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

彭涛11311111107

(成都东软学院计科系邮编611844)

【摘要】:讨论人生态度问题,有助于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有怎样的生活,从而知道应该有怎样的生活,从而知道应该如何对待生活。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构成,三者相互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目的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从而也构成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是生活实践的根本指向,决定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也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生态度人生观关系

一、人生态度的内涵及影响

(一)、人生态度的含义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态度往往借助语言、表情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有密切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前者指出人一生应该做什么,后者则表现为在人的一生中应该怎样去做。人生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受制于人的社会环境条件、个人阅历、文化教养和心理因素的消长变化。

(二)、人生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人生态度作为制约人一生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一方面,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课题和人生矛盾的认识,影响着人的人生走向和精神状态。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人积极乐观地对待学习、工作、事业、友谊。爱清、健康等人生课题,正确地处理苦乐、得失、生死、善恶。荣辱等人生矛盾,选择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的人生道路,做生活的强者。错误的人生态度则相反,它使人错误对待人生的矛盾,或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或意志消沉,丧失人生奋斗精神;或为求得物欲的满足而计较个人得失;或苟且偷生,颠倒善恶,以辱为荣。另一方面,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效率。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只争朝夕,珍惜人生的分分秒秒,保持较高的行为效率,在有限的一生中实现尽可能大的人生价值;而消极的人生态度则使人心灰意懒,散漫怠情,于碌碌无为中浪费光阴和生命。

二、人生态度与人生观关系

(一)、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的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的影响。

(二)、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与反映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早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愤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起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三、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一)、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既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生态度千差万别,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的人生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人生挑战,在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困难,需要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二)、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型进行的,逆境与顺境的交替过程也是这样。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进。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要有自尊自爱的人格

2、要淡化个人名利,做到“心底无私大地宽”

3、要有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行动

四、结论

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要勇于承担勇于追求,积极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怎样建立正确人生观》.无名.2011

《人生观》.无名.2011

正确的人生观与与人生的关系

商务112,颜莹莹,15 正确的人生观与人生的关系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的自我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世界观与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我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例如你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他对世界观的认识也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必然也会丧失。 一个人对人生观的基本看法,是制约其形成特定的人生态度的首要因素。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即自觉地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生活实践,也就是解决如何对待生活这个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强调辩证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是我们这个社会应遵奉和践行的高尚人生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端正人生态度。才能拥有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既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所以人生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所以我们应该要自觉地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才能抵制各种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才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这对于我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一、引言 林语堂先生(1895-1976)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林语堂,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南部平和县坂仔乡人。林氏自幼便深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主流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伴随他的一生,其原因主要有二:家庭和教育。其父林至诚是当地的基督教牧师,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乐天派。林语堂家10个成员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全体家庭成员晚上都会轮番诵读《圣经》,然后一同祈祷。因此,基督教对年幼的林语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13岁时,林语堂进入厦门鼓浪屿的一所教会学校———寻源中学。中学毕业后,林语堂进入同是教会学校的圣约翰大学。和其他的教会学校一样,这里同样是西方文化的世界。牧师家庭的熏陶和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造就了一个熏染在中国乡土文化中的基督教徒。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对林语堂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的生活环境及其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林语堂称自己有“高地的人生观”,林语堂曾说对他童年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家乡的山景。从本质上说,家乡的山景,即他生活的自然环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积淀,是本土的儒道文化。虽然从中学开始就在教会办的学校就读,但与身俱来的对本国文化的狂热却无法因此被阻挡。在寻源中学读书时,林语堂私底下偷偷读《史记》,读苏轼的诗词。即便后来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到北京的清华学校任英语教员,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用林语堂的话说:“我带着羞愧,浸淫于中国文学及哲学的研究。广大的异教智慧向我敞开,真正大学毕业后的教育程序———忘记过去所学的程序———开始。这种程序包括跳出基督教信仰的限制。” 幽默是林语堂的魅力。现在我们看见或听到的“幽默”二字,如果不是林语堂的话,可能便不叫幽默,而是叫“诙谐”、“揶揄”等。林语堂是把英文humor 译作“幽默”的第一人。林语堂《假定我是一个土匪》一文就是林氏幽默文章的代表作,其对当时官僚政治的揶揄可谓酣畅淋漓。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林氏作为“幽默大师”的魅力。 二、译学基础 王秉钦(2005)总结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以支谦为代表),近代的“信达雅说”(严复),现代的“信顺说”(鲁迅),“翻译创作论”(郭沫若),“翻译美学论”(林语堂),“翻译艺术论”(朱光潜),“艺术创造性翻译论”(茅盾),“神似说”(傅雷),“化境说”(钱钟书),“整体论”(焦菊隐)。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翻译的发展历程中,林语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他是最早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的人,也是最早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的人。 1919年,林语堂在哈佛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 活。在哈佛,林语堂进入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并接触了皮尔斯·皮瑞、尔文·白碧德等知名教授。后从德国耶拿大学申请转入以语言学研究闻名的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是印欧比较语法学的发源地,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林语堂研究语言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成归国的林语堂踏入了北大校园,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大学教授。作为一名英文学系的老师,他努力将所学用于学术研究。在这个时期,他研究了语言学、音韵学、方言学,并发表了多篇有建树性的文章,如《科学与经书》、《古有复辅音说》等等。 三、翻译观 林语堂先生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何苏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62010 摘要:林语堂提出了对翻译者的三条要求和翻译的三条标准等翻译观,这些翻译观即便在现在也值得借鉴。在翻译实践层面,他很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却翻译了数量可观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翻译实践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6-0103-02 作者简介:何苏明(1985-),女,四川南充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4-26 —103—

论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

论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 林语堂旅居海外三十年,以传播中西文化为己任,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现代作家。他凭借自身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体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游走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之间,他站在世界文化大同的理想上,融合中西方文化之精髓,形成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这种文化观深刻影响着林语堂对中西方人性的理解。本文以林语堂海外时期创作的七部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e唳》、d《朱门》、《红牡丹》、《赖柏英》、《唐人街》、《奇岛》为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特殊的人生经历,促使林语堂对中西方人性进行对比反思,通过理性的思考,林语堂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对个人情感和欲望的排斥,而西方文化则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个体自由和地位平等,这是西方人性观的优势所在,因此林语堂的小说中总是绽放着人性的光彩,人的欲望和需求的实现成为林语堂关注的焦点。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是最不能使林语堂满意的,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善的观点正好弥补了西方人性的缺失,他将这一观点贯穿于小说创作中,塑造出一批大爱大善的人物形象。林语堂结合基督教和道家人性观的共同之处,崇尚人性自然,主张顺应自然,保持本真的人性。林语堂理性地认识道家出世哲学的消极厌世情绪,有感于西方工业文明之下,金钱物质的盲目崇拜,人性的扭曲变异,从而推崇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世的人性观,弘扬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由此U可知,n林语R堂的人e性观g是建i立s在中t西e方人r性基础之上的,林语堂通过不断地审思最终

形成其兼具中西特色的健全的人性观,实现中西方人性的和谐互补。本文总结林语堂小说人性观的特点,从爱的包容与快乐哲学、自然人性、传统家国情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进而分析林语堂小说人性观形成的原因及其价值意义。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型、与世无争型、享乐自私型,唯我独尊型。 思想决定态度: 1、前方有多少的山重水复,脚下有多少的柳暗花明。 2、直路是美好的,因为你避免了徘徊抉择;弯路也是美好的,因为你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景。 3、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的对游客说:“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种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人生态度作为制约人一生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1、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课题和人生矛盾的认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精神状态。 2、人生态度影响着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端正人生态度 1、认真。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要是有限的生命放出光彩,不仅需要我们付出生命,也需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利用分分秒秒,扎扎实实的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 2、务实。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在看待人生问题时,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在这一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把远大理想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不虚妄,不空想,去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踏踏实实的学习,以便将来认认真真的干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个人只有扎实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走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的光辉人生。 3、乐观。对人生及发展充满希望,相信人生有光明的未来,生活信念坚定,理想追求执着,精神状态昂扬向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4、进取。人生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勇于竞争。锐意改革、勇于竞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生像金,要珍惜;人生像木,要长进;人生像水,要适应;人生像火,要投入;人生像土,要本色。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摘要: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与自身的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观重在对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精髓,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越能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林语堂审美观审美人生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一位颇具个性的文人与学者,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文化人物。他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尤以《中国人》、《吾国吾民》、《京华烟云》等著作而闻名。林语堂最得意的一副对联便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以其深湛的文化素养与人生体验,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长短互相比较后的体会,对美学问题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他的美学思想以人生观的构建为支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文化品味,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 一、林语堂审美观的形成 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然而幽默不是一种创作手法,而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渊源学识的无意识体现,是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超然心境的自然流露。林语堂提倡快乐人生,并不表明他缺乏生命意识。相反,林语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或者悲剧意识。他说:“人生真

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1]这个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又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被林语堂轻描淡写地阐述出来:用旅客的“上船”、“上岸”,来比喻人类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多么寓于诗意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 林语堂认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2],这是因为享受悠闲生活需要的是享受者有一个恬静的心态,乐天旷达地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消费悠闲并非是富有者和权势者的专利,它需要心灵丰富、爱好简朴、淡泊名利,而那些整天钻营、追名逐利的人与悠闲生活是不可能有缘的,悠闲对于快乐生活十分重要。林语堂认为,世间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太过文明”,获取食物的工作太辛苦。为了生活而劳苦的工作,从青年到老年,从黑发到白发,这是人类为现代文明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林语堂旷达洒脱的快乐人生观正是大智慧的体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智慧,他能够消解悲剧,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诗化生活。林语堂的这种人生观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幼年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林语堂审美观得以形成的丰厚的营养基础。他的童年启蒙奠定了他的人生根基。“山地的孩子”和“牧师之子”是其中的两块基石,他在《自传》中宣称“如果我有些健全的观念和

2019考研政治思修考点世界观与人生观

2019考研政治思修考点:世界观与人生观 来源:文都教育我们知道,思修与法基这门课程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它属于考研政治中较简单的一门课程,但是其中仍不乏易混淆的知识点。以这门课程中常涉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为例,文都教育考研政治教师建议2019考研考生如下整理备考: 一、知识点详解 1.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2.关系: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二、试题详解 【多选题】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 C.世界观从属于人生观 D.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即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这一考点。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世界观决定人生观,A表述正确。正确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没有正确的世界观

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B正确,C表述错误。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D表述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以上即是文都教育考研政治教师从考点及试题角度出发对思修与法基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易混考点——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详解,希望上述内容对2019考研考生复习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资料综合

人的价值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但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的重要标志在于,人以自己的创造来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身也有需要。可见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所以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人的价值的评价。既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而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是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从性质上讲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同性质的价值观所起的导向作用不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言,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一、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单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们有着不

《浅谈人生观对人生的影响》

《浅谈人生观对人生的影响》人的生命过程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沟通、创新,从而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合适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成就人生,除了受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 其实,人对自我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于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就在这种客观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再是,人们通过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逐渐地认识认识和领悟人生,形成与自己相关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而且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然,人生观都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被世界观所决定的,总而言之,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是世界观对待人生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世界观又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其世界观也会随之变化。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人生需要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来指引,那么我们就得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指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列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实践中起很大的作用。人生目的一定程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同样,也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价值标准。可见,人生目的可以看作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当然,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要自觉的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单有人生目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正确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与重要内容,因为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认真,需要务实,需要乐观,需要进取,所以,我们就必须端正我们的人生态度,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断丰富我们人生的意义。 确定了人生目的与态度,我们就要来认识人生价值了。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作为处理生活中的一系列的矛盾,总会有一定的标准。所以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但是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在不

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大 众 文 艺大128 摘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散文大家,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曾引起强烈的反响。但随着左翼文人对他的批判,“幽默文学”很快销声匿迹了。林语堂本人也去了海外。本文即在3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梳理“幽默文学”的提出到发扬及讨论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原因,并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文学 30年代,林语堂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文。一时间文坛兴起“幽默文学”热。林语堂也随之被冠以“幽默大师”的称号。但很快他便遭到了左翼文人对他的严厉批评,这使得他逐渐从大红大紫到步履维艰。本文即意在梳理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并重新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一 “幽默文学”的提倡到发扬 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一词是林语堂从英文humor翻译过来的。现代汉语大词典权威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中国古书中最早出现“幽默”二字在屈原的《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二字是寂静的意思。把这个词借过来并发扬光大,是林语堂的功劳。 1924年5月,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表我国最早提倡幽默的文章《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他建议,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同年6月份,他又在此刊发表《幽默杂话》一文。在此文章中,他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幽默,对幽默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他认为在文学中,最堪欣赏的幽默,能够引起人家嘴旁轻轻的一弯儿的微笑。尽管在1924年,林语堂在文章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提法,但是林语堂的这一提倡并未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 1924年后,林语堂一直是《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到了1930年,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名噪一时的《语丝》终刊,林语堂一时失去了文学上的阵地。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半月刊,再次提倡幽默,并最终竖起幽默文学的大旗。如林语堂有名的散文《论幽默》,写于1934年1月1日,即发表在《论语》三卷三十二期。文中分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博古通今,谈中论西,论述幽默,指出其存在的必要。“无论那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1](p223)因为他的努力,1933年被称为“幽默年”。 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后来又有过对于小品文的提倡。1934年4月,林语堂与陶亢德创办《人间世》杂志。1935年与陶亢德、徐訏合办《宇宙风》杂志,力倡小品文。在《人间世》发刊词中,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关于小品文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唯一成功的是小品文。小说佳作亦由小品散文训练而来。小品文“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内容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应大力提倡。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由此我们可对当时的小品文热窥见一斑。 从“幽默年”“小品文年”这些称号里,可以看出当时林语堂被欢迎的程度。其实,对于林语堂来说,这二者是二而一的东西。在《再与陶亢德书》里,林语堂这样说到:“在人生途上小憩谈天,意本闲适,故容易谈出人生味道来,小品文盛行,则幽默家自然出现。”[2] (p54-55)所以,我们用“幽默文学”这个提法就可以涵盖他这一时期的文学观点。 二 提倡幽默的原因 林语堂在20年代曾是语丝社成员,和鲁迅、周作人一起并肩作战。他不满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比如《祝土匪》,他在文中自比土匪,讽刺嘲笑当今的所谓学者只知道脸孔、尊严,不敢说该说的话,不敢维持良心上要维持的主张。文中这样说:“惟其有许多要说的话学者不敢说,惟其有许多良心上应维持的主张学者不敢维持,所以今日的言论界还得有土匪傻子来说话。土匪傻子是顾不到脸孔的,并且也不想将真理贩卖给大人物。”[1](p31)再如《打狗释疑》,他盛赞“讨狗檄文”“对狗宣战”,认为“生活就是奋斗,静默决不是好现象,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高传峰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宁夏固原 756000) 象去感受里面很大段的描写来体验仇虎的心境。白傻子出现的声音,他一直会很兴高采烈地模仿火车疾跑“漆叉卡叉,漆叉卡叉,漆叉卡叉,漆叉卡叉,吐兔图吐,吐兔图吐,吐兔图吐,吐兔图吐”一句比一句有气力,作为剧中貌似可有可无的“傻子”,他貌似无意识的声音其实一直在渲染和拼接配合人物的行动。而火车作为一种自由、光明的象征,反复作为背景被提及事实也是给予了人物内心的一种表达,是仇虎力图走出封建的牢笼,驱赶黑暗的势力。但是火车声却只以一种虚幻的方式存在在他们的大脑幻想中,并且一次次地从原野上与生活在那里的生命擦肩而过。 另外,剧本里,一首恐怖的曲子一直为人们“传唱”:初一十五庙门开,牛头马面哪两面排……判官掌着生死薄哟,青面的小鬼哟拿着拘魂的牌……在焦家经常时不时地以仇虎低哑的声音唱出来。焦母这个眼瞎心明的老婆子对这个曲子颇具恐惧感,一直说不吉利,如此处理就如在及其安静的情况下可以听到绣花针掉地上的声音一样,音响效果可以说是扩大了几百倍。预示着最后家破人亡、两家覆灭的结局,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读来实有喘不过气来的味道。在第三幕里,森林的逃亡这出里,鼓声一直伴随着他们。滴滴答答不间断,如生命的丧钟,就好比仇虎自己所说,这不是叫小黑子的魂,而是催他的命。 曹禺大胆地处理了奇异的幻象。他直陈,在这里,恐惧是一 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这些幻形都是人物自身恐惧结果的幻景,揭示了仇虎内心的亏欠、不安,是对逃离和死亡的惧怕,是他内心最隐秘的惊慌悔恨思想感情的暴露。 作家不是神甫,单一的解释和理论只会窒息他们,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曹禺就是通过细腻深刻多变的笔法让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丰富,使得戏剧情境也更为具体,从而也为整出戏提供了支撑,成为一部好戏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辛宪锡 《曹禺的戏剧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 2.刘勇 李春雨 《曹禺评说七十年》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 3.洪治纲 《绝望深处的笑声——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熊元义,余三定 《西方悲剧理论的两大类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单慧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081班。 文艺评论

阐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走向成功的重要意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走向成功的重要意义。 一、首先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总的看法,世界观也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对人的活动发生支配作用,发挥决定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每个人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由于人们社会实践水平、历史发展阶段、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不同,认识会有所不同,世界观也有所不同;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于自身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领域的一种延伸、一种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这些就构成了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在学理上,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学说体系,就像物质观、时空观、历史观等一样;它也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它也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一个人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也反映了世界观,直接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对于走向成功的重要意义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怎样做人?人生道路怎么走?面对这些问题,世界观提供了对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为确定人生目的和态度提供了根本性观点。再次,世界观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好恶,体现了在价值问题上的选择和倾向性,世界观为人们在认知事物和现象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原则,因此可以说,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体现。人生观的一切问题都于人生的价值评价有关,对人生问题的回答都包含着对于人生的某种判断,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也就是人生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人的精神境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就有了坚定的信仰、执著的追求,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就能够形成无私无畏的意志品格。因此想要走向成功,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白怎样做人的道理,明白人生的道路应该如何走,把握争取的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不断拼搏奋斗,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事业,为之献身和奋斗的,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进行锻炼、修养和自我改造,不断完善自己,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带领我们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成功。

人生观与人生态度

人生观与人生态度 【《思修》P88、学习思考T2】 摘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的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观人生态度 一、何谓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对人生产生一定的理解而形成一种观念,一种自己的观念。我们通过这种观念,来影响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作为。在大学这个环境中,我们需要更深的领悟,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而得以升华。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这些都是逐渐形成人生观不可缺少过程,人生不难分为这几部分: 1、人生目的: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 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现实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练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①人生的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不同的思想意识、观念,有高尚的、平庸的、低级的观念。在各种观念的指导下,实际生活中就有不同的人生目的。 2、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 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和谐的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面对各种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3、人生价值: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错误的人生目 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索取。②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公共的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大概由于人们生而有欲又不加以限制,所以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欲望的满足,以及再满足,于是,无止境的竞技争斗和自我欲望的无限膨胀也就应运而生。有人将获取无限财富和进入世界十富之列,视做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有人声色犬马、日耗斗金,过着奢靡得不能再奢靡的生活;还有人为了名声地位、出人头地,以至于竭思尽虑、无所不用其极。林语堂也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在工作、金钱、感情和饮食上他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对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制,这就带来了林语堂人生追求的?中庸?性质,即半半哲学的人生观。 林语堂深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本人的深刻影响,所以对中庸思想也推崇备至,他说:?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论裸体》)林语堂还非常喜欢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字歌》,认为它最好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首《半字歌》写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是对中庸哲学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写得绘声绘色,一展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没有对世界、人生的本质性理解,如何能深刻、透彻以至于此。作者用生花之笔将天地人间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进退、乐悲等都和盘托出,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境界与品位。 基于这一半半哲学思想,林语堂反对过于努力工作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态度,而提出了工作和休闲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努力工作和尽情享受。他说:?我主张‘尽力工作尽情作乐’的人,英文只有workhard,playhard四字,这样才得生活之调剂,无意中得不少收获。?(《论游台南》)林语堂本人即是这一生活原则的实行者,一方面他笔耕不辍,直到77岁还没有放下手中之笔,他平均每年写一本书,足见其用功之勤。比如,写《生活的艺术》一书,林语堂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写出700多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时的写作真如文王被囚一样,一步也不能离开。如果用?拼命三郎?来概括林语堂的写作,那也是非常恰当准确的。但另一方面,林语堂又非常注意休闲和享受,他常去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看法

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现象纷繁复杂。人生 观不可能反映人生的一切内容和现象,不可能面面居到地回答人生的一切问题。人生观是人们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概括和总结人生的各种问题,形成的对人生的主要问题的观点。所以说,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在人的一生中,人既要与自然打交道,又要与社会打交道。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幸福,也有失败带来的损失和痛苦。面对人生的种种结果,人们必然会考虑:同样都是人生奋斗,为什么有时成功而满足,有时却失败而痛苦;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的一生是幸福的,有的人的一生却是痛苦的。人们的思考经过不断的集中和深入,于是就开始探讨: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这些人生的一般问题上,人们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就构成了人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界观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世界观亦称宇宙观) 价值观:“价值观”,往往也指“价值观念”。在学理上,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学说体系, 就像物质观、时空观、历史观等一样;价值观念则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立场、取向、态度等。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相当于宗教学和宗教信仰、伦理学和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学者研究的话题,后者则与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选择都有关。虽然这种区别在科学和法律上有严格意义,但在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把二者不加区分。 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呢?―――最简要的回答是: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这句话概括了价值观特有的一般思想内容和思想形式。 从内容方面看,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那么什么是价值?如果用非常浅显的日常用语来说,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好坏”意义,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贵贱、有用无用、可爱可恨、妥不妥当、值不值得、应该不应该、重要不重要、轻重缓急等统统在内,都可以用好坏来表达;世界上凡是可以用“好坏”来加以叙述并含有取舍意味的对象,就是价值;凡是需要加以“好坏”判断的,就属于价值问题。“好坏”两个字是我们应用得最多、最经常、也最自然的,它很能代表价值和价值观所具有的广泛性。当人们对任何事物说“好”说“坏”的时候,头脑里必定要有种关于这件事“好坏”的某种信念、标准和期待,从而对于事情的好坏抱有一定的基本态度,这就是所谓“价值观”特有的思想内容。因此“价值观”就是人的“好坏观”,即人们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自己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等等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 从形式方面看,构成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观念、精神形式,主要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价值观不同于知识、理论和科学系统,它主要不是表明人们“知道什么,懂得什么、会做什么”,而是表明人们究竟“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是人们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的内心定位、定向系统。一般说来,“知道什么”还不等于“就要什么”,所以知识和科学永远不能代替价值观。特别是,越是在知识和经验达不到的地方和时候(人类知识的发展是无限的,而其现有的已知总是有限的),信念、信仰和理想就越起作用。通过观察社会上的信仰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这种特殊存在和作用。 从来源和基础方面看,任何人的价值观都不是凭空产生和改变的,归根到底它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即生存方式、生活条件和实践经历等特征。价值观的深层基础是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和能力等具体情况,是人的价值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和积淀。因此价值观总是和人的现实状况相联系,不同地位、不同条件、不同经历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存在着阶级、民族等多元化现实基础的人们之间,价值观也是多元的。

人生观心得体会

人生观心得体会 篇一:树立正确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姓名:* * 【摘要】:人的生命过程与其它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 含这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观人生观人生态度人生目的 正文: 人活在世区别与动物,免不了要深入思考一些这样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每个人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便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人生态度、个人价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素质、人生追求,有人舍己为人,有人损人利己,有人追求的是权利富贵,也有人追求的是万古垂青。而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为人生赋予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①】在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积累经验,逐渐地加深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领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所树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不同的,可能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可能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家庭环境、地理缘由、历史背景、文化程度、阶级地位······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 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紧密的联系。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的前提下才有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人生观的形成受到世界观的制约。正确的世界观为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确的人生观支配和调节着社会行为,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性质和水平,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识别善恶,朝着既定的人 生目标前进,指导着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做有意义的事,体现出个人价值,也为正确的世界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后盾。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

林语堂经典语录(207条)

林语堂经典语录(207条) 1、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林语堂 2、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林语堂 3、人之所做所为,人虽过去,事仍存在。——林语堂 4、一个人倘常替贫苦被压迫者抱不平,在没有宪法保障的社会里一定是一个挺硬的硬汉。——林语堂 5、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林语堂 6、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林语堂 7、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林语堂 8、父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母爱却是与生俱来的。——林语堂 9、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

正的平静。——林语堂 10、大概英国式的陶养,性格越养越刚,中国式的陶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的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林语堂 11、一般来说,过着更富足、更完美生活的人,是那些有着丰富的需求和欲望的人,而不是随遇而安、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伦敦郊外的流浪汉对炉边安乐不羡慕,不嫉妒,他一定不是高级动物。——林语堂 12、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林语堂 13、所以人类是一种好奇的、梦想的、幽默的、任性的动物。——林语堂 14、短短横墙,矮矮疏窗,花渣儿小小池塘。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林语堂 15、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林语堂 16、既娶之,则爱之。既处之,则惜之。——林语堂 17、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林语堂 18、那些说教的文学大体上均属品质低劣的次等作品,充满了宣扬道德的陈腐之说和质直的理论,思想的范围又为畏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