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与民间借贷的关联及其应对

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与民间借贷的关联及其应对

2006年以来,为了遏制经济过快过热,国家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金融管理部门综合应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银根紧缩导致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逐渐捉襟见肘。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使民营企业雪上加霜,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了维持生计,纷纷以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为主要融资渠道,致使企业如同饮鸩止渴,高额的利息远远超过企

业的利润,

,2008年11月份,,亏损面达18%,

全国停产、半停产中小企业占总户数的7.5%。①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块状经济区域特色明显,中小企业多,影响尤其严重。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危机,直接反映在人民法院的案件数上,仅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2008年受理涉及企业(包括原告和被告)的民间借贷纠纷为408件,标的10.44亿元,案件数和标的额同比分别增长528%和2141%。②

一、民营企业民间借贷纠纷的特点

1.案件数量和标的额急剧上升。2008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金融纠纷、房地产纠纷1136430件,标的额4773.17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5.24%和13.18%。③浙江省法院2009年一季度受理民商事案件9.9万余件,同比上升34.46%,其中借款、担保等金融纠纷案件上升迅猛,同比上升68.65%,而且有持续演进的势头。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民商事纠纷增多,且引起社会震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同比上升82.2%。

从义乌法院看,2007年涉及民营企业为被告的

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与民间借贷的

关联及其应对

高洪宾陈成建*

摘要: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普遍生存困难。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维持生计,纷纷以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为主要融资渠道,致使企业如同饮鸩止渴。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解困机制,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措施,涉及政府、法院、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等,需要各方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形成共同化解企业困境的合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民营企业借贷困难应对

*作者简介:高洪宾,浙江广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法学会常务理事;陈成建,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

2009年第10期法治研究

民间借贷纠纷65件,标的4876.3万元;2008年涉及民营企业为被告的371件,标的约9.93亿元。

2.被告向多个责任主体转变。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义乌法院审理的涉及企业的标的额为300万元以上民间借贷纠纷中,一件案件以一个企业为被告的9件,占7.8%,标的4268.7万元;两个被告的24件,告主体重复现象明显,如义乌某一大酒店为被告案件共55件,金额达6000余万元;义乌某日化有限公司为被告的案件15件,借款金额达4000余万元;以义乌某集团公司,或其法定代表人,以及关联公司为被告的案件17件,标的4500余万元。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①不少企业是在无法向银行求贷而生产经营急需资金的情况下,转向手续简便利率高的民间借贷,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审判中体现出被告普遍偿付能力低,案件调解率低,判决后执行率不高。②债权人对公司的有限责任形式不信任,要求企业家以个人名义出具借条或者作为担保人的多。多个被告互负连带责任减少了出借方的风险,说明债权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

由于宏观调控,加上金融危机,部分民营企业为维持生计,多头举债,一旦某公司被起诉,其他债权人唯恐起诉时间落后,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也纷纷起诉,甚至以不安抗辩权提前主张权利,引起爆发性诉讼,并且申请法院保全,有时发生多个申请人轮候查封。爆发性诉讼和恐慌性保全导致困境企业处境雪上加霜,往往回天乏力,甚至倒闭。

3.部分企业卷入担保怪圈。涉企民间借贷中,相互担保情况突出,往往某个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容易引发连环诉讼,出现爆发性诉讼和恐慌性保全,担保企业也被卷入巨额担保链纷争,并极有可能导致自身资金链断裂。据统计,300万元以上涉及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纠纷中,3个以上被告的占71.3%,其中不少企业自身资金没有问题,却因为担保卷入诉讼,造成经营困境。如义乌某袜业公司主业生产形势良好,但因为其提供担保的公司出现问题,导致债权人起诉(包括主债务和担保债务)的案件17件,金额4000多万元。

4.企业主涉嫌经济犯罪增多。由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使民营企业贷款困难,资金紧张。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等途径向社会融资。一些企业主有一定的知名度,容易获得社会游资的信任,而从中获利来的快、来的容易,这也就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一些企业主在民间借贷合法的外衣下,实际上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在公安机关已经追查完毕或者正在侦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案件中,涉及企业主18人,上述企业主(包括所属的企业)涉案的标的金额达数亿元。

二、民营企业民间借贷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及成效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解困机制,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措施,涉及政府、法院、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等,需要各方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形成共同化解企业困境的合力。

(一)民营企业民间借贷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

1.政府主导,全方位帮扶困境企业。涉企债务案件的诉讼主体往往只能在纠纷发生后才诉诸法院,尽管法院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帮助企业化解债务风险,但由于存在滞后性,对已经造成的企业资金链断裂以及债务危机很难予以改变。民营企业债务纠纷影响大,涉及面广,仅靠单一手段无法妥善处理。实践证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解困最佳机制是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格局,其中政府调控、支持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政府居主导地位。

温家宝总理强调,“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刺激经济回升。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形成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一揽子标本兼治的计划。

2008年上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去年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又确立了“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政府和银行机构大力救助发生资金困难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如2008年台州飞跃集团出现危机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三级政府随后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维持正常生产。台州7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浙江新飞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飞跃集团核心业务重组成功是在政府主导下为企业解困的成功范例。

又如义乌市委市政府为应对危机,出台了10项

帮扶企业解困脱围的措施,又全面部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服务年”活动,开展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等活动,增强企业信心。最具特色的是成立企业风险办(即帮扶办)。2008年10月16日由市政府下文成立了专门救助企业的工作组——

—“风险办”,并由国资公司拨出1亿元(今年增加到2亿元)作为企业应急资金。由于企业贷款必须先还旧款再贷新款,一些企业在两次贷款之间,寻求民间高利息借款,一旦银行不续贷,企业就难以脱身。义乌“风险办”采取“过河搭桥”法解决企业危局,即“风险办”调动转贷应急资金,帮助困难企业归还银行的到期借款,银行再重新给风险企业办理续贷手续,从而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转贷应急资金的借款期限控制在3至5天之内。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得到帮扶,已为76家规模以上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帮助渡过难关,累计发放转贷资金18.9亿元。

2.能动司法,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周永康同志指出,当前司法机关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稳定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今年3月就提出了人民法院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个“高度关注”、“五个坚持”指导方针。最高法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文件,化解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为应对危机,纷纷出台文件,规范司法行为,慎重把握裁判尺度,对无挽救可能的债务企业,加大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力度;对有发展前景的负债企业,慎用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确需适用的,采取灵活措施,尽量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如上海市高院先后制定《关于上海法院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服务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大局,提供政策支持。

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浙江,70%以上的经济总量、90%以上的新增就业、50%以上的新增财政收入均来自民营企业。浙江省高院推出“八项司法”,坚持“慎用强制,灵活保全”,避免“杀鸡取卵”,实现“放水养鱼”。④针对涉企业债务类案件债权人多,为避免各地受案法院不当采取强制措施,使企业失去通过重组或重整起死回生的机会,及时下发《关于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债务重大案件的集中管辖问题的通知》,并先后指定相关中级法院集中管辖涉及台州的飞跃集团、中汽雷克萨斯汽车销售公司、绍兴的江龙集团等企业债务的重大案件。“明确要求全省各级法院依法妥善、慎重审理金融类、涉企业债务类案件,尽可能维持……中小企业的生存,尽可能减少有挽救希望企业的关门倒闭,防止因过分刚性的手段使本可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陷入困境。”⑤这一些措施在各地法院得到认真地贯彻并取得明显成效。

3.信贷支持,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危机。民间借贷无力承担企业的大笔资金需求,注定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流。2008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调研时表示,将从信贷、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去年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从“从紧”到“灵活”转变,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减轻企业负担。各级金融机构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和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义乌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金融机构推动银行支持企业渡难关,在去年向企业新增贷款103亿元的基础上,义乌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新增贷款在150亿元以上,并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职能部门推出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新举措,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今年开展集中解决历史遗留“两证”问题,补办两证347件,涉及土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增加有效抵押额6亿元以上。在今年3月20日的政银企合作洽谈活动中,16家商业银行当场与252家企业签订授信协议或意向,新增信贷授信79.22亿元。

4.抱团取暖,促进企业转型自救。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有目共睹,但危机从来是“机”大于“危”,越是危机,越存在发展机遇。企业克服困难,自身发展壮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企业本身,逆境之中要临危不惧,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练好内功,强化管理,积极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化危为机。

抱团取暖在当前的经济寒流中对企业生存有着重要意义。应对危机,民营企业改变单兵作战的传统,学会抱团取暖。如注册资本3.16亿元的浙江新飞跃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原飞跃集团出现问题后,由星星集团有限公司、飞跃集团有限公司、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这一重组开创了浙江企业界抱团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范例。义乌市

无缝内衣行业协会设立行业互助基金,为出现资金困难的会员单位提供资金帮助,为行业内的不少企业缓解了资金困难。

(二)及时应对企业困境带来的效果

从全国形势看,据新华社5月20日北京专电,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参加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时表示,中国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初见成效。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材料显示,从2008年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经济已开始见底回升,逐步走出低谷,今年二季度GDP增长预计接近8%。⑥

以义乌为例,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企业的发展信心回升,资金链危机得到缓解,一些企业走出了危机,生产步入正常化轨道,上半年工业经济同比增长5.07%,呈现触底回升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与2008年10月约9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难情况有所不同的是,2009年3月的统计表明,与上月相比,认为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紧张(缺口达20%以上)的占3.5%,认为明显紧张(缺口达10%至20%)的占9%,认为有所紧张(缺口达10%以内)的占22.1%,认为基本正常的占61.9%,可以看出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进一步缓解。

2.涉企债务纠纷数量显著下降。由于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逐步显现,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民间融资行为下降,法院的民间借贷案件数量和诉讼标的直接反映出上述变化。如义乌法院2008年1~5月受理涉及民营企业为被告的民间借贷纠纷312件,标的8.58亿元;而2009年1~5月涉及同类案件为109件,标的2.59亿元。

3.部分困境民营企业成功转型。经过帮扶办公室对困境企业的救助,10家企业经过协调后妥善处理了债务纠纷,适当处置资产,企业有效重整瘦身,主业走上正常运行的轨道;6家企业实现债权人以债抵股,合作经营;两家企业完成债务归并,资产进行了有效重组。如义乌某大型文具公司曾为某汽车销售公司贷款担保,因为汽车公司无法归还贷款,银行要求文具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义乌风险办及时介入,市政府减免企业的一些费用,同时帮助文具公司对汽车销售公司进行重组。两家企业同时解困,信贷资产也得到保障。

4.民间高利融资行为得到遏制。由于帮扶办公室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主营业务稳定,因对外提供担保、履行担保义务而引发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和主业正常、资金周转产生困难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而且提供的周转金周期短、利率低、成本低,资金流转快,借款利息以6个月的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借款期限控制在3至5天之内,还贷有困难的企业可以申请周转金转贷,民间高利融资行为失去很大的市场。

三、应对民营企业民间借贷问题的思考

当前,危机仍在持续,影响还没有见底,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有效化解金融危机不应该仅仅在于个案的解决,而应突破个案,着眼于有利于企业今后发展的多元化长效解困机制的构建。

(一)制定合理扶持民企的倾斜政策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说起中小企业的困境就简单化为融资难,如果我们对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中小企业的难不仅体现在金融资源的难以获得,更是在税收制度、财政制度、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制度供给上呈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扭曲和残缺。⑦

当前,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三个不”的问题:一是民营企业的作用与地位不对称。《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找到一组数据: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使用了中国经济中20%的金融资源,提供了中国75%的城市就业,创造了中国60%的GDP 和出口,贡献了60%的税收……,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发展的基石,带动经济体摆脱金融危机的“活跃细胞”⑧。而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而民营企业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低下又是不争的事实。在政策上明显地厚公薄私,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不同而区别对待,对大企业、公有制企业优惠多,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优惠少;法律上未能一视同仁,门槛难入、融资瓶颈、税收歧视、垄断大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还没有解决。二是对民营企业保护、扶持说的与做的不相符。国有、集体、个体经济平等保护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已经深入人心,但这更多的是体现在宣示意义上而非在实践层面上。如发展民营经济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经济36条)真正落实兑现的甚少。法律上、政策上、执法上实际存在的不平等,导致在融

资、税收、土地使用、权益保护等方面对民营企业有很多歧视,现实中民营企业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这在融资不平等方面尤其突出。如今年3月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落实没到位。三是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享有的权利不对称。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对营造和谐的劳资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承载着不少的社会责任。在美国,政府采购中23%的份额必须给中小企业,大企业中20%的项目要包给中小企业来做。但在我国,权利义务不平等,没有强制性扶持民营企业的规定,其享受的权利与其社会责任而言,悬殊明显,更不用说现实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了。为此,笔者认为应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来解决上述问题。

1.完善立法体系,健全公平的法律保障环境。在宏观层面,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政策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明确各种所有制企业在现实中的平等地位,通过经济法律、法规保障民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平等法律地位,在程序、实体上保障民营企业享受平等法律救济的制度,甚至是相对向民营企业倾斜的扶持政策。建议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差别,在准入门槛、税收政策、信用体系、信贷支持、产权改革、维权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应改革和完善,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竞争的环境。正如许小年教授在杭州“大力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的演讲中所言“对民营企业而言,能够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才是最重要的”。⑨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正公开的执法环境。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地方性的立法占到有关民营企业立法的70%;制定的地方法律规范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性内容,极少部分真正体现权利和义务对应的法律保护。市场经济讲究平等竞争,政府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节,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维护执法公正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行政执法和管理过程中,公正执法,不偏不倚,彻底摈弃对民营经济的歧视观念,平等保护民营企业。

3.创新金融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民营企业融资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社科院调研透露,到目前为止,仍有超过90%的中小企业感到融资难。有鉴于此,金融部门需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创新和改善金融业的服务。(1)可以学习、借鉴民间借贷的操作方法,如从信用状况、还款能力、财产波动等方面筛选借款人,注意选择贷款人,进行全程跟踪管理。(2)注意采用吸纳民间资本、推广委托贷款等方式,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允许社会资金进入银行投资。(3)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密切注意民间资本的流向,防止发生金融突发事件。(4)完善信用征集、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方便。(5)央行相关人士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将是下一阶段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建议修改完善商业银行贷款规则,完善民营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途径,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限定各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最低比例,引导银行贷款流向民营企业,鼓励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序、协调、健康发展。

(二)民营企业民间借贷慎用刑法调整

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是多种因素叠加交织的结果,往往涉及民刑交叉问题。正确区分罪与非罪,分清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在经济寒冬的现实条件下尤为重要。目前,对民营企业民间借贷问题的处理上,司法实践以及舆情民意存在过分强调刑事责任的倾向。这是一种对刑法的误读。笔者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处理这类问题不可矫枉过正,真理越雷池半步就成为谬误。理由如下:

1.从经济政策大环境看。国际上,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外部需求急剧萎缩。我国宏观经济在原实施“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方针指导下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全球金融风暴突现。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立法上、政策上、执法上等诸多不公平的待遇,特别在融资方面尤其突出,造成民营企业度日维艰。在这干旱的年代到处找水维生,哪怕是“脏水、臭水”一时分不清也属无奈,对此应宽容为怀。

2.从社会危害性看。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而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往往又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密切联系。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民营企业与民间借贷的关联及是非,正是与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相联系的反映。从司法实践看,民间借贷往往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但如果仅仅是吸收社会资金进行个人发展或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而未进行资本、货币经营。

民间借贷的民营企业及其企业主借款的实际流向、用途主要是为了归还贷款、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或者项目投资,而不是以非法牟利或非法占有为目的,其行为虽然有一定的刑事违法性,但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应适用刑法调整。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刑事违法性不能脱离社会危害性而存在,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或者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不值得用刑法加以规范的行为,也不能被规定为犯罪,这体现了刑法紧缩“犯罪圈”的人权保障机能。⑩

3.从社会效果看。如果用刑法调整,则企业主被判刑,导致企业瘫痪、员工失业、债权人的权利也失去保障,引起社会更大的动荡。如果用民法调整,则能保一大片。所以说,适用民法调整和刑法调整的利弊是一目了然的。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义乌民营企业民间借贷案件的标的额达十几亿元,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刑的仅为两人。实践表明,非刑事的手段处理民营企业民间借贷案件对债权人、债务人以及担保人都是益大于弊,而且有利于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对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纠纷,要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一般不应用刑法进行调整。

(三)准确打击危害金融秩序的犯罪行为

打击是最好的预防,通过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可以有力遏制扰乱金融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在这方面,浙江义乌有较好的经验,他们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非法金融犯罪的界限,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犯罪行为,组织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银监会、人民银行、经济发展局、工商局等单位开展联合行动,设立举报电话,对从事高利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行为接受群众监督,重点打击以下对象:携带集资款逃跑的;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輥輯訛总体原则是:对确实涉嫌犯罪的,依法启动刑事程序;对不涉嫌犯罪的,按照民事纠纷处理。

注释:

①赵涛:《中央六策挺中小企业》,载《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

第9期。

②如没有特别注明,本文所引用的诉讼数据、案例均以义乌

法院为样本;感谢中国人民银行义乌市支行、义乌市经济发展局等部门提供的数据和资料。

③张召国:《非凡的年代创造非凡的业绩》,载《中国审判》2009

年第4期。

④余建华、孟焕良:《民营经济东方风来好远航——

—浙江法院能动司法服务民营企业纪实》,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7月7日第1版。

⑤同注④。

⑥“国家统计局专家称二季度GDP增长可能接近8%”,http:

//https://www.doczj.com/doc/8317102943.html,/20090624/n264715288.shtml,2009年6月30日访问。

⑦马光远:《40%的中小企业已倒闭,谁来救助剩下的60%》,

http://https://www.doczj.com/doc/8317102943.html,/a/20090615/000013.htm,2009

年6月29日访问。

⑧王健君:“《瞭望》:中小企业成为融资贫困地带”,http://

https://www.doczj.com/doc/8317102943.html,/system/2009/04/13/010481148.shtml,2009年5月27日访问。

⑨许小年:《许小年的胃口》,载《浙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页。

⑩孙国祥:《社会危害性的刑法地位刍议》,转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刑法学》2008年第10期。

輥輯訛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69、315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