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学习材料

心理学学习材料

心理学学习材料
心理学学习材料

第一章概论

一、单选

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其准确的属性是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整体。

4、对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具有某种问题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属于应用领域。

5、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6、在实验过程中,由试验者操纵刺激条件或试验条件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是自变量。

7、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及原因。他用的是调查法。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指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简答题

1.学习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四、论述题

某教师在甲班试用新的教法,在乙班用传统教法,一学期后进行比较,以验证新教法效果。在试验期间,他既不告诉学生,也不告诉班主任,不允许班主任参与任何工作。你认为该教师做得对吗?请用实验法理论加以分析

答:(1)该教师的做法是对的。

(2)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在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3)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

变量作用,即控制实验研究中的控制变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单选

1、一个人有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这种意识状态属于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2、在心理学中,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随意注意。

3、在四种典型的生物节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是日。

4、飞行时差常常导致旅行者到达目的地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身心困扰,

原因在于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

5、人在整个夜晚的的睡眠过程中,从慢波睡眠到快速眼动睡眠要经过数次循环,

在每次循环中,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是早期所占时间较短,后期所占用的时间较长

6.有些学生在高考前夜常常由于紧张而难以入睡,这样的失眠称之为情景式失眠

7.在催眠状态下,有些被催眠者可能会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那些在一般情况

下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该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解除抑制

8.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二、名词解释

1.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

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催眠:指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恍惚状态。

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三、简答题

1.意识的状态(4个)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睡眠状态

2.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3.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万能公式法)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3)注意与意识又密不可分。注意的紧张程度,显示出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4.失眠的种类

按照失眠的原因,可划分为四种:

(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

5.人在催眠状态下通常会表现出哪些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单选

1.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2.两个强度相差较大的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我们只能感受到其中的

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听觉现象称为声音的掩蔽。

3.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选择性。

4.平行的铁轨向远方延伸时,看起来趋向于相交,因此,在画面上两条直线越趋向接近,就表示距离越远,这是线性透视在起作用。

二、名词解释

1.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三、简答题

1.知觉恒常性通常包括三类:

(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

2.适当的知觉知识解释立体电影的原理。

(1)立体电影是利用双眼视差的知觉现象使人获得深度知觉而制作的;

(2)双眼视差指由于两个眼睛位置不同,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存在差异;(3)大脑把两个眼睛的不同信息结合起来使人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4)立体电影是将两种稍有差异的图像分别同时呈现给两个眼睛,引起了立体的视觉效果。

3.社会认知的过程。

(1)信息的搜集与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

四、论述题

1.当我们观看足球比赛时,往往把身穿相同颜色和款式服装的运动员归为同一个球队,而不会把身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归为同一球队。问:这种现象说明了知觉的哪一种特性?并阐述这一知觉特性形成的规律。

答:(1)这种现象说明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形成知觉整体性的规律主要有:

①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②相似性: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③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④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

封闭图形。

⑤良好图形: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易被知觉。

2.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大学生分看一张女童的照片。其中一张长相丑陋,另一张长相甜美;照片下面有同样一段文字,说明该女童有些过失;然后,请大学生对女童的日常行为作出推测性描述。结果发现,长相丑陋的女童,大学生倾向于认为她平时就是一个“问题儿童”;长相甜美的女童,大学生则认为其平时行为良好,纵有过失也情有可原。请结合此实验分析人的社会认知过程。答:(1)社会认识过程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整合信息;

(2)人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3)把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

以便形成关于人或事的完整印象,这是整合信息;

(4)社会信息整合过程中存在几种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5)该实验主要涉及首因效应、晕轮效应。

3.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以貌取人,或者根据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籍贯等去推测与判断他人的性格、能力等等,以至于发生错误。试根据这些现象分析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答:(l)案例中体现了两种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2)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

然后再由此推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以貌取人是晕轮效应的表现。

(3)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依据职业、性别、籍贯

等有关因素,对人形成看法是社会刻板效应的表现。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单选

1.篮球比赛中,对于如何组织进攻、传球、上篮的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

2.对于一般的特定时间没有什么联系的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

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语义记忆。

3.瞬时记忆的特点是:保持时间为几十至几百毫秒,存储形式为视觉表象和

声音表象,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

4.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量为7土2个组块。

5.心情好时,人们往往回忆出更多美好的往事;心情不佳时,人们更多记起的

是倒霉的往事。这种现象的提取线索是状态依存性。

二、名词解释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学习: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

以积极适垣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而有所表现。

三、简答题

1.信息加工观点阐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1)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

(2)保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

(3)提取一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2.长时记忆储存方式(3个)

(1)归类

(2)概念的层次化组织

(3)形成语义网络

3.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将学习分为哪几种类型?

(1)接受学习: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直接呈现。

(2))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

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4.常见的两种学习策略(2种)

(1)复习策略

它包括2个具体的内容:①复习时间和次数;②复习的方法;

(2)组织策略

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等等。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单选

1.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檢查料确诊病患,

反映的思维特征是间接性。

2.感觉、知觉和表象的水平上,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称之为初级概括。

3.个体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而把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的组别中,然后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程称之为概念形成过程。

4.用人工概念进行概念形成研究的方法是由赫尔创立的。

5.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爬山法。

6.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逆向工作法

7.在认知心理学中,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8.人们习惯于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原因在于受到心理定势因素的影响。

9.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10.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描述中,传统的看法是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

二、名词解释

1.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规则解决问题。

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

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3.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三、简答

1.信息加工观点对问题解决的描述

(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

(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

2.想象及其特征

(1)想象是人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特征是:①新颖性;②形象性。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因素;(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四、论述题

1.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2)其特征:

①目标指向性;

②操作系列性;

③认知性操作。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表征的方式;

②无关信息的干扰;

③功能固着性;

④心向。

第六章 智力

一、单选

1.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2.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

3.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发展变化趋势的是

流体智力经历一个倒U 形变化趋势,晶体智力处于不断上升

5.智力三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来的。

6.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取成分的心理学家是 提出三元理论的斯滕伯格

7.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属于典型的非文字测验

8.智力测验量表中,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属于团体测验。

二、论述题

1.比较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用于表示个体智力水平高低的指标;

(2)相异点:①比率智商最早由比内提出,指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智商(IQ )=)

实足年龄()心理年龄(CA MA X100, 该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当人展到一定的年龄后,

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②差智商最早是由韦克斯勒提出的,它实质上是将体的

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其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 ) =100+15Z ,其中Z=S X X -

-

2.如何理解智力的各种差异?

(1)智力差异

智力差异有个体差异和团体差异。

个体差异包括:①水平差异;②智力结构(组成方式)差异;③发展的形态差异。团体差异包括:①性别差异;②职业、种族之间的差异。

(2)如何正确看待差异

一般而言,同一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性别间的差异和遗传关系较大;

不同职业、种族间的差异则更多产生于环境。

当然,一、二种智力测验不能完全合理地评价人类复杂的智力问题,

也有文化不公平等评价标准的设计问题。

3.20年前,大学毕业的刘姓夫妇与初中毕业的张姓夫妇各自的女儿在同-问产房出生,由于护士的疏忽,刘姓夫妇的女儿彤彤与张姓夫妇的女儿娟娟被调换。现在,被刘姓夫妇抚养的娟娟已经是音乐学院三年级的大学生,被张姓夫妇抚养的彤彤中专毕业后在家待业,两人命运迥异。有人认为,该实例说明,在人的智力发展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遗传的作用,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1)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2)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

(3)遗传和环境在智力发展中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影响着智力发展的水平与过程。

(4)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不能完全反映智力水平之间的差异,

也不能反映遗传素质之间的差异。

(5)个体的智力结构和组成方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个体智力发展水平和速度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影响程度不能绝对化。

第七章动机与清绪情感

一、单选

1.社会性动机是人类特有的,它源于社会文化需要与精神需要

2.交往动机驱使青少年特别重视伙伴关系。

3.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由低到高排列的第四层次为尊重需要

4.初生的婴儿能够通过哭、皱眉头等向成人传递各种信息。

这体现了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二、名词解释

1.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

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2.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4.应激: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5.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做出评价时

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简答题

1.师用激励性评语、作业纠错后得好分、为进步学生发奖状等方法使学生努力学

习。请用需要、诱因、动机的关系加以解释。

(1)动机的含义:指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

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2)动机的产生有两个因素,即需要与诱因

(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动机在需要基础上产生。(4)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形成动机

(6)学生生的学习需器要在教师激励的诱因下,形成学习动机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调周节与维持功能

3.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1)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2)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4.简述情绪的基本状态与基本形式

(1)情绪的基本状态:心境、激情与应激

(2)4大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5.简述工作动机的四大大理论

(1)X理论

它认为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

并且常被外来刺激(诱因)所吸引

(2)Y理论

它把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 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

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3)V理论

它认为个体的工作动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

(4)Z理论

它认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

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

第八章人格

一、单选

1.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表明人格具有稳定性。

2.有些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甚至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匆忙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类学生的认知方式属于

冲动型。

3.反应慢、但精确性高的认知方式属于沉思型

4.《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

心理学上把类似于林黛玉式的气质叫做抑郁质。

5.奥尔波特于19:;7年首次提出了八格特质理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它们是共性特质和个体特质

6.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

等特质属于中心特质。

7.主题统觉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二、名词解释

1.气质:指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2.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三、简答题

1.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1)气质由先天决定;性格由后天形成

(2)气质体现人格生理差异,可塑性小;

性格体现人格心理差异,可塑性大。

(3)气质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则反映对现实态度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4)年龄越小,气质作用越大;年龄越大,性格作用起越明显。

(5)性格在人格系统中具有核心作用;气质的作用小于性格。

四、论述题

1.人格的本质特征

(1)独特性,不同人的人格千差万变;

(2)稳定性,改变人格较为困难,在不同时空下,人格表现出一致性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复杂性,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5)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小宝活泼好动、乐观灵活、精力旺盛,但做事经常粗枝大叶、缺乏耐心和毅力。请问:小宝属于哪种气质类型?并说明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可能因素。

(1)小宝属于多血质;

(2)影响因素有:

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

③家庭与社会因素;④早期童年经验;

⑤自然物理因素。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单选

1.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相似性与互补性;接近性与熟悉性;个人品质

2.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上重大事件的法与自己比较一致的人,

在感情上更加融洽的人。这符合影响人际吸引的相似性条件。

3.随着人际交往的加深,各位内在品质不会减弱。

4.群体的功能:给成员以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5.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之为群体凝聚力

6.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

个体的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之为社会助长

7.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个体行为效率的提高,

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

二、名词解释

1.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双方彼此交流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

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三、简答题

1.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

(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

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关系的需要

2.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2)去个体化

(3)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现象;

(4)从众与服从

四、论述题

1.服从与从众的联系与区别。

(1)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

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联系:服从与从众都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3)区别:服从是个体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包括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

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意去行动,却是自愿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两个:

第一,合法权力;第二,责任转移。

第十章心理健康

一、单选

1.心理健康是指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2.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3.全新的生活环境中,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文化性压力源

4.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投射

5.丈夫在外受了气到家对妻子发火;妻子转身骂儿子学习不专心;儿子抬腿对小猫就是一脚。这一家人用的是转移心理防御机制。

6.身体残疾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事业的成功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种人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是补偿

7.临考前王先生担心考不好而决定放弃自考,是受考试焦虑心理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

1.焦虑(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三、简答题

1.压力的影响因素。

(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

2.如何正确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四、论述题

1.心理挫折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挫折;

(2)改变不合理观念;

(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第十一章毕业发展

一、单选

1.某中学教师从初一到初三对几位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变化一直进行追踪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是纵向研究法。

2.婴儿发展最早的感知觉是触觉。

3.儿童知觉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是在婴幼儿期

4.在儿童口语获得的过程中,出现双词话语是1.5~2岁

5.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其顺序是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6.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科尔伯格

7.青少年的主观化自我阶段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处于对自己

思维、感情、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二、名词解释

1.关键期:指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好时机”,是某一个特定时期或者是

最重要的时期,比如,青少年时期就属于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2.中年危机:中年时期的个体,由于自身理与健康方面的变化,

工作与家庭方面的压力,而面临的生活与社会适应上的困难。

三、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法

(2)纵向研究法

(3)群体序列研究法

2.儿童如何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1)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①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②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③同伴群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媒介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简述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哪些阶段:(4个)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7、8岁)

第三阶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

4.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1)强烈、狂暴与潞和、细腻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5.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中年危机肌由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

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

(2)具体表现:

①人到中年无奈容颜衰老,功能衰退;

②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空巢”父母感到孤独、失落;

③事业的巅峰期后,对未来没有期待。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材料分析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下面的说法反映了哪些心理现象? 1、北方人直爽,南方人精明。 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焦在一起,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往往将聚焦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支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便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2、一美遮百丑。 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3、人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 感觉的适应现象。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刚进入香气扑鼻的房间时,由于嗅觉的感受性较高,可以闻到浓郁的香味,在房间中久留,由于香气持久作用,会使嗅觉的感觉性降低,产生适应,就闻不到香气了。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 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行动有趣,人们就会时间过得很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人离我们越远,他在网膜上呈像越小,可是我们还认为他的身高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 该现象的现象是因为知觉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的它的稳定性。当物体向远处或近处移动时,大脑得到的信息一方面来自网像大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来瞬息自眼球自动调节而产生的距离知觉。大小知觉是由网像大小与距离知觉二者共同决定的。一个人离我们越远,他在网膜上呈像越小,可是我们还认为他的身高没有改变,就是这个原因。 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的效果更好,这是为什么? 在视网膜上有两种主要的感光细胞,一种是锥体细胞,它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也就是颜色),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这种感觉细胞主要分布在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另一种感光细胞叫做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离开网膜的中心向网膜的边缘扩展,锥体细胞逐渐减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的效果更好,是因为余视时物像落在离开网膜的中心的部位,这些部位棒体细胞较多,这种细胞对微弱光线敏感,所以知觉较清晰。正视时物像落在网膜的中心,这里的锥体细胞较多,这种感觉细胞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所以知觉效果就不好。 夜间在亮灯的室内若戴上红色眼镜,当走出室外时就能很快地在黑暗中辨清东西,这是为什么? 暗适应包含基本过程:瞳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其中,视网膜的感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起主要作用。人眼在接受光线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称为漂白过程),使感受性降低,产生明适应。光线停止使用后,视黄醛与蛋白质重新结合,合成视紫红质,使感受性提高,出现暗适应。暗适应程度与紫红质的合成程度相应的。夜间在亮灯的室内若戴上红色眼镜,可以避免视黄醛与蛋白质的分离,即减少漂白现象的发生,提高暗适应的速度,所以走出室外时很快就能在黑暗中辨清东西。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 记忆系统有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时映象,其保持时间不超过1秒或2秒。虽然信息在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下列字母:ERATVCHIEFBIGMGEUSA,对于熟悉英语的人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很难一下子记住,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在记字母ER-A TVCHIEFBGMGEUSA 时,熟悉英语的人可以将其分成ERE—TV —CHIEF—BIG—USA6个组块,没有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只能以字母为单位,将其分成19组块,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就很难一下子记住。我们打电话时,从号码簿上查到要打的电 话,可是常常是刚刚放下电话,却已经记 不起刚才打过的号码了,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短时记忆的 时间是相当短的,大约只有20~30秒。复 述是使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必要条 件。在打电话时,我们查到要打的电话号 码,然后拨打这个电话,这时电话号码便 进入了我们的短时回忆。可是如果不对这 个号码进行复述使之进入长时记忆的话过 20、30秒钟后,超过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 间,这个电话号码我们就记不出来了。 人们都知道,早晨起床后和上午10点钟 左右记忆效果比较好。从心理学上讲,这 是为什么? 心理研究表明,影响识记和遗忘的因 素很多。比如觉醒水平、各种干扰、加试 浓度等。在早晨床后的记忆效果较好。从 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识记和遗忘的 因素很多。比如觉醒水平、各种干扰、加 式深度等。早在早晨起床后的记忆效果较 好,主要是因为昨天的经验和所学知识, 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已经淡化,对当前学习 的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作用减弱。 上午10点钟左右记忆效果比较好,主要是 因为吃过早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 机体的各种器官都已活跃起来,个体的觉 醒水平较高。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 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出来,可过一会 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 这是为什么? 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为两种: 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遗忘。平常是 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 性遗忘,这是一种真遗忘。平常我们非常 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 起来,过了一会以后却又忽然想起来,这 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 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 张,过了一会儿,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 排除以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 了。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人们在试图打开瓶塞取出瓶中的东西时, 总试图将瓶塞向外打开,而想不到可以将 瓶塞推到瓶子里面也可以将瓶中的东西 取出。在心理学中对这种现象怎么解释? 在心理学中,称这种由先前心理活动 所形成的准备状态为定势或心向。也就是 对于一件事的处理,如果屡屡采用同一方 法去做,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以后每当 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多数人都是将瓶塞向 外打开,而不是将瓶塞向里推入瓶中,这 样往往就形成了一种处理这种事件的心理 准备状态,在遇到这种情境时,总尝试用 类似的方式去处理,而想不到将瓶塞向里 推入瓶中取出瓶中的东西。 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 是它能开销,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 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 中是怎么解释? 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 能固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 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 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 个物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 的其他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 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 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他功能。 学前儿童往往会把蝴蝶和蝙蝠认为是鸟。 这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学中,将概念分为日常概念和 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 学概念。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 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 由于这类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历的 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 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而忽略了 本质特性。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的教学 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 念。这类概念也叫明确概念,其确切内涵 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学前儿童所 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日常概念,即在日常 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 概括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中有时包含 着非本质的特性,有时反映的是事物的表 面特征。学前儿童往往认为会飞的就是鸟, 因为蝴蝶和蝙蝠都会飞,所以会把它们当 成是鸟。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重要的考试 中,往往平淡会做的题目在考试过程中却 不会做了。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怎么解 释? 心理学研究发现,动机与情绪是影响 问题理解的重要因素。当解决较简单的问 题时,动机越强效率越高,而在解决较为 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过大,情绪过度 紧张,反而会使问题解决的效率明显下降。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重要的考试中,由于我们过度紧张,动 机强度过大,所以常常会出现平常会做的 题目在考试过程中却不会做的情况。 阿基米德在解决称皇冠的任务时,百思不 得其解。在洗澡的时候却突然受到启发, 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发现了著名的阿 基米德定理。这一现象的心理学规律是什 么?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可以分 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酿期是 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问 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索和思考的时 期。在酝酿过程中,如果思路阻塞,可将 问题暂时搁置,这时人的思路似乎已中断, 实际上仍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因 此,有可能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受到启发, 使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这种现象在心 理学上也称为原型启发,起启发作用的事 物被称为原型。豁朗期也称为灵感期,是 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这 个时期具有豁然开朗、突然出现的特点。 难证期是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 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阿基米德创 造性地解决称皇冠的任务,发现著名的阿 基米德定理的过程恰好符合心理学上的这 一规律。他是在酝酿期受到原型启发(物 体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突然产 生灵感,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发现了 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 第六章智力 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往往 优于男生,但到青春期以后,这种优势往 往被男生所占有,并且男生一直把这种优 势保持到老年。你能用心理知识解释这一 现象吗? 从心理学上讲,智力是有差异的。这 种差异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力的个 体差异,二是智力的团体差异。其中智力 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智力的性别 差异。一般来说男性与女性在总的智商方 面差异比较小,两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 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如空间能力、 数学能力、言语能力上的差异等。男在空 间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女性在言语能 力上占有优势。而且这种差异还具有一定 的年龄特征。其发展趋势表现为随年龄增 长而差异加大。在小学中,数学课主要是 一些简单的运算,有些四则运算题还受新 闻记者能力影响,所以这个阶段女生的成 绩往往优于男生,到了青春期以后,学生 所学的数学往往就不再是简单运算了,需 要抽象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所以 这个时期女生在数学上的优势就往往被男 生所占有,而且这种差异还会随年龄增长 而加大。 有些有关狼孩或猪孩的报道,当小孩出生 后,被狼或野猪等叼走,在狼群或野猪群 中长大,等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发现他 们的智商比政党环境中长大的同龄孩子 低得很多。请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现象。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智力发展的因 素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遗传是影响智力发 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 实践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 干预对于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 这种影响作用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 弱。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丰富的家庭刺激、母亲的抚爱等都会促进 儿童的智力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 各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 方式就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智力 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活 动。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 成起来的。遗传因素为智力的正常发展提 供了一个自然的物质基础。先天就有缺陷 的儿童,他就不可能有超常的智力。先天 的遗传只是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这种 可能性的最终实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 及实践的影响。狼孩或猪孩有正常的遗传 因素,他们具有智力正常发展的潜在的可 能性,但他们脱离人类社会以后,在狼群 或野猪群中长大,就失去了家庭环境、学 校教育以及实践的积极影响,得不到家庭 的关爱的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也不能参与实践,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就 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当他们被解救出来以 后,智商会远远低于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的 孩子。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 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答题要点: 1、《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居 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说明情绪情感具 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2、情绪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 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 人的各种疾病。例如,许多心因性疾病与 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 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 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积极而正常的情 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 件。 第八章人格 小娟生性柔弱,又在一个宠爱她的家 庭中成长起来。当一天老师因她做事磨蹭 而批语了她后,小娟无法接受,哭了很久, 并不愿上学。请分析小娟的人格及其形成 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小娟这种人格类型 学生的教育建议。 答题要点: 1、人格特征分析。 小娟的人格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类 型的特征表现为天性脆弱,心理敏感度高, 易多愁善感,小心眼儿,畏惧退缩,行为 缓慢等。 2、人格影响因素分析。 气质类型体现小娟人格发展的先天因 素,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她的宠爱也会 强化她性情脆弱的特点,自身做事迟缓使 得老师批评了她,进而诱发了她多愁善感 的负面情绪,产生了回避学校的退缩行为。 3、教育策略。 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把握每 种类型学生的人格差异,使用针对性的教 育措施。如小娟生性脆弱,小心眼儿,老 师注意批评方式要婉转,最好不要当着全 班同学的面批评她。 其次,要培养小娟做事麻利、意志坚 强、乐观人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 合,协调一致帮助小娟发扬其人格优势, 克服其不足。 第十章心理健康 某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很好,能理解和 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但一到考场 却经常紧张,头发懵,心跳加快,思维不 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 请分析这位同学在考试中出现了哪 种心理障碍?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 心理障碍? 这位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是考试焦 虑。 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1)改变错误认知:探求学生考试焦虑的 原因,如,是因为考前复习准备不足,自 信心不强,还是自己期望值过高,担心临 场发挥不正常,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影响 自己的前途;抑或是老师或家长的期望过 高,施加的压力太大。针对不同的原因, 采取不同的方法消除或降低这些焦虑源的 影响。不少学生的因为脑子里存在一些对 考试不正确的认知,如:一次考试决定人 生命运“、考不好无法对自己的父母交代” 等,而增加了对考试的畏惧感,一种解决 办法是帮助学生澄清这些不正确的认知, 可以让他们把焦虑的具体原因写下来,然 后一条一条地分析、辩驳、推翻,重塑正 确的考试观。 (2)调整竞技状态:帮助学生认真做好考 前复习,指导学生注意科学用脑,养成良 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避免题海战术、 疲劳轰炸。 (3)掌握考试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 应试技艺,如由易到难,切忌死咬难题, 合理分配时间等。 (4)调控紧张情绪: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 制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 法(积极地暗示自己“我对自己有信心”、 “我会成功”、“我很轻松”等),焦点转移 法(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轻松的活动,转 移意力),肌肉放松吱,系统脱敏法(利用 对搞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下, 循序渐进,使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 直至消除),模拟训练法(实际模拟考场情 境,让学生切身体体会)等等。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从学科范畴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与心理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性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 学习的结构和分类 结构:1引起注意和告知教学目标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3、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5、引出学生的反映,提供反馈与纠正 6、提供技能应用的情绪,促进迁移 分类: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是的感知、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指运动、动作的技能和熟练学习 3、智能的学习:智能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以思维为主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 苛勒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所谓格式塔是指任何一种吧情景看作被分离的整体 知觉:由感觉组成认知:由多个知觉组成意识:有多个意识流组成 顿悟: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顿悟学习的归因:格式塔的学习观(顿悟说)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强调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因此在布置实验情境时,强调整个问题情境能让动物直接感知到需要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假定脑本身有一种组织的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 学习动机的特点和作用以及能够给予学习的关系。 特点:活动性:可以促进机体进入活动状态 选择性:可以促进有机体选择性的指向某一目标 作用:1、激发行为2、行为定向3、维持行为 动机与学习的区别和作用 区别:动机是激发、定向和维持,它调节学习行为;而学习关系到信息和行为的获得与矫正作用: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较强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要通过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中介因素而实现。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强度愈低,效率就愈差。 各种记忆及规律 按其内容分类: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以信息寻出的时间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按几分之一秒计算,一般有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特点:形象性容量大保留时间短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依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记忆。特点: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 长时记忆:外界刺激作用与人的大脑后所形成的印象,记忆时限以提取时间为界限的记忆。特点: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中文理解)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的概念 λ五种发展,身体physical development(change in body),个人personal development(changes in a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社会social development(changes in the way an individual relates to others),认知cognitive development(changes in thinking) λ发展的特点,有序(orderly process),逐渐(takes place gradually),速率不一(at different rates) 1.语言发展是在情境中,有一定目的性的 2.语言构建模块,语音,语义,句法,语用 婴儿期的语言发展,babbling 儿童期发展,three-word in native language order, 通常犯三种错误,overextension, under extension, Over regularization(忽略特殊语法) 儿童中期的语言发展(变化*源语言意识) 青春期语言发展 λ成年人角色(四个,joint attention, child-directed speech, expansion and recasting, large input) λ母语与第二语言发展的相同点(早期依赖常规用语,僵硬语言块,泛化) λ为何学第二外语较难?错过关键期,缺少强度(热情),与文化,心理发展不匹配,学习过程的沮丧焦虑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λ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 Sensorimotor: involving the senses and motor activity Preoperational: the stage before a child master logical mental operations孩子掌握逻辑心理运算的前一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mental task tied to concrete objects and situations.心里任务与具体对象和情况相关联Formal operations: mental tasks involving abstract thinking and coordination of a number of variables涉及抽象思考和协调一组变量的心理任务 里程碑:Object permanence, goal-directed action, and deferred imitation Infants explore the world through their senses and motor activity, and work toward mastering object permanence and performing goal-directed activities. 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探索世界,并努力掌握客体永久性和进行有目的的活动。 Object permanence:the understanding that objects have a separate, permanent existence.对象是单独永久存在的。 goal-directed action:deliberate actions toward a goal 向一个目标采取的特意行为 里程碑:Symbolic thought 这一阶段思想的局限性:Concentration, one-way logic, egocentrism, animism Symbolic thinking and logical operations begin. 开始象征性思考和逻辑运算。 Semiotic function: the ability to use symbols to represent actions or objects mentally.能够在精神上使用符号表示动作或对象 Egocentric: assuming that others experience the world the way you do 假设别人体验世界的方式与自己一样Collective monologue: 孩子在群体说话但并没有真正的交流和互动的说话形式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教育心理学习题集(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超全!

选择题 1.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A)品质。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2.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C)。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 3.林琳在听课时,经常将学习内容要点以划线的方式在书上作标记,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 A.复述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控策略 D.计划策略 4.赵明能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比如“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王高,则小张最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D)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5.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D)。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6.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D)。 A.主观性 B.感染性 C.客观性 D.两级性

7.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属于(C)阶段。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8.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者请教老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和鼓励。韩老师采用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A)。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一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9.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症属于(D)。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10.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B)阶段。 A.自我服务行为 B.人际纪律 C.自我约束 D.反抗行为 11.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C)。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2.丁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属于(D)。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3.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

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

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心理学经典书籍(完全免费)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

教育心理学精选试题10套资料全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 .当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时,他的思维处于(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2 ?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有( )。 A. 情绪的冲动性减弱B ?情绪、情感中的社会性成分增加 C.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D ?情绪调控能力增强 3 ?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 )。 A. 人本主义理论B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4 ?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 )。 A ?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 试图回忆 D. 谐音字法 5 .创造性的组成部分有( )。 A. 创造环境 B. 创造意识 C. 创造性思维过程 D .创造性活动 6.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 )。 A .父母的约束 B .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 .教师的表扬、奖励 D .竞争情境 7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源性归因的是( ) 。 A .能力 B .努力 C .运气 D .任务难度 8 .一个孩子捡到1 元钱交给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以后这个孩子每次捡到东西都主动交还失主或交给老师。这种现象可以用( )原理来解释。 A. 经典性条件反射 B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自我强化D .替代强化 9 .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的行为表现为( ) 。 A .重视集体的作用 B .给学生完全的自由 C .教师决定一切 D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10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情绪因素有( )。 A. 好奇 B .兴趣 C. 焦虑 D .悲愤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 .实验法 2 .社会认知 3 .元认知策略 4 .迁移 5 .表现性教学目标设置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的学习的基本特性是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 2 .当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某一原理中包含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时,表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个原理。( ) 3.通过学习,个体的行为和能力应当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 4. 小学五年级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既不简单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 ( ) 5.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 6 .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其效果优于与学科内容融在一起的学习策略训练。 ( ) 四、简答题(从以下 4 个题中任选3 个完成,共24 分)

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这种题型一般考核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考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可能会涉及该门课程的多个章节,考生应该充分发挥联想的功能,抓住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做出深入分析。千万不要紧张,轻易认为超纲,因此影响自己的答题思路,或者干脆不答题了而失分。 总之,方法和技巧仅仅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考生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全面掌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面对一个案例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第一点,得好好的读几遍,一般的案例表述还是文字表述,阅读。就是要认真、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案例材料,要认真阅读材料包括题目本身的材料信息。一般的考试我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三遍,要理解这个材料说的是什么事,心中要明白。我们的考试也好,还是我们教材示范也好,还是我们平时在网上提供的资料我们本着一个节约成本的原则,我们提供的材料是短小精悍的,不要怕费时间。另外,我们的问题和材料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材料里的事实和情节与我们的讨论的问题是有直接联系的,但是要练就这个思想的功夫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另外,我们文字教材里用的这些案例的材料我们在考试中会有选择的使用,所以大家不要有顾虑,只要你认真的学习了文字教材,考试中面对案例题目时你不会有陌生感,第二你原来就有所考虑,但是考试时你一定要与题目结合起来重新进行整体思考。用心思考问题的作用在于可以强化我们一种理性思维,另外通过答题来总结我们平时对于这些理性思考的一些想法,综合这些想法,最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点,阅读好材料过后,如何下笔呢?如果有前面认真阅读的基础,你的思想已经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了,这时最重要的一点下笔最关键的事情是审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很重要,在下笔之前你心中知道这个回答主题是什么,说的是什么问题,应该有什么样的表述的观点,这是要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不要照搬书上的。按照自己想的东西写的主题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我主张直接表达主题。比如,题目中要求根据这则案例材料来分析某某教育思想或某个观点,这是现行考核案例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式。我想,我们对于需要分析的教育思想或观点,不要死抠书上的表述方式,回忆老是去背是不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富有生活味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是最好的。接下来呢,应该回应案例材料所提供的情节或事实来加以评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思想来答题,还要回过来根据案例提供的内容,这一方面是自我论述,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考查你对于案例主要的题旨内容、关键的事实情况你掌握的情况。因为你还要针对这个加以评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要超越案例,要有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适当地深化讨论,形成完整的回答。 第三点,要特别提醒一下,案例分析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如果发现照抄“标准答案”之类的现象,是应当视为失败的回答,分数也是不会高的。真正好的分析,应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范例,值得大家在总复习时候多加以总结。 一、儿童的案例 案例1:下面是三个婴儿的行为。玛丽在母亲离开丢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时,嚎啕大哭,一位陌生人前来安慰,她很不情愿与之接近。母亲归来立即靠近,寻求接触,甚至带着眼泪作出微笑,情绪迅速平复好转,并主动与母亲一起玩耍。 麦瑟林的表现则是另一番景象。母亲离开时似乎无动于衷,转过脸径自拿起玩具玩耍起来。陌生人走来也不回避,但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时有些不安。母亲回来也没有显出高兴,甚至躲避与母亲接近,身体移开,目光转移,仍去自己玩耍,显得很冷淡 然而,汤姆表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母亲离开时十分痛苦,第二次离开时尤甚。对陌生人的接近抗拒、退缩,母亲回来后理应受到安慰,但他却显得既要与母亲接近,又要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