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该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马斯洛。他们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该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罗洛·梅、布格塔尔。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单纯研究外显行为,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和计算机的水平,也反对古典精神分析那种探蕴的研究,自称为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心理学“第三阵营”。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这种流派对心理治疗、教学改革、管理训练等有应用价值。

图册集锦

花絮视频

1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

身各种潜能的趋向。[1]

2起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拉伯罕·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的问世已有几百年,尽管它艰深难懂,特别是没有共同认可的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定义,但它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人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阶段和自我实现等理论。

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等治疗理论。

Rogers的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中特别重视治疗师必须要有三个成分:真诚一致、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心。

3创立者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等。

4理论体系

需要层次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爱与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5. 认知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为的自然流露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

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7.体验的时时常新

8.社会感情

9.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10.民主的性格结构

11.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3.创造力

14.对文化适应的对抗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

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

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5教育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

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6 管理

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他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新方法来加以解决,建立起某种环境条件,使个人目标与该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即,无论何种管理都应

以人为本。

首先,他尊重个人,强调自我实现,主张以最简单的方式,对人类劳动、生活和谋生的方式进行合适的管理,认为合适的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的或革命性的技巧。

其次,他认为,推进健康管理和协同管理,要修改在大型组织里一直在起作用的那种顺从性的行为,让人们在一个公司里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工作不成为一种工作,而成为自己喜欢的娱乐。

第三,他盛赞协同,主张一个追求自身利益的人,同时也自动地帮助了别人;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同时也得到自我需要的好处。

最后,他极力主张不要将权力赋予给“为得到权力而追求权力的人”。

马斯洛的观点很具有颠覆性、穿透性和准确的预见性。几十年过去了,其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以及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等等,描绘了我们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

7启示

1.相信儿童的潜能——自然人性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有机体均有

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带有“佛性”,恶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一点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基本儿童观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

2.注重儿童的需要——实现“各自”的自我

马斯洛根据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一般模式。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但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一,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其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3.儿童共同成长——知情统一的教学观

罗杰斯(1963)认为,生活是一个使个体不断成长并达到完美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实现倾向的,指向于个体的成长、自主、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包括教育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

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旨在通过知情统一的方式,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完人(whole person)。这种教育能“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其培养心理气氛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或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以及移情性理解。

8主要贡献

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

传统心理学主要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

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僵化、二歧式思维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

(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

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2) 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

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这种

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

9理论评价

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1.理论体系不够严谨,缺乏对基本观点的明确目标和充分论证,一些概念也描述得很模糊。

2.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忽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

3.人格问题研究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排除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其不足之处,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且加强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也促进了心理学向高级发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开创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尽善尽美,但这是积极的,对社会

的个体,民族乃至人类整体的生活提高都是有益的.

人本主义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案例分析(一例大学生恋爱问题案例) 女大学生F失恋后,心情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咨询师使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对其治疗的过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 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

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及案例分析与比较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 二,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 三,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 三、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特征 一,人本主义所持的态度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的关注; 二,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是摈弃医学模式的,不把来访者当做患者,而是平等的主体对象; 三,治疗作用:仅限于当前的人体验和感受; 四,注意的重心是放在病人的现象学世界上; 五,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成功的标志是病人态度发生改变真实体验自己的情感; 六,治疗模式的动力基础就是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 七,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关心的问题是人格改进,而非人格结构; 八,人本主义治疗模式适用于各种患者(来访者)。 四、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主要技术 一、是真诚交流的技术。它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进行真诚、平等的主体间交流; 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要求工作者要对案主进行无时无刻的尊重和重视,这是促进患者心理积极转变的必要条件; 三、是共情的技术,即要求社工与案主实现情感共通。 五、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林,女,22 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一个月服安眠药自杀,被室友发现,送医院抢救,自杀未遂,由辅导员和室友陪同来到心理咨询室。

人本主义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案例分析(一例大学生恋爱问题案例) 女大学生F失恋后,心情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咨询师使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对其治疗的过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 (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 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彳爰,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 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彳爰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乂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彳爰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活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彳爰,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裹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彳爰,他并没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彳爰悔。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 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丁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因此,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A.H.Maslou1908—1970)是早年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的后裔。他出生在美国的纽约。童年伙伴中没有犹太儿童,使他形成了一种孤独但喜欢钻研读书的性格。中小学阶段他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去一个法律学校学习,由于对法律专业兴趣不足,学了一年便退学了。1928年底结婚后,他和夫人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分别于1930年、1931年和1934年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当过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助手。他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并没持续太久,主要是因为他发现用行为主义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时不町忽略的。 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应聘去布鲁克林学院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担任该院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1943年他在长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沦人。此文被后来的许多文集收录转发,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1951年以后他主要在布兰代斯大学任职,曾担任过该校心理学教授和心理系主任。这期间他学术活动频繁,理论成果显著,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心理学界有很大影响,他积极活动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现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分会。1967年他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科学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等。·罗杰斯(C.R.Rogers,1902一1987)生于美国一个基督教徒家庭。少年时代他因家住农村而对农业课程产生了兴趣。1919年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学习。后宋又转学历史专业,专修宗教史。1924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硕士课程,先是半日制后是全日制学习,最后于1928年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学习专业是儿童诊疗理论,毕业论文主题是测评儿童的人格问题。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以后一生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1928年至1940年罗杰斯受聘在纽约州的曼彻斯特城保护儿童协会任儿童心理学家。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促成一个崭新的心理学分支——临床心理学的成熟-他还边工作边攻读博士课程,于193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2]8 学位。1939年他基于lo多年经验和丰富研究材料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书。该书出版后使他的工作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 (一)基本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来的,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被称为心理学中有别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传统的第三势力。一般说来,这一学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 1、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反对还原主义,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反对把人看作是简单的生物人、自然人,而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它认为人的行为不象动物,并不全是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而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各种变化;能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验;能分析自己的行为;也能作出抉择并对此承担责任。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处于具有良好成长氛围之中,例如有温暖和同情支持的父母以及家人,每个人就都会发现他的真正的自我,实现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 但是,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受到重大的生活经历中的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这样,人们就不会是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自我防御和心理失调的人。 马斯洛(A. H. Maslow)、罗杰斯(C.R.Rogers)均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它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或别人的接触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和看法。自我概念包括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其它客体的区别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的价值标准的认识。 罗杰斯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总是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但如果外界的要求和评价(价值条件)和他的个人体验相抵触,可能会得不到尊重与关注时,他就有可能采取歪曲和回避真实自我体验的办法,歪曲自我概念,以缓和受人关注的需要与个体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按照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惜改变自身的标准,使自我概念发生歪曲,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混乱,这个过程就叫做“价值条件作用”。自我概念歪曲得越严重,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罪恶感和精神错乱等就表现得越明显。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

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 提高学校管理艺术和水平 湖北省保康县第二中学陈耀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学校管理中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以不变应万变,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艺术和水平。 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主张人类具有自我实现的性向、潜能和倾向性。尊重教师的人格、情感和意志,建立良好、融洽的同志关系。把管理活动视为心理整个机能,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和动力。结合管理学的性质特征,我们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挖掘教师的潜能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出发点,以让教师享受工作、发展自我、健全人格、提高素质为目标,实施主导管理,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教师的主导意识,挖掘教师的主导潜能,发展教师的主导能力,塑造教师的主导人格。在心理上尊重、理解、信任教师,使教师感受到人格平等,心灵的共鸣,产生心理满足,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运用人本心理学原理,提高学校管理艺术和水平,校长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做好工作。 一、树立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摆脱具体教学实践所具有的偶然性、具体性、时空性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阻隔,给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教育理论和心理素养以全面的丰富和提升。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本主义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教师是有情感、有个性,是独立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关心和尊重,但他们也有人性弱势的一面,需要教育和引导,允许教师们埋怨、牢骚,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要用人性化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要看到他们的可塑性和潜力,要放开手让教师们在风雨中锻炼,在挫折中成长,同时也要注意到他们年龄、气质、性格、意志和能力的差异, 第二,知人善用。由于阅历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努力和实践的不同,教师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同一学生,同一问题,不同教师看待和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教师易激动,情绪反应明显,有的则沉静,情绪不外露,有的耐心强,有的则很差。古语说:树有木不同,人有性不同。个体差异的存在,

人本主义疗法模拟训练

实验三十六人本主义疗法模拟训练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与接受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间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本主义治疗的实质就是重塑真实的自我,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协调统一。(以 患者中心疗法案例为例); 2.了解人本主义疗法的原理;

3.熟悉人本主义疗法的方法及步骤。 三、实验原理 患者中心疗法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不同,不是靠探究无意识邻域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的行为,而是动员患者内在自我实现潜力,使病人有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治疗他们自己。心理治疗主要是调整自我的结构和功能的一个过程。一个人有许多体验是自我所不敢正视和不能清楚感知的,因为面对或接受这些体验,与自我目前的结构不协调,并使其感受到威胁。治疗者如同一个伙伴,就像是可以接受的改变了的自我,帮助病人消除不理解和困惑,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方式,而放弃旧的自我形象。通过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所起的新型人际关系,使病人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标。与一般的指令性心理治疗比较,患者中心疗法反对操作和支配病人,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病人做出决定,从来不给什么回答,在任何时候都应让病人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不要求病人执行推荐的活动。 四、实验对象与材料 1.对象:来访者。 2.设备:心理咨询室。 五、实验方法 第一、来访者主动求助。来访者如果没有改变自我的需要,治疗很难成功; 第二、治疗者说明情况。治疗者向来访者介绍治疗过程,强调来访者的作用,治疗者的作用只是创造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气氛; 第三、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治疗者不管来访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均应以诚恳、友好的态度相待; 第四、治疗者能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治疗者不只是被动接受对方提供的信息,仅仅对表面的内容作反映,而应深入到对方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这是很困难且很微妙的一步;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治疗要点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治疗要点 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 历史: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概念: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当事人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其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 罗杰斯说:“个人中心疗法学派主要是一种存在观点,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的表达,而这些态度和行为乃是能够创造出促成成长的气氛。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或方法。?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 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坦诚交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 同理心(empathic? understandin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技术要点: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 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

改变的可能性。 技术要点:完全投入与互动 治疗师如何评价或诊断当事人并不重要,当事人如何评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给当事人作心理测量等评估可能反而不利于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因为他以为治疗师对他的问题能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的办法。 促使当事人完全地投入治疗历程才是最重要的 治疗过程就是咨询者与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是双方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的过程。 技术要点:兼容的实务方法 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 咨询发展的阶段或过程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的经验持僵化、刻板和疏远的态度。 第二阶段:可以畅谈自我以外的话题。 第三阶段:流畅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自由地表达个人过去的情感。 第五阶段:自由地表达当时自己的感受,但有所迟疑。 第六阶段: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和否认的情感。 第七阶段: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可自由表达自己。

第九章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 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为第三势力。它以反抗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姿态出现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 一、人本主义兴起的背景 ◆(一)、反对传统科学心理学理念的弊端 1 、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忽视了人的主观性,把人降低为“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把人格看成是一套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机械的决定论和还原论. 2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贬低了人的意识经验的作用,强调本能的原始欲望与人的消极方面,忽视了人类本性中最基本的东西。 基于对古典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健康的人身上,注重研究人的主观世界,突出人所特有的选择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等,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古代哲学背景: 1、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2、现象心理学的影响 ◆(三)、时代背景: 1、对后工业社会反人性化走向的反思。 2 、反战和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工作原则: 以马斯洛为首心理学家创立了一门研究人类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并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1)研究对象是具有经验的人 (2)研究关心的是个人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 (3)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 (4)主要工作范围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提高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具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治疗技术综述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实践 一、咨询理论概述 1、咨询理论的名称:存在—人本主义理论 2、咨询理论的发展史: 罗杰斯的整个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下述三个主要阶段(Allen E. Ivey et al, 2008): 第一阶段:非指导性(1940—1950)。这一阶段强调接纳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客观的氛围,相信来访者的智慧,以及给予来访者充分的表达空间。主要运用来访者的原话来澄清事实。罗杰斯的著作着重强调了咨询过程中的技术。 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1950—1961)。这一阶段着重反思来访者的情感,解决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避开对来访者有威胁的情景,将反思作为主要技术。对技术并不加以强调,而是着重强调咨询师个性化的投入。 第三阶段:以人为中心(1961—1987)。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更多的个性化投入,更加强调关系问题。在坚持原先观点的同时,罗杰斯逐渐对治疗场景中的即刻体验更加重视,要求咨询师、集体治疗与个体咨询更为主动及更多地自我暴露,同时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差异与权利运用等。对技术的关注降至最低,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强调咨询师将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联系的一员。罗杰斯的观点反应了一种理解性的治疗风格。3、咨询理论框架 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物质的演化的倾向都是从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发展。对整个宇宙为说,是一种创造过程的运转,而不是崩溃过程的运行(形成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解决问题,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日益提高自我指导的创造力,所有人类身上都具有趋向完善或完美的潜能。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根源来自个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力量(实现倾向)。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由关于自我与自我实现、觉知、需要、价值条件等概念组成。(1)自我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实现倾向指的是个体的有机体经验,即指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而自我实现则是指实现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倾向。罗杰斯假定自我有两个子系统: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 (2)觉知水平和积极经验的否定是关于自我概念如何运作的命题。罗杰斯认为意识有三个水平。第一,阈下知觉指与知觉的自我概念不一致但又没有被意识接纳的经验。第二,有些

简介人本主义疗法

简说人本主义疗法 简介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该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马斯洛。他们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该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 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 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与接受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间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治疗的实质 人本主义治疗的实质就是重塑真实的自我,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协调统一。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去除那些为了适应社会、他人的需要而偏离自我经验的思想及行为,使人找回真实的自我。能够为自我的价值而活,而不再为迎合他人而生。比如,每天为不喜欢的工作而忙碌奔波,为迎合领导的心意而工作。自我的价值与理想无法得到实现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想法,当领导不满意或工作不顺心时便会产生异常情绪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人本主义疗法就是帮助患者深化自我的认识,以鼓励与关爱使患者找到自我的价值并发现自我的需求,为实现自我的理想而努力的过程 人本主义对人性看法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吃饭、穿衣、安全等根本需求后便会有诸如爱情、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当实现低层次需求后而高层次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感到痛苦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 此外,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有智慧的并且人们有能够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与控制,只要对患者提供足够的信任与尊重,他们便会有能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治疗方法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患者中心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 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患者中心疗法指在人本主义治疗思想指导下的个别谈话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贯彻非指导性原则,讨论问题的思路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是来访者而不是咨询者。非指导性的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

第十一讲 人本治疗法

第十一讲人本治疗法 第一节理论概述 人本治疗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比较人性化的治疗模式,该模式对人性有比较积极乐观的看法,强调将案主作为治疗的中心,以开发案主的潜能、促成其自我成长为出发点和宗旨,运用同感、无条件的关怀等技巧为案主提供一个宽容、信任的范围,使其提高和转变自我认识,树立恰当的自我概念,解决困扰,达成自我实现。 一、理论背景 1、形成背景 人本治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又名案主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罗杰斯于1940年起便开始建立人本治疗法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治疗模式。 2、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1940—1950年)。罗杰斯于1942年所作的《辅助与心理治疗》确定了人本治疗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阶段(1950—1957年)。罗杰斯于1951年所作的《案主中心治疗法》是人本治疗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1957—1970年)。罗杰斯在1957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被认为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 第四阶段(1970年至今)。在此阶段,罗杰斯不再强调工作者的技巧,而更注重工作者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案主的关系,当然,工作者可以运用一些影响性的技巧如自我袒露、回馈、提问等。1974年罗杰斯将案主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其应用范围也从个体治疗扩展到更广的领域,如学校辅导、家庭辅导、行政管理等。 二、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的本性 罗杰斯对人的本性抱有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进取的、有责任感的,有与他人协助和友好相处的能力和愿望。 罗杰斯认为,正式由于人具有理智和进取等本质,所以每个人都具有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目标的潜能,在个体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潜能得以发挥,也使个体更趋于成熟。他认为,如果这种追求的过程受到阻碍,就有可能产生内心的困惑甚至心理疾病。 罗杰斯主张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性,他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的行为和情绪、内在和外在也是一个整体,他们是相互影响。他认为要把握一个人的本性,了解一个人,必须要从整体上系统地看待和分析,而不能仅看一时一事,要能体会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人本主义案例分析

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主义案例分析(一例大学生恋爱问题案例) 女大学生F失恋后,心情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咨询师使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对其治疗的过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 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页脚内容1

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三、诊断 根据来访者敍述,以及了解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诊断为:一般情绪障碍。 四、咨询方案与策略 对本案例中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采用以人为中心治疗方法。相信来访者有很大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只是通过咨访关系来引导来访者。 1、来访者中心疗法基本理论 页脚内容2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该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马斯洛。他们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该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罗洛·梅、布格塔尔。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单纯研究外显行为,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和计算机的水平,也反对古典精神分析那种探蕴的研究,自称为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心理学“第三阵营”。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这种流派对心理治疗、教学改革、管理训练等有应用价值。 图册集锦

花絮视频 1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

人格案例分析

人格案例分析之一 背景: 来访者是位21岁,女生,本科在读。 父母在自己小学的时候就因感情原因离异,后跟母亲生活,从小就担起家庭的责任,因此性格独立,若看到富家子弟生活不能自律,铺张浪费感到气愤。 来访者自述对同学友善,热情,乐于跟朋友交往。然而性格的一些方面让她苦恼不已:喜欢张扬,个性很强,不接受朋友的建议,对觉得正确的问题会争执不休。不能接受男友独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遇到一些事情很容易焦虑,如看到有人掉了东西,马上检查自己的钱包有无在。有时喜欢弄一些恶作剧,自己乐在其中,而周围人却苦恼不已,自己也意识自己的不对,就是无法克服。 诊断辅助: 通过与来访者的了解,我们知道来访者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容易焦虑,过于固执,神经太于过敏,也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其成因与家庭环境有关。因此采用艾森克成年人格问卷对来访者进行测验。以了解来访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量表简介】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爱森克教授编制的, 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 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 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 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 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艾森克成年人格问卷属于人格测验,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该问卷有利测验出受测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内外向性(E)、神经质(N)和精神质(P),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结果报告: 艾森克人格问卷因子分数表 ━━━━━━━━━━━━━━━━━━━━━━━━━━━━━━━━━━━━━━━━━━━━━━分数表: --------------------------------------------------- 英文简称因子名称因子得分标准分分数等级 --------------------------------------------------- E内外向 11 0.48 2 N神经质 16 1.08 2 P精神质 3 -0.78 2 L社会掩饰性 11 -0.27 2 --------------------------------------------------- ━━━━━━━━━━━━━━━━━━━━━━━━━━━━━━━━━━━━━━━━━━━━━━

案例_人本主义模式

案例介绍 11岁的李璐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四年级学生。身材矮小的她外貌虽谈不上出众,但也眉清目秀,然而让她苦恼的是,她的牙床和牙齿有微凸的现象(俗称“暴牙”)。因为这个,她常成为“捣蛋”同桌张辉的笑柄,平时李璐总感觉低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一次“导火线”事件引爆了李璐与张辉的矛盾:某次自习课上,李璐由于难以忍受同桌张辉的吵闹,两人起了争执,争吵过程中,张辉将李璐最在意的外表当作直接攻击的手段,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喊“大暴牙”,李璐自觉内心受到巨大打击,动手打了张辉一耳光。两人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直到班主任出面协调才暂时缓和,但此后李璐开始厌学,变得沉默不语,与同学关系也更为僵化。 社工介入 鉴于李璐的心理和情绪问题,班主任与社工部门取得联系,学校社工小晴由此接案,开始走入李璐的生活。 通过几次正面接触,小晴对李璐各方面的行为做出初步分析,判断她存在典型的自卑情绪,首要表现在对自己外形无法悦纳而产生的自卑感。 阶段一:创设自由的专业氛围,发掘当事人自我概念,感受内心冲突。 几次接触下来,社工小晴从辅导李璐的英语作业开始,慢慢与她建立起熟悉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当事人的内心冲突,小晴在某天放学后安排了一次和李璐的单独面谈。 “李璐,今天只有我们俩,你可以放心地讲出心里真实的想法,而且我保证,如果你有‘悄悄话’想告诉我,我一定保守秘密,除非征得你同意,否则谁都不告诉,好吗?”小晴在谈话之初创设一种自由的氛围,与李璐建立起信任关系。 “这样……好的……”李璐怯生生地说。 “李璐,咱们说说,你最喜欢哪个科目?”小晴从李璐的学业入手。 沉默了一会,李璐说:“我……可能是语文吧。” “为什么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