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初学者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最终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其他教师应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1 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进入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学习、工作、生活手段的信息时代,熟悉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职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如何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开展好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设置目标,已成为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总结。

2 因材施教法

由于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存在,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样就需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熟悉了解,进行摸底调查

浅谈计算机教育论文

浅谈计算机教育论文 浅谈计算机教育全文如下: 当计算机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信息社会的“宠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行各业渗透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它。研究它。教育与计 算机有什么关系、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发 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机教育?想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 话题。 一、教育电脑的“两种定义”: 定义一:教育电脑就是市场上普通的电脑加上一些教育软件(电 子课本、题库为主)放在学校中使用。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电脑与办公用电脑并没什么区别,只是软件类型不一样而已,这是很普通也是很自然的一种观点。因为,目前电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均未达到很普及的程度,人们 对电脑在学校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 校园中的电脑网与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电脑网应当有什么区别还不明确。实际上学校中的教育电脑并不担负大量的数据处理、报表处理、电子邮件、数据库管理等工作,也没有一批计算机专业人士从事网 络的查理和日常维护工作。因此从本质上和应用上来讲都是不同的。再说成人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使用习惯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 差别很大,而让学生使用与成人一样的电脑就如同是小学生骑成人 自行车一样,虽然他们能驾驭,但其效果和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定义二:教育电脑应当是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而专门设计的易学易用的“傻瓜电脑”,配合教育软件(以多煤体课外读物和多媒体参考 资源库为主,以题库为辅)构成一个简单的校园网。 随着人们对电脑教育和教育电脑认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观点逐渐被接受和认可。因为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种类也 越来越多,那种“万金油”式的电脑已不能适应不同应用领域、不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迎来了新的挑战。创新是影响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人们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特别因为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合时代的需要。这也就促使我们要尽快探索高职院校新的教学管理路径。它的推广与探索将提高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加大各机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政治诚信人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以及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路径方法。 标签: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路径 前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寻找新型教学管理路径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充分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摆脱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束缚,还要探索高职院校新的管理模式。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培养现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从多方面分析影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因素,并尽快探索新的管理路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很重要。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优化的必要性 1.1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和学校建设方面不断扩大,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使高校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要求。不同的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面对不断扩大的高校规模,更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1.2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从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人们的思想普遍落后,无法立即接受新事物,不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极大地阻碍了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此外,高职院校现有员工缺乏竞争意识。他们认为,在大学和大学就业相当于拿着铁饭碗而且不会失业。因此,内部员工缺乏自我危机感,综合素质水平低,员工的教学理念和未来管理水平低下。教学目标相互对立,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要求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固定的制度,难以满足教学活动复杂多样的要求。例如,具有特征的教学活动仍然很老的评估系统。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此有必要创新教学管理路径,以满足不同课程的评价要求,更准确地反映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计算机教学方面的论文范文

关于计算机教学方面的论文范文 一: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 摘要:本文主要就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双主体教学模式顾名思义便是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同时存在有两个主体,一个主 体是学生一个主体是教师,其中教师负责教学活动,学生负责学习活动,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此种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自主 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关键词:双主体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启发式教学 0引言 在传统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直是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唯一主体,这也就直接 导致了在教学活动当中过于注重教师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地位,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 动式的学习环境之下,无法自主掌握自身的课程学习,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双主体教 学模式则重点突出了教学活动的“双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理念之下,师生双方能够互 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加高涨。据此 下文之中将主要就如何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及其具体的应用价值展开深入的讨论,其具 体内容如下。 1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 作为日常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所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双方同步参与,互相协作才能够实现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而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授主体,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之中,使得学生尽 可能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将是教师所应当思考的重点,同时围绕这一目标实施 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便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着手,一旦学生对于所学内容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涌现出强有力的求知欲望,因而也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 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知识内容,其 中不乏有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知识不免会出现厌烦的情绪,那 么怎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运用一些深入浅出同学生日常生活所相 接近的内容,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种方式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抽象 的教学内容具象化。例如在教授学生关于计算机教学中的“路径”之时,学生往往难以理 解何为“路径”,针对这种现状,授课教师应当首选邀请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张同学想 要到超市去买A品牌的饮料,而面对第一次去往的超市,怎样能够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 要饮料A呢?这时“路径”的作用便能够发挥出来,张同学来到超市门口的引导牌前,观 察引导牌.寻找饮料A的路径便是:引导牌—食品饮料区—饮料区—饮料A这一问题同学 生们的日常生活十分密切,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问题较为简单,但是 却能够十分形象的说明“路径”这一概念,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寻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院校。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本文在对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效率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主要问题对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相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高层次地位。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的主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教育方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科学管理方法与技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服务、参谋和创新等具体管理职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技能教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技工学校的技工教育,而是融普通高等教育与技能、技工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其具体特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根本目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及时

调整,就业前景好、社会有需求的才办;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按学科要求而按职业能力来确定;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实训比例较大,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注重与企业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 高职教育的管理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并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其内容和特点应当包括:教学管理的目标——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的重点——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教学管理的要点——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正确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科学原则。 一、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理论阐述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它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和优化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高职教学自身的独特性决定的,而实践教学改革更是高职院校教改的关键一环。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是彼此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分享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式”阅读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读悟模式实践初探 一、模式构建的意义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尤其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再在悟后反复诵读、赏读,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这样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二、模式的教学目标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三、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读中悟,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之一就是提高和发展阅读能力。 2.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 3.以心理学角度为依据。读是符合少年言语发展特点的。由于少年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读既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参与,又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四、模式建构的原则 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则是“读悟式”教学模式思想及本质意义的体现,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准则,是制定教案的依据,从客观上反映了模式的基本规律。“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语思统一的原则。把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认识能力、思维品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诵、心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在教书育人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重在培养专业技术类人才,加快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在强调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有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标签:教学管理;高职院校;改革创新 1.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1)深化教学改革需要。当前,我国教育机制改革逐渐深入,新课改落实日趋全面,整体上已基本进入深化教学改革阶段。教学改革的深化,使得许多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策略、教学方式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安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新步伐加快。这些转变都要求高职院校不得不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所以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也是为了满足深化教学改革需要。 (2)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从计划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向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的是生产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以及转化知识科研成果,这一理念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了本质上的改变,使得人们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想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积极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思想。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途径 (1)提高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规范化管理已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不仅是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需要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为实现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创造有利环境,奠定良好基础。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与先进设备,如教师评价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网上选课系统、学校网站等,利用这些现代化设施加快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管理整体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学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 (2)健全教学管理机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各种管理制度体系才能进行,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课程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监督保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材管理制度等。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将健全各项制度的工作纳入其中,一方面可使各项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各项制

关于计算机教学方面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计算机教学方面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计算机教学方面的论文范文一: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 摘要:本文主要就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双主体教学模式顾名思义便是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同时存在有两个主体,一个主体是学生一个主体是教师,其中教师负责教学活动,学生负责学习活动,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此种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关键词:双主体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启发式教学 0引言 在传统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直是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唯一主体,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教学活动当中过于注重教师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地位,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的学习环境之下,无法自主掌握自身的课程学习,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双主体教学模式则重点突出了教学活动的“双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理念之下,师生双方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加高涨。据此下文之中将主要就如何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及其具体的应用价值展开深入的讨论,其具体内容如下。 1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

作为日常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所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双方同步参与,互相协作才能够实现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而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授主体,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之中,使得学生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将是教师所应当思考的重点,同时围绕这一目标实施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便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着手,一旦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涌现出强有力的求知欲望,因而也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知识内容,其中不乏有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知识不免会出现厌烦的情绪,那么怎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运用一些深入浅出同学生日常生活所相接近的内容,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种方式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例如在教授学生关于计算机教学中的“路径”之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何为“路径”,针对这种现状,授课教师应当首选邀请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张同学想要到超市去买a品牌的饮料,而面对第一次去往的超市,怎样能够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饮料a呢?这时“路径”的作用便能够发挥出来,张同学来到超市门口的引导牌前,观察引导牌.寻找饮料a的路径便是:引导牌—食品饮料区—饮料区—饮料a这一问题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十分密切,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问题较为简单,但是却能够十分形象的说明“路径”这一概念,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寻找饮料的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使得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收稿日期:2012-03-05 作者简介:刘士祺(1985-),女,辽宁辽阳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2012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22012 (总80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General No.80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刘士祺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 摘 要: 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2—0112—02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 迅猛发展,目前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果说 教学质量是普通高校的生命线, 那么教学质量也同样是高职院校的立足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其素质与水平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与 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不够,教学管理队伍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 新要求的社会背景下, 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按照高职院校教学 管理的规章制度, 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决策、 计划、执行、监督、协调、控制和评价过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既服务于教学又指挥教学,在学校 管理工作中所处的地位显而易见, 在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一)桥梁枢纽的作用 教学管理人员既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划者,也是教学管 理工作的具体实施人, 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与各教学单位之间联系的纽带,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和反馈信息、协调关系的节点作用。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检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对教学质量、教学环节进行监控以及通过监控评估教学效果,其作用不可小觑,别人根本无法替代。 (二)管理育人的作用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教书育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管理育人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教学管 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重心所在, 校(院)教学管理和系(部)教学管理在管理目的、管理途径、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等 各方面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没有本质的不同, 但前者属于教学管理的最高层次,在内容上覆盖面广,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研究管理、学生学籍管 理、考试管理、档案管理等,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体,因而在管理育人中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三)保证质量的作用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和衡量学校办学水 平的重要标志。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就实质而言,高职院校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最终靠的是鲜 明的办学特色、 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应以提供服务为宗旨,以保 证质量为己任, 坚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在改善教学环境、增进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诸方面倾注心力、多下功夫,协调教学运行各部门完成教学管理的各项任务,保证日常教学井然有序,促进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前者是高职院校的 强大生力军和主要动力源, 后者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效保证。但时至今日,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的重心在于教学,学校管理的核心在于对教学的管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多数高职院校却把教学管理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在教学 管理队伍建设上存在认识偏差, 以为教学管理业务性不强,任何人都做得了、干得来,而疏于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选拔,以至于带来教学管理人员协调能力不强、服务意识淡薄、科学化管理水平较低的后果,加之教学管理人员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待遇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进而造成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 (二)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速度突飞猛进,高职院校在教育观念、办学模式、内部 管理体制、 课程设置、学科发展、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 · 211·

中职学校会计教学论文

一、中职学校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滞后,职业能力培养特色不突出,甚至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很多中职学校所采用会计专业教材大多仍以学科为体系、以知识为本位编写,有些课程之间各自为政,部分教学内容重复、陈旧,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法等不相适应,有些甚至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繁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传统的会计教学仍然偏重于以师为本,以书为据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思维不够活跃,业务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有较大突破。 重理论轻实践,资金投入不足,专业实训设备短缺,直接影响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和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 由于投入不足,很多学校的会计模拟实习只能停留在手工记账程序上,实训项目单一,多数学校只能进行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手工账模拟实训,其他实训项目很难开展。 此外,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会计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只能采用校内模拟实训的方式,造成实训业务与会计实际业务有一定

程度的脱节,直接影响实训的效果,影响专业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制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设想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国家工程,涉及国家经济管理与发展方方面面,与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以下仅就中职会计教学本身浅谈一些个人的设想。 一进一步明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在我校会计专业重点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行业、企业、兄弟学校、毕业生等进行深入调研,对我国的会计人员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找准中等会计人才市场需求。 着重立足本地实际人才需求,明确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关注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员的岗位和能力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我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立足广西本地社会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主要面向基层中、小、微型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培养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岗位层次主要是中、小型工业企业、经济组织的出纳、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管员、储蓄职员、商业及服务企业的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等。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二大胆尝试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学科体系构建与编写,过分重视与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学术性,内容深奥晦涩,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

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正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学生的认知

基础会计说课稿.(精选)

《基础会计》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感谢大家给我这次说课机会,我的课题是《基础会计》。我将从以下七方面来介绍对这门课的设计:即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课程展望。 一、课程定位 课程的定位应以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基础,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 因此在我院“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这一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能在各类工商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从事财会、理财及相关工作,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将《基础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条主线对该课程加以学习。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中,会计的职业岗位设置包括11项,包括:出纳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往来结算会计、总账报表会计、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等岗位。根据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财务管理教研室特设置了7门核心课程。而在这七门课程中,基础会计作为入门课程为其他六门课程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学生们顺利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书”等提供了保证。 二、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原则: 对于《基础会计》来说,我们的课程设计原则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职业技能为主线,按照“必须、够用”与“拓宽知识面”相结合原则,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真正做到“教、学、相结合”。 职业能力: 根据这一原则,针对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呢?包括:填制凭证、日记账、总帐的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这其中就涉及到《基础会计》中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能内容。 课程目标: 根据会计这一职业能力的需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遵循了三大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其中 1.知识目标有: ●掌握会计的定义、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等内容。 ●掌握复式记账中有关账户结构、记账规则、会计分录及试算 平衡原理。 ●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概念、分类及填制方法。 ●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编制方法。 2.能力目标有: ●能根据具体经济业务合理区分会计核算的内容。 ●能理解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能熟练处理经济业务。 3.素质目标有: 要求具备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严格公正地执行财经纪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抵制金钱的诱

计算机应用教学论文

计算机应用教学论文 摘要:中学计算机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个过程对中学生今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主动权和信息道德教育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主动权信息道德教育 一、计算机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 1.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计算机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针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理清操作步骤,严格按操作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地解决操作问题。 1.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各种软件,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片和动画,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热爱,培养他们深入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计算机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计算机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3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计算机的学习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计算机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理论课和操作课。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不可以按部就班,应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用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教学艺术,唤起学生的喜爱,使之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教育影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计算机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会计小论文

会计制度设计小论文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发展及其差异 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定义 会计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 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 序的总称。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 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1949年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较大的历史性变迁,从中我们可以 明显看到政治化痕迹。而持续、稳定、不断提升的会计制度变迁,发生在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5年。 1981年的会计制度实施以后,又经历了1985年、1989年两次修订,除了会计科目分别增加到60个和67个以外,还引进了一些国际通行的会计概念和会计方法1989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1.根据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调整会计科目 (1)取消“应交折旧基金”,建立“更新改造基金” (2)严格控制工资总额,增设“工资基金”科目 (3)拓宽融资渠道,增设“应付债券”科目 (4)发展商业信用,增设票据类科目 (5)重视无形资产,增设“无形资产”科目

2.适应多种经济形式的需要,放弃资金平衡表的三段式平衡模式 3.满足经济核算的需要,完善成本开支范围、规范成本计算方法 (1)明确了成本开支范围 (2)规定了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3)规定了产品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方法 三,会计准则的演变与发展 会计准则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可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然而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从1988年我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课题组成立到目前为止,已经颁布了基本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14个具体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来看,我国对会计准则的需求是旺盛的,供给是及时的。然而我国会计准则的供给模式完全是政府垄断型的供给,这种垄断型的供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广大准则“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我国会计准则在供求上处于“失衡”状态。 四,从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与发展比较其二者的差异。 在目前我国会计规范中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下,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实际操作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企业会计制度与新会计准则(下称新准则)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企业会计制度与新准则在具体规范上存在众多差异。本文拟就基本准则及相关日常业务中常用的具体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粗略分析。 一、基本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差异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准则第1章称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称为基本原则。 新准则第1章第9条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予以列示,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在第9章第42条列示,取消了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2、会计计量属性 新准则第9章要求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予以计量,新准则中规定的会计计量属

浅谈会计教学毕业论文

浅谈会计教学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金融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社会对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层培养人才。既要着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又要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作为三本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都强调要体现三本院校的特色,重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金融学和会计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中针对“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 金融企业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集合金融企业业务特点而制定的具有特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应用于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业会计学。金融学、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金融企业会计这门课,且是金融学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金融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应重视会计实践与应用,同时还应关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从事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和专业技能,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当前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存在一些不足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现在高校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1.1缺少针对性教材 目前针对本科学生适用的金融企业会计教材较少,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教材是很少的,本身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出课程的发展趋势,太过于稳定性。这一点在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上表现更加明显。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可想而知金融产品的更新发展是非常的速度,更加电子化,并且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也不断变化,而金融企业会计的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材设计跟不上。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落后于金融企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企业业务会计处理,不能将所学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就谈不上培养应用型人才。 1.2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方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被动听课,缺少主动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了会计学原理课程后再学习这门课,容易让学生把金融企业会计与一般工业企业会计的处理相混淆,虽然会计原理一致,但容易因为不明确会计主体地位,而不能将金融企业会计的要素性质与工业企业会计的要素性质进行很好的区分。如看似金融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要素与一般工业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要素刚好相反,实则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确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前提,不能很好地从一般企业主体转换到金融企业主体,导致要素性质判断错误,从而引起业务处理错误,甚至会计账户用错,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缺乏

《基础会计与实训》课程大纲内容

...../ 厦门都市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经济治理学部编制)

二○○八年十二月 《基础会计与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黄月云编撰日期:2008年12月 一、课程概述 课程类型:B类 课程性质:必修 打算时数:90 学分:6 实践课时比例:45%(40学时) 教学对象:三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 《基础会计与实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差不多概念、会计的对象、会计的职能、会计的任务、会计恒等式,以及会计核算的差不多前提、一般原则等差不多理论知识;

掌握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差不多方法;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的初步操作技能;联系我国加入WTO及会计改革的实际,使学生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扩大知识领域,以适应形势进展的需要,为后续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治理》、《治理会计》、《审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描述 教学重点(要点)及教学方法的提示、难点及处理的建议,作业的内容。讲明本课程各部分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可分章节按下列要求撰写: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②每个课题的教学要点和所覆盖的全部知识点; ③各课题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简要表述; ④重点和难点圈定与提示; ⑤阐明各要紧内容教学要求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 ⑥要明确规定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练习、设计、实践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1、会计的概念 2、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3、会计核算方法 4、会计法规和会计工作组织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会计要素、会计核算方法 理解:会计概念、会计特点和差不多智能 了解:会计产生和进展简史、会计法规和会计工作组织的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会计要素、会计核算方法 教学难点:会计核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参考范文2篇

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参考范文2篇 初中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一: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 摘要: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对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建议,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做好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在中学生中间开展计算机教学早已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逐一亮相,使人们清醒的看到:掌握不好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可见,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进一步说,掌握娴熟的计算机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如果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没有打牢,将难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对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 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建议,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做好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它具有教学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各自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难免出现教学思路有区别、教学效果有差异、教学方法有不同等现象。归结起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期待之间的矛盾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配备了计算机,致使孩子们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这一新生的事物,因此,中学生普通对计算机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期望值非常高。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现实原因,中考、高考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考核都很少,甚至为零,致使一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时,有意无意地把计算机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压缩;而部分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也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还按照传统的系统性、渐进式方式授课,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即便一些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但是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与当前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期待之间,有着较难调和的矛盾,致使教师讲解的内容如过眼烟云,教学效果其实并不好。 2、教师计算机知识老化与课程内容快速更新之间的矛盾计算机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变化十分快速,这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迫于当前的现状,一些计算机教师知识体系普遍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也跟不上课程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