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学习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学习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概念:指发生在、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它是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和。3.过程4.现状

目前世界约的陆地、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位置及范围:_____ __以西,以北,在行政区上大致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部和_____________ 大部。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辽阔坦荡的;西部是和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东西部界线是贺兰山。

3.气候: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位于非季风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干旱成因:。

4.景观特色——以、为主

三、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进程加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

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一是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荒漠化防治的原则

相结合,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⑷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4.西北荒漠化防治现状(有效措施和经验)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迫于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经济活动

D.工矿开采不重视环境保护

3.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A.水资源

B.石油资源 C .天然气资源 D.太阳辐射能4.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5.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6.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位于非季风区,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7.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8.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9.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10.我国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主要是()

A.水田地区和旱作地区B.旱农地区和高原牧区

C.河谷灌区和草原牧区D.旱农地区和草原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7: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2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课标细化】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课前练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对、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 2.措施:(1)合理利用; (2)利用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5)控制_________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 理措施。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 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课内探究】 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 2.分析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4.人口和贫困是本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思维导学】 1.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2.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300 mm的内陆地区,应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3.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400 mm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归纳总结】 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 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 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

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 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课本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 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思考: 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 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 解释: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 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思考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点拨: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区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4.了解西北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学习要点】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及一些_____________的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退化、 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 化、 化和 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____________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___的陆地、______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_________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以西, 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 、 、甘肃(北部)、_______(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示意: ⑵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一、认识荒漠化 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深度思考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 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温馨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思考2】 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 提示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课题 新授课类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题 区为例 日期 本课总课 时数时数 2 1. 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 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 景。 2.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 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 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1. 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 识。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

价值观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 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1.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 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重点 3. 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法 案例分析、探究学习 教具 (实验器材)自制多媒体片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点记载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 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 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考点再现: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 三、主干知识梳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 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 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①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位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 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 兰 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 地 理 位 置 深 居 内 陆 气 候 条 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化作用 荒 漠 化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覆 盖深 厚 物 质 基 础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4: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2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并能针对我国常见的“暖冬”现象和北方地区春季频发的沙尘暴天气,向人们解释人类活动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宣传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学习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区域地理现象的变化。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区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预防② 的威胁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则????? 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 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____________。 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________________。 (3)营造?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教材P22图2.11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考例探究1】读材料及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石阡民族中学:王明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从成因跟危害中得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跟措施。 (6)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 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这些图反映了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讲授新课: 请学生看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荒漠化的定义、表现、成因和形成过程。 一、荒漠化

1、定义: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荒漠化的实质即土地退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问:荒漠化可以简称为荒漠吗? 学生回答: 荒漠化重在一个化字,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原本不是荒漠的地区,如耕地、林地、草地发生了土地退化,而荒漠本生就是指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不毛之地。同学们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2、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三个词:植被、水分养分、土地生产力(概括:由于植被的破坏减少,导致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最后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3、表现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下面我们来看三者之间的区别。 投影图片:思考各为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分别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土地沙漠化是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我国西北地区这种土地沙漠化现象极为常见。石质荒漠化是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岩石裸露的现象,在我国喀什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很常见,在风力的作用下也可能形成;次生盐渍化是地表有很多的盐分,盐分会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这种荒漠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加之气候干旱所形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 三种表现形式在全球各地各有侧重,目前世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表现最为突出,那么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4、成因 学生回答:气候变异、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师:气候变异是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人为因素。下面我们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 (一)自然因素 1、位置和范围 投影图2.1,请同学们读出界线附近有哪些主要的山脉?说说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生答 师利用图引导学生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图中包括了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生答 师:能否根据西北地区的范围归纳概括出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特点?

1026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荒漠化的防治 √

26荒漠化的防治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基础回顾】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 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①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解析】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 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 速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右图) 3.盐渍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渍化土地的过程。在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从而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我国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面积分布。 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1.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2.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为例,介绍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六、教学过程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 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必修3】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2.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 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1、探讨交流是什么原因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2、黄土高原今昔变化的原因分析: 归纳: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的概念:是由于和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和 _______等外力作用造成的,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和环境生态破坏。 探究一:荒漠化的成因: 探究二: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危害:进一步恶化了,威胁,为提供了充足的沙源,使农牧业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问题。 2、治理方针: 3、治理措施: 课堂集训 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①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2、图3 一5 一1 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3 一5 一2 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读图3 一5 一1 和图3 一5 一2 ,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l )该地形区的名称。 ( 2 )该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2.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3.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B.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 C.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 D.大风天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4.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沙地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