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

教学内容:

0、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论

四、内部化理论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六、理查德森直接投资综合动因模型

七、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理论

八、货币差异理论

九、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十、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十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十二、FDI 与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

教学时间:6课时

讲义:

0、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是资本的跨国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企业或个人与另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之间以及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按照投资的经营方式,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这是国际资本投资中最常见的分类。国际间接投资包括国际贷款、国际证券投资等形式,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可分为创办新企业、控权股投资和利润再投资三种类型。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影响着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流向,因此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麦克杜加尔(G.D.A.Macdougall )模型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是用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及其效果的理论,现通过图5-4对该模型加以说明:

? 前提条件:

边际产出递减的假设条件:

且0lim K dQ dK →=∞lim 0K dQ dK →∞=220lim 0K d Q dK →<0dQ dK

>

图5-1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

该模型的假定条件是:整个世界由两个国家A、B组成,A国资本充裕,B国资本短缺。世界资本总量为OO*,其中资本充裕国A国资本量为OC,资本短缺国B国资本量为O*C,AA*和BB*分别表示两国在不同投资水平下的资本边际产出率。投资水平越高,每增加单位资本投入的产出就越低,亦即两国投资效益分别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对于封闭经济系统而言,资本充裕国和资本短缺国的资本只能在国内使用。

(1)如果资本充裕国把其全部资本OC投入国内生产,则资本的边际收益为OH,总产出为曲边梯形OADC的面积,其中资本使用者的收益是曲边三角形HAD的面积,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是矩形OHDC的面积。

(2)如果短缺国也将全部资本O*C投入国内生产,则其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为O*E,总产出为曲边梯形O*B*FC的面积。其中,资本使用者的收益是曲边三角形EB*F的面积,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是矩形O*EFC的面积。

对于开放经济系统而言,资本充裕国把总资本量中的OG部分投入本国,而将剩余部分GC投入资本短缺国,两国的效益会增大,并且达到资本的最优配置。

(1)就资本输出国而言,输出资本后的国内资本边际收益率由OH升高为OI,国内总产出变为曲边梯形OAJG,其中资本使用者的国内收益为曲边三角形IAJ的面积,资本所有者的国内收益是矩形OIJG的面积。

(2)就资本输入国而言,输入资本后的国内资本总额增为O*G,总产出为曲边梯形O*B*JG的面积,其中总产出增加量为曲边梯形CFJG的面积。其中,矩形CKJG是资本输出国所有的收益,曲边三角形JFK则是资本输入国的所得。因此,由于资本的输出与输入,资本输出国增加了曲边三角形JKD面积的收益,而资本输入国也增加了曲边三角形JFK面积的收益。资本流动增加的总收益就为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从以上的模型分析可知,在各国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相同的条件下,开放经济系统里的资本效益

高于封闭经济系统,并且资本可以得到最优利用;开放经济系统中资本的流动为资本充裕国带来最大收益的同时,资本短缺国也因资本使总产出增加而获得新增收益。

一、垄断优势理论

1.基本内容:

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于1960年在其论文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A Stud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中提出。他以美国为投资输出国,分析其对外投资原因。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提出了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而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实行集中经营,就可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形成一定的垄断。因此,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跨国公司持有的垄断或寡占优势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条件。市场的不完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⑴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和特定生产要素,具有垄断地位。

⑵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企业因具有规模经济形成其他企业的进入门槛,企业因而具有垄断能力。

⑶政府干预引起的市场不完全。政府对某行业或者是行业中的企业进行保护,形成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从而该行业中的企业对市场具有垄断能力。

⑷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特有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对全面而且灵通的信息、规模经济优势、全球性的销售网络。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⑴具有竞争优势;⑵市场不完全。这两个条件使得跨国公司能够有能力支付跨国投资带来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来自于国家之间的文化、法律、制度、语言产别,对国外市场的了解,东道国政府和消费者的歧视等)。

2.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约翰逊(H.G.Johnson,1970)继续以海默与金德尔伯格的基本框架进一步研究了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他所强调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是知识资产。论文《国际公司的效率和福利意义》。

知识作为一种资产包括技术、专有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知识资产与其他资产不同,它的生产成本很高,但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如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利用这些资产,能够降低它的边际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知识资本为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提供了优势。

凯夫斯(Caves,1971)在垄断优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把产品差别能力作为企业的垄断优势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他的论文是《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一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如果与其他产品具有差异,则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扩

大产品的销量。产品的差异化来自于产品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如优良的质量、优美的包装、新颖的外形、特殊的功能

、品牌优势等。跨国公司往往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研发资金等能生产出这种差异产品。

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1973)认为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他发表的论文是:《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

尼克博克所指的寡占是指由少数几家大公司组成的,或由几家大公司占投资地位的行业或市场结构。在这种行业或市场的结构中,每一家寡头大公司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大活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几家大公司。寡占反应行为是指每一家大公司对其他大公司的行动都十分敏感,紧紧盯住竞争对手的行动,一旦竞争对手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就紧随其后实行跟进战略,以维护自己的相对市场份额。博弈模型:

图5-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博弈模型

两种类型的投资:进攻性投资和防御性投资。一旦一家公司进行进攻性投资,则其他竞争者会跟进,形成防御性投资,这样就会形成投资的集中化。这样,寡占反应行为必然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批性。尼克博克利用美国1948——1967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美国跨功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有一半是集中在三年内建立的,并且这些跨国公司的集中程度也很高,从而证明了自己的结论。

3.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垄断优势理论从垄断优势企业角度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垄断优势理论所依据的市场结构是更符合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使得某些公司具有向海外投资的垄断优势,从而能够弥补因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的额外成本,取得企业利润。所以这种解释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动性原因的简单化的解释。对当时的国际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但按照该理论,只有发达国家具有垄断优势的大型跨国公司因具有垄断势力能够形成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而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积极进行对外直接,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也形成对外直接投资。

另外该理论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如何对投资地进行区位选择,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具有技术垄断优势的企业采用投资而不采取技术贸易的形式获得利益。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基本内容

1966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农(R..G.Vernon)于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产品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在开发母国或投资公司所在国生产并推向母国市场。在这一阶段,新产品能够满足高收入消费者对新产品尝新赶潮的消费要求,这时的生产厂商的主要精力在于寻求保质、保量的适宜原料和零部件的供应上,而非生产成本。产品所满足的是高收入市场,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在这一阶段,产品的开发能力是关键,所以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特定优势:(1)历史和经济基础较好。在发达国家开发出的新产品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较高。例如在美国的飞机制造业。(2)发达国家的市场运行机制也较为发达,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为激烈,这些迫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投入研发,进行产品创新。(3)发达国家能够造就高收入市场,利于新产品价格较高阶段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支持。

产品成熟阶段(第二阶段)。厂商的生产扩大,追求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零部件的供应商基本稳定下来。新产品的垄断利润吸引其他竞争者(次发达国家)进入,而竞争者也具有了开发、生产替代品的充分时间,生产新产品的厂商的技术垄断能力开始下降,而由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逐渐提高,产品的生产者面临降低生产成本的压力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取得价格的竞争力成为厂商保持和增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本国市场竞争程度的加重,利润空间的缩小,使得厂商在国内的生产地点、投入品的供给来源成为企业考虑、选择的重要因素。厂商谋求对外出口。

直接投资阶段。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只要出口产品在本地生产的边际成本加上出口运费、保险费和东道国关税小于在进口国当地生产的边际成本,厂商将会继续出口而不是对外直接投资。但跨国公司在是否出口和进行直接投资时,利润不是其唯一的考虑因素。按照维农的研究,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形成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有:(1)关税因素。(2)要出口就要在母国扩大生产规模,但生产规模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增加产品成本,所以在消费地建厂至少可实现与在母国生产的相同效率。(3)在东道国投资建厂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迅速快捷的服务,这是单纯在母国所完不成的。

海外生产阶段:跨国经营企业在东道国的分子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之后,产量迅速扩大,可以向第三国销售,甚至返销的母国。这时,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分布决策将以总体成本最低化为约束。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区位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东道国的投资生产环境等因素。

按照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的特点:维农认为,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2.理论评价

维农的理论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动态地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原因,并涉及到何时何地对外直接投资是合理的问题。较好地解释了战后美国企业向西欧各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动因。

维农的理论与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联系:维农的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母国能够给跨国公司在某产业中所能带来的优势,如经济基础较好、具有高收入市场、市场运行机制较好。而且制约跨国公司能够进行海外投资的优势是变动的,产品的创新阶段是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因素等,随着产品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要素成本等就成为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优势的决定因素。优势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所以才形成了投资梯次化的现象。

维农的理论也吸收了垄断优势理论的成果,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使企业获得优势的来源,并指出了不同国家所能带来的优势是不同的。

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不少缺陷:首先,它是实证研究美国特定时期境外直接投资的产物,并且局限于高度创新的制造业等行业。其次,无法全面而科学的解释,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跨国企业一开始就在国外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新产品的现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认为母国垄断优势的丧失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在具有垄断优势的同时,也进行大量对外直接投资。

3.理论发展

(1)维农(Vernon,1974)本身的修正:修正了具有尝新优势的厂商不再只有美国的跨国公司,来自于欧洲、日本的企业同样也可以在特定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创新厂商,获得创新垄断优势获得寡占地位;进一步将产品周期重新划分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成熟的寡占”和“老化的寡占”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跨国公司根据不同类型的进入壁垒来建立和维持其垄断地位。如在成熟的寡占时期,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建立进入壁垒,阻止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进一步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从维护国际市场均衡、保证其在世界各地生产的稳定、安全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行为。

(2)谭(Z·A·Tan,2002)理论

(Z·A·Tan,2002)(Z·A·Tan(2002):Product cycle theory,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government policy,and indigenous manufacturing in china,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vol.26 issue 1-2.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将产品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并将对应的市场结构分为直接出口(DS)、中间产品出口和当地组装(IL)、当地生产(LP)三种。对于高档产品而言,对应的市场结构以DS为主,IL为辅;中档产品则以IL和LP为主,辅之以DS;低档产品则以LP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框架基本保持不变,唯一变化的是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高、中、低档产品系列中所包含的产品内容的变化。新的产品不断充实到高档产品系列中,与此同时,高、中档产品系列中的一部分降级并充实到中、低档产品系列中去。与产品的性质相对应,外国直接投资者将高档产品的生产主要放在本国进行,辅之以中间产品出口和国外组装;就中档产品而言,产品在国外组装的同时,生产也逐步向国外转移;低档产品的生产则完全转移至国外进行。

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论

1.主要内容

赤松要在对明治初年以后日本产业发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Wild Geese Flying Pattern)理论,即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生产和出口等各个时期,据此我们可将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雁行形态通过FDI实施动态的产业梯次传递,其前提条件是投资国的生产函数先进于被投资国,如果两国生产函数相同,对外投资和贸易就可能变成替代关系。若干个不同生产函数的国家,依次建立起投资国与被投资国的关系,就会形成生产函数递减的产业梯次传递链。最上层的国家可称为“雁头”,居中的国家可称为“雁身”,居后的国家可称为“雁尾”。东亚地区形成的日本—东南亚国家联盟由高到低的多层次的分工梯次结构,便是这种典型的垂直分工的具体表现。小岛清(Kiyoshi Kojima)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又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分析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进一步,“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称之为边际性生产,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主张“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小岛清,1987)((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所以小岛清投资模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就不能被利用。这样,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强调根据发展阶段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必要性,同时主张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要顺应后起国家的比较要素进行投资。

2.理论评价

以上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在亚洲出现的以日本—“四小”—东盟—中国—越南等为顺序的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雁行模式”和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但却难以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投资。并且按照这些理论,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永远追赶不上发达国家。

国际贸易原理概念整理

《国际贸易原理》 教学辅导(一) 第一章导论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相互之间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2.国际贸易是在国家产生后产生的。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国际贸易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了。中世纪时期,伊斯兰教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相继出现,使对外贸易达到了新的高度。 3.在全盛时代的中国唐代,对西方的贸易也受官方支持和保护。唐代开放的治国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自汉以来的“丝绸之路”的贸易。 4.“地理大发现”带来了世界市场的根本性变化,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欧洲的产品找到了更大的市场。 5.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商业革命促进了劳动的世界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垄断组织基本形成,并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垄断的产生,使得国际贸易也具有了垄断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而出现了飞速增长。 7.在研究国际贸易时,经常使用一些基本概念,如出口与进口、复出口与复进口、对外贸易额与贸易量、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依存度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8.国际贸易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分类,可分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分类,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分类,可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商品运输方式分类,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购贸易。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社会生产力、自然条件、资本流动和上层建筑是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国际分工对各国的贸易、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格局都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3.绝对成本论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拥有生产某些产品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彼此交换,这样对所有交换国家来说都是有利的;比较成本论则认为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其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劳动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总的生产数量。 4.赫克歇尔、俄林所创立的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而把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生产要素的强度差异,作为其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和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的转折点被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需求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分别对“里昂惕夫之谜”做出了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二次大战后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应发展。 6.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各种类型市场的组合。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不断进行着演变,其因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 7. 世界市场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销售渠道、运输通讯和管理组织等多项因素构成。世界市场的总容量和规模在动荡中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成为了世界市场中一朵持久绽放的美丽鲜花;区域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正不断增大。 8.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按参与世界市 场程度大小的不同分为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和国外生产三大类。 9.国际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一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接受并具有代表性的成交价格。 10.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按其形成原因、变化特征可以分为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和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11. 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1)供求关系;(2) 垄断;(3)经济周期;(4)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5)商品的质量与包装;(6)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7)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 1.对外贸易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所实 行的各项政策的总称。 2.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主要有:(1)扩大本国产品的 出口;(2)优化本国产业结构;(3)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3.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外贸易总 政策;(2)对外贸易商品(服务)政策;(3)对外贸易关税政策; (4)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4.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如下 几个阶段:(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贸易政策;(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3)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政策。 5.一国或地区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取决于以 下几种因素:(1)经济实力的强弱;(2)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3)利益集团的影响;(4)国家的就业与失业状况;(5)国际收支、贸易差额状况;(6)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6.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执行:(1)制定对外贸 易法规;(2)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3)国家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监管出口;(4)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贸易、关税等的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方面的协调和谈判。 7.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是保护贸易理论的早期学说。 8.保护贸易政策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 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 9.超保护贸易政策指为维持国内市场的垄断高价和夺取国外市 场而采取的一种进攻性的对外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有以下特点:(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2)保护的目的变了;(3)它不是为了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3)保护转入进攻性;(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10.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 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11.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1)保护的目的不同;(2)保 护的对象不同;(3)保护的范围不同;(4)保护的措施不同;(5)保护的区域不同。 12.20世纪90年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征:(1)利用WTO 规则,实行贸易保护;(2)国际贸易保护的技术化和绿色化特征日益突出;(3)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4)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13.贸易自由化出现于二战后,标志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的生效。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 14.战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1)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 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2)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3)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4)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15.管理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 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济协定,对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 16.管理贸易政策的积极作用:(1)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2) 1

国际贸易和实务第三章习题答案解析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贸易组织】课程教学大纲 指导教授:黄海峰教授 学分:2学分 地址:1教314 (18:00-19:35) 学时范围:2学时/周(2005.3.3-2005.6.16) 适用专业: 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 前期课程:《国际贸易原理》《法理法》《国际商法》等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1 【课程性质】 【世界贸易组织】是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所需要所开设的专业课,以阐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则为主要内容,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过去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或多或少蒙上了政治的色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了从旧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期,即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参与经济全球化,遵守国际规则对中国来说已不再遥远,而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更是中国面对世界走出的关键一步和必要一步,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它是一把双刃剑,加入WTO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仅与我国经济贸易影响巨大,而且对社会、政治、文化、技术、法律等各方面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上,加入WTO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意味着中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使中国未来经贸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压力,而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同时变压力为动力取决于我们对加

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及世贸组织规则的研究、把握和运用,取决于我们不断培育和创造的竞争优势。 在文化上,加入WTO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融合与交流,世界贸易组织是一面看世界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到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而且也能使世界认识和了解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成见,填补彼此之间的文化沟壑。 在法律上,中国正逐渐步入法制化社会,加入世贸无疑有助于我们学习与借鉴西方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要适应国际的惯例和规则,只有熟悉与利用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和世贸的条款,才能在国际贸易与交流中为我国争取到有利的地位。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要兑现一系列承诺,包括透明度、贸易经营权、非歧视待遇、对外贸易措施的统一管理、经济特区、特殊贸易安排、司法审议等各方面,对中国国内的产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的政策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怎样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并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谈判中争取和有利的地位,也是中国面临的又一问题,1999年举行的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2003年举行的坎昆世贸部长级会议均因发展中与发达国家的分歧而无果而终,其实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损失。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实现改变不合理的世界贸易秩序的愿望被再次延迟;发达国家希望尽快、更多地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想法也未能实现。尽管如此,关于多哈发展议程的谈判还会继续下去,世贸组织仍在全球发挥着它无法取代的作用。加入世贸,迎接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期俄罗斯也在积极需求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只有熟悉、了解和掌握世贸组织的知识与规则条款,才能更好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要求,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法制化做出贡献,这也是开设【世界贸易组织】这门课的基本目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实践的? 思路: ●第二章 2.证明李嘉图模型。 思路: 第一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有: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只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并且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 5、规模报酬不变; 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7、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8、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9、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第二点,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为了清楚的说明这一模型,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 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只能生产8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能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00吨。以下证明的例证均为基于这一假设。 第三点,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达为:产品A的相对劳 动生产率(相对于B)=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 对劳动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2)用相对成本衡量。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产品B)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

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对外贸易额 2 转口贸易 3 过境贸易 4 无形贸易 5易货贸易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叫做() A 贸易结构 B 贸易条件 C 贸易差额 D 贸易量 2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 A 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B货物的交换 C 服务的交换 D汽车与农产品的交换 3 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而言是( ) A 过境贸易 B转口贸易 C 直接贸易 D多边贸易 4 从一国对外贸易角度来说,()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 A 贸易的商品结构 B 贸易条件 C 贸易的地理方向 D 贸易差额三、多项选择题: 1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 ) A 贸易顺差 B 贸易逆差 C 贸易赤字 D 出超 E 入超 2 国际贸易按商品流向划分,可分为() A 出口贸易 B 进口贸易 C 转口贸易 D 过境贸易

3 下面哪些活动是无形贸易() A 技术转让 B 保险 C 运输 D 商品加工,装卸 4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 ) A 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B 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C 各国的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D 各国的制成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E 各国的进出口总量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五、论述题: 1 论述国际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国际分工(上)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分工 2 垂直型国际分工 3水平型国际分工 4 绝对利益 二、单项选择题: 1 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B 畜牧业的发展 C 手工业的出现 D 商业的出现 2 对外贸易是哪种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产物()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 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 (二)、内部化理论 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 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哈佛大学维农教授提出,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3个阶段不同阶段决定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决定了公司有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1.在创新阶段,创新国垄断技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对生产区位影响不大,最有利的是安排在国内生产。企业主要靠产品差别或技术垄断占领市场。此阶段需求主要在国内,对于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主要靠出口,而不是直接投资。 2.在成熟阶段,新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地位被削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生产价格成为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此时企业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利用价格竞争维持和占有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劳动力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练习

第3章习题答案 1.虽然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还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还是应该只编写软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优势,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的更具优势,因此如果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部用在编写软件上,即使在支付给秘书每天20美元后,他仍将获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 (1)美国和日本分工前的计算机对小麦的价格比分别是1C=25W和1C=20W。 2. (2)日本在生产计算机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3)两国进行分工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C:22W时,日本出口1台计算机,可换回22单位小麦,比之国内的1台计算机只能换20单位的小麦,节省了6个工作日。美国出口1单位小麦,可以换回1/22台计算机,比之国内的1单位小麦只能换1/25台计算机,节省了6/11个工作日。 (4)根据(3)的分析结果可知,当两国每进口1单位的产品时,日本比在仅有国内贸易时多获得2单位的小麦,美国则多获得3/550台计算机,两者的收益都增加了。 3.(1)A、B两国贸易前的布料对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是1C=1/2W和1C=2W,A国生产布料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2)如果按照Pc/Pw=1进行国际贸易,A和B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益。因为A国出口1米布料能换回1千克小麦,比国内1/2千克小麦的获益大;B国进口1米布料,只需要花费1千克小麦的成本,比国内2千克小麦的成本低。 (3)两国从贸易中得益的界限为C:W=1:(1,1/2) (4)两国间将不存在贸易,因为国内的交换比例和国际间的一样。在这样情况下,或许可能存在随机的国际贸易。 4.在图1中当Dw与Sw的水平部分在P w/Pc=2/3和120单位小麦产量处相交,意味着此时世界市场对于小麦的总需求只有120单位,且全部由在生产小麦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美国生产。由P w/Pc=2/3得P c/Pw=3/2,则对应于图2,Dc 与Sc的交点将在120与240之间,此时英国生产其中的120单位,而剩余的部分由美国生产。由于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生产布料上具有比

国际投资学 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 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 (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 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所有权优势: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资产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包括结构型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和自然性市场不完全)区位优势: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方面的相对优势对投资国所产生的吸引力。(包括要素禀赋性优势和制度政策性优势)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讲课稿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格 一、单选 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也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所决定的。 1.商品 B.国别 C.劳动 D.时间 2.形成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 A.援助 B.垄断 C.经济增长 D.各国生产率不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当时,()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的是经济学家 ()。 A.李嘉图 B.俄林 C.穆勒 D.马歇尔 5.()已成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指标,也是反映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A.国际价值 B.国际价格 C.产品的差别 D.贸易条件 6.()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 A.收入贸易条件 B.自由市场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贸易条件

7. 帝国主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9.穆勒在《》一书中,分析了两国贸易中两种商品的实际交换比率是由什么因素确定的。 A.国富论 B.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论贸易和转变 10.()价格基本上能客观地反映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状况,并且能得到各国普遍承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价格。 A.垄断价格 B.转移价格 C.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D.管理价格 二、判断 1.国际价值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 场的建立和发展。 2.形成商品国际价值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是指世界各国生产同 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 3.比较成本论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双方间进行分配的。 4.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背离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5.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利益随之而增大;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 益随之而缩小。

国际投资学作业答案.

《国际投资学》作业集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投资 是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所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 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 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 跨国公司 是指依赖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3. 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 二、简答题 1. 国际投资的主要特点 第一,投资主体单一化;第二,投资环境多样化;第三投资目标多元化;第四,投资运行复杂化。 2.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比较有哪些特点? 第一,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这是跨国公司的最基本特征;第二,实行全球性战略;第三,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三、论述题 1. 书 P35论述题第一题 试述跨国公司近年来在中国的投资状况及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明显增加, 跨国公司投资更倾向于独资方式, 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低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内部化 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业。 2. 产品生命周期 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3. 区位优势 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 二、简答题 1. 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的研讨目标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跟着发达国家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敏捷开展,西方专家开端从不一样视点、不一样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进行理论笼统和实证剖析,论述其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决议要素和行动方法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着重跨国公司有必要具有独占优势才干进行对外直接出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说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而在此之后,跟着开展中国家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应战。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拟,并没有所谓的独占优势,可是他们仍然在进行对外直接出资活动,并且出资一起散布于开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对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的研讨成果在理论上开展了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使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美国专家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对外直接出资的研讨》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独占竞赛的原理来阐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动因,提出了“独占优势论”,指出大公司凭仗其特定的独占优势从事对外直接出资,开了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研讨的先河。该理论后通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补偿开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独占优势论初次提出对外直接出资大概从不彻底竞赛动身,在商场不彻底的状况下,公司才干够以个人的各

种独占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出资。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讨的目标仅仅实力雄厚、具有显着独占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依据该理论,没有独占优势的公司无法进行对外直接出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独占优势的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别的,独占优势理论也无法解说产物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出资三种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尔后的专家在此根底上或许进行理论的争辩反驳,或许进行理论的推动,或许联系个人所在国家的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实际状况进行研讨。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其提出的产物周期理论中解说了发达国家在啥状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出资。产物周期理论提醒了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和根底不只取决于公司具有的特别优势,并且还取决于公司在特定东道国所可以取得的区位优势。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在对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行批评的根底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以为国际商场的不彻底性和中心产物(特别是常识产物)的性质决议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动。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战胜外部商场妨碍或补偿商场机制的内涵缺点,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买卖来代替外部商场买卖。 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好像都可以得出这样的定论:只要具有雄厚本钱和高技术的大型公司才有独占商场的优势,才有才能进行对外直接出资。而日本的状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出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 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 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 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 ●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二)垄断优势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际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 1. 资金优势 ● 2. 技术优势 ● 3. 规模优势 ● 4. 组织管理优势 ● 5. 信誉和商标优势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测试题答案

第三章测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假如甲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乙国生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生产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社会效用的__________点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 3、 _____________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双方国家不能实行完全的生产专业化。 4、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解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__________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大卫.李嘉图主张的分工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种 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观点是保护贸易思想的萌芽。 9、在绝对成本贸易模型和相对成本贸易模型中,当边际成本不变时,贸易参加国可实行_______________专业化分工。 10、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1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12.穆勒在其相互需求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从方面分析国际分工及贸易利益是不全面的,由于忽略了对的分析,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国际贸易的。 二、判断题 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2、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 7、国际分工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8、在一特定的比较成本理论模型中,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互为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