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案例剖析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案例剖析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案例剖析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案例剖析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6—1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求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实录与评析:

一、问题引入──骗人的平均数

教学活动一:师[课件演示]考考你: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2分和1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问题: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合理。

师:请想一想,为什么合理?

生:因为婷婷的成绩78分高于全班的平均分77分。

师:引导:在班上30名学生中,少于78分的有多少?

生:有两个,1个2分和1个10分。

师:利用平均分把班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全班的“中上水平”,你认为婷婷的说法合理吗?

生:(小声说出)婷婷欺骗了妈妈,是有一些不合理。

师:请仔细想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问题出在平均分。

师:提示:少于78分的分数是哪两个数据?

生:2和10。

师:你的说法很好。用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的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生:容易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师:看来问题就是出在这里,用平均分78分作为数据代表时,数据中的极端数据2和10不可小视。既然这组数据用平均数来描述不恰当,那么怎样来描述它恰当呢?学了今天的新课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板书课题:中位数与众数

评析:新课伊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展示一个需要作出判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激发了学生认知需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对平均数已不能反映这样一组数据的特征产生疑问,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揭示了认知上的矛盾,建构了教学的起点。

板书:中位数与众数

二、问题探究──揭示新的概念

师:既然前面问题中的平均数这个统计量不能真实反映婷婷在班上的的学习水平。现在我们就来探究用在小学学过的“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来描述婷婷在这个班的学习水平到底如何?

1.顺藤摸瓜──定义新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师[课件演示]请同学们根据下表中的数据解答下面问题:

⑴将学生成绩按从高到底的顺序排列,30名学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考试分数是多少分?假如要你要给他的考试分数(数据)命名,你会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⑵ 30名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如要你给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命名,你又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生:情绪非常兴奋,思维非常活跃。按老师要求进行排序、探究、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并指导部分学生的学习。

师:通过将30名学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

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15、16。

师:位置在15、16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生:都是80分。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如何命名?

生:可命名为:中位数。

师:怎样定义中位数?

生: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生: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你又如何给这个分数命名?

生:8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可命名为众数。

师:怎样定义众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2.理性解读──认识本质特征

教学活动三:(分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反思活动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课本中对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指出

定义的本质特征。解决下面问题[课件演示]:

⑴理解中位数概念:

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分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和偶数?

③求中位数:首先应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做什么?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⑵解读众数概念:

①众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众数要注意观察什么?

生:细读、思考、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与同组同学讨

论交流。

师:抽查活动结果,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学习结果。

组1:我们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生2:补充:强调顺序、位置关系。

生3:任何一组数据的个数有奇数个和偶数个两种可能。

生4:求中位数,首先是将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然后确定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当数据个数是奇数个时,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组2:众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众数的意义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生2:补充:众数只和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评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学生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对中位数、众数两个新的统计量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揭示本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对后续学习例题和练习都将产生有效的作用。这样既有效地整合了教材,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新知──树立学习信心

练习 [课件演示]: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⑴ 1 2 2 2 3

⑵ 5 3 2 3 2

⑶ 3 -2 5 9 -1 4

生:独立练习。

师:提问、讲评。

生1:数据⑴:平均数是2;中位数是2;众数是2。

生2:数据⑵:平均数是3;中位数是2,众数是2和3。

生3:不对。不对,中位数不是2。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排序。要先排序为:2、2、3、3、5,所以中位数是3。

生4:数据⑶:平均数是3;中位数是3.5;没有众数。

师:观察上面的解题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以是同一个数。但众数不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或没有。

师:从上面的练习可以得出,在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要注意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先排序、看奇偶、再确定中位数。

师:对照⑵、⑶两组数据中位的求法,如果一组数据较

多时,怎样快速确定中间位置?

生:思考、讨论、归纳。

一组数据如果有n个数,当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个;当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

如有100个数据,它的中间位置是第与两个数据。

师:我们学习了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后,请同学

们再次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判断婷婷在全班的学习水平,用哪一个统计量来判断比较合理?

生:用中位数来判断比较合理。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我行。

例1[课件演示]:在校运会的男子3000米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14, 17, 12, 16, 14,

10, 11, 15, 11, 10,

⑴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⑵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1分,他的成绩如何?

师:引导学生分析:

⑴要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0,10, 11,11,12,14,14,15,16,17,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处于中间的两个数12,14的平均数,即:(12+14)÷2=13。众数为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11、14。

⑵根据⑴中样本数据得到的结论,可以估计,在这次比赛中,大约有一半选手的成绩快于13分,有一半选手的成绩慢于13分。这名选手的成绩是11分,快于中位数13分,可以推测他的成绩比一半以上选手的成绩好。

解:略。

评析:此例的第⑴小问是为第⑵小问作铺垫的,在第⑵问题中,要根据样本(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估计成绩为11分的选手的成绩。由于这名选手的成绩不在样本数据当中,因此用样本的中位数进行估计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练习[课件演示]:条形图描述了某车间工作加工零件数的情况:

请找出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的中位数,说明这个中位数的意义。

生:先读题,独立思考图中信息的意义,解答后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师:讲评:略。

答案:中位数:9,这个中位数表明这些工人的日加工零件数大于和小于9个的各点一半。

例2[课件演示]:婷婷的妈妈是一位皮鞋销售部的经理,在一段时间内她们的鞋店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师: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解答下面的问题:

⑴你认为婷婷的妈妈对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中哪种统计量感兴趣?为什么?

⑵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为婷婷的妈妈提供怎样的进货建议?

师:引导分析:由表可以看出,鞋店关心的是卖出的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的众数。在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23.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即23.5厘米的鞋销量最大,因此可以建议婷婷的妈妈多进23.5厘米的鞋。

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⑴我认为婷婷的妈妈关心的是众数这个统计量,即卖出的鞋中哪种尺码的鞋销售量大。

⑵我建议婷婷的妈妈多进尺码是23.5的鞋。

评析:本例实际上是应用样本的众数估计总体的从数的内容。问题提出的指向性较强,学生比较容判断利用众数来解决问题。只是问题⑵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还应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众数的统计意义。

3.拓展深化──试试你的能力

练习[课件演示]:1.下面的扇形图描述了某种运动报的S 号,M号,L号,XI号,XXL号在一家商场的销售情况,请你为这家商场提出进货建议。

2.某校男子足球队的年龄分布如下的条形图所示,请找出这些年龄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请解释它们的含义。

生:先读题,独立思考图中信息的意义,解答后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师:讲评:略。

答案:1.从扇形图中可以看出,号的运动服销售量最大,占到,因此可以建议商家多进号的运动服。

2.这个学校男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平均数是15,说明队员的平均年龄是15岁;众数是15,说明大多数队员的年龄是15岁;中位数是15,说明大于或小于15岁的队员各占一半。

评析:统计观念反映的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能推测到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等,是在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培养统计观念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

四、归纳小结──共同合作进步

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生:还学习了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注意结合实际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评价一个问题。

师:总结: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其中

每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但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2.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小,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中位数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3.众数着眼于对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其大小只

与这组数据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个量,但众数具有不唯一性。

评析:设计两个开放性的总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也

体现了对学生未来生存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体验数学乐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四、教法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接着还是以这份工资表为主线,自然地引出众数。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所学知识及时加以疏理,总结,形成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整体认识。随后出现了一组数据,让学生练习。这组练习既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又把所学回归生活,回到了对找工作中的平均数重新认识,突出了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同时举出了学生日常所熟悉的歌手大奖赛的打分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巧妙运用。从而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或邻居有没有找工作的经历,你知道他们在找工作时关注哪些?我的一位朋友李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广告,指名读招聘广告。 招聘广告: 本公司需招聘职员数名,男女不限,年龄18—4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平均月工资2000

元,有意者请到兴盛公司三楼面试。武夷山兴盛有限公司2009年4月30日 1、请生读题。 2、说说从这则广告中你获得那些信息? 3、从平均工资引出公司月工资表兴盛公司职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副经理员工A 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 员工G 月工资4500 3500 1800 1700 1500 1350 1300 1250 1100 (1)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2)说说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1、中位数。 (1)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2)说说选这个数据的理由? (3)比较位置及排列顺序。(4)导出中位数的概念。 引导: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李明加入后,随后本公司又来了两位职员,据李明了解他们的月工资都是1300元。(师在列表中加入两个1300)这时工资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发现了什么?(工资是1300的人数最多) 师:我们把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次的数叫做“众数”。谁知道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1375) 比较“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 (出现一组数据首先要看它有没按顺序排列,要是没有按顺序排列先要进行排序,再找出最中间的数。而众数则不管顺序的前后,只考虑出现多次。所以中位数只和位置、顺序有关,众数只和出现的次数有关和顺序没有关系。) 通过大家的探讨我们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中

20.1.1中位数和众数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2.会利用样本的中位数去估计总体的中位数. 3.体会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月收入/元45000180001000055005000340030001000人数111361111 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下表是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1)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数; (2)若用(1)算得的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怎样准确的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 思考 1.什么叫中位数?怎样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 (1)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 (2)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 2.中位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什么特征量? 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随堂练 1.求下列数据的中位数. (1)-2,0,-5,4,3,1; (2)54,28,13,47. 归纳 例1 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的时间(单位:min)如下:

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 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min ,他的成绩如何? 解:(1)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24 129 136 140 145 146 148 154 158 165 175 180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处于中间的两个数146,148,即 1472 148146=+ 因此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147. (2)由(1)知样本数据的中位数为147,它的意 义是: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大约有一半选手的成绩快于147min ,有一半选手的成绩慢 于147min. 这名选手的成绩是142min ,快于中位数147min ,因此可 以推测他的成绩比一半以上选手的成绩好.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 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但当各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 时,众数往往就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了.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猜,老师已经教了多少年书了?(生答)是啊,老师已经教了十几年了,教过的学生也不知有多少个了。老师最早教过的一个学生李明,今年大学毕业了,前几天我得知他去了大连市人才招聘会,发现有两家公司很适合自己,只是工资有点差别。大屏幕出示: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乙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000元)

他该选择去哪家公司呢?你说他会怎样选择? 情况一:学生选甲公司。 引导: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选择工作可是件大事,还是考虑周全些!让我们再来看看两个公司具体的工资表。 情况二:学生选乙公司。 师表扬学生观察仔细,考虑周全。追问:为什么不选择甲公司?学生回答。 小结: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然而计算平均数需要用到每个数据,由于经理的工资偏高,甲公司的平均工资也就偏高,大家看只有员工经理1人工资高于平均数,其余的人都低于平均数。看来平均数2200不能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新授 (一)探究中位数。 1、认识中位数。 课件出示甲公司工资表,问: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师: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500来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这组数据中间的数1 500有一个名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经理和员工D的工资换下位置。 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中位数是6400吗?中间的数不就是中位数吗? 引导: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从小到大可以吗?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它表示什么。 请学生解释中位数1500实际意义:代表的是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乙公司工资表,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学生思考、汇报。

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 问题情境(1)小马过河——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四、课堂引入: 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 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五、例习题分析: 1、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与众数和步骤: 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 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东川区乌龙中学秦光普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李强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广告 本超市需招聘职员数名,平均月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到XX公司 三楼面试。 XX超市 2014年6月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 师:是啊!李强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13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2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XX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元)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小于等于2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10个数的平均数是2000,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2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1、你能将下面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吗? 3 1 7 4 6 生1:从小到大: 1 3 4 6 7 生2: 从大到小: 7 6 4 3 1 师:排列以后你能找出最中间那一个吗? 生:是4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4就是上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1、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2、(1)若该数据含有奇数个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 (2)若该数据含有偶数个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师:要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你知道中间位置如何确定吗?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 1、 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 第 个 2、 n 为偶数时 ,中间位置是 第 , 个 学生练习 : 下列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1)10 5 4 12 5 (2)8 1 4 8 11 6 2.众数定义: 一、你能在这组数据中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个吗? 65 58 78 95 78 74 78 95 二、众数 板书: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例题讲解: 21+n 12 +n 2n

中位数与众数优秀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3.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量表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自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观看幻灯片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冲?为什么? 2.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3.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各小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 (三)出示目标,明了内容。 (四)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五)探究新知(一): 预习“议一议”与“做一做”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什么是众数?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3.自学检测: 80 90 80 70 80 91 80 73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60 50 40 45 55 61 5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 2 4 6 10 10 11 1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请把你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中位数定义: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注意: (1)中位数,顾名思义,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是不唯一的,可能有一个、几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 (六)探究新知(二): 预习第二个“议一议”至习题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相同点: 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算姚明和老师的平均身高。 师:同学们认识姚明吗?他有多高? 生:2.28米。 师:噢,原来姚明是我国最高的运动员。那你们看看毛老师又有多高?你们算算我两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所有数据的和÷个数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小时候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多做贡献,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小范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因超市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于2011年12月31日到我处面试。 兴旺超市人事处 2011年12月1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小范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5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中位数和众数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某班8名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分别为:75, 70, 90, 70, 70, 58 , 80, 55 (单位:分),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为____ ,中位数为________ ,平均数为_________ 2.已知一组数据1 , 0, 3, 2, 6, 5,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__________ . 3.若数据10,12,9,-1,4,8,10,12,x 的众数是12,则x= ______ . 4.数据3, 4, 6, 8, x, 7的众数是7,则数据4, 3, 6, 8, 2, x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_ . 5.已知一组数据:x1 = 4, x2= 5, x3= 6, x4= 7,它们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 3, 2, 1,则 这组数据的众数为___ ,中位数为_____ ,平均数为_______ 二、选择题—— 1.一组数据是23 , 27 , 20 , 18 , 12 , x,它的中位数是21,贝U数据x是() A. 23 B. 21 C.不小于23数 D.以上都不是 2.用中位数去估计总体时,其优越性是() A.运算简便 B.不受较大数据的影响 C.不受较小数据的影响 D.不受个别数据较大或较小的影响 3.对于数据3,3,2,6,3,10,3,6,3,2. (1)众数是3; (2)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3)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4)平均数与众数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1) B. (1)⑶ C.⑵ D.⑵(4) 4.已知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为-1,0,4,x,6,15,其中位数为5,则其众数为() A. 4 B. 5 C. D. 6 5.某班10名学生体育测试的成绩分别为(单位:分)58,60,59,52,58,55,57,58,49,57(体育测试这 次规定满分为60分),你们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 A. 58, B. 57, C. 58, 58 D. 58, 57 三、简答题 1.某餐厅有7名员工,工资为3000 (经理)、700、500、450、360、340、320 (1 )试求餐厅所有员工工资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用平均数还是用中位数来描述该餐厅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恰当 (3)去掉经理的工资后,其他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元是否也能反映该餐厅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2.某商店有220L,215L,185L,182L 四种型号的某种名牌电冰箱,在一周内分别销售了6台,30 台,14台,8台.在研究电冰箱销售情况时,商店经理关心的应是哪些数据哪些数据对于进货最有参考价值 3.学校体育节前一位同学在进行投掷训练中,投了20次标枪,其中3次投了45米,8次投了米,7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是继《平衡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详尽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衡水平可以有例外的量度,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良素材。 2.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 平衡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结合详尽情境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c.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地、片面的解释。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a.区分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b.能在详尽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评判。 四、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和8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

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设计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衡数的知识,为引入主题做好准备。 板书平衡数公式师: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有人也说是数字时代,因为人们经常要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严重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例题:[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小明计算出全班的平衡分为77分,所以小明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大家想一想,小明的说法合理吗?从而探索出小明的答案为不合理。 师:是的,看来一组数据中的极端数据不可小视。 问题2:师:类似的受平衡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阿冲在某公司的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衡工资为20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易错点剖析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易错点剖析

统计中的常见错解示例 一、概念理解不透造成错解 例1.下表是某学习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统计表, 分数 70 80 90 100 1 3 x 1 已知该小组本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是85分,则测验成绩的众数是( ) A. 80分 B.85分 C. 90分 D. 80分或90分 错解:根据该小组本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是85分,得70×1+80×3+90×x+100×1=85×(1+3+x+1),解得x=3.由于80分出现了3次,90分也出现了3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 1(80+90)=85(分).故本题答案选B. 错解分析: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若一组数据中,若干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的次数都多,那么这若干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由此可见,一组数据中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0分或90分,故应选D.造成这一错解的原因是:对众数的概念理解不透,并误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求众数. 正解:根据题意,如同前面所解,得x=3,所以在这组数据中80分出现了3次,90分出现了3次,所以该组数据的众数是80分或90分.故答案应选D. 例2.一组数据的方差为s 2,将这组数据中每个数据都除以3,所得新数据的方差是( ) A. 3 1 s 2 B. 2s 2 C. 9 1s 2 D. 4s 2 错解:选A. 错解分析: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对方差的概念没有深刻理解,误认为只要把原数据的方差也除以3就可得到新数据的方差.事实上,样本中各数据与样本平

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才叫方差.通过相关计算可得,新数据的方差应是 9 1s2. 正解:设原数据为x1,x2,…,x n,其平均数为x,方差为s2.根据题意,则新数 据为1 3x1, 1 3 x2,…, 1 3 x n,其平均数为1 3 x.根据方差的定义可知,新数据的方差 为: S2=1 m [(1 3 x1-1 3 x)2+(1 3 x2-1 3 x)2+…+(1 3 x n-1 3 x)2]= 1 9 ×1 m [( x1-x)2+( x2-x)2+… +( x n-x)2]= 1 9 s2.所以,本题答案应选C. 例 3.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某班25名男生的平均成绩是86分,23名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2分.求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结果精确到0.01分). 错解:平均成绩为x= 282 86+=84(分). 错解分析:错解在求平均数时,混淆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当数据中有些数据是重复的,要使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 正解:平均成绩为x-=86258223 48 ?+?≈84.08(分). 例 4.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2,则3x1-2,3x2-2,3x3-2,3x4-2,3x5-2的平均数为________. 错解:数据3x1-2,3x2-2,3x3-2,3x4-2,3x5-2的平均数仍为2. 错解分析:设原数据x1,x2x3,x4,x5…,xn的平均数为x.直接代入平均数公式计算,可知新数据mx1+k,mx2+k,mx3+k,…,mxn+k的平均数为mx+k。 正解:数据3x1-2,3x2-2,3x3-2,3x4-2,3x5-2的平均数=4. 例5.求一组数据7,9,5,3,2,4,9,2,7,8的中位数. 错解:由于该组数据正中间的数是2,4,所以中位数为 24 2+=3.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本课(节)课题 4、3中位数和众数第 1 课时 / 共1课时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 1、知识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3、情感目标:结合实际,感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经历数据分析处理的全过程,初步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如范例第(2)题是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下面是我校八年级1班的体检表中任意抽取的10名男生的身高(单位:米): 1.59 ,1.60 ,1.58 ,1.64 ,1.64 ,1.56, 1.68 ,1.65 ,1.64 ,1.60。请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1.64米)我们学校将要召开每年一次的体育运动会,根据学校的安排,决定从我们八年级1、2、3、4四个班中抽调40名男生组成一个彩旗队。根据以上信息,结合你的经验,你应该如何确定参加彩旗队学生的身高?并说明理由。(身高为1.64米比较合适。)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小李班上有31个学生,其中有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5分、8分和14分,还有三名90分,12名81分,1名80分,11名79分,小李得了76分,超过了全班的平均分74分。于是他告诉妈妈说自己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对此你有何评价?引出中位数与众数的课题。三、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1、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在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基础上概括出概念:我们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把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总共有偶数个数据时,则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注意:求中位数要先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练一练:(1)完成p78“做一做” (2)完成以下表格,指出中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2019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19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数 二﹑情境引入 问题: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三﹑新课导航 1﹑情境问题1 内容:首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爸爸去哪儿》,这是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节目主题曲,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节目,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展示五个小朋友的照片,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最后师展示调查表 提问:从表格数据中你能看出哪个小朋友最受欢迎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归纳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发现1: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情境问题2 (自学课本142-143页,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内容: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议一议:⑴经理所说的公员工的平均月薪2700元是否言过其实? ⑵平均月薪2700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若不能,你 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900元或众数1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八年级数学下册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 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 1.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重 点) 2.会在实际问题中求中位数和众数, 并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难点) 一、情境导入 运动会男子50m步枪三姿射击决 赛.甲、乙两位运动员10次射击的成绩如 下表(单位:环): 第1 次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第 7 次 第 8 次 第 9 次 第 1 次 甲9. 4 1 0. 4 9. 3 1 0. 4 9. 5 1 0. 1 9. 9 9. 4 1 乙9. 4 1 0. 1 1 0. 4 8. 4 8. 7 9. 9 9. 9 8. 8 7. 8 1 0. 1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第9次射击 后,甲以5环的优势遥遥领先于乙.但由于第10次射击,意外地未能击中靶子,最终乙以总分第一获得该项目的第一名. 你认为用10次射击的平均数来表示甲射击成绩的实际水平合适吗?如果你认为不合适.那么应该怎样评价甲射击的实际水平? 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除了用平均数反映以外,还可以用中位数、众数来反映.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中位数 【类型一】直接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我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单位:℃)分别为25,27,27,26,28,28,28.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28B.27C.26 D.25 解析:首先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5、26、27、27、28、28、28,则中位数是27.故选B. 方法总结: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类型二】根据统计表求中位数 某班组织了一次读书活动,统计了10名同学在一周内的读书时间,他们一周内的读书时间累计如下表,则这10名同学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的中位数是() 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 (小时) 581014 人数(个)143 2 A.8B.7C.9D.10 解析:∵共有10名同学,∴第5名和第6名同学的读书时间的平均数为中位数,则中位数为 8+10 2=9.故选C. 方法总结: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类型三】在两种不同的统计图中求中位数 某单位若干名职工参加普法知识竞赛,将成绩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这些职工成绩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执教人:中坪中学乾坤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