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类活用优秀教学案

词类活用优秀教学案

词类活用优秀教学案
词类活用优秀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

概念阐述

在古代汉语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些词能够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使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是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如果谓语是不及物动词的话则不能带宾语。主语和宾语主要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或介宾短语充当。

判别词类活用的最好方法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在文言句子中,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就是看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现代汉语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

1、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活用为状语

(3)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2、动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3、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4、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3)数词活用为名词(4)数词的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的规律方法探究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沛公欲王关中。(王:为王、称王)(《鸿门宴》)

(4)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5)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保佑)(《曹刿论战》)

(7)江水又东(东:向东流)(《水经注》规律①:助动词(能、欲、敢、肯等)或副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2)以故其后名之曰:(名:取名)(《游褒禅山记》)

(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赤壁赋》)(4)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孟子》)

(5)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樵:砍柴)(《赤壁赋》)

规律②: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鸿门宴》)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3)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③: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且名词之间不是并列关系,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本义为“网”,用为动词“捕捞”)(《陈涉世家》) 规律④: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总结:(1)名词前加能愿动词或副词。

(2)名词前没有动词,其后带宾语。

(3)名词与名词连用。

(4)“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日:每天)(《劝学》)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鸿门宴》)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一天天月:一月月)(《六国论》)(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向西东:向东)(《赤壁赋》)

规律①: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项脊轩志》

(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黔之驴》)

(3)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堂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5)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鸿门宴》)

(6)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狼》)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愚公移山》

规律②: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是用作动词的主语的,就应该是用作状语。

1、动词活用为名词。

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⑵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①:动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⑶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

⑷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⑸烛之武退秦师(退,原为撤退的意思,使……撤退)

⑹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

⑺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起舞,哭泣)

规律②:不及物动词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1、形容词活用名词

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聪明的人、愚蠢的人。

⑵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锐: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⑶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

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贤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⑸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年轻(长)的人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

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亲近;远:远

⑶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轻:看轻。

⑷不知东方之既白白:露出白色

⑸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⑹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⑺火尚足以明明:照明。

⑻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规律:主语+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活用为动词⑴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⑵二三其德。二三:反复变化,没有定准

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2、活用为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一:一个整体

3、活用为形容词或副词。⑴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

⑵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4、数词的意动用法。⑴故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做一样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生气、发怒。

(3)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4)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5)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6)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生、活。

(7)中军置酒饮归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饮。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习:让……学习

(9)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失:使……失望

规律: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绿。

(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急:使……急。

(4)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规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为王。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

(3)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臣(友):使……为臣(友)。

规律:名词的使动用法是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动+宾】=【以】+宾+【为】+动

译为:“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1、形容词意动用法

(1)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2)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3)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奇、壮:认为……不平凡、雄壮。

(4)梁以此奇籍。奇:认为……不平凡。

(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觉得……小了。

规律: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以……为老师)

(2)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

(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为朋友)

(4)孟尝君客我。(客:以……为客)

规律: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是“为宾语怎么样”。这里所说的动词,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为……担忧

⑵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死:为……而死

⑶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为……写序

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

⑸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能够吗?

⑹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死,为……而死

⑺多情自古伤离别。(《雨霖铃》)——伤,为……伤感、伤心

⑻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

⑼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谢,向……谢罪。

⑽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老人说:“替我穿上鞋子。”张良给老人取来鞋子,就跪在桥上替老人把鞋穿好。

习题训练与讲解

一、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提示1: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左传?哀公十六年》

3、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提示2: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4、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5、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韩愈《原道》)

提示3: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6、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报任安书》

7、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

二、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提示1: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9、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徐珂《冯婉贞》)

10、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11、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

提示2: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3、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庄子?盗跖》

三、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提示1: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4、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15、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韩非子?问田》

1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提示2: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17、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18、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提示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19、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20、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韩非子?外右上》

21、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经?小雅?斯干》

提示4: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22、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提示5: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23、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淮南子?主术》

24、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四、找出句子中使动用的动词。

提示1: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如:

25、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淮阴侯列传》

26、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2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贾谊《治安策》

2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国语?周语下》

提示2:动词的使动用,不但能够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2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0、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31、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小雅?斯干》

提示3:宾语省略

3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33、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孟子?万章上》

提示4: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用法无别

34、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孟子?公孙丑上》

35、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上》

提示5: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36、欲所以时降武。《汉书?苏武传》

37、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6: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38、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提示7:使动用法的动词宾语后面,有的还有补语。

39、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信陵君列传》

40、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左传?庄公十九年》

五、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形容词。

提示1: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41、明主不滥富贵其臣。《商君书.画策》

42、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孟子?尽心下》

43、请问安国众民如何?《晏子春秋?内杂问下》

44、(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史记?吕不韦列传》

45、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论语?宪问》

4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7、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上》

4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修身》

提示2: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4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六、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提示: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50、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五蠹》

51、傅之翼者两其足。《汉书?董仲舒传》

52、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53、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战国策?楚策一》

54、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

七、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提示1: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5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

56、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知度》

57、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

58、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59、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

60、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6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62、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上》

提示2: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63、臣闻王者父天母地。《后汉书?李固传》

64、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65、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66、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史记?扁鹊列传》

67、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后汉书?崔栻传》

提示3: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68、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提示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69、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70、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庄子?秋水》

71、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史记?商君列传》

72、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73、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战国策?魏策四》

74、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史记?滑稽列传》

75、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76、夫差智太宰而愚子胥,故灭于越。《韩非子?难三》

提示5: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77、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说苑?建本》

提示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7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79、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80、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柳宗元《断刑论》)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三 2011-01-02 20:51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字本是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做谓语。又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做宾语。这就叫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 ⒐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 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 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 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 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 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⒘项伯杀人,臣活之。(第二册《鸿门宴》) 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册《伶官传序》)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必修词类活用总结

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常识 一、使动用法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二、意动用法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名词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 ——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词类活用这个高考考点。 2、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3、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基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总结名词活用的规律 2、掌握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的意思 不胫而走晨钟暮鼓车载斗量风餐露宿汗牛充栋祸国殃民游戏人生千金一刻二、名词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2、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活用为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所”字结构中,“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二)名词用作状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课堂小结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四、课堂练习分析并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草木皆兵星罗棋布 大楚兴,陈胜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烈。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专题学案:快速破解文言文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课堂目标: 解决一个重点:探讨归纳“三定法”,快速破解文言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突破一个难点:能清楚地区分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 一.讨论探究,归纳方法 1.翻译下列划线句子,并找出用词类活用的采分点。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归纳总结词类活用翻译的三个步骤 3.学以致用,定向训练(分别翻译划线的句子) (1)2014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参考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点评】关键字词“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易”,与语境切合,翻译为“好走”;“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走”。 (2)2013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

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参考答案:①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3)2010年广东卷选段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②译: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士兵擂鼓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麾,1分;河,古今异义,1分;大意,1分。) (4)2009年广东卷选段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5)2008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①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答案】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1)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词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不同,一词多义是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释为“手指”是名词,释为“指点”、“提出”则是动词,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词类活用通常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如“沛公军霸上”学生常释为“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这就是对词类活用的陌生所造成的),因此这也成为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遇词类活用,学生都会如临大敌,精神高度紧张,而教师也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我常想,如能恰当运用学生已掌握的,或略加解释则懂之的词语与之相对照、印证、补充,会收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效果,何乐而不为。我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成语大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并为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会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相应规律,并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和解释。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以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为例作简单说明: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可表示行为的方式、状态、工具、处所、时间等内容,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行为、动作的特征和状态,有比喻的作用,常翻译为“像……一样”,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像鸟的翅膀那样”。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仍大量保留下来:“星罗棋布”就是“像星星一样罗列天空,像棋子一样布满棋盘,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席卷天下、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狼吞虎咽、神出鬼没……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它的翻译方式为“以(用、拿、凭)……”像这种结构的成语有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言传身教、刀耕火种、耳闻目睹……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翻译为“于(在、向、以)……”,这样的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名词直接带宾语 两个名词连用 名词后有代词 刑人如恐不胜 驴不胜怒,蹄之 ①换一个动词:刑-处罚 ②介词+名词+动词: 用蹄踢 ③名词前加一个动词:虏-俘虏 名词处在结构助词“所”字后 若属且皆为所虏 名词与动词连用 用“而”连接 不用“而” 连接 儿涕而去 相如乃前曰 名词带补语 沛公军霸上 名词受副词修饰 春师遂东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处在句末,而其前又没有动词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 中则四月花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形容词直接带宾语 素善留侯张良 ① 换一个动词。善-交好 ② 在形容词前加一个动词。先-抢先 在“所”字后 公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在能愿动词后 火尚足以明也 与动词连用 秦王与群臣视而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例如:予分当引决。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

文言现象之二——词类活用(教案)

(教案)文言现象之二——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试题,指导学生寻求规律,掌握重点。 2、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品格。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难点】意动与使动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练习】读读下列句子,看看有什么特点 1、你的脸色苍白极了,连那艳润如樱的嘴唇也失去了血色,只有那美目清亮如星,暗淡了天上的星辰。 2、怎么样呢,在那个苦洼子里扑通了一辈子,闹了一肚子苦水,最后像一场梦。(浩然《金光大道》) 3、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牵手》) 4、摘一片绿叶,点缀风雨的路途,扯一片云,轻盈奔波的脚步。 5、好的人生应该有山有水,有寂寞也有欢愉,那些流年物语,终是灿烂了过往,唯美了时光。 6、一曲缓缓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似一股清泉轻轻地掠过温热的梦床,倾听午夜星空的呢喃呓语,醉了往事,瘦了流年。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 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 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想一想】]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词类活用教的学案.docx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 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 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高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 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 ,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定语 )+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 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 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 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 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 1】名词 +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 ③籍吏民,封府库。 .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 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资料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 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一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边邑 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既东封郑(封,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肆其西封(肆,形容词作动词,扩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作动,损害 第5课《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上朝服 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使……听闻 箕踞以骂曰(箕,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次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头发上指(上,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左右既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断其坐股(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砍断 第6课《鸿门宴》 ①名词的活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作状语,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状语,像鸟翅那样

间至军中(间,作状语,从小路 沛公军霸上(军,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作动词,称王 籍吏民(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作动词,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作动词,处罚 道芷阳间行(道,作动词,取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让…为王 ②动词的活用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动,使……活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使……止 拔剑撞而破之(破,作使动,使……破 ③形容词的活用 沛公今事有急(急,作名词,紧急情况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作名词,老交情 素善留侯张良(善,作动词,与……交好 必修二 第4课《诗经》两首 ①名词的活用 其黄而陨(黄,作动词,变黄 雨雪霏霏(雨,作动词,下 夙兴夜寐(夙、夜,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岂不日戒(日,作状语,天天 ②形容词的活用 三岁食贫(贫,形容词作名词,贫乏 ③数词的活用 士贰其行(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二、三,使动,使…三心二意 第5课《离骚》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昂,使……高。 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 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鸣,使……鸣。

词类活用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授课教师:沈跃红 授课班级:16综计1 授课地点:16综计1班教室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8日上午第三节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2、了解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3、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基本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例句所属的名词活用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 并加以概括。 教学难点:区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不同点。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 二、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先举例,从例子中找出共通点,总结出规律。引导学生由概念走 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1、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例句: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能、欲、愿、足、可)+名词 例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2、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黔之驴》) 3、沛公军霸上。(军:驻扎,带补语“霸上”)《鸿门宴》 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名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代词 名词+介词结构 名词+名词 例句:1、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讲)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词类活用教学案.docx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咼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主语+[状语]+谓语V补>+(定语)+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 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1】名词+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籍吏民,封府库。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 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例如:予分当引决。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

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

7词类活用答案

词类活用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名词活用知识点规律说明,系统全面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相关知识。 2.复习课内名词类活用现象,丰富课内相关积累。 3.加强训练,提高课外名词知识运用及考查的能力。 【学习要点】 1.名词活用相关语法知识。 2.识记课内名词活用现象。 一、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自圆.其说B.不胫.而走C.降.龙伏虎D.貌.合神离 例2.【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 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18.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 例3.【2012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 例4.【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2)布衣 ..草履而牧羊() 二、考点简析 第1、2例以选择题形式辨析实词的活用情况,重点是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其它活用情况,第1例中“鬼”、“禨”与B项中的“胫(长腿)”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其它的“病”是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舟”是名词作状语,乘船,表明出行的的方式,凭借的工具;“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第2例中的的“祠”与A项中的“雨(下雨)”、D项中的“道(取道)”是名词作动词。 第3、4例是同一年中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知识点的集中考察,虽然题型不同,但难度不高,主要检测学生的灵活性。例3中,“妻”活用为动词,根据语境是“嫁作妻子”的意思;例4中,“布衣”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前后语境明白晓畅。该题的失分主要在于学生“想当然”地把该词往文化常识上靠,解释为“平民”,缺乏对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斟酌。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种树郭橐驼传》* 2.病瘘(病:患……病)《种树郭橐驼传》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种树郭橐驼传》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掐)《种树郭橐驼传》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种树郭橐驼传》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病梅馆记》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促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