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色课程目标

特色课程目标

特色课程目标
特色课程目标

龙茗路幼儿园运动特色课程总目标

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以幼儿园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为方向,具有幼儿园自身的特点,既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师资条件等),又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园本化课程。

培养目标:大胆参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体验快乐、增强体质自信勇敢主要从本园实际出发通过对幼儿挑战性运动活动方案的实践研究,创设幼儿挑战性运动活动环境,探索挑战性运动促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有效活动内容、方法、途径让幼儿在富有挑战的环境中,尝试、探索新的玩法,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保护自己的能力,培养其大胆、自信、勇敢、顽强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幼儿终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奠基。各年龄段目标:

小班

1、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积极愉快的参与各类体育运动体验活动身体的快乐。

2、能大胆尝试玩各种运动材料和器械活动身体,学会一些基本的运动方法。

3、在成人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害的身体动作。

4、有一定的运动持久性,愿意活动自己的身体。

5、乐于参与体操、律动等活动情绪积极愉快。

6、愿意参与远足活动(20分钟连续行走1.6千米),初步感受远足的快乐。

7、能听老师指令模仿相应的动作,学会几种简单的模仿动作。

8、能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模仿和表现常见动物的各种动作,初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9、学会常见的几种走的方法,姿势正确,自然协调。

10、会双臂前后自然摆动平稳地跑,并能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追逐跑。

11、会双臂自然摆动,双脚向前行进跳和原地蹬地起跳。

12、会听着老师的指令或信号走跑交替,动作较协调。

13、能自然向前上方或远处挥臂投掷各种物体。

14、喜欢玩球,会滚球、抛球和拍球。

15、有一定的平衡能力,身体不左右摇摆。

16、掌握钻的基本动作,弯腰紧缩身体。

17、会手膝着地低头钻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

18、能在一定高度的攀登架上攀爬。

中班

1、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喜欢和同伴一起结伴锻炼。

2、敢于尝试各种运动材料和体育器械、掌握多种玩法。

3、运动中不做危险动作,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

4、运动中持久性强,喜欢活动自己的身体。

5、会听音乐或信号上下肢协调地做操或律动。

6、喜欢远足活动(30分钟连续行走约2.5千米),兴趣浓厚有坚忍不拔

的意志。

7、会同伴合作共同完成运动项目。

8、会步幅放开、均匀不出现脚擦地走,保持队形有一定的协调动作节

奏的能力。

9、会多种行走方法,有一定的腿部力量。

10、会屈臂前后摆动,能较灵活的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

11、跑动中会听信号作规定的动作。

12、动作协调,屈膝前脚掌蹬地跳起,轻轻落地保持身体平衡。

13、会立定跳远,原地起跳触物。

14、会运用单臂肩上投远的动作向着目标投掷并能注意上下肢的协调用

力。

15、会滚球、抛球和左右拍球肩上挥臂投球。

16、有一定的平衡能力上体正直、上下肢协调。

17、能主动探索钻过不同障碍的方法,动作较灵活。

18、能在大中型攀登架上动作协调的爬上爬下。

大班

1、能积极参与运动场地的布置,迅速投入活动。

2、喜欢有运动因素的玩具,并自发进行锻炼。

3、运动中不做危险动作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并能关心同伴的安全。

4、能创造性的探索器械的多种玩法,做出多种身体运动。

5、活动专注,持续时间长并会注意调节自己的运动密度。

6、勇敢参与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并会互相交流分享经验。

7、喜欢竞赛类游戏,有团体精神。

8、大胆积极参与新奇、有野趣的活动获得身体活动的经验。

9、积极参与远足活动(在40分钟内负重连续行走3.2千米左右)有一定

的耐力及勇敢进取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10、能听着音乐或信号动作正确、有力,精神饱满地的进行做操和韵律操。

11、会步幅大而均匀、落地轻盈、摆臂自然协调、节奏稳定躯干正直有

精神地行走。

12、会摆臂正确、放松落地较轻的四散追逐跑、躲闪跑。

13、会屈膝摆臂,四肢协调用力蹬地跳起,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14、在中班的基础上会运用正确的姿势立定跳远及远东纵跳触物。

15、能注意全身协调发力,挥臂较快更远更快的向指定物投掷。

16、会灵活的变换形式拍球和行进间拍球。

17、能较长时间的左右脚单脚站立保持身体的平衡。

18、有较好的平衡能力上体正直、步子均匀、上下肢协调,动作自然。

19、能速度快而灵活地钻过高低不同的障碍物。

20、掌握跳绳的方法,会连续跳绳。

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的内容

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的内容: 1、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 级) 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经历从日常生活 中抽象出数的过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 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 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

课程目标体系

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 1、课程发展小组 建立幼儿园课程发展小组,具体负责幼儿园整体课程的规划和发展。课程发展小组人员的构成: (1)园长、业务园长、教学助理、行政助理 规划幼儿园总体课程,决定各类型活动之间的时间和比例;制定和调节不同季节的作息安排;负责课程与教学评价;组织有关课程调整和发展的会议;落实课程的配套措施;深入研究课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负责组建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 三、幼儿园课程的理念与特点: 1、幼儿园课程的理念 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及其《课程指南》中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

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互动整合生活性 互动:在活动中强调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家校互动,通过这些互动,丰富课程的内容、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整合:一是先进教育理论与领域内容的整合: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创设开放多元的环境,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幼儿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二是幼儿的一日活动与领域内容的整合:将幼儿的一日生活看做一个整体,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一日活动中生活、游戏、运动、学习四方面的整合;三是各类环境资源的整合:包括心理环境资源、物质环境资源、家长资源以及社区环境资源。 生活性:第一,在生活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的态度及基本的常识;第二,由于幼儿的思

维是形象的、直观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大量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通过交往、参与、探究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因而从生活中学习就成了幼儿学习的必然要求。课程必然带有浓厚的生活特征,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但并不意味着要把课程与日常生活等同起来,混为一谈,而是要合理地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通过幼儿园课程实施,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具体目标: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征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课程理念,二是课程目标,三是实施建议。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 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 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 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精品文档课程目标 定义: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等四大规定性。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分为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洛克:绅士;卢梭:自然人。 仅体现为一般性原理,为实施者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但比较模糊,难于操作。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点: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发展:博比特泰勒布卢姆 缺点: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②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有控制本位倾向,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生成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杜威之“教育即生长”可谓是生成性目标之萌芽。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则进一步完善了这种理论:课程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而人本主义者则将其发展到极端。 表现性目标艾斯纳提出来。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反应,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③学科的发展。 课程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激励功能(三)激励功能 (四)测度功能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分类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目标的分类方式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例如,能够叙述牛顿三大定律。 ?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 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 (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 的概括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 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等。 ?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法语教学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 析等。 ?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例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 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评价: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1.课程的经典界定: ①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六艺. 其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关注教学的科目,不评价学生的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逻辑,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及所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所有教学活动为目标服务. ③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④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杜威. 以儿童为中心 这种课程观将课程的重心由学科和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实现了课程本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⑤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做中学. 活动产生经验,经验依赖于活动,儿童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者在活动中的各种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 ⑥hh 2.课程组织形态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2种分类 ①主体与客体(学科与儿童) ②分与合 3.学科与儿童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①学科课程(知识为核心):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如语文、算术、历史、音乐等) ②经验课程(儿童为核心):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

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特点/优点: [1]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基点 [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 [3]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动机、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同等重 要,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③hh 4.分与合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①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②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5.课程功能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 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三种课程类型: 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即官方规定的外显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 图的教育影响。 ②隐性课程:即非预期的教育影响。(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③悬缺课程:即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即存在于“理想的课程” 与“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是二者的差距。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与特质 6.幼儿园课程的界定:3种倾向类型 ①学科倾向的界定(历史) ②活动倾向(主导) ③经验倾向

1_课程教学论_答案

1、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A、实证主义 B、泰罗主义 C、唯科学主义 D、普遍主义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参见教材P149。 2、教学目标中要包括“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等,这在本质上是受()支配的。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普遍主义”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出之“行为目标”的经典著作《准备教学目标》。“行为目标”取向的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 参见教材P152。 3、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的一个范例。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 参见教材P154。 4、“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梅杰认为典型的“行为目标”应该这样陈述:“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 参见教材P152。 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艾斯纳 D、斯腾豪斯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 参见教材P154。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设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一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优化学习过程。要在发展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力求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跨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构成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程设计思路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建立和目标设计与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英语课程总体目标 英语课程的目标设计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更加清晰的三个层次,即: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目标和课程分级标准。总目标提供目标的总体框架结构;分级目标在整体框架下按五个级别描述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分级标准进一步细化总目标和分级目标,根据五大组成部分按主要级别描述各部分的标准;分级标准之间是递进和涵盖关系,高级别自动涵盖低级别的要求。 课程总目标的框架结构与修订前相比在形式上没有变化,但其内涵较之前有所丰富,阐述也更清楚。课程总目标首先指出:要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对总目标核心的描述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展现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凸显了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关于总目标、分级目标与分级标准 ?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部分构成) ?分级目标(从五个构成部分对一级~五级进行目标的综合描述) ?分级标准(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描述二级和五级的能力标准,对语言技能描述一级~五级的能力标准。 (二)英语课程分级目标 分级标准力求概括性地从五个方面描述一至五级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由于概括性比较强,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可用于对整体级别水平的综合评价。但对于每个级别的具体教学和评价指导,应参照分级标准执行。 关于一至五级的分级目标请参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四、解读对英语分级标准的调整及原因 (一)分级标准的分类方式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本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级别要求。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提出了五个级别的不同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提出了二级和五级的目标要求。 “分级标准”中对总目标的五个方面的描述请参照下面的表格。 (二)对分级标准修订的出发点: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L.W.安德森 教学是艺术,心理学是科学,目标分类学是目标建模工具 读书笔记

二〇一〇年一月 一分类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 1 绪论 在生活中,目标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和精力,并标明我们想要完成的任务。 1.1 需要分类学 一个教学目标的示例:“描述历史和文化影响与文化选择之间的联系”。产生如下问题: ?什么联系? ?什么影响? ?什么选择? ?描述是什么意思? “这些东西怎样帮助我们教得更好,怎样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分类学是一种特殊的框架。用来清晰的描绘目标是什么。同时,就像建筑图纸中所使用的标准图标、软件工程中的UML(建模语言)一样,在教师、教师培训人员、课程协调者、评估专家、学校行政人员之间的交流中起到标准表述语言的作用。 1.2 分类学应用 增强对分类学的理解,怎样才能帮助我们?教师传统上经常被教育、教学、学习问题所困扰。主要有四个最重要的组织问题: (1)在时间有限的学校和课堂里,学什么对学生是最重要的?(学习问题) (2)怎样计划和传递教学内容才能让大多教学产生高水平的学习?(教学问题) (3)怎样选择和设计评估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效果的正确信息?(评估问题)(4)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一致性问题) 2 目标的结构、具体性和争论问题 2.1 目标的结构 泰勒提出“陈述目标的最有用形式是按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陈述,行为类别指意

欲通过教学发展的学生的行为类型;内容指学生的行为加以运作的教材内容”。

目标的陈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 ?动词,描述我们意欲实现的认知过程(行动)。 ?名词,描述预期学生要学习或建构的知识(内容)。 2.2 目标的具体性 克拉斯沃尔和佩尼鉴别了三种具体性水平: 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3 目标不是什么 不要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或评估混淆: ?目标描述结果――希望的结果,希望的变化。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定义: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等四大规定性。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分为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洛克:绅士;卢梭:自然人。 仅体现为一般性原理,为实施者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但比较模糊,难于操作。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点: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发展:博比特泰勒布卢姆 缺点: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②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有控制本位倾向,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生成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杜威之“教育即生长”可谓是生成性目标之萌芽。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则进一步完善了这种理论:课程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而人本主义者则将其发展到极端。 表现性目标艾斯纳提出来。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反应,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③学科的发展。 课程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激励功能(三)激励功能 (四)测度功能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分类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1.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 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 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 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3.课程目标的特点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 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 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 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二)生成性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 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

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三)表现性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三、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一)学习者的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体系 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 2.调整课程结构 3.精选教学内容 4.改进教学方式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 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幼儿园课程第一章概述教案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课程的概念 2、掌握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3、辨析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4、理解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游戏的关系 5、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PPT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间相互问好,把最好的状态给学生 二、自我介绍 三、课程要求 三、介绍新学科 幼儿园课程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园课程是学习幼儿教育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导出新课。 此不做深入讨论,要着重引发学生的未知学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四、讲授新课 通过细致的讲述,让学生知道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众说纷纭,未成共识 (一)课程词源的分析: 中国——始于唐代,学者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如“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对于教育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执行,一定要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正确之法和自然之法)来保持和执行。 关于这里的课程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1.具体一个人的整个的学习和教育的课程,2.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单独一门学科的课程,广义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教学理念、学习功课的种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课程的编排等;这里的课程近乎是教育的内涵;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含义接近现代。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在此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是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在当代教学理论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 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的理论观点很多,其中以下几种较具代表性: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在他的推动下,教学目标分类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对指导当代教学目标设计影响深远。布卢姆及其合作者们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1)教育的原则。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作的区分。 (2)逻辑的原则。分类学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心理的原则。分类学应与我们目前了解的心理现象相一致。 (4)中立的原则。分类应该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体系,能以比较中立的态度来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提出来的。其分类结果如下图: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习的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又将智力技能分出五个附属范畴(亚类),并按其复杂程度排列为:鉴别作用、具体概念、为概念下定义、规则和高级规则。如下图: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介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介 要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确定和实施教学目标,除了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功能,还应了解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几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以便从中得到借鉴。 1.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简介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知识: 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理解: 是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运用: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综合:是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评价:是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作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知道”,以后的五个层次都是智力技能。“知道”只要求对信息作简单的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而以后的五种智力技能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阐明学习目标应反映

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涉及工农业、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包括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包装储运等多种类型。 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课程标准的总纲部分,相当于中国现行的学校教学计划;它的分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曾经使用的分科教学大纲(见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就是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前一个是个大方向,后一个是具体操作流程制定。 目标:表达做到何种程度。 目的: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标准:可以衡量的尺度 指标:如何衡量指标能够实现。

美术课程总目标包括哪几个维度

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尽管大家都知道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而且是这次课程改革应该着力改进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所以在总目标的表述上,知识与技能仍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只是我们要适当地降低其难度和要求而已。 过程与方法是此次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一个方面,之所以重视它,是因为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培养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任务。因此,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是任何教育门类和形式都必须重视的工作。教育活动中需要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二是对个体的成长和幸福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两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样是我们美术课程应该关注的,因此,在我们的总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学习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侈谈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是无意义的。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哪三类目标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哪三类目标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

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在实验课、体育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等科目中,这常是主要的教学目标,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仅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后来,辛普森(E. J. Simpson)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专题讲座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话题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数学教育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的一个学科,一般在很多国家都把

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课程、高等学校课程、课程体系 (一)课程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跑道”(cursum,race course),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与“学习过程”(course of study)同义。自课程一词被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正式提出后,关于课程界说的争论从未停止,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观点:(1)课程即教学科目 最早可以见诸于西方文法、修辞、几何等“七艺”,以及我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种观点通常被认为是狭义的课程定义,过分强调了向学生传递系统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心智、个性的发展。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学科科目,还纳入了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将课程视为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活动总和,扩充了课程的蕴涵。但是这种观点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主要特征,容易将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不是学生的上课体验。 & (3)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观点将学生的学习体验视为焦点,试图把握学生在课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学生习得的经验需要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这种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问题在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难执行,这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难以把握。将学生的所有经验都纳入进来过于宽泛。 文章结合以上三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某种目标,丰富学生体验而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指向课堂内,也指向课堂外。 (二)高等学校课程 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所建构的某一门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教学的共同体。(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课程是有目的的,为特定对象服务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系统,且具有一定的功能——培养人才) 从课程制定主体来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内容看: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 ! 层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