设1~3个横断面。在横断面上,当用水管式沉降仪时,一般可在1/3、1/2、2/3坝高上及正常高水位附近布设2~4排。

3.5.3 观测仪器和设施及其安装要求如下:

3.5.3.1 表面位移观测的设施见3.2.4。设于混凝土面板上的位移测点的高度,视观测需要和具体条件,在0.2~1.Om之间选取。3.5.3.2 挠度观测可采用斜坡测斜仪或水管式沉降仪。

(1)斜坡测斜仪采用伺服加速度计式测头,测斜管道直采用铝合金管。

(2)测斜管道的安装,一般将管道直接安设在面板表面,并将其下端固定于趾板上:在寒冷地区,也可将管道设于面板之下,但在浇注面板时,应严加保护。

(3)水管式沉降仪测头埋设在面板之下的垫层中,采用坑式埋设法。3.5.4 观测方法及要求:

3.5.4. 1 面板表面位移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应按3. 2. 4条规定执行。

3.5.4.2 面板挠度观测:

(1)采用伺服加速度计式测头测斜仪时,用四位半数字显示测读仪接收。每次观测应平行测定两次,其读数差不得大于O.00O2V。

(2)采用水管式沉降仪时,其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见3.3.4。

3.6 岸坡位移

3.6.1 对于危及大坝、输泄水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安全和运行的新老滑坡体或潜在滑坡体必须进行监测。

3.6.2 岸坡位移观测包括表面位移、裂缝、位错及深层位移的观测。有条件的应增设地下水位观测。

3.6.3 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6.3.1 表面位移测点布置,以能控制滑坡体范围及位移分布规律为度。通常顺滑坡方向布设2~4个观测断面;包括主滑断面及其他特征断面;每个断面宜在裂缝外侧(上方)布设1个测点,在内侧(下方)布设1~3测点。当滑坡范围大,且复杂时,断面及测点可酌情增加。

3.6.3.2 裂缝观测点,可布设在最大裂缝处及可能的破裂面部位。 3.6.3.3 深层位移观测,可结合表面位移观测,在预计滑动区内设1~3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1~3条测线,用来揭示内部变形(深层水平位移)规律及确定潜在滑动面。

3.6.4 观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要求如下:

3.6.4. 1 岸坡表面位移观测的仪器和设施及安装,见本规范3.2.3。 3.6.4.2 岸坡裂缝观测,可采用简易的观测装置。有条件时,也可采用电测测缝计。电测测缝计及其安装见3.4.2。

3.6.4. 3 深层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测斜仪。仪器设备及其埋设见3.3.3。测斜管道采用铝合金管。

3.6.5 观测方法及要求如下:

3.6.5.1 岸坡表面位移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参见 3.2.4。有条件时,可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或J1级经纬仪测角的边角网法。

3.6.5.2 用简易装置观测岸坡裂缝时,采用游标卡尺直接量测缝口处的三向位移,精确到1mm。

电测测缝计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见3. 4. 3。

4 渗流监测

4.1 一般规定

4.1.1 本章系土石坝在上下游水位差作用下产生的渗流场的监测,包括渗流压力、渗流量及其水质的观测。与压力(应力)有关的孔隙水压力观测见5.2。与混凝土建筑物有关的渗流监测按SDJ 336-89执行。4.1.2 一般土石坝的渗流监测,按表A1和表A2执行。异常或险情状态坝的渗流监测,应根据工程实际状况和安全论证需要提出专门部署和要求。

4.1.3 凡不宜在工程竣工后补设的仪器、设施(如铺盖和斜墙底部的仪器,以及截水墙、观测廊道等),均应在工程施工期适时安设。当运用期补设测压管或开挖集渗沟时,应确保渗流安全。

4.2 坝体渗流压力

4.2.1 坝体渗流压力观测,包括观测断面上的压力分布和浸润线位置的确定。

4. 2. 2 观测布置的技术要求如下:

4.2.2.1 观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坝高处、合龙段、地形或地质条件复杂坝段,一般不得少于3个,并尽量与变形、应力观测断面相结合。4.2.2.2 观测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坝型结构、断面大小和渗流场特征,设3~4条观测铅直线。一般位置是:

(l)均质坝的上游坝肩、下游排水体前线各1条,其间部位至少1

条。

(2)斜墙(或面板)坝的斜墙下游侧底部、排水体前缘和其间部位各1条。

(3)宽塑性心墙坝,墙体内可设l~2条,心墙下游侧和排水体前缘各1条。窄塑性或刚性心墙坝,墙体外上下游侧各1条,排水体前缘1条。必要时经论证方可在墙体轴线处设1条。

4.2.2.3 观测铅直线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坝高和需要监视的范围、渗流场特征,并考虑能通过流网分析确定浸润线位置,沿不同高程布点。一般原则是:

(l)在均质坝横断面中部,心、斜墙坝的强透水料区,每条铅直线上可只设1个观测点,高程应在预计最低浸润线之下。

(2)在渗流进、出口段,渗流各相异性明显的土层中,以及浸润线变幅较大处,应根据预计浸润线的最大变幅沿不同高程布设测点,每条铅直线上的测点数一般不少于2~3个。

4.2.2.4 需观测上游坝坡内渗压力分布的均质坝、心墙坝,应在上游坡的正常高水位与死水位之间适当增设观测点,

4.2.3 观测仪器及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4. 2.3.1 渗流压力观测仪器,应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土体透水性、渗流场特征以及埋设条件等,选用测压管或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一般情况是:

(l)作用水头小于20m的坝、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10-4cm/s的土中、渗压力变幅小的部位、监视防渗体裂缝等,宜采用测压管。

(2)作用水头大于20m的坝、渗透系数小于10-4cm/s的土中、观测不稳定渗流过程以及不适宜埋设测压管的部位(如铺盖或斜墙底部、接触面等),宜采用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其量程应与测点实有压力相适应。

4. 2.3.2 测压管及其安装。

(l)测压管宜采用镀锌钢管或硬塑料管,一般内径不宜大于50mm。

(2)测压管的透水段,一般长1~2m,当用于点压力观测时应小于0.5m。外部包扎足以防止周围土体颗粒进入的无纺土工织物。透水段与孔壁之间用反滤料填满。

(3)测压管的导管段应顺直,内壁光滑无阻,接头应采用外箍接头。管口应高于地面,并加保护装置,防止雨水进入和人为破坏。

(4)测压管的埋设,除必须随坝体填筑适时埋设者外,一般应在土石坝竣工后、蓄水前用钻孔埋设。具体埋设和检验方法详见附录D1。

随坝体填筑施工埋设时,应确保管壁与周围土体结合良好和不因施工遭受破坏。

4. 2. 3. 3 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及其安装见

5.2和附录 E1。

4. 2. 4 观测方法与要求如下:

4. 2. 4. 1 测压管水位的观测,宜采用电测水位计。有条件的可采用

示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或自记水位计等。

(l)测压管水位,两次测读误差应不大于2cm。

(2)电测水位计的测绳长度标记,应每隔1~3个月用钢尺校正一次。

(3)测压管的管口高程,在施工期和初蓄期应每隔1~3个月校测一次;在运行期至少应每年校测一次。

4. 2. 4. 2 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的压力观测,应采用频率接收仪。测读操作方法应按产品说明书进行,两次读数误差应不大于1Hz。测值物理量用测压管水位来表示。

有条件的也可用智能频率计或与计算机相联。

4. 3 坝基渗流压力

4. 3. 1 坝基渗流压力观测,包括坝基天然岩土层、入工防渗和排水设施等关键部位渗流压力分布情况的观测。

4. 3. 2 观测布置的主要技术要求为:

4. 3. 2.1 观测横断面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情况,断面数一般不少于3个,并宜顺流线方向布置或与坝体渗流压力观测断面相重合。

4.3.2.2 观测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建筑物地下轮廓形状、坝基地质条件、以及防渗和排水型式等确定,一般每个断面上的测点不少于3个。

(1)均质透水坝基,除渗流出口内侧必设1测点外,其余视坝型而定。有铺盖的均质坝、斜墙坝和心墙坝,应在铺盖末端底部设1测点,其余部位适当插补测点。有截渗墙(槽)的心墙坝、斜墙坝,应在墙(糟)的上下游侧各设1测点;当墙(槽)偏上游坝踵时,可仅在下游侧设点。有刚性防渗墙与塑性心(斜)墙相接时,需在结合部适当增设测点。

(2)层状透水坝基,一般只在强透水层中布置测点,位置宜在横断面的中下游段和渗流出口附近,测点数一般不少于3个。

当有减压井(或减压沟)等坝基排水设施时,还需要在其上下游侧和井间布设适量测点。

(3)岩石坝基,当有贯穿上下游的断层、破碎带或其它易溶、软弱带时,应沿其走向在与坝体的接触面、截渗墙(槽)的上下游侧、或深层所需监视的部位布置2~3个测点。

4. 3. 3 观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一般情况同4.2.3之规定。但当接触面处的测点选用测压管时,其透水段和回填反滤料的长度宜小于0.5m。

4. 3. 4 观测方法和要求同4. 2. 4。

4.4 绕坝渗流

4.4.1 绕坝渗流观测,包括两岸坝端及部分山体、土石坝与岸坡或混凝土建筑物接触面、以及防渗齿墙或灌浆帷幕与坝体或两岸接合部等关键部位。

4.4.2 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4. 2.1 土石坝两端的绕渗观测,宜沿流线方向或渗流较集中的透水层(带)设2~3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上设3~4条观测铅直线(含渗流出口)。如需分层观测,应做好层间止水。

4.4.2.2 土石坝与刚性建筑物接合部的绕渗观测,应在接触轮廓线的控制处设置观测铅直线,沿接触面不同高程布设观测点。

4.4. 2.3 在岸坡防渗齿槽和灌浆帷幕的上下游侧各设1观测点。4. 4. 3 观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同4.2.3。

4. 4. 4 观测方法与要求同4. 2. 4。

4.5 渗流量

4.5.1 渗流量观测,包括渗漏水的流量及其水质观测。水质观测中包括渗漏水的温度、透明度观测和化学成分分析。

4.5.2 观测布置的主要技术要求为:

4.5.2.1 渗流量观测系统的布置,应根据坝型和坝基地质条件、渗漏水的出流和汇集条件

以及所采用的测量方法等确定。对坝体、坝基、绕渗及导渗(含减压井和减压沟)的渗流量,应分区、分段进行测量(有条件的工程宜建截水墙或观测廊道)。所有集水和量水设施均应避免客水干扰。4.5.2.2 当下游有渗漏水出逸时,一般应在下游坝趾附近设导渗沟(可分区、分段设置),在导渗沟出口或排水沟内设置水堰测其出逸(明流)流量。

4.5.2.3 当透水层深厚、地下水位低于地面时,可在坝下游河床中设测压管,通过观测地下水坡降计算出渗流量。其测压管布置,顺水流方向设两根,间距约10~20m。垂直水流方向,应根据控制过水断面及其渗透系数的需要布置适当排数。

4. 5.2.4 对设有检查廊道的心墙坝、斜墙坝、面板堆石坝等,可在廊道内分区、分段设置量水设施。对减压井的渗流,应尽量进行单井流量、井组流量和总汇流量的观测。

4.5.2.5 渗漏水的温度观测以及用于透明度观测和化学分析水样的采集,均应在相对固定的渗流出口或堰口进行。

4. 5.3 观测设施及其安装要求。

4.5.3.1 根据渗流量的大小和汇集条件,选用如下几种方法和设备:(1)当流量小于1L/s时宜采用容积法。

(2)当流量在 1~300L/s之间时宜采用量水堰法。

(3)当流量大于300L/s或受落差限制不能设置水堰时,应将渗漏

水引入排水沟中,采用测流速法。

4. 5.3.2 量水堰的设置和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量水堰应设在排水沟直线段的堰槽段。该段应采用矩形断面,两侧墙应平行和铅直。槽底和侧墙应加砌护,不漏水,不受其它干扰。

(2)堰板应与堰槽两侧墙和来水流向垂直。堰板应平正和水平,高度应大于5倍的堰上水头。

(3)堰口水流形态必须为自由式。

(4)测读堰上水头的水尺或测针,应设在堰口上游3~5倍堰上水头处。尺身应铅直,其零点高程与堰口高程之差不得大于1mm。水尺刻度分辨率应为1mm;测针刻度分辨率应为0.1mm。必要时可在水尺或测针上游设栏栅稳流。

(5)量水堰安装完毕,应详细填写考证表,存档备查。

量水堰的型式及其制作、安装,见附录D2。

4. 5. 3.3 测流速法观测渗流量的测速沟槽应符合以下要求:

(1)长度不小于15m的直线段。

(2)断面一致,并保持一定纵坡。

(3)不受其它水干扰。

4.5.4 观测方法与要求如下:

4. 5.4.1 渗流量及渗水温度、透明度的观测次数与渗流压力观测相同。化学成份分析次数可据实际需要减少,且一般仅限于简单分析。4.5.4.2 量水堰堰口高程及水尺、测针零点应定期校测,每年至少一次。

4. 5.4.3 用容积法时,充水时间不得少于10s。平行二次测量的流量误差不应大于均值的5%。

4.5.4.4 用量水堰观测渗流量时,水尺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1mm,测针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0.1mm。堰上水头两次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1mm。

4. 5.4.5 测流速法的流速测量,可采用流速仪法或浮标法(具体方法可参照现行河流流量测验规范和水文普通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两次流量测值之差不得大于均值的10%。

4.5.4.6 在观测渗流量的同时,必须测记相应渗漏水的温度、透明度和气温。温度须精确到0.1C。透明度观测的两次测值之差不得大于1cm。当为浑水时,应测出相应的含沙量。

4.5.4. 7 渗水化学成分分析的取样及有关要求,可按水质分析要求进行,并同时取库水水样做相同项目的分析,以资对比。

5 压力(应力)监测

5.1 一般规定

5.1.1 土石坝的压力(应力)监测,包括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应力)、

接触土压力以及混凝土面板应力等项观测。压力(应力)观测,一般用于Ⅰ、Ⅱ级工程和高坝。

5.1.2 所用压力计,在埋设前必须做好仪器的标定和连接电缆的电器检查,做好相应的编号、标志。埋设后应及时将连接电缆沿最短路线引入观测房并妥为保护,及时测读初始值和做好各种埋设的考证工作,并同时确认连接电缆与相应测头编号无误。

5. 2 孔降水压力

5. 2.1 孔隙水压力观测,一般仅适用于饱和土及饱和度大于 95%的非饱和粘性土。均质土坝、冲填坝、尾矿坝、松软坝基、上石坝土质防渗体、砂壳等土体内需进行孔隙水压力的观测。

5.2.2 观测布置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5.2.2.1 孔隙水压力观测断面,一般设2~3个横断面,且其中1个为主观测断面。Ⅰ、Ⅱ级工程可另增设1~2个观测纵断面。

孔隙水压力观测横断面,应设于最大坝高、合龙段、坝基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处,并应尽量同变形、渗流、土压力观测断面相结合。5.2.2.2 孔隙水压力测点在横断面、纵断面上的布置,应尽量能测绘孔隙水压力等值线,并应尽量同渗流观测点结合,可分布在3~4个高程上。Ⅰ、Ⅱ级工程和高坝,可酌情增加。

5.2.2.3 孔隙水压力观测,可在同一测点布设不同类型的孔隙水压力计,进行校测。对重要部位,可平行布置同类型孔隙水压力计进行复测。

5.2.3 观测仪器及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5.2.3.1 孔隙水压力计的选型,应优先选用振弦式仪器。当粘土的饱和度低于95%时,应选用带有细孔陶瓷滤水石的高进气压力孔隙水压力计。高进气压力孔隙水压力计的选用,应经充分论证。

5.2.3.2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时,一般应在埋设点附近适当取样,进行土的干密度、级配等物理性质试验。必要时尚应取样进行有关土的力学性质试验。具体埋设方法详见附录E1。

5. 2. 4 观测方法与要求如下:

5.2.4.1 孔隙水压力计的测读方法,依所选用仪器类型而定。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通过测读其自振频率的变化以确定其反应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5.2.4. 2 孔隙水压力的观测测次,依坝的类型和监测阶段而定,除满足第1章要求外,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施工期,每当填方升高5~10m或10~15天时应观测一次。同时必须测记观测断面填方的填筑高程变化。

(2)对于已运行的坝,如新建观测系统,在第一个高水位周期,应按初蓄期的规定进行观测。

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河道湖泊岸线管理利用规划 2008-09-12 03:06:01| 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要‥‥‥‥‥‥‥‥‥‥‥‥‥‥‥1 第一节规划的指导思想‥‥‥‥‥‥‥‥‥‥‥‥1 第二节规划的任务‥‥‥‥‥‥‥‥‥‥‥‥‥‥1 第三节规划的原则‥‥‥‥‥‥‥‥‥‥‥‥‥‥2 第四节规划水平年与范围的确定‥‥‥‥‥‥‥‥3 第五节规划编制的依据‥‥‥‥‥‥‥‥‥‥‥‥4 第二章基本情况‥‥‥‥‥‥‥‥‥‥‥‥‥‥‥6 第一节**河概况‥‥‥‥‥‥‥‥‥‥‥‥‥‥6 第二节地形地貌‥‥‥‥‥‥‥‥‥‥‥‥‥‥‥7 第三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8 第四节主要支流‥‥‥‥‥‥‥‥‥‥‥‥‥‥‥9 第五节存在的问题‥‥‥‥‥‥‥‥‥‥‥‥‥‥10 第三章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2 第一节社会经济‥‥‥‥‥‥‥‥‥‥‥‥‥‥‥12

第二节水文气象‥‥‥‥‥‥‥‥‥‥‥‥‥‥‥13 第三节河道地形图‥‥‥‥‥‥‥‥‥‥‥‥‥‥14 第四节河道治理‥‥‥‥‥‥‥‥‥‥‥‥‥‥‥14 第五节跨河建筑物‥‥‥‥‥‥‥‥‥‥‥‥‥‥15 第六节环境与生态‥‥‥‥‥‥‥‥‥‥‥‥‥‥15 第七节河势稳定分析‥‥‥‥‥‥‥‥‥‥‥‥‥18 第四章外缘控制线的划定‥‥‥‥‥‥‥‥‥‥‥21 第一节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21 第二节岸线控制线的划定‥‥‥‥‥‥‥‥‥‥‥22 第三节岸线控制线划定成果‥‥‥‥‥‥‥‥‥‥22 第五章岸线功能区的划分‥‥‥‥‥‥‥‥‥‥‥23 第一节岸线功能区的分类‥‥‥‥‥‥‥‥‥‥‥23 第二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原则‥‥‥‥‥‥‥‥‥24 第三节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25 第四节岸线功能区的划分‥‥‥‥‥‥‥‥‥‥‥26 第六章岸线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8 第一节岸线利用现状分析‥‥‥‥‥‥‥‥‥‥‥28 第二节岸线利用现状评价‥‥‥‥‥‥‥‥‥‥‥29 第七章岸线利用管理规划‥‥‥‥‥‥‥‥‥‥‥31 第一节岸线利用管理的目标‥‥‥‥‥‥‥‥‥‥31 第二节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31 第一章规划概要

混凝土大坝安监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DJ 336-89 (试行) 主编部门:《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 试行日期:1989年10月1日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北京 能源部、水利部文件 关于颁发《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的通知 能源技[1989]577号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号: SDJ336-89)由水利电力部在一九八五年底组织有关单位开始编制,于一九八八年底前完成,一九八九年一月在能源部主持下由能源、水利两部共同审定,现已交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颁发试行。 这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包括有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监测工作较系统的技术规范。试行中有何意见。,请函告能源部科技司或水利部科教司。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日 简要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83)技水电字第273号文进行编制的。 在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电力生产司及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的组织领导下,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东北勘测设计院、南京自动化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总队、天津勘测设计院、西北勘测设计院、上海勘测设计院、长江科学研究院、水电部第七工程局、葛洲坝工程局、葛洲坝水电厂、新安江水电厂、刘家峡水电厂等16个单位派员组成编制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为编制组组长单位。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进分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时实践经验;参考了《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DJ 21-78)、《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SD145-85)、《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内容。在编制过程中,曾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性的专题讨论会,相应地进行了七次修改。 参加本规范编制的主要人员有:叶丽秋、李光宗、唐寿同、庄万康、夏诚、胡其裕、储海宁、赵志仁、柳载舟、舒尚文等同志;参加编制的还

橡胶坝设计计算书

陂头设计计算书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1.1陂头布置 (1) 1.2水文资料 (2) 1.3地质资料 (2) 1.4等级及安全系数 (2) 1.5地震烈度 (2) 2 主要计算公式及工况 (3) 2.1主要计算公式 (3) 2.1.1 防渗计算 (3) 2.1.2 整体稳定及应力计算公式 (3) 2.1.3 消能防冲计算 (4) 2.2计算工况 (6) 2.2.1 防渗计算工况 (6) 2.2.2 整体稳定及应力计算工况 (6) 2.2.3 消能防冲计算 (7) 3 梅岗橡胶坝计算 (9) 3.1渗流稳定计算 (9) 3.2橡胶坝整体稳定及应力计算 (9) 3.3消能计算 (12) 4 双孖橡胶坝计算 (14) 4.1渗流稳定计算 (14) 4.2橡胶坝整体稳定及应力计算 (14) 4.3消能计算 (17)

1工程概况 1.1 陂头布置 本工程拦河陂头有2座,分别是位于肋下河的梅岗陂和甲子河的双孖陂,主要作用是壅水灌溉。 (1)梅岗陂 梅岗陂采用橡胶坝形式,橡胶坝底板高程为 5.60m,坝袋净高4.10m,坝袋长20.82m,设计正常挡水位9.70m。坝底板顺水流方向长度18.00m,底板厚2.00m,上、下游两端设齿槽,坝体段基面大部高程3.60m,齿槽底高程为3.00m,建筑物基础均坐落在残积土。两侧边墙墙顶高程为10.50m,为满足坝袋锚固要求,边墙迎水坡坡比为1:0.5,底板与两侧边墙采用U型C25钢筋砼结构。 (2)双孖陂 双孖陂采用橡胶坝形式,橡胶坝底板高程为8.50m,坝袋净高3.50m,坝袋长26.0m,设计正常挡水位12.00m。坝底板顺水流方向长度15.00m,底板厚2.00m,上、下游两端设齿槽,坝体段基面大部高程6.70m,齿槽底高程为6.20m,建筑物基础均坐落在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左侧边墙墙顶高程为14.00m,右侧边墙墙顶高程为12.50m,为满足坝袋锚固要求,边墙迎水坡坡比为1:0.5,底板与两侧边墙采用U型C25钢筋砼结构。

信息安全技术 密码应用标识规范(标准状态:现行)

I C S35.040 L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33560 2017 信息安全技术密码应用标识规范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e c u r i t y t e c h n o l o g y C r y p t o g r a p h i c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d e n t i f i e r c r i t e r i o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2017-05-12发布2017-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Ⅰ 引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和缩略语1 5 标识的格式和编码2 6 密码服务类标识2 6.1 概述2 6.2 算法标识2 6.3 数据标识5 6.4 协议标识9 7 安全管理类标识10 7.1 概述10 7.2 角色管理标识10 7.3 密钥管理标识11 7.4 系统管理标识12 7.5 设备管理标识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商用密码领域中的相关O I D 定义17 参考文献19 G B /T 33560 2017

G B/T33560 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标准由国家密码管理局提出三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260)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得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二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无锡江南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中心二兴唐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上海格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二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二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二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二海泰方圆科技有限公司二上海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平二刘晓东二孔凡玉二李元正二徐强二柳增寿二李述胜二谭武征二李玉峰二李伟平二崔久强二周栋二郑海森三 Ⅰ

橡胶坝施工方案

橡胶坝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标准、合同文件及设计图纸和说明。 ⑴、《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 ⑵、《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 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⑷、《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⑸、《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 ⑺、《橡胶坝坝袋》(SL554-2011) ⑻、《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398-2007) ⑼、《涿鹿县桑干河综合开发治理工程》一标施工详图 ⑽、国家及有关行业颁布的规范及标准 1.2、编制原则 ⑴、依据合同文件、设计图纸和说明等相关文件。 ⑵、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相结合。 ⑶、实施项目法人管理,通过对技术、方案、劳务、设备、材料、资金、信息、时间与空间条件的优化处置,实现工期、成本、质量及社会信誉的预期目标。 ⑷、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 1.3、编制范围 涿鹿县桑干河综合开发治理工程一标段橡胶坝。 2、工程概况 涿鹿县桑干河综合开发治理工程一标段起讫桩号K4+600-K5+514,全长914m。其中1#橡胶坝起讫桩号K5+348.664-K5+514.344。橡胶坝由上游防护段、橡胶坝段和下游防护段等组成。 上游防护段K5+348.664-K5+395.144,长46.5米,由上游河道连接段和钢筋混凝土铺盖两部分组成。 1#橡胶坝段K5+395.144-K5+405.144,顺水流方向长10米,中心桩号位于K5+400处,坝高2.6米,垂直水流向全长200米,泄流净宽197米,分四跨布置,跨间设置3座中墩,敦厚1米,边跨坝长49.5米,中跨坝长49米。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本标准适用于防雷装置的检测。 高压电力输配电线路、大中型高压变电所防雷装置的检测及离岸飞行器、离岸船舶的防雷装置的检测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正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部分常规测量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第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年版)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建筑物防雷第部分通则 ——:建筑物防雷第部分通则第分部分:指南—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检查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第部分通则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第部分建筑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连接至电信网络及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第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过电压和过电流防护原则 :用户大楼内电信装置的连接结构和接地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防雷装置,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合。 外部防雷装置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雷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 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他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来减小和防护雷电流在需防护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接闪器 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引下线

橡胶坝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橡胶坝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of Rubber Dam SL227-98 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施行日期:1999年月1月1日 1998-12-25发布1999-01-01实施 前言 为适应推广应用橡胶坝工程的迫切要求,使橡胶坝工程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1995年11月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下达了《关于开展(橡胶坝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的通知》。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的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6年6月完成初稿并召开了编写工作会议,1996年8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0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2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27—98《橡胶坝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共5章99条和5个附录。它在总结我国橡胶坝工程建设经验基础上,参考并吸收了国外橡胶坝工程建设的先进技术,内容全面,技术先进、成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指导今后橡胶坝工程建设。它所制定的技术指标合理准确,具有可操作性,并与相关技术规范协调配套。 本规范解释单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位: 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院、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高本虎、方习真、胡明亮、麦鉴陵、陆吾华、张秀芳、解士博

1 总则 1.0.1为使橡胶坝工程建设和管理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使用方便、美化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坝高5m及其以下的袋式橡胶坝工程。坝高超过5m或特殊用途时应进行专门的技术论证和试验研究。 1.0.3橡胶坝工程的建设程序,应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如规模较小,建设程序可以简化。 1.0.4橡胶坝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1基本资料 2.1.1应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和掌握建坝地区的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内外交通、流域(或地区)水利综合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和环境评价等基本资料。 2.1.2地形资料应包括工程规划区域地形图、坝址地形图、回水区域地形图、河道纵横断面图等;测量范围应根据工程任务和规模确定,各种图的比例尺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2.1.3水文气象资料应包括流域概况和河道特征、坝址河段的洪(枯)水流量、含沙量、冰情、水质、漂浮物以及气温、降水、蒸发、湿度、风力、风向、日照、冰冻期、冻土深、潮汐等。 2.1.4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按《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93)要求进行必要的地质勘察工作,应有坝址地质纵横断面图、地基和天然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地下水位、比降、水质等资料。 2.1.5应搜集有关橡胶坝袋生产厂家产品、规格以及已建橡胶坝工程资料。 2.2坝址选择 2.2.1应根据橡胶坝特点和运用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流、泥沙、环境影响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坝址。 2.2.2坝址宜选在河段相对顺直、水流流态平顺及岸坡稳定的河段;不宜选在冲刷和淤积变化大、断面变化频繁的河段。 2.2.3坝址选择应考虑施工导流、交通运输、供水供电、运行管理、坝袋检修等条件。

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

SDJ213-83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 SL260-98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38-92 《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七)》 SL239-1999 《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 3 、施工准备 3.1 对合同及设计文件进行深入具体条件编好施工组织设计。 3.2 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并做好“四通一平”临建工程,各种设备和器材的准备工作。导流及引排水工程已完成。 3.3 测量放样工作已验收合格,对主要测点已埋设牢固的标架、基石、坝(堤)身放样已按设计预留沉降量。 3.4对土料场进行现场核查,贮量应大于需用量的1.5-2.5 倍。土质及天然含水量符合设计要求。 3.5 施式机械、试验设备到位,已做防渗体土料碾压试验,基础清理已完成并经过验收。 4 、施工操作要求 4.1 土料开挖 4.1.1 料场开挖前应划定开挖范围,清除树根乱石及妨碍施工的一切障碍物,排除场内积水,开好排水沟。 4.1.2 土料的天然含水量接近施工控制下值时,采用立面开挖,含水量偏大时,采用平面开挖。 4.1.3 当层状土料有需剔除的不合格料层时,用平面开挖,当层状土料允许掺混时,用立面开挖。4.1.4 冬季施工宜用立面开挖。 4.1.5 取土坑壁应稳定,立面开挖时严禁掏底施工。 4.2 铺料 4.2.1 防渗体土料铺筑应平行堤轴线顺次进行,分段作业和长度不应小于100m ,人工作业时不小于50m。 4.2.2 作业面宜分成铺土、碾压、检验三段,以利流水作业,应分层统一铺土,统一碾压,专人取样检验,严禁出现界沟。 4.2.3 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需均衡上升,若不可避免出现高差时,要以1:3-1:5 的斜坡连接。 4.2.4 土料宜用进占法卸料,用推土机或人工铺至规定部位,严禁将砂砾料或其他透水料与粘性土料混杂。 4.2.5 铺土厚度及块置直径限制尺寸如下表:铺土厚度和土块直径限制尽寸表 压实功能类型压实机具种类铺土厚度(cm)土块限制直径(cm) 轻型人工夯、机械夯15-20 20-25<5 <8 中型12T--15T 平碾斗容2.5m3 铲运机5T-8T 振动碾25-30 < 10 重型斗容大于7 m3 铲运机10T-16T 振动碾加载汽胎碾30-50 < 15 4.2.6 铺料至堤边时,应在设计边线外侧各超镇一定余量,人工铺料为10cm ,机械铺料 为 30cm。 4.2.7 通过保持填土面平整,算方上料,及时检测厚度等措施控制铺土厚度。土厚度允许误差为+0-5cm 。 4.3 碾压 4.3.1 碾压机械行走方向应平行于提轴线。分段分片碾压时相邻作业面的碾压搭接宽度,平 行提轴线方向不应小于0.5m,垂直堤线方向不应小于3cm。 432碾压机械进行碾压时,采用进退错距法作业。碾压搭接宽度大于10cm。铲运机兼作压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修订意见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修订意见的讨论 谭恺炎杨怀祖 (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试验中心,宜昌443002) 摘要:根据国内安全监测实施的发展现状,结合多年施工经验,在整理大量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提出几点修订意见进行讨论,并对振弦式仪器率定检验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规范应力应变率定检验质量控制差动电阻式振弦式 1 概述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颁发实施10年以来,对我国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统一规范了国内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包括设计、施工、运行各方面的工作,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可比性,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规范”还很不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安全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传感器、仪表到整个测试系统都有很大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振弦式传感器在工程上的大量应用,都给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规范”进行修订已迫在眉睫。作者结合三峡工程安全监测实施情况对“规范”中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提出几点修订意见进行讨论。 2仪器埋设 2.1仪器埋设施工 (1) 单向应变计埋设仅规定了表层仪器埋设,对于深层仪器埋设,为了保证仪器角度及位置误差满足要求,宜在前一层混凝土上预埋锚筋,将仪器绑扎固定在锚筋(锚筋用沥青麻布包裹)上埋设。 (2) 应变计组埋设时应特别强调剔除大于仪器标距1/4~1/5粒径的骨料。这是因为应变计埋设在混凝土内,对混凝土内部应变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混凝土中最大骨料粒径小于仪器长度的1/4~1/5,仪器所测应变可代表混凝土内点应变。 (3) 无应力计埋设时宜大口朝下,但在埋设时,应在振捣后将上盖打开并用干棉纱将筒内混凝土泌水吸干。无应力计筒大口朝上时,虽然湿度可保持与周围混凝土一致,但上覆混凝土荷载将对筒内应力产生一定影响。 (4) 测缝计埋设时,为使仪器获得最大量限,又保证仪器埋设时不致超量程损伤,宜针对不同种类测缝计,视不同坝型、部位和监测目的,在设计技术要求上对仪器埋设时的状态进行明确规定。 2.2电缆施工及保护 目前差动电阻式仪器系统均为五芯观测系统,采用恒流源进行测量的数字读数仪已取代了水工比例电桥,观测精度受电缆影响大为降低,所以“规范”中对水工观测电缆的芯线电阻及其差值要求应作适当修改。具体指标可参考机械工业部通讯电缆的技术要求。 近几年来塑套电缆在水工观测上应用已较普遍,“规范”中要求使用专用橡皮电缆应予以修改。电缆联接工艺对观测仪器的成活率和观测数据精度有很大影响,对于橡皮电缆宜采用硫化接头,亦可采用机械套管或热缩接头,塑套电缆应采用机械套管或热缩接头,一般采用机械套管(内填密封胶,两端O型止水)较热缩接头质量好,且易控制。 “规范”对电缆牵引作了较具体的规定,但尚需补充几点要求: (1) 电缆水平牵引应沿钢筋引线,并加以保护,若有条件可加槽钢保护。因为混凝土在下料平仓振捣过程中,会给电缆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使电缆被拉断。 (2) 电缆牵引路线除与上、下游坝面距离应大于1.5米外,与坝体纵横缝及永久结构面距离应大于10厘米,以保护电缆不

橡胶坝拆除新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资料

目录 一、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及施工场区条件 三、工程质量目标及保证质量目标措施 四、施工总进度 五、施工总布臵 六、施工用地计划 七、施工导流 八、主体工程施工方法 九、重要临时设施 十、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措施 十一、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及措施十二、与建设单位的配合 十三、工程成品、半成品保护 十四、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与归档 十五、工程回访与保修 十六、附件 (一)项目部机构设臵 (二)项目管理体系 (三)项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证体系(四)质量计划控制 (五)劳动力需用计划表 (六)主要施工机械设备与检测仪器进场计划表(七)施工总进度计划表 (八)施工现场平面布臵图

一、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一)编制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基建程序和遵守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妥善协调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衡施工。 1.1 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关键,合理衔接,确保工期留有余地。 1.2 保证质量,除低成本,提高效益,创造信誉,树立形象。 1.3 采取各种保证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护环境。 (二)编制依据 1.XX橡胶坝工程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合同编号:zczfcg2004-03)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补充文件; 2.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建标(2000)234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标准》GB50201-94; 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 5.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J252-2000; 6.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7.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2-2002; 8.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DL/T5129-2001; 9. 《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 10. 《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3-89; 11.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96; 13.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 范,sl2742001 篇一: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碾压式土石坝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安全监测、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1、2、3级碾压式土石坝的施工,4、5级土石坝应参照执行。坝高超过70m的碾压式土石坝,不论等级均应按本标准执行。 对于200m以上的高坝及特别重要和复杂的工程应作专门研究。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6722-1986 爆破安全规程

GB50201-1994防洪标准 GB50290-199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DL / T5128-200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 SD220-1987 土石坝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规范SDJ12-1978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SDJ17-1978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DJ217-19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试行)SDJ218-1984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DJ336-1989 混凝土大坝安全观测技术规范 SDJ338-1989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试行)SL52-199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L60-1994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2-1994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169-1996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 SL174-1996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 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 3总则 3.0.1 为了反映近年来土石坝施工技术的重大进展,对SDJ213-83《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进行修订, 以适应当前土石坝建设的需要。

现行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标准

现行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标准 序号 标准号 Standard No. 中文标准名称 Standard Title in Chinese 英文标准名称 Standard Title in English 备注 Remark 1GB/T 33133.1-2016信息安全技术祖冲之序列密码算法第1部分:算法描述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ZUC stream cipher algorithm— Part 1: Algorithm description 2GB/T 33134-2016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域名服务系统安全要求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Security requirement of public DNS service system 3GB/T 33131-2016信息安全技术基于IPSec的IP存储网络安全技术要求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Specification for IP storage network security based on IPSec 4GB/T 25067-2016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机构要求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techniques—Requirements for bodies providing audit and cert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s 5GB/T 33132-201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处理实施指南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Guide of implementation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treatment 6GB/T 32905-2016信息安全技术 SM3密码杂凑算法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iques—SM3 crytographic hash algorithm 国标委计划[2006]81号 7GB/T 22186-2016信息安全技术具有中央处理器的IC卡芯片安全技术要求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iques—Security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C card chip with CPU 8GB/T 32907-2016信息安全技术 SM4分组密码算法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SM4 block cipher algorthm 国标委计划[2006]81号 9GB/T 32918.1-2016信息安全技术 SM2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第1部分:总则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Public key cryptographic algorithm SM2 based on elliptic curves—Part 1: General 国标委计划 [2006]81号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实时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广东省地方标准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实时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B XXXX 条文说明

目次 1总则 (23) 3基本规定 (24) 4监测项目 (25) 4.1一般规定 (25) 4.2仪器监测 (25) 4.3巡视检查 (26) 5监测点布置 (27) 5.1一般规定 (27) 5.2立杆基础 (27) 6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28) 6.1一般规定 (28) 6.2临时支撑结构基础沉降监测 (29) 6.3临时支撑结构水平位移监测 (30) 6.6临时支撑结构立杆轴力监测 (30) 6.7现场监测 (30) 7监测频率 (32) 8监测报警 (33) 9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34)

1总则 1.0.1本条是高大支模实时安全监测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0.2本条适用于高大支模在完成搭设后,增加荷载期间的实时安全监测或活动荷载的长期监测。 1.0.3高大支模工程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测方案的编写尤为重要,需要了解支撑系统的特点,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1.0.4明确了监测参数除基础沉降、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倾斜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其他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基本规定 3.0.1本条界定了高大支模的范围。高大支模的安全性与搭设的高度、跨度、荷载相关,住房和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中规定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3.0.2由于高大支模安全事故有突发性的特点,除了施工、监理、建设方加强施工管理外,要求增加有实时监测能力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参与安全监测,并对监测方法、设备提出要求。第三方监测并不取代施工单位自己开展的必要的施工监测及巡查加固。 3.0.4本条提供了监测单位开展监测工作宜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 3.0.5监测方案是监测单位实施监测的重要技术依据和文件。为了规范监测方案、保证质量,本条概括出了监测方案所包括的10个主要方面。 3.0.6除施工专项方案需论证外,明确了监测方案也需专门论证。 3.0.7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审定后的监测方案对高大支模进行监测,不得任意减少监测项目、测点、降低监测频率。当实施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需要对监测方案作调整时,应按照工程变更的程序和要求,向建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新的监测方案经审定后方可实施。 3.0.8监测单位应严格依据监测方案进行监测,为高大支模工程实施动态化管理和信息化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实施动态化管理和信息化施工的关键是监测成果的准确、及时反馈,监测单位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处理和信息反馈系统,将监测成果准确、及时地反馈到建设、监理、施工等有关单位。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监测单位必须立即通报建设方及相关单位,并对现场作业人员发出区域警示,以便建设单位和有关各方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建设、施工等单位应认真对待监测单位的报警,以避免事故发生。 3.0.10监测单位在监测结束阶段应向建设方提供监测竣工资料。监测方案应是审核批准后的实施方案;监测报告可以根据合同的要求按照施工进度而定。在结束阶段监测单位还应完成对整个监测工作的监测报告,建设方应按照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将监测竣工资料组卷归档。另外,监测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资料是唯一能反映当时真实状况的可追溯性文件,监测单位也应归档保存。

橡胶坝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橡胶坝技术规范SL227-98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橡胶坝是用胶布按要求的尺寸,锚固于底扳上成封闭状,用水(气)充胀形成的袋式挡水坝。它是本世纪50年代末,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其运用条件与水闸相似,用于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挡潮等工程中。橡胶坝工程建设是指橡胶坝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内容。由于橡胶坝结构新颖,使用的材料新,在其建设和管理中又不同于水闸而自成体系。为使橡胶坝工程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根据橡胶坝的特点、使用条件和技术要求,总结30年来的实践经验,统编成本规范。 1.0.2我国已建成的橡胶坝工程中坝高最高为5m,单跨长度一般为50~100m,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本规范仅适用于挡水高度5m及其以下的橡胶坝工程。随着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和水利事业建设的需要,当橡胶坝高度大于5m,或坝袋结构型式有改变时,应进行试验研究,专题论证。 1.0.3橡胶坝工程的建设和其它建设项目一样有其特定的工作程序,如先计划后建设,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先验收后使用等。必须严格按基本设程序办事。据统计近30年来已建成的500多座橡胶坝工程中,主要是为农业灌溉服务。工程等级多属4级或5级,故橡胶坝工程级别可参照水闸工程级别划分标准进行划分,一般划分为4级或5级,重要的橡胶坝工程也可划分为3级。对于一些投资少规模小的地方性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建成程序可以简化,但不能省略可行性论证和施工图设计。 1.0.4与橡胶坝工程建设和管理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有《防洪标准》(GB50201-94),《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水闸施工规范》(SL27-91),《水闸技术管理规程》,《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302-88),《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DJ214-83),《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水利水电工程验收规程》,《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 2 工程规划 2.1基本资料 2.1.1搜集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等资料有如下两个作用:①为编制设计、施工概预算提供依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②结合橡胶坝工程服务特点,对工程建成后为所在地区工农业发展作出评价,如供水、发电、防洪、灌溉、航运、美化环境等。有目的地收集工程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等资料,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 1)地区经济资料包括:①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产值、成本、供销和调运费用;②工农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等的价格;③国家从有关的工农业产品中征收的税利,国家在粮食、农用电以及其它有关方面的政策性补贴;④地区的国民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当地群众的经济收人和增长趋势等。 2)工程规划设计指标包括:①概算编制的依据和主要定额指标;②可供水量、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等;③与水利经济评价有关的防洪、治涝的保护范围、增加和改善的灌溉面积、增加和改善的航运里程、

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完整篇.doc

信息安全管理规范1 1.0目的 为了预防和遏制公司网络各类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理网络出现的各类信息安全事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确保移动通信网络畅通与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网络竞争环境,有效进行公司内部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整体控制,特制定本规范。 2.0 适用范围 本管理规范适用于四川移动所属系统及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及公司内部信息技术整体的控制。 3.0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及职责: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信息安全组织的指导意见,为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组织与指挥,四川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管理领导小组,由公司分管网络的副总经理任组长,网络部分管信息安全副总经理任副组长,由省公司网络部归口进行职能管理,省公司各网络生产维护部门设置信息安全管理及技术人员,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省监控中心设置安全监控人员,各市州分公司及生产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管理员,各系统维护班组负责系统信息安全负责全省各系统及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协调工作。 3.1.1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管理组组长职责: 负责公司与相关领导之间的联系,跟踪重大网络信息安全事

件的处理过程,并负责与政府相关应急部门联络,汇报情况。 3.1.2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管理组副组长职责: 负责牵头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管理规范,负责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安排与落实,协调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解决。 3.1.3省网络部信息安全职能管理职责: 省公司网络部设置信息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贯彻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要求,制定安全工作计划;制订和审核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相关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案;组织检查和考核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组织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审计和评估;组织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针对重大安全事件,组织实施应急处理 工作及后续的整改工作;汇总和分析安全事件情况和相关安全状况信息;组织安全教育和培训。 3.1.4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职责: 各分公司、省网络部、省生产中心设置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员,根据有限公司及省公司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有关技术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对各类网络、业务系统和支撑系统提出相应安全技术要求,牵头对各类网络和系统实施安全技术评估和工作;发布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预警信息,并细化制定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协助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应急预案,参与应急演练;针对重大安全事件,组织实施应急处理,并定期对各类安全事件进行技术分析。

锚杆挂网喷浆防护工程方案

锚杆挂网喷浆防护工程方案 一、锚杆框架梁喷混植生护坡 1.1技术要求 框架梁采用菱型布置,节点间距,框架内喷混植生防护。 框架梁锚杆采用φ32HRB335螺纹钢制作,锚杆间距4m,垂直于坡面施作。锚头用弯沟与框架梁主筋焊接,支架与锚杆焊接。框架梁锚杆钻孔直径110mm,采用M30水泥砂浆灌注,注浆压力不小于。框架梁采用C30砼现场立模施工,当分段施工时预留钢筋,连接面按施工缝处理 框架内采用喷混植生防护,喷混植生锚杆分为主锚和辅锚,主锚采用φ16HRB335,长2m。辅锚采用φ12HPB235(I级),长1m。锚杆一端设置弯钩,其端部15cm及弯钩涂防锈油漆。喷混植生锚杆钻孔直径φ49mm。 地下水发育时,间隔4m交错设置φ49PVC管仰斜泄水孔,孔深。 挂金属网时拉紧网,网间用铁丝连接,并采用不同厚度的砼垫块来调节,使金属网与坡面保持在3~6cm。 种植混凝土基材由风化砂、有机肥、疏松剂、保水剂、粘结剂等组成,其配方针对不同的环境地的岩土体经室内配比试验和现场试验确定。 无纺布单位重量为18g/m2。 1.2施工要求 (1)锚杆 锚杆施工前选择相同的地层进行拉拔试验,试验孔数不少于3孔,以验证锚固段的设计指标,确定施工工艺及参数。试验锚杆长3m,采用单根φ32HRB335钢筋,抗拔力不小于250KN。锚杆孔先用高压风吹洗,除去孔内泥渣,注浆安设锚杆。 锚杆的施工工序是:测量放线→清除坡面杂物→钻孔、清孔→锚杆制作→安放锚杆→注浆→锚杆框架梁混凝土→锚杆头紧固→浇注砼封头。 测量放线及清除覆土采用全站仪、钢尺按设计图纸进行放线,用小木桩标示出锚杆孔位置。放线后由人工清除表层覆土和破碎岩块。 钻孔深度按设计孔深+进行控制,钻孔角度严格按设计图施工。一边钻孔一边用高压风吹尽孔内岩粉,并根据钻进情况和吹出的岩粉做好详细的施工记录。完工的钻孔用破棉絮临时堵塞防止落物,并做好显着标记。 锚杆钻孔时必须采用干钻,不得采用水钻。 锚杆制作按设计要求长度下料制作锚杆,加工锚头紧固螺丝丝口,安装好锚杆对中器及注浆管。 为了使锚杆准确位于钻孔中央,锚杆设有定位装置,加工时严格控制定位装置的间距不得大于2m。锚杆安放入孔复核无误后立即进行注浆。 锚杆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注浆管一端与注浆机连接,另一端随同锚杆钢筋送入钻孔底部。注浆时用砂浆搅拌机将水泥、砂、水、外加剂搅拌均匀,通过注浆机、注浆管自孔底作一次性压浆,注浆压力不小于浆液的注入,逐渐将注浆管拔出,孔内空气同时排出。同一根锚杆的注浆必须连续完成,不得中途停顿,缩孔部分须在浆体初凝前进行补浆。 (2)钢筋混凝土框架梁 钢筋绑扎安装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安装梁体钢模板。模板预先涂刷脱模剂,模板拼缝内粘上海绵条,安装模板时扣紧两板的连接螺栓,海绵条被压紧。这样既可堵漏,又能保证浇出的砼线条美观。安装模板时同时进行泄水孔预埋管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SDJ336—89

简要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巡视检查 第三章变形监测 第四章渗流监测 第五章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第六章监测资料的整理、整编和分析 附录一总则 附录二巡视要求 附录三变形监测 附录四渗流监测 附录五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附录六监测资料的整理、整编和分析 打印 刷新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SDJ336—89 主编单位:《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批准部门: 试行日期:1989年10月1日 关于颁发《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DJ336—89(试行)的通知 能源技[1989]577号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号:SDJ336—89)由水利电力部在一九八五年底组织有关单位开始编制,于一九八八年底前完成,一九八九年一月在能源部主持下由能源、水利两部共同审定,现已交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颁发试行。 这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包括有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监测工作较系统的技术规范。试行中有何意见,请函告能源部科技司或水利部科教司。 1989年3月20日 简要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83)技水电字第273号文进行编制的。 在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电力生产司及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的组织领导下,

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东北勘测设计院、南京自动化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总队、天津勘测设计院、西北勘测设计院、上海勘测设计院、长江科学研究院、水电部第七工程局、葛洲坝工程局、葛洲坝水电厂、新安江水电厂、刘家峡水电厂等16个单位派员组成编制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为编制组组长单位。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DJ21—78)、《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D145—85)、《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内容。在编制过程中,曾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性的专题讨论会,相应地进行了七次修改。 参加本规范编制的主要人员有:叶丽秋、李光宗、唐寿同、庄万康、夏诚、胡其裕、储海宁、赵志仁、柳载舟、舒尚文等同志;参加编制的还有林长山、金虎城、刘爱光、郎桂香、吕彤彦、张俊永等同志。 本规范共分六章,七个附录。 这是一本包括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较系统的《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目前尚无先例可循,由于经验不足,缺点在所难免,请批评指正。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1989年3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适用范围 一、本规范适用于一、二、三、四级混凝土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五级混凝土坝可参照执行。 二、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他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 第1.0.2条本规范与其他规范的关系 大坝的级别划分应按《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部分)》(SDJ12—78)执行;涉及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时应符合《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重力坝和拱坝观测设计应符合《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DJ21—78)和《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D145—85)的有关要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工作应按照本规范执行。 第1.0.3条各阶段的监测工作 一、初步设计阶段: 应提出: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主要监测仪器及设备的数量;监测系统的工程概算。 二、技施设计阶段: 应提出:监测仪器设备清单;各主要监测项目的测次;各监测项目的施工详图及安装技术要求;监测系统的工程预算。 三、施工阶段: 应作好:仪器设备的检验、埋设、安装、调试、维护及竣工报告的编写;施工期的监测工作及监测报告的编写。 四、第一次蓄水阶段: 应制定:第一次蓄水的监测工作计划和主要的安全监控技术指标;做好监测工作,并对大坝工作状态作出评估。 五、运行阶段: 应进行:日常的及特殊情况下的监测工作;定期对全部监测设施进行检查、校正,对埋设的仪器作出鉴定,以确定该仪器是否应报废、封存或继续观测;监测系统的维护、更新、补充、完善;监测成果的整编和分析;监测报告的编写;监测技术档案的建立。 第1.0.4条大坝工作状态的评估 负责大坝安全监测的单位,应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按下列类型对大坝的工作状态作出评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