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XXX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年理论文章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忧患意识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便有“居安思危,思则有略,有备无患”之说:孔子也提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则提醒人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哲的这些警世名言,是从当时社会政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包含着社会政治中“安危”、“存亡”、“治乱”、“生死”等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深刻辩证法思想。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由于统治者常怀忧患之思和自警之心而造就“太平盛世”的现象不胜枚举,如唐太宗接纳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当然,因为统治者不思进取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譬如清朝晚期,统治者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及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又以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促使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赶走了帝国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反复证明,增强忧患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达到政治清明、社

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历史经验

承载着救国救民的庄严历史使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依靠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自律机制,凭借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逐步从一个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且处于秘密状态的党,发展为目前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并不断壮大的政党。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86年的历史,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始终。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特别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明确指出,凡事要设想一切可能的困难,然后才能想出克服一切困难的办法,走向光明的前途。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他又提醒全党同志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也再三要求全党同志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认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繁重的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要向全党同志十分鲜明的强调,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实践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与长期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

增强忧患意识是针对新时期国内外形势所作的战略思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骄人成就,但是,胡锦涛同志仍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反复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2002年末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他就发出号召,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2005年初,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他又强调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这些言论是中央领导层身处“盛世”而发出的“警言”,不仅源于对我国历史上爱国志士忧患传统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忧患意识的继承发展,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科学运用,更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冷静分析,基于对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正确把握。

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期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种价值理念,我认为忧患意识主要包含三重含义:其一,它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精神,要求执政者居于安全、成功之时,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正如古人所语:“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其二,它以人民利益、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从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升华为党员、干部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它是一种科学的预见意识和积极的防范意识,要求自觉正视问题,在忧患中发现差距、唤起警觉,在忧患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要把忧患意识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上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正是基于此,我们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把忧患意识作为自己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时刻牢记自己对党的事业应该具有的使命感,把忧患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困难的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始终坚持心系人民,要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帮民之所困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对人民所承担的庄严职

责,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必须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辩证客观地看待我们党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收入差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凸现出来;以权谋私、奢侈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悲观失望,对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辩证客观地看待成就和问题,对待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论鲁迅的“志士之祸”

论鲁迅的“志士之祸”-学术研究论文 论鲁迅的“志士之祸” 张全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澳门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志士”一直是一个褒义词,指那些有高尚志向和道德节操的人。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从此“志士仁人”或“仁人志士”就成为汉语中极富表彰性的词汇,一直沿用至今。但在鲁迅笔下,“志士”常常成为他讽刺、挖苦甚至贬斥的对象。在《破恶声论》中,他谈到一些所谓的“志士”禁止农人搞祭祀活动时就愤怒地写道:“农人之慰,而志士禁之,则志士之祸,烈于暴主远矣。”正是在这句话中,鲁迅提出了“志士之祸”的概念。从《破恶声论》整篇文章来看,鲁迅对“志士”的讨伐,不只限于禁止农人娱乐这一件事,而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乱相,充分表达了他对“志士”的厌恶与批判。“志士”历来被看作社会的精英、民族的栋梁,何以会遭受鲁迅如此激烈的笔伐?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要搞清楚“志士之祸”的含义,先要分析“志士”一词在《破恶声论》中的含义。纵观全文,“志士”一词一共出现了15次,分别归属在13句话中。此外还有含义十分相近的“伪士”一词,出现了一次,未列入统计数据。为了后面的论述方便,我将这13句话划分为五组,具体如下。 第一组:……志士多危心,亦相率赴欧墨,欲采掇其文化,而纳之宗邦。 第二组:(1)今者古国胜民,素为吾志士所鄙夷不屑道者,则成入自觉之境矣。(2)崇侵略者类有机,兽性其上也,最有奴子性,中国志士何隶乎?(3)而吾志士弗念也,举世滔滔,颂美侵略,暴俄强德,向往之如慕乐园……(4)今志士奈何独不念之,谓自取其殃而加之谤……

第三组:(1)虽中国志士谓之迷,而吾则谓此乃向上之民,欲离是有限相对之现世,以趣无限绝对之至上者也。(2)国民既觉,学事当兴,而志士多贫穷……计惟有占祠庙以教子弟。(3)若在南方,乃更有一意于禁止赛会之志士。(4)号志士者起,乃谓乡人事此,足以丧财费时,奔走号呼,力施遏止……(5)农人之慰,而志士犯之,则志士之祸,烈于暴主远矣。 第四组:……然此破迷信之志士,则正敕定正信宗教之健仆哉。 第五组:(1)故病中国今日之扰攘者,则患志士英雄之多而患人之少。志士英雄,非不祥也,顾蒙帼面而不能白心,则神气恶浊,每感人而令之病。(2)顾志士英雄不肯也,则惟解析其言,用晓其张主之非是而已矣。 以上五组言论,除第五组是总论“志士”的特点外,其余四组分别代表了四类人,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组指面对民族忧患,率先赴欧美学习先进经验,“苏古纳新”以图救国的知识分子。鲁迅一方面肯定了他们在救国问题上的积极努力,认为”中国之人,庶赖此数硕士而不殄灭”,但同时鲁迅也指出,他们学习西方仅得其皮毛,未能改变中国的“寂漠”状况。 第二组指那些鄙视印度、波兰等落后国家,崇拜武力,崇尚侵略的进化论者和主张以武力解决中国问题的革命者。这一观点在《文化偏至论》中也有表达,他将那些“竞言武事”的人,讥为“辁才小慧之徒”。 第三组指那些反对宗教、反对迷信的文人。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大力宣扬迷信,引发了士人对迷信的反感;又加上庚子事变引发的危机,清政府被迫实行了“新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破除迷信,“废庙兴学”。鲁迅对这一做法十分厌恶,愤怒地写下“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句子,其中“伪士”

十七大心得体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十七大心得体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的最后部分,谆谆告诫全党:“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出席党的十7大的代表一致认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自觉按照报告的要求,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 “四个一定要”集中概括了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具有鲜明针对性和现实性。而强调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清形势和任务,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从而走在时代和群众的前列。 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党员领导干部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牢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无论是从加快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角度看,还是从党的作风建设看,都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

意识。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才能辩证地看待形势,辩证地看待成绩,勇于直面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不走错路,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我国古代就有“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之说。时刻忧国、忧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共产党人对事业发展必须保持的一种强烈意识。 提高防患能力,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作为党员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就要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勤勉工作,更加严格自律,更加自觉地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增强忧患意识,最根本的是提高防患能力。而防患的首要之举,就是把发展搞上去,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做到固本强基,防患于未然。 人民群众是从我们身上,从我们的一言一行来评价党的形象、党的工作的。对基层干部而言,既要看到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清醒认识到面对的挑战和困难,通过扎实的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 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改革创新,始终保持一种昂扬、振奋的状态。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党内,我们‘忧’的是党风能否根本好转,反腐败如何治本。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官

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论文

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对象,其国家安全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忧患意识非常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内部的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 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国家安全的十大构成因素: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当前, 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仍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类传统的区域, 忽视了对文化、信息等新兴领域的认识。比如, 成都一大学生毕业后到承担国防重点攻关任务的某研究所工作。一天,他为了向网友展示自己掌握的歼十战斗机专业水准,抱着别人的信息都不准确,自己从事过这项研究,应当有责任发表一篇最权威的文章的想法, 在网上编发了帖子, 告知网友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泄露了国家秘密。这个大学生网上泄密, 表现出极差的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倘若他稍有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保密意识,也就不会将国家秘密泄露出去而造成终生悔恨。再如, 2007 年5 月16日,三个大学生因在当年1 月份参加考研时, 用摄像头、隐形耳机等作弊,涉嫌盗窃国家机密, 而在西安沙坪区法院受审。这些事件说明, 当前有些大学生不把国家安全放在心上,不能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放松了警惕,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国防意识。 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第一,意识形态淡化的副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文革时期,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导致我国在外交中陷入孤立境地。为克服此种弊端,改革开放后,在国际交往中日益淡化意识形态因素。这虽有合理性、必然性,但难免导致国家安全意识的降低。第二,大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在教室、宿舍、食堂中打转转,社会交往很少,缺少社会经验,这就很难接触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自然对其危害缺乏亲身体验,对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体会不深。第三,学校进行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缺少针对性,方式僵化,内容空洞,引不起学生共鸣,效果欠佳。第四,由于当今社会腐败蔓延,思想政治课内容凝固僵化、空洞抽象,目前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越教育越不信。国家安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课,自然也受到株连,不仅不受重视,反而心存抵触,自然就难见效果了。

鲁迅的忧患意识

2、怎样看鲁迅的忧患意识。(50分)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作品集中了我们民族先进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中华民族全部感情和所有愿望。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其中反封建的民族精华部分,也看到了他在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中所体现的忧患意识。 忧患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产生的古老精神现象之一。孔子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也有不朽命题:“生于忧虑,死于安乐”,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都笼罩着浓重的忧郁和悲哀:为了实现举贤荐能和修明法度的政治理想,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可以说,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是我国古代文学忧患意识的精华,为后世人们称颂。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屈原的忧愤只限于阴险的小人,昏昧的君主。而鲁迅的忧愤却在于整个社会制度。鲁迅不像屈原那样想要“补天”,只是在传统的范围里鸣不平,他对封建关系不存任何幻想,他是封建专制彻底的、不妥协的叛逆者。这种精神体现在他那一系列反对封建礼教和改造国民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从课本中读到鲁迅的作品,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那时候,只知道他很有名,只感到他的文章很深奥。渐渐地,长大了,他的作品读多了,对他的了解也多了些。才知道他的文章确实思想很深沉,笔锋很犀利,总感觉到字里行间流淌着分明地爱与憎,洋溢着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包含着许多深刻地思考。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日渐高大,思想也在不断地涤荡着我的心灵。特别是他在历经坎坷的人生境遇中,却还能心系国运,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气概,其胸怀令人敬佩,其气度令人震憾,其忧思令人深省。 一、鲁迅作品中的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用非常 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应该时刻抱有警惕之心。所以,我认为,忧患意识是关注社会和自身命运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对现状及前途的一种忧虑与思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鲁迅先生的这种忧患意识是极其浓烈的,尤其是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且,他不仅对民族的存亡与发展有着浓烈的忧患意识;还能在继承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大胆宣扬积极进取的文化意识。 (一)小说中的忧患意识 鲁迅的短篇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将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划时代的杰作,他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进行小说创作的第一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写下了大量短篇小说并结集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我认为,这是他对封建文化与文学的一次革新,他深刻认识到封建文化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的束缚,希望通过文化的变革来改变国民思想上的奴役。这一次重要的变革与创新,正是他对旧的传统文化的忧思,是一次大胆地创新。从内容上,他的小说画出了当时中国人的灵魂,反应了现代中国下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愿望与要求,这是源于他对现实社会敏锐的观察与深沉的思考,他能将自己“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达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③,做到了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这所未想。这是鲁迅先生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能够放开眼界,去审思全局,去深刻挖掘社会问题的浓厚忧患意识的体现。 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主题是反封建,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 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扞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军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差距,扩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维护好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关注和维护好我国的海洋、太空、电磁、生态、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谈谈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谈谈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姓名:吴君可班级:1202(net)专业:软件开发(net方向)学号:201202050233 前言: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向着总体和平的方向发展,但战争的威胁任然存在。局部战争,恐怖主义,霸权政治。对世界的和平与国家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理应关心,关注这类事件的发生,时刻警惕敌对势力的威胁与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对国内外大大事的关注,增强国家忧患意识,增强国家责任感,使命感。 一、国家忧患意识是什么及其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我认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集体乃至个人的荣辱兴衰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民族危机感和使命感产生的动力源。人类的历史表明,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最终结果,势必会走上国破家亡的衰败之路。而忧患意识首先是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大清王朝末年的衰败,直至丧权辱国悲剧的不断上演,就是明证。 其二,忧患意识是唤起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警示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是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集中反映。 其三,忧患意识是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的助推器。国防观念的强弱,事关国家安危存亡。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国防和国防观念的强弱,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稳固的重要基石。建国之初,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充满忧患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对此,毛泽东同志的解释是,这首歌,教人们居安思危。因此说,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执政者、决策者长远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把握机遇,也认清挑战;既看到成绩,也认清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永不自满地向前迈进。 一个民族有了忧患意识,才能自强不息;一个国家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兴旺发达;一支军队有了忧患意识,才能无往不胜。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就是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也是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的确,人类的发展史一再证明,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及个人来说,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二、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及其现状: 众所周知,自70年代对越反击战后,我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无明显对外战争,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而一国的周边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儒守官家学渊源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744),他在

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体擦民情休戚与共 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也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

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心得体会

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心得体会导读:本文是关于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您!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

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军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差距,扩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维护好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关注和维护好我国的海洋、太空、电磁、生态、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新视角

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新视角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是由我国国情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忧患意识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正确把握国情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忧患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确定成才目标,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切入点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一次强调:“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在看到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更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深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忧患意识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落后现象和困难所隐含凶险的清醒认识与思想准备,或者是对升平形势下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在中国历史上,忧患意识有一个特定的指向,即指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它饱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远见卓识,具有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意识。首先,无论是面临困境还是身处福安之地,正确的忧患意识能使人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戒骄戒躁,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其次,可以充分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拼搏进取、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振邦兴国。纵观中国历史,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居安思危、自强不息、挫而复起、穷且弥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古代,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有些原本可能酿成重大灾难,但由于被忧患之士觉察,又与统治阶级达成共识,经过艰苦努力,终使国家转危为安的例子并不鲜见;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知识分子不断挣脱陈旧思想的束缚,唤起民众,开创革命救国的新路。正是出于这种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      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军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差距,扩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维护好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关注和维护好我国的海洋、太空、电磁、生态、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由来已久

中国审美文化精神之忧患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最初,自人类觉得被火烧过的私物比生的美味的时候,就想以后没货了怎麽办,就无法迟到输死了,于是想尽办法燥火,然后就有了砖木取货,并有了留下火种的意识。显然,这种忧患意识在人类学会用火的时候就有明显体现。相传我国远古“唐虞时代”,氏族民主制奉行“群众议征”,曾一度出现“士传言过,熟人帮遇到,商旅抑郁时”的盛况。唐虞时代也就出现路不拾遗、国泰民康、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的社会情况。这也是上位者拥有忧患意识所得来的斐然成效。 纵观历史,中国人总是在治世与乱世中轮回,作为中国的圣人——孔子的思想最具忧患意识。我们都知道《论语》中讲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诸多方面。其中最令人深思的便是忧患意识。孔子对他的弟子最大的教育,并非做人的技巧,行事的手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其中尤为值得大书特书的即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孔子一切言行的最初出发点,深处乱世的孔子,提出了一个乱世与治世都无法回避的根源问题——忧患。正是由于有“忧患意识”,孔子才提出了他所理想的精神诉求——仁、义、孝、诚、信、爱,他希望他的学生和后人以此为本,在忧患之中永远立于“不惑”。 谈到孔子,我们不免想到孟子,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最具忧患意识。,那么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精准指出了忧患意识的历史作用。汉乐府里也有一句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忧患意识的最佳佐证。这些先驱者的忧患意识可以说给我们以后国人的审美文化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人有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当然,也不排除中国人一直没有某一种固定而长期的宗教信仰的原因。就像西方国家有着持久的宗教信仰,即是信念上有了一种支持。它们认为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是主的安排,他们可以信赖、依赖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力量,所以就不那么感到忧虑了。而中国人没有这种信念的支撑就只能依靠自己,难免会感到天地苍茫,个人渺小而无助,这也更加加重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 总览中国文化时,这种忧患意识常出现于诗文篇章中,。。。。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阿Q正传》、《药》、《故乡》中都体现出了鲁迅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些都是拥有忧患意识所带来的益处。 然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种忧患意识也不例外。就拿近年时间发生的事例来说,忧患意识也给我没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自从2012上映以来,关于世界末日的讨论日趋激烈。我记得那时候到哪都能听到什么世界末日到了等等言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还记得非典的时候,人们就抢盐抢得不亦乐乎,而到了日本大地震时又开始抢盐,说是盐里面含有碘,可以抗辐射。还有情流感的时候,人们疯抢白醋。。。 而通过对我们中国的这种审美文化精神---忧患意识的论述,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想想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审美文化精神。

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

结合我国安全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谈谈当代革命军人如何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安全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才能进一步地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自觉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与周边安全环境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周边先后爆发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等战争。我国还被迫分别对印度、前苏联和越南进行过自卫反击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曾对我长期实行孤立、封锁和遏制。六十年代以后,原苏联曾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对我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大为改善。目前,我国安全环境处在建国以来比较好的时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不存在外部强敌对我国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危险。但是,我国周边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有的还在发展。 通观世界局势,可以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已成为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在,虽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但美国称霸全球的既定目标没有改变,世界各大力量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将进一步加剧;虽然新的世界大战在较长时期内打不起来,但霸权主义为了扫除障碍,必然诱发形形色色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虽然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主导方面,但战争暴力仍是霸权主义解决国际争端、攫取国家利益、实现特定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只要霸权主义一天不退出历史舞台,世界就不会安宁,战争的危险就依然存在。 作为一名革命军人,要时刻关注国际与周边安全形势,清醒地认识我国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看到国际形势对我国不利甚至严峻的一面,始终牢记我军的根本职能。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可怕的往往并不是外部的挑战和强敌的凶悍,而是意识不到战争的危险,眼睛里没有敌人的影子,那种做“和平官”、当“和平兵”的思想,瓦解斗志,涣散士气,削弱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十分错误、非常有害的,必须坚决加以克服。我们作为革命军人,一方面,要牢记使命,不断强化战斗队思想,认真履行宪法赋予我军的“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神圣职责。另一方面,要常备不懈,按照准备打仗的要求做好各项准备,不断增强部队的整体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我们必须时刻立足本职、开拓创新,把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转化为发行使命的根本能力,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强化的理论武装,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队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只有坚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才能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军队、建设军队,让当代军人队伍在思想理论上不断在长壮大。这也是我军履行使命、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 其次,当代军人要抓住有利时机,努力提高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及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战争,战争形态正逐步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当代军人只有具备过硬盘的军团事素质才能够了更好的履行神圣使命。当代军人必须保持清醒地认识,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勤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只有掌握好高超的军事本领,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随时为履行自身的使命做出贡献。 再次就是要铸牢军魂意识,永葆军人本色,军人由谁指挥、军队为谁而战,是一个军队的根本性质,也是一个关系军队前途和国家政治命运的根本问题。80年前南昌起义唱响了“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从而直观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军队忠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八十年来人民军队始终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作为军队的根本性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提出的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更加彰显了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政治属性,鲜明地体现了军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做到铁心跟党走,绝对听指挥,应成为我们每一个军人至高无上的政治追求。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不断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埋头苦干,抓紧快干,为实现我们的强军梦,中国梦而奋斗!

谈谈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谈谈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 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没有国家安全就没 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 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得失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国家的未来和 希望。我们虽然生于和平年代,但我们决不能忘记祖辈为国家 的解放而付出的鲜血,我们必须随时保持着危机意识。所以增 强大学生国家安全忧患意识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30年的和平时期。和世界 上很多处于和平时期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我国有一个比较显著 的问题,即地方政府、企业、民众与国防事业的距离过远。普 通民众对于国家安全的关注比较少,国家危机意识比较淡薄。 以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自古就有。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政治安全是指国 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 坏和颠覆。国防安全是指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 受外来军事的威胁和侵犯。有政治上的稳定和国土上的完整, 国家安全就无从谈起。 我国人民在海洋意识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是一个 海洋大国,但同时也是海洋弱国。2001年5月,联合国缔约国 文件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the ocean century)。在 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争夺海洋资源成为了这个时代 的一个主题。这个大趋势告诉我们,谁在海洋上占据了优势, 谁就可以在未来谋得更好的发展。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 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 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 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海洋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我国的战略利益。这使得我国不得不 重视海洋,长期重陆轻海的历史和文化导致全民海洋意识薄弱,依然是我国目前海洋事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从发展 海洋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解决全民海洋意识薄弱的难题,是 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全球

论鲁迅的科幻文学观

鲁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一生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和所拥有的文学身份是极其复杂的。作为一个作家而言,他以天才般的才能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作为一位翻译家而言,其译作数量也是惊人的,从青年时期开始直到逝世为止,他翻译的作品共有两百多部,作家作品涉及十多个国家,共计三百余万字。鲁迅的翻译生涯最早可以追溯到其在日本留学期间,而留日时期的翻译活动又可以以1906年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鲁迅翻译活动的重心从其翻译实践来看明显侧重于西方科幻小说,尤其是被誉为科幻文学之父的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以往关于鲁迅的科幻小说翻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来看,这些研究的重点大多放在了鲁迅早期科学救国论或是翻译思想的研究上,而很少有对鲁迅的科幻文学观进行专门的探讨。本文试图以鲁迅对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翻译为例,分析鲁迅的科幻文学观及其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的位置,并结合当下的科幻文学的发展状况,探讨鲁迅的科幻文学观在当今的价值和启示。 一、上天且入地鲁迅留日时期的科幻小说翻译 1902年,鲁迅自南京乘船经上海东渡日本留学,他首先在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了两年。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而当时在日本文坛,始于明治十年(1877)的凡尔纳热潮使得儒勒·凡尔纳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直至鲁迅到日本时,这股潮流的余热也还未消退。同时,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主张通过小说这种便于普通大众阅读的文学体裁来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以达到新民的目的。1902年,梁启超在其主办的杂志《新小说》创刊号上专门刊载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旅行》并进行了连载,之后他又以森田思轩的《十五少年》为底本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鲁迅于同年赴日本留学,不久就订阅了《新小说》,且受其影响颇深。周作人曾回忆鲁迅初到日本时说,首先引起他注意的外国小说家是嚣俄(维克多·雨果),其次有影响的作家是焦尔士威奴(儒勒·凡尔纳),他的《十五小豪杰》和《海底旅行》是杂志中最叫座的作品,当时鲁迅决心翻译《月界旅行》也正是为此。{1}此外,鲁迅本身对自然科学及科学小说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1934年写给杨霁云的信中提道我因为想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2},同时他在南京求学时受到较为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也为他之后的科幻小说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1903年,鲁迅亲自动手翻译了凡尔纳所写的两部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之后1904至1905年,他又翻译了《物理新诠》(仅译二章)、《世界史》、科幻小说《北极探险记》和《造人术》。1906年,他决定弃医从文,此后他关注的重心转向了被压迫民族呼吁自由解放的作家作品。 从鲁迅留日前期的翻译实践来看,其翻译的重心明显是在西方的科幻小说上,尤其是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翻译《月界旅行》鲁迅所依据的是井上勤的日译本《九十七时二十分间月世界旅行》,而井上勤也是依据英译本转译过来的。凡尔纳的原作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井上勤只翻译了前篇,因此鲁迅的译本《月界旅行》的内容也只包括前篇。《从地球到月球》讲述了美国一个枪炮会社的社员在社长巴比堪的带领下,共同制造能够飞向月球的炮弹弹丸的故事。凡尔纳的原书共有28章,井上勤的译本与之相对应,也分为28回,而鲁迅的翻译则将其压缩至14回,采用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以文言和俗语相参的语体进行翻译,并对内容进行了一些增添、删减和改写。鲁迅在翻译时注明此书是美国查理士·培伦所著,这是由于井上勤译本的错译导致的,可见鲁迅并不知道这本书是凡尔纳所写。 而《地底旅行》鲁迅依据的底本是三木爱华和高须墨浦合译的《拍案惊奇·地底旅行》,这个日译本同样是英译本的再次转译。《地底旅行》主要讲述了德国博物家列曼和其侄子亚篱士以及向导梗斯三人一起由衣兰岬岛的火山口进入地底进行探险的故事。凡尔纳的原文共45章,日译本将其压缩为17章,而鲁迅翻译时再次将其减至12回。与《月界旅行》相同,《地底旅行》同样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和文白杂糅的语言,在内容上既有增添、删减,

古典诗词的忧患意识

关于《宋词中的忧患意识》的心得体会 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已,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他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一、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天演沦》)。从根子上说,黄河流域那并不裕如的生存环境与“靠天吃饭”的农业活动,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的民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儒家价值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孟子在《孟子·告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将人生忧患与社会忧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从而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孟子认为人要忧患一生,自强不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磨炼。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强弱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休戚相关。他所倡导的忧患精神绝不是个人荣辱得失的计较,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博大关怀,是对“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深沉忧虑,所以孔子说:“士忧道不忧贫”,陈子昂说“圣人不利己”。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忧患意识被视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起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 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 (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