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权劝学学案.doc

孙权劝学学案.doc

孙权劝学学案.doc
孙权劝学学案.doc

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知识链接】

一、有关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 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 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了,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人。家居泱水乡(山西省西南部),人称泱水先生。晚年白号迂叟。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宋神宗即位,诏为翰林学士,以不善骈文坚辞不就,乃任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神宗和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因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绝口不论政事, 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o哲宗元年(1086),起任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当政八月而卒。

《资治通U.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测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白主预习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 3、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

6

、蒙乃使就学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合作交流】

一、疏通文意,合作解决不理解的句子

二、孙权劝□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三、在被劝说的过程中,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

四、提问:吕蒙读后发生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五、指导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及停顿)

2.抽读(其余同学倾听看其是否读对)

3.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什么道理;2、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自主预习案】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乂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由此可见,课文可以分为两层:一、孙权学,吕蒙学;二、鲁肃呈, 结友而别。(分别用一个字回答)

【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样劝目蒙学习的?(请用课文原句P1答)

2、在被劝说的过程中,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

3、提问:吕蒙读后发生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这种不通过直接写吕蒙本人变化的描写叫

什么描写?

【合作探究】

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人物对话的语气、神态、心理归纳本课人物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作为一个学生你应该怎么做呢?

【当堂作业】

1、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这阴个成语并造句.

吴下阿蒙:

造句:

刮目相待:

造句:

2、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劝学的名句,你知道吗?(请同学们搜集几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 案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 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 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孙权劝学》选自,这部书是主持编纂的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朝代)、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⑦更()

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②卿: ③当涂:④辞: ⑤治经:⑥邪: ⑦涉猎:⑧见往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⒀蒙乃始就学:⒁肃遂拜蒙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篇讲述鲁肃与孙权之间的故事的古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孙权劝学导学案

一五《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知识链接】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导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卿今当涂 ..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 ..耳() 6.及鲁肃过.寻阳()() 7.卿今者才略 ..吴下阿蒙() ..() 8.非复 9.即更刮目相待 ..之晚乎() ....() 10.大兄何见事 (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查词典解释画线的字。 1.但当涉猎() 2.见往事耳() 3.孰若孤() 4.蒙乃始就学() 5.士别三日() 6.肃遂拜蒙母()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二、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 学案及答案-最新

4 孙权劝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自以为 ..()大有所益 (5)及.()鲁肃过寻阳 (6)即更.()刮目相待 (7)蒙乃.()始就学 (8)权谓.()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孰若孤 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教学案表格

“目标分层有效教学”教、学案 主备教师:董汉涛参与备课教师:于秀兰、张秀娟、洪伟、于文慧 学科语文执教 教师 董汉涛 执教 班级 七年四班审核 课题《孙权劝学》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学习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课型单一 学法指导第一步: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初步感知课文第二步:学习课文内容,达成目标 (目标分层教学法) 教学流程课 前 预 习 反复朗读课文 翻译疏通 积累词语 初步了解大意 个人复备 教 学 研 讨 导学: 一、简介作者作品。 二、朗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三、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四、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 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思考讨论:

教学流程教 学 研 讨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 说有何作用?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 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 情? 3、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 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目 标 检 测 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拓 展 延 伸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课 后 反 思

15《孙权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15*孙权劝学 精彩开篇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2.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作者链接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4.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

(完整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案)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执教者:XXX 执教班级:初一(X)班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学识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文中生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读法及情境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生字词的用法及意义,学习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词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常会说这么一句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由学生自己说出)。是的,“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的意识是去掉旧的看法改用新的眼光看待。那么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对!它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孙权劝学》。 Ps:解题注意“劝”字的解释“勉励”的意思并不是“劝说” 二、新课学习 学习新课前将全班分为3个大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比拼,落后的两组有额外任务。 1.自主学习 (1)主要人物及背景介绍 《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有三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全班回答:孙权、吕蒙、鲁肃)那么我们依次请他们登场,现在由各个组分别对他们做一下介绍,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全面又简洁? 有了人物没有背景怎么成?现在各组派代表说说背景或相关故事与大家分享。 (2)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准确认读。学生有感情地分组齐读课文,看看哪个组读的又响亮又有情感。 2.互助合作 (1)每组各派代表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三组轮流。 (2)每组指派代表将课件上没有标点的课文断句。 (3)让其他组指认对方组员回答课件上的文言题目。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导学案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读并翻译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重视读书的意义,养成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掌握关键词句并且能够自主翻译,背诵课文。 2、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熟读课文,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韵味。 2、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2.查找资料填空。 司马光(1019-1086),字。北宋,,。 《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为用于给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人物简介 孙权: 吕蒙: 鲁肃: 二、疏通文章大意 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 设计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文章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述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简洁生动,用语 不多,全文仅119字,但却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任务 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突出了人物的风采,堪称 人物语言描写的经典之作。 【学情分析】学生升入初中半年来,已经初步具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 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第一课时学生已疏通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为本课时学习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字斟句酌精读文言文,把握人物 特征。 2.能够结合拓展阅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点评课本剧活动,提高深入研读 文本的能力。 2.将研读文本与拓展阅读结合,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爱才、善劝、善于 学习等优秀品质。 2.了解我国古代贤主与名将的品行与风范。 【教学重点】研读语气、神情、称谓等方面的词语, 把握孙权等人物的特征。 2.结合《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拓展阅读,加深对 孙权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拓展课外阅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准备】让学生提前准备课本剧表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用原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 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吕蒙不想学习的原因是什么? 军中多务。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 (1)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二、二、演读课文,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一)学生在小组分角色朗读,品味、揣摩人物个性 化语言。

(完整版)《孙权劝学》导学案+答案

城阳七中年级导学案 姓名班级主备人:韩超编号:(一)文学常识积累 (二)字词句积累 1、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孤岂欲卿.()但当shè()猎即更.刮目相待()肃遂.拜蒙母()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卿今当涂 ..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 ..耳()()(6)蒙乃.始就学()(7)及.鲁肃过.寻阳()()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10)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蒙乃始就学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中考链接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 但当涉猎涉猎:粗略的阅读 C 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2、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3分) 蒙辞以军中多务。 A 吕蒙因为军中事务繁忙而告辞。 B 吕蒙借军中事务多而推托。 C 吕蒙因为军中任务很多而拒绝。 D 吕蒙说军中事务太多了。 3、仔细阅读《孙权劝学》,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四)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通,。 邪(yé)::通,。 2、一词多义 ⑴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⑶之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②忽啼求之.( ) ③或以.钱币乞之( ) ⑷若①孰若.孤( ) ⑵见①见.往事耳( ) ②关山度若.飞( ) ②见.藐小之物( ) ⑸当①当.涂掌事( )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②但当.涉猎( ) 3、古今异义古今 博士: 往事: 及: 大: 孤: 更: 过: 但: 4、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归纳文中两个成语,解释并造句。 ①解释: 造句: ②解释: 造句: 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五)拓——拓展延伸。 1、请写出两句读书名言并注明作者、出处。 (1) (2) 2、请写出两个名人勤学故事。 (1) (2) 3、说说你最喜欢的三国人物的主要经历、小故事(不少于三个)。 (1)人物:故事:

《孙权劝学》名师教案(2课时)

《孙权劝学》名师教案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准字音,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情感目标: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 文献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运用成语,朗读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使用古文工具书; 2.结合上下语境理解文言实词。 一、对联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关于为学的文章,便是王安石的《伤仲永》。那如今,我 们在这一课,依旧是关于为学的故事。主人公是三国时的武将吕蒙。来一次,时 光穿越,当仲永遇见吕蒙,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留一副对联的上联于此, 希望同学们学完了这篇文章,能对上一对?看看诸位才子佳人是否能够应景! 上联:才比天高,环谒休学仲永泯众人。期待你的下联! 让我们先走进《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深入解读后再来玩味之!先自我按古 文三步法,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出味道,读出疑问。 二、读文知事 1.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 二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 再指名学生读,最后学生齐读。以多样读的方式来找寻语感。 三、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单元 4 孙权劝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4 孙权劝学教学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教学难点)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堵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卿(qīnɡ) 岂(qǐ)孰(shú)涉猎(shè)遂(suì) 2.文言知识梳理 (1)词义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人。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3)一词多义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4)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古义:推脱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4孙权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4 孙权劝学 【导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教学难点)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堵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卿(qīnɡ) 岂(qǐ) 孰(shú)涉猎(shè)遂(suì) 2.文言知识梳理 (1)词义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人。

孙权劝学教案2篇

孙权劝学教案2篇Sun Quan's teaching plan

孙权劝学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孙权劝学教案 2、篇章2:孙权劝学教案 篇章1: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孙权劝学 导学案(教师版)

孙权劝学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 1、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2、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知识链接】 1、有关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2、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自主学习】 1、选出加粗词解释全对的一组[ ] ①A.初,权谓吕蒙曰(起初)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学位名) C.及鲁肃过寻阳(到) ②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B.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 C.见往事耳(知道) ③A.但当涉猎(渡河打猎) B.孙权劝学(规劝) C.权曰(权且) 答案: ② 2、选出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拿、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 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学案 文章主旨 文章叙述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此劝勉人们要勤奋学习。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孙权是如何劝学的?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以自己为例,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法推托,“乃始就学”。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热爱读书、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深谋远虑的君主。 拓展链接 有关“读书”的名言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6.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今当涂掌事( ) 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 ) 即更刮.目相待( ) 孰.若孤( ) 遂.拜蒙母(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 ..掌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孰若.孤 (5)但.当涉猎(6)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3.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古义: 今义: (2)见往事 ..耳 古义: 今义: (3)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 今义: 5.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蒙辞以军中多务(2)蒙乃始就学(3)非复吴下阿蒙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文学常识填空。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孙权劝学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4 孙权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内 容 第一单元第4孙权劝学(第1课时) 课型:新学课 学习目标5.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6.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时间 分配 导课 1 分、自学展示评价19 分、探讨延伸10 分、习题检测10分钟。 一、自学指导(一) 1.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二)深层探究 1.揣摩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描写、神情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三)手法探究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四)体验反思 本文对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交流点拨】 1. 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 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 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同学们也不再是“吴 下阿蒙”了。 2.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3.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4.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5.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五、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交流】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书到用时方恨少。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5.知识就是力量。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教学 反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学情分析: 《孙权劝学》语言精练,是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篇章。七年级学生在经过一过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关键字词的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情境设置法。 教学准备:ppt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孙权劝学》教案 温宿二中张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自主学习】 (参考时间:15分钟) 一、阅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二、有关文中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三、完成练习 1.注音: 卿()邪()涉()

猎()孰()遂() 2、解释词语: 多务:经: 博士:往事: 若:见事: 3、《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它是北宋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 四、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提示: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