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光气的制备和应用

固体光气的制备和应用

固体光气的制备和应用
固体光气的制备和应用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一纳米材料的性能 广义地说,纳米材料是指其中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当小粒子尺寸加入纳米量级时,其本身具有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其具有奇异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化学活性、催化和超导特性,使纳米材料在各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常材料的性能与其颗粒尺寸的关系极为密切。当晶粒尺寸减小时, 晶界相的相对体积将增加,其占整个晶体的体积比例增大,这时,晶界相对晶体整体性能的影响作用就非常显著。此外,由于界面原子排列的无序状态,界面原子键合的不饱和性能都将引起材料物理性能上的变化。研究证实,当材料晶粒尺寸小到纳米级时,表现出许多与一般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和陶瓷超塑性以及特殊的比热、扩散、光学、电学、磁学、力学、烧结等性能。而这些特性主要是由其表面效应、体积效应、久保效应等引起的。由于纳米粒子有极高的表面能和扩散率,粒子间能充分接近,从而范德华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得纳米粒子之间、纳米粒子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常激烈,这种作用提供了一系列特殊的吸附、催化、螯合、烧结等性能。 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从制备手段来分,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有: 粉碎法、高能球磨法[4]、惰性气体蒸发法、溅射法、等离子体法等。 粉碎法是通过机械粉碎或电火花爆炸而得到纳米级颗粒。 高能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振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将金属或合金粉碎为纳米级颗粒。高能球磨法可以将相图上几乎不互溶的几种元素制成纳米固溶体,为发展新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惰性气体凝聚- 蒸发法是在一充满惰性气体的超高真空室中,将蒸发源加热蒸发,产生原子雾,原子雾再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失去能量,骤冷后形成纳米颗粒。由于颗粒的形成是在很高的温度下完成的,因此可以得到的颗粒很细(可以小于10nm) ,而且颗粒的团、凝聚等形态特征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溅射技术是采用高能粒子撞击靶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交换能量或动量,使得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从靶材表面飞出后沉积到基片上形成纳米材料。常用的有阴极溅射、直流磁控溅射、射频磁控溅射、离子束溅射以及电子回旋共振辅助反应磁控溅射等技术。 等离子体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在惰性气氛或反应性气氛中

微格教学教案硝酸的制备性质及用途

微格教学教案 硝酸的性质、制法及应用 学生姓名:—————— 学号:—————— 考号:—————— 完成时间:2019年2月8日

【教学内容】 硝酸的性质、制法及用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复习巩固氨和铵盐的性质。 (2)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3)了解硝酸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硝酸的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硝酸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相联系,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先通过观察总结出纯硝酸和浓硝酸的物理性质、硝酸的不稳定性,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硝酸的氧化性和酸性。 氧化性是本节的重难点,教材通过稀、浓两种不同浓度的硝酸和铜反应做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硝酸的氧化性,加深了同学们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和对反应产物的记忆。 【教学重点】 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氧化性,酸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哪些制备氨气的方法?实验室和工业上又分别用什么方法制备?为什么呢?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制取氨气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加热铵盐,铵盐和碱反应,化合反应合成氨等。铵盐的方法虽简单但制得的氨气不纯,氮气和氢气化合反应的反应条件要求较高,要高温高压催化剂,但因为反应物易制得且成本低所以适用于工业大量制氨气,实验室一般用氯化铵和熟石灰也就是氢氧化钙加热制取少量氨气。 4、板书: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NH4Cl+Ca(OH)2=加热=2NH3↑+CaCl2+2H2O 氨气的工业制法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5、教师讲解:在学习了前面几个重要的含氮化合物之后,又将向大家介绍一工业巨头就是化工重要基础原料三酸两碱中的含氮酸——硝酸。 6、板书:硝酸 二、发现历史: 1、教师讲解:人类最早关于硝酸的记录是公元八世纪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在干馏硝石时发现并制得的硝酸,同时他也是硫酸和王水的发现者。而中国第一座能合成氨的工厂则是由中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建成的,但因为硝酸可以用来制取炸药,所以在开工后不久就被侵略者摧毁了。

氨基硅油配方及工艺

(1) 氨基含量0.6%,活性羟基封端 硅油合成配方: 602氨基硅烷-----------------------------8Kg DMC-------------------------------------192Kg 5%氢氧化钾水溶液---------------------400g 蒸馏水-------------------------------------200g 设备: 300L不锈钢夹套反应釜,电动搅拌,导热油及电加热设备。 合成工艺: 先将192KgDMC投入反应釜内,开搅拌; 搅拌下加入8Kg氨基硅烷,然后缓慢加入400克氢氧化钾水溶液和200克蒸馏水,加料过程中搅拌不能停; 全部物料加完后,开始加热升温; 料温150℃开始计时,同时注意控温,保持料温150-160℃反应4小时得到产品,反应过程中搅拌不能停。 产品性状: 无色透明粘稠液体,粘度600-1000cs。 乳液配方: 氨基硅油------------------------20Kg AEO3-----------------------------4Kg TX-10----------------------------6Kg 冰醋酸-------------------------0.6Kg 去离子水------------------------70Kg 乳化设备: 200L分散搅拌设备。 乳化工艺: 先投氨基硅油、AEO3、TX-10; 开搅拌,将物料搅匀; 搅拌下缓慢加入冰醋酸; 搅拌下缓慢加水,直到全部水加完; 全部物料搅匀后,停机。 产品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 产品用途: 用于织物处理,赋予织物很好的柔软性,特别适合棉、毛织物处理。本产品氨基含量较高,略有黄变,不适合处理白色和浅色织物。 用于洗发水中,可以改善头发柔软性。

热塑性淀粉的制备_性质及应用研究进展_杨晋辉

热塑性淀粉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进展 杨晋辉,于九皋*,马骁飞 (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天津 300072) 摘要:淀粉由于可降解、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再生而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降解材料之一,因此, 热塑性淀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热塑性淀粉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内容主要涉及 了热塑性淀粉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关键词:热塑性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制备;性质;应用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涉及的环境、资源和经济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来源于石油产品的传统塑料正面临石油日益枯竭的资源问题和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因此可生物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据估计[1],地球上每年可以产生170×109t生物质,但仅有约3.5%的生物质被人类所利用,在所利用生物质中大概有62%用于人类的食品,而用于非食品领域(比如说化工领域)的生物质材料仅占到了5%。由以上可知,天然聚合物数量巨大,可再生且再生周期较短,但被人类利用有限,所以对天然聚合物进行的研究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对此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缓解资源问题,而且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则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再生周期短且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 1 热塑性淀粉 1.1 热塑性淀粉 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天然淀粉微观形貌表现为颗粒状。淀粉结构单元上存在大量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因此,淀粉一般存在有15%~45%的结晶,由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分解温度非常接近[2],所以淀粉本身不具有可塑性。 向淀粉中加入小分子塑化剂,淀粉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被塑化剂与淀粉之间较强的氢键作用所取代,淀粉分子活动能力得到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淀粉表现出热可塑性,在高温剪切力(挤出,模压及注塑等)作用下,即可制得热塑性淀粉材料。 多种淀粉可以用于热塑性淀粉的制备,包括天然淀粉和由天然淀粉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的改性淀粉。由于玉米淀粉价廉易得,在热塑性淀粉的研究中应用较多。 塑化剂一般含有能与淀粉中羟基形成氢键的基团,如羟基、氨基或酰胺基。常用塑化剂包括甘油、乙二醇、葡萄糖、山梨醇、木糖醇,乙醇胺、尿素、甲酰胺等。其中以甘油为塑化剂的研究较多。 1.2 热塑性淀粉与原淀粉的区别 淀粉塑化后,淀粉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减弱,淀粉颗粒破坏,结晶形态改变,以上各种变化可通过红外谱图、扫描电境谱图以及X衍射谱图作出分析判断。 作者简介:杨晋辉(1977-),男,博士生,主要从事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 *通讯联系人:E-mail:jhhcooi@https://www.doczj.com/doc/8e5460127.html,.

磁流体密封间隙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第33卷第3期 1999年3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JOU RNAL O F SHAN GHA I J I AO TON G UN I V ER S IT Y V o l .33N o.3  M ar .1999  收稿日期:1998203224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资助(97H 04)作者简介:顾建明(1948~),男,副教授. 文章编号:100622467(1999)0320380203 磁流体密封间隙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顾建明1, 许永兴2, 陆明琦1, 芮 菁1 (1.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上海200030;2.上海电视大学,上海200092) 摘 要:对磁流体在转轴密封中的应用作了探讨.阐明了磁流体密封的原理,根据磁学理论进行了磁回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磁流体密封的试验装置.实验中采用不同的密封间隙,以确定磁流体密封能力与密封间隙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了轴旋转和静止时磁流体密封能力变化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磁流体的密封能力随密封级数的增加而提高,随密封间隙的增大而减小,密封间隙在0.05~0.20mm 时,效果较好,同时密封级数有一个最佳值.关键词:磁流体;磁流体密封;密封间隙;密封能力 中图分类号:TH 117;TQ 584.1 文献标识码:A Effe c t of the G a p of M a gne tic F luid S e a l on S e a l C a pa c ity GU J ian 2m ing 1 , X U Y ong 2x ing 2 , L U M ing 2qi 1 , RU I Q ing 1 1.Schoo l of Pow er and Energy Engrg .,Shanghai J iao tong U n iv .,Shanghai 200030,Ch ina 2.Shanghai TV U n iv .,Shanghai 200092,Ch ina Abs tra c t :T he dynam ic seal of sp in shaft w ith m agnetic flu id w as studied .T he p rinci p le of m agnetic flu id seal w as described and w ith the calcu lati on of m agnetic loop based on m agnetic theo ry ,a test un it fo r m ag 2netic flu id seal w as estab ished .In the exp eri m en t ,the r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the seal cap acity of m agnetic flu id and the differen t seal gap w as determ ined ,and the variance of m agnetic flu id seal cap acity w as also tested w ith the shaft ro tating o r stati onary .T he resu lt show s that the seal cap acity of m agnetic flu id is raised w ith the increase of seal stage and the decrease of seal gap .W hen the seal gap is betw een 0.05mm and 0.20mm ,the resu lt is better and the num ber of seal stage has an op ti m um value . Ke y w o rds :m agnetic flu id ;m agnetic flu id seal ;seal gap ;seal cap acity 磁流体是一种新材料,它在机械、动力、航天和医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2].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超顺磁特性[3],密封是它的又一个重要的用途.自70年代始,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先后对磁流体 密封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由于磁流体密封是一项新技术,它涉及到磁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机理上是很复杂的.因此,在研究上存在相当的难度.尽管不少国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用上,许多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除了须研制出高性能的磁流体外,研究不同的磁 场强度、不同几何形状的磁极以及不同转轴转速对 密封性能的影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1 磁性流体密封原理及实验装置 1.1 密封原理 密封部分原理如图1所示.永久磁铁4和磁极3设置在固定部件上,磁极3和转轴1的间隙内注入磁流体2,将转轴贯穿的空间隔断.图1中,永久磁铁、磁极、磁流体和转轴构成一个封闭磁路.永久磁铁产生的强磁场,将磁流件牢牢地“束缚”在密封间隙内形成液体“O ” 形环,即油膜屏障,用来克服转轴两端的压差.磁流体密封的耐压能力取决于磁场对磁性流体的“束缚”力.

电化学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电化学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摘要:应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对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进行分类,着重介绍了电化学沉积法、电弧法、超声电化学法和电化学腐蚀法,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电化学纳米材料电沉积 1 前言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新型材料和科技领域之一。纳米材料是指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当材料的粒子尺寸小至纳米级时,材料就具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三大效应:(1)小尺寸效应,指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传统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体的相干波长等物理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光吸收、电磁、化学活性、催化等性质发生很大变化的效应;(2)表面效应,指纳米微粒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粒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加,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得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使其在催化、吸附等方面具有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研究发现,一些宏观量,如纳米粒子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也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正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上面的三大效应,才使它表现出:(1)高强度和高韧性;(2)高热膨胀系数、高比热容和低熔点;(3)异常的导电率和磁化率;(4)极强的吸波性;(5)高扩散性等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的宏观物理特性。 自1991年Iijima首次制备了碳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结构无机材料因具有特殊的电、光、机械和热性质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自1991年开始把纳米技术列入“政府关键技术”,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种项目和研究机构都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由于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纳米材料形貌和尺寸的控制在纳米材料合成中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主要采用机械法、气相法、磁控溅射法等物理方法和溶胶—凝胶法、离子液法、溶剂热法、微乳法化学方法。但在这些方法中,机械法、气相法、磁控溅射法的生产设备及条件要求很高,生产成本高;化学方法中的离子液法和微乳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研究领域,同时离子液离子液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机溶剂,具有粘度较大、离子传导性较高、热稳定性高、低毒、流动性好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离子液体用于纳米材料制备的技术还未成熟。 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由于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广泛研究与采用。与其他方法相比,电化学制备方法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适合用于制备的纳米晶金属、合金及复合材料的种类较多;2、电化学制备纳米材料过程中的电位可以人为控制。整个过程容易实现计算机监控,在技术上困难较小、工艺灵活,易于实验室向工业现场转变;3、常温常压操作,避免了高温在材料内部引入的热应力;4、电沉积易使沉积原子在单晶基底上外延生长,可在大面积和复杂形状的零件上获得较好的外延生长层。 电化学方法已在纳米材料的制备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主要的几种方法及其制备原理,并对其优劣进行了比较。 2 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种类 2.1 电化学沉积法 与传统的纳米晶体材料制备相比,电沉积法具有以下优点:(1)晶粒尺寸在1~100 nm内;(2)

氨基硅油乳化

氨基硅油乳化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李玮 {Year}:1995 {Title}:TS系列氨基硅油乳液应用试验 {Tag}:0 {Journal}:有机硅材料及应用 {Issue}:2 {Pages}:20-22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白杉,周洁 {Year}:2006 {Title}:氨基改性硅乳液在纺织整理中的应用{Tag}:0 {Journal}:天津纺织科技 {Issue}:2 {Pages}:12-15

{Date}:2009-11-01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王树根,苏开第,马永才 {Year}:1998 {Title}:氨基改性羟基硅油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Tag}:0 {Journal}:印染助剂 {Volume}:15 {Issue}:6 {Pages}:5-9 {Date}:2009-09-20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Year}:2009 {Title}: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及其微乳液的制备研究{Tag}:0 {Date}:2009-10-22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Year}:2009 {Title}: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化技术的探讨{Tag}:0 {Date}:2009-10-26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钟泰宣 {Year}:1996 {Title}:氨基硅油乳化工艺的研究{Tag}:0 {Journal}:有机硅材料及应用{Issue}:2 {Pages}:9-11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郭丽霞,梅玉娇 {Year}:2000 {Title}:氨基硅油乳化剂的分析与配制{Tag}:0

科技成果——磁流体推进技术

科技成果——磁流体推进技术 技术开发单位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项目简介 该技术是利用海水通过磁场而产生的电磁力来推动海洋装置前进的新技术,它取代了传统螺旋桨、轴系、减速齿轮等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噪声;推进器的磁体、电极等是相对静止的固定装置,不受旋转机械极限功率的限制,可制造超大功率的高速海水推进器,理论航行速度可达150节。 操作简便灵活,改变电极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就可以改变推进装置推力的方向及大小,空间布局灵活,推进器安静舒适。目前,已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超导螺旋式电磁流体推进试验船HEMS-1号,船长为3.2米,排水量约1吨,可搭乘1人,中心磁场为5特斯拉,采用不锈钢镀铂电极,推力可达40-50牛顿,船速2节。该成果获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应用范围低噪音海洋环境勘察、海洋观光旅游。 项目所处阶段实验室研究。 市场前景 世界游轮协会资助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口中有12.3%的人曾经乘坐过游轮,每年还有数以百万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超过6800万的美国人希望乘坐游轮,超过4300万人确定会成行,这意味着潜在的游轮度假市场至少达到570亿美元,最高可能达到850亿美元。我国自1976年9月日本国际游轮珊瑚公主号首次停靠大连港,

访问中国沿海港口的游轮数量逐年上升。据《2010-2011中国邮轮发展报告》,2010年乘坐游轮赴海外旅游的出入境大陆游客达到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同时还有正在兴起的游艇项目,可见我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应用磁流体推进技术,可形成海上观光游轮、游艇,海底观光的水下推进器,实现广大民众的海底观光愿望。磁流体推进技术噪音低、环保,对水下生物影响小,是一种环保、绿色的海洋观光技术。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开发

PVA水凝胶的制备及研究综述

PVA水凝胶的制备与研究 关键词:PVA水凝胶制备研究表征应用 摘要:简要评述了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制备方法,评述了PV A水凝胶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详细介绍了本课题传统PV A水凝胶及温敏性凝胶的制备测试方法,总结了凝胶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PV A水凝胶的发展趋势。 高分子凝胶是基础研究以及技术领域的一种重要材料。凝胶是指溶胀了的高分子聚合物相互联结,形成三维空间网状结构,又在网状结构的空隙中填充了液体介质的分散体系。近几年,高分子水性凝胶(又被称为水凝胶)的研究获得了极大的重视。水凝胶是一种网络结构中含有大量水而不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弹性、储液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常见的水凝胶有聚酰胺水凝胶、聚乙烯醇水凝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敏性水凝胶等。本课题主要针对于PV A水凝胶。 1 PV A水凝胶的制备 PV A水凝胶的制备按照交联的方法可分为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化学交联又分辐射交联和化学试剂交联两大类。辐射交联主要利用电子束、γ射线、紫外线等直接辐射PV A溶液,使得PV A分子问通过产生自由基而交联在一起。化学试剂交联则是采用化学交联剂使得PV A分子间发生化学交联而形成凝胶,常用的交联剂有醛类、硼酸、环氧氯丙烷以及可以与PV A通过配位络台形成凝胶的重金属盐等等。物理交联主要是反复冷冻解冻法。 1.1 物理交联法 通过物理交联法制备聚乙烯醇水凝胶,报道中最多的是使用“冷冻-熔融法”和“冻结-部分脱水法”两种方法。 反复冻融法是将一定浓度的PV A水溶液在-10~-40℃冷冻1d左右,再在25℃条

件下解冻1~3h,即形成物理交联的PV A水凝胶。将其反复冷冻、解冻几次后,就可以使其一些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等有很大的改善。冷冻使水溶液中的PV A的分子链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冻结”下来,接触着的分子链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及链缠结,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等的物理作用紧密结合,在某一微区不在分开,成为“缠结点”。重新冻结时又有新的有序微区形成,这些微区称为“物理交联点”。用冷冻-解冻的办法可以促进分子运动,重新排列,通过分子链的折叠获得具有半结晶或者结晶结构的水凝胶。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冻结-部分脱水法是将PV A水溶液冷冻后置于真空下脱去10%~20%的水,所得到的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类似于反复冻结法。 物理交联法形成的PVA水凝胶其共同点是分子链间通过氢键和微晶区形成 三维网络,即物理交联点,这些交联点随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将

氨基硅油的合成及工艺对比讨论

氨基硅油的合成及工艺对比讨论 袁金亮,周昭亮,傅向东 (广州市旭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65) 摘要:以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或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及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本体聚合的方法制备氨基硅油。通过对影响聚合的催化剂、偶联剂、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的讨论,确定了适宜的聚合条件。对比分析不同原料合成氨基硅油的产率以及简单分析其乳化与应用的差异。 关键词: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 );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氨基硅氧烷;本体聚合;氨基硅油; 氨基硅油即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现已广泛应用于纺织、制革及日化等行业,尤其是纺织印染行业的用量很大[1]。如用作纺织柔软整理剂,可赋予织物柔软、滑爽和丰满的效果,还具有良好的弹性手感。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分子量较大,同时交联性使纤维产生弹性。由于氨基的极性强、易与纤维中的羟基和羧基发生化学反应,使聚硅氧烷主链发生取向定位并吸附于纤维表面,降低了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给予纤维极好的柔软、平滑、耐洗性[2]。同时,氨基的引入提高了聚硅氧烷的亲水性,使其易于乳化,只要采用适当配方和工艺就能得到微乳液,使纤维产生丰满感。 氨基硅油对提高织物附加值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外公司如日本信越、德国瓦克等,都在努力开发高品质的氨基硅油。国内对氨基硅油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乳液漂油、泛黄等问题[3]。 用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俗称线性体)直接与氨基硅氧烷聚合制备氨基硅油或用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开环聚合制备氨基硅油已逐渐普及,本实验将采用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或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与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偶联剂通过本体聚合制备氨基硅油[4]。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和仪器装置 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浙江合盛化工有限公司;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瓦克化学有限公司;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WS 62M),瓦克化学有限公司;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602),南京曙光硅烷化工有限公司;γ-氨丙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江苏晨光偶联剂有限公司;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N-环己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702),中科院有机硅研究院;异构C13醇聚氧乙烯醚(5,7),巴斯夫;KOH,化学纯;甲醇钠,工业级;醋酸:化学纯;布料:精纺涤纶织物,平纹织物,规格为25cm×12cm;电动搅拌器;水浴锅;水循环真空泵,三口烧瓶;温度计。 1.2 实验原理 在碱催化剂条件下,通过D4开环后与偶联剂聚合,反应得到氨基硅油,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目前纳米技术应用广泛,在高强金属材料应用方面尤为突出。本文针对现有主要几种纳米增强金属材料制备工艺方法进行概述并比较,讨论其优缺点。最后还探讨了纳米相增强制备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改进方向,并对纳米结构材料应用领域和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纳米增强制备方法优缺点 随着科技进步,各个领域对于相关材料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纳米增强技术是改善材料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在金属材料领域尤其应用广泛。在电子、汽车、船舶、航天和冶金等行业对高性能复合材料需求迫切,选用最佳制备方法制备出性能更优良的纳米材料是当前复合材料发展的迫切要求。 1 纳米增强技术概述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是由纳米相分散在金属单质或合金基体中而形成的。由于纳米弥散相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强的界面相互作用,纳米相增强金属复合材料在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磁学性能方面不同于一般复合材料,其强度、导电性、导热性、耐磨性能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高[1]。 1.1 机械合金化法 机械合金化法(MA)是一种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通过长时间在高能球磨机中对不同的金属粉末和纳米弥散颗粒进行球磨,粉末经磨球不断的碰撞、挤压、焊合,最后使原料达到原子级的紧密结合的状态,同时将颗粒增强相嵌入金属颗粒中。由于在球磨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晶格畸变、位错、晶界等缺陷,互扩散加强,激活能降低,复合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不同于普通的固态过程,能制备出常规条件下难以制备的新型亚稳态复合材料。 1.2 内氧化法 内氧化法(Internal oxidation)是使合金雾化粉末在高温氧化气氛中发生内氧化,使增强颗粒转化为氧化物,之后在高温氢气气氛中将氧化的金属基体还原出来形成金属基与增强颗粒的混合体,最后在一定的压力下烧结成型。因将材料进行内氧化处理,氧化物在增强颗粒处形核、长大,提高增强粒子的体积分数及材料的整体强度,这样可以提高材料的致密化程度,且可以改善相界面的结合程度,使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1.3 大塑性变形法 大塑性变形法(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是一种独特的纳米粒子金属及金属合金材料制备工艺。较低的温度环境中,大的外部压力作用下,金属材料发

磁流体密封设计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要 本论文以对磁流体的表面张力的分析为出发点,建立了磁流体密封模型,根据磁流体密封力的最小单元——磁性微粒间的引力,结合磁性微粒在磁场下的浓度分布模型,推导出相应的磁流体密封耐压公式,并应用该磁流体密封耐压公式设计船舶艉轴磁流体密封实验装置的主要参数。依照密封装置的主要参数,设计出密封装置的动力源和传动机构。在设计的船舶艉轴磁流体密封实验装置上,对磁流体密封的主要密封参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磁流体密封装置的密封能力的因素,包括磁环、磁流体的性能,密封间隙与密封级数,磁极的齿型及转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密封能力是各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的不合理,都能导致密封能力的降低。船舶艉轴密封实验装置,实现了较高的密封压差,对于实船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1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磁流体也叫磁液或铁流体,它是将磁性微粒掺入到载液中是一种对磁场敏感、可流动的液体磁性材料。磁流体自问世以来,在研磨、抛光、润滑、减振、冷却等领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磁流体在密封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磁流体密封是借助磁流体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的磁流体密封环对气体、液体进行密封,由于它和密封轴之间是通过磁流体进行接触密封,因而避免了密封轴与密封件之间的直接摩擦,降低了附加载荷。在旋转轴密封中具有其它密封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无泄露、无磨损、结构简单、寿命长,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在工业、国防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磁流体密封在低压气体密封中的应用较为简单,因为密封压力低,所需的密封级数较少、密封间隙也可以选的比较大,所以容易实现。同时由于密封级数少,故密封装置的轴向尺寸限制较少,密封间隙大,其他诸如转速、磁极齿型等因素对密封装置的密封能力影响也较小,往往可以采用模糊的理论公式或经验公式对密封装置进行设计,就能满足使用的需要。随着密封压力的升高,磁流体密封耐压公式在磁流体密封装置的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它的理论水平直接决定了密封装置的性能。传统密封理论公式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密封力的来源不明确,计算复杂,适用范围小等等,这就不能很好的满足磁流体高压密封设计的需要。因此,应用新的、合理的密封耐压公式对旋转轴高压密封装置的设计是很必要的。 磁流体在气体密封中的应用已经很多,但是在液体密封中的应用较少,本文将磁流体密封技术应用于船舶艉轴密封中,并采用新的耐压公式,计算出密封装置的参数,设计出密封实验装置,进行了具体实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最后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对船舶艉轴磁流体密封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为今后进行磁流体密封装置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1.2国内外磁流体密封技术的发展现状 2

氨基硅油

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应用实验 一、实验目的 聚硅氧烷是一类有着特殊硅氧主链结构的半有机、半无机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独特的低玻璃化温度、低表面张力特性,以及优良的耐热性、耐候性、憎水性、电绝缘性等性能。典型的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其分子结构示意如下: CH3 Si O n CH3 氨基硅油,即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是二甲基硅油中部分甲基被氨烃基取代后的产物。氨基硅油除保留着二甲基硅油原有的疏水性、脱模性外,氨烃基的存在还可赋予其反应性、吸附性、润滑性及柔软性等性质,因而广泛应用于纺织、制革、日化等行业,尤其是纺织品的染整行业。 氨基硅油作为纺织品的柔软整理剂,可赋予织物柔软、滑爽、丰满等效果,以及良好的弹性手感。近年来,国内对氨基硅油的研究仍在不断加强。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探索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制备一定组成、结构的氨基硅油,并应用氨基硅油对羊毛或涤纶织物进行后整理研究。 二、实验反应机理 氨基硅油中的氨基主要有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芳氨基、季铵盐等,例如: NH2NHCH2CH2NH2NHC2H4NHC2H4NH2OC6H4NH2 其中,不同的氨基赋予氨基硅油不同的应用性能。本次实验用的是仲氨基改性。 氨基硅油的制备方法,主要有:(1)氨烃基硅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2)氨烃基硅氧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3)氨烃基硅烷与端羟基硅氧烷缩合;(4)含氢硅油与烯丙胺加成等。 本实验拟采用氨烃基硅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法,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602)、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来制备氨值为0.1~0.9的氨基硅油,反应式示意如下:

磁流体推进技术概述

磁流体推进的研究 姓名:娄树旗 学号:20090916 班级:04120901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方向) 摘要:磁流体推进是利用海水中电流与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海水运动而产生推力的一种推进方法,可用于船舶、鱼雷、潜艇等水中作业工具,具有振动小、噪声低、操作灵活等优良特点。由于超导磁体的应用,目前磁流体推进技术已处于推进实用化研究阶段,大部分科学难题都已得到解决,但仍有少部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如何完善超导材料及磁体技术。为了能够找到克服技术难题的关键,必须从工作原理对磁流体推进技术作详细的叙述,对磁流体推进器作系统的分析和对比,从中发现线索,找到突破口。 关键词:磁流体推进;超导磁体;工作原理 一、引言: 传统的船舶动力来源一般是人力、自然力、机械力,既耗时又耗力。现代船舶改用电力 作为推动装置,大大简化了操控过程,再加上核能发电技术的日益完善,现代船舶航行现状大为改观,船速更快,船向变化更灵敏。而磁流体概念的诞生又为现代推进技术增加了改进的可行性。 二、磁流体推进的工作原理: 法拉第研究出电与磁的关系后,世人对电磁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至于电磁技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磁流体推进技术便是电与磁相互作用的结果。 带电离子或者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带电粒子受的力叫洛伦兹力,通电 导线受的力叫安培力。该力与离子运动速度或者导体棒中的电流满足左手系,即伸直左手,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离子运动或导体棒中电流的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就是带电粒子或者通电直导线受到的力的方向。磁流体推进技术就是依据以上的基本原理发展起来的。 我 们 先看一个磁流体推进简图(右图所示)。 此图为磁流体推进最简单的矩形通道 图,该矩形长、宽、高分别为L 、a 、b ,电流大小为I, 电流密度为J ,电源电动势为E ,穿过绝缘板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海水受力海水F ,矩形通道受力为推F ,海水流 速为u ,船速为船v 。

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

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摘要水凝胶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的聚合物材料,它在水中能够吸收大量水分而溶胀,并在溶胀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有结构而不被溶解。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水凝胶自人们发现以来,一直被人们广为研究。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在水凝胶制备和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并对水凝胶的应用前景做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水凝胶药物释放壳聚糖染料吸附 凝胶按照分散相介质的不同而分为水凝胶(hydro-gel)、醇凝胶(alcogel)和气凝胶(aerogel)等。水凝胶的分散相介质是水,它是由水溶性分子经过交联后形成的,能够在水中溶胀并且保持大量水分而不溶解的胶态物质。它在水中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显著溶胀,并在显著溶胀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有结构而不被溶解。[1]正因为水凝胶的这种特性,水凝胶能够对外界环境,如温度、pH、电场、磁场等条件变化做出响应。近年来,对水凝胶的研究逐渐深入。水凝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在载药缓释、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大用途,而且在喷墨打印等方面也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水凝胶的制备 (一)PVA水凝胶的制备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科学家曾根康夫最早注意到聚乙烯醇(PVA)水溶液的凝胶化现象。由于PVA水凝胶除了具备一般水凝胶的性能外,具有毒性低、机械性能优良(高弹性模量和高机械强度)、高吸水量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因而倍受青睐。PVA水凝胶在生物医学和工业方面的用途非常广泛[2]。 龚桂胜,钟玉鹏[3]等人利用冷冻-解冻法制备了不同类型高浓度聚乙烯醇(PVA)水凝胶,研究了PVA水凝胶的溶胀率、拉伸强度和流变特性。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高浓度 PVA 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相差较大,高分子量的 PVA 水凝胶的拉伸强度较低;这与低浓度的水凝胶相反。徐冰函[4]首先制备PVA水凝胶,再以PVA 水凝胶作为载体利用反复冷冻的方法成功制备含有二甲基砜的PVA水凝胶。实验制备的MSM/PVA水凝胶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并且可以用于人工敷料的制备。同时研究发现,二甲基矾在PVA水凝胶内缓慢释放,24h后释放量可达55%以上。体外细胞实验证明MSM/PVA水凝胶对细胞无毒副作用,对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1%MSM用VA对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

氨基硅油乳液的制备方法

氨基硅油乳液的制备方法 氨基硅油不溶于水,不能直接用于纤维/织物的柔软整理,必须将其乳化制成乳液才能应用。按乳液粒径分类,目前出现的氨基硅油乳液有三种:普通乳液、微乳液和细乳液。普通乳液粒径为0.5~1.0μm外观为蓝或灰的乳白色液体;微乳液粒径通常小于0.10μm,外观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细乳液则介于两者之间。由于普通乳液粒径大,颗粒表面的双电层较弱,颗粒间易相互作用而凝聚,导致乳化状态破坏,水与油相分离;而微乳液粒径小,乳液呈热力学稳定的分散状态,其贮藏性、耐热及抗剪切稳定性均很优越,一般不破乳,且使用效果极佳。因而,工业场合均力求将氨基硅油进行微乳化[10]。 氨基硅油微乳液胶束很小,能够渗透到纤维内部,为织物提供内在的柔软性和出色的4表面平滑性。微乳液属热力学稳定体系,粘度低且结构稳定,从而减少了聚结或破乳的危险。理论上讲,氨基硅油因为含有极性的氨基而较聚二甲基硅油易乳化,但由于硅氧烷上甲基的疏水性和低氨基含量,与水相比氨基硅油仍具有很低的表面能,使乳化受到一定的限制,表现在随着分子量的升高,乳化难度增加,所以实际上氨基硅油的微乳化往往需用复配乳化剂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否则是比较困难的[6,11]。影响氨基硅油乳化的因素有:①乳化剂的选择和复配②助剂的选择③乳化工艺的选择④温度的影响⑤搅拌及滴加速度⑥pH值的影响⑦水硬度的影响⑧硅油结构的影响⑨氨基硅油含量。 1.1.3.1乳化剂的选择和复配 表面活性剂是微乳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它主要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及增溶作用来实现微乳化。表面活性剂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它能否尽可能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10]。用于氨基硅油微乳化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是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和两性乳化剂。因高度纯化的表面活性剂通常生成不紧密的界面膜,机械强度不高。故优良的乳化剂通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的复合乳化剂,而不是单一的品种。一般是一种亲水性较强的表面活性剂和另一种亲油性较强的表面活性剂复合而成的。由于氨基硅油具有一定的阳离子性,因此应避免使用阴离子型乳化剂,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看,大部分使 用的是非离子乳化剂。常见的非离子型乳化剂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7]: 聚乙二醇型:平平加AEO(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OP(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TX(仲辛基酚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等 多元醇型:Span,T ween(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甘油脂肪酸酯 蔗糖脂肪酸酯 也有使用两性表面活性剂:C12-C15的烷基二甲基叔胺或羧基型、磺酸型两性咪唑啉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用较少,如Ethoquaol C/2(季化聚氧乙烯椰子胺)、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831)、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231)及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等 乳化剂的选择和复配的原则主要是基于乳化剂的HLB值法。所谓HLB值法是指乳化剂的亲水亲友平衡值法。复配乳化剂时,复合乳化剂的HLB值应当大体和被乳化的氨基硅油的HLB值相同,国内外有很多报道采用多种乳化剂复配乳化剂,在一定的乳化条件5下得到了透明或半透明的氨基硅油微乳液[7,8,11]。 1.1.3.2助剂的选择 一般认为,在氨基硅油微乳液体系中加入少量的辅助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澄清透明微乳液的形成。有文献报道在配制乳液过程中添加含氨基的酸及乙二醇单异丙醚,可使配制的微乳液的储存稳定性、稀释稳定性、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及透明性得到提高。Marianne等提出加入醋酸可提高微乳液的透明度,pH值控制在5.5~6.5;Jam es也提出应加入低级脂肪羧酸或无机酸(最好是醋酸),并提出加入脂肪醇可增加微乳液的透明度;Katayama等认为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助剂醇(低碳链的脂肪醇)可以使界面易弯曲,对层状液晶起到稳定作用[10,11]。综上所述,辅助表面活性剂可起到减小界面张力、增加界面膜的滚动性、调节HLB值及界面的自然弯曲的作用。1.1.3.3乳化工艺的选择 微乳液分为油包水型(W/O)、水包油型(O/W)和双连续型3种结构,其类型主要取决于体系中油水界面的曲率。具有自动弯曲向油相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摘要:磁性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概述了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如机械球磨法,水热法,微乳,液法,超声波法等,总结了纳米磁性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magnetic nanomaterials due t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gnetic nanometer material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nano magnetic materials, summarized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such as mechanical ball milling method, hydrothermal method, microemulsion, liquid method, ultrasonic method, summarizes the nanometer magnetic material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he research prospect.

前言 纳米材料因其尺寸小而具有普通块状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如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与普通块状材料相比具有较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磁性纳米材料由于其在高密度信息存储,分离,催化,靶向药物输送和医学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磁性复合纳米材料是以磁性纳米材料为中心核,通过键合、偶联、吸附等相互作用在其表面修饰一种或几种物质而形成的无机或有机复合材料。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有了很大的扩展。磁性材料在信息存储、传感器和磁流体等传统学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随着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纳米磁性材料的应用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提高 信息存储密度、微纳米器件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目前普遍采用化学法制备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具体有溶胶~凝胶法、化学共沉淀法等,而由于生物合成的磁性纳米颗粒表现出更优良的性质。 1.磁性纳米材料的特点 量子尺寸效应:材料的能级间距是和原子数N 成反比的,因此,当颗粒尺度小到一定的程度,颗粒内含有的原子数N 有限,纳米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纳米半导体微粒则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隙变宽。当这能隙间距大于材料物性的热能,磁能,静电能,光子能等等时,就导致纳米粒子特性与宏观材料物性有显著不同。例如,导电的金属在超微颗粒时可以变成绝缘体,磁矩的大小和颗粒中电子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比热亦会反常变化,光谱线会产生向短波长方向的移动,这就是量子尺寸效应的宏观表现。 小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度小到可以与光波波长,磁交换长度,磁畴壁宽度,传导电子德布罗意波长,超导态相干长度等物理特征长度相当或更小时,原有晶体周期性边界条件破坏,物性也就表现出新的效应,如从磁有序变成磁无序,磁矫顽力变化,金属熔点下降等。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穿越势垒的能力,称为量子隧道效应。而在马的脾脏铁蛋白纳米颗粒研究中,发现宏观磁学量如磁化强度,磁通量等也具有隧道效应,这就是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它限定了磁存储信息的时间极限和微电子器件的尺寸极限。 2. 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1水热合成法 水热合成法是液相中制备纳米粒子的一种新方法。一般是在100~300摄氏度温度下和高气压环境下使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与水化合,通过对加速渗透析反应和物理过程的控制,得到改进的无机物,再过滤,洗涤,干燥,从而得到高纯,超细的各类微粒子。研究发现以FeC13为铁源,AOT为表面活性剂,N2H4·H20(50%)为还原剂水热合成 Fe3O4纳米颗粒时,反应温度和时间,表面活性剂和还原剂浓度对最终产物的尺寸形貌、分散性和磁性有明显影响。还有通过调节水热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