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

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1.《庄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中的主要思想。

《庄子》继承《老子》,与《老子》相同的思想有许多,比如:崇尚“道”、尊重大性,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肯定事物变化,强调对立转化,思辨“无用”与“有用”的转化关系等。

《庄子》发展《老子》中的思想主张,对《老子》有进一步明确或延伸的是:对“道”的理解方面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生于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本质上是虚无;价值观方面提倡有用不如无用,大无用就是有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追求自由”;政治方面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主张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和工具机心的“无为而治”;精神境界方面追求天人合一,做到齐物忘我,心灵不被外物拖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达到“逍遥”。

2.结合“哲学是一种成见”(金岳霖)谈谈对《庄子》中抨击儒家的理解。

《庄子》在《骈拇》《胠箧》《在宥》《外物》等许多篇章中都涉及到庄子对儒家思想的反对和否定。正如金岳霖所说“哲学是一种成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知识分子中也出现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形成的不同流派,其中,儒、道两派都地位极高,但许多观点相左。《庄子》中许多内容抨击儒家,只是在表明自己“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的思想主张而已。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不同的主张都是出于让世界清明、让万物有序的美好用意,儒家强调仁义,道家强调摒弃仁义礼法,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3.庄子的辩证性思想。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意思是世间万物一产生出来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一完成死亡就开始了新的产生过程;刚开始肯定也就开始了否定,刚开始否定也就开始了肯定。前半句是强调生死的一体两面,后半句是强调是非理论的一体两面。总之,庄子认为众生万物万事万理都是一体两面的,庄子在陈述这一事实时就体现了其鲜明的辩证性思想,而这也是与老子的辩证性思想一脉相承的。

4.《庄子》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老子》和《论语》中“无为而治”的异同。

《庄子》中的“无为而治”体现了庄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和《老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一脉相承,而和《论语》中的“无为而治”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老子》中老子基于“道法自然”的理论根据,认为人类社会的治理也要依循自然规律,“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避免过多的干预,摒弃过多的机巧智谋,力求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无为而治了。《庄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与此基本相同,也是基于“道法自然”的理论根据,只是政治色彩更加明显,希望君王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所说的话意思是:“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了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表面看孔子也认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实则,孔子这句话的重点不是强调“道法自然”基础上的“无为”,而是强调统治者本身德行修身的重要,因为这句话的前文语境是“由!知德者鲜矣”,孔子认为统治者的修身至关重要,所谓上行下效、推己及人,才能实行德治和礼治。

所以,老子、庄子和孔子关于“无为而治”看似相似,但侧重点却是有别的。

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深刻思想以及“无用之用”的现实意义。

《庄子·人间世》中接连用了几则寓言故事引出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出世思想。在庄子看来,战国那个纷乱的年代,有德行而又想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冒着极大的危险的,正如山上的树木或因材质好或因易燃烧或因有芳香等等被砍伐一样,不如那看似什么用处都没有的栎树反倒保全了自身。当时的社会中人们都看重自己是否有才能被重用、渴望入世,而庄子却是否定这种入世思想的,他在宣扬顺其自然、无用无为的出世思想。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大多也都怀有入世思想积极进取,但物质似乎充盈、生活看似丰富,许多人的幸福感反而在降低。这就不得不思考当下过于功利的时代风气是否应该被有所遏制?也许庄子“无用之用”中的出世思想能够起到调和的作用,它可以提醒我们融入社会的同时入世不要太切,让我们认真做事的同时不要太急功近利,让我们能够更关注看似没有功利效果的艺术、文化、心灵、情感等精神世界。当我们从个人到社会都能放下一些功利心,我们的幸福感也许就会提升一些了。

《庄子》是道家重要的经典代表,体现了道家和庄子的重要思想内容,对此认真备考的过程中,有如下建议:

一、熟稔《庄子》中文常性知识。包括作者的介绍、成书、“内篇”、“外篇”、“杂篇”的大致内容等。

二、整体理解《庄子》中道家及庄子的重要思想内容。借助本章节的相关内容,整体理解道家及庄子的重要思想内容:包括“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绝圣弃智”“无用之用”“养生之道”等等。

三、储备一些《庄子》中的名句、成语、故事。《庄子》非常善于讲故事,通过寓言形式阐释深刻的哲理。如果能够熟悉一些经典寓言故事,并储备一些成语、名句等,便有利于深入且真切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内容,而且面对《庄子》相关的经典阅读题目时也可以做到更从容。

四、重视辩证性思想评价的训练。《庄子》中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有发展、丰富之处。培养自己的辩证性思想评价的能力,辩证看待庄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能更好地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也能加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而庄子的思想本身也充满了辩证性,需要带有辩证思维去阅读和理解《庄子》中相关语段,从而准确作答。

五、注重实际运用。《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对人提升修养有帮助,对人看待问题有启示,对人处理事情有指导性。那么,考试中很可能会考查庄子思想主张的实际运用。要培养结合实际理解庄子思想的能力,也要培养结合实际运用庄子思想的能力。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的道家代表作。原有五十二篇,现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相对复杂,应当是庄子学派后学或者后来学者所写。

《庄子》是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以寓言故事为主要的呈现形式,构成了饱含哲理的形象世界,体现出庄子尊重天性、清静无为、逍遥无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追求自由等主张。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先祖宋戴公是宋国第十一代国君,可以说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出身高贵。但庄子无意进取仕途,虽然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等同时期,可以凭借才学谋得高位,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而且时间不长。

庄子游历多国,对各学派思想都有研究,学问渊博深厚,深受推崇,楚威王就曾派使者携厚礼相请,但庄子崇尚自由、主张无用之用,所以用寓言故事委婉地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庄子看到战国诸侯混战的局面,越发厌恶仕途,辞官隐居,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庄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庄子成为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与老子相同的是思想学说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肯定事物变化,强调对立转化,崇尚“道”,主张顺其自然,主张无为,思辨“无用”与“有用”的转化关系。

对老子的学说思想进一步明确或延伸的是在“道”的理解方面,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生于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本质上是虚无;价值观方面,提倡有用不如无用,大无用就是有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追求自由”,也就是放得下、不在乎的旷达处世观。

政治方面,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有所发展,不是提倡随波逐流或冷眼旁观的消极无为,也不是从个体出发的无为,而是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和工具机心的“无为而治”,强调宽刑简政、休养生息、官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为而下有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是非常智慧的治国大道。

宇宙观和精神境界方面,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是绝对的“齐”,反对有所崇尚,反对差别和等级,认为“天”与“人”也是相平等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自然,而“人”代表人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反对人为,心灵不被外物拖累,从而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做到齐物忘我,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的境界。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庄子和惠子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3.庄子为什么说“出游从容”的鱼是快乐的?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

【乙】

平原君欲封①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②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③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①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③即:如果。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

(2)非梧桐不止.()

(3)非醴泉

..不饮()

(4)是.商贾之人也()

(5)遂辞平原君而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6.【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点?

7.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①。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②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③。”

【注】①睫:睫毛。②庄跻:人名。③明:眼睛亮,引申为明智。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楚庄王欲.伐越欲()

(2)政乱兵.弱兵()

9.下列句子中的“之”与“王之伐越何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辍耕之垄上

D.宋何罪之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11.楚庄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庄子采用什么论证方式指出楚庄王的不明智?

12.谈谈你对本文中庄子所持论点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幸好还有庄子

流沙河

①庄子认为到他那个时代为止,天下大乱是因为社会有了文明。他的整个理论是批判社会文明,批判进步,因此历代统治者没有支持庄子理论的,庄子不合他们的口味。

②庄子说社会发展只有越来越坏,因为人类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文明制度把人搞坏了,把大自然搞坏了。他说野马完全是自由的,吃草喝水,快活的时候用颈部互相摩擦,不愉快打斗的时候就用蹄子踢对方。马的苦难就是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类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使它们离开了草原,离开故乡。之后又用各种东西捆起它们,加上马鞍,还有笼头,用鞭子打,使马的本性被扭曲,慢慢变坏了。人用各种办法管束马,马也有各种办法反抗。它会咬人踢人,偷偷把嚼子吐了,偷偷地攻击人。马一旦落到这样的境遇,就失去了自然的天性。

③这里表面说的是马,其实说的是人,人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的约束之下的,人不得不遵守这些规章,所以从人类进入文明开始就有了两面派。庄子认为原始人绝对没有两面派,他们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互相开玩笑,吃饱了拍着肚子,跳舞唱歌,欢乐是人的本性。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人类就被管束,所以有了郁闷,有了神经衰弱。

④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在种菜,需要灌溉用水,就挖了一条又深又窄的梯沟到井里。他就这样下到井里去,用一个陶瓮,把水灌满,然后再抱上来。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大爷你怎么这么笨?你应该与时俱进,新发明了一种机械,叫桔槔,就是运用杠杆原理来提水的,这样功效大大提高,你

也不累。老头笑了,说:“难道我连这个还不知道吗?可使用了机械之后就有了机心,人会变得奸诈,世界之所以变得混乱就是你这样的人太多了。”

⑤庄子连用桔槔提水都反对,确实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庄子的确认为文明是人类的灾难。我也有一些担忧,我们的社会虽然在不断进步,吃得好穿得漂亮了,但是社会走上了这条发展的道路究竟要走到哪里去?

⑥国外一位学者说人类这样发展,很可能就像剑齿虎的道路。剑齿虎最初牙齿十分锋利,后来这个特长不断发展,到哪里都取得胜利,但是这样使它的基因失去控制,牙齿越来越长,最后造成了剑齿虎的灭亡。

⑦人类万年来的文明建设,焉知不是发展到剑齿虎的错误道路上去呢?而且现在人类的发展之路还没有回头反省的迹象。因此庄子的批判不失其片面深刻的意义。不必完全相信,但是仍然能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下去怎么办?

⑧先秦诸子唯一对人类命运做悲观推测的就是庄子,所以他不被人喜欢。但是我想,幸好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庄子,不时给我们敲打一下,让我们反省。

(选文有删改)13.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庄子对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的行为是反对的。

B.庄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更加文明进步。

C.作者用剑齿虎的例子表达对当今社会发展道路的担忧。

D.作者认为庄子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批判是有意义的。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庄子反对用桔槔提水“确实有些不近情理”?结合上下文说明原因。

15.下面两则材料中人物的生活态度是否符合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庄子的思想?联系两则材料简要评述。

【材料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6.综合性学习。

刘渊同学周末跟朋友一起观看了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他发现电影中的一些形象、名字及想象灵感来

源于庄子的《逍遥游》,由此对庄子及其著作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与他一起进行相关探究。

(1)刘渊看完电影写了一段观后感,请你帮他润色修改。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B】以前读《逍遥游》的时候就幻想过鲲到底有多大,可一直没有很清晰。这次看完电影,鲲的形象终于得到填补。它就是那红色的美丽的大鱼,头上有一个独角;化成鹏之后,有一双又大又长的翅膀,让它可以任意翻飞,在天海之间穿行。我对电影的画面最满意,充满东方的神话色彩,想象奇特。【C】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再看一次,重温旧梦。

①请试着翻译文中【A】句。

②文中【B】句成分残缺,应在“”后加“”。

③文中【C】句也有一处毛病,请指出病句原因并修改。

(2)电影中女主角的名字叫椿,来自于《逍遥游》中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古代文人就按照椿树长寿的特征,把椿树与萱草合称“椿萱”,用来雅称(只填字母),表达祝福愿望。

A.老师B.父母C.兄弟姐妹

(3)刘渊的母亲批评他不好好利用周末复习功课,却去看这种无用的电影。如果你是刘渊的同学,怎样帮他劝阻他的母亲?

《庄子》非常善于讲故事,通过寓言形式阐释深刻的哲理。适当积累一些经典寓言故事,并储备一些成语、名句等,有利于我们深入且真切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内容,而且面对《庄子》相关的经典阅读题目时也可以做到更从容。此处略举几例供学生积累。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

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词语解释:“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词语解释:“曳尾涂中”原意指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比喻与其当官显声扬名,还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乡野。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词语解释:“庄周梦蝶”是庄子借由其故事所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词语解释:“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词语解释:“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邯郸学步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庄子·秋水》词语解释:“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