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和听觉说课稿

耳和听觉说课稿

耳和听觉说课稿
耳和听觉说课稿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课时耳和听觉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选手,我与大家共同探讨的课题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耳和听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位于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本节内容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眼和视觉,第二课时学习耳和听觉。耳和听觉既是前面人体结构与生理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做好铺垫,使教材前后知识联系紧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必须认真掌握。

(二)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设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耳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3)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耳的结构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学会从文献资料中获取信息。

(2)通过模拟探究实验,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听觉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实验,养成团结协作、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2)结合耳的卫生保健,认同听觉卫生,养成珍爱健康,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旺盛,接受知识快,通过将近一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尤其是通过下册课本对生物圈中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知识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但其中名名词和生理过程,生活中经常涉及,学生对此十分好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全面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本节课的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习的探究性、突出知识的应用性,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与功能、实验探究听觉的形成过程,合作交流了解耳的卫生保健等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运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学习能力,为其今后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通过书籍、网络收集耳和听觉的相关信息,为开展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耳的结构模型;设计并制做教具以及准备小鼓、鼓槌。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请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同学们,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由聋哑人表演的舞蹈,领舞演员邰丽华说:‘假如给我三天声音,第一天我要去倾听陪伴我二十多年音乐的声音,第二天我要去倾听父母的关爱之声,第三天我要去感受生活中各个角落的声音。’她的话表达了一位聋哑人对声音的热切渴望。同学们,你知道耳的结构与功能吗?正常人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耳为什么会聋吗?”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引入课题——耳和听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耳的卫生保健。耳的结构和功能,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

1、自主学习——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为突出这部分重点,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耳的结构模型,阅读并分析教材,说明耳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各部分结构有何特点?并推测各部分的功能。(呈现课堂实景)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互相解答问题,初步认识耳的结构和功能。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耳的结构组成,引导学生小结耳的基本结构。学生概括总结出耳的基本结构:耳郭、外耳道组成外耳;鼓膜、听小骨、鼓室组成中耳;咽鼓管连通于鼓室和咽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组成内耳。耳的结构层次较多,对于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鼓膜、听小骨、耳蜗的功能,则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强化学习。我说结构,学生抢答其功能,我说功能,学生抢答其结构。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强化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学习听觉的形成做好铺垫。

通过自主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耳的结构和功能,那么,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进入第二个内容——听觉的形成过程。

2、实验探究——听觉的形成过程

听觉的形成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具体步骤设计如下:

(1)教师引导,设计实验。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因此,在学习耳的结构和功能之后,我提出问题:“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学生不难想到听觉的形成与鼓膜和听小骨的振动有关,这时我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那么,如何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呢?”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交流,我巡回指导。然后,将设计方案进行全班交流、评价,选出一组有代表性方案并做为样板,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呈现课堂实录)

(2)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实验前,我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鼓面和自制教具的皮膜平行且在一条直线上;火柴棒与小球靠近并保持静止状态;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做好认真细致地观察。

学生开始实验,我巡回指导,学生敲击小鼓,观察现象,多数小组实验现象明显,个别小组实验可能会失败。请看同学们的表现。(呈现课堂实录)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我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全班交流。成功的原因在于实验器材完好以及认真细致的操作和观察。失败原因可能是皮膜出现漏洞,火柴弯折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现象相当于耳病中的鼓膜穿孔,听小骨受损等导致听力下降或耳聋,为后面学习耳的卫生保健埋下伏笔。我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声音在耳内的传递过程。(呈现课堂实录)

在学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申提问:“耳蜗又是怎样将鼓膜和听小骨传来的信号传入大脑呢?”根据对耳蜗功能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得出:耳蜗受到刺激后又将信号经听神经传入大脑的一定区域,即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播放视频)

通过对整个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分析与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不仅学生深刻理解声音在耳内的传递过程,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3、合作交流——耳的卫生保健

在学习了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之后,我及时提出问题:你知道邰丽华耳聋的原因是什么吗?顺势引出导致耳聋的原因除了感染、疾病和环境噪声以外,还有遗传、药物和意外事故,借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进一步提出应用性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组讨论交流,并到讲台进行汇报表演。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保护耳朵的一些做法,进一步加深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耳卫生习惯。(播放视频)

(三)归纳总结全面提升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清晰简练的语言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耳的结构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耳朵听音就象接力赛跑,外耳集音、中耳传音、内耳感音,一个接一个,最后到达脑,我们人就听到了声音。再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反馈测试评价激励

新课结束,我给学生发放“综合性学习评价表”, 在注重对科学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行评价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要求学生事实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我再给以激励性评价后,存入学生学习档案,定期反馈。通过反馈评价,促使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完善知识结构,领悟思想方法,强化情感体验。

(五)拓展延伸 服务社会

为拓展学生视野,我引出情感话题:“你准备如何帮助身边的聋哑人?

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提出可行性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对学生进行珍惜健康、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教育。同时,我请学生在课后做一期“爱耳护耳”专题手抄报,贴到社区健康宣传栏内,进行全民健康教育宣传。以实际行动响应市政府的号召,为我们正在创建的“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规范、工整和美观”的板书要求,结合本节内容,我设计了以

上板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结束语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有的人说了却不一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

说”。而我认为,在新形势下的生物学教师既要会“说”

,还要会“做”,这

中耳传音 耳 外耳 中耳 内耳 收集声波 耳 郭: 外耳道 鼓 膜: 鼓 室 听小骨: 产生振动 传导振动 半规管 前 庭 耳 蜗: 听觉感受器 外耳集音 内耳感音

形成听觉 耳与听觉

就要求我们大家不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自己做到与时惧进,不断进步。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附表: 综合性学习评价表

1.你知道耳的结构及主要功能吗?

2.你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吗?

3.你能否用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4.你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现象?

浙江瑞安市上望第一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 《1.4耳和听觉2》教案 浙教版

浙江瑞安市上望第一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4耳和听觉2》教案浙 教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 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2、通过噪声等知识的学习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三、教学准备 梳子、硬纸板、鼓、音叉等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播放:音乐 问:听了刚才的不同声音,有什么感觉? 学生讨论: 小结: 有些声音是悦耳动听的,而有些声音却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 我们把悦耳动听的声音称乐音;把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同样是音乐,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 1、用一把塑料尺划过梳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梳子尖振动的快 慢有什么不同? 2、将直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分露出桌面,用手拨动尺,使尺上下振动,实验 时,使直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尺振动的速度

快慢。 学生实验,然后报告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1.快速划过时音调高,因为梳子振动快;2、直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所以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试一试:撕一张薄纸片,两手拉紧它,放在嘴上,用不同速度的气流吹纸片。你能不能吹出不同的音调呢? 学生动手试。 思考: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当蜜蜂和蝴蝶同时飞近你身体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蜜蜂是靠什么结构的振动发声的?蝴蝶的翅膀飞行时在振动吗?为什么你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呢?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是20~20000赫。蜜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我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把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c的频率是261.6次每秒;男低音歌唱家发生可以低到65赫,女高音可达1180赫。 阅读:不同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表格,表述表格包括的信息。 学生阅读、表述 讨论:你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 利用:B超,超声波测距,蝙蝠,雷达。 多媒体演示:轻敲队鼓和重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小纸屑的跳动情况的不同。 学生表述,教师小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小实验:用仅仅前面学生能听到的声音讲话,问学生能听到吗? 小结:声音的大小跟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师:经过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叫响度。2.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有关。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附:板书设计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一、眼与视觉(第二课时)(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

耳和听觉知识点加练习题

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 知识建构: 1.耳是人的____器官,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外耳包括______、_______,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 2.耳廓的功能是____声波,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鼓膜产生______,并带动鼓室内的_____振动。听小骨在鼓室内将振动_____再传入耳蜗,引发耳蜗内液体振动,此时____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______神经传到_____,形成_______。 3.咽喉管连接____和______,使鼓膜内外的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4.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____中有感觉都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5.声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 6.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频率越小,音调越______ 7.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____,低于20赫叫 ______ 8.声音音量的大小通常用_____做单位.响度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 _____.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还跟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_______ 9.音色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和发声的方法有关。 10.减弱噪音的方法:在_____处减弱,在_____过程中减弱,在______处减弱。 基础练习: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3、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 )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 3、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1.3 耳和听觉(1)教案

1.3 耳和听觉(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模型,了解耳的结构。 2.知道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以及中耳炎、失聪、晕车等疾病或症状。 3.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4.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建立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及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探究双耳效应。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耳的结构模型、一块黑布(用来蒙住测试者的眼睛)、ppt课件 学具准备:棉花团(用来塞住耳朵)、铅笔一支(或其它能用来敲击课桌发出响声的用具)【设计说明】 耳是人体五官(眼、耳、口、鼻、喉)之一,听觉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量仅将于视觉的途径。初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有关耳和听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了鼻和嗅觉、舌和味觉以及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之后,本节学习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图认识结构,阅读了解功能,教师以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课堂上组织调查(如“经常挖耳的人数”、“有晕车反应的人数”)、讨论(如“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什么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失聪的原因”)、思考(如“全国爱耳日及图标”、“怎样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耳朵”)和体验(如“体验耳聋的感受”)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互助学习。 本节课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在引导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假设之后,着重让学生尝试对每一种假设尤其是教材中的三种,设计出相应的可实际操作的方案,从而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案在课堂上实验,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然后介绍“双耳效应”,让学生感受实验结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刚才上课铃声一响,大家就自觉的回到座位上了,这说明我们的耳朵都很正常!因为我们都是靠耳朵来听声音的,耳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正常的耳朵,为什么我们熟睡时,却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呢?(见ppt2) 要解开这个疑惑,让我们先来认识耳的结构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 (1)学生读教材第10页图1-18耳的结构,提示学生注意各部位的形态特征。然后完成教材

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教案

耳和听觉 -----第十三号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耳的结构挂图、黑布、棉球 教学方法: 探究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一块布、两个棉球。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任务学生任务 导入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 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 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 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 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 感受听觉的重要 性 新 课 学 习 1.耳的基 本结 构和 功能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展示四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认识到 听觉的重要性。 互动二: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 些结构吗? 2.展示标有数字的耳的结构图; 3.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耳的基本结构和功 能图。 完成P93讨 论1、2。 现在请大家 认真观察P93图 Ⅳ-51,认识耳的 基本结构和功 能。 采用小组竞 赛的形式让学生 指出图中标有数 字的各部分名 称,并描述其功 能,回答其结构 中哪些属于外 耳?哪些属于中 耳?哪些属于内 耳?

2. 听觉的形成 3. 保护耳和听觉 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4第一段; 2.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听觉的形成过程图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同学们已经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请你当 医生 病人1:昨天,我被同学打了一耳光,当时 左耳内流血,随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病人2:我前几天突然耳鸣,非常厉害,随 后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了,在此之前我的耳朵从 未有过外部伤害 从以上两个病例可知:(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出) 听觉的形成的基本条件:(三个条件同时具 备、缺一不可) 互动四:保护耳和听觉 既然听觉对我们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如 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耳朵和听力 呢?请看下面的讨论: ?1、噪声对听觉有什么影响? ?2、怎样保护外耳道? ?3、怎样预防中耳炎? ?4、怎样保护鼓膜 小组讨论、 分析并总结出听 觉的形成过程; 医生:可能…… 医生:可能…… 1. 耳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完 好; 2.听觉神经 正常; 3.听觉中枢 (大脑)正常。 请同学们阅读 P94第二、三段, 思考并回答问 题;

新7下科学第三节 耳和听觉练习

第三节耳和听觉 [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题 ] 巩固理解 一、选择题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2.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 3、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5、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 )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 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 6、人的听觉形成于()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7、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8、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其原因是男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 A、较低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9.2007年5月17日,“中华情·和谐海西”大型文艺晚会在闽江公园盛装上演。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三者皆有 10.以下减小噪音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噪声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要种草植树 C、带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 二、填空题 1、声波先到达外耳,外耳像漏斗一样接受声音,并把声音聚集起来,引 向,使其产生振动。鼓膜振动带动了的振动,随即传 到。耳蜗充满着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

《1.4耳和听觉2》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 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2、通过噪声等知识的学习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三、教学准备 梳子、硬纸板、鼓、音叉等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播放:音乐问:听了刚才的不同声音,有什么感觉? 学生讨论: 小结: 有些声音是悦耳动听的,而有些声音却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 我们把悦耳动听的声音称乐音;把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同样是音乐,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 1、用一把塑料尺划过梳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梳子尖振动的快 慢有什么不同? 2、将直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分露出桌面,用手拨动尺,使尺上下振动,实验 时,使直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尺振动的速度

快慢。 学生实验,然后报告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1.快速划过时音调高,因为梳子振动快;2、直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所以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试一试:撕一张薄纸片,两手拉紧它,放在嘴上,用不同速度的气流吹纸片。你能不能吹出不同的音调呢? 学生动手试。 思考: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当蜜蜂和蝴蝶同时飞近你身体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蜜蜂是靠什么结构的振动发声的?蝴蝶的翅膀飞行时在振动吗?为什么你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呢?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是20~20000赫。蜜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我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把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c的频率是261.6次每秒;男低音歌唱家发生可以低到65赫,女高音可达1180赫。 阅读:不同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表格,表述表格包括的信息。 学生阅读、表述 讨论:你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 利用:B超,超声波测距,蝙蝠,雷达。 多媒体演示:轻敲队鼓和重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小纸屑的跳动情况的不同。 学生表述,教师小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小实验:用仅仅前面学生能听到的声音讲话,问学生能听到吗? 小结:声音的大小跟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师:经过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叫响度。2.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有关。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初备) 一、教材分析: 《耳与听觉》这部分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一章中第二节《感觉》中,本章容分四节:第一节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第二节是介绍感觉器官眼和耳的结构、功能及卫生;第三节是人体通过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第四节是在神经系统和分泌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动物行为。 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人不同的感受器能感知不同的外界环境(或人体部环境)的刺激,并通过传入神经,将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从而使人体获得外界(或部)环境的信息,并且作出适当的反应。人体的感受器多种多样,于是教材第二节就以人体获得外界环境息的主要来源——光、声刺激的感受器眼、耳为代表,介绍了人体的几大感觉器官。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来学习刺激的接受者—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到第二节听觉这部分容,教材着重介绍了“耳”的听觉功能和与听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在指导学生观察彩图、插图,阐明外耳、中耳、耳各部分构造时,突出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等与听觉形成关系密切的部分。教材还针对青少年实际,提倡注意用耳卫生。 二、学情分析: 从教材的容地位和特点来看,本章知识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神经调节的普遍现象,但是又会常常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在教材中设计了“讨论”、“调查”、“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 单就第二节来说,学生虽然对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较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所以需要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对于耳的结构的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思考后讨论各部分的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耳除了听的功能外还有感知位置变动的功能,所以可以安排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实验说明两只耳听声音的好处,举例说明晕车、晕船等症状。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耳的结构及其功能。 2、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3、阐述如何保护耳朵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模型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时评“听觉的形成”,知道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耳和听觉练习题

1.人耳能听到鼓面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手臂上下挥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人手臂上下挥动的频率太低B.人手臂上下挥动的振幅太小 C.人手臂上下挥动不是振动D.人手臂不是发声的物体 2.假如跟你家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放音响或引吭高歌,为了减少这些声音对你学习、休息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方法没有用的是( )。 A.将门、窗关紧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门、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动D.将门、窗关上后再把棉毯挂在窗上 3.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 A.声波→耳→听神经→听觉中枢B.声波→外耳→中耳→内耳 C.声波→外耳→中耳→耳蜗D.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 4.患中耳炎很可能导致耳聋,其原因是( )。 A.听觉感受器受损伤B.听神经受伤C.鼓膜和听小骨受伤D.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损伤5.大剧场的四周墙壁要修得凹凸不平,目的是( )。 A.增强声音的反射B.减弱声音的反射C.为了装饰剧场,美观漂亮D.为了增大音量6.声音从水中发出,再经空气传入人耳,在此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响度B.音色C.音调D.不能判断 7.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8.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A.鼓膜 B.鼓室C.听小骨D.耳蜗 9.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10.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11.人的听觉形成于()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12.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13.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其原因是男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 A、较低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14.2007年5月17日,“中华情?和谐海西”大型文艺晚会在闽江公园盛装上演。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三者皆有 二、填空题 1.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声音是发声体________而产生的。钢琴、吉它、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也可以从它们的__________分钟。 3.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___高,这是因为同学说话的声带振动比较__________的缘故。 4.减少噪声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耳和听觉》教案1

《耳和听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3、说出耳的卫生及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及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2、教学重点突出,环节有序 3、充分利用资源,增强直观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二、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 2、耳的卫生及预防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耳的模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欣赏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过学生介绍贝多芬的事迹让他们认识到贝多芬耳聋的痛苦(作为音乐家却听不到自己的作品)。设置悬念: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什么原因

引起的,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解: 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1、提出问题:耳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领略美好的有声世界,那么,耳的结构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接受声音信号的刺激而产生听觉的? 2、利用耳解剖放大模型和教材中的彩图,展示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互相指认耳的各部分结构,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总结耳的结构。 3、利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学生找到各结构位置并选择正确的名称。 4、学生体验: 互相观察耳的外部结构,并用手掌挡在耳廓后边时,感受声音的强度变化。 捏住鼻子轻轻鼓气,体验中耳与咽部相连。 捏住鼻子,做吞咽动作,感受听力的变化。松开手,再做一次吞咽动作,感受听力的变化。 5、提出问题:耳的各部分结构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6、学生分组讨论,仔细分析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把振动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三、听觉的形成与听觉障碍 1、多媒体展示耳从外到内的结构,并动画显示声音由外耳到内耳,形成听觉的过程。 2、开火车游戏:学生扮演耳的各部分名称去模拟听觉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总结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让学生当小医生,给贝多芬诊断,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5、拓展介绍: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 1、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曾患过耳病,患的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的、病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如中耳炎。学生回答后,要给与感谢,从而鼓励更多的同学介绍。 2、说防护: 遇到以下情况,应该注意什么? 掏耳朵、咽喉发炎、戴耳机、服用药物、噪声。 遇到以下情况,应该怎么做?

耳和听觉课件

耳和听觉课件 耳和听觉课件 本节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说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耳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总结视觉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 习习惯和品质。教学重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形成的过程。 导课: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耳朵长在头部的两侧,收集声音的本领是不可小看的。说的形象点,我们的两只耳朵很像 是架在脑袋上的“收音机”,用它可以接收到各种声音信息。大家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是“听”来的呢? 举例: 1闹钟叫你起床 2快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咔咔地拆桥声 3老师讲课; 4体育课上的口令声、紧急疏散的哨声、上下课的铃声

5美妙的音乐;上课时来自于其他同学的很难排除的干扰声 其实,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是仅次于视觉的,所以很重要。那么,感知一定的声波信息,引起听觉的器官 是耳。耳有哪些结构使它具有“听”的功能呢? 请大家把书翻到94页,结合耳的结构模式图,阅读第一段文字,总结一下耳的结构并找到描述耳的各部分结构的语句。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鼓膜: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听小骨:传导和放大声波 咽鼓管:外界空气由此进入鼓室鼓室:有与外界压力相等的气体半规管和前庭:有位觉感受器耳蜗:有听觉感受器 ★耳廓:摸一摸自己的耳廓,是由弹性软骨支撑,外包皮肤,里面富含血管和神经,所以比较敏感。前凹后突的结构有利于收集声波。 ★外耳道:长不到3厘米,我们用耳勺挖出的耳垢就是在外耳道内产生的。 外耳道里面有盯眝腺,耵聍腺的分泌物叫盯眝,有保护耳道的作用。盯眝与脱落的上皮和灰尘混合后形成耳垢。外耳道的作用是把 耳廓收集到的声波传导给鼓膜。 ★鼓膜:也称耳膜,是一个富有弹性的灰白色的半透明的膜。鼓膜在声波的刺激下可产生振动,并牵动与之相连的三块听小骨。所 以鼓膜的作用是在声波的刺激下产生振动来传导声波。 ★听小骨:可以解释为与听觉有关的人体中最小的骨。它是由3 块骨所组成的一个听骨链。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 过程中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二十多倍,所以即使很轻 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得到。

耳和听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向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要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赞可夫曾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情感是思维的原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思维活动。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思维的展开和思维活动的强度。如果学生对教师敬佩而信赖,有着美好的情感,那么他就会专心去听课,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对于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及智力的发展将起积极作用。相反,缺乏美好的情感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以下就对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作初步探索。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淡无情的人。”教师要以对学生的“爱”,去拨动学生的“情”。假如你对学生没有感情,厌恶学生,那么,你的教育工作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已经结束了。所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二、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学生对某种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长时间地、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觉得是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本节课就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出奇制胜 好的开头是上好一节课的成功之首,因此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课题,我出示了优美的图片和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眼和耳共同的享受下进入新的课题。 2、当回医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要比直接给予学生某些现成的、特定的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更有效、更实用。因此,练习时,通过“我来当医生”这个标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3、互相比拚 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讲课或练习中,用整齐的掌声鼓励回答较好的学生,激起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4、敢说敢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针对内容说,并进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

苏科版第5单元第15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2)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认识“耳的结构”的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耳与听觉”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千手观音》以及讲解耳聋的危害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聋 人、关爱聋人、加强自我听力保护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对“耳”的保健。 二、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与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听觉的形成。 四、设计思路 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就是放手让学生观察模型及课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指导作用。 五、教学准备 (1)“耳的结构”的模型; (2)电脑PPT《千手观音》节目。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2.不足之处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指导地位的角色,随时注意不要“越位”,不能越俎代庖。 (2)板书设计上PPT虽有,但是黑板的板书还是不能少,在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时发挥作用,也让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提高实效性。 (3)要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备一些习题,余下时间巩固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耳与听觉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三、耳的保护 1.减少和消除噪声; 2.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七年级生物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分析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 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导入新颖,马上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鼓膜 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

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有听小骨。 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 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想一想,耳的哪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七年级科学下册2.3耳和听觉1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2.3 耳和听觉(1) 对应学生用书P52—P53 1.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C)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自己听到的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D.饼干太干了 2.猫自高处跳下时,头后仰;一着地,头便前倾。猫的这些姿势变化是(C) A.耳蜗受到刺激引起的 B.鼓膜受到刺激引起的 C.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的 D.听小骨受到刺激引起的 3.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 ..的是(B)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4.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A)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神经中枢 B.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 C.外耳道→中耳→内耳 D.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5.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损伤。那么发病的可能部位是(A)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 6.长期使用耳机可能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C)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7.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保护鼓膜,应该(D) A.站着不动其他什么都不干 B.迅速闭嘴 C.张口,同时双手堵耳 D.闭嘴,同时双手堵耳 8.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下列有关耳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C) (第8题) 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B.晕车与[4]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C.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D.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9.艺术家有时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梵高有一幅画叫做《自己的伤兵》,描绘的是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这幅画是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用剃须刀片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后画的。 (1)这里的“耳朵”实际上是指耳的耳廓。 (2)没有了这只“耳朵”,他的听力将(B) A.丧失 B.减弱 C.不变 D.增强 10.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能说出各结构的功能; 2.结合图片,能描述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3.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4.知道频率的概念,了解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 5.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过程与方法: 1.结合耳的模型与图片,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 2.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音调的高低和影响因素; 3.通过视频,聆听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4.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难点: 知道频率的概念,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教学准备:PPT、耳的模型、梳子、钢尺、音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聆听】《苔》 【引入】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声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1耳的结构 (一)耳的结构 【提问】耳是人的听觉器官,你都知道它有哪些结构吗? 【读图】图2-19《耳的结构》,从这张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答: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耳和听觉 教案4

第三节耳和听觉 教材分析: 本章节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了人类怎样用身体感觉器官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在介绍了声和光和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描述了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并介绍了人类如何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 本节节首先介绍了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教师必须先请学生观察耳结构挂图,且教师必须对耳各部分表一介绍说明,在讲听觉的形成时,教师要结合实物模型或挂历图,同时可配合流程图进行讲授。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失去听力的生活,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的去听力和人的痛苦,作为健康的人应关心和照顾他们,同时也应珍惜自己的健康。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是为了得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判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其次课本介绍了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最后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这一内容可只作常识性介绍。解释音调最好办法是用音阶。音阶是由不同音调的声音组成。每个声音都有它自己的音调。所以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通过儿童和成年人、男人和女人说话时声音的对比,使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有感性认识,可介绍音阶的频率和相对频率。对思考题可采用让学生讨论的方法,请学生作解释。学生通过阅读可知道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赫~2000赫。 在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时可结合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重点介绍它们的作用和危害。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请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再回答问题,从实验中 归纳。区别响度与声强。 噪声讨论噪声的控制,研究材料的吸音性能。 这一节内容可先安排学生进行噪声污染的调查,调查后写出调查报告,相互交流,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出控制噪声的有效措施,可用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乐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听觉的形成、响度与声强的区别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塑料尺、木梳、鼓、小纸屑 课时安排:2课时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耳和听觉》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第二部分的内容。通过应用多媒体和各种教学资源,来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3、说出耳的卫生及预防措施。 二、方法与过程 通过观察及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教学重点、难点】 1、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

2、耳的卫生及预防的措施。 3、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讨论观察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探索,通过各种实际例子,掌握有关听觉以及耳的各种知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略),情景引入 欣赏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过学生介绍贝多芬的事迹让他们认识到贝多芬耳聋的痛苦(作为音乐家却听不到自己的作品)。设置悬念: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看结构 1.提出问题:耳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领略美好的有声世界,那么,耳的结构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接受声音信号的刺激而产生听觉的? 2.利用耳解剖放大模型和教材中的彩图,展示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互相指认耳的各部分结构,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总结耳的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