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降沉浮 方剂与治法

升降沉浮 方剂与治法

升降沉浮 方剂与治法
升降沉浮 方剂与治法

中药与方剂(一)

升降沉浮:

确定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效用。

所示效用: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临床应用:

顺其病位选择用药: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草枯、磁石、熟地黄等。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影响其他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炮制和配伍。

归经:理论基础有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确定依据有药物特性和药物疗效。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指导医生可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和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有毒与无毒: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功效一般按中医辩证学和中医治疗学进行分类。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中药的配伍目的是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

少不良反应。七情配伍的内容: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恶、相反。君臣佐使: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也就是组方的原则。常用的中成药配伍主要有功似成药配伍(功似配伍)与功异成药配伍(功异配伍)

方剂与治疗:

(1)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及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八法”的内容如下: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组方原则:

君药:即对处方的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之药。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和主病之药;是针对兼正或兼病起治疗作用之药。其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佐助之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4)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药味加减变化(佐使药的加减或臣药的加减两点)、药量加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第二章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物的关系。 2. 熟悉:“方证相关”,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3. 了解:中药与方剂之间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 第一节方剂与病证 中医学理、法、方、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方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临床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用药的方案。任何一首方剂都不可缺少药物组成和具体适应病证这两个主要内容。每一首方剂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效总是与其所主病证的病机相对应,尤其是历代名方之所以疗效卓著,组方法度垂范后学,就是因为这些方剂内的药物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可见,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此,在方剂学中的方剂与病证总是相提并论的,方与证如影相随,不可分割。方与证之间的这种类似锁钥对应的关系被称为“方证相关”或“方证对应”。 方证是方剂学的重要的学术特征,“方证相关”则是学习和研究方剂应当遵循

的逻辑。由于方剂与病证相应,所以,在临床遣药组方时应力求配伍用药与病机丝丝入扣,运用成方时则需证变方变,随证加减;研究制方原理时要以方证对应的认识为依据的。既然方剂与病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前人成方时,决不能将方证分开研究,首先要弄清病证的病机,在病证的基础上,来深刻理解前人制方配伍的精髓,同时在临证运用成方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前病证与原方病证之间的差异程度,而随证变化。创制新方时更要力求所用药物的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的高度对应,只有辨清所治病证的病机证候,才能对证下药制定出高效的处方。 “方证相关”还蕴涵有方(药物组成)与其作用对象(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证是非健康机体整体状态的综合概括,是机体疾病状态的本质反应。方药的直接作用对象是非健康机体,而机体对方药的效用反应呈现个体差异。由于方药呈现的效用与受作用的机体整体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有效方药所含有的多种物质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认识这种相关性有助于揭示方药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阐明中医辨证论治机理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高方药与病证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概念:治法是根据临床症侯,在辨证审因、辨明病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的基本治疗方法,即治疗大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

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中药的性能 性能含义确定依据理论基础 四气寒热温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与治病证 寒热性质相对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 散敛补 泻 药物作用规律高度概括滋味与药效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作用;药物作用的归属 药物所治的具体病症(药物的疗 效),药物的特性 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与病势相 反 质地/气味/性味/效用顺病位,逆病势,气机运行 有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药物治 疗作用的强弱 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呈毒性, 用量是否恰当 伤害性,偏性 性能所示作用不良作用备注 四气寒凉清热、泻火、利咽、凉血、解毒伤阳助寒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助 阳化气等 助火伤阴 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芳香味:气虚津亏者)甘补虚、和中、缓急 腻膈,助湿,满 中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酸/涩 收敛固涩(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 血、止咳等),酸:生津 收敛邪气邪未尽者慎用 苦 降泄肺气、胃气,清泄热邪,通泄大肠;燥湿; 坚阴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慎用咸软坚泻下,软坚散结脉凝,致瘀滞脾虚便溏者慎用 淡利水渗湿——水肿渗利过度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升浮 发散解表,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升阳举 陷,透疹,开窍(上行向外) 妄用气机紊乱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 降 沉降 泻下,清热,渗水利湿,降逆止呕,息风止痉, 平肝潜阳,止咳平喘,收敛固涩,重镇安神,消 积导滞等(下行向内)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 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前者在本教材总论第三章相关内容中讨论,后者在教材各论方解中体现。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常用治法 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例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温里剂的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固涩剂的分类: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独活寄生汤的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龙胆泻肝汤的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清泻肝火的药:龙胆泻肝汤 小柴胡汤的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银翘散中的配伍意义: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风散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 青蒿鳖甲汤的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有外达之机。清燥救肺汤的活肺大法:宣肺:桑叶清肺:石膏润肺:麦冬、阿胶、胡麻仁。肃肺:杏仁、枇杷叶。补肺:人参、甘草。 越鞠丸的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桑菊饮和银翘散的比较:银:辛凉平剂桑:辛凉轻剂温病初起卫分证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配伍:银:以清热解毒为君,臣以疏散风热之品功用: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力大;桑:重在宣肺络之风而止咳。主治:银:温病初起,风热外感,桑:风热客于肺络,症状:银:发热微恶风寒、表证重,口渴、热重,咳嗽、肺气不利桑:身不甚轻、表证轻,口微渴、热轻,但咳、以咳为主证。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比较:君药:理中丸:干姜:四:人参。主治:理: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四:脾胃气虚证。相同:望色:面色无华或萎白舌淡苔白。不同:理:四肢畏寒肢冷:四:四肢乏力。胸腹:理:食少腹满腹痛喜温喜按自利呕吐大便稀溏。脉:理:沉迟轻四:脉虚弱无力辛凉轻剂平剂重剂:桑菊饮银翘散麻黄汤 滑石:甘草6:1 桂枝:芍药1:2 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银翘散中金银花与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安神剂中治疗肝血不足的药物是:酸枣仁汤。 猪苓汤的组成: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 回阳救逆:四逆汤 凉开之宝: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解表剂的治法:汉法和解剂的治法:和法 肾阳虚:肾气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平胃散的君药、主治:苍术为君药、主治湿滞脾胃证。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东汉____ 著《 _________ 》,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 剂 ___ 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 2.南北朝时期,____ 著《_______ 》,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 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 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 61739 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 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 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 A.《太平圣惠方》 B. 《普济方》 C. 《圣济总录》 D. 《外台秘要》 E. 《五十二病方》 三、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填空题 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___的体现, 2. 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 _、_____、__ __ _三种。 3. 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他 在《____》中 说: “论治病之方 又以 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 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 ) A. 汪昂 B. 程钟龄 C. 罗美 D. 吴鞠通 E. 王孟英 2. 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 ) A. 《医学心悟》 B. 《医方考》 C. 《医方集 解》 D. 《古今名医方论》 E. 《医林改错》 第三章方剂与治法 一、填空题 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 ?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十种。”

中药药一第一章作业(中药与方剂)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著作 一、A型题 1、总结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的本草书籍是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B 【考点】总结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的本草书籍。 【解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2、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答案】 D 【考点】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 【解析】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本草纲目拾遗。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3、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中华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D 【考点】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 【解析】中华本草: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 学术价值: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中药文献整理的空白。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及傣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有使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中华本草。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4、首创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D 【考点】首创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的本草著作。 【解析】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本草经集注。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第二节中药性能 一、A型题 1、寒凉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 A.助火

方剂学——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练习题)

方剂学——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 2.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三种。 3.清代_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他在《____》中说:“论治病之方又以_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汪昂 B.程钟龄 C.罗美 D.吴鞠通 E.王孟英 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A.《医学心悟》 B.《医方考》 C.《医方集解》 D.《古今名医方论》

E.《医林改错》 三、多项选择题 1.汗法可用于治疗() A.外感表证 B.疹出不透 C.疮疡初起 D.里热实证 E.饮食停滞 F.水肿、泄泻、疟疾见表证者 2.下列哪些属“和法”的范畴()A.和解少阳 B.开达膜原 C.滋补肝肾 D.回阳救逆 E.调和肝脾 F.调和寒热 3.下列哪些属于“消法”范畴()A.消食导滞 B.行气 C.活血 D.化痰 E.利水

F.驱虫 4.戴天章所言之和法包括() A.寒热并用 B.行气活血 C.补泻合剂 D.苦辛分消 E.表里双解 F.平其亢厉 四、简答题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和法的定义、适应证和分类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治法治法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温中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 3.程钟龄《医学心悟》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F 2.ABEF 3.ABCDEF 4.ACEF 四、简答题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一、选择题 【A1型】 1.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汪昂 B.李东垣 C.程钟龄 D.成无己 E.吴昆 2.提出“八法”的医书是: A.《医方考》 B.《医学心悟》 C.《医方集解》 D.《医林改错》 E.《成方便读》 3.组成方剂的依据是: A.治法 B.药物 C.证候 D.病因 E.病性 4.温法最常与下列何法配合运用: A.和法 B.消法 C.下法 D.汗法 E.补法 5.不属于汗法治疗范围的病证是: A.麻疹初起疹出不透 B.水肿腰以上肿甚 C.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D.脾虚 腹满 E.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6.吐法适用于实邪壅盛、病情急迫的哪些病位的病证: A.上焦 B.中焦 C.下焦 D.中上焦 E.中下焦 【B型】 A.汗法 B.下法 C.和法 D.消法 E.温法 7.邪犯少阳首选的治法为: 8.表里同病首选的治法为: 9.阳气衰微首选的治法为: A.外感表证 B.气滞血瘀 C.热入营血 D.燥屎内停 E.心脾两虚 10.消法适用于: 11.补法适用于: 12.下法适用于: 【X1型】 13.“八法”的内容有: A.寒、热 B.消、补 C.汗、吐 D.下、和 E.温、清 14.和法适用于下列哪种情况: A.邪犯少阳 B.肝脾不和 C.胆胃不和 D.寒热错杂 E.表里同病 15.下列哪些属于消法范畴: A.消食导滞 B.行气 C.化痰 D.活血祛瘀 E.驱虫 二、名词解释

16.温法 17.下法 18.和法 三、填空题 19.治法是方剂的,方剂是治法的。 20.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治法为指导临证组方的,占主导地位;方剂从属于治法,为体现和完成治法的。 21.前人把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简单概括为,反过来说亦即。 22.“八法”为代在其著作中提出的。 23.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对于虚不受补者,宜先调理其,可适当配伍之品。 四、是非改错题 24.“八法”的制定是以脏腑辨证为依据的。( )。 25.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晚于方剂形成的一种理论。( ) 26.治法是方剂的具体体现。( ) 27.吐法是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理论指导下而制定的。( ) 五、问答题 28.简述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9.温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和分类各是什么? 30.什么是消法?消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东汉______著《_____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 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 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 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A.《太平圣惠方》 B.《普济方》 C.《圣济总录》 D.《外台秘要》 E.《五十二病方》 三、简答题 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一、填空题 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2.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种。 3.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____》中说:“论治病之方又以______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 A.汪昂 B.程钟龄 C.罗美 D.吴鞠通 E.王孟英 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 A.《医学心悟》 B.《医方考》 C.《医方集解》 D.《古今名医方论》 E.《医林改错》 第三章方剂与治法 一、填空题 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_、__、_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__、__、__、__十种。” 3.明代张景岳将诸多方剂“类为八阵,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 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 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概述 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三)所示作用 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2020年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一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执业药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精讲班 1.中药四气、五味 2.常用治法 3.君臣佐使组方原则

A.《本草纲目》B.《本草纲目拾遗》 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1.我国最早的中药著作是()。 网校答案:E 2.我国古代新增本草最多的著作是()。 网校答案:B 3.我国上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 网校答案:C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一)含义 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二)确定依据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三)所示作用 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 温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作用。(四)不良反应 寒凉性能伤阳助寒;温热性能伤阴助火。 二、五味 含义:

说明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一)理论基础 1.藏象学说 2.经络学说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2.药物疗效 五、有毒与无毒 1.狭义毒:药物不良反应。 2.广义毒: (1)药物的总称; (2)药物的偏性。 3.确立依据 (1)是否含有毒成分; (2)整体是否有毒; (3)使用剂量是否适当: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精选考题【最佳选择题】 1.依据中药药性理论,寒凉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A.伤阳 B.耗气 C.伤阴 D.敛邪 E.肺火 网校答案:A 精选考题【配伍选择题】 A.能软,能下B.能燥、能泄 C.能补、能缓D.能收、能涩 E.能散、能行

1.辛味的作用特点是()。网校答案:E 2.酸味的作用特点是()。网校答案:D 3.咸味的作用特点是()。网校答案:A 精选考题【多项选择题】 1.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A.四气五味 B.配伍 C.归经 D.毒性 E.升降浮沉 网校答案:ACDE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单味药配伍

方剂学习题1

方剂学习题1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东汉______著《_____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 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 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 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A.《太平圣惠方》 B.《普济方》 C.《圣济总录》 D.《外台秘要》 E.《五十二病方》 三、多项选择题 1.有关《伤寒杂病论》的论述正确的有( ) A.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B.其中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剂之祖” C.最早提出佐药的概念 D.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理方原理 E.为金代成无己所著 2.下列方书属于宋代的有( ) A.《外台秘要》 B.《千金翼方》 C.《太平圣惠方》 D.《圣济总录》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简答题 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14 2.徐之才《药对》 二、单项选择题 1.C 2.E 三、多项选择题 1. AB 2. CDE 四、简答题 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义》、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清代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等。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一、填空题 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方剂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前言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一、具体要求学生达到: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5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一、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 1。循序渐进,由浅人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人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方剂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3.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教学内容] 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 [目的要求]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 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

中药药一第一章作业(中药与方剂)精品

【关键字】方法、成就、模式、传统、系统、现代、配合、发展、资源、重点、作用、水平、反映、关系、管理、发挥、加强、减轻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著作 一、A型题 1、总结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的本草书籍是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B 【考点】总结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的本草书籍。 【解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2、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答案】 D 【考点】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 【解析】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价与预测】此题考本草纲目拾遗。预测可能还会考其它本草学著作。 3、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中华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D 【考点】收载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 【解析】中华本草: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