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和法律救济

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和法律救济

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和法律救济
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和法律救济

第25卷第5期2OO7年5月河北法学

f知kiL口tcI&iP以∞

%f.25.Ⅳo.5

』Ⅵ掣,2OO7

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和法律救济

刘远山,杨超男

(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知识产权侵权延伸到这一虚拟世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具有许多不同于现实世界侵权的特征。其立法目前仍相当薄弱,在司法实践中更是有诸多疑难问题。这是知识产权侵权法制面I陆的一个新挑战和新课题。有鉴于此,对网络下知识产权侵权的特征、成立要件、认定疑难以及民事和行政法律救济方法的溽求和这类案件管辖权的确定等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思考和论述,以期促进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并有助于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对其立法的建立、健全和司法实践中有关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认定;法律救济;管辖权

中圈分类号:Dr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33(2007)05一008卜09

AnEssayontheCOnfirmationandLegalRemedy

OfIntellectualPropertyInfringementintheNetWorkEnVironment

LIUYuan—shan.YANGChao—nan

(I量wsch00I,Hainanunivcrsity,Haikou570228china)

Abstract:Wjththe

deVeJoPmentofthenctwork,jnte儿ectual

proPertyinfringement

has

spreadto

thisvirtualworld.Inthcnctwork

enVironmenbintellcctuaIPropercyinffi”gementhasmanycharac饨r主s£i岱Ⅵhicharcdif&球ntfiomtherealworldinfringcment.ItslegisJationisstillVe。ywcak,andtherearecVenmerchandproblcmsinthejudiciaIpracticc.ThisisanewchallengeandsubjcctwhichjntellectuaJpropcrtyinfringementlcgalsystemhccs.Inconsideratjonofthis,thisarticlcwillmakcapredImina‘ydiscuss.on。c0“gitationandeJaboraciononsucha8Pects,liketkcha姚ctcristics,establishmentfactors,connrmationdimculties,requircmentofthcwaysoftllecivilandadminjstrativcremedjesandjurisdictiondeterminatjonofthjskjndofcase.ctc.orintellectualpropertyinfrjngcmcntjnthenetworkcnvironment.IhopctllisarticlcwiIIPromotcathoroughrescarchonthispI_0blcm,andbebcnencialtotheintcllectualpropcrty

protectjon,cspccially“)theestablishmentofits

Iegislation

andthesolutjonofreIativ。pI-oblcmsinjudicialPracti∞.

1证ywords:net、vorkinteUectuaIproperty;infringement

confir瑚tion;legalremedy

网络即信息通讯网络(或因特网Intemet),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制定的一个目的在于防止苏联核大战时占领和摧毁美国的通信网络计划。在最初的设计中,设计者希望其建立的网络无法由任何中心控制,成千上万的计算机自主连接,形成网络【1J。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处理与服务,信息交流与讨论,社会活动自动化,金融商贸电子化,教育、科研与医疗远程化,文化娱乐网络化等【2】。到20世纪末,全球已经有2亿以上的网络用户,而且网络用户的数量还在快速增长【3J。互联网已经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具体到我国而言,在1997年至2003年7月,这短短的6年间:网民山从62万人发展到6800万人,人数增长了近1lO倍;上网计算机台数也从29.9万台发展到2572万台,增长了大约86倍;www站点数从265405个增长到473900个…。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与其他新事物一样,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麻烦,如不断出现的网络侵权案件。其中,知识产权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网络的无国界性和非集中管理性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地域性、时间性和专有性的特点,使得知识产权的传统保护方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原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也鞭长莫及。本文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特点及知识产权侵权的构成,探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救济方式,希望能够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所裨益。

收稿日期:2006—12一12

基金项目:海南省社科联社科规划课题、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系列成果之~

作者简介:刘远山。男,湖北天门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民商法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刑法、金融刑法等经济刑法;

杨超男(1984一),男,吉林白城人,海南大学学生。

一81—

一、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

(一)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内容和特征

传统的知识产权理论认为,所谓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等,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产品所享有的权利[4】。知识产权包括文学艺术产权和工业产权。文学艺术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和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工业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所有权等【5】。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知识产权理论受到了冲击。原有的知识产权内容已经无法涵盖由网络带来的新内涵。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课题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发明创造、制造工艺,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牌号等。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需要保护的与网络有关的新客体,包括多媒体作品、数据库、在线交互式作品、域名、网络专利等16】。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著作权(COPYRIGHT)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了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类型,对于网上发表的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及属于哪一类作品,学界认识不一,笔者认为,网上发表的作品应该属于文字作品,因为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可见,法律上所称作品,应该具备四个条件:(1)必须是作者自己创作,即具有独创性的作品;(2)必须属于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的作品;(3)必须以一定的形式或载体表现出来或固定下来;(4)必须是能以某种形式复制,即具有复制性的作品。而作者在网上发表的作品,完全符合上述作品的构成要件:第一,它是作者独立创作完成的,当然具有独创性;第二,这些作品可以通过硬盘或者软件加以拷贝,从而无限制地复制,其可复制性无可非议;第三,这些作品是被数字化以后以数字代码形式固定在磁盘或光盘等有形载体上的;第四,这些作品涉猎范围无外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因此,网络上发表的作品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的规定,其权利人依法享有对其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获得报酬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

2.域名(DOMAINNAME)

域名全称网络域名,是上网单位的名称,是一个通过计算机登上网络的单位在该网中的地址[7]。一个域名可分为不同级别,包括顶级域名、二级域名等。目前大多数域名争议都发生在顶级域名.com下o。=级域名是一种在顶级域名下的域名。在国际顶级域名下,它是指域名注册人的网上名称,如Baidu.Sina.yah00.等。在国际顶级域名下,它是表示注册企业类别的符号,如.com.edu.窑ov.net等。网络域名,无论是顶级域名,还是二级域名,一般都具有专用性、唯一性、可识别性和互通性的技术特征【7J。

随着网上交流的不断增多,域名已成为各个机构、组织、企业等用以证明自己身份、产品和行为措施的一部分,一82一

当今媒体中出现的广告往往将域名地址和其他权利身份和联系方式并提,如企业名称、商号、电话和传真号码等[8j。但是,与由不含任何意义的一系列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或传真号码不同,域名是为了便于被记住和被识别,通常含有与企业名称、商标、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意义。网络域名因此具有财产利益的属性,其主体可以利用网络域名获得财产利益。)。在此基础上,网络域名专有权便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产权。正如有些学者所言,正是由于域名的标识性功能,使之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归】。

笔者认为,网络域名专有权之所以应界定为一个新的知识产权,主要理由如下:(1)域名具有无形财产性。域名是公众对网络提供服务的评价介质,因为公众是通过域名认识、识别和确定网络服务者及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而网络提供优质服务所具有的商誉价值集中凝聚在域名上【1叫;(2)域名具有排他的专有性。域名的标识作用已毫无疑问。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网络上的地址,而且是人们选择用来在网络上代表自己的标志。域名构造,无论是二级、三级或是四级域名构造,都是注册人在网络空间的绝对地址和网民认识网页所有人及其业务的唯一指示器,其在技术上和法律上都是唯一的∞。(3)域名具有时间性。各国域名注册和管理法规一般都规定域名取得注册后经过一段时问后要申请续展。如果不续展则将失去注册[7j。(4)域名具有法定性。域名在各国都需依法注册取得。各国在规范域名注册行为方面都颁布了相关法律,如美国、日本。我国在域名的注册管理方面也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即《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以及《中文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

3.数据库(DATABASE/DATABANK)

数据库指经系统或有序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的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的集合⑤。融合了计算机、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电子数据库的出现更加剧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原有的价值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1‘。目前,对于数据库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理论,~般认为,数据库的权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著作权,二是数据库本身享有的特殊权利。下面分别加以论述:对于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理论上一般认为,数据库的本质是一种汇编,其内容可能是享有版权保护的作品(如歌集、舞曲选等),也可能是无版权保护的作品或纯事实性数据材料(如法律汇编、列车时刻表、电话号码本等)。对于由享有版权的作品构成的数据库,依照《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5款和第2条之二第3款的规定,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受到版权的保护。对于由包括不享有版权的“数据或其他材料”构成的数据库,依据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0条第2款的规定:“只要其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即应予以保护”,也就是说,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受到版权保护。wCT第5条采用了与TRIPs第10条第2款基本相同的措辞。我国对汇编作品(即有独创性的数据库)加以保护,而对独创性达不到版权保护标准的数据库的保护,在理论上,尚处于探讨阶段[12J。

对于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法律制度。但从国际形势的发展来看,建立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制度,并在法律上予以确认,已是必然趋势。

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副】ig印eisdghtpmtoction),是一种独立于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它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数据制作者在数据库上的投资。这种权利保护制度目前在三个层次上推进,即美国试图建立的国内保护、欧盟已经建立的联盟内区域保护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拟议的国际保护。这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推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研究和考察这种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值得的合理性与可行性H1|。

建立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制度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电子数据库存储、处理和传播着大量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信息。促进和保护在数据库领域的投资不仅对于信息产业,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我国目前的《著作权法》对汇编作品的保护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网站等信息集合体的保护都是很有限的。如果我国能够建立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就能弥补著作权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保护的不足,促进整个信息产业的投资¨lj。第三,建立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TRIPS协议第7条第l款规定,理事会考察本协议的有关新发展。如果理事会认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应当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规范,就会将其补充进协议,从而对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产生约束力。

4.商标(LABEL)

一旦域名、网站名称、网站图形标志等在使用和宣传中逐渐具有了标识性和显著性,产生了商业价值,使用者就希望这些网络标志能够如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标志那样,为法律所认可和保护…]。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的规定,商业标志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商标、商号以及经济组织在工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其他标识其特征的营业特征、图案、标识语和广告用语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标志越来越多地被申请注册为商标。

网络商标在表现形式、使用方式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商标有很大不同,但是,在申请商标注册时,必须服从于一般的商标注册审查规则。一般认为,网络商标注册应符合以下两个规则:

(1)申请注册的网络商标标志不得违反《商标法》关于禁止注册和使用的标志的规定@。

(2)申请注册为商标的网络标志必须是具有显著性和可识别性的。

对于那些通用的技术标志,如顶级域名、二级类别域名(如“.edu”、“.com”、“.gov”等),是不能作为独立的商标申请注册的,因为商标注册人对这些通用标志不享有专有权。假定域名注册人(movieline.com.cn)申请商标注册,那么其域名的“.com.cn”部分则不能作为其商标内容。商标局在审查过程中会要求该申请人删除该商标的“.com.cn”部分或放弃对该部分的专有权。如果该申请人拒绝这一要求,则该申请人不会获得注册。

5.专利(PATENT)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技术获得了专利,例如图形压缩技术、网页技术、在线专家系统、网络邮票技术、数字化产品网络销售技术等等。对于如何界定网络环境下专利保护范围,目前理论界争论不一,尚无定论。按照国外先进经验及国际惯例,一般将网络环境下的专利分为两种:一是关于经营方法的专利;二是计算机程序专利。

在经营方法的专利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三方在2000年进行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经营方法的专利的比较研究中得出共识:只有具有技术性的通过计算机实施的经营方法才能受到专利保护。仅仅使用公知的自动化技术完成的一项公知的人类交易活动不具有可专利性。

我国《专利法》第25条规定,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授予专利。智力活动,是指人的思维运动,它源于人的思维。经过推理、分析和判断产生出抽象的结果或者必须以人的思维运动作为媒介才能间接地作用于自然产生结果,它仅是指导人们对其表达的信息进行思维、识别、判断和记忆,而不需要采用技术手段或者遵守自然法则不具备技术性。因此,指导人们进行这类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能被授予专利权u¨。但是,对于经营方法是否应当授予专利权,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看其是否具备法律所要求的技术性。如果该经营方法对于现有技术的贡献仅仅在于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则应将其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部分,不授予专利权。如果该经营方法对于现有技术的贡献不在于或不仅仅在于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部分,只要其带有技术性成分,就应当准许其获得专利保护。

在计算机程序专利方面,走在前面的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日本等国家。它们都在法律上给予计算机程序以专利保护。在我国,计算机程序本身是被排除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外的。因为按照我国的《专利法》规定,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是不能被授予专利的。数学方法以及一切以人的抽象思维、主观意念或者感觉为特征的非技术方案都不能获得专利权保护Hl|。

笔者认为,《专利法》保护专利的实质在于保护专利的技术性。如果一个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发明以及专利申请是为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或者这个程序在设计发明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技术手段并能够产生一定的技术效果,则不能仅仅因为该发明专利申请涉及计算机程序而否定其应当获得专利保护的权利。因此,计算机程序应当作为专利保护的客体纳入法律。

6.其他知识产权

在网络环境下,除以上所论述的几种主要知识产权以外,还涉及与商业交往的机密性紧密相连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竞争以及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等问题。

目前,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商业秘密侵犯的表现

一83—

形式主要有两种f13J:(1)利用计算机网络窃取商业秘密;(2)利用互联网披露非法获取的商业秘密或者违反约定披露商业秘密。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叫夏皮罗的人,原在一家电视公司工作,转到另一家公司后,新公司的上司与其合谋,利用他以前掌握的密码通过电话拨号上网来窃取原公司的商业秘密。又如行为人出于报复或者其他目的,在计算机互联网络中的电子公告栏上公开商业秘密,或者出于牟利的目的,采用发送电子邮件、复制商业秘密数据等方法,将商业秘密非法转让给他人使用等。

不正当竞争在网络上随处可见,随着网络的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也越来越多,主要可以分成四类:商业假冒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和商业诽谤行为[4]。由于以上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秘密已在前面有所论述)除以网络为媒介实施以外,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无二致,故在此不加赘述。

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问题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软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极易被复制(拷贝);而网络的快速搜索功能使得软件盗版轻而易举[8】。对于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目前理论和实践中普遍认为存在两种主要的知识产权问题:一是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二是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基本特征的变迁

尽管学者们对于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阐述不一,如郑成思教授认为知识产权具有五个特征: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可复制性;吴汉东教授认为知识产权其有四个特征:国家授予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但是,比较而言,人们大都承认知识产权的三个最基本特征,即专有性、时阃性和地域性。随着网络的发展,知识产权原有的特点地域性被淡化、专有性被弱化、时间性被分化。

1.地域性淡化

网络是无国界的。在互联网上,敲打一键就可以轻松浏览几十个国家的网站,国与国之间仅一键之隔,传统的国界概念受到冲击。在网络环境下,侵权复制品一旦上网,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侵权行为发生地。当发生涉外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将难以确定诉讼地和诉讼适用的法律,是受保护信息的装载国还是卸载国,还是主服务器的安装国¨417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网络的无国界性产生了矛盾,世界各国也因此加速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国际化和一体化进程。

2.专有性弱化

专有性是指在法定范围内权利主体享有的独占权利,即在一定限制下(如强制许可、法定许可、合理使用等)的专有权利[14。。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形财产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二是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然而,在网络环境下,每一次使用知识产品都要经过权利人的许可是不可能的,也必然会与网络的高容量、高传播速度相背离,从一84一

而无法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甚至阻碍网络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该扩大对权利人的权利限制,以免出现“遍地都是知识产权地雷阵,到处都是知识产权高压线,一迈步就触雷,一举手就触电”的客观形势和社会效果【”】。由此,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弱化是一种必然。

3.时间性分化

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即丧失专有权,相关知识产品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由于网上信息传播的高速度、高容量、高覆盖面的特点,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受到影响。为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的知识创新和文化繁荣,应该缩短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但从保护知识产权主体的利益的角度考虑,又应该延长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出现分化。

(三)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1.一般构成要件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因此其应当具备普通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行为违法、损害事实、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方面,下面分述之。

(1)行为违法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是指通过网络从事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被侵害的权利是法律所授予和保护的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域名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权利,因此,具有违法性。至于违法行为的大小、量的多少则不影响侵权的成立。例如,一个人在自己创作并在网上发表的一部30万字的网络小说中引用了他人的一首小诗丽未注明出处,事先也未征得原著作权人许可。尽管这首小诗与整部网络小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小说的作者仍构成侵权。所以,行为违法不在于违法的量,而在于违法的“质”。

在有的情况下,行为表面上虽然属于违法,但是,由于存在阻却违法性的理由而不被视为违法行为。例如,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保护更重要的利益而侵害著作权则违法性不成立。所谓更重要的利益包括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学术自由的需要等等HJ。

(2)损害事实

所谓损害,是指权利和受法律保护利益的数擐减少及品质降低[161。“无损害即无责任”已成为自罗马法以来的格言。根据不同标准,可将损害分为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精神上的损害和经济上的损害等。财产损害即损害行为导致的权利人财产权利的损害。人身损害即加害行为对权利人人身权利和人身性法益上的损害,如在网络上发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并署自己的名字刊登。直接损害是对现存财产或权利之固有状态的减损[1引。间接损害是对应得利益的损害。精神上的损害主要是由于对权利人人身权利的侵害而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经济上的损害同财产上的损害相同。

(3)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不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前因后果

的联系,这种联系意味着不法行为对于损害结果的出现发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与结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4J。对因果关系的考察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考察被告的行为或者应由其负责的时间是否在事实上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原因;第二,考察造成损害发生的原因是否应负法律责任的原因。

(4)主观过错

主观过错是指实施违反知识产权法行为的人对其行为及其后果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形。关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的归类原则,目前理论上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另一种认为应适用元过错责任原则;第三种认为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笔者认为,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认定,采用过错推定原则为宜o。因为,网络上的侵权行为通常具有隐蔽性、灵活性和易变性的特点,权利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后很难证明侵权行为及侵权人的过错,显然使用过错责任原则不利于有效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然而,如果网络经营者和网络用户的行为一旦造成了侵权后果便须承担责任,则将阻碍网络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应有之效用的发挥,也不符合法律的要求,因此,不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2.特殊构成要件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除以上一般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外,还需具备以下条件:(1)以网络为媒介。(2)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这主要是指侵权行为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至于其危害的结果,很多时候直接或间接地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但不影响侵权的成立。因为,无论是侵权行为人所谋求的希望通过其侵权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或非物质利益,还是与之相对的被侵权人所遭受的物质或非物质利益损失,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实现和表现出来的,网络只不过是侵权行为人将其过错行为作为与外部世界的一种工具或媒介,他所渴望的通过网络侵权行为来实现的一切物质利益皆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他所渴求的一切非物质利益则最终源自于吸纳是社会中的肯定性评价或是否定性评价@。(3)以网络知识产品专有权为对象。凡违反法律规定而损害知识产品所有人专有权利的行为,均为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发生在网络空间,其侵害对象仅以网络知识产品为限。所谓网络知识产品,即在电子计算机信息互联网上出现的作品。之所以作此限定,有利于区分一般知识产权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

(四)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类型

1.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

根据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现实中,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呈现极为复杂的形态,既包括直接侵权行为,也包括帮助、促成、唆使他人侵权的行为,或使他人直接侵权的后果得以延伸或扩大的间接侵权行为。根据传统版权侵权的概念再结合网络自身的属性,不妨对网络上版权侵权

的概念作如下界定,即网络上的版权侵权是指未经版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擅自上载、下载、在网络之间转载或在网络上以其他不正当的方式行使专由版权人享有的权利的行为@。结合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概念,可将网络著作权侵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擅自复制并转载他入的网上作品;(2)擅自在网上传播他人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3)擅自建立与他人网站或作品链接的行为∞;(4)抄袭并使用他人网站(网页)的行为仰。

2.网络环境下的域名纠纷及商标侵权

之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域名注册纠纷与商标权侵权有时是相伴而生的,如著名的“dupont.o咖.cn”域名纠纷案、“fanke.∞m.cn”域名纠纷案,都是我国法院受理的域名注册与商标冲突的案件【11‘。基于此,我们可将网络环境下的域名纠纷与商标权侵权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域名注册侵犯原有的商标权,另一类是网络上的其他侵犯商标权行为;第三类是网络域名注册服务商或域名使用者等涉及商标、商号、不服冻结或撤销域名决定等的纠纷。这三种侵权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侵权行为:(1)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单词、字母注册域名的行为;(2)恶意抢注域名行为o;(3)擅自运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图形、图像并入自己的网页,或将他人商标的图形设计成自己网页的图标的行为;(4)在相对低一级的域名中,使用与他人著名域名相同的域名的行为o;(5)在自己的网页上使用他人商标作为“锚”建立连接,足以使消费者产生混淆的行为凹;(6)将他人商标埋置在自己网页的原代码中的行为∞。

3.网络环境下的专利侵权

对于网络环境下的专利的内容,前文已有详细论述,即分为关于经营方法的专利和计算机程序的专利。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常见专利侵权行为,即以以上两个方面为基础,分为两种类型:(1)擅自在网络上使用他人的专利方法的行为(如受专利保护的搜索引擎);(2)未经授权销售或者许诺销售他人的计算机程序的行为。

4.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世界都有条件和可能发生o。而且,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日益增多。但是,网络上最主要的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散布虚假信息和侵犯他人商业秘密:(1)通过网络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或商品声誉的行为;(2)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4)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5)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救济

(一)民事法律救济

1.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民事法律适用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与网络侵权及网络知识产权相关的

一85—

法律,而现在的著作权法也没有关于网络作品的著作权的相关规定。因此,在发生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时候,一般是参照著作权法的精神及有关规定去处理。具体地说,对于认定为侵害发表权等著作权中的人身权的,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第45条第(一)、(二)、(三)、(四)项的规定;认定向公众传播作品侵害使用权的,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第45条第(五)项的规定;认定侵害获得报酬权的,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第45条第(六)项的规定;认定故意去除或改变著作权管理信息而导致侵权后果的行为构成侵权的,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第45条第(八)项的规定;认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的第46条第(一)项的规定。对于网络服务商涉及著作权侵权的,又不能从著作权法中找到相应适用的法律规定的,适用我国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u引。

在网络域名与商标权侵权纠纷方面,我国目前的规定主要有《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对域名注册、管理、撤销等方面使用了与商标注册有很大相似性的禁止性条款,例如,不得使用公众知晓的国家或者地区名称、外国地名、国际组织名称,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的全称或者缩写,不得使用行业名称或者商品的通用名称及其他对国家、社会或者公共利益有损害的名称。同时,还将域名注册与商标和企业名称直接联系,规定域名不得使用他人已在中国注册过的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1引。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商标权侵权,则主要适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2.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第1款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这些民事责任方式中,能够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责任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这几种。

(1)停止侵害的适用

停止侵害是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一项重要民事救济措旌,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构成要件只有一项,即行为人实施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且该侵权行为仍在继续。侵害一旦存在,不问行为人有无过失或可否归责,亦不问被害人有无损害,均可适用之。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即使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仍然继续,法院也不宜使用停止侵害的责任形式,如原告未依法提出请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o。

(2)损害赔偿的适用

损害赔偿,即赔偿损失,是指侵权行为人致使被侵权人的著作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受到损害而不能用其他方式弥补损失时,侵权人有义务用自己的财产补偿被侵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损害赔偿责任的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违反知识产权合同;二是侵犯知识产权。在实践中,具体确定损害赔偿有三种原则,即全部赔偿原则、过失相抵原则和衡平原则。全部赔偿原则,是指加害人应对一86一受害人因侵权行为的一切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赔偿。

对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除以上财产损害赔偿之外,还应该给予精神损害赔偿足够的重视。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制度。鉴于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特殊性,权利人的财产权利虽未遭到侵害,但其入身权利有可能受到严重侵害,给权利人造成不良影响。这就需要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和赔偿原则。但是,知识产权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必须进行限制,不能任意适用:1)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著作人身权的侵害,不适用于对著作财产权和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等财产性知识产权的侵害;2)侵犯著作人身权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不予支持;3)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著作人身权受到侵害要求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法院不予受理;4)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给予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法院不予受理。

(3)赔礼道歉的适用

侵权人在侵权行为影响所及范围内公开承认错误,向受害人赔礼道歉。这种责任方式适用范围最广,有时与消除影响的责任形式结合在一起适用,也可以与其他民事责任方式并用。诉讼中若当事人双方相互间已达成谅解,法院可以不必在判决书中写明公开赔礼道歉这种责任方式心制。实践中,赔礼道歉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法庭上,加害人当庭向受害人赔礼道歉,请求谅解,受害人同意接受的,法庭应当记录在案;二是采取书面道歉的方式,如受害人拒不同意赔礼道歉,或者受害人坚持书面赔礼道歉的,加害人应起草赔礼道歉启事,在传播媒体上公布,拒不履行的,由人民法院以加害人名义进行,费用由加害人负担。赔礼道歉对于抚慰、平复受害人的精神上的创伤,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4)消除影响的适用

消除影响要求侵权人以适当方式消除因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不利影响,这项民事责任方式主要适用于侵害著作权中的人身权,是恢复名誉的一种方式【2引。消除影响,可以采取登报、公告、公布判决书等方式,其范围不应小于侵权影响的范围。我国民法通则第118条和著作权法以外的其他知识产权单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赔礼道歉”的规定,但民法通则第118条中确有消除影响的规定。在实践中,可以把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刊登侵权致歉声明的方式作为消除影响的措施进行运用,但在判决书中应明确袁明适用的法律依据为民法通则第118条以及具体责任形式是“消除影响”而非“赔礼道歉”。

(二)行政法律救济

1.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行政受理机关及法律适用

经法律授予办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行政机关包括工商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海关和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

管理机关在办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可以适用的法律包括《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产品质量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处理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主要包括商标侵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版权管理机关在办理知识产权案件时可以适用的法律主要包括《著作权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等。根据法律规定,对于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版权管理机关只能办理涉及著作权侵权的案件。海关办理涉及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所依据的法律是《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该法律规定,海关有权扣留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权利的进出口货物。实践中,各地海关在阻止知识产权侵权产品进入中国或出口到国外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当在海关总署将其知识产权进行备案。技术监督局可以依据《产品质量法》办理假冒案件。知识产权局办理的案件多为侵犯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案件。

2.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行政法律责任

《专利法》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假冒他人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商标法》规定,如果发生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引起纠纷,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j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查处。进行查处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

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有关的情况;查阅、复制当事人与侵权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当事人涉嫌从事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检查与侵权括动有关的物品;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著作权法》规定,出现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等上述侵权行为时,除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外;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

三、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一)传统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管辖理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侵权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这个规定包含了两个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管辖原则,即“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原则”和“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原则”。这两个原则是并列的,在适用上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具体选择向哪一个法院起诉,完全取决于原告的意愿。原告既可以选择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也可以选择在侵权行为地法院起诉。

侵权行为地是指构成侵权行为的法律事实存在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通常情况下,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是一致的,但也可能不一致。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侵权行为实施地法院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法院对有关案件享有平行的管辖权。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给传统的侵权案件管辖原则带来了挑战。一个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发生了,何处为其侵权行为发生地,何处为被告住所地以及以何种标准判断都成了疑问。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网络已经动摇了传统的管辖规则的基础。网络不过是一种通信方式,尽管它的出现对传统管辖规则提出了挑战,传统管辖规则仍然对其适用∞。网络空问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的物理世界而独立存在。因此,传统的侵权案件管辖原则是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管辖的基础。

(二)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原则的适用

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原则前文已有论述,这一管辖原则是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处理侵权案件时遵循的原则。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地是否仍然

一87—

可以作为一种管辖根据?笔者认为,虽然在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地的确定性比较弱,不容易认定,但仍可以通过研究互联网传输的特点,来确定侵权行为发生地,从而适用侵权行为地管辖权原则。

1.侵权行为地的确定

侵权行为地亦即侵权行为实施地,是指实施侵权行为发生的地点。在互联网上,侵权行为实施一般要经过终端设备和目的ICP服务器两个环节来完成。侵权人的命令必须通过终端设备出发,到达目的ICP服务器后,必须通过服务器相应的主机硬盘完成相应的操作,最终达到有效实施侵权的且的。由此可见,终端设备与目的ICP服务器是网络侵权行为的完整实施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从而使得终端设备所在地和ICP服务器所在地与侵权行为的实施存在实质性关联。同时,终端设备所在地与目的ICP服务器所在地都是比较确定的,在司法实践中确定具体的管辖区域时容易认定,符合地域管辖要求的稳定性。因此,终端设备所在地与目的ICP服务器所在地就是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地[2l】。

值得注意的是,终端设备所在地与目的ICP服务器所在地恰好在同一个法院的辖区时,侵权行为实施地法院就只有一个,不会发生侵权行为实施地法院管辖权冲突的问题。问题是,如果二者处于不同地区的法院辖区,终端设备所在地法院和目的ICP服务器所在地法院就会出现管辖权冲突,此时应如何确定管辖权呢?笔者认为。法律应当赋予原告选择法院进行诉讼的权利,而不是机械地规定某一法院具有优先管辖权。这样更有利于灵活、及时处理侵权纠纷。

2.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的法官就网络作品著作权纠纷的管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网络具有充分开放的特点,网络虚拟世界中并无国界,其覆盖面非常广,如有侵权行为,人们几乎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浏览到侵权品}2引。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侵权信息扩散到哪里,哪里就是侵权结果地,这会导致有无数个法院对此类纠纷享有管辖权。笔者认力,侵权结果地中的“结果”应该是侵权行为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受侵权行为影响最为直接和严重的,而不可能是一切与侵权行为相关的结果都可看作判断侵权结果发生地的依据。为了防止不当扩大原告住所地管辖范围,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结果地范围,应当予以一定限制,即受害人与被诉侵权行为有交互式关联的服务器等设备所在地可以作为侵权结果地。也就是说,在确定侵权行为结果地为管辖标准时,原告不仅在某地浏览到侵权品,其还应该与该站点有一定的“交互”联系,该地才能构成结果地【22。。因此,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确定,应当以被侵害人为中心进行判断∞。

(三)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原则的适用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所在她的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总是与侵权行为人直接联系,权利人诉讼的对象是侵权人,最后民事责任的追究也是由侵权人承担【22l。因此,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其住所地法院管辖起来方便操作,也容易确定,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被告住所地的确认与传统侵权案件并没有什么区别,原因是被告住所地的确认与网络的特征没有实质性关联。而根据传统的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理论,被告的住所地是其户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与其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其住所地;法人被告的住所地是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可见,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原则仍是最明确、有效、联系最密切的管辖标准。一般说来,在网络侵权案件中,以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争议不大,审判实践中也容易掌握。所以,被告住所地法院可以且更宜作为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管辖法院。

知识产权是受法律调整的,用以规范在文学艺术、科学及工商业疆动中产生的无形物的归属及使用的民事权利[23|。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文学艺术、科技领域的资源沟通和共享带来了极大方便,也为知识的迅速传播和推广创造了条件,而网络空间的国际性、交互性、实时性和管理非集中性的特点,又给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框架带来了极大挑战。在网络环境下,法律应该保护哪些形式的知识产权,应该怎样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又无害知识在网络中的正当传播以及应当给予被侵权人什么样的法律救济才能有效保护其利益,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新特点和新内容,结合传统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模式,探讨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构成的一些理论和救济方式,以明确网络环境下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对象和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内容包括著作权、数据库相关权利、域名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其侵权救济途径包括民事法律救济和行政救济两种。民事法律救济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的,即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和赔偿损失。这四个方面是最基本的救挤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救济途径。行政法救济主要是<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侵权人的义务和被侵权人的权利。此外,实现对被侵权人权利的救济,确定具有管辖权的法院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不能简单使用传统的侵权案件管辖原则。而是要以“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原则”和“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原则”作为基础,把终端设备所在地与目的lcP服务器所在地作为侵权行为地,确定法院的管辖权。

法律追求的目标是公平、正义,这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变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和救济,目的也在于给予权利人最大的保护,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CNNl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l小肘的中国公民。一88—

②为加强域名管理,解决域名资源的紧张,Intenlet分支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0)等国际组织经过广泛协商。在原来三个国际通用

顶级域名:(.c∞1.net.org)的基础上,新增了7个国际通用顶级域名:firrn(公司企业)、store(销售公司或企业)、web(突出www.活动的单位)、arts(突出文化、娱乐活动的单位)、ree(突出消遣娱乐括动的单位)、info(提供信息服务的单位)、nom(个人)。并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新的注册机构来受理域名申请。

③2000年美国普罗克特和甘布尔公司诉上海晨炫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算机网络域名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本案系上海法院首例计算

机网络域名纠纷案,也是国内法院生效判决确认驰名商标的首例案件。涉及法院在审理将他人商标注册为域名使用的案件中,能否对驰名商标做出认定等法律问题。

④在技术上,Internet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统一的,作为标示地址的域名也只能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在同一域位上(如顶级域名.corn下),

绝对不能有两个不同的企业同时拥有同一个域名;在法律上,我国2002年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规定的”先申请先注册”

原则,即确认了域名的唯一性。

⑤《欧盟数据库指令》第1条第2款。

⑥我国<商标法》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5条、第16条规定了商标禁止注册和使用的情形。

⑦法律明文规定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应该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为过错推定。

⑧参见刘羽著:<论阏络侵权》。

⑨参见郭杨:<刍议网络著作权侵权》。

⑩链接是指使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编辑包含标记指令的文本文件,在两个不同的文档或同一文档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得访问者可以通过一个网站访问不同网站的文件或通过一个特定的栏目访问同一站点上的其他栏目。参见郭杨:‘刍议网络著作权侵权》。

⑩判断一个网站(网页)是否构成了对另一个网站(网页)的抄袭,要综合分析,不能以“相似”为唯一要件。因为,导致“相似”的原因有多种:可以因为使用公有领域的某些材料、元素或设计而导致相似;可以因为使用相同的汇编内容而导致相似。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抄袭。

只有当一方抄袭了另一方网站(网页)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并导致相似时,可能对另一方著作权构成侵犯。

@所谓恶意抢注,即明知是他人享有权利的知名商拓、商号或其他标识的文字组成。而故意将其注册为自己的域名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6月26日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列举了4种最为常见的恶意的情形:一是为商业目的将他人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二是为商业目的注册、使用与原告注册商标、域名等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故意造成与原告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原告网站的混淆,诱导网络用户访问其网站或其他在线站点;三是要约高价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这个域名获取不正当利益;四是注册域名后自己不使用也未准备使用.而有意阻止权利人注册这个域名。

⑩比如在三级域名中使用与他人著名域名相同(可能是他人的二级域名)。

@锚就是在文档中设置位置标记,并给该位置一个名称。以便引用。通过创建锚点,可以使链接指向当前文档或不同文档中的指定位置。

锚点常常被用来跳转到特定的主题或文档的顶部,使访问者能够快速浏览到选定的位置。加快信息检索速度。

o当消费者使用网上引擎查找他人商标时。行为人的网页就会位居搜索有结果的前列。

o参见蒋志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⑩如果适用停止侵害责任的结果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不能适用。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停止侵害的责任导致了以下情形的发生,则应视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1.严重妨碍文化的交流;2.严重阻碍科技进步;3.影响社会公众健康;4.破坏公平竞争秩序;5.与宏观经济政策相抵触;6.违反基本道德准则;7.损害消费者合法利益等。

@参见王天红:《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

o参见杨介寿:《论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兼论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2]齐爱民,刘颖.网络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5—6.

[3][英]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第一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4]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3.10,282—283,206,204,303.

[5]沈仁干.著作权实用大全[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9.

[6]卢山,网络知识产权的特征及其保护[J]。钦州师范高等专辩学校学报,2005,(6)。

[7]张红,刘双镇.论网络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

[8]管育鹰.网络与知识产权保护[J].法学论坛,2002,(3).

[9]薛红.域名与知识产权[A].知识产权研究?第八卷[C].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10]吕国强.网络与软件寒例精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2.

[n]薛红.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M].法律出版社,2003.246,25l,25l,461,478,290,394.

[埘周兴芳.数字网络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4).

[B]赵廷光.等.计算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294—296.

[14]袁爱玲,乔立新.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特征的变异[J].商业研究.2004。(2).

[瑚徐春明.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在网络环境下的嬗变[EB/0L].http://xuchunrning.bhchina.com/.

[蚯]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2.289.

[17]江平.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09.

[蚓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54一155.

[19j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2,393.

[制刘春茂.知识产权原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328,327—328.

陋]杨斌.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蚴韩德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法律出版社,2002.247.

e翻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M].法律出版社。2003.227.

一89—

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和法律救济

作者:刘远山, 杨超男, LIU Yuan-shan, YANG Chao-nan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刊名:

河北法学

英文刊名:HEBEI LAW SCIENCE

年,卷(期):2007,25(5)

被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42条)

https://www.doczj.com/doc/8e5990419.html,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2.为加强域名管理,解决域名资源的紧张,Internet分支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国际组织经过广泛协商,在原来三个国际通用顶级域名:(https://www.doczj.com/doc/8e5990419.html,)的基础上,新增了7个国际通用顶级域名:firm(公司企业)、

store(销售公司或企业)、web(突出WWW.活动的单位)、arts(突出文化、娱乐活动的单位)、ree(突出消遣娱乐活动的单位)、info(提供信息服务的单位)、nom(个人),并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新的注册机构来受理域名申请

3.2000年美国普罗克特和甘布尔公司诉上海晨炫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算机网络域名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本案系上海法院首例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案,也是国内法院生效判决确认驰名商标的首例案件.涉及法院在审理将他人商标注册为域名使用的案件中,能否对驰名商标做出认定等法律问题

4.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 2002

5.欧盟数据库指令

6.商标法

7.法律明文规定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应该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为过错推定

8.刘羽论网络侵权

9.郭杨刍议网络著作权侵权

10.郭杨刍议网络著作权侵权

11.判断一个网站(网页)是否构成了对另一个网站(网页)的抄袭,要综合分析,不能以"相似"为唯一要件.因为,导致"相似"的原因有多种:可以因为使用公有领域的某些材料、元素或设计而导致相似;可以因为使用相同的汇编内容而导致相似.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抄袭.只有当一方抄袭了另一方网站(网页)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并导致相似时,可能对另一方著作权构成侵犯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

13.比如在三级域名中使用与他人著名域名相同(可能是他人的二级域名)

14.锚就是在文档中设置位置标记,并给该位置一个名称,以便引用.通过创建锚点,可以使链接指向当前文档或不同文档中的指定位置.锚点常常被用来跳转到特定的主题或文档的顶部,使访问者能够快速浏览到选定的位置,加快信息检索速度

15.当消费者使用网上引擎查找他人商标时,行为人的网页就会位居搜索有结果的前列

16.蒋志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17.如果适用停止侵害责任的结果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不能适用.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停止侵害的责任导致了以下情形的发生,则应视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1.严重妨碍文化的交流;2.严重阻碍科技进步;3.影响社会公众健康;4.破坏公平竞争秩序;5.与宏观经济政策相抵触;6.违反基本道德准则;7.损害消费者合法利益等

18.王天红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

19.杨介寿论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兼论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不足

20.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 2003

21.齐爱民.刘颖网络法研究 2003

22.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 2001

2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 2003

24.沈仁干著作权实用大全 1996

25.卢山网络知识产权的特征及其保护[期刊论文]-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26.张红.刘双镇论网络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 2003(09)

27.管育鹰网络与知识产权保护[期刊论文]-法学论坛 2002(03)

28.薛红域名与知识产权 1999

29.吕国强网络与软件案例精选 2003

30.薛红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 2003

31.周兴芳数字网络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期刊论文]-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04)

32.赵廷光计算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 2000

33.袁爱玲.乔立新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特征的变异[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4(02)

34.徐春明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在网络环境下的嬗变

35.张俊浩民法学原理 2002

36.江平民法学 2000

37.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 2002

38.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 2002

39.刘春茂知识产权原理 2002

40.杨斌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期刊论文]-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41.韩德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 2002

42.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 2003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袁广云.Yuan Guang-yun网络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研究-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3)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客体得到了拓展,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为适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扩大化的要求,必须揭示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和完善保护措施,以保证权利人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引证文献(4条)

1.姚淑姬从美国判例看P2P网站运营商的侵权责任[期刊论文]-金卡工程 2010(4)

2.郭瑞香浅谈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问题[期刊论文]-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9)

3.朱巍.尚勤梁山好汉还是梁上君子?——"番茄门"事件引起的法律思考[期刊论文]-信息网络安全 2009(2)

4.肖宁洪在线交易客体知识产权问题初探[期刊论文]-科技与法律 2008(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e5990419.html,/Periodical_hbfx200705017.aspx

授权使用:湖北经济学院(hbjjxy),授权号:bd707158-f34f-4914-90ff-9e080113b910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7日

论专利侵权诉讼特殊性若干程序性救济发展协调

公司诉讼 理由 是什么? 论专利侵权诉讼的特殊性及其若干程序性救济 王伟摘要:专利侵权是一类特殊的民事纠纷,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专利的科技属性及专利诉讼的复杂性对程序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目前,我国专利纠纷的审理适用普通民事诉讼程序,只是在管辖、当事人适格等个别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作了特殊规定。在笔者看来,这些规定远远不能满足专利纠纷的特殊属性及其对程序设计的特殊要求。本文将重点介绍与阐释美国专利纠纷中若干特殊程序设计,并从比较法角度对我国相关制度完善提出若干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专利纠纷的数量也在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为了应对专利纠纷大量增 加、审理难度与其他民事纠纷相比较为困难的司法现状,最高人民法院院也积极地采取了应对措施,特别是于2001年6月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对专利纠纷的受理、管辖、保全及我国专利法部分条文的确切含义作出了法律规定,增强了司法实务中的操作性。但笔者认为:专利本身以及专利纠纷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是增加专利诉讼复杂程度、审理难度的最根本原因。

要妥善解决专利纠纷,必须根据专利及专利纠纷的特殊性进行程序性设计或修正。因此,类型化的程序应当是专利纠纷妥善解决的必由之路。 目前,TRIPS协议中所要求的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或救济程序以及笔者对我国地区以及美国的专利诉讼程序的研究也证明了笔者以上的观点。因此本文中,笔者将对专利诉讼类型之——专利侵权诉讼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该特殊性的若干诉讼程序设计建议。 二、专利侵权诉讼的特殊性 1.专利侵权诉讼的科技属性 专利制度从诞生发展到现在,其根本目的在于鼓励、保护、利用发明与创作,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因此,无论最初作为“特权”存在的专利,还是现代作为民事权利存在的专利,其授予的对象只能是那些具备“新颖性”、“创新性”的科技与技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专利授予对象的科技、技艺或方法也在不断地拓展。18世纪之前,专利授予的对象往往是某方面技师在其工作领域的特有技术,例如:133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授予的一项专利为工艺师约翰.卡姆比(John Kempe)在缝纫与染织方面的技术;1421年,意大利建筑师不鲁莱西(Brunelleschi)发明“带吊机的驳船”而被授予专利。即使是1474年威尼斯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专利的主要授予对象也是在威尼斯实施的有关技术。专利制度发展到现在,其授予对象已经大大拓展,围涵盖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国际专利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即IPC标准,将专利共分为八类:人类生活资料、作业与运输、化学与冶金、纺织与造纸、固定建筑物、机械工程、照明、供热、武器、爆破、物理、电学等。我国专利法及相关法律并没有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专利客体的围,但我国的专利客体围应当说比西方国家的更广泛。“在许多国家,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也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但却不在专利法中,这些客体所享有的权利也不一定是专利权……”但我国法律规定:除了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外,其围基本囊括所有人类生产、生活的全部方面。从科学技术角度看,专利客体的广泛性及多样性使专利中蕴涵的技术新颖性、创造性也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在我国,专利中的新颖性及创造性

浅析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浅析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诸多案例表明,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往往是由一些潜在的干扰企业和谐发展的负面因素导致,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原因 (一)普遍存在“贴牌”生产 由于历史的原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大多数产品定位在初级产品,普遍存在着“贴牌”生产的情况,这势必给某些恶意侵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有些企业想有自己的产品,但是市场难以预测,于是就想用贴牌产品来检验市场;销售贴牌产品的企业的经营主动权操于他人之手,往往在发展势头正好之时与合作方产生纠纷,不仅会因此而蒙受损失,还会由于失去了主打产品,自身的商品被淡化,以及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逐渐丧失,制约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在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而民营企业的比例更低。尽管近两年我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大幅度上升,但是大多限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而且在国际市场获得的专利数很低,与发达国家以及与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相比,存在着分布面不宽,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三)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 据专项调查表明,建立了知识产权内部制度的企业有244家,占有效样本的近五成的企业正在建立或者根本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把行之有效的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些企业虽然有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但多为其他部门兼职,不少企业重视对职工生产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职工的知识产权教育,对开发知识产权的奖励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的情况。 (四)缺乏有效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面对频繁发生的专利被非法滥用的案件、争端,都明显表现出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等问题。例如,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开发的新成果只要通过了鉴定,就自然享有专有权利,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也缺乏其他法律保护手段,等大量的仿冒产品出现时,才想到要追查,结果费时费力,效果不佳。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产权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手段也明显表现出不够充分。以防御商标为例,一般而言,较多的大型企业具有防御意识,也有足够的财力来注册防御商标,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往往从眼前的需要出发申请注册商标,只有较少的中小企业为防止抢注与日后业务扩展而使用保护性注册。 (五)不具有足够的行政和法律威慑力 由于国内外不法分子以及某些跨国集团专利操作“老手”,利用目前我国专利法律漏洞,假借专利侵权之名,掠夺专利科技成果,侵害企业的知识产权,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扼杀我国创新成长型企业。因此,尽管恶意侵权诉讼蕴藏着风险,假专利侵权与侵害企业知识产权的案件还是不断发生,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在政府及司法方面对恶意侵权的企业和个人,还不具有足够的行政和法律威慑力;另一方面,企业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利用率偏低。由于知识产权行政诉讼耗时长,法律援助成本高,导致企业对通过行政及司法途径讨回公道缺乏信心。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的预防策略 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直接涉及到的是侵权者和被侵权者的利益,也暴露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

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具体类型

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具体类型 苗延波 【内容提要】严格责任原则应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基本归责原则。严格责任与公平责任应共同构成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二元归责体系,即以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为辅,同时,辅之以一系列的创新机制,从而构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噪音污染、能量污染、破坏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转基因产品污染等侵权行为,均应列入我国民法典之侵权法编中。 【关键词】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类型 [Abstract]Principle of strict liability should b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iability fixation of tort li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rict liability and fair liability should together constitute tort liability fixation system,namely regarding strict duty(have no the fault duty) as core principle,regarding fair duty as an assist principle,at the same time,assist them with the creative mechanism. 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solid waste,the sea pollution,the harmful and poisonous materi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energy poll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which result in and turn the gene product contaminative etc should all be included in the tort types of our civil cod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rt liability principle of liability fixation type 一、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严格责任原则应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基本归责原则 所谓严格责任原则,是指不以行为人的过错,而是以已发生的损害后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判断依据的归责原则。该原则兴起于19世纪末,其价值取向是保障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和补偿,以实现社会公平。这一归责原则在工业事故、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严格责任也并非一诞生就适用于环境污染侵权之中,而是被适用于工业事故中。后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害事件频繁发生,使得严格责任很快被引入到环境损害赔偿领域之中。早在1919年,日本大阪碱业株式会社烟囱排放二氧化硫,对附近两名地主及36户佃户的耕地及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受害人在大阪地区裁判所向加害人提出损害赔偿的要求,经过反复审理,大阪地方裁判所于1919年12月27日作出判决:既然造成了损害,无论能否防范也不论加害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失,加害人均应对受害人的损失给予赔偿。这个案例是环境损害诉讼中最早适用严格责任的实例。 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后,人们重新审视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时,不少人对严格责任原则提出了很多质疑,大有否定其存在价值的趋向。理由主要有:(1)严格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不可能结合适用,不应同时在一个归责原则体系中出现;(2)严格责任原则不具有法律责任所应有的教育和预防作用。严格责任原则在确定加害人责任时,不需要揭示其过错,给社会造成加害人是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负责任的看法。严格责任

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判定

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判 定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属于同类产品是进行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前提。 1、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中,应当首先审查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是否属于同类产品。不属于同类产品的,不构成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 2、审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与侵权产品是否属于同类产品,应当依据商品销售的分类习惯和客观实际情况,并参照外观设计分类表(《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对二者是否属于同类产品作出认定。 3、同类产品是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前提,但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类似产品之间的外观设计亦可以进行侵权判定。 二、普通消费者的眼光是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标准。 1、进行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应当以普通消费者的眼光和审美观察力为标准。 2、普通消费者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是指该外观设计专利同类产品或者类似产品的购买者或者使用者。 三、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是外观设计侵权判断的主要方式 1、对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产品的外观设计进行对比,应当进行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看两者是否具有相同的美感。 (1)如果两者的全部构成要素相同或相近似,法院应当认为两者是相同的外观设计。 (2)如果两者的全部构成要素不相同或不相近似,法院应当认为两者是不相同的外观设计。 (3)如果构成要素中的主要部分(要部)相同或相近似、次要部分不同,应当认为两者是不相同的外观设计。 (4)产品的大小、材料、内部构造和性能通常不能作为二者不相同和不相似的判定依据。但是,可以考虑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因素。 比较的重点应该是专利权人独创的富于美感的主要设计部分(要部)与被控侵权产品的对应部分,看被告是否抄袭、模仿了原稿外观设计的新颖独创部分。 2、采用隔离对比、异地观察的方法对比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外观设计时,实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消费者误认的,可以认定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外观设计构成相同或者相近似。(供法庭作出是否侵权结论时参考) 四、外观设计侵权判定中如何看待产品对比问题。 在进行侵权判定时,应当用被控侵权产品的外观设计同专利保护的图片或照片中反映的外观设计相比较;当专利权人的产品的外观设计与图片或者照片相同时,也可以直接比较两个产品的外观设计。

【经典】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分析

【经典】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分析 人类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侵权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据广州凯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耀网”)团队进行的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下所有资料仅供参考。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声音、颜色组合,或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商标通过确保商标注册人享有用以标明商品或服务,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以获取报酬的专用权,而使商标注册人受到保护。通俗的简单介绍,就是商标是由人所创造,当创造人向国家专业部门申请认证后,就收到国家法律保护,其他人不能再使用该商标。商标,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给大家介绍近几年部分的商标案例,加以进行研究及案例整个过程的讲解,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一:“New Balance”VS“新百伦” New Balance鞋业进入中国市场不到十年,销售商在网站、卖场、广告打出的“新百伦”知名度越来越高。这让广州本土品牌“新百伦”的老板周某伦愈发失去存在感,因为他拥有“新百伦”商标,其公司生产的产品也一再被误认为New Balance的。 最终广州中院认定New Balance销售商存在恶意“反向混淆”行为,应停止侵权并赔偿9800万元。近1亿的赔偿金刷新了广州中院所判侵权案件的赔偿额度。

案例讲解分析: 知识产权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知识产权为劳动成果,具有独立拥有性质,所以在中国范围中,是具有法律保护的; activities, noise, waste disposal, drilling mud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of stone, all power suspend production for rectification or removal. Will guide the wood stand To a gathering of local wood, bianqiao Park, electric central heating, Fei, compressed coal usage, decrease carbon emissions. Second, building site "six 100%" standards to be put in place.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site dust management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wall, spraying water, measures such as covering, washing, closed, where not up to "six 100%" 美国地区,美国在商标或者知识产权中是没有明文规定的,但在生活中假如出现此类型问题,国家会相应的按照的是否“出名”来给与法律保护,所以大家常常发现中国出现很多来自美国的很多山寨品被模仿假冒。 案例二:“王老吉”VS“加多宝”

专利侵权案例

案例一:(德国)BASF公司诉南通施壮化工有限公司、北京阳光克劳沃生化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发明专利权纠纷案 案例要点:本案是关于根据产品所含特征性的副产物认定生产方法判定构成侵权的典型案例。根据专利法的相关规定,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本案产品制造方法专利涉及的并非新产品,故原告应举证证明被告使用的制造方法侵犯了其专利权。本案在侵权判定中,未将二者的制造方法进行逐一比对,而是开创性地根据被告产品中所包含的三种特征性杂志确认其使用的助剂为亚烷基二胺,进而认定其使用了涉案专利方法。 一审法院判决结果:1、南通施壮化工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停止生产、销售使用涉案专利方法制造的涉案“垄鑫综合土壤消毒剂”产品;2、北京阳光克劳沃生化技术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停止销售涉案“垄鑫综合土壤消毒剂”产品;3:南通施壮化工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赔偿BASF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20万元及因本案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人民币13000元;4:驳回BASF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5:案件受理费人民币8800元,由BASF 公司负担2000元,由南通施壮化工有限公司负担人民币6000元,由北京克劳沃生化有限公司负担人民币800元。 二审法院判决结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发明专利无效行政纠纷案 案例要点:本案是关于“权利要求是否清楚、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及新颖性、创造性判断”的典型案例。在审理专利无效纠纷案例时,应当结合立法目的,准确理解法律规定的内涵,围绕原告起诉的要点进行审查。权利要求书是否清楚地表述了请求保护的范围,应当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结合其所知晓的所属领域的技术知识加以判断。只有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才需要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在判断编码输入法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时,要重点对比编码方式和取码规则等;如果本专利与现有技术不是同样的发明创造,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是非显而易见的,则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2007年5月28日,微软中国公司以郑珑拥有的名称为“字根编码输入法及其设备”的发明专利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第26条第4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0条第1款的规定为由,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的请求。2008年3月25日,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11282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一审法院判决结果:1、维持被告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第11282号决定;2、案件受理费100元,由原告微软中国公司负担。

企业知识产权侵权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

企业知识产权侵权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引起普通企业和民众的重视。最近几年,不少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产权侵权的问题,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逐渐成为一个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常遇到的风险,并且在司法事件中经常出现。那么,企业常见的侵犯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都有哪些呢?本文简单进行总结,并对相应的风险防范提出一些建议。 (一)、企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商标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知识产权,也是与企业的商誉等结合最为紧密的无形资产之一。常见的企业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主要是:一些公司的商标法律意识不强,他们为了更好地使自己产品或服务取得好的销售效果而在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中使用与别人相同或近似的商标。针对侵犯别人商标权的行为,我国法律规定,权利人能够经过三种方法进行维权,首先是权利人能够经过民事诉讼的方法要求侵权人承当停止生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其次是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侵权人进行行政处罚;最后,如果是情节严重的,侵权人还可能被追查刑事责任。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如何防范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风险呢?首先,企业应当提高品牌意识,重视打造和推出自己的品牌商标,并及时对自己使用的商标进行注册,避免因未获授权而私自使用或因未及时注册而被别人抢注成功后,反被别人主张侵权。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一定需要使用别人商标的,应通过获取别人许可后才能使用。最后,一旦企业收到别人有关侵犯商标权的主张时,应及时对别人持有的注册商标与企业所使永的商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第一,二者谁先使用,对方是否存在恶意抢注的状况;第二,二者是不是相同或近似;第三,这两个商标所使用的类别是不是相同或者相似;第四,假如这两个商标所使用的类别不相同也不相似的,需要确认别人所持有的商标是不是驰名商标,因为驰名商标在我国享有跨类保护的特殊待遇。在对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和判别后,结合分析和判别的结果,企业应积极地搜集和整理这方面的证据资料,拟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二)、企业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著作权过去称为版权,著作权的对象是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随着网络的发展和遍及,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互联网网页、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上为自己公司做广告宣传,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文字(字体)、图片、视频等,但是这些文字(字体)、图片、视频都能够构成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作品。而企业在相关的广告宣传中如果使用了别人拥有著作权的文字(字体)、图片、视频等都将可能导致侵权危险。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提到的“图片”除照片等摄影著作外,一些动漫场景、动画人物形象等也能够通过版权获取到保护。而万一发生作著作权侵权的事情,侵权公司除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停止侵权外,一般权利人还会要求侵权人在很多媒体上刊登赔礼道歉的公告等,这种情况将会对侵权企业构成诸多不好的影响,对一些大型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更是很严重。这类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所对应的相应的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在符合相关条件的状况下,也有很大可能会被追究。

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一)

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一) 摘要:厦门PX项目是一个有巨大经济利益预期的项目,但在当地大多数公民保护环境的呼声中最终败下阵来。由此事件引发的有关公民环境权相关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公民环境权是一种特殊的新型人权,我国原有的权利救济方式对其并不适用,因而这种权利一直未得到足够的保护。着重讨论在行政规划中如何实现公民环境权,并提出观点:政府公共治理理念的更新、规划过程的透明化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是公民环境权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厦门PX项目;公民环境权;实现 1厦门PX项目事件 2007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厦门PX项目迁址,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厦门PX”引起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PX(Paraxylene,对二甲苯)是生产PTA(精对苯二甲酸,广泛用于纺织)的上游原料。由台资翔鹭集团旗下腾龙芳烃企业投资的厦门海沧区PX项目,是厦门目前最大的化工项目。2004年2月,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在2005年11月正式开工,原计划于2008年投入生产,每年工业产值有望达人民币800亿元。 随着PX项目建设的加快,厦门市民反对的呼声越来越烈,大量有关该项目靠近人口稠密区,存在爆炸或泄漏等安全隐患(这种危险性并未得到明确证实)的信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媒体等形式被广泛传播。2007年6月1日和2日,超过5000名厦门市民在厦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诉求,厦门市政府被迫宣布该项目缓建,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环境影响评估。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公开的环评结论认为海沧南部空间狭小,区域空间布局存在冲突,在海沧南部的规划应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同年12月底厦门举行的市民代表座谈会上,大多数市民代表再度表达了反对意见。 此后,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决定顺从民意,停止建设PX工厂,将该项目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厦门市将赔偿翔鹭集团损失,并在发改委批准后进行迁址工程。 2公民环境权的相关理论 环境权是指人类或其他有关主体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由此所承担的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义务。公民环境权既不是财产权也不是人格权,而是由生存权发展而来的、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新型人权。它具有自然性、不可缺乏性、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稳定性、母体性等。本文所指的公民环境权是从国内实现机制讨论的,其主体只限于“公民”,不包括“国家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 公民环境权的内容包括实体权和程序权两方面。实体权是指与公民自身利益相关的权利,具体有: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采光权、通风权、眺望权、优美环境享受权等。程序权主要 是指公民有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监督权等。 公民环境权理论提出后,其内容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美国和日本的立法中是最先确认该权利的,另外如南斯拉夫、葡萄牙、波兰和俄罗斯等,已经将其上升为宪法中的一项基本人权,瑞典、希腊等国则在宪法中体现了保护公民权的内容。我国在《宪法》第26条中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以国家义务的形式总体确认了公民的环境权,但我国宪法的规定是不可以作为裁 判依据用于具体的案件的。 公民环境权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是因为该权利与其他公民基本权利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公民环境权不是一项纯粹的民事权利,而是一项公法意义上的权利,环境权保护对象如空气和水等是无主物,是人类共有财产,没有人对其享有所有权,公民对于环境要

浅论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法律制度(1).doc

浅论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法律制度(1) - 摘要: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了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几种方式。这些救济方式不仅规定了事后补救性质的损害赔偿(包括恢复原状),也规定了事前预防性质的侵害排除(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与消除危险),防止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或除去正在发生的侵害,且两者可以合并适用,很好地体现了预防和补偿并重的原则。而我国法律关于环境侵权救济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方式;法律制度一、排除侵害(一)我国排除侵害法律规定的不足目前我国的法律尚缺乏对排除侵害这一要件的进一步界定,而且没有规定“部分排除侵害”(包括限制作业时间)和“代替性赔偿”等救济方式。在我国的现实案例中,作为加害人的企业一旦被判决排除侵害,企业往往会面临减产、停业治理,甚至关闭,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法院不得不回避了受害人的排除侵害请求,其结果是令受害人完全承受污染危害,显失公平。(二)排除侵害与利益衡量原则在环境侵害的排除方面,利益衡量原则是其最基本的思考方法。所谓利益衡量原则,是指在环境侵害的排除上,综合考虑权利不可侵原则和原因行为的社会妥当性、合法性、有用性、价值性等。其所追求的目标在于维护产业活动、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安宁、生命健康乃至优适环境之间的平衡。利益衡量原则是否可以适用以及适用的程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权利类型分别加以考察。(三)环境侵害排除方式的完善在环境侵害的排除方式上,“中间排除侵害”、“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赔偿”即“代替性排除侵害的损害赔偿”等具灵活性的理论和制度应运而生,在环境侵害排除中

更好地兼顾产业利益和保护社会公众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两个方面的需要。中间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的方式在实践中应用较广,中间排除侵害的制度是指国家采取立法或司法判例的方式,通过限制责任人的生产或营业时间或排污时间,或采取限制污染产生的措施,甚至禁止部分侵害行为。部分排除侵害是指法律规定环境行为责任人对其产生环境侵害的行为加以一定的限制(而不是全部排除),同时加大受害者的忍受义务。这项制度在美国、德国比较发达。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0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进行扰民的夜间建筑施工之前,必须要经过审批手续,如获批准,方可施工。二、赔偿损失(一)损害赔偿范围的拓宽1.非财产上损害之赔偿环境侵权非财产上的损害主要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环境权益的损害以及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破坏。环境权益的损害是指环境因素被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人们拥有健康、安全、舒适、宁静、优美的环境的权利。生态破坏是指环境要素被污染、破坏,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的难以恢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对这两种损害的救济方式目前仅限于排除侵害和恢复原状,只有在无法恢复的情况下才考虑金钱赔偿的问题。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应包括因严重污染造成受害者死亡而给其亲属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也包括环境危害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伤害甚至残疾,或是公民因环境权益受到损害引起的精神痛苦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我国立法上对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未作规定,实践中对因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法院一般也不认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环境侵权案件

各种知识产权的特征及侵权认定标准

各种知识产权的特征及侵权认定标准 在中国的法律法规中,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等常见的权利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权利。对于上述权利,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其都是一种无形财产权,都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由于不同的特征,就决定了不同的侵权认定标准。下面一一介绍: 一、商标 1、概念与特征 (概念)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商标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区别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其作用就决定了它的特点就是应该具体显著权特征,故商标法第十条规定了哪些文字、图形不能作为商标使用:相关法条一:第十条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

(二)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 (三)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 (四)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 (五)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 (六)带有民族歧视性的; (七)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 (八)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同时也规定了哪些缺乏显著性特征的商标不能作为商标使用: 相关法条二:第十一条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 (一)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

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缓刑及罚金、公诉及自诉

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规定,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非法利 用其知识产权,侵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秩序和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一系列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总称。 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有: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及侵犯商业秘密罪。 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缓刑及罚金的适用 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公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该司法解释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缓刑的适用作出了一定的限定,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 ①因侵犯知识产权被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后,再次侵犯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 ②不具有悔罪表现的; ③拒不交出违法所得的;

④其他不宜适用缓刑的情形 为了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上述司法解释对罚金适用及罚金数额的计算作出了规定: ①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违法所得、非法经营数额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社会危害性等情节,依法判处罚金; ②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或者按照非法经营数额的50%以上一倍以下确定。 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公诉及自诉 侵犯知识产权罪,由公安机关侦查,人民检察院提供公诉。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以上就是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缓刑及罚金、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公诉及自诉的详细解析。随着人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侵犯知识产权罪的严重性。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都可以咨询汇桔网的哦。 汇桔网(中外知识产权网https://www.doczj.com/doc/8e5990419.html,)是全球领先知识产权交易与产业升级平

常见的知识产权侵权判断方法

知识产权侵权包括,专利侵权、商标侵权、著作权侵权、商业秘密侵权等。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知识产权侵权判断方法。 1、专利侵权 专利侵权的判断过程大致如下: 专利侵权判断的流程为:判断是否属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判断实施行为是否属于法定的不视为侵权的情形→确定专利的保护范围→将涉嫌侵权物和专利进行比对,确定是否侵权 首先,依据《专利法》第11条规定,判断涉嫌侵权方的行为是否属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的行为,即: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其次,如果涉嫌侵权方的行为属于法定的侵权行为,企业还应进一步查明涉嫌侵权方的实施行为是否属于《专利法》第69条规定的不视为侵权的情形之一,该法条具体规定了5种侵权例外情形

(1)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专利权人或者经其许可的单位、个人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该产品的。 (2)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3)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 (4)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 (5)为提供行政审批所需要的信息,制造、使用、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以及专门为其制造、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 最后,如果判断涉嫌侵权方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且不属于法定例外情形后,企业还应分析涉嫌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是否落入自己专利的保护范围内。这一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自己的专利保护范围。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表述的要求保护的内容为准,通常只有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特征存在含糊不清之处时,才结合说明书及附图对其作出澄清的解释。对于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

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污染责任与环境权

论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污染损害责任 与环境权 班级法硕一班 姓名张小玲 学号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第八章专门用了四项条文对环境污染责任的界定,归责原则、举证责任与共同侵权的归责方式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令人不容忽视的棘手难题,通过环境这一载体产生的侵权行为已经普遍发生,并引起了立法者的重视。同时在制定本法时,立法者充分考虑到环境污染责任的特殊性,对传统的侵权责任做出了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 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责任,不必完全具备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而是基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有其独特的构成要件。 (一)环境侵权的特点 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介质,在侵权行为中构成中间媒介。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不是作用于受害者,而是作用于环境,而环境作为一个传导的媒介,将权利侵害的结果施于受害者。这一特殊的过程就导致环境污染侵权中侵权行为与出现损害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这也是为什么环境污染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的原因,同时两者间的因果关系较为隐蔽。因此在诉讼时要具体判定某一侵害结果是否是由侵权人导致的环境污染引起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在对环境污染进行评估时常常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与设备,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比较难取证的。如果环境污染侵权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无疑给受害者增加了过重的举证责任,不利于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另外环境污染的防治不仅需要其他民事主体的监督,更需要污染者本身提高环保意识与防患于未然的觉悟,毕竟合法合理排污以保证环境是排污者的责任,法律在制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立法目的。 (二)环境污染侵权须有环境污染的行为 就这一点上,环境污染侵权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即是否构成侵权不以违法性为要件。环境污染责任是危险责任,行为人的行为只要导致了环境污染这一危险状态的出现,即使其没有违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可以构成侵权。同时对环境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美国的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体制是建立在判例法和制定法的严格的民事责任基础上的1。关于严格责任原则在美国的《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中都有体现。日本将环境污染称之为“公害”,由于日本遭遇过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日本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形成了一套由行政到刑事,再到民事的完整的救济预防法律体系,对水污染、大气污染与放射性污染等严重的公害法律规定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德国 1《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立法的必要性》戴茂华P160 载《河北法学》2011年1月

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doczj.com/doc/8e5990419.html, 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 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带来严重的恶果即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在民法上构成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与一般的侵权行为不同,具有特殊性。在当前的侵权责任法的制定过程中,对于如何构建环境侵权责任制度,理论上存在着极大争议,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研究。 一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是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侵权法的归则原则在整个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一定的归责原则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也决定着一定的责任构成、举证责任的承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减轻责任的根据等等。27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种。过错责任原则,也称过失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最终要件的原则,受害人承担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举证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无过失责任原则,在英美法中则被称为严格责任,是指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受害人只要

证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并不是行为人主观上不存在过错,而是其主观上的过错对于侵权行为的认定不产生影响。对于环境侵权行为到底应当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理论上对此产生了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为过错推定责任,36而过错推定责任的实质为过错责任;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关于侵权归责原则的一般规定,即一般的侵权行为应当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同时,《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还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关于侵权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即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由法律具体规定。对于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问题,《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为: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根据有关学者考证,我国最早对环境侵权归责原则明确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是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该法第42条规定,因海洋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一方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环境诉讼的举证责任采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

怎样认定外观专利侵权

遇到侵权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8e5990419.html, 怎样认定外观专利侵权 怎样认定外观专利侵权?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判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 在实践中,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判定一般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根据《专利法》第56条第二款之规定,其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2.确定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与侵权产品是否属于相同或者类似产品。通常是以产品的功能、用途作为标准,同时参考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即洛迦诺条约)有关商品的分类。如果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与被控侵权产品在功能、用途上是相同的,就可以确定二者是相同或者类似商品。如果二者在功能、用途上不相同,可以认定二者既不是相同商品,也不是类似商品,从而认定专利侵权不成立。

■对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 外观设计,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之规定,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对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有三个步骤: 一、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根据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之规定,其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外观设计专利权人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时向专利局提交的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包括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等。其中主视图最为重要,因为它最能体现该项外观设计的美感。在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时,还要注意从这些视图中找出能够体现该项外观设计美感的各项要素。 外观设计专利与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人们视觉可见的美感外观,后者为符合专利性的技术构思或技术方案。 二、确定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与侵权产品是否属于相同或者类似商品 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方法,通常是以产品的功能、用途作为标准,同

专利在申请之前就有人做了,被告专利侵权怎么办

对于在专利在申请之前就已经使用的技术,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一方当事人主张该专利为现有设计的,可在一审、二审中提供证据以支持其抗辩主张,此证据属于新证据,应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之一。 林某在2005年申请了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并获得授权。2008年林某发现福建某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与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类似,林某以福建某公司侵犯其外观设计专利权为由提起诉讼。 福建某公司认为其产品使用的是现有设计,没有侵犯林某外观设计专利权,遂提交了七份专利文件以支持其抗辩主张。将林某外观设计专利与七份专利文件进行对比,无一相同或近似,故法院对福建某公司的现有设计抗辩不予支持。 法院认为,被控侵权产品整体上运用了林某外观设计专利的设计要点,福建某公司的生产、销售行为侵犯了林某外观设计专利权。法院判决:福建某公司停止生产、销售侵犯林某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侵权产品等。 福建某公司不服原审民事判决,提起上诉。 二审诉讼期间,福建某公司认为被控侵权产品使用的是现有设计,没有侵权,并向二审法院提交了四份对比文件以支持其抗辩主张。 林某认为福建某公司在二审诉讼期间提交的上述四份证据,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新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二审争议焦点:

福建某公司在二审诉讼期间新提交的证据是否属于新证据?能否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之一? 二审法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中关于举证期限制度的规定,目的在于促进当事人积极举证,以有利于法官在开庭前整理诉讼争议焦点,提高诉讼效率,同时防止当事人搞证据突然袭击和拖延诉讼。 本案中,福建某公司在二审诉讼期间向本院新提交的证据,对认定其关于现有技术抗辩的主张是否成立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该些证据不组织各方当事人进行质证和认证,将会造成裁判明显不公平的结果,现有证据也不能证明福建某公司有恶意拖延诉讼的故意。 因此,福建某公司在二审诉讼期间提交的证据应认定为属于新证据,应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之一。林某认为福建某公司已经超过举证期限,其所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重点阅读: 虽然规定了举证期限,但其目的在于促进当事人积极举证,开庭前整理诉争焦点,提高诉讼效率等。因此,专利侵权诉讼中,对于在专利在申请之前就有人已经使用的技术,一方当事人主张该专利为现有技术、现有设计的,其在一审、二审中提供的相关证据属于新证据,应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之一。 汇桔网有着全国各地资源商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专利网信息,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分层次、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本文介绍的专利在申请之前就有人做了,被告专利侵权怎么办,希望可以帮助您了解专利的相关知识,如果有进一步的需要可以移步汇桔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