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区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出生、死亡监测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一、目的与内容

公共卫生监测是持续地、系统地收集分析资料,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解释,并把结果分送给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有关人员。通过收集公共卫生信息,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确定全区的主要卫生问题,并针对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通过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卫生发展战略,满足人民卫生服务要求,为制定和评价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疾病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直接影响疾病监测工作质量的关键。为保证监测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主要包含出生、死亡、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内容,伤害、牙病、精神病等监测内容待逐步完善后纳入监测系统。

二、职责与分工

1、区疾控中心:

(1)负责辖区内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上报;

(2)负责对各辖区内上报资料的第二级审核,剔除重卡,做好督促和质量控制;

(3)负责辖区内从事卫生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一年开展县级培训不少于2次;

(4)召开监测工作会议、开展专项调查,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开展辖区工作会议一年4次,下监测点开展技术性指导每季不少于一次。根据省市要求开展专项调查;

(5)向各医疗机构提供格式统一、规范的监测报告卡、登记册、统计报表等相关资料。

2、乡镇(街道)防保机构:

(1)负责原始资料核查、初步统计,掌握辖区内人口出生、居民死亡情况,开展死因调查,以及主要慢性病资料收集;按时完成各种卡片的上报工作;

(2)收集辖区内各医疗机构上报的出生、死亡、4种慢性病的疾病监测信息;

(3)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3、辖区各医疗机构:

负责对本医院内报出的婴儿出生,死亡病例,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发病等的原始卡片进行第一级质量审核、统计报告;审核无误后按月向区疾控中心上报出生、死亡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卡片并登记。

三、监测报告程序及要求

(一)、人口、出生、死亡监测程序

1 监测对象

监测点内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均为监测对象。采用一般人群监测,主动监测为主,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2 监测内容

医学人口学资料通过收集公安机关、统计局人口数或乡镇人口百岁表,掌握总人口数、分性别分年龄组人口数、面积、出生数、死亡数、人口迁入数、人口迁出数等;

出生资料通过填报《出生医学记录》,掌握出生数、出生地点(医院、非医院)、新生儿情况(性别、体重、健康情况)等;

死亡资料通过收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掌握居民死亡数、婴儿死亡数、新生儿死亡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年龄别死亡数、某病死亡数等;

3 报告程序和要求

医学人口资料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当地公安机关收集人口资料,将常住户口的居民分性别、分年龄统计,在次年1月30日前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分性别、分年龄组的人口统计报表;

出生资料

凡在医院出生的婴儿,由负责接生的单位填写《出生医学记录》,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出生医学记录》;或者由区疾控中心主管人员定期向当地妇幼保健机构索取《出生医学记录》;

凡在家中或外地出生的婴儿,由乡镇、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入户调查后,填报《出生医学记录》。各医疗保健机构防保医生每月1次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出生医学记录》,报告时限为次月5日前;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审核《出生医学记录》,每月将《出生医学记录》录入计算机,并在次年1月30日前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年度出生个案数据库,并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出生监测总结;

死亡资料

凡在医院死亡的病例,由各级医疗机构负责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在24小时内向本单位防保科上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凡在家中或外地死亡的病例,由乡(镇、街道)、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入户调查后,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各医疗保健机构(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监测点内街道、乡镇卫生院)防保医生每月1次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报告时限为次月5日前;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审核《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每月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录入计算机,并在次月15日前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监测区居民死亡个案月度累积数据库,次年1月30日前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年度个案数据库和年度报表;

居民死因的编码和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执行。

4 资料收集方法

人口资料由专人负责到乡镇派出所获得人口资料,并统计出每年的平均人口数,分性别、分年龄组人口数;或根据上年人口基础资料,按当年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人数,统计出当年分性别、分年龄组人口数;或者将当年的人口数与2000年人口普查的分性别、分年龄组构成比资料进行推算,获取当年的平均人口数,分性别、分年龄组人口数。

出生个案资料

由设有产科的各级医疗机构向区疾病控制中心上报新生儿《出生医学记录》;或者由

区疾控中心主管人员定期向当地妇幼保健机构索取《出生医学记录》;

每月由专人去乡镇(街道)派出所抄录户口的新生儿名单,并与各医院上报的新生儿《出生医学记录》核对,发现漏报则入户调查;

每月由专人从计划免疫新生儿建卡或进行乙肝、卡介苗接种资料中核对新生儿名单,发现漏报则入户调查;

每月由专人从村医生、村干部处得到信息,进行面访,并对漏报者填写《出生医学记录》;

每年由专人与妇幼保健机构核对围产期保健与新生儿资料,凡资料不全的或不实,则在调查后,及时填报《出生医学记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负责出生个案报告的各级医疗机构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出生医学记录》,同时应将出生个案登记到《出生登记册》。

死亡个案资料

每月由专人去乡镇(街道)派出所抄录死亡的注销户口名单,也可从村(居委会)核查死亡数,并与医院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名单核对,发现漏报则入户调查;

每月由专人从各有关医院抄录新生儿死亡名单(包括出生后有生命体征随后死亡的婴儿),并对有关人员进行面访核实新生儿死亡情况;

每年由专人与妇幼保健机构核对新生儿死亡名单,发现漏报则补填《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每月由专人去殡仪馆抄录死亡火化名单,与已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名单核对,发现漏报则入户调查;

负责死亡个案报告的各级医疗机构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居民死亡医学记录》,同时应将死亡个案登记到《死亡登记册》。

5 指标体系

医学人口资料年平均人口数、性别比、分性别年龄构成比、人口密度、社会负担系数、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出生资料出生率、医院接生率、非医院接生率、出生性别比、平均体重、身高、健康状况等;

死亡资料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因顺位、某病死亡专率、某病减寿年数、平均期望寿命等。

(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发病报告监测程序

1 监测对象

监测点内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均为监测对象。

2 监测内容

糖尿病:确诊为新发糖尿病病例。

冠心病急性发作:包括①急性心肌梗死(致死性和非致死性);②心性猝死;③其他类型的冠心病死亡(内容在死因监测中)。

脑卒中发作:包括致死性脑卒中和非致死性脑卒中(蛛网膜下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肿瘤: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病例。

3 病例个案收集方法

医疗保健机构报告①辖区指定报病医疗保健机构(辖区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辖区内街道、乡镇卫生院)发现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有确诊恶性肿瘤能力的医疗(保健)机构确诊的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例;②在其他(包括辖区内外)医疗保健机构已经确诊,但在辖区指定报病医疗保健机构为初次就诊的上述四种慢性病病例。

死亡补发病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审核死亡卡片时,若发现有上述四种慢性病需要报告的病例,经与慢性病报告登记系统核对为未报的,需补报相应的发病报告卡。

基层监测组织报告个体医、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发现上述四种慢性病病例,应向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报告,由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核实为未报的,需调查核实诊断后填写发病报告卡。

漏报调查及其他专题调查

漏报调查包括医院漏报调查和居民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

其他专题调查通过慢性病现患调查,当地医疗卫生部门的普查、筛查、健康体检等发现的可疑病例,应劝其及时去医疗机构诊治。

4 报告程序和要求

辖区指定报病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确诊新发糖尿病、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作、肿瘤(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四种需报病的病例,以及发现在其他(包括监测区内外)医疗保健机构已经确诊但在监测区指定报病医疗保健机构为初次就诊的上述四种慢性病病例,均应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向本单位预防保健部门报告,由预防保健部门收集报告卡,审核合格后,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并定期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辖区内的个体医、村卫生室等发现上述需要报卡的病例,应立即向所辖的街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由街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核对发病报告登记,如为未报病例应面访核实后填写报告卡,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并定期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死亡补报病例:

①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防保医师在收集、审核《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发现因上述四种慢性病导致死亡的病例时应及时核对《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病例则补填慢性病发病卡;乡镇或街道防保医师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发现存在上述四类慢性病(不一定是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应及时核实,如为需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慢病报告卡;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同时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

《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

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慢性病发病报告的专业人员应定期与死因系统核对,发现存在上述四种慢性病的死亡病例应按要求登记到《浙江省卫生监测区死亡核对发病情况登记表》,按乡镇、街道整理后反馈基层,由基层医疗保健人员,对无发病报告者进行面访、核实后,若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病例,则补填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对已有发病报告者,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的死亡原因与死亡日期登记入相应的《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随访时确认。

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居民漏报病例由所辖的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补卡后补登记到相应的《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后,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上报的慢性病发病报告卡后,根据户籍地址对属于本辖区户籍的卡片分发给各乡镇、街道,经防保医师核实户籍与卡片内容后登记入《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并将卡片反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卡片审核、剔重后,将卡片内容录入计算机,于次月15日前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慢性病发病个案数据库;

5 随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年年底组织辖区乡镇(街道)防保人员对糖尿病病人、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事件患者与肿瘤患者进行一次随访。要求将随访情况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如死亡应在原卡片上记录死亡日期及死亡原因,并于次年1月30日前将随访结果上报所在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后,将随访结果录入慢性病发病数据库,并在每年1

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的《慢性病发病随访结果汇总表》及追踪随访结果分析报告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6 数据库管理办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辖区内县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和辖区各乡镇(街道)各级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所就诊的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发病报告卡片,建立发病管理数据库,对这些病例实施动态管理;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建立的病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死亡报告登记系统,对慢性病病例实施动态管理,确定慢性病病人的生存时间。

7 指标体系

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生存率等。

8 发病报告有关注意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发病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二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登记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

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死亡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而列为冠心病死亡。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病28天以内的为脑卒中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列为脑卒中死亡,而列为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如死亡与冠心病或脑血管不相关则均按其他主要死亡原因统计。

恶性肿瘤

填报对象

(1) 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手术及其他专门检查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确诊的;

(2) 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复发和转移病例;

(3) 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死亡病例

填报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复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填报。报告病例主要是原发的,如找不到原发病灶则按继发的报,以后找到原发的病灶再补报或更正;对于原发病灶已切除,继发的不用报;对于同时有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只需报原发部位。

四、出生、死亡、慢性病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程序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建立疾病监测领导小组,负责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有健全的三级县、乡、村出生、死亡、慢性病等报告系统;有经过培训的专职业务人员负责疾病监测工作;成立疾病监测工作技术指导和咨询组织,指导和协助解决疾病监测工作中的技术问题;

制度落实公共卫生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还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例会制度辖区乡镇(街道)医院每月召集乡村卫生人员召开会议,了解、审查报告资料的填写质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职人员应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的例会,了解情况,并给予技术指导;

疑难个案核查制度乡镇(街道)卫生院防保科负责疾病监测的医生,对村(居委会)卫生人员报告情况不清的个案,亲自查阅有关资料,或上门面访核实;区疾控中心专职人员对防保医生不能确定的个案进行调查核实,明确诊断;

资料管理及有关档案制度历年收集的资料应存档保管,以备分析,原始表册、卡片、计算机数据库均应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妥善保管,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辖区各乡镇(街道)卫生院的防保科应建立登记册,对报告的病例个案按要求进行登记,并定期对医疗机构内部人员的报告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报告制度各级机构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向上级报告收集的资料,责任报告人报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要求达到95%以上,医院漏报率控制在5% 以内;

资料汇审制度各级机构对监测人员报告资料的准确性均有审核的责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每张卡片填写项目的准确性负有主要责任,对资料的逻辑错误、异常现象的原因

进行审查,不断提高监测资料的质量;

月报、年报制度各级机构均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向上级报告收集的资料,上级也应将报告资料中存在的问题、监测结果及时反馈,使监测系统正常运转;

监测数据使用的规定监测系统产生的出生、死亡、人口数据和信息,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公布和批准使用。

资料报告

各责任报告人每月把经过审查后的疾病监测资料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人对上报卡片进行核查,发现有漏项、错项或有疑问、有逻辑错误的卡片进行复查,必要时进行面访;

经审核无误后,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录入各原始卡片。

漏报调查

出生、死亡、慢性病医院漏报调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2次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出生、死亡、慢性病医院漏报调查,从中发现漏报情况;

居民漏报调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浙江省居民《出生、死亡、慢性病漏报调查方案》,每3年1次对监测点居民开展出生、死亡、慢性病居民漏报调查,以校正出生报告率、死亡报告率和慢性病报告率等。

质量抽查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查辖区内所有监测乡镇(街道)的疾病监测资料质量;

人员培训疾病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信息管理和分析工作,要求从事卫生监测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系统培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必须举办至少一次培训会议。

五、死亡报告卡的填写说明

1、死亡案例登记

(1)医院死亡案例由经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前死亡案例由接诊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知情人提供死者生前病史或症状,进行认定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经治或接诊医生如为初级职称,则由主治以上的医生审核。

(2)家庭死亡案例,由辖区的防保站医生入户,根据死者家属或知情人提供死者生前病史或体征,进行认定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对于死因难以认定的,由上一级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做出死因推断。

(3)其他场所的死亡案例,由公安机关对死因进行推断或认定,签发《死亡医学证明书》。

(4)活产随即死亡的新生儿应由经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2、死亡信息补漏

死亡信息补漏主要有四种途径:户籍管理信息核对、殡葬信息核对、孕产妇保健资料核对与社区(村)死亡信息收集。

(1)乡镇(街道)防保机构定期与当地派出所核对死亡资料;

(2)乡镇(街道)防保机构定期与殡葬管理部门核对死亡资料;

(3)乡镇(街道)防保机构定期与当地妇幼保健机构或计生部门核对新生儿死亡名单和孕产妇资料;

(4)乡镇(街道)防保机构定期向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或消息灵通人士了解死亡情况.

3、《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

(1)《死亡医学证明书》共分四联。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第三联为户口登记机关注销户籍凭据,第四联为殡葬部门火化凭据。

(2)卫生部门负责统一印发《死亡医学证明书》。医疗卫生单位和基层卫生组织对于每个死者必须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完成有关个案调查工作。

(3)死者的家属必须持卫生部门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注销户口手续;户口登记机关必须凭卫生部门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三联办理注销户口手续,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

(4)殡葬管理部门应凭盖有户口登记机关公章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第四联办理殡葬手续,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

(5)死因登记部门定期向户口登记机关、殡葬管理部门索要死者个案信息及有关的人口数据,并及时上报。

(6)医院应指定专人参照病案管理要求,妥善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以备核实、查询。

(7)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定期收集医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社区医生应定期将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二联报送辖区内的乡镇(街道)防保机构,由乡镇(街道)防保机构报告至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应妥善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保存期限为50年。

4、资料质量审核

(1)负责医院《死亡医学证明书》收集的部门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填写质量审核,对于《死亡医学证明书》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错误者,要与报送单位(或部门)进行核实,并填写完整或纠正错误;对于通过核对仍然无法获得准确信息的,应要求防保站派员入户调查。

(2)乡镇(街道)防保机构应对村医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审核重点内容为死亡原因填写是否规范,填写项目是否齐全、清晰。

5、死因编码

区疾控中心由经过培训的专门死因编码人员根据死亡医学证明书提供的死亡原因等信息,按照ICD-10的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死因编码人员遇到《死亡医学证明书》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进行准确编码的,应及时询问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有关人员,核实相关信息;对于编码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死因编码人员应及时咨询市疾控中心或省疾控中心死因登记人员,不得随意编码。区疾控中心应对死因编码进行检查、审核,并经常性的组织有关死因编码的交流和培训。

6、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要求

(1)《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内容与格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死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死亡原因及诊断;第三部分是由统计人员填写的根本死因及统计分类。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必须使用墨水笔,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死亡医学证明书》各联需经填写医生签名并加盖其所在医疗机构印鉴后方可生效。

六、分析和评价

1、资料分析和应用

(1)不同人群的死亡原因和地理特征的死亡率、死亡专率、死亡构成、校正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最小死亡年龄、劳动人口死亡率、脆弱人口死亡率、期望寿命、期望健康寿命、死因顺位及前十位死因占总死亡的比重、地区别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4种慢性病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生存率等;

(2)趋势分析和预测:绘制死因趋势图、死亡谱、早死经济损失与劳动力损失趋势、寿命损失年、有条件的机构还可以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等。

(3)每年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撰写工作总结和地区性技术分析报告。

2、结果与评价

(1)卫生部门年报的出生数和死亡数低于公安部门年报数,视为漏报。

(2)诊断不明占全部死亡的比例不应超过3—8%的范围;不能归类的其他疾病、其他原因应在1%以下。

(3)新生儿死亡率城市不能低于5‰,农村不能低于10‰。

(4)死因报表与死亡证明书统计数据的符合。

(5)孕产妇死亡数不能低于妇幼部门上报数。

(6)评价内容包括报表主项、辅项填写完整、准确,数据清晰;各项统计分析资料、总结报告的质量和利用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