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江口中学张文娟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力平衡是苏科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应用以及平衡力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平衡状态;(2)、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3)记住二力平衡的条件;(4)、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

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二力平衡力

时的特点;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实

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探究实验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二力平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简单的器材来完成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物理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二力平衡,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三说学法

设计理念: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里发现知识,让学生从课本里解放出来,轻松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运用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法指导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联系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巩固练习法。1.在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时,老师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去思考,通过讨论而做出可能的猜想。如力的大小、方向、是否在同一物体、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等,学生从这些方面去思考,自然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对四种可能性分别设计有针对的实验,引导学生去分析,学生经历实验,发现变化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即教会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方法,又让学生明白控制变量法的重要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引入

第二环节:

1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出二力平衡现象,通过对图片所示现象的思考、分析、归纳引出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从力的三要素来思考和讨论,猜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大小、方向、是否在同一直线、是否在同一物体。然后通过让学生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可以根据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另外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身边的一些二力平衡现象及课堂练习来巩固、升华所学知识。

4二力平衡和作用于反作用力的区别

看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五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等值)方向相反(反向)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体)作用在同一直线(共线)

4、二力平衡的实际应用。

5二力平衡和作用于反作用力的区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平衡条件,另一方面要多用实例来强化“静止和匀速直线”“同体、等大、反向、共线”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